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地名探源)呼和浩特市榆林乡地名
  • 榆林    汉语    村。乾隆年间建村,此地盛长榆树得名榆林。

    东干丈  蒙古语  村。传说建于元代,村中只有一眼井,故名。

    西干丈  蒙古语  村。因位于东干丈村西得名。

    南窑子  汉语    村。明代建村。因村民多住窑洞又位于东干丈村南,故名。

    东窑子  汉语    村。因位于东干丈东,故得名。

    前喇嘛沟  蒙古语  村。传说,明代建村;曾有喇嘛居此地山沟,故得名“喇嘛沟”。

    后喇嘛沟  蒙古语  村。因于前喇嘛沟北得名。

    韩家窑  汉语  村。清初,韩姓首先在此挖窑居住,形成村落,故名。

    苏木沁  蒙古语  村。“苏木沁”意为筑庙者。据《归绥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年)摆腰台吉在此处建一华严寺(已废),而得名。

    二道河  汉语  村。建于清初,坐落在大黑河节二道支流处,故名。

    上水磨  汉语  村。位于下水磨的上游, 故名。

    下水磨  汉语  村。清初建村,因有水磨得名,后冠方位。

    头道河  汉语  村。清初建村,地处大黑河第一道支流处,故名。

    三道沟  汉语  村。乾隆年间建村,因位于三道沟畔得名。

    二道沟  汉语  村。因该村坐落在二道沟得名。

    松树沟  汉语  村。明、清时期,该处山沟盛长松树,建村后得名松树沟。

    交界  汉语  村。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地处三道沟和东窑子村交界处,故名。

    盘路沟  汉语  村。该村建于清嘉庆年间,地处一山沟畔的盘山路旁,故名。

    石灰窑  汉语  村。清嘉庆年间建村,居民以烧石灰为业,故名。

    老虎沟  汉语  村。清代建村,因此地山沟畔有一虎形山峰,故名。

    羊二窑子  汉语  村。传说建村初有两家牧羊人,在此居住,故名。

    毫顺沟  蒙古语  村。明末清初,蒙古族在此驻牧,以地理特征取名“毫顺沟”,意为“山丘之沟”。

    窑子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民多居窑洞,位于三道沟东,故名。

    什犋窑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建村时,该村有十犋牛,又住窑洞,故名。

    水泉沟  汉语  村。清同治年间建村。以该村附近的水泉沟取村名。

    三犋窑  汉语  村。清末建村。因全村有三犋牛,故名三犋牛窑子。后简称得现名。

    红吉讨号  蒙古语  村。据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建村。因位于碱性较大的山湾地带,故名红吉讨号。

    石门沟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因山沟西侧有两块巨石,形如石门,故此得名。

    脑包沟  蒙古语  村。此地山头有一人工堆积的石堆,蒙语称做“敖包”,建村后以此得名。

    头道沟  汉语  村。清代建村,坐落在石门沟的第一道支沟处,故名。

    红旗  汉语  村。据传,在清乾隆年间开始有人居住。此处土质盐碱大,蒙语称霍吉讨号,碱湾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晨光”。“文化大革命”中又改为现名。

    南园子  汉语  村。清嘉庆年间建村。因位于红吉讨号村南,以种植菜园而得名。

    古力半  蒙古语  村。据传,村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地有三股泉水得名“古力半乌素”。后演变为现名。

    前乃莫板  蒙古语  村。据传,清初蒙古族牧民到此驻牧,得名“乃莫板升”,意为“八家子”。

    后乃莫板  蒙古语  村。该村坐落在前乃莫板村北得名。

    口可板  蒙古语  村。清末建村,蒙古族先在此居住,房子远看呈青色,取名“口可板”。意为“青色房子”。

    三应窑子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山西山阴县人迁居此地多住窑洞,形成村庄得名山阴窑子。后写作三应窑子。

    阳曲窑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山西阳曲县人迁来,以窑房定居,故得名。

    前尔什  蒙古语  村。清咸丰年间,有一叫前尔太的蒙古人先在此居住,得名前尔太,后演变为现名。

    土良  汉语  村。此地有优良的烧砖土,故名土良。以前曾叫过后土良。

    河南  汉语  村。据传明清时期此村和潮岱是一个村,1929年大黑河山洪暴发,将村冲开分为两半。

    潮岱  蒙古语  村。据传该村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岱”,意为“出名的好地方”。

    西沟  汉语  村。1929年大黑河泛滥成灾冲毁潮岱村,居民迁到村西北沟畔居住,得名。

    新地沟  汉语  村。据传该村居民在清嘉庆年间从头道河迁来,初名新龙社,后更名新地沟。

    陶卜齐  蒙古语  村。此村是榆林乡的中心地带,故得名“陶卜齐”意为扣子。

    大西沟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在陶卜齐村西北的一条大山沟里,故名。

    大城窑子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山西有一名叫大城的人迁此挖窑居住,成村后故名。

    小潮岱  蒙古语  村。1929年潮岱村遭洪水灾害后,有一户人家迁此居住形成村落得名“小潮岱”。

    喇嘛湾  蒙古语  村。明代建村,因坐落在此地一山湾处,并建有一座喇嘛庙(已折毁)得名。

     

