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历史一页)乌兰夫视察海拉尔与“草原城市”的由来
  •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素有“草原城市”、“草原明珠”等美誉,尽管这座1734年建成的古老城市早已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中心,但真正按“草原城市”、“牧业城市”的特点去建设和发展,在人们心中留下“草原之花”的美好形象,却和40多年前乌兰夫同志视察时作出的指示密不可分。
      196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府主席的乌兰夫同志,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铎、候补书记胡昭衡陪同下,到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检查工作。这次检查,主要是检查党的民族政策落实情况,重点是解决开垦草原破坏草场问题。呼盟委第一书记李振华、书记兼盟长杰尔格勒陪同视察。
      乌兰夫同志首先视察了呼盟境内的国营农牧场,并建议召开了旗市委书记会议和国营农牧场工作会议,发表了以“牧场不能开荒,大量开荒会破坏草原,破坏畜牧业,发生农牧矛盾,影响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重要讲话。盟委接连开了多次会议,按照乌兰夫同志指示及中共中央批转的《西北局关于解决在牧区办农场问题的报告》精神,决定在岭北草原停办一部分农场,封闭一部分土地。
      7月20日,乌兰夫同志一行在呼盟和海拉尔市(今海拉尔区)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海市牧民招待所,之后,对海拉尔市的城市建设方针,城市服务方向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海拉尔市实实在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牧区服务,为牧民服务,把海拉尔市建成“规规矩矩的牧区城市”。他说:“海拉尔市就是要如何为牧区服务,为牧民服务,这就是海拉尔的性质。海拉尔有些工业,还不就是一些畜牧产品加工工业吗?没有170万头牲畜这个客观存在,还有什么海拉尔!海拉尔是一个牧业城市,因此,商业、服务业、工业、文教等各部门都要服务于牧业、牧民,都要研究如何便利于牧民,你们的服务就是为牧业服务。……海拉尔和呼市不一样,也和牙克石、满洲里不一样,海拉尔就是牧业的经济中心。你们很好地研究一下,如何把海拉尔搞成那么一套为牧民服务、如何方便牧民的东西来。”
      乌兰夫同志还谈到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问题:“在这样一个城市,不对干部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如何能设想呢?所有在海拉尔工作的干部,不论汉人、蒙古人,不论领导干部、一般干部,都要认真研究民族政策。”结合当时精简城市人口工作和开荒占用草地问题,乌兰夫同志严厉地警告说:“你们也把山都开了,将来海拉尔要沙化的。今秋一定要把山坡地都封了,并要种上树,同时有计划地封一些畦子地,将来牧民进城好放马。……你们是牧区城市,就要搞牧区的一套,不能生搬硬套。”
      乌兰夫同志对海拉尔市工作的指示,引起了盟委和海拉尔市委的高度重视。海拉尔市在盟委的具体指导下,相继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全委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和全市各级党组织书记会议,深入传达贯彻乌兰夫同志指示,动员干部群众从各方面提高为牧区服务的水平。为了有针对性地对牧区服务,市委从相关部门抽调8人组成牧区调查组,深入到东新巴旗(今新巴尔虎左旗)等地调查研究,了解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征求对海拉尔市工作的意见。
      1962年8月21日,市委作出《关于贯彻乌兰夫书记的指示更好地为牧区服务的报告》;8月25日,市委、市人委作出《关于建成一个“规规矩矩牧业城市”规划的请示》,全面检查过去的工作,详细规划建成规规矩矩牧区城市的各项工作。在规划中,海市调整了建设方针,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中心,积极支援牧农林业生产建设,相适应地发展其他事业”的方针,调整修改为“以为牧区服务为中心,以繁荣牧区建设的工业为重点,稳定市场,改善供应,办好农牧业,相应的做好其他事业”的方针,全市上下按新的建设方针开展各方面工作,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总体方向。
