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工作研究)发扬与时俱进精神 做好武警史志编修工作
  •     武警内蒙古总队的编史修志工作起步于1992年,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风雨历程。十年间,我们先后编纂出版了29部史志丛书,累计字数达1170多万字,圆满完成了总队第一届修志任务。同时,还向上级和有关部门编报了近百万字的史料。编史办先后2次被武警部队评为先进集体,2次被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编史修志先进单位;有5人次被评为先进个人,3人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人次荣立三等功。
      回眸十年奋斗经历,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既品尝过受挫折、走弯路的苦涩,也享受到胜利的喜悦与欢乐。然而,我们深深感到,十年修志成果来之不易,体会尤为珍贵,十年丰硕的成果和深刻的体会,必将成为今后总队编史修志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级党委和领导的重视是做好编史修志工作的关键
      总队党委对修志工作十分重视,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实施了切实有效的领导,发挥了真正的指挥导向作用。总队制定的五条措施,确保了“五到位”的落实:一是坚持制度保证领导到位;二是健全组织保证机构到位;三是调整充实保证队伍到位;四是“一事一报”保证经费到位;五是逐步配备保证条件到位。十年来,我们感触最深的是:领导到位是关键,机构到位是基础,队伍到位是保证,条件到位是保障,经费到位是后盾。从编史办组建以来,总队先后4次调整了史志编审委员会,每次调整都是由总队长和政委兼任主任,由一名副总队长、一名副政委兼任副主任,各部门主官和政治部一名副主任担任委员,并坚持了每季例会、每半年综合分析一次形势和年终全面总结讲评等制度,实施了层层责任制、一级抓一级。总队主要首长先后主持了1998年6月和2001年3月召开的全区武警志工作会议、支队级武警志工作会议暨业务培训,并作了重要讲话;参加了2001年12月由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的评审会议。总队政治部每年利用总队党委扩大会、政工会和师团职干部读书班的机会讲评和部署编史修志工作任务,并定期以文件形式通报各支队史志编修工作的进展情况。总队长郄国严、政委刘玉良到总队任职后,都专门抽出时间阅读了《武警内蒙古总队志》,并多次对编史修志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副政委刘连民、政治部主任道尔基曾多次听取编史办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编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刻,能采取果断措施推动编修工作的顺利开展。1998年,在编史办只有2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及时返聘了呼和浩特指挥学校退休的语文教员、高级讲师张文斌协助工作。1999年5月在《武警内蒙古总队志》进入最后审定的关键时刻,总队党委决定,将具有一定文字水平和组织能力的乌盟支队政委何溢春调来主持编史办的全面工作,从而为编史修志工作乘胜前进加强了力量。
      1998年武警部队武警志工作会议后,总队逐步采取措施,建立健全了各类编史修志机构,并将编史办单独列为一个处室。各支队级单位也成立编史办,确定l至2名干部专门从事此项工作。总队及支队级单位对编史修志人员在提职、晋级、晋衔、评选先进、立功受奖等方面都一视同仁。在经费保证上,采取了“一事一报”制度,满足修志所需,审批一路绿灯。从组建至今,总队先后为编史办配备了2台微机、l台打印机、l台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和车辆;大部分支队级单位也为本单位编史办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和修志专家多次到总队检查指导编史修志工作,及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由于领导高度重视和“五到位”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编史修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从而取得了编史修志工作的巨大成果。
      二、不断加强编修队伍建设是完成编史修志任务的保证
      从1999年至今,编史办只有4人(包括返聘人员)从事编修工作,而此时也是成果最丰盛的时期。之所以在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还能做出显著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注重加强编修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编修人员的素质。十年来,我们始终把握了两个关键链:一是编史修志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二是具备一定的文字工作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二者有机结合,组成一个素质链条,也锻造了编史修志人员甘于寂寞、耐得清贫,在清苦、艰苦、辛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把编史修志工作逐步推向深入,不断扩大成果的务实精神和顽强作风。编史办历任的5位主任,都是既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又有较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他们以身作则,带头实干苦干,严密组织,科学摆布工作,充分调动修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编史修志工作中颇有建树。十年间,先后有15位同志在编史修志岗位上奋战过,无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都能爱岗敬业,以岗为荣,淡泊名利,默默耕耘,有苦不叫苦,受累不喊累。1999年夏季,正值酷暑时节,也正是总队志稿校对的关键阶段,当时的办公室屋小人多,又居顶楼,室内温度常常是30度以上,大家就用毛巾蘸着凉水顶在头上,坚持连续工作,甚至星期天也加班,每天还在地上摆上6盆水降温。就这样,大干20多天,完成了志稿的6次校对任务。2001年至2002年,我们在完成本级修志和编纂《新时代的足迹》大型文集及《年鉴》的同时,连续加班,分工负责,对各支队级单位近700多万字的支队志初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改。在指导思想、政治观点、史料征集、体例结构、语言运用、内容编排等方面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个别支队的志稿先后审改2至3次,有效地指导支队级单位完成了本级修志,并陆续出版。
