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文稿】三十载砥砺追求  倾真情矢志修志
  • 2012 7月,一本《赤峰画报》摆在我的案头,当我翻阅到“本域名家”一页时,一位年愈七旬精神矍铄且充满学者风范的老人的照片映入我的眼帘,将我的思绪拉回到1988年,那时我已在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让我结识了这位修志同行,时任敖汉旗史志办主任,《敖汉旗志》主编的张乃夫同志。他从1981年开始编写地方志至今,30年间共纂修旗乡镇志40余部,累计1500多万字。   

    他是敖汉旗修志事业的开创者。1981年,早在敖汉旗地方志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之初,他就主动着手制定新编《敖汉旗志》的凡例和大纲,在旗内积极宣传和推动修志工作的开展。1986年,他领命组建敖汉旗史志办,编写敖汉旗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敖汉旗志》,从此,他走上了漫漫的修志之路,一干就是30年。他凭着对敖汉旗修志事业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走出了一条闪光的足迹,为敖汉旗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素有优良的修志传统,但当时对于尚无旧志的敖汉来说确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为了节省时间,保证质量,他根据敖汉旗实际,提出了先修专业志(部门志),再修《敖汉旗志》的思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启用能人即百家人写百科志,而且可以为编写《敖汉旗志》提供翔实的资料,同时还锻炼了一大批修志人才。40多个部门的修志组织,170多人的修志队伍的采编工作,在他的指挥下有序进行。他用了4年时间指导完成了30多部专业志的修编工作。后来,赤峰市地方志办公室把他的《百家人修百家志》的做法在全市修志战线推广。  

    投身于地方志编纂工作,不只是寂寞与冷清,还有艰苦与超负荷的工作。身为《敖汉旗志》主编,他身先士卒,一丝不苟,除指导专业志编写外,还亲自编写了《敖汉旗志》中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政党、政权、文化、文物、人物等难度较大的卷目,在没有专业志可借鉴的情况下,他自己去核实、查阅档案,深入企事业单位、厂矿、社区调查,走访老干部、老军人等,先后写出720多万字。写历史沿革,他用了近100多个晚上,通读二十四史,查阅了辽、金、元、明、清时期的正史和野史等百余卷图书资料,饿了就冲一口油炒面或泡上一袋方便面,填饱肚子后再伏案疾书。为了核实史实,他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去走访老干部。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一年365个晚上,他有近300个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工作到午夜两三点钟是常事。1989年春节,家家户户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节目,他却埋头灯下修改文化志稿。老伴委屈地说:“老张修志都修傻了,问他东,他答西,他心理想的是志,脑子里装的是志,我们这个家,他根本没装进去。”同志们都说:“张总编修改的志稿摞起来比他身子还高。”《敖汉旗志》139万字,他修改了5遍,专业志他修改了近1000万字,他为全旗所有的志书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在指导专业志中,他也是字斟句酌。《敖汉旗粮食志》送审后,他全部是利用晚上时间通览修改的,当他把志稿送回时,粮食局的编辑们都不敢相信他5天之内看完30多万字的书稿,当打开书稿看到每一页都有批注时都惊呆了。1988年,他爱人因重病住进赤峰医院,在护理病人期间,他抓紧一切时间修改出30多万字的志稿。他住的旅店,病人的床头上,都摆满了他修的稿子。当爱人痊愈回到敖汉时,他已经变得满脸憔悴、皮包骨头,整个人都变了样。  

    1990年是《敖汉旗志》印刷出版的一年。8月,呼和浩特正值热季,他带领两名同志在呼市校对稿子。40多天,他一直伏案工作,汗水浸透了衣衫、浸湿了椅子,139万字的稿件,他们先后校看了两遍。送印刷厂后,他又一直“盯”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加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千担汗水一行字,万点心血一卷书。《敖汉旗志》从编写到装订,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主编和工作人员披星戴月忘我工作,终于为敖汉旗赢得了荣誉。在全区首批社会主义新方志评选中,《敖汉旗志》获得一等奖。后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为二等奖。他本人被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厅授予“三等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眼前鲜红的奖励证书,他的眼里溢出了欣慰的泪花。  

    在修志过程中,他越来越认清史志的资治、存史、教化、宣传等功能,修志情结也越来越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19922月,《敖汉旗志》刚刚鸣金,他调敖汉报社主持工作,后又于1994年调任敖汉旗政协文史委主任,虽多次工作变动,但他继续编写地方志的脚步没有停止,先后指导编写了《敖汉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敖汉旗电业志》等。1998年退休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地方志的编写工作中,在完成两部专业志的同时,他潜心研究乡镇志纂修理论,他的心理时刻有一个强烈的念头,要把全旗的乡镇志编纂工作开展起来。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他组织一部分有识之士,组建了由7人(其中一名摄影人员)组成的专业修志队伍,开始编写乡镇苏木志。到2012年,先后完成《下洼镇志》、《长胜镇志》等7部乡镇志和《敖汉旗政协志》、《敖汉旗工会志》等5部专业志,近1000万字。  

