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2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工作研究】内蒙古地方史志中记述 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微
  • 发布时间:2023-07-06
  • 来源:
  • 本文主要阐释“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以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背景下,利用内蒙古地方史志的记述来体现内蒙古人民在革命斗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年代及新时代内蒙古人民如何诠释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意义,从而发挥地方史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方志人一份力量。

    一、守望相助涵义的理解

    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不断进步,在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等方面为民族地区做出表率,被誉为“模范自治区”。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结合内蒙古实际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指出:“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守望相助理念既有对内蒙古悠久历史经验的凝练,又有对内蒙古新时代发展的指导,内涵丰富。2019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1988年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中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已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三、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重心理认同与情感相依,是更高层面上的守望相助。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的理念相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亲如家人的情感状态,反映了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这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历史积淀。同样,守望相助理念倡导相互帮扶,互助互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由此可见,保持自我、取长补短,尊重多元、包容多样,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共通的内在逻辑。但是相比较于守望相助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更加久远,现实面向更加广泛,影响意义更加深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充实、升华了守望相助理念的内涵。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的目标关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元,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守望相助理念尊崇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开放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的理念方法源于多元的各个民族,但是最终都回归利益相关、情感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既注重各个民族的进步,更关切共同体的发展。因此,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回归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对待多元一体的共同情感态度。

    再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的范围相适。基于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的适用范围都具有宽广性与重合性,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谈到民族工作时强调二者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

    四、地方史志记述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自治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誉为“模范自治区”。“模范自治区”是内蒙古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结果。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代表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提出:“我们希望内蒙古自治区继续成为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榜样!”2007年,《中央关于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贺电》中赞扬内蒙古为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光辉典范”。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中,中央代表团盛赞内蒙古长期赢得并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从“良好榜样”到“光辉典范”,再到“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各族儿女始终团结奋斗,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大局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这在地方史志中都有深深的印迹。

    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建家园

    革命时期,内蒙古各族群众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结束后,内蒙古面临着统一与独立的历史问题,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开创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由内蒙古大学郝维民主编的《内蒙古革命史》记载了内蒙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历程。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内蒙古人民以坚定的决心和巨大的勇气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这得益于内蒙古各族人民优秀的历史传承,得益于内蒙古各族群众早已内化于心的守望相助理念。

    建设时期,内蒙古各族群众始终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在民主改革中,按照中央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根据内蒙古牧区社会发展状况,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的民主改革政策,以公私合营牧场的形式改造了牧主经济,帮助蒙古族群众顺利平稳地实现过渡。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多民族生产合作社,相关这方面详细记述在林干、王雄等著的《内蒙古民族团结史》,其中第369页对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生产生活技能作出如下记述:“朝鲜族农民派稻作能手教蒙古族社员种植水稻,蒙古族社员帮助朝鲜族发展牧业,汉族社员向蒙古族社员学习牧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又向朝鲜族学习稻作技术”。这是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的生动体现。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全方位、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尤为突出。内蒙古在成立初期,农牧业生产落后,工业发展几乎为零,人民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是全国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借助党的民族政策和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国家战略,内蒙古迅猛发展,从2002年到2009年连续保持全国GDP增速第一的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内蒙古正在形成经济增长稳定,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局面。2018年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7万亿元和6.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57.5亿元,由70年前的一穷二白,发展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十一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九位。内蒙古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这是守望相助理念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坚定不移地服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大局

    内蒙古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具有大局意识与奉献精神,书写了“同心合力建包钢”“草原母亲抚育三千孤儿”“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光荣故事。与全国各族群众一道承担起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促进社会繁荣的时代重任。正是源于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理想信念,内蒙古各族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各族儿女为了形成抗日统一战线,为了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内蒙古自治区志·军事志》第576588页,详细记述了辽北蒙边骑兵112路军工鲁通辽之战、东北民众救国军海拉尔满洲里抗战、东北军与日军赤峰之战、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之战、内蒙古百灵庙战役蒙古族抗战的第一枪、绥远抗战全国抗战的先声、大青山抗日游击战、绥西三战役包头、绥西、五原战役、东北抗日民主联军三进呼伦贝尔等等内蒙古各族儿女共同抗击日军的战事。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及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关于绥远抗战通电中毛泽东赞誉绥远抗战是“全国抗战之先声”。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组建骑兵部队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翻开《内蒙古自治区志·军事志》第十篇战事第602603页中记述着内蒙古骑兵第一、第二、第十七师参加辽沈战役,屡建战功的详细情况。603604页,记述着内蒙古骑兵第十一师和第十六师参加闰津战役英勇战斗的场面。计划经济时代,内蒙古在物资调拨等方面始终坚持“先中央后地方,先区外后区内”原则,尤其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自身缺粮的情况下,向国家贡献大量粮食和牲畜。乌兰夫同志曾明确提出:“我们支援国家闯过粮食关要有两条:一条是多拿出些商品粮给国家;一条是调出大量耕畜和肉、奶、毛、皮等畜产品给国家,帮助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在“三年困难”时期,内蒙古还容留了大量因灾流入的临近省份农业人口,据统计,19561957年安置数十万人口从事农牧业,彰显内蒙古各族群众包容互助的博大情怀。同时,在乌兰夫同志的号召下,众多草原家庭收养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3000多名孤儿,为国家度过困难时期分忧解难,成为守望相助的光辉典范。《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充满了博爱与温度,讲述了众多家庭收养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3000多名“国家的孩子”,为国家度过困难时期分忧解难的故事。