      为了进一步加强编修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于1998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举办全区编史修志业务培训班,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乌日吉图、一编室主任曾石先后到部队传授了修志知识,为完成修志任务奠定了基础。从1998年开始,我们一直坚持了在职与返聘相结合的途径,构成了一支精干的编修队伍。总队编史办先后聘请的张文斌、何溢春两位同志,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他们视修志为己任,以受聘如在岗,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总队的编史修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在职与返聘相结合是促进修志工作的有效举措。
      十年如一日,我们始终保持着五个好制度:一是每周半天的业务学习和体会交流制度;二是党小组每半月一次活动和思想汇报制度;三是每月一次的工作布置和分析讲评制度;四是志稿互审和集体把关制度;五是每半年一次自查自评和互查互评制度。我们体会到,以思想素质为根基,以业务素质作保证,以制度建设为机制,使编史修志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也进一步激励编史修志人员端正思想、爱岗敬业、默默耕耘、与时俱进、甘于寂寞、无私奉献,才创造出了总队编史修志的辉煌成果。
      三、努力争创优质志书是编史修志工作的奋斗目标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我们始终坚定地树立着质量第一的观念和创建精品佳志的雄心抱负,对每一部志书的编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志书经得起读者的评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武警内蒙古总队志》内部版的编纂我们苦苦奋战了7年,先后经过数次大的修改,每次改动面都在40%以上,通篇校对达到10次以上。武警总部编史办于1999年11月对《武警内蒙古总队志》第一送审稿提出了13条修改意见,对此我们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了认真修改、补充、完善。2000年5月,武警总部编史办韦清风教授一行来内蒙古总队检查修志工作,对志书的第二稿又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我们又进行了长达半年时间的修改。特别是在志书的科学性、调整志书的体例结构方面付出了更大的心血,使体例更为完备、章法更加得体、内容安排更为科学合理,避免了逻辑混乱现象,使其符合志书的特点及写作规律。改动后的志稿顺利地通过了武警总部编审委员会的终审。2000年底,总队编审委员会召开统稿会议,领导们就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史料性、地方性、时代性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审定,一致认为《武警内蒙古总队志》指导思想正确、观点鲜明;体例结构规范合理,章法得体;资料翔实,信息量大,基本上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武警内蒙古总队半个多世纪英勇奋战的光辉历程;志书的特点鲜明,突出了民族、地区、勤务、时代和形象化史料“五个特点”。我们在编纂《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的过程中,以《武警内蒙古总队志》为基础,严格按照观点正确、内容客观、特点鲜明、体例科学、结构合理、图表配套、语言规范、校对准确的精品志书“八条标准”,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并认真落实了主编负责、三级通审、专家评审、专项问题专审的制度,最后经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后出版。时任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的宝音德力格尔在评审会议上评价“《武警志》是我区第一部全面记述武警部队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的军事专业志书……《武警志》送审稿是一部史料丰富、政治观点正确、内容翔实、结构合理、体例完备、特点鲜明的志稿……志稿的出版是对武警部队建设的一大贡献,也是对内蒙古史志建设的一大贡献。”之后,又经过内蒙古地区7位修志专家的评审修改,以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专家在技术上的指导,特别是在政治、史实、业务、保密、文字等五个方面严格把关,终于最后敲定,同意将《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纳入地方志系列公开出版。
      四、积极探索读志用志新路是编史修志工作的历史任务
      编史修志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存史、资政、育人”。只有当这“六字方针”得以体现,才发挥了志书的真正价值,提高了修志工作的自身地位。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宣传志书的作用和读志用志的重要意义,注重引导各方面的人员,积极开展读志用志活动,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各级首长和部队广大官兵的好评。
