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一期
  • (人物剪影)蒙古故乡子孙 大漠瀚海骄子——茫瀚夫·翁浩
  • 他为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呼吁呐喊

    他荣获我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奖”

    他组建了第一个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

    他创办了中国首家《小骏马》民族少儿环境报

     

    蒙古故乡子孙   大漠瀚海骄子——茫瀚夫·翁浩

    内蒙古日报蒙文版记者:娜仁呼     翻译:马英

     

    他自称是蒙古故乡的子孙、大漠瀚海之子。他有一个响亮的蒙古名字:“茫瀚夫”,据说这个名字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同志和他夫人珠兰其其柯给他起的。这既是对他在民族地区工作的肯定,也是蒙古族父老赠予他的至高荣誉。

    许多人不认识他,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把自己所有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内蒙古的蓝天白云、辽阔草原、戈壁大漠和河流山川,就像这片大地的儿子一样。

    然而,又有许多的人都认识他。他并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世界首家国家级环境报《中国环境报》的著名记者、我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奖”的获得者,在新闻界不认识他的人很少。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党中央报刊和党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时而能看到他保护大漠环境的行踪。他还是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篆刻艺术委员、功勋篆刻艺术家。他的兴趣还不仅仅是这些,进入他的家门,处处可见丰富多姿的古玩、书画、石头、根雕……

    他的原名叫翁浩,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他取名“茫瀚夫”的时间不长,可以说这个名字的获得是他自1989年到《中国环境报》内蒙古记者站工作的那一天起开始的。算起来已有十多个春秋了,但是一个人的一生里能有几个十年呢?

    他和内蒙古有着说不尽的缘分。当初他在空军服役的时候,就在包头市执行要地防空任务。离空军基地不远有一所陆军医院。在那里,年轻的军官翁浩结识了他一生的伴侣闵兆云。也许是爱情的力量把他引向了内蒙古,为日后的一切埋下了伏笔。他俩在山西省空军某军工作了一段时期后,调回湖北省空军某航空兵基地。当时以翁浩的职位和工作成绩,完全可以留在湖北的某个大城市:武汉或者荆州,或其它某个他自己喜欢的地方,但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回到内蒙古。内蒙古比起南方在发展上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然而他又是一个头脑灵活敏捷、思路和行为与众不同的人。他二十来岁时就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曾有过一段独自徒步3000余里,从湖北到延安的传奇经历。

    闵兆云是生在天津、在内蒙古长大的人。翁浩选择了内蒙古,也算是选择了妻子的娘家吧,也许这里让他这个从小在艰苦环境里生存长大的苦命男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因为他出生才三个月就失去了父亲,后他被当地一所寺庙所收留为徒。因此他从小就懂得了做人要多做善事的这个朴素的道理。

    1968年入伍的他,在部队一直是从事业余和专职新闻报道,在空军某军任专职新闻干事时,还直接收到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老前辈的言传身教。1986年,翁浩转业不久,就被安排到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担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后又调入《中国环境报》社“重操旧业”。他初期的环境新闻作品,就显示出他是从事新闻业务方面的老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的笔下流露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情结:一是赞美,一是担忧。辽阔美丽的草原、富饶神奇的大自然令他流连忘返,然而这美好的家园开始遭到破坏的景象又牵动着他的心。他的担忧就来自身边。如果说他撰写的《呼 和浩特市气温在逐年升高》(1990920),《呼市气象条件不利更要加紧治理污染》(1990421),《呼市天蓝待何时》(1991625)等报道,使常年习惯于城市狭窄的环境、久违了天空真实的颜色的人们从迷惘中苏醒,那么《觉醒和愚昧的撞击》(19931120)、《内蒙古草原退化令人堪忧》(199484日)、《镶黄旗有沦为沙地危险》(1995624)等报道敲响了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警钟。