      行动最快,效果最显著的是服务业。7月20日乌兰夫同志视察了牧民招待所,要求把盟旅社改为牧民服务社,7月22日海市就成立了牧民服务社筹备处,开始着手接管盟旅社。11月,盟委、盟行署下发文件,正式将盟旅社改为牧民服务社,移交给海拉尔市。海拉尔市以牧民服务社为中心,由牧民招待所、仁义旅馆、瑞蚨昌、手工业经理部、乳品厂、皮革厂等7个单位组成为牧民进城的吃、住、贸易、医疗服务网,做好为牧民食宿等服务工作。对于供应标准,海拉尔市作出规定:1,进城牧民,供应细粮60%,其余供应小米、稷子米;病人、孕妇全部供应细粮,并供应一定数量的糖和奶油等;肉食每人每天四两,牛奶、砖茶足量供应。2,来自牧区的党校学员、一中学生、呼伦完小学生,供应细粮60%,其余供应小米、稷子米,每人每天二两肉,牛奶、砖茶足量供应。3,文工团民族演员,供应细粮60%,肉食每人每天三两,牛奶、砖茶足量供应。7个服务网点共有506个床位接待牧民群众,各单位都设有食堂,按供应标准提供粮食、牛奶、肉食、白酒和烟、肥皂等(细粮实际按50%供应)。各单位除配备蒙古族服务员以外,全体工作人员学习和使用蒙文蒙语,大部分店员、服务员可以用蒙语讲通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买卖和事情,提高了为牧民服务的水平。在理发、照相、洗澡、医疗等方面,制定一系列规定,对进城牧民优先照顾。
      在工业生产上,经过调整,加强了为牧区服务的工业,砍掉了一些与牧民关系不大的企业。1962年,民族用品的生产总值较1961年提高了一倍还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61年的5.2%,提高到11.8%。民族用品的品种由1961年的83种,提高到98种,挂面、蒙古包、车、马具、鞍毡等18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市还充实48名徒工到特殊民族用品行业,解决了特殊民族用品生产技艺继承传统、后继有人的问题。根据传统习惯,调整服务网点,新增11处服务门市部。经过一系列改进,炊具、炉子、家具、蒙古包、毡子、割搂草机、机具配件、马鞍、车马鞔具等74种主要民族特需用品基本满足了牧区牧民的需要。经过此后多年的不断努力,1973年12月,国务院批准工业部、商业部报告,将海拉尔、呼和浩特、西宁、兰州、乌鲁木齐、延吉、成都、昆明、贵阳列为全国9个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海拉尔作为大兴安岭以西牧业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巩固。
      文教系统根据海市“规划”精神,加强民族教育,对海拉尔一中和呼伦小学进行整顿, 一中来自牧区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改善两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全市广泛开展学习蒙文蒙语活动,提出了普及蒙文蒙语的一系列措施。延长了蒙语广播时间,商品、商标、广告、牌匾均注有蒙文,大型会议有蒙文译文,更加注意民族形式。1962年,放映蒙语电影12场,演出蒙语文艺节目45场,深受牧民欢迎。
      卫生系统在7个服务单位开设了医务室,加强了各医院的蒙医蒙药力量。蒙医院、联合医院等对进城牧民求医问药给予热情接待,卫生部门还提出加强牧区卫生防疫工作的意见。
      海拉尔市还按照乌兰夫同志指示,着手解决农牧矛盾,开始注意封地、造林、防风固沙。加强对牧区的物资供应和物资运输,保证牧区的物资需要。
      总之,按照乌兰夫同志的指示,海市工业、农业、牧业、商贸服务业、文教卫生等方方面面积极行动起来,全心全意为牧区服务,使海拉尔市呼伦贝尔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特点更加鲜明,客观上促进了呼伦贝尔及岭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牧民们亲切地把海拉尔称为“玛乃浩特”(蒙古语,我们的城市)。“草原城市”、“草原之花”等美称从此不径而走,成为海拉尔的代名词。

    (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档案史志局)

