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一期
  • (志人志事)史家新唱在紫城
  • 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旗志办)是一个优秀的集体,从1981年成立至今,人员换了几茬,但有一种精神他们始终如一地继承着,发扬着,那就是奉献。

        他们在付出与奉献的同时,他们在记录着历史的同时,历史也在记录下了他们的足迹:1993年,<翁牛特旗志)荣获全国一等奖,1999年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特等奖。旗志办先后被旗、市和自治区政府评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

        1997年,旗志办有两人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修志个人二等功与三等功奖;从1998年开始有两人连续3年被市政府评为年鉴编纂工作先进个人;1999年有一人被评为全国年鉴优秀工作者

        这是他们用精神之光与智慧之光集聚成的一个个辉煌。

        1981年,翁牛特旗成立地方志办公室。5个人,两间办公室,几张办公桌,开始了一项庞大的工程——编纂《翁牛特旗志》。

        当时,在全市各旗县中,编写地方志翁旗不是最早的,但他们有信心编写出一本最好的。

        1981年到1984年,是征集资料阶段。资料为志书之本,为了掌握翔实而充分的资料,修志人员除了旗内走访,大量工作是外出调查。他们北上、南下,名山秀水从眼前掠过,他们无暇欣赏,有的人路过阔别多年的故上,都不肯停一停。3年多的时间,他们走访了北京、南京、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大小城市20多个,访问200余人,抄录复印资料1000多万字。   

        翁旗向无旧志,修志人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参考,他们借鉴着,摸索着,边搜集,边核实,边整理。那期间,他们把部分文史资料润色修改,编辑出版了翁旗第一部革命回忆录<紫城风云),对这些修志人来说,这也是一次尝试。

        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修志人从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从体例到篇目结构到内容,他们找方方面面的人征求意见,曾先后4次修订篇目,五易其稿,终于,1989年8月,100多万字的《翁牛特旗志》稿编纂完成,1993年6月付印,同年9月,《翁牛特旗志》在全国地方志书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一等奖。

        辉煌是暂时的。它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

        1993年11月,地方志办公室与档案馆合并了。

        失落,深深的失落。

        那厚厚的装帧精美的旗志,只是一种回味了。

    那段时间,旗志办的人对旗志办的历史以及自己的历史该怎样去续写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旗志完成了,只意味着一个阶段的工作的结束,修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对于修志的人来说,任重而道远。

    是重任担过来,但路该如何走?

    翁牛特旗志办的历史终于翻开新的一页是1994年8月。这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旗志办主任张仲仁,如果把翁牛特旗志办以后的工作抒写成一部书,他便是书中的主线。

    1994年8月1日,对《翁牛特史志》创办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一本铅印、黑白印制的《翁牛特史志》出版了。捧读刊物,如同捧着一个喜悦,因为它意味着开始,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希望。

        《翁牛特史志》以四个第一让翁旗修志人值得骄傲:翁牛特旗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刊物;赤峰市地方志第一本刊物;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地方志第一本刊物;全国旗县级地方志第一本刊物。

        《翁牛特史志》从第二期开始彩印,之后由不定期到季刊,双月刊。至今已出版41期。

        在出版41期刊物的过程中,困扰主编、编辑们的就是钱,为了钱,他们四处张罗、奔波……

        出一期刊物需要5000元钱。5000元钱不知要跑多少个单位,这家单位一千,那个单位两千……涉及到钱,可不像是借把米、借把面那么容易。趟趟地找,一次次地说,真是跑细了腿,磨破了嘴。这期刊物出来了,接着跑下期……感动了期刊主编、编辑的真诚与执着,许多单位给予了支持。但作瘪子的时候也有。有的单位答应给钱了,编辑把稿子送到印刷厂,可钱却迟迟到不了位,于是就急得火冒窜天,实在没法了,主编张仲仁拿自己的工资垫,不够拿妻子的工资垫。妻子虽无怨言,可时间长了张仲仁自己心理也不安。

        拉赞助,那毕竟是求人啊!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张仲仁自己说得清。他曾灰心过,也曾有过停刊的念头。他可以不办刊物,消消停停地上下班,副高的工资照拿。他曾问过自己,图什么呢?因为热爱,他在艰难中办起了翁牛特史志,这是一个情结,难以割舍的情结。为此,他罄其了全部的热情与智慧。

        2001年9月,高日罕苏木和新苏莫公安派出所赞助出一期刊物。那天派出所的车来接张仲仁去采访,当时他重感冒正在医院打针。身上发冷,腿发软,脚踩在地上如踩在一团棉花上。他本想推掉这次采访,可又一想,已经跟高日罕苏木说好了,况且其他稿子已定,就等这个稿子了。于是他带上药来到苏木。听汇报、记录、走访,张仲仁连拿笔的力气都没有了。