    为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内蒙古额吉纳旗曾三迁旗府,最后以最好的宝日乌拉牧场奉献给了为航天事业,将吉日嘎郎图苏木境内的达来呼布作为旗政府所在地,进行基本建设。翻开《额吉纳旗志》第19页,大事记中的1958年5月1日、5月15日、6月10日等著多条大事记中记述着旗委旗政府召开会议,决定旗政府驻地从宝日乌拉到达来呼搬迁相关事宜。该志书655658页第六编军事篇中也详细记述了东风航天基地的建设过程。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外送煤炭和电力居全国首位,乳肉绒粮、煤电油气、稀土石墨等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为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资源保障。所有这些体现了内蒙古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内蒙古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其他省区的援助

    内蒙古为全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内蒙古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内蒙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众多政策支持与平台机遇,是内蒙古发展的强大后盾。

    建设时期,“各族人民建包钢”成为全国支援内蒙古的生动写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决定在内蒙古兴建包钢,但包钢的建设存在众多困难。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动员下,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面八方的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会聚包头市共建包钢,草原包钢由此蓬勃发展。翻开《内蒙古自治区志·包钢志》131133页,清晰地记述着包钢初建时期全国支援的场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做出《关于加强包头工作的决定》,动员华北地区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全党积极行动起来,把包头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基地。志书中对当时鞍山、北京、上海、武汉、天津、沈阳等地十几个设计部门的支援也作了详细记述。筹建初期,中央从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重工业部等部门调来了时任钢铁局副局长杨维等省级干部负责筹建工作。1953年6月,从山西石钢、太钢、唐钢及华北局机关抽调一批干部和工作人员支援包钢。为了给包钢生产准备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包钢大批干部到鞍钢、太钢、唐钢、天钢、抚顺钢厂、重工业部钢铁局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等单位实习。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为内蒙古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1979年国家正式确立了对口支援工作制度,部署北京支援内蒙古,长期以来北京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教育、资金等各方面的帮扶。《内蒙古自治区志·政府志》中多处记述着京蒙协用的相关事宜,笔者在政府志的大事记中看到有这样的记述:2000年7月10日,北京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包头市举行。接着详细记述了经济技术合作方面的相关事宜。

    2000年,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在当年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国家给予内蒙古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税收财政、土地矿产、教育人才、民族发展等多方面的政策优惠,为内蒙古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再次翻开《内蒙古自治区志·政府志》9095页的大事记:2000年2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云布龙主持召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研究《关于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近期工作安排意见》;3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座谈会在北京内蒙古饭店举行;3月20日,全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9月1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上海南新雅大酒店举行2000年内蒙古·上海实施西部大开发经贸洽谈暨项目签字仪式,共签订各类招商引资合作协议37个,总投资105亿元。

    1999年,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其宗旨是振兴边境、富裕边民,并于2000年开始在内蒙古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边境旗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工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内蒙古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被纳入了国家扶持范围。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鄂温克族自治旗志19912005》《鄂伦春族自治旗志》中都有相关记述。下面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志19912005》中关于国家扶持10万人口以下较少民族发展情况的记述:2005年,鄂温克旗争取到国家人口较少民族试点村项目23个,项目区包括旗内4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苏木伊敏苏木、巴彦嵯岗苏木、辉苏木、锡尼河东苏木,同时结合“10万人以下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战略规划”,在旗委、旗人民政府及上级民委等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与旗发改委、旗扶贫办共同制定《鄂温克旗20052010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年,落实人口较少民族试点项目嘎查7个,落实项目资金150万元,落实教科文类项目1个,落实项目资金10万元,落实经济类项目7个,落实项目资金140万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始于2001年,内蒙古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被纳入国家扶持范围,高度体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改革开放时期,全国人民对于内蒙古的无私帮扶是中华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传统美德的体现。