    为修好乡镇志,他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把提高修志人员素质放在首位。针对修志人员虽文字功底强,但修志对于他们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领域的实际。首先发给每个人一部《敖汉旗志》和一部专业志,在同志们通览后,他再集中授课培训,从分析志书的结构、特点、编写要求、调查方法等方面入手,到修志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修志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敏锐的资料意识,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等。然后根据各自的分工动笔写,哪个编辑遇到困难,中间卡壳了,他再上门面对面指导,初稿完成后,他负责逐字逐句审修,认真做出批注,再手把手地教,一遍不行两遍,直到完全符合要求才放手。他还自费带领编辑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座谈交流,使编辑人员素质普遍提高,为保证修志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才。他首先从分析每个编辑的特长,曾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对哪个领域比较熟悉入手,然后征求个人意见,在确定分给他哪些卷,哪些章节,这样他们写起来才会没有生疏感,效果会更好。三是坚持深入实际调查走访。写旗志难,写乡镇志更难,大部分乡镇存在档案资料不健全的实际,为保证资料的真实、系统、完整,尽量避免资料的遗漏、缺失或讹误,他带领编辑人员深入到村组调查、走访,每个村都要呆上两三天,农忙时还要到田间地头,或利用晚上时间访谈,最难的是遇到老人瘫痪在床或严重耳聋的,交谈起来十分困难。他为了获取一条有价值的资料真是跑细了腿,磨破了嘴。1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旗的15个乡镇,100多个村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至2010年,全区各旗县区申报革命老区工作,敖汉旗共17个乡镇苏木(办事处)因有60%以上的乡镇苏木已出版了志书,由于有据可查,可以证明1945年底到1946年初全旗100%的区,80%的村已经有了党的组织活动,只因为这一依据,敖汉旗17个乡镇苏木(办事处)250个村被批准为革命老区。每年可获得补贴费500多万元。对此,旗委、旗政府非常高兴,领导们无不感慨地说:“想不到地方志还有这么大的作用!”由于地方志的编写,不但联系了众多国内外的乡友,也让他们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近年来,随着敖汉旗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这些乡友有的自己回到敖汉投资兴业,助残助学,有的牵线搭桥,为家乡引进投资项目,有近10%的来敖汉兴建企业的客商均为乡友引进,对敖汉旗招商引资工作功不可没。  

    回首30年,张乃夫同志作为修志者,怀着出精品出佳志的持久梦想和为民族文化续脉的执着精神,创造了敖汉旗方志事业的斐然成就,也让我们得以走近真实的历史。我期待着他下一部精品志书的问世。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稿】三十载砥砺追求  倾真情矢志修志
  • 2012 7月,一本《赤峰画报》摆在我的案头,当我翻阅到“本域名家”一页时,一位年愈七旬精神矍铄且充满学者风范的老人的照片映入我的眼帘,将我的思绪拉回到1988年,那时我已在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让我结识了这位修志同行,时任敖汉旗史志办主任,《敖汉旗志》主编的张乃夫同志。他从1981年开始编写地方志至今,30年间共纂修旗乡镇志40余部,累计1500多万字。   

    他是敖汉旗修志事业的开创者。1981年,早在敖汉旗地方志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之初,他就主动着手制定新编《敖汉旗志》的凡例和大纲,在旗内积极宣传和推动修志工作的开展。1986年,他领命组建敖汉旗史志办,编写敖汉旗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敖汉旗志》,从此,他走上了漫漫的修志之路,一干就是30年。他凭着对敖汉旗修志事业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走出了一条闪光的足迹,为敖汉旗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素有优良的修志传统,但当时对于尚无旧志的敖汉来说确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为了节省时间,保证质量,他根据敖汉旗实际,提出了先修专业志(部门志),再修《敖汉旗志》的思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启用能人即百家人写百科志,而且可以为编写《敖汉旗志》提供翔实的资料,同时还锻炼了一大批修志人才。40多个部门的修志组织,170多人的修志队伍的采编工作,在他的指挥下有序进行。他用了4年时间指导完成了30多部专业志的修编工作。后来,赤峰市地方志办公室把他的《百家人修百家志》的做法在全市修志战线推广。  

    投身于地方志编纂工作,不只是寂寞与冷清,还有艰苦与超负荷的工作。身为《敖汉旗志》主编,他身先士卒,一丝不苟,除指导专业志编写外,还亲自编写了《敖汉旗志》中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政党、政权、文化、文物、人物等难度较大的卷目,在没有专业志可借鉴的情况下,他自己去核实、查阅档案,深入企事业单位、厂矿、社区调查,走访老干部、老军人等,先后写出720多万字。写历史沿革,他用了近100多个晚上,通读二十四史,查阅了辽、金、元、明、清时期的正史和野史等百余卷图书资料,饿了就冲一口油炒面或泡上一袋方便面,填饱肚子后再伏案疾书。为了核实史实,他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去走访老干部。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一年365个晚上,他有近300个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工作到午夜两三点钟是常事。1989年春节,家家户户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节目,他却埋头灯下修改文化志稿。老伴委屈地说:“老张修志都修傻了,问他东,他答西,他心理想的是志,脑子里装的是志,我们这个家,他根本没装进去。”同志们都说:“张总编修改的志稿摞起来比他身子还高。”《敖汉旗志》139万字,他修改了5遍,专业志他修改了近1000万字,他为全旗所有的志书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在指导专业志中,他也是字斟句酌。《敖汉旗粮食志》送审后,他全部是利用晚上时间通览修改的,当他把志稿送回时,粮食局的编辑们都不敢相信他5天之内看完30多万字的书稿,当打开书稿看到每一页都有批注时都惊呆了。1988年,他爱人因重病住进赤峰医院,在护理病人期间,他抓紧一切时间修改出30多万字的志稿。他住的旅店,病人的床头上,都摆满了他修的稿子。当爱人痊愈回到敖汉时,他已经变得满脸憔悴、皮包骨头,整个人都变了样。  

