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二期
  • 【文化漫笔】红楼梦中人——正与邪的解读
  •  

    红楼梦中人

     

    ——正与邪的解读

    齐迎春

     

    读过很多解析《红楼梦》的文章。有的心领神会感同身受,有的拨云见日使人恍然,有的曲解事实不敢苟同,有的言不透彻意犹未尽。很多人不相信《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仅仅把它看作一部小说。我则认为,《红楼梦》如同文学中的《易经》,索隐派认为它用春秋笔法记录了一段真实的野史,政治家觉得它揭示了阶级斗争的真相,哲学家分析出儒释道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交集与融合。但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红楼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是一部超越了时空界限的人性小说,或者说是人生小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透过烟火凡尘的生活讲述历史、阐明哲学、透视社会。从人性角度阅读理解《红楼梦》,其视野其实远高于仅将其视为一段野史。

    因此,解读《红楼梦》,最好的途径仍是基于文本。它的奇妙处亦在于,不论在任何时代,我们都能从书里读出自己的人生,理解的角度与深度,则取决于个体对世情世事的认知。这一点,作者开篇亦曾点出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解读的密码就如同书中人物最喜欢玩的九连环一样,只要找出一个突破口,余下的就容易理解了。突破口则处处隐藏于各章回之中,并环环相扣。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便隐藏了这样一个重要线索。此回中贾雨村在村肆里遇到古董商冷子兴,两人对饮闲谈贾府之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八卦别人家的私事。

    冷子兴言语中十分鄙薄贾宝玉,认为宝玉就如同外面所传言的那样,是一个见不得大世面的脂粉公子。贾雨村从此处看倒是个有见识的人,他认为冷子兴之流从表面看问题过于浅薄,遂从”“二气与人之禀赋的角度发了一场宏论。

    这段话,分析其意义的文章不算多,表面上看与后面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关系。读者看完这段话,不过和冷子兴一样,听听就过去了,终不解其中含义。

    事实上,贾雨村对的这段分析便是作者对红楼人物的一个最根本的评判,也是作者极力彰明的立场与观点。那就是,不论他笔下的人物表现出的人性如何复杂,其实都是围绕着正与邪的较量铺展开的。作者正是利用假语村言宣明了作者尊正恶邪的立场观点。

    正、邪二字没什么复杂,照表面意思去理解就可以了。最简单的二元论,阴和阳,男和女,黑和白,好和坏。这便是此书基本的哲学观点:人性再复杂,人生再混沌,也可以一分为二,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二元对立并相互弥合的(具体论述见湘云捡麒麟一回)。作者告诉我们,事情复杂到极点之时,只需一键还原到太极两仪就好了。掌握了这一原则,还怕什么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世事再复杂,人性再险恶,有了这最简单的视角,便没有什么是看不透看不破的。

    那么作者为何要在开始讲述故事前,给读者这样一个视角?我想他是希望读者不要如红楼梦中的芸芸众生一样,糊里糊涂被裹挟进人生的迷津之中。

    至于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为什么非要分出正邪?正邪交锋后有什么结果?和我们的人生又有何关系,且试用这正邪二元论的方法对我们业已形成的一些理解重新进行解构:

    第一,究竟是宝钗好还是黛玉好?

    假如对现代读者做一民意调查,相信认为宝钗强于黛玉的一定居多。理由很明显,宝钗家富五车,却温柔识大体,不爱耍小脾气,四处施予别人恩惠。而黛玉穷而刻薄,特别是又爱生气、又爱生病。这样地对比,有谁会舍钗爱黛?

    然而,真像果然如此吗?

    《红楼梦》这种旁观者的写作手法,若不拿出点对世事的洞明,人情的体察,我们就会和书中人物一样,全部被表象迷惑。毕竟,古今中外能跳出迷局,看清人性的人又有几个?难怪作者开篇就写: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书中似乎无一处呈现宝钗的缺点,反而处处从他人口中用宝钗的贤德对比黛玉的刻薄。她生怕人人身前失了应候,步步谨慎,营造完美形象。可是伪装毕竟不可能不露出些蛛丝马迹。不管宝钗伪装的多么成功,可仍是发生了这样几件事,暴露出她的本性。

    首先,在著名的宝钗捕蝶桥段中,她偷听了丫环的私房话还嫁祸给黛玉,众所周知,偷听这种行为不符合她一贯营造的闺秀形象,偷听的内容又可能在将来为自己引来麻烦,而随口就能嫁祸给黛玉,一是说明她早已养成的狡猾的性格,二是暴露了她内心隐秘处早已把黛玉列为假想敌。