      总队后勤部编报《武警财务五十年》内蒙古总队部分,我们及时建议撰稿人首先阅读总队志,他们以总队志为基本线索,查阅到了总队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漫长历史中有关财务工作真实而可资征信的依据,使撰稿人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并很快完成了13000余字的稿件。呼和浩特指挥学校开展管理教育课程,我们向备课人员提供了总队五十年间,特别是重新组建二十年有关管理教育方面的史料,他们结合历史备课,有史有据,哲理明晰,在学员中引起很大反响。总队文工队在阅读《武警内蒙古总队志》后,找到了文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根据志书中记载的事件和人物,先后创作了小品、舞蹈、快板等文艺作品,有的还在省区以上汇演中获奖。锡盟支队两位主官从外地调支队任职后,正是通过读志了解到支队重新组建后的第一任政委仁沁扎木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就参加革命工作,一直战斗在公安、武警战线,直至离休。他们便共同登门拜访,了解支队发展史,诚心邀请老政委在部队巡回讲传统,受到官兵的热烈欢迎。
      2003年5月,武警部队副参谋长霍毅到总队检查指导工作期间,阅读史书看到1949年8月傅作义将军受毛泽东主席之命,带10万大洋和一车皮军服布,亲赴绥远(今呼和浩特市)与董其武共商和平解放绥远大计,并慰问部署。霍副参谋长想了解当时傅作义与董其武会见地点,我们依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并走访了健在的知情人士进一步核实,及时向首长介绍了当时两位将军会面时的详细史实,介绍了会见地点概况,受到首长的表扬。
      我们感到,读志用志是一项长期广泛的工作,融于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现在,对这项活动我们仍在探索之中,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支队及基层部队在开展教育、研究部队建设规律、掌握部队建设特点中,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总队机关各处室查资料、写文件也都在运用志书,志书的价值和效益正在实践中得到体现。通过读志用志,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志书,喜欢上了志书,也从中受益。正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李铁映同志讲的:“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要把志书工作从以往的案头工作发展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服务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编史修志围绕部队建设,服务广大官兵,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大有文章可作。

    (作者单位:武警内蒙古总队编史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发扬与时俱进精神 做好武警史志编修工作
  •     武警内蒙古总队的编史修志工作起步于1992年,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风雨历程。十年间,我们先后编纂出版了29部史志丛书,累计字数达1170多万字,圆满完成了总队第一届修志任务。同时,还向上级和有关部门编报了近百万字的史料。编史办先后2次被武警部队评为先进集体,2次被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编史修志先进单位;有5人次被评为先进个人,3人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人次荣立三等功。
      回眸十年奋斗经历,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既品尝过受挫折、走弯路的苦涩,也享受到胜利的喜悦与欢乐。然而,我们深深感到,十年修志成果来之不易,体会尤为珍贵,十年丰硕的成果和深刻的体会,必将成为今后总队编史修志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级党委和领导的重视是做好编史修志工作的关键
      总队党委对修志工作十分重视,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实施了切实有效的领导,发挥了真正的指挥导向作用。总队制定的五条措施,确保了“五到位”的落实:一是坚持制度保证领导到位;二是健全组织保证机构到位;三是调整充实保证队伍到位;四是“一事一报”保证经费到位;五是逐步配备保证条件到位。十年来,我们感触最深的是:领导到位是关键,机构到位是基础,队伍到位是保证,条件到位是保障,经费到位是后盾。从编史办组建以来,总队先后4次调整了史志编审委员会,每次调整都是由总队长和政委兼任主任,由一名副总队长、一名副政委兼任副主任,各部门主官和政治部一名副主任担任委员,并坚持了每季例会、每半年综合分析一次形势和年终全面总结讲评等制度,实施了层层责任制、一级抓一级。总队主要首长先后主持了1998年6月和2001年3月召开的全区武警志工作会议、支队级武警志工作会议暨业务培训,并作了重要讲话;参加了2001年12月由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的评审会议。总队政治部每年利用总队党委扩大会、政工会和师团职干部读书班的机会讲评和部署编史修志工作任务,并定期以文件形式通报各支队史志编修工作的进展情况。总队长郄国严、政委刘玉良到总队任职后,都专门抽出时间阅读了《武警内蒙古总队志》,并多次对编史修志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副政委刘连民、政治部主任道尔基曾多次听取编史办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编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刻,能采取果断措施推动编修工作的顺利开展。1998年,在编史办只有2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及时返聘了呼和浩特指挥学校退休的语文教员、高级讲师张文斌协助工作。1999年5月在《武警内蒙古总队志》进入最后审定的关键时刻,总队党委决定,将具有一定文字水平和组织能力的乌盟支队政委何溢春调来主持编史办的全面工作,从而为编史修志工作乘胜前进加强了力量。