    地方史志是一方之记忆,记载了一方发展的百科全书。内蒙古目前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及104个旗县市区国家级开发区都有自的地方综合志及年鉴。很多志书中都单独设有民族团结一节,详细记述着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  吴斯日古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内蒙古地方史志中记述 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微
  • 发布时间:2023-07-06
  • 来源:
  • 本文主要阐释“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以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背景下,利用内蒙古地方史志的记述来体现内蒙古人民在革命斗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年代及新时代内蒙古人民如何诠释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意义,从而发挥地方史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方志人一份力量。

    一、守望相助涵义的理解

    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不断进步,在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等方面为民族地区做出表率,被誉为“模范自治区”。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结合内蒙古实际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指出:“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守望相助理念既有对内蒙古悠久历史经验的凝练,又有对内蒙古新时代发展的指导,内涵丰富。2019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1988年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中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已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三、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重心理认同与情感相依,是更高层面上的守望相助。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的理念相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亲如家人的情感状态,反映了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这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历史积淀。同样,守望相助理念倡导相互帮扶,互助互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由此可见,保持自我、取长补短,尊重多元、包容多样,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共通的内在逻辑。但是相比较于守望相助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更加久远,现实面向更加广泛,影响意义更加深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充实、升华了守望相助理念的内涵。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的目标关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元,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守望相助理念尊崇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开放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的理念方法源于多元的各个民族,但是最终都回归利益相关、情感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既注重各个民族的进步,更关切共同体的发展。因此,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回归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对待多元一体的共同情感态度。

    再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的范围相适。基于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的适用范围都具有宽广性与重合性,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谈到民族工作时强调二者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

    四、地方史志记述守望相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自治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誉为“模范自治区”。“模范自治区”是内蒙古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结果。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代表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提出:“我们希望内蒙古自治区继续成为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榜样!”2007年,《中央关于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贺电》中赞扬内蒙古为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光辉典范”。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中,中央代表团盛赞内蒙古长期赢得并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从“良好榜样”到“光辉典范”,再到“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各族儿女始终团结奋斗,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大局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这在地方史志中都有深深的印迹。

    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建家园

    革命时期,内蒙古各族群众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结束后,内蒙古面临着统一与独立的历史问题,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开创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由内蒙古大学郝维民主编的《内蒙古革命史》记载了内蒙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历程。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内蒙古人民以坚定的决心和巨大的勇气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这得益于内蒙古各族人民优秀的历史传承,得益于内蒙古各族群众早已内化于心的守望相助理念。

    建设时期,内蒙古各族群众始终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在民主改革中,按照中央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根据内蒙古牧区社会发展状况,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的民主改革政策,以公私合营牧场的形式改造了牧主经济,帮助蒙古族群众顺利平稳地实现过渡。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多民族生产合作社,相关这方面详细记述在林干、王雄等著的《内蒙古民族团结史》,其中第369页对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生产生活技能作出如下记述:“朝鲜族农民派稻作能手教蒙古族社员种植水稻,蒙古族社员帮助朝鲜族发展牧业,汉族社员向蒙古族社员学习牧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又向朝鲜族学习稻作技术”。这是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的生动体现。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全方位、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尤为突出。内蒙古在成立初期,农牧业生产落后,工业发展几乎为零,人民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是全国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借助党的民族政策和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国家战略,内蒙古迅猛发展,从2002年到2009年连续保持全国GDP增速第一的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内蒙古正在形成经济增长稳定,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局面。2018年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7万亿元和6.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57.5亿元,由70年前的一穷二白,发展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十一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九位。内蒙古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这是守望相助理念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坚定不移地服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大局

    内蒙古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具有大局意识与奉献精神,书写了“同心合力建包钢”“草原母亲抚育三千孤儿”“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光荣故事。与全国各族群众一道承担起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促进社会繁荣的时代重任。正是源于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理想信念,内蒙古各族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各族儿女为了形成抗日统一战线,为了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内蒙古自治区志·军事志》第576588页,详细记述了辽北蒙边骑兵112路军工鲁通辽之战、东北民众救国军海拉尔满洲里抗战、东北军与日军赤峰之战、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之战、内蒙古百灵庙战役蒙古族抗战的第一枪、绥远抗战全国抗战的先声、大青山抗日游击战、绥西三战役包头、绥西、五原战役、东北抗日民主联军三进呼伦贝尔等等内蒙古各族儿女共同抗击日军的战事。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及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关于绥远抗战通电中毛泽东赞誉绥远抗战是“全国抗战之先声”。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组建骑兵部队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翻开《内蒙古自治区志·军事志》第十篇战事第602603页中记述着内蒙古骑兵第一、第二、第十七师参加辽沈战役,屡建战功的详细情况。603604页,记述着内蒙古骑兵第十一师和第十六师参加闰津战役英勇战斗的场面。计划经济时代,内蒙古在物资调拨等方面始终坚持“先中央后地方,先区外后区内”原则,尤其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自身缺粮的情况下,向国家贡献大量粮食和牲畜。乌兰夫同志曾明确提出:“我们支援国家闯过粮食关要有两条:一条是多拿出些商品粮给国家;一条是调出大量耕畜和肉、奶、毛、皮等畜产品给国家,帮助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在“三年困难”时期,内蒙古还容留了大量因灾流入的临近省份农业人口,据统计,19561957年安置数十万人口从事农牧业,彰显内蒙古各族群众包容互助的博大情怀。同时,在乌兰夫同志的号召下,众多草原家庭收养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3000多名孤儿,为国家度过困难时期分忧解难,成为守望相助的光辉典范。《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充满了博爱与温度,讲述了众多家庭收养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3000多名“国家的孩子”,为国家度过困难时期分忧解难的故事。