        对于翁牛特旗志办来说,这样的事只是其中之一。为了采访,徒步沙漠,栉风沐雨是常有的事。

        在距旗政府大院附近,有一家理发店,每年腊月三十那天,张仲仁是最后一个来这里理发的人。理发师曾问过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晚才来理发?张仲仁只笑不答。

        他是从赤峰拉回最后一期刊物之后来理发的。

    每年正月初一上午,是翁旗党政领导的团拜日,那天,在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本精致的《翁牛特史志》,它已经成了那喜庆气氛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大餐。为了赶在年前出这期刊物,编辑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几往印刷厂送稿。小年之后,赤峰城大小旅店、饭店差不多都停业了,他们在冷风中,沿街寻找吃饭的地方。刊物出来时,就是腊月三十了。年年如此。

    《翁牛特史志》从创刊至今,发表过的一些文章脍炙人口,过目难忘。如《元全宁路鲁王城兴毁揭秘》一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该文曾在2001年7月召开的全国古都研讨会上作为大会发言材料进行交流。再现卓盟纵队在翁旗东部牧区剿匪斗争史实的《功勋卓著的卓盟纵队》一文,在《内蒙古地方志》刊物发表后,很快被《老年世界》转载,一些当年参加过剿匪战斗的老战士读了之后感慨万千。烈士后代梁银海到翁旗祭奠其父梁顺来的文章《终生难忘的乌丹之行》发表后,引起了许多当年老土改干部、农会会员、区小队战士对那段如歌岁月的怀想与追忆。

    《翁牛特史志》体现了一种历史感、沧桑感与时代感。它引领着人们走进历史,它召唤着人们走回现实。

    路再窄也能走出个天来。凭着一份热情,一个愿望,一种精神,《翁牛特史志》编辑们赢得了领导的信任与读者的支持。在1999年全自治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自治区领导对《翁牛特史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政治导向正确,内容新颖翔实,形式鲜活别致闻名全自治区。2000年,翁旗旗委、政府决定,把《翁牛特史志》列为党报党刊之一,由邮政部门在全旗发行,并在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二十年,一个追求的过程,奉献的过程,辛勤耕耘的过程。二十年中,用什么来概括这些修志人的精神呢?

    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奉献!

    也正是基于这种精神,他们在县级编史修志中,走出了辉煌,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人志事)史家新唱在紫城
  • 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旗志办)是一个优秀的集体,从1981年成立至今,人员换了几茬,但有一种精神他们始终如一地继承着,发扬着,那就是奉献。

        他们在付出与奉献的同时,他们在记录着历史的同时,历史也在记录下了他们的足迹:1993年,<翁牛特旗志)荣获全国一等奖,1999年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特等奖。旗志办先后被旗、市和自治区政府评为修志工作先进集体

        1997年,旗志办有两人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修志个人二等功与三等功奖;从1998年开始有两人连续3年被市政府评为年鉴编纂工作先进个人;1999年有一人被评为全国年鉴优秀工作者

        这是他们用精神之光与智慧之光集聚成的一个个辉煌。

        1981年,翁牛特旗成立地方志办公室。5个人,两间办公室,几张办公桌,开始了一项庞大的工程——编纂《翁牛特旗志》。

        当时,在全市各旗县中,编写地方志翁旗不是最早的,但他们有信心编写出一本最好的。

        1981年到1984年,是征集资料阶段。资料为志书之本,为了掌握翔实而充分的资料,修志人员除了旗内走访,大量工作是外出调查。他们北上、南下,名山秀水从眼前掠过,他们无暇欣赏,有的人路过阔别多年的故上,都不肯停一停。3年多的时间,他们走访了北京、南京、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大小城市20多个,访问200余人,抄录复印资料1000多万字。   

        翁旗向无旧志,修志人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参考,他们借鉴着,摸索着,边搜集,边核实,边整理。那期间,他们把部分文史资料润色修改,编辑出版了翁旗第一部革命回忆录<紫城风云),对这些修志人来说,这也是一次尝试。

        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修志人从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从体例到篇目结构到内容,他们找方方面面的人征求意见,曾先后4次修订篇目,五易其稿,终于,1989年8月,100多万字的《翁牛特旗志》稿编纂完成,1993年6月付印,同年9月,《翁牛特旗志》在全国地方志书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一等奖。

        辉煌是暂时的。它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

        1993年11月,地方志办公室与档案馆合并了。

        失落,深深的失落。

        那厚厚的装帧精美的旗志,只是一种回味了。

    那段时间,旗志办的人对旗志办的历史以及自己的历史该怎样去续写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旗志完成了,只意味着一个阶段的工作的结束,修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对于修志的人来说,任重而道远。

    是重任担过来,但路该如何走?