  • (历史一页)乌兰夫视察海拉尔与“草原城市”的由来
  •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素有“草原城市”、“草原明珠”等美誉,尽管这座1734年建成的古老城市早已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中心,但真正按“草原城市”、“牧业城市”的特点去建设和发展,在人们心中留下“草原之花”的美好形象,却和40多年前乌兰夫同志视察时作出的指示密不可分。
      196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府主席的乌兰夫同志,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铎、候补书记胡昭衡陪同下,到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检查工作。这次检查,主要是检查党的民族政策落实情况,重点是解决开垦草原破坏草场问题。呼盟委第一书记李振华、书记兼盟长杰尔格勒陪同视察。
      乌兰夫同志首先视察了呼盟境内的国营农牧场,并建议召开了旗市委书记会议和国营农牧场工作会议,发表了以“牧场不能开荒,大量开荒会破坏草原,破坏畜牧业,发生农牧矛盾,影响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重要讲话。盟委接连开了多次会议,按照乌兰夫同志指示及中共中央批转的《西北局关于解决在牧区办农场问题的报告》精神,决定在岭北草原停办一部分农场,封闭一部分土地。
      7月20日,乌兰夫同志一行在呼盟和海拉尔市(今海拉尔区)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海市牧民招待所,之后,对海拉尔市的城市建设方针,城市服务方向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海拉尔市实实在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牧区服务,为牧民服务,把海拉尔市建成“规规矩矩的牧区城市”。他说:“海拉尔市就是要如何为牧区服务,为牧民服务,这就是海拉尔的性质。海拉尔有些工业,还不就是一些畜牧产品加工工业吗?没有170万头牲畜这个客观存在,还有什么海拉尔!海拉尔是一个牧业城市,因此,商业、服务业、工业、文教等各部门都要服务于牧业、牧民,都要研究如何便利于牧民,你们的服务就是为牧业服务。……海拉尔和呼市不一样,也和牙克石、满洲里不一样,海拉尔就是牧业的经济中心。你们很好地研究一下,如何把海拉尔搞成那么一套为牧民服务、如何方便牧民的东西来。”
      乌兰夫同志还谈到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问题:“在这样一个城市,不对干部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如何能设想呢?所有在海拉尔工作的干部,不论汉人、蒙古人,不论领导干部、一般干部,都要认真研究民族政策。”结合当时精简城市人口工作和开荒占用草地问题,乌兰夫同志严厉地警告说:“你们也把山都开了,将来海拉尔要沙化的。今秋一定要把山坡地都封了,并要种上树,同时有计划地封一些畦子地,将来牧民进城好放马。……你们是牧区城市,就要搞牧区的一套,不能生搬硬套。”
      乌兰夫同志对海拉尔市工作的指示,引起了盟委和海拉尔市委的高度重视。海拉尔市在盟委的具体指导下,相继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全委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和全市各级党组织书记会议,深入传达贯彻乌兰夫同志指示,动员干部群众从各方面提高为牧区服务的水平。为了有针对性地对牧区服务,市委从相关部门抽调8人组成牧区调查组,深入到东新巴旗(今新巴尔虎左旗)等地调查研究,了解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征求对海拉尔市工作的意见。
      1962年8月21日,市委作出《关于贯彻乌兰夫书记的指示更好地为牧区服务的报告》;8月25日,市委、市人委作出《关于建成一个“规规矩矩牧业城市”规划的请示》,全面检查过去的工作,详细规划建成规规矩矩牧区城市的各项工作。在规划中,海市调整了建设方针,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中心,积极支援牧农林业生产建设,相适应地发展其他事业”的方针,调整修改为“以为牧区服务为中心,以繁荣牧区建设的工业为重点,稳定市场,改善供应,办好农牧业,相应的做好其他事业”的方针,全市上下按新的建设方针开展各方面工作,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总体方向。