      1998年武警部队武警志工作会议后,总队逐步采取措施,建立健全了各类编史修志机构,并将编史办单独列为一个处室。各支队级单位也成立编史办,确定l至2名干部专门从事此项工作。总队及支队级单位对编史修志人员在提职、晋级、晋衔、评选先进、立功受奖等方面都一视同仁。在经费保证上,采取了“一事一报”制度,满足修志所需,审批一路绿灯。从组建至今,总队先后为编史办配备了2台微机、l台打印机、l台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和车辆;大部分支队级单位也为本单位编史办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和修志专家多次到总队检查指导编史修志工作,及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由于领导高度重视和“五到位”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编史修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从而取得了编史修志工作的巨大成果。
      二、不断加强编修队伍建设是完成编史修志任务的保证
      从1999年至今,编史办只有4人(包括返聘人员)从事编修工作,而此时也是成果最丰盛的时期。之所以在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还能做出显著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注重加强编修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编修人员的素质。十年来,我们始终把握了两个关键链:一是编史修志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二是具备一定的文字工作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二者有机结合,组成一个素质链条,也锻造了编史修志人员甘于寂寞、耐得清贫,在清苦、艰苦、辛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把编史修志工作逐步推向深入,不断扩大成果的务实精神和顽强作风。编史办历任的5位主任,都是既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又有较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他们以身作则,带头实干苦干,严密组织,科学摆布工作,充分调动修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编史修志工作中颇有建树。十年间,先后有15位同志在编史修志岗位上奋战过,无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都能爱岗敬业,以岗为荣,淡泊名利,默默耕耘,有苦不叫苦,受累不喊累。1999年夏季,正值酷暑时节,也正是总队志稿校对的关键阶段,当时的办公室屋小人多,又居顶楼,室内温度常常是30度以上,大家就用毛巾蘸着凉水顶在头上,坚持连续工作,甚至星期天也加班,每天还在地上摆上6盆水降温。就这样,大干20多天,完成了志稿的6次校对任务。2001年至2002年,我们在完成本级修志和编纂《新时代的足迹》大型文集及《年鉴》的同时,连续加班,分工负责,对各支队级单位近700多万字的支队志初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改。在指导思想、政治观点、史料征集、体例结构、语言运用、内容编排等方面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个别支队的志稿先后审改2至3次,有效地指导支队级单位完成了本级修志,并陆续出版。
      为了进一步加强编修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于1998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举办全区编史修志业务培训班,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乌日吉图、一编室主任曾石先后到部队传授了修志知识,为完成修志任务奠定了基础。从1998年开始,我们一直坚持了在职与返聘相结合的途径,构成了一支精干的编修队伍。总队编史办先后聘请的张文斌、何溢春两位同志,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他们视修志为己任,以受聘如在岗,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总队的编史修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在职与返聘相结合是促进修志工作的有效举措。
      十年如一日,我们始终保持着五个好制度:一是每周半天的业务学习和体会交流制度;二是党小组每半月一次活动和思想汇报制度;三是每月一次的工作布置和分析讲评制度;四是志稿互审和集体把关制度;五是每半年一次自查自评和互查互评制度。我们体会到,以思想素质为根基,以业务素质作保证,以制度建设为机制,使编史修志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也进一步激励编史修志人员端正思想、爱岗敬业、默默耕耘、与时俱进、甘于寂寞、无私奉献,才创造出了总队编史修志的辉煌成果。
