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三期
  • (史志资料)吉兰泰盐运驼路小记
  •     阿拉善地处大漠戈壁,干旱少雨,风大沙多。造物主为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沙漠之舟——骆驼生存、繁衍的条件。在这块广袤的荒漠草原上放牧的骆驼占全国骆驼总数的40%,故阿拉善素有“驼乡”的美誉,并形成了阿拉善独特的运输方式——驼运。

        阿拉善驼运初以各大商号自运或者雇运的长途运输为主。去包头方面的驼运以当地特产苁蓉、甘草为主;走天津的驮运则以皮毛、发菜为大宗;赴天水、汉中等地多驮运食盐。回程则驮载布匹、食糖、烟、茶等生活用品。驼户一般每年只进行一次长途驮运,也有少数跑两趟者。

        清末民初,阿拉善各大盐池开始大量采捞,食盐外运成为阿拉善与内地贸易量最大的物资。当时,每年需从宁夏、绥远、甘肃等地运进粮食4万石(6000)。按每驼驮量300斤计,仅此一项每年需4万个驮运峰次。此外,还需输进大量烟酒糖茶和地方特产。据载,每年进酒量20万斤、茶叶30万斤、烟l万斤。而每年输出的驼、羊毛近80万斤、苁蓉50万斤、牛羊皮3万余张。仅民国2829(公元19391940),年食盐外运量就达50万担(2.5万吨)。仍按每驼驮量300斤计,就需要16.7万个驮运峰次。是为民国时期盐运业的鼎盛阶段。

        其时,盐池运盐均属自由驮运。驮运趟数多少,视当年水草好坏以及驼户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而言,草场好、家庭经济需要就多跑几趟,反之亦少。返程或驼运结束时,驼产可捎带自家所需米面及其他日用品。

        新中国成立后,阿拉善各盐池开发逐步加快,驼运业随之更加兴旺。为有效组织盐品外运,1953年成立阿拉善旗驼运站;1955年改为巴彦淖尔盟群众运输业务所,下设磴口站,专司驼运。凡参加驼运由所、站统一安排。群运所站的设立,结束了长期自由驼运的历史。

        1954年河西堡至雅布赖公路通车后,1958年三道坎至吉兰泰公路通车。至此,阿拉善地区两个最大的盐池实现汽车运输,其他盐池仍施以驼运。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发展,驼运这一古老的运输方式,必然被现代运输方式所取代。1990年以后,阿拉善盐运历史全部实现火车或汽车运输,从而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驼运历史。

        纵观吉兰泰盐池盐运驼路,主要有吉蹬驼路和三吉驼路。

        一、吉磴(吉兰泰~磴口)驼路

        吉磴驼路开辟于清初。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清王朝按内藩蒙古49旗之例,在阿拉善地区设旗后,为岁岁朝觐纳贡,遂踏察开辟了数条东进京师之路。其中,取道磴口,东渡黄河,横穿鄂尔多斯一路,即为吉磴盐运驼路之前段。

    吉磴驼路的开辟,不仅使每年一度的贡品如期呈送得以保证,也成为阿拉善人东向贸易的重要通道。其时,阿拉善地区所产皮毛、药材等土特产及所需生活用品有2/5由该路进出。清乾隆以后,随着吉兰泰盐池开发,这条驼路又成为吉盐东运的唯一道路。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允准阿拉善地方每年造船500只,每船载重40(每石700),年可船运盐品7000吨。吉盐在磴口装船顺流而下,运抵西北最大的商埠包头,由此再水运或陆运,销往晋绥各地。

        吉磴驼路穿行于著名的乌兰布和沙漠之中,沿途流沙遍布。尤其临近盐湖一带,沙丘高大,驼队只能绕行。及至磴口附近,因临近农区,流沙方才减少。

        驼路始自吉兰泰盐池,向东微偏南行40里至哈沙图,然后转东北行55里,经宝鲁毛道、喇嘛乌素、浩尼奇里格至包尔呼舒;55里经查干套海、查干陶勒盖至查干扎干;再东行60里经道劳哈尔僧、毛格尔图希勒抵达磴口。

        吉磴驼路全程共5站,计210里。

        驼路兴盛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为吉盐东运的主要途径。20世纪50年代末期,包兰铁路和三吉公路通车后,这条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沙漠驼路逐渐为风沙所湮没。

        二、三吉(三道坎~吉兰泰)驼路

        三吉驼路形成较晚,作为运盐驼路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末,西北交通大动脉——包兰铁路通车后,始将吉盐驮至三道坎装车外运。1958年,三吉公路建成通车,吉盐外运多改由汽车承担,驼运只为照顾牧民多年养成的运盐习惯,每年驮运30004000吨。相比之下因驼运价格高,经销单位不愿接收,驮运逐渐停止。故三吉驼路在吉兰泰盐池的运输史上只有短短数年。

        三吉驼路分南北两道。

        ()北道

        自吉兰泰盐池始,东南行40里至哈勒敖包;80里至沙尔陶勒盖(此段沙大无水,为北道最难行地带);东行25里至苏吉,由此转东南行35里至达拉布盖(此段水草丰茂,是全程最好的地段);自此微偏东北行45里抵达三道坎。北道全程5站,计225里。

        (二)南道

        由吉兰泰盐池起程,微东南行45里至阿达图;50里至本井;由本井转东行40里至奇里盖(巴音布拉格);再微转东北行70里至达拉布盖,与北路会合。南道共5站,计250里。

