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珍珠滩】落日西商
  • 看着漂亮的锡林浩特市街道,我忽然想起了西商。西商泛指老西商商店周围的社区,从老人们的言谈中可以知道解放初期的西商最为繁华热闹,是锡林浩特小镇的经济中心。我出生、成长、工作在锡林浩特市,但我有三十多年没有去西商了,在城市文明一日千里快速发展的今天,西商会变成什么样?低矮的“趴趴房”还在吗?“丫”字型街道还在吗?第一场雪的次日黄昏时分好奇心驱使我拿起照相机去西商看看。  

        尽管我事先已经想象到西商肯定会发生变化,然而凋零败落景象还是让我着实吃惊。老街道形状还保留着,市区平房改造与拆迁工程已经逼近西商的核心区,低矮的“趴趴房”早已没了踪迹,毫无规则的砖瓦房沿街堆在一起,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老商店和沿街的店铺停业看样子已经很多年了,一只小狗正在西商商店门前肆无忌惮地撒尿“圈地”,我迅速用相机记录下这一景象。在老商店街前打算拍一张人文图片,等了足足三十分钟,没有见到一个人。天气寒冷难耐,看到不远处有一个烟囱冒烟的店面屋,估计里面有人,遂叩门而入,屋内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正在整理物品。这是一个小商店,物品堆得满满的,杂乱无章,突然看见地上堆放着羊毛毡子和“毡疙瘩”(毡靴),感到格外新鲜,好久没有见到这些东西了。听老人讲,去年一个影视摄制组曾经以他家为场景拍摄了一组旧时老店镜头。小商店的老大爷颇具文化修养,我说明来意后老大爷惆怅道:“过去的东西都没了,老房子没了,老街道没了,老住户没了,最主要的是老传统没了,老文化没了,老环境没了,老习惯没了”。从一连几个“没了”可以看出老大爷很怀旧。  

    为了拍到一个好的人文镜头,次日下午我再次来到西商,在街上转悠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一位从街里购物归来的老大妈,我边拍片边与她打招呼。听老大妈讲“老房子和老住户都没有了,我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了,明年也要搬迁到新楼房里”。说道入住新楼房时,老大妈脸上泛出愉快的神情。  

    我满脑子都是旧西商印象,童年时拥挤着买鞭炮的记忆;曾经车马大店、人来人往的街道;看上去很骄傲的西商售货员;收羊皮的贩子;叮当作响的作坊;锣鼓喧天的元宵节。曾经的锡林浩特中心,一切都从记忆中远去,一切都在现实中消失。  

    西商有其独特的社区文化现象,它既不是游牧文化,也不是农耕文化,更不是都市文化。它最初是一群拓荒者与冒险家的聚居地,有点像古代边关小镇。它是以旅蒙商贸、客栈和手工艺作坊为主要内容的荒原商贸文化,解放初期对遥远、闭塞、落后、荒凉的锡林浩特小镇做出过重要贡献。尽管在我童年时代西商已不再是城镇的中心了。没有延续下来,也就是说,以经贸为主线的西商历史文化脉络是断裂的。当今的锡林浩特市的大中型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是从西商延续下来的,也从未听说有哪一家当年西商的企业发展壮大到在当今锡林浩特市占有一席之地。从社会学角度看,从我懂事起,就记得它一直是被边缘化的地域,从未进入过锡林浩特市的主流社会,连它最具特征的一个“丫”字型马路也被民间戏谑地称作——“裤裆街”。在锡林浩特,如果问“高勒街”,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如果问“裤裆街”,则老锡林人几乎都可为你指路。  

    悲剧乎?喜剧乎?我已无暇顾及,我只想抓紧时间拍点片子,搜索旧印象、寻找老记忆,只想在它的变迁过程中留下一丁点记录。我是一个不容易被别人情绪感染的人,但总想起店铺里老大爷的神态,一种无名的感觉萦绕在心中,是喜?是忧?是留恋?是怀旧?还是惋惜?似乎都不是,心情很复杂,大概所有抢救老镜头、记录历史的人都怀着这种心态吧?  