    黄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黄羊的生存和繁衍,所以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可爱的野生动物就自由奔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盯住了这块“肥肉”,开始有组织、大规模地进行非法捕猎活动。茫瀚夫·翁浩为此震惊和愤怒了,为了保护那些无辜被猎杀的野生动物,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从1991年初到1992年夏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从绵延起伏的大青山脚下到茫茫无际的呼伦贝尔草原,都留下了他跋涉数千里沿边防寻访黄羊的足迹。199127日《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翁浩的长篇通讯《被判极刑的“被告”》,  向那些捕杀黄羊牟取暴利的非法盗猎者“问罪”。紧接着他又发表了《黄羊的边界蜜月》、《滥捕黄羊的枪声又响》等现场报道,使得那些非法捕猎者无处藏身,惊惧万分。他的《血染黄羊花烛夜》一文中有一段凄凉的描写:在被猎杀的母黄羊跟前有一只公黄羊一动不动地静立着,充满了难分难舍的悲情,似乎在演绎着动物世界的悲欢离合……

    充满了信心的翁浩更加坚定、沉稳地思索着。这并不是失去了年轻时的锋芒,也不是惧怕各方的压力,而是日益恶化的内蒙古生态环境令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他开始了从内蒙古的东部到西部的艰难穿越,把最终的目标锁定在茫茫的大漠瀚海阿拉善。他毫不退缩,毫不犹豫地一步一步走进沙漠,站到了沙漠的最前沿,体验了呼啸的沙尘暴是怎样在这片大地上肆虐的。茫瀚夫——意为“沙漠之子”的这个名字,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被人们熟悉了起来。他的《大漠的呼唤》(1992516)是对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早期报道之一,文中流露出一种无限焦虑和激动的心情。但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令人担忧:1993年、1994年、1995年……沙尘暴在大漠戈壁不停地呼啸着、呐喊着、咆哮着。

    而翁浩的笔尖也不停地疾驰着:阿拉善、沙尘暴、阿拉善、沙尘暴……

    1995年夏,国务院派出调研组考察阿拉善生态环境。作为党中央新闻媒体唯一的一名随行记者,翁浩也深入到了大漠戈壁,与阿拉善盟的各级党政领导和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额济纳旗的历史、自然的变迁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走访和深入考察。他面对的所有这一切,又牵动着他那多愁善感的心灵。胡杨在枯萎,绿洲在消失,何时才能勃勃的复生?黑河断流,居延海干涸,能否重现生命的浪花?

    不久,茫瀚夫·翁浩的长篇通讯《结束这荒芜的历史》发表,牵动了上到党中央领导、下到普通百姓的心。阿拉善人民为此给他带去了诚挚的感谢信。从那时起,他每年深入阿拉善大漠,写出了大量的反映阿拉善地区生态状况的通讯报道,并建议和呼吁国家、自治区对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投入力度。茫瀚夫·翁浩是最早报道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记者之一,并因此而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还指示一定要治理和恢复阿拉善的生态环境,使额济纳居延海重现碧波荡漾的景观。如今,额济纳河流淌着生命的波涛,额济纳绿洲日渐复苏。

    1998年,茫瀚夫·翁浩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庆祝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百周年的隆重庆典,额济纳旗人民政府特别授予他“优秀荣誉牧民”的光荣称号。

    1998年,对茫瀚夫·翁浩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又创造了一项奇迹:他组建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并创办了首家民族少儿环境报《小骏马》,此后又建立了小骏马环境网站。他那洒向草原的一片爱心就这样悄然地生根发芽了……

    二、《小骏马》的嘶鸣

    未来是儿童的,世界也是他们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无前途,在于他们的子孙后代。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支被誉为“草原小卫士”的环保小记者团,有380多名成员,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6岁,所以人们亲切的称他们为“小骏马”。但是可千万别小看了他们,他们的团长是茫瀚夫·翁浩,名誉团长是珠兰其其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的夫人、原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厅长、内蒙古记协名誉主席),顾问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他们还曾与加拿大环保专家一同面对面地交流探讨内蒙古的生态环保问题。民族少儿参与中国、加拿大两国在环保方面的项目合作,在内蒙古还是首次。