    (摘自《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册)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地名探源)呼和浩特市榆林乡地名
  • 榆林    汉语    村。乾隆年间建村,此地盛长榆树得名榆林。

    东干丈  蒙古语  村。传说建于元代,村中只有一眼井,故名。

    西干丈  蒙古语  村。因位于东干丈村西得名。

    南窑子  汉语    村。明代建村。因村民多住窑洞又位于东干丈村南,故名。

    东窑子  汉语    村。因位于东干丈东,故得名。

    前喇嘛沟  蒙古语  村。传说,明代建村;曾有喇嘛居此地山沟,故得名“喇嘛沟”。

    后喇嘛沟  蒙古语  村。因于前喇嘛沟北得名。

    韩家窑  汉语  村。清初,韩姓首先在此挖窑居住,形成村落,故名。

    苏木沁  蒙古语  村。“苏木沁”意为筑庙者。据《归绥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年)摆腰台吉在此处建一华严寺(已废),而得名。

    二道河  汉语  村。建于清初,坐落在大黑河节二道支流处,故名。

    上水磨  汉语  村。位于下水磨的上游, 故名。

    下水磨  汉语  村。清初建村,因有水磨得名,后冠方位。

    头道河  汉语  村。清初建村,地处大黑河第一道支流处,故名。

    三道沟  汉语  村。乾隆年间建村,因位于三道沟畔得名。

    二道沟  汉语  村。因该村坐落在二道沟得名。

    松树沟  汉语  村。明、清时期,该处山沟盛长松树,建村后得名松树沟。

    交界  汉语  村。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地处三道沟和东窑子村交界处,故名。

    盘路沟  汉语  村。该村建于清嘉庆年间,地处一山沟畔的盘山路旁,故名。

    石灰窑  汉语  村。清嘉庆年间建村,居民以烧石灰为业,故名。

    老虎沟  汉语  村。清代建村,因此地山沟畔有一虎形山峰,故名。

    羊二窑子  汉语  村。传说建村初有两家牧羊人,在此居住,故名。

    毫顺沟  蒙古语  村。明末清初,蒙古族在此驻牧,以地理特征取名“毫顺沟”,意为“山丘之沟”。

    窑子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民多居窑洞,位于三道沟东,故名。

    什犋窑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建村时,该村有十犋牛,又住窑洞,故名。

    水泉沟  汉语  村。清同治年间建村。以该村附近的水泉沟取村名。

    三犋窑  汉语  村。清末建村。因全村有三犋牛,故名三犋牛窑子。后简称得现名。

    红吉讨号  蒙古语  村。据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建村。因位于碱性较大的山湾地带,故名红吉讨号。

    石门沟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因山沟西侧有两块巨石,形如石门,故此得名。

    脑包沟  蒙古语  村。此地山头有一人工堆积的石堆,蒙语称做“敖包”,建村后以此得名。

    头道沟  汉语  村。清代建村,坐落在石门沟的第一道支沟处,故名。

    红旗  汉语  村。据传,在清乾隆年间开始有人居住。此处土质盐碱大,蒙语称霍吉讨号,碱湾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晨光”。“文化大革命”中又改为现名。

    南园子  汉语  村。清嘉庆年间建村。因位于红吉讨号村南,以种植菜园而得名。

    古力半  蒙古语  村。据传,村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地有三股泉水得名“古力半乌素”。后演变为现名。

    前乃莫板  蒙古语  村。据传,清初蒙古族牧民到此驻牧,得名“乃莫板升”,意为“八家子”。

    后乃莫板  蒙古语  村。该村坐落在前乃莫板村北得名。

    口可板  蒙古语  村。清末建村,蒙古族先在此居住,房子远看呈青色,取名“口可板”。意为“青色房子”。

    三应窑子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山西山阴县人迁居此地多住窑洞,形成村庄得名山阴窑子。后写作三应窑子。

    阳曲窑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山西阳曲县人迁来,以窑房定居,故得名。

    前尔什  蒙古语  村。清咸丰年间,有一叫前尔太的蒙古人先在此居住,得名前尔太,后演变为现名。

    土良  汉语  村。此地有优良的烧砖土,故名土良。以前曾叫过后土良。

    河南  汉语  村。据传明清时期此村和潮岱是一个村,1929年大黑河山洪暴发,将村冲开分为两半。

    潮岱  蒙古语  村。据传该村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岱”,意为“出名的好地方”。

    西沟  汉语  村。1929年大黑河泛滥成灾冲毁潮岱村,居民迁到村西北沟畔居住,得名。

    新地沟  汉语  村。据传该村居民在清嘉庆年间从头道河迁来,初名新龙社,后更名新地沟。

    陶卜齐  蒙古语  村。此村是榆林乡的中心地带,故得名“陶卜齐”意为扣子。

    大西沟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在陶卜齐村西北的一条大山沟里,故名。

    大城窑子  汉语  村。清乾隆年间,山西有一名叫大城的人迁此挖窑居住,成村后故名。

    小潮岱  蒙古语  村。1929年潮岱村遭洪水灾害后,有一户人家迁此居住形成村落得名“小潮岱”。

    喇嘛湾  蒙古语  村。明代建村,因坐落在此地一山湾处,并建有一座喇嘛庙(已折毁)得名。

     

    (摘自《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册)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