    黄昏时分的西商显得分外冷清。是啊,西商已步入黄昏,西商退出了历史舞台,已进入耄耋之年;西商,它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也许明年它就不复存在了。西商与今天的锡林浩特市新区反差太大了,与历史上的西商反差也太大了,但是从文化学的角度上看,反差越大,其文化价值越高。我忽然产生一个念头,作为锡林浩特市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见证和记忆标志,可否把它保留起来,改造成一个以客栈文化和作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发展史博物馆”呢?在我眼里,西商就是锡林浩特市拓荒时代的遗迹,是社会形态转变的里程碑,是记录锡林浩特市城镇发展历史的博物馆,也是标注今天锡林浩特市现代化程度的坐标系。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校)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落日西商
  • 看着漂亮的锡林浩特市街道,我忽然想起了西商。西商泛指老西商商店周围的社区,从老人们的言谈中可以知道解放初期的西商最为繁华热闹,是锡林浩特小镇的经济中心。我出生、成长、工作在锡林浩特市,但我有三十多年没有去西商了,在城市文明一日千里快速发展的今天,西商会变成什么样?低矮的“趴趴房”还在吗?“丫”字型街道还在吗?第一场雪的次日黄昏时分好奇心驱使我拿起照相机去西商看看。  

        尽管我事先已经想象到西商肯定会发生变化,然而凋零败落景象还是让我着实吃惊。老街道形状还保留着,市区平房改造与拆迁工程已经逼近西商的核心区,低矮的“趴趴房”早已没了踪迹,毫无规则的砖瓦房沿街堆在一起,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老商店和沿街的店铺停业看样子已经很多年了,一只小狗正在西商商店门前肆无忌惮地撒尿“圈地”,我迅速用相机记录下这一景象。在老商店街前打算拍一张人文图片,等了足足三十分钟,没有见到一个人。天气寒冷难耐,看到不远处有一个烟囱冒烟的店面屋,估计里面有人,遂叩门而入,屋内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正在整理物品。这是一个小商店,物品堆得满满的,杂乱无章,突然看见地上堆放着羊毛毡子和“毡疙瘩”(毡靴),感到格外新鲜,好久没有见到这些东西了。听老人讲,去年一个影视摄制组曾经以他家为场景拍摄了一组旧时老店镜头。小商店的老大爷颇具文化修养,我说明来意后老大爷惆怅道:“过去的东西都没了,老房子没了,老街道没了,老住户没了,最主要的是老传统没了,老文化没了,老环境没了,老习惯没了”。从一连几个“没了”可以看出老大爷很怀旧。  

    为了拍到一个好的人文镜头,次日下午我再次来到西商,在街上转悠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一位从街里购物归来的老大妈,我边拍片边与她打招呼。听老大妈讲“老房子和老住户都没有了,我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了,明年也要搬迁到新楼房里”。说道入住新楼房时,老大妈脸上泛出愉快的神情。  

    我满脑子都是旧西商印象,童年时拥挤着买鞭炮的记忆;曾经车马大店、人来人往的街道;看上去很骄傲的西商售货员;收羊皮的贩子;叮当作响的作坊;锣鼓喧天的元宵节。曾经的锡林浩特中心,一切都从记忆中远去,一切都在现实中消失。  

    西商有其独特的社区文化现象,它既不是游牧文化,也不是农耕文化,更不是都市文化。它最初是一群拓荒者与冒险家的聚居地,有点像古代边关小镇。它是以旅蒙商贸、客栈和手工艺作坊为主要内容的荒原商贸文化,解放初期对遥远、闭塞、落后、荒凉的锡林浩特小镇做出过重要贡献。尽管在我童年时代西商已不再是城镇的中心了。没有延续下来,也就是说,以经贸为主线的西商历史文化脉络是断裂的。当今的锡林浩特市的大中型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是从西商延续下来的,也从未听说有哪一家当年西商的企业发展壮大到在当今锡林浩特市占有一席之地。从社会学角度看,从我懂事起,就记得它一直是被边缘化的地域,从未进入过锡林浩特市的主流社会,连它最具特征的一个“丫”字型马路也被民间戏谑地称作——“裤裆街”。在锡林浩特,如果问“高勒街”,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如果问“裤裆街”,则老锡林人几乎都可为你指路。  

    悲剧乎?喜剧乎?我已无暇顾及,我只想抓紧时间拍点片子,搜索旧印象、寻找老记忆,只想在它的变迁过程中留下一丁点记录。我是一个不容易被别人情绪感染的人,但总想起店铺里老大爷的神态,一种无名的感觉萦绕在心中,是喜?是忧?是留恋?是怀旧?还是惋惜?似乎都不是,心情很复杂,大概所有抢救老镜头、记录历史的人都怀着这种心态吧?  

    黄昏时分的西商显得分外冷清。是啊,西商已步入黄昏,西商退出了历史舞台,已进入耄耋之年;西商,它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也许明年它就不复存在了。西商与今天的锡林浩特市新区反差太大了,与历史上的西商反差也太大了,但是从文化学的角度上看,反差越大,其文化价值越高。我忽然产生一个念头,作为锡林浩特市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见证和记忆标志,可否把它保留起来,改造成一个以客栈文化和作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发展史博物馆”呢?在我眼里,西商就是锡林浩特市拓荒时代的遗迹,是社会形态转变的里程碑,是记录锡林浩特市城镇发展历史的博物馆,也是标注今天锡林浩特市现代化程度的坐标系。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校)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