    2001年北京电视台报道小骏马的事迹后,20045月份,党中央电视台又对他们进行了专题采访,记者有幸在茫瀚夫·翁浩的家里再次看了《草原上的小骏马》这部电视专题片。面对主持人的提问,那些小朋友们进行了风趣机智地对答,俨然一副大人的派头。“小骏马”向全国观众表现了自己的素质,这些茫瀚夫·翁浩都为之感到欣慰和自豪。

    ——他们有着“我们虽然年龄小,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和大人一样负有义务和责任”的雄心壮志;

    ——他们有着“保护大草原,小手写天下”的满腔热情。

    这是对“小骏马”的评价。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对这一点很清楚的茫瀚夫·翁浩在多年的采访中发现许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还很差,由此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治理改造生态环境,首先要抓好环保教育,不光要宣传号召,还需要实际的行动,而且环保教育必须要从儿童抓起,因此他产生了组建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的想法。1998年春,他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布赫副委员长热情的支持,不仅给题写了团名,还再三叮嘱他在民族地区好好培养出一批环保小记者。

    经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的批准,在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吴国忠局长的大力支持下,新闻界的新生力量——内蒙古小骏马环境记者团于1998419日正式宣告成立。经内蒙古教育厅批准,记者团从呼和浩特市区的中小学范围内择优录取了近百名小记者,利用节假日或休息时间对他们进行防治污染、保护生态以及有关环保知识、法规的宣传教育,还进行了新闻采访写作培训。《小骏马》的诞生,是我国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二十年来的实践成果,是世界上第一份国家级环保报刊《中国环境报》创办十年来美好愿望的实现,也是全国各新闻媒体重视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成果,所以从她一诞生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欢迎。为此,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来函鼓励,天津、河北、广州等地区环保部门也发来了贺电。我国很有影响的香港“地球之友”环保组织也吸收《小骏马》为自己的团体会员。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杨矛建议内蒙古小骏马环境记者团应有自己的宣传平台和阵地,为此翁浩开始着手创办《小骏马》报。当年九月,中国第一张民族少儿环境保护新闻纸《小骏马》问世了。报头蒙汉文“小骏马”几个字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同志亲笔题写。这既是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少年儿童的期望和要求,又是老一辈对《小骏马》的一份关爱和鼓励。这些在布赫爷爷心中“金色的小马驹”,没有辜负这个美好的荣誉和期盼。他们开始利用学习空闲时间,用心去观察,以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开始执笔写报道。1998年,呼市的主要街道上设置了3000个电话厅,解决了一批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但是随之问题也出现了。小记者吕端(蒙古族)、王娜娜、张玉洁以敏锐的观察力,写出了《电话厅:您如何过冬?》的系列报道,指出设置3000个电话厅,就相当于增加了3000根烟囱,对呼市的空气带来了污染,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对此组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是一篇发现问题反映情况的好报道。不久,呼市有了IC卡电话厅,小记者张玉洁以一篇《绿色使者——IC卡电话》的报道赞扬这是保护环境的一项好的措施。媒体的一些资深记者评价他们是“小记者关心大问题”。他们能够对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并发现问题,随着实践环保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小记者王昊天在暑假里跟着母亲回到故乡,看到套在马车里的马、骡后面坠着清洁袋,于是写了一篇报道《奈曼的街道变得干净了》。他们的报道以小见大,并且能够亲自深入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进行实地采访,他们还曾以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员身份,随团西行数千里,到阿拉善额济纳进行生态考察。

    自治区主席、呼市市长等高层领导及旗县书记,都接受过“小骏马”的专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亲自为他们颁发团旗;旗长担任《小骏马》报道组的组长;大学教授将孙子交给《小骏马》;老记者为《小骏马》当“报童”;“草原英雄小姐妹”玉荣将女儿送到《小骏马》……,《小骏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全民的关爱。《小骏马》报每月出版一期四开四版彩报,在全区12个盟市及各旗县的700多所中小学每月赠送10000份。2000年《小骏马》上了互联网,有了电子网络版,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了分团。《小骏马》满野奔腾……

