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三期
  • (卷首语)大家都应读志用志
  •     从事修志工作许多年,自然对志书关注有加,情有独钟。然而,由于我们对地方志编修工作宣传不够,又囿于旧志书数量偏少,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士不知何为地方志,打量周边,图书馆、书店等文化场所也都难觅志书。读志用志的人也多为修志者自己。

    连绵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所谓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记述某个特定地区内自然、社会、历史等方方面面情况的资料性著作。也可称其为一方之百科全书。严格意义上的地方志,在东汉魏晋时期即已出现,其体例至宋代基本定型。明清两朝,编修地方志逐步成为国家行为而被制度化,多次组织力量编修国家一统志。民国时期,被列为国家重要事项,曾由党中央政府下令各地设立方志馆、方志局,编修省、市、县三种志书,并颁布了修志条例与规定。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旧志有8000多种,10余万卷,约占现存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这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独具特色的文明成果。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言: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都十分重视地方志编修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下,新编地方志工作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截至2004年,全国各省市县三级志书已出版5000余部,另外,还出版了4万多部部门志、乡镇志、名山大川志等,内蒙古自治区业已出版区志、盟市志、旗县志三级志书123.5部,其他各类志书400余部,大多数志书的出版问世,填补了地区或行业历史上没有志书的空白。毋庸置疑,新编地方志工作对于我们摸清、摸准地情、国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志书有“资政、教育、存史、交流”等功能。如果读志用志群体弱小抑或无人问津,志书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编纂志书是我们的职责,倡议读志用志同样是我们的责任和任务。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韩愈过岭南,先借《韶州图经》入界,朱熹下南康任职,先问地方官员:“志书可曾带来?”

    毛泽东同志非常爱读地方志,他认为地方志书详细记载了地方的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俗民情之类的情况,是极其重要的书籍。如果掌握了这些情况,就知道了情势,就能打胜仗。即使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也时常阅读。1929年红军打下兴国县城,他在县图书馆一住下,就开始专心致志地读《兴国县志》。在瑞金时,他挑灯夜读清代续修的一部八卷集《瑞金县志》,长征途中,毛泽东也不放弃阅读地方志书。建国后,毛主席每到一地都要看当地的地方志书,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倡导在全国编修地方志。至1960年,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30多个县,开展了新编地方志工作。

    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的伟人毛泽东,还是古代文人大家韩愈、朱熹,都对地方志书厚爱有加,足以说明志书“经世致用”的特殊作用。志为镜,揽照古今,志为信史,昭示兴衰。我们以为,各级领导读志用志,应是首要提倡的。领导要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治好一地,必须要了解地情民情,还要清楚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以及地理沿革、历史情况,读志书肯定是最为便捷的手段。各类专业人员要读志用志。从事工业的,要读用工业志,从事农业的,要读用农业志……各取所需。志书中记载了许多经过实践或发现的具有科研价值的资料,只要去读用,定会受益匪浅。也让我们身边的同志朋友读志用志,他们会发现志书中所载的文化、社会内容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走亲访友,不会因不懂风尚习俗而尴尬,节假日去名胜古迹游玩,也可品味出文物胜景的真谛或由来。当然,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读或使用地方志,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增长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都是大有碑益的。

    编修志书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后代的一项艰苦工作,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载体,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编修志书的目的就是让社会各界人士去读之用之,发挥其真正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科学文化价值。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