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2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志说乡土】丰镇史话
  • 发布时间:2023-07-06
  • 来源:
  • 中华文明的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长城。余秋雨《文化苦旅》

    丰镇位于长城脚下,境内有明长城三道,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晋商文化的结合当地带。

    ——题记

    丰镇地处古漠南,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位于乌兰察布市中南部,是自治区的南大门,素有“塞外古镇、商贸客栈”之称。

     

     

    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清代以前无单独行政建制。战国时属赵国,为代郡所辖地。先秦时分属代郡和雁门郡,汉袭秦制。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史称道武帝。公元398年时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大同,丰镇始为京畿地。明朝时修建穿越丰镇境内的长城三道大边、二道边、三道边,成为边防重地。清初丰镇地域设太仆寺牧马场,专为朝廷驯养军马。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丰川卫和镇宁所建制,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设丰镇厅。清乾隆十八年1753始建丰镇城垣,隶属山西大同府。光绪十年1884改属归绥道。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厅建县。

     

     

    丰镇境内有明长城三道,第一道长城在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后,明朝更加惧怕瓦剌的侵略,遂于嘉靖十八年1539重新修筑长城,后在万历、隆庆年间又多次修筑,成为今天丰镇与山西省阳高县、大同市、左云县的分界线,俗称大边。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大同镇守使奉诏在大边北约510公里处加修了一道边墙,东西两端与大边衔接,形如偃月。东起对九沟向西经元山子、新五号、黑圪塔洼,全长40公里,修筑烽火台23座。此段长城几乎全在丰镇境内,其目的是为保边垦荒。边内外的土地不仅屯垦还饲养马匹,供明朝军队使用。俗称二道边。

    另一道长城筑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位于丰镇北部,当时还没有丰镇城。这道长城是明朝与北方鞑靼、瓦剌等少数民族的疆域界线,是抵御北方鞑靼、瓦剌的第一道防线。这道长城由河北进入内蒙古兴和县,入丰镇浑源窑穿过隆盛庄、红砂坝然后入凉城。丰镇境内有65公里,全部用夯土修筑,并修有烽火台。俗称三道边。“长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余秋雨《文化苦旅》。长城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丰川儿女。

     

     

    隆庆四年1570,明朝与蒙古鞑靼部结束军事冲突,建立封贡关系。隆庆五年1571,明朝政府在大同得胜堡外丰镇境内晾马台为俺答汗举行封贡受封仪式,史称“隆庆和议”也叫“俺答封贡”。封土默特阿拉坦汗俺答为顺义王。“隆庆和议”结束了自明初以来蒙汉长达二百余年的战争局面,长城内外出现空前的和平景象,互市贸易促进了蒙汉人民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民族团结,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万历五年1577大同总督方逢时撰文,巡抚郑洛篆额并书,立《晾马台并序》《晾马台铭》碑,并在此碑的右侧,另立《晾马台次韵诗》碑,这就是有名的八棱碑。不幸的是七十年代当地老乡把碑拉走打了碌碡和喂猪的石槽。

     

     

    隆庆和议之后,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的通商,到了清朝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最早跑草地如归化城、包头等地,往来运输工具主要靠骆驼。后来丰镇的牛板车运输因运量大费用小很受商家欢迎,成为当时旅蒙商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倌”就是对专门用牛板车给人拉货跑草地赶车人的俗称。丰镇“老倌”名噪一时,兹摘录俄国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著《蒙古及蒙古人》描述1893年时丰镇“老倌”的盛况:俄国每年至少有一万二千箱茶叶是由“老倌”从张家口运到库伦或恰克图的。丰镇主要有十家商行,复合成等四家每家有300辆大车,崇和合等六家每家有150辆大车。总共丰镇城共有2100辆大车,规模相当可观。“老倌”去时从张家口拉上茶叶、粮食、布匹等,返回时从库伦或恰克图贩上木材、羊毛、皮张等,也从苏尼特人那里贩盐或去多伦贩上铜制品。万里茶道商贸昌盛了数百年。

    1929年中国为收回苏联在东北的铁路特权而发生“中东路事件”后,中苏两国分别宣布断绝外交关系,中国在库伦、恰克图等地的四百余家商号全部被苏联没收,损失白银约一亿多两,丰镇的牛板车也失去了主要的货主,此项商路逐渐冷落。