    2000年,《小骏马》荣获美国“福特汽车环保黄河奖”(奖金人民币10万元,全部用于赠阅《小骏马》报)20026月荣获“地球奖”团体奖。这是《小骏马》辛勤耕耘的回报,是社会给予他们的荣誉。

    《小骏马》的成员们如是说:

    张玉洁:我更加喜欢读书了。

    乌音嘎:我原来很胆小,现在干什么都有信心,不怕了。

    包勒尔:我以前不敢和陌生人说话,通过几次的采访实践,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加强交流的道理。

    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同时也教育了别人。

    20021011日,“小骏马胡杨林”在额济纳旗建成。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参加了揭碑仪式,对《小骏马》组建4年来的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并表示要把这片胡杨林列入自治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项目中。小骏马胡杨林的建成表明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的工作从宣传号召转向了具体实践,环保从少儿抓起的战略已初见成效。

    ——近年内,内蒙古小骏马环境记者团计划在内蒙古的五大沙漠及五大沙地建成“小骏马”各类适地适树林。现已建成了额济纳旗“小骏马胡杨林”、科尔沁沙地“小骏马山杏林”、库布齐沙漠“小骏马沙柳林”、乌兰布和沙漠“小骏马梭梭林”等四类环保林。环保林的所有碑名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爷爷亲笔题写。

    茫瀚夫·翁浩指着书房中挂着的题字,激动不已地诉说着这一切。   

    “小骏马”环保林是那些小天使的奋进的绿色航标。他们继承了前人尚未完成的事业,描绘着前人未实现的蓝图,为社会谱写着一曲永恒的赞歌……

    三、不求索取的爱与奉献

    “小骏马”已经七岁了。作为一件新生事物,在人世间踉踉跄跄地走到成熟,茫瀚夫·翁浩和他的“热心妻子”闵兆云,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每期的一万份报纸无偿地免费发行,从取回报纸,到楼上楼下地搬运,这对于平常人来说可谓是一件敢想不敢做的事。今天,被誉为“具有震撼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已成为培养环境新闻宣传后备人才的摇篮,被人们广为传颂。大自然是少年儿童接受直接感官教育的天然图书馆。因为他们热爱花朵,所以把自己比喻为“鲜艳的花朵”;因为他们向往美好,所以把自己比喻为“美丽的蝴蝶”。少年儿童的心灵是最自由奔放和自然淳朴的,在这所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图书海洋里,在这温暖的人才摇篮中,《小骏马》一天天地茁壮成长。茫瀚夫·翁浩也为自己的环保新闻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无比地自豪和欣慰。他如是说: 

    ——当有一个外国人好奇地问:“你们的草原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依然保持得这样富饶”的时候,内蒙古的著名生态学家刘书润骄傲地回答道:“因为草原上有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愿在以后的历史长河里,这个伟大民族的子孙后代——《小骏马》为保护家乡而奔腾嘶鸣在辽阔的草原,因而使这片大地更加神采奕奕美丽动人,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们因此能够记住并关爱《小骏马》。

    当记者正要结束这篇通讯的时候,从有关方面传来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茫瀚夫·翁浩通过找到目前还健在的姑妈和中科院历史学博士邸永君先生提供的史证,从多方面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了茫瀚夫·翁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成长奉献的轮廓和走过的绿色足迹——

    清代荆州驻防蒙满八旗后裔

    1971-1973年援老抗美国际主义战士

    2000年地球奖获得者

    2000年福特汽车环保黄河奖获得者

    2000年杜邦杯环境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

    2001年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2003年新闻出版署破格予新闻高级职务

    蒙古故乡子孙,大漠瀚海之子——茫瀚夫·翁浩,我们期待着你创造出新的绿色业绩!