      三、努力争创优质志书是编史修志工作的奋斗目标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我们始终坚定地树立着质量第一的观念和创建精品佳志的雄心抱负,对每一部志书的编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志书经得起读者的评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武警内蒙古总队志》内部版的编纂我们苦苦奋战了7年,先后经过数次大的修改,每次改动面都在40%以上,通篇校对达到10次以上。武警总部编史办于1999年11月对《武警内蒙古总队志》第一送审稿提出了13条修改意见,对此我们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了认真修改、补充、完善。2000年5月,武警总部编史办韦清风教授一行来内蒙古总队检查修志工作,对志书的第二稿又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我们又进行了长达半年时间的修改。特别是在志书的科学性、调整志书的体例结构方面付出了更大的心血,使体例更为完备、章法更加得体、内容安排更为科学合理,避免了逻辑混乱现象,使其符合志书的特点及写作规律。改动后的志稿顺利地通过了武警总部编审委员会的终审。2000年底,总队编审委员会召开统稿会议,领导们就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史料性、地方性、时代性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审定,一致认为《武警内蒙古总队志》指导思想正确、观点鲜明;体例结构规范合理,章法得体;资料翔实,信息量大,基本上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武警内蒙古总队半个多世纪英勇奋战的光辉历程;志书的特点鲜明,突出了民族、地区、勤务、时代和形象化史料“五个特点”。我们在编纂《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的过程中,以《武警内蒙古总队志》为基础,严格按照观点正确、内容客观、特点鲜明、体例科学、结构合理、图表配套、语言规范、校对准确的精品志书“八条标准”,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并认真落实了主编负责、三级通审、专家评审、专项问题专审的制度,最后经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后出版。时任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的宝音德力格尔在评审会议上评价“《武警志》是我区第一部全面记述武警部队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的军事专业志书……《武警志》送审稿是一部史料丰富、政治观点正确、内容翔实、结构合理、体例完备、特点鲜明的志稿……志稿的出版是对武警部队建设的一大贡献,也是对内蒙古史志建设的一大贡献。”之后,又经过内蒙古地区7位修志专家的评审修改,以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专家在技术上的指导,特别是在政治、史实、业务、保密、文字等五个方面严格把关,终于最后敲定,同意将《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纳入地方志系列公开出版。
      四、积极探索读志用志新路是编史修志工作的历史任务
      编史修志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存史、资政、育人”。只有当这“六字方针”得以体现,才发挥了志书的真正价值,提高了修志工作的自身地位。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宣传志书的作用和读志用志的重要意义,注重引导各方面的人员,积极开展读志用志活动,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各级首长和部队广大官兵的好评。
      总队后勤部编报《武警财务五十年》内蒙古总队部分,我们及时建议撰稿人首先阅读总队志,他们以总队志为基本线索,查阅到了总队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漫长历史中有关财务工作真实而可资征信的依据,使撰稿人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并很快完成了13000余字的稿件。呼和浩特指挥学校开展管理教育课程,我们向备课人员提供了总队五十年间,特别是重新组建二十年有关管理教育方面的史料,他们结合历史备课,有史有据,哲理明晰,在学员中引起很大反响。总队文工队在阅读《武警内蒙古总队志》后,找到了文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根据志书中记载的事件和人物,先后创作了小品、舞蹈、快板等文艺作品,有的还在省区以上汇演中获奖。锡盟支队两位主官从外地调支队任职后,正是通过读志了解到支队重新组建后的第一任政委仁沁扎木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就参加革命工作,一直战斗在公安、武警战线,直至离休。他们便共同登门拜访,了解支队发展史,诚心邀请老政委在部队巡回讲传统,受到官兵的热烈欢迎。
      2003年5月,武警部队副参谋长霍毅到总队检查指导工作期间,阅读史书看到1949年8月傅作义将军受毛泽东主席之命,带10万大洋和一车皮军服布,亲赴绥远(今呼和浩特市)与董其武共商和平解放绥远大计,并慰问部署。霍副参谋长想了解当时傅作义与董其武会见地点,我们依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并走访了健在的知情人士进一步核实,及时向首长介绍了当时两位将军会面时的详细史实,介绍了会见地点概况,受到首长的表扬。
      我们感到,读志用志是一项长期广泛的工作,融于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现在,对这项活动我们仍在探索之中,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支队及基层部队在开展教育、研究部队建设规律、掌握部队建设特点中,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总队机关各处室查资料、写文件也都在运用志书,志书的价值和效益正在实践中得到体现。通过读志用志,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志书,喜欢上了志书,也从中受益。正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李铁映同志讲的:“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要把志书工作从以往的案头工作发展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服务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编史修志围绕部队建设,服务广大官兵,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大有文章可作。

    (作者单位:武警内蒙古总队编史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