    丰镇“老倌”在旅蒙商贸上曾创造过辉煌,丰镇城是万里茶道的节点城市。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清朝至民国年间从山西等地通过杀虎口来塞外谋生做买卖的称为走西口,塞外的丰镇是第一驿站。山西忻州、崞县原平、定襄籍来塞外的较多,其中一部分留在了丰镇。他们筚路蓝缕,辛勤耕耘,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达。从清初移民设垦300多年来,也就是晋商文化在丰镇沉积深化的300年,丰镇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晋商文化的结合当地带。

     

     

    京包铁路原名京绥铁路,1928年起称为平绥铁路。1905年10月至1909年9月京张铁路修建完工,蒙古公爵博迪苏奏请修建张家口至库伦乌兰巴托的铁路。清廷认为该路线路长,人烟少,而归绥呼和浩特是西北重镇,河套地区农业发达,决定修建张绥铁路。因辛亥革命爆发,工程一度停止,1915年9月修至丰镇。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资金短缺,工程再次停工。经向国外贷款1919年8月复工1921年4月修到归绥,1922年12月修到包头全线通车。山东人司和春1880—1947是京绥铁路的承包商,他精通技术和管理,成功地修建了京绥铁路丰镇至包头段。1915年9月至1919年8月丰镇成为临时终点站,所谓的旱码头。一度成为内地连接蒙古草原的商埠中枢,与归绥、包头并称绥远三大商贸重镇。“虽亚于归绥,然可与绥西之包头等量齐观”《绥远通志稿》。京津晋冀等地富商巨贾纷至沓来,丰镇盛极一时,成为塞外皮毛、牲畜、粮油的集散地。以钱、粮、布、当、缸、油、碾、面八大行为主的各业促进了丰镇商业贸易中心的形成。繁华马桥街,金融通顺街,粮行大西街,不夜盛记巷就是当年真实缩影。

     

     

    隆盛庄位于丰镇东北部,曾经商贾云集繁荣昌盛,号称“绥东第一镇”。1922年平绥铁路通车后,逐渐失去了区位优势,以商贸为主经济渐趋衰落。然而,穿越时空回顾历史,“绥东第一镇”依然给人留下了再度辉煌的信念。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的清真寺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四脚龙舞”,产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六月二十四庙会”及嘉庆年间形成的“上三元干货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隆盛庄入选国家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名单。隆盛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列出几位当代名人,由此可见一斑。贺恭,中国华电集团原党组书记、总经理。赵进才,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珍,中国女篮原主力队员启蒙教练许干林,退役后曾任内蒙古体委副主任。马永真,回族,内蒙古社科院原院长。贾来天,丰镇市政协原主席,诗词作品多次获全国金奖。郝秀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实力派知名女作家,出版小说、散文、诗歌15部。

     

     

    丰镇人民在征服自然和冲破枷锁的斗争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勇于斗争的拼搏进取精神。辛亥革命时期,丰镇“小状元”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丰镇的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抗日战争时期,丰镇人民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牺牲。解放战争期间,丰镇三年拉锯战,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写下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革命历史。1945年10月14日,丰镇第二次解放,中共绥蒙区党委、政府进驻丰镇。区党委书记高克林,副书记苏谦益,区政府主席杨植霖,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张宗逊等都住在丰镇城内。1948年9月24日丰镇县获得彻底解放,中共绥蒙区党委、政府再次进驻丰镇。丰镇成为绥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绥远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于1949年12月17日迁到归绥。

     

     

    丰镇是内蒙古的南大门,乌兰察布的经济强市,大同的近邻;位于蒙晋冀交汇处,区位得天独厚,钟灵毓秀。蒙之乌兰察布,晋之大同,冀之张家口如一个稳健三角,拱卫京华。几千年来三市就是华夏的焦点,各族人民在这里风云际会,长城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的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胜利闭幕。这些喜讯和举措惠及近在咫尺的丰镇,乌大高铁及丰镇西站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对蒙晋冀经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丰镇明天会更美好。