     

    (本文原载20041226日《内蒙古日报》蒙文版,今发表略有删节——编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人物剪影)蒙古故乡子孙 大漠瀚海骄子——茫瀚夫·翁浩
  • 他为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呼吁呐喊

    他荣获我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奖”

    他组建了第一个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

    他创办了中国首家《小骏马》民族少儿环境报

     

    蒙古故乡子孙   大漠瀚海骄子——茫瀚夫·翁浩

    内蒙古日报蒙文版记者:娜仁呼     翻译:马英

     

    他自称是蒙古故乡的子孙、大漠瀚海之子。他有一个响亮的蒙古名字:“茫瀚夫”,据说这个名字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同志和他夫人珠兰其其柯给他起的。这既是对他在民族地区工作的肯定,也是蒙古族父老赠予他的至高荣誉。

    许多人不认识他,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把自己所有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内蒙古的蓝天白云、辽阔草原、戈壁大漠和河流山川,就像这片大地的儿子一样。

    然而,又有许多的人都认识他。他并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世界首家国家级环境报《中国环境报》的著名记者、我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奖”的获得者,在新闻界不认识他的人很少。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党中央报刊和党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时而能看到他保护大漠环境的行踪。他还是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篆刻艺术委员、功勋篆刻艺术家。他的兴趣还不仅仅是这些,进入他的家门,处处可见丰富多姿的古玩、书画、石头、根雕……

    他的原名叫翁浩,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他取名“茫瀚夫”的时间不长,可以说这个名字的获得是他自1989年到《中国环境报》内蒙古记者站工作的那一天起开始的。算起来已有十多个春秋了,但是一个人的一生里能有几个十年呢?

    他和内蒙古有着说不尽的缘分。当初他在空军服役的时候,就在包头市执行要地防空任务。离空军基地不远有一所陆军医院。在那里,年轻的军官翁浩结识了他一生的伴侣闵兆云。也许是爱情的力量把他引向了内蒙古,为日后的一切埋下了伏笔。他俩在山西省空军某军工作了一段时期后,调回湖北省空军某航空兵基地。当时以翁浩的职位和工作成绩,完全可以留在湖北的某个大城市:武汉或者荆州,或其它某个他自己喜欢的地方,但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回到内蒙古。内蒙古比起南方在发展上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然而他又是一个头脑灵活敏捷、思路和行为与众不同的人。他二十来岁时就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曾有过一段独自徒步3000余里,从湖北到延安的传奇经历。

    闵兆云是生在天津、在内蒙古长大的人。翁浩选择了内蒙古,也算是选择了妻子的娘家吧,也许这里让他这个从小在艰苦环境里生存长大的苦命男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因为他出生才三个月就失去了父亲,后他被当地一所寺庙所收留为徒。因此他从小就懂得了做人要多做善事的这个朴素的道理。

    1968年入伍的他,在部队一直是从事业余和专职新闻报道,在空军某军任专职新闻干事时,还直接收到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老前辈的言传身教。1986年,翁浩转业不久,就被安排到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担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后又调入《中国环境报》社“重操旧业”。他初期的环境新闻作品,就显示出他是从事新闻业务方面的老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的笔下流露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情结:一是赞美,一是担忧。辽阔美丽的草原、富饶神奇的大自然令他流连忘返,然而这美好的家园开始遭到破坏的景象又牵动着他的心。他的担忧就来自身边。如果说他撰写的《呼 和浩特市气温在逐年升高》(1990920),《呼市气象条件不利更要加紧治理污染》(1990421),《呼市天蓝待何时》(1991625)等报道,使常年习惯于城市狭窄的环境、久违了天空真实的颜色的人们从迷惘中苏醒,那么《觉醒和愚昧的撞击》(19931120)、《内蒙古草原退化令人堪忧》(199484日)、《镶黄旗有沦为沙地危险》(1995624)等报道敲响了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警钟。