    翁牛特旗志办的历史终于翻开新的一页是1994年8月。这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旗志办主任张仲仁,如果把翁牛特旗志办以后的工作抒写成一部书,他便是书中的主线。

    1994年8月1日,对《翁牛特史志》创办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一本铅印、黑白印制的《翁牛特史志》出版了。捧读刊物,如同捧着一个喜悦,因为它意味着开始,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希望。

        《翁牛特史志》以四个第一让翁旗修志人值得骄傲:翁牛特旗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刊物;赤峰市地方志第一本刊物;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地方志第一本刊物;全国旗县级地方志第一本刊物。

        《翁牛特史志》从第二期开始彩印,之后由不定期到季刊,双月刊。至今已出版41期。

        在出版41期刊物的过程中,困扰主编、编辑们的就是钱,为了钱,他们四处张罗、奔波……

        出一期刊物需要5000元钱。5000元钱不知要跑多少个单位,这家单位一千,那个单位两千……涉及到钱,可不像是借把米、借把面那么容易。趟趟地找,一次次地说,真是跑细了腿,磨破了嘴。这期刊物出来了,接着跑下期……感动了期刊主编、编辑的真诚与执着,许多单位给予了支持。但作瘪子的时候也有。有的单位答应给钱了,编辑把稿子送到印刷厂,可钱却迟迟到不了位,于是就急得火冒窜天,实在没法了,主编张仲仁拿自己的工资垫,不够拿妻子的工资垫。妻子虽无怨言,可时间长了张仲仁自己心理也不安。

        拉赞助,那毕竟是求人啊!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张仲仁自己说得清。他曾灰心过,也曾有过停刊的念头。他可以不办刊物,消消停停地上下班,副高的工资照拿。他曾问过自己,图什么呢?因为热爱,他在艰难中办起了翁牛特史志,这是一个情结,难以割舍的情结。为此,他罄其了全部的热情与智慧。

        2001年9月,高日罕苏木和新苏莫公安派出所赞助出一期刊物。那天派出所的车来接张仲仁去采访,当时他重感冒正在医院打针。身上发冷,腿发软,脚踩在地上如踩在一团棉花上。他本想推掉这次采访,可又一想,已经跟高日罕苏木说好了,况且其他稿子已定,就等这个稿子了。于是他带上药来到苏木。听汇报、记录、走访,张仲仁连拿笔的力气都没有了。

        对于翁牛特旗志办来说,这样的事只是其中之一。为了采访,徒步沙漠,栉风沐雨是常有的事。

        在距旗政府大院附近,有一家理发店,每年腊月三十那天,张仲仁是最后一个来这里理发的人。理发师曾问过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晚才来理发?张仲仁只笑不答。

        他是从赤峰拉回最后一期刊物之后来理发的。

    每年正月初一上午,是翁旗党政领导的团拜日,那天,在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本精致的《翁牛特史志》,它已经成了那喜庆气氛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大餐。为了赶在年前出这期刊物,编辑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几往印刷厂送稿。小年之后,赤峰城大小旅店、饭店差不多都停业了,他们在冷风中,沿街寻找吃饭的地方。刊物出来时,就是腊月三十了。年年如此。

    《翁牛特史志》从创刊至今,发表过的一些文章脍炙人口,过目难忘。如《元全宁路鲁王城兴毁揭秘》一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该文曾在2001年7月召开的全国古都研讨会上作为大会发言材料进行交流。再现卓盟纵队在翁旗东部牧区剿匪斗争史实的《功勋卓著的卓盟纵队》一文,在《内蒙古地方志》刊物发表后,很快被《老年世界》转载,一些当年参加过剿匪战斗的老战士读了之后感慨万千。烈士后代梁银海到翁旗祭奠其父梁顺来的文章《终生难忘的乌丹之行》发表后,引起了许多当年老土改干部、农会会员、区小队战士对那段如歌岁月的怀想与追忆。

    《翁牛特史志》体现了一种历史感、沧桑感与时代感。它引领着人们走进历史,它召唤着人们走回现实。

    路再窄也能走出个天来。凭着一份热情,一个愿望,一种精神,《翁牛特史志》编辑们赢得了领导的信任与读者的支持。在1999年全自治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自治区领导对《翁牛特史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政治导向正确,内容新颖翔实,形式鲜活别致闻名全自治区。2000年,翁旗旗委、政府决定,把《翁牛特史志》列为党报党刊之一,由邮政部门在全旗发行,并在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二十年,一个追求的过程,奉献的过程,辛勤耕耘的过程。二十年中,用什么来概括这些修志人的精神呢?

    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奉献!

    也正是基于这种精神,他们在县级编史修志中,走出了辉煌,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