        南道虽长于北道,但水草条件优于北道。以上两道往返一趟均需10天。1958年通车的三吉公路基本是沿南道走向测筑。所以南道实际就是三吉公路的前身。1967年,乌吉(乌达~吉兰泰)铁路通车后,吉盐外运全部改为铁路运输。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志资料)吉兰泰盐运驼路小记
  •     阿拉善地处大漠戈壁,干旱少雨,风大沙多。造物主为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沙漠之舟——骆驼生存、繁衍的条件。在这块广袤的荒漠草原上放牧的骆驼占全国骆驼总数的40%,故阿拉善素有“驼乡”的美誉,并形成了阿拉善独特的运输方式——驼运。

        阿拉善驼运初以各大商号自运或者雇运的长途运输为主。去包头方面的驼运以当地特产苁蓉、甘草为主;走天津的驮运则以皮毛、发菜为大宗;赴天水、汉中等地多驮运食盐。回程则驮载布匹、食糖、烟、茶等生活用品。驼户一般每年只进行一次长途驮运,也有少数跑两趟者。

        清末民初,阿拉善各大盐池开始大量采捞,食盐外运成为阿拉善与内地贸易量最大的物资。当时,每年需从宁夏、绥远、甘肃等地运进粮食4万石(6000)。按每驼驮量300斤计,仅此一项每年需4万个驮运峰次。此外,还需输进大量烟酒糖茶和地方特产。据载,每年进酒量20万斤、茶叶30万斤、烟l万斤。而每年输出的驼、羊毛近80万斤、苁蓉50万斤、牛羊皮3万余张。仅民国2829(公元19391940),年食盐外运量就达50万担(2.5万吨)。仍按每驼驮量300斤计,就需要16.7万个驮运峰次。是为民国时期盐运业的鼎盛阶段。

        其时,盐池运盐均属自由驮运。驮运趟数多少,视当年水草好坏以及驼户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而言,草场好、家庭经济需要就多跑几趟,反之亦少。返程或驼运结束时,驼产可捎带自家所需米面及其他日用品。

        新中国成立后,阿拉善各盐池开发逐步加快,驼运业随之更加兴旺。为有效组织盐品外运,1953年成立阿拉善旗驼运站;1955年改为巴彦淖尔盟群众运输业务所,下设磴口站,专司驼运。凡参加驼运由所、站统一安排。群运所站的设立,结束了长期自由驼运的历史。

        1954年河西堡至雅布赖公路通车后,1958年三道坎至吉兰泰公路通车。至此,阿拉善地区两个最大的盐池实现汽车运输,其他盐池仍施以驼运。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发展,驼运这一古老的运输方式,必然被现代运输方式所取代。1990年以后,阿拉善盐运历史全部实现火车或汽车运输,从而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驼运历史。

        纵观吉兰泰盐池盐运驼路,主要有吉蹬驼路和三吉驼路。

        一、吉磴(吉兰泰~磴口)驼路

        吉磴驼路开辟于清初。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清王朝按内藩蒙古49旗之例,在阿拉善地区设旗后,为岁岁朝觐纳贡,遂踏察开辟了数条东进京师之路。其中,取道磴口,东渡黄河,横穿鄂尔多斯一路,即为吉磴盐运驼路之前段。

    吉磴驼路的开辟,不仅使每年一度的贡品如期呈送得以保证,也成为阿拉善人东向贸易的重要通道。其时,阿拉善地区所产皮毛、药材等土特产及所需生活用品有2/5由该路进出。清乾隆以后,随着吉兰泰盐池开发,这条驼路又成为吉盐东运的唯一道路。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允准阿拉善地方每年造船500只,每船载重40(每石700),年可船运盐品7000吨。吉盐在磴口装船顺流而下,运抵西北最大的商埠包头,由此再水运或陆运,销往晋绥各地。

        吉磴驼路穿行于著名的乌兰布和沙漠之中,沿途流沙遍布。尤其临近盐湖一带,沙丘高大,驼队只能绕行。及至磴口附近,因临近农区,流沙方才减少。

        驼路始自吉兰泰盐池,向东微偏南行40里至哈沙图,然后转东北行55里,经宝鲁毛道、喇嘛乌素、浩尼奇里格至包尔呼舒;55里经查干套海、查干陶勒盖至查干扎干;再东行60里经道劳哈尔僧、毛格尔图希勒抵达磴口。

        吉磴驼路全程共5站,计210里。

        驼路兴盛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为吉盐东运的主要途径。20世纪50年代末期,包兰铁路和三吉公路通车后,这条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沙漠驼路逐渐为风沙所湮没。

        二、三吉(三道坎~吉兰泰)驼路

        三吉驼路形成较晚,作为运盐驼路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末,西北交通大动脉——包兰铁路通车后,始将吉盐驮至三道坎装车外运。1958年,三吉公路建成通车,吉盐外运多改由汽车承担,驼运只为照顾牧民多年养成的运盐习惯,每年驮运30004000吨。相比之下因驼运价格高,经销单位不愿接收,驮运逐渐停止。故三吉驼路在吉兰泰盐池的运输史上只有短短数年。

        三吉驼路分南北两道。

        ()北道

        自吉兰泰盐池始,东南行40里至哈勒敖包;80里至沙尔陶勒盖(此段沙大无水,为北道最难行地带);东行25里至苏吉,由此转东南行35里至达拉布盖(此段水草丰茂,是全程最好的地段);自此微偏东北行45里抵达三道坎。北道全程5站,计225里。

        (二)南道

        由吉兰泰盐池起程,微东南行45里至阿达图;50里至本井;由本井转东行40里至奇里盖(巴音布拉格);再微转东北行70里至达拉布盖,与北路会合。南道共5站,计250里。

        南道虽长于北道,但水草条件优于北道。以上两道往返一趟均需10天。1958年通车的三吉公路基本是沿南道走向测筑。所以南道实际就是三吉公路的前身。1967年,乌吉(乌达~吉兰泰)铁路通车后,吉盐外运全部改为铁路运输。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