    撰稿  丁少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说乡土】丰镇史话
  • 发布时间:2023-07-06
  • 来源:
  • 中华文明的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长城。余秋雨《文化苦旅》

    丰镇位于长城脚下,境内有明长城三道,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晋商文化的结合当地带。

    ——题记

    丰镇地处古漠南,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位于乌兰察布市中南部,是自治区的南大门,素有“塞外古镇、商贸客栈”之称。

     

     

    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清代以前无单独行政建制。战国时属赵国,为代郡所辖地。先秦时分属代郡和雁门郡,汉袭秦制。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史称道武帝。公元398年时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大同,丰镇始为京畿地。明朝时修建穿越丰镇境内的长城三道大边、二道边、三道边,成为边防重地。清初丰镇地域设太仆寺牧马场,专为朝廷驯养军马。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丰川卫和镇宁所建制,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设丰镇厅。清乾隆十八年1753始建丰镇城垣,隶属山西大同府。光绪十年1884改属归绥道。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厅建县。

     

     

    丰镇境内有明长城三道,第一道长城在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后,明朝更加惧怕瓦剌的侵略,遂于嘉靖十八年1539重新修筑长城,后在万历、隆庆年间又多次修筑,成为今天丰镇与山西省阳高县、大同市、左云县的分界线,俗称大边。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大同镇守使奉诏在大边北约510公里处加修了一道边墙,东西两端与大边衔接,形如偃月。东起对九沟向西经元山子、新五号、黑圪塔洼,全长40公里,修筑烽火台23座。此段长城几乎全在丰镇境内,其目的是为保边垦荒。边内外的土地不仅屯垦还饲养马匹,供明朝军队使用。俗称二道边。

    另一道长城筑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位于丰镇北部,当时还没有丰镇城。这道长城是明朝与北方鞑靼、瓦剌等少数民族的疆域界线,是抵御北方鞑靼、瓦剌的第一道防线。这道长城由河北进入内蒙古兴和县,入丰镇浑源窑穿过隆盛庄、红砂坝然后入凉城。丰镇境内有65公里,全部用夯土修筑,并修有烽火台。俗称三道边。“长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余秋雨《文化苦旅》。长城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丰川儿女。

     

     

    隆庆四年1570,明朝与蒙古鞑靼部结束军事冲突,建立封贡关系。隆庆五年1571,明朝政府在大同得胜堡外丰镇境内晾马台为俺答汗举行封贡受封仪式,史称“隆庆和议”也叫“俺答封贡”。封土默特阿拉坦汗俺答为顺义王。“隆庆和议”结束了自明初以来蒙汉长达二百余年的战争局面,长城内外出现空前的和平景象,互市贸易促进了蒙汉人民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民族团结,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万历五年1577大同总督方逢时撰文,巡抚郑洛篆额并书,立《晾马台并序》《晾马台铭》碑,并在此碑的右侧,另立《晾马台次韵诗》碑,这就是有名的八棱碑。不幸的是七十年代当地老乡把碑拉走打了碌碡和喂猪的石槽。

     

     

    隆庆和议之后,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的通商,到了清朝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最早跑草地如归化城、包头等地,往来运输工具主要靠骆驼。后来丰镇的牛板车运输因运量大费用小很受商家欢迎,成为当时旅蒙商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倌”就是对专门用牛板车给人拉货跑草地赶车人的俗称。丰镇“老倌”名噪一时,兹摘录俄国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著《蒙古及蒙古人》描述1893年时丰镇“老倌”的盛况:俄国每年至少有一万二千箱茶叶是由“老倌”从张家口运到库伦或恰克图的。丰镇主要有十家商行,复合成等四家每家有300辆大车,崇和合等六家每家有150辆大车。总共丰镇城共有2100辆大车,规模相当可观。“老倌”去时从张家口拉上茶叶、粮食、布匹等,返回时从库伦或恰克图贩上木材、羊毛、皮张等,也从苏尼特人那里贩盐或去多伦贩上铜制品。万里茶道商贸昌盛了数百年。

    1929年中国为收回苏联在东北的铁路特权而发生“中东路事件”后,中苏两国分别宣布断绝外交关系,中国在库伦、恰克图等地的四百余家商号全部被苏联没收,损失白银约一亿多两,丰镇的牛板车也失去了主要的货主,此项商路逐渐冷落。