    为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内蒙古额吉纳旗曾三迁旗府,最后以最好的宝日乌拉牧场奉献给了为航天事业,将吉日嘎郎图苏木境内的达来呼布作为旗政府所在地,进行基本建设。翻开《额吉纳旗志》第19页,大事记中的1958年5月1日、5月15日、6月10日等著多条大事记中记述着旗委旗政府召开会议,决定旗政府驻地从宝日乌拉到达来呼搬迁相关事宜。该志书655658页第六编军事篇中也详细记述了东风航天基地的建设过程。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外送煤炭和电力居全国首位,乳肉绒粮、煤电油气、稀土石墨等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为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资源保障。所有这些体现了内蒙古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内蒙古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其他省区的援助

    内蒙古为全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内蒙古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内蒙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众多政策支持与平台机遇,是内蒙古发展的强大后盾。

    建设时期,“各族人民建包钢”成为全国支援内蒙古的生动写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决定在内蒙古兴建包钢,但包钢的建设存在众多困难。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动员下,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面八方的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会聚包头市共建包钢,草原包钢由此蓬勃发展。翻开《内蒙古自治区志·包钢志》131133页,清晰地记述着包钢初建时期全国支援的场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做出《关于加强包头工作的决定》,动员华北地区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全党积极行动起来,把包头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基地。志书中对当时鞍山、北京、上海、武汉、天津、沈阳等地十几个设计部门的支援也作了详细记述。筹建初期,中央从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重工业部等部门调来了时任钢铁局副局长杨维等省级干部负责筹建工作。1953年6月,从山西石钢、太钢、唐钢及华北局机关抽调一批干部和工作人员支援包钢。为了给包钢生产准备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包钢大批干部到鞍钢、太钢、唐钢、天钢、抚顺钢厂、重工业部钢铁局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等单位实习。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为内蒙古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1979年国家正式确立了对口支援工作制度,部署北京支援内蒙古,长期以来北京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教育、资金等各方面的帮扶。《内蒙古自治区志·政府志》中多处记述着京蒙协用的相关事宜,笔者在政府志的大事记中看到有这样的记述:2000年7月10日,北京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包头市举行。接着详细记述了经济技术合作方面的相关事宜。

    2000年,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在当年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国家给予内蒙古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税收财政、土地矿产、教育人才、民族发展等多方面的政策优惠,为内蒙古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再次翻开《内蒙古自治区志·政府志》9095页的大事记:2000年2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云布龙主持召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研究《关于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近期工作安排意见》;3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座谈会在北京内蒙古饭店举行;3月20日,全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9月1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上海南新雅大酒店举行2000年内蒙古·上海实施西部大开发经贸洽谈暨项目签字仪式,共签订各类招商引资合作协议37个,总投资105亿元。

    1999年,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其宗旨是振兴边境、富裕边民,并于2000年开始在内蒙古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边境旗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工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内蒙古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被纳入了国家扶持范围。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鄂温克族自治旗志19912005》《鄂伦春族自治旗志》中都有相关记述。下面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志19912005》中关于国家扶持10万人口以下较少民族发展情况的记述:2005年,鄂温克旗争取到国家人口较少民族试点村项目23个,项目区包括旗内4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苏木伊敏苏木、巴彦嵯岗苏木、辉苏木、锡尼河东苏木,同时结合“10万人以下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战略规划”,在旗委、旗人民政府及上级民委等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与旗发改委、旗扶贫办共同制定《鄂温克旗20052010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年,落实人口较少民族试点项目嘎查7个,落实项目资金150万元,落实教科文类项目1个,落实项目资金10万元,落实经济类项目7个,落实项目资金140万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始于2001年,内蒙古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被纳入国家扶持范围,高度体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改革开放时期,全国人民对于内蒙古的无私帮扶是中华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传统美德的体现。

    地方史志是一方之记忆,记载了一方发展的百科全书。内蒙古目前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及104个旗县市区国家级开发区都有自的地方综合志及年鉴。很多志书中都单独设有民族团结一节,详细记述着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  吴斯日古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