    黄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黄羊的生存和繁衍,所以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可爱的野生动物就自由奔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盯住了这块“肥肉”,开始有组织、大规模地进行非法捕猎活动。茫瀚夫·翁浩为此震惊和愤怒了,为了保护那些无辜被猎杀的野生动物,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从1991年初到1992年夏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从绵延起伏的大青山脚下到茫茫无际的呼伦贝尔草原,都留下了他跋涉数千里沿边防寻访黄羊的足迹。199127日《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翁浩的长篇通讯《被判极刑的“被告”》,  向那些捕杀黄羊牟取暴利的非法盗猎者“问罪”。紧接着他又发表了《黄羊的边界蜜月》、《滥捕黄羊的枪声又响》等现场报道,使得那些非法捕猎者无处藏身,惊惧万分。他的《血染黄羊花烛夜》一文中有一段凄凉的描写:在被猎杀的母黄羊跟前有一只公黄羊一动不动地静立着,充满了难分难舍的悲情,似乎在演绎着动物世界的悲欢离合……

    充满了信心的翁浩更加坚定、沉稳地思索着。这并不是失去了年轻时的锋芒,也不是惧怕各方的压力,而是日益恶化的内蒙古生态环境令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他开始了从内蒙古的东部到西部的艰难穿越,把最终的目标锁定在茫茫的大漠瀚海阿拉善。他毫不退缩,毫不犹豫地一步一步走进沙漠,站到了沙漠的最前沿,体验了呼啸的沙尘暴是怎样在这片大地上肆虐的。茫瀚夫——意为“沙漠之子”的这个名字,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被人们熟悉了起来。他的《大漠的呼唤》(1992516)是对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早期报道之一,文中流露出一种无限焦虑和激动的心情。但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令人担忧:1993年、1994年、1995年……沙尘暴在大漠戈壁不停地呼啸着、呐喊着、咆哮着。

    而翁浩的笔尖也不停地疾驰着:阿拉善、沙尘暴、阿拉善、沙尘暴……

    1995年夏,国务院派出调研组考察阿拉善生态环境。作为党中央新闻媒体唯一的一名随行记者,翁浩也深入到了大漠戈壁,与阿拉善盟的各级党政领导和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额济纳旗的历史、自然的变迁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走访和深入考察。他面对的所有这一切,又牵动着他那多愁善感的心灵。胡杨在枯萎,绿洲在消失,何时才能勃勃的复生?黑河断流,居延海干涸,能否重现生命的浪花?

    不久,茫瀚夫·翁浩的长篇通讯《结束这荒芜的历史》发表,牵动了上到党中央领导、下到普通百姓的心。阿拉善人民为此给他带去了诚挚的感谢信。从那时起,他每年深入阿拉善大漠,写出了大量的反映阿拉善地区生态状况的通讯报道,并建议和呼吁国家、自治区对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投入力度。茫瀚夫·翁浩是最早报道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记者之一,并因此而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还指示一定要治理和恢复阿拉善的生态环境,使额济纳居延海重现碧波荡漾的景观。如今,额济纳河流淌着生命的波涛,额济纳绿洲日渐复苏。

    1998年,茫瀚夫·翁浩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庆祝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百周年的隆重庆典,额济纳旗人民政府特别授予他“优秀荣誉牧民”的光荣称号。

    1998年,对茫瀚夫·翁浩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又创造了一项奇迹:他组建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并创办了首家民族少儿环境报《小骏马》,此后又建立了小骏马环境网站。他那洒向草原的一片爱心就这样悄然地生根发芽了……

    二、《小骏马》的嘶鸣

    未来是儿童的,世界也是他们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无前途,在于他们的子孙后代。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支被誉为“草原小卫士”的环保小记者团,有380多名成员,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6岁,所以人们亲切的称他们为“小骏马”。但是可千万别小看了他们,他们的团长是茫瀚夫·翁浩,名誉团长是珠兰其其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的夫人、原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厅长、内蒙古记协名誉主席),顾问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他们还曾与加拿大环保专家一同面对面地交流探讨内蒙古的生态环保问题。民族少儿参与中国、加拿大两国在环保方面的项目合作,在内蒙古还是首次。