    丰镇“老倌”在旅蒙商贸上曾创造过辉煌,丰镇城是万里茶道的节点城市。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清朝至民国年间从山西等地通过杀虎口来塞外谋生做买卖的称为走西口,塞外的丰镇是第一驿站。山西忻州、崞县原平、定襄籍来塞外的较多,其中一部分留在了丰镇。他们筚路蓝缕,辛勤耕耘,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达。从清初移民设垦300多年来,也就是晋商文化在丰镇沉积深化的300年,丰镇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晋商文化的结合当地带。

     

     

    京包铁路原名京绥铁路,1928年起称为平绥铁路。1905年10月至1909年9月京张铁路修建完工,蒙古公爵博迪苏奏请修建张家口至库伦乌兰巴托的铁路。清廷认为该路线路长,人烟少,而归绥呼和浩特是西北重镇,河套地区农业发达,决定修建张绥铁路。因辛亥革命爆发,工程一度停止,1915年9月修至丰镇。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资金短缺,工程再次停工。经向国外贷款1919年8月复工1921年4月修到归绥,1922年12月修到包头全线通车。山东人司和春1880—1947是京绥铁路的承包商,他精通技术和管理,成功地修建了京绥铁路丰镇至包头段。1915年9月至1919年8月丰镇成为临时终点站,所谓的旱码头。一度成为内地连接蒙古草原的商埠中枢,与归绥、包头并称绥远三大商贸重镇。“虽亚于归绥,然可与绥西之包头等量齐观”《绥远通志稿》。京津晋冀等地富商巨贾纷至沓来,丰镇盛极一时,成为塞外皮毛、牲畜、粮油的集散地。以钱、粮、布、当、缸、油、碾、面八大行为主的各业促进了丰镇商业贸易中心的形成。繁华马桥街,金融通顺街,粮行大西街,不夜盛记巷就是当年真实缩影。

     

     

    隆盛庄位于丰镇东北部,曾经商贾云集繁荣昌盛,号称“绥东第一镇”。1922年平绥铁路通车后,逐渐失去了区位优势,以商贸为主经济渐趋衰落。然而,穿越时空回顾历史,“绥东第一镇”依然给人留下了再度辉煌的信念。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的清真寺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四脚龙舞”,产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六月二十四庙会”及嘉庆年间形成的“上三元干货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隆盛庄入选国家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名单。隆盛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列出几位当代名人,由此可见一斑。贺恭,中国华电集团原党组书记、总经理。赵进才,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珍,中国女篮原主力队员启蒙教练许干林,退役后曾任内蒙古体委副主任。马永真,回族,内蒙古社科院原院长。贾来天,丰镇市政协原主席,诗词作品多次获全国金奖。郝秀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实力派知名女作家,出版小说、散文、诗歌15部。

     

     

    丰镇人民在征服自然和冲破枷锁的斗争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勇于斗争的拼搏进取精神。辛亥革命时期,丰镇“小状元”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丰镇的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抗日战争时期,丰镇人民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牺牲。解放战争期间,丰镇三年拉锯战,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写下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革命历史。1945年10月14日,丰镇第二次解放,中共绥蒙区党委、政府进驻丰镇。区党委书记高克林,副书记苏谦益,区政府主席杨植霖,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张宗逊等都住在丰镇城内。1948年9月24日丰镇县获得彻底解放,中共绥蒙区党委、政府再次进驻丰镇。丰镇成为绥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绥远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于1949年12月17日迁到归绥。

     

     

    丰镇是内蒙古的南大门,乌兰察布的经济强市,大同的近邻;位于蒙晋冀交汇处,区位得天独厚,钟灵毓秀。蒙之乌兰察布,晋之大同,冀之张家口如一个稳健三角,拱卫京华。几千年来三市就是华夏的焦点,各族人民在这里风云际会,长城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的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胜利闭幕。这些喜讯和举措惠及近在咫尺的丰镇,乌大高铁及丰镇西站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对蒙晋冀经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丰镇明天会更美好。

    撰稿  丁少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