      行动最快,效果最显著的是服务业。7月20日乌兰夫同志视察了牧民招待所,要求把盟旅社改为牧民服务社,7月22日海市就成立了牧民服务社筹备处,开始着手接管盟旅社。11月,盟委、盟行署下发文件,正式将盟旅社改为牧民服务社,移交给海拉尔市。海拉尔市以牧民服务社为中心,由牧民招待所、仁义旅馆、瑞蚨昌、手工业经理部、乳品厂、皮革厂等7个单位组成为牧民进城的吃、住、贸易、医疗服务网,做好为牧民食宿等服务工作。对于供应标准,海拉尔市作出规定:1,进城牧民,供应细粮60%,其余供应小米、稷子米;病人、孕妇全部供应细粮,并供应一定数量的糖和奶油等;肉食每人每天四两,牛奶、砖茶足量供应。2,来自牧区的党校学员、一中学生、呼伦完小学生,供应细粮60%,其余供应小米、稷子米,每人每天二两肉,牛奶、砖茶足量供应。3,文工团民族演员,供应细粮60%,肉食每人每天三两,牛奶、砖茶足量供应。7个服务网点共有506个床位接待牧民群众,各单位都设有食堂,按供应标准提供粮食、牛奶、肉食、白酒和烟、肥皂等(细粮实际按50%供应)。各单位除配备蒙古族服务员以外,全体工作人员学习和使用蒙文蒙语,大部分店员、服务员可以用蒙语讲通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买卖和事情,提高了为牧民服务的水平。在理发、照相、洗澡、医疗等方面,制定一系列规定,对进城牧民优先照顾。
      在工业生产上,经过调整,加强了为牧区服务的工业,砍掉了一些与牧民关系不大的企业。1962年,民族用品的生产总值较1961年提高了一倍还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61年的5.2%,提高到11.8%。民族用品的品种由1961年的83种,提高到98种,挂面、蒙古包、车、马具、鞍毡等18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市还充实48名徒工到特殊民族用品行业,解决了特殊民族用品生产技艺继承传统、后继有人的问题。根据传统习惯,调整服务网点,新增11处服务门市部。经过一系列改进,炊具、炉子、家具、蒙古包、毡子、割搂草机、机具配件、马鞍、车马鞔具等74种主要民族特需用品基本满足了牧区牧民的需要。经过此后多年的不断努力,1973年12月,国务院批准工业部、商业部报告,将海拉尔、呼和浩特、西宁、兰州、乌鲁木齐、延吉、成都、昆明、贵阳列为全国9个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海拉尔作为大兴安岭以西牧业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巩固。
      文教系统根据海市“规划”精神,加强民族教育,对海拉尔一中和呼伦小学进行整顿, 一中来自牧区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改善两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全市广泛开展学习蒙文蒙语活动,提出了普及蒙文蒙语的一系列措施。延长了蒙语广播时间,商品、商标、广告、牌匾均注有蒙文,大型会议有蒙文译文,更加注意民族形式。1962年,放映蒙语电影12场,演出蒙语文艺节目45场,深受牧民欢迎。
      卫生系统在7个服务单位开设了医务室,加强了各医院的蒙医蒙药力量。蒙医院、联合医院等对进城牧民求医问药给予热情接待,卫生部门还提出加强牧区卫生防疫工作的意见。
      海拉尔市还按照乌兰夫同志指示,着手解决农牧矛盾,开始注意封地、造林、防风固沙。加强对牧区的物资供应和物资运输,保证牧区的物资需要。
      总之,按照乌兰夫同志的指示,海市工业、农业、牧业、商贸服务业、文教卫生等方方面面积极行动起来,全心全意为牧区服务,使海拉尔市呼伦贝尔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特点更加鲜明,客观上促进了呼伦贝尔及岭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牧民们亲切地把海拉尔称为“玛乃浩特”(蒙古语,我们的城市)。“草原城市”、“草原之花”等美称从此不径而走,成为海拉尔的代名词。

    (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档案史志局)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