    2001年北京电视台报道小骏马的事迹后,20045月份,党中央电视台又对他们进行了专题采访,记者有幸在茫瀚夫·翁浩的家里再次看了《草原上的小骏马》这部电视专题片。面对主持人的提问,那些小朋友们进行了风趣机智地对答,俨然一副大人的派头。“小骏马”向全国观众表现了自己的素质,这些茫瀚夫·翁浩都为之感到欣慰和自豪。

    ——他们有着“我们虽然年龄小,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和大人一样负有义务和责任”的雄心壮志;

    ——他们有着“保护大草原,小手写天下”的满腔热情。

    这是对“小骏马”的评价。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对这一点很清楚的茫瀚夫·翁浩在多年的采访中发现许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还很差,由此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治理改造生态环境,首先要抓好环保教育,不光要宣传号召,还需要实际的行动,而且环保教育必须要从儿童抓起,因此他产生了组建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的想法。1998年春,他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布赫副委员长热情的支持,不仅给题写了团名,还再三叮嘱他在民族地区好好培养出一批环保小记者。

    经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的批准,在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吴国忠局长的大力支持下,新闻界的新生力量——内蒙古小骏马环境记者团于1998419日正式宣告成立。经内蒙古教育厅批准,记者团从呼和浩特市区的中小学范围内择优录取了近百名小记者,利用节假日或休息时间对他们进行防治污染、保护生态以及有关环保知识、法规的宣传教育,还进行了新闻采访写作培训。《小骏马》的诞生,是我国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二十年来的实践成果,是世界上第一份国家级环保报刊《中国环境报》创办十年来美好愿望的实现,也是全国各新闻媒体重视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成果,所以从她一诞生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欢迎。为此,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来函鼓励,天津、河北、广州等地区环保部门也发来了贺电。我国很有影响的香港“地球之友”环保组织也吸收《小骏马》为自己的团体会员。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杨矛建议内蒙古小骏马环境记者团应有自己的宣传平台和阵地,为此翁浩开始着手创办《小骏马》报。当年九月,中国第一张民族少儿环境保护新闻纸《小骏马》问世了。报头蒙汉文“小骏马”几个字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同志亲笔题写。这既是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少年儿童的期望和要求,又是老一辈对《小骏马》的一份关爱和鼓励。这些在布赫爷爷心中“金色的小马驹”,没有辜负这个美好的荣誉和期盼。他们开始利用学习空闲时间,用心去观察,以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开始执笔写报道。1998年,呼市的主要街道上设置了3000个电话厅,解决了一批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但是随之问题也出现了。小记者吕端(蒙古族)、王娜娜、张玉洁以敏锐的观察力,写出了《电话厅:您如何过冬?》的系列报道,指出设置3000个电话厅,就相当于增加了3000根烟囱,对呼市的空气带来了污染,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对此组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是一篇发现问题反映情况的好报道。不久,呼市有了IC卡电话厅,小记者张玉洁以一篇《绿色使者——IC卡电话》的报道赞扬这是保护环境的一项好的措施。媒体的一些资深记者评价他们是“小记者关心大问题”。他们能够对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并发现问题,随着实践环保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小记者王昊天在暑假里跟着母亲回到故乡,看到套在马车里的马、骡后面坠着清洁袋,于是写了一篇报道《奈曼的街道变得干净了》。他们的报道以小见大,并且能够亲自深入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进行实地采访,他们还曾以自治区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员身份,随团西行数千里,到阿拉善额济纳进行生态考察。

    自治区主席、呼市市长等高层领导及旗县书记,都接受过“小骏马”的专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亲自为他们颁发团旗;旗长担任《小骏马》报道组的组长;大学教授将孙子交给《小骏马》;老记者为《小骏马》当“报童”;“草原英雄小姐妹”玉荣将女儿送到《小骏马》……,《小骏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全民的关爱。《小骏马》报每月出版一期四开四版彩报,在全区12个盟市及各旗县的700多所中小学每月赠送10000份。2000年《小骏马》上了互联网,有了电子网络版,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了分团。《小骏马》满野奔腾……