    1990年是《敖汉旗志》印刷出版的一年。8月,呼和浩特正值热季,他带领两名同志在呼市校对稿子。40多天,他一直伏案工作,汗水浸透了衣衫、浸湿了椅子,139万字的稿件,他们先后校看了两遍。送印刷厂后,他又一直“盯”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加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千担汗水一行字,万点心血一卷书。《敖汉旗志》从编写到装订,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主编和工作人员披星戴月忘我工作,终于为敖汉旗赢得了荣誉。在全区首批社会主义新方志评选中,《敖汉旗志》获得一等奖。后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为二等奖。他本人被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厅授予“三等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眼前鲜红的奖励证书,他的眼里溢出了欣慰的泪花。  

    在修志过程中,他越来越认清史志的资治、存史、教化、宣传等功能,修志情结也越来越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19922月,《敖汉旗志》刚刚鸣金,他调敖汉报社主持工作,后又于1994年调任敖汉旗政协文史委主任,虽多次工作变动,但他继续编写地方志的脚步没有停止,先后指导编写了《敖汉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敖汉旗电业志》等。1998年退休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地方志的编写工作中,在完成两部专业志的同时,他潜心研究乡镇志纂修理论,他的心理时刻有一个强烈的念头,要把全旗的乡镇志编纂工作开展起来。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他组织一部分有识之士,组建了由7人(其中一名摄影人员)组成的专业修志队伍,开始编写乡镇苏木志。到2012年,先后完成《下洼镇志》、《长胜镇志》等7部乡镇志和《敖汉旗政协志》、《敖汉旗工会志》等5部专业志,近1000万字。  

    为修好乡镇志,他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把提高修志人员素质放在首位。针对修志人员虽文字功底强,但修志对于他们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领域的实际。首先发给每个人一部《敖汉旗志》和一部专业志,在同志们通览后,他再集中授课培训,从分析志书的结构、特点、编写要求、调查方法等方面入手,到修志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修志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敏锐的资料意识,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等。然后根据各自的分工动笔写,哪个编辑遇到困难,中间卡壳了,他再上门面对面指导,初稿完成后,他负责逐字逐句审修,认真做出批注,再手把手地教,一遍不行两遍,直到完全符合要求才放手。他还自费带领编辑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座谈交流,使编辑人员素质普遍提高,为保证修志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才。他首先从分析每个编辑的特长,曾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对哪个领域比较熟悉入手,然后征求个人意见,在确定分给他哪些卷,哪些章节,这样他们写起来才会没有生疏感,效果会更好。三是坚持深入实际调查走访。写旗志难,写乡镇志更难,大部分乡镇存在档案资料不健全的实际,为保证资料的真实、系统、完整,尽量避免资料的遗漏、缺失或讹误,他带领编辑人员深入到村组调查、走访,每个村都要呆上两三天,农忙时还要到田间地头,或利用晚上时间访谈,最难的是遇到老人瘫痪在床或严重耳聋的,交谈起来十分困难。他为了获取一条有价值的资料真是跑细了腿,磨破了嘴。1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旗的15个乡镇,100多个村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至2010年,全区各旗县区申报革命老区工作,敖汉旗共17个乡镇苏木(办事处)因有60%以上的乡镇苏木已出版了志书,由于有据可查,可以证明1945年底到1946年初全旗100%的区,80%的村已经有了党的组织活动,只因为这一依据,敖汉旗17个乡镇苏木(办事处)250个村被批准为革命老区。每年可获得补贴费500多万元。对此,旗委、旗政府非常高兴,领导们无不感慨地说:“想不到地方志还有这么大的作用!”由于地方志的编写,不但联系了众多国内外的乡友,也让他们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近年来,随着敖汉旗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这些乡友有的自己回到敖汉投资兴业,助残助学,有的牵线搭桥,为家乡引进投资项目,有近10%的来敖汉兴建企业的客商均为乡友引进,对敖汉旗招商引资工作功不可没。  

    回首30年,张乃夫同志作为修志者,怀着出精品出佳志的持久梦想和为民族文化续脉的执着精神,创造了敖汉旗方志事业的斐然成就,也让我们得以走近真实的历史。我期待着他下一部精品志书的问世。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