    其次,反过来看看黛玉,何曾有过一件不符闺秀形象的委琐行为?偷听偷看?背后说坏话?栽赃陷害?黛玉是真正的大家闺秀,书中处处体现她的遵礼守制。只有一次,,黛玉在行酒令中因为急不择言,说了两句《西厢记》里的诗句。按封建礼法,那类书对女孩来说是禁书。整部书中,黛玉只有这一次确实出了一些不符合贵族小姐身份的差错,结果立马就被宝钗捏住了小辫子。宝钗不简单啊,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一次机会,怎能轻易放过呢?!她居然把黛玉叫到她房里,冷笑着对黛玉说:“颦儿跪下,我要审你呢!(见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黛玉冷不丁遭到质问,还真在心理气势上被震慑住了,惊问何故?而宝钗确实老辣有手段,她知道只拿出做姐姐的款儿来打压黛玉是行不通的。如果仅仅是质问,以黛玉口才,这点小事如何能将黛玉拿下?作者天才,在另一处已将黛玉有可能回击宝钗的话写出来,那就是第五十一回中,宝琴做了内隐十物的十首怀古诗,其中两首引用了《西厢记》《牡丹亭》的典故。宝钗当然记得曾因此事指责过黛玉,因而假意让宝琴删去这两首,黛玉立即把当时未还击之言说出: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见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话毕,连如缟灰般守礼的李纨都举双手赞同,认为宝钗做作。

    那么问题来了,宝钗审黛玉时,黛玉当时为何不还击?以黛的口才还驳不倒装笨守拙的宝钗吗?并且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之后,钗、黛居然还成了最知心的好朋友,连宝玉都猜不透为什么。

    原因有两点,而这两点恰恰说明了宝钗的狡猾和精心为黛布下的陷阱。黛玉未反击的第一个原因是,黛玉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初进荣国府,她连入座、喝茶都处处小心,生怕失礼出错。而宝钗揪住的这个错儿,虽然并不是什么大事,黛玉也有能力还击,但是从对自身的要求来看,黛玉还是有点羞愧之心的!而狡猾的宝钗,本意也并不是用此事为难为难黛玉,小小占点上风就行了。事实上她有更意味深远的目的,这也是黛玉未还击的第二个原因。她看到黛玉面有羞愧之色,立刻掏心掏肺的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见第四十二回),貌似诚恳地把自己干的坏事尽情向黛玉兜底交代。黛玉是真诚的,听完这番话竟以为宝钗和自己一样其实是个实诚之人,认为宝钗心藏奸竟是自己素日小心眼错怪了她!从此便将宝钗当成了最知心的闺蜜。

    可怜黛玉,从小受的都是正统教育,怎知道那些暗黑系女孩都经历过什么呢?攻下一个单纯的千金小姐的心理防线又有何难?因为纵使黛玉聪明过人,可是她不邪恶,有道德底线,所以,她的君子心怎能斗过无底线的小人心?!黛玉只看到宝钗讲知心话,却没注意到宝钗最终话锋一转,又戴上了女卫道士的面具,用长对幼、上对下的囗吻对黛玉传达了这样一层意思,我们女孩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少行少言,你要和我一样,因为我现在已经把那些淘气丢开了,是走在正确的人生路上了。在气场上第一次成功的以长姐、导师的身份拿捏住了黛玉,并使黛玉内心理永远卸下了对她的防备。而这正是一直以来困扰宝钗的难题,就是黛玉对她的疏远和戒备,令她无法接近黛玉,而无法接近敌人,便无法瓦解敌人。

    宝钗之心以后更是路人皆知,她趁黛玉生病送燕窝彻底瓦解了黛玉的骄傲。当时黛玉之父已死,因为是独女,林家大宗遗产只能入到贾府公中托管,致使王熙凤夫妇有机会大肆侵吞了林家的财产。作为一个女孩子,若黛玉不是心性那么高傲要强,乖乖等着贾母为她做主,以贾母雄厚的财力和对黛玉的疼爱,应该会有一个不算差的归宿,大可不必有那么重的心理负担。可是偏偏宝钗看穿了黛玉的高傲好强,用一种无法使人拒绝的方式令黛玉时不时接受她的小恩小惠,甚至是接济,使黛玉深切地体会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离间了黛玉和贾母的感情。她趁黛玉脆弱之时,以朋友身份不断打击黛玉的信心,给黛玉洗脑,攻入了黛玉最脆弱的内心世界,使她防不胜防,一再受伤。

    宝钗的一系列伎俩,除了无法破坏宝玉对黛玉的情感外,在其他人面前成功塑造了黛玉孤苦无依且又刻薄无福的形象,不但骗过了红楼梦中人的眼睛,也骗过了后世几百年读者的眼睛。

    那么为什么宝玉喜欢黛玉讨厌宝钗呢?接下来,让我们用正邪二元论来解答第二个疑问。

    宝玉只是个少年,他天真善良,不论是出身、品格还是思想、学识,和黛玉都是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宝黛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致的,都是生于书香门,长于象牙塔的公子小姐,是秉正气而生的纯洁之人。宝钗则不同,她出身于商人家族,接触的是三教九流,她本人虽然是未出阁的女孩儿,不至抛头露面,但因为家族中人丁不旺,唯一的哥哥又不争气,她必定要在幕后替母亲插手处理各种事务,从薛姨妈对她的言听计从便可推测。所以她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观念要比宝黛复杂的多。从岫烟典衣一回中读者都可看出她办事老练,经验丰富。

    宝钗完美,但她本质上出于市井,精神上没有宝黛超脱。她完全理解不了宝玉闲云野鹤般出世的个性,她深知宝玉有求取功名的能力,又恨其没有求取功名的心意,更看不惯宝玉成日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所以常常不合时宜地加以规劝。在这件事上,她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在思想价值体系上,她和宝玉不在一个频率上,她越规劝,宝玉越讨厌她。其次,她摆错了位置,她只是个表姐,连宝玉的亲姐姐元春还没如此,她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只因她早就把自己放在宝二奶奶的位置上了。

    宝玉第一厌弃的就是宝钗的名利之心。宝钗最初的梦想是像元春一样做王妃,但是她选秀却失败了。以宝钗的容貌才德,为何会落选?这件事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书里亦未作任何解释。为何不解释呢?是作者疏忽了吗?恰恰相反,作者把原因小心地藏了起来,只字未提,是因为若把原因说明,后面发生的事情也就全部被揭开了谜底。宝钗未被选中正是因为受了家族的拖累,从葫芦僧乱断葫芦案一回中,我们知道四大家族的声名彼时已经很差了,市井里已经到处流传着讽刺他们的顺口溜。而薛家本来就根基不深厚,彼时又因人丁不旺、子孙无能,整个家族生意混乱,下人管家欺主拐骗,经济状况上是一路走下坡路的,声名上更是狼藉一片,唯一的继承人薛蟠呆傻蛮横、四处作恶,在社会上留下仗势欺人的恶名。这样的家族形象估计是宝钗选秀失败的主因。作者曾侧面提到过此事的缘因,就是在第三十回中宝玉将宝钗比作杨贵妃,不知为什么一向以不爱生气宽厚大度著称的宝钗,竟然在众人面前突然发起脾气,脸都气红了,还对宝玉说了一大堆刻薄话。其实,她的过激反应正是因为宝玉那不合适宜的玩笑揭开了她隐藏在最深处的伤疤。宝钗那句我倒像杨贵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有人说她这是讽刺宝玉,固然可能也有反讽宝玉之意,但同时更可能的便是暗示她的选秀失败正是受了哥哥的拖累。

    第一个梦想破碎之后,宝钗的第二个梦想便是做宝二奶奶,但是她又对宝玉有诸多不满意,所以抓住一切机会向宝玉灌输名利观,希冀慢慢的改变宝玉,却反引起宝玉对她日益反感。宝钗的不明智之处在于,她选错了对象,宝玉并不适合于她。或许,宝钗因为对黛玉的嫉妒使她忽略了这一点。

    宝玉第二厌弃宝钗的好强之心,或者也可以说是嫉妒心。宝钗在出身上、才貌上是嫉妒林黛玉的。读者通常以为,宝钗的出身比黛玉高贵,实际上,黛玉的身份远远高于宝钗。宝钗家族是商人,虽然做大成了皇商,也只是财大气粗,在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比起书香门第(科举出身)又日进斗金(巡盐御史)的林家,毕竟还是差了一截。黛玉的母亲是贾母亲女贾敏,王夫人曾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中不经意对凤姐说起:“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贾敏的美貌及才干不但遗传给了黛玉,并且黛玉更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宝钗的母亲薛姨妈,虽也出身于四大家族,但比起贾敏,简直像个平庸的老妈子。从宝钗的家族中,男孩子几乎都是识不了几个字便可看出他们并非真正的钟鼎之家。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偏偏宝钗是个极要强之人。宝钗因为这些天生的缺憾本能的嫉妒黛玉。后面我要讲到宝钗和王夫人有极高的相似性,宝钗嫉妒黛玉,一如当年王夫人嫉妒黛玉之母贾敏。大家都知道,王夫人极度讨厌以黛玉为代表的那一类女孩儿,比如机灵貌美,口角伶俐的睛雯、龄官、芳官等等,斥之为妖精。从心理学的角度,正是因为王夫人初嫁贾府,她就败在了美