    2000年,《小骏马》荣获美国“福特汽车环保黄河奖”(奖金人民币10万元,全部用于赠阅《小骏马》报)20026月荣获“地球奖”团体奖。这是《小骏马》辛勤耕耘的回报,是社会给予他们的荣誉。

    《小骏马》的成员们如是说:

    张玉洁:我更加喜欢读书了。

    乌音嘎:我原来很胆小,现在干什么都有信心,不怕了。

    包勒尔:我以前不敢和陌生人说话,通过几次的采访实践,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加强交流的道理。

    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同时也教育了别人。

    20021011日,“小骏马胡杨林”在额济纳旗建成。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参加了揭碑仪式,对《小骏马》组建4年来的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并表示要把这片胡杨林列入自治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项目中。小骏马胡杨林的建成表明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的工作从宣传号召转向了具体实践,环保从少儿抓起的战略已初见成效。

    ——近年内,内蒙古小骏马环境记者团计划在内蒙古的五大沙漠及五大沙地建成“小骏马”各类适地适树林。现已建成了额济纳旗“小骏马胡杨林”、科尔沁沙地“小骏马山杏林”、库布齐沙漠“小骏马沙柳林”、乌兰布和沙漠“小骏马梭梭林”等四类环保林。环保林的所有碑名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爷爷亲笔题写。

    茫瀚夫·翁浩指着书房中挂着的题字,激动不已地诉说着这一切。   

    “小骏马”环保林是那些小天使的奋进的绿色航标。他们继承了前人尚未完成的事业,描绘着前人未实现的蓝图,为社会谱写着一曲永恒的赞歌……

    三、不求索取的爱与奉献

    “小骏马”已经七岁了。作为一件新生事物,在人世间踉踉跄跄地走到成熟,茫瀚夫·翁浩和他的“热心妻子”闵兆云,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每期的一万份报纸无偿地免费发行,从取回报纸,到楼上楼下地搬运,这对于平常人来说可谓是一件敢想不敢做的事。今天,被誉为“具有震撼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已成为培养环境新闻宣传后备人才的摇篮,被人们广为传颂。大自然是少年儿童接受直接感官教育的天然图书馆。因为他们热爱花朵,所以把自己比喻为“鲜艳的花朵”;因为他们向往美好,所以把自己比喻为“美丽的蝴蝶”。少年儿童的心灵是最自由奔放和自然淳朴的,在这所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图书海洋里,在这温暖的人才摇篮中,《小骏马》一天天地茁壮成长。茫瀚夫·翁浩也为自己的环保新闻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无比地自豪和欣慰。他如是说: 

    ——当有一个外国人好奇地问:“你们的草原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依然保持得这样富饶”的时候,内蒙古的著名生态学家刘书润骄傲地回答道:“因为草原上有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愿在以后的历史长河里,这个伟大民族的子孙后代——《小骏马》为保护家乡而奔腾嘶鸣在辽阔的草原,因而使这片大地更加神采奕奕美丽动人,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们因此能够记住并关爱《小骏马》。

    当记者正要结束这篇通讯的时候,从有关方面传来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茫瀚夫·翁浩通过找到目前还健在的姑妈和中科院历史学博士邸永君先生提供的史证,从多方面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了茫瀚夫·翁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成长奉献的轮廓和走过的绿色足迹——

    清代荆州驻防蒙满八旗后裔

    1971-1973年援老抗美国际主义战士

    2000年地球奖获得者

    2000年福特汽车环保黄河奖获得者

    2000年杜邦杯环境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

    2001年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2003年新闻出版署破格予新闻高级职务

    蒙古故乡子孙,大漠瀚海之子——茫瀚夫·翁浩,我们期待着你创造出新的绿色业绩!

     

    (本文原载20041226日《内蒙古日报》蒙文版,今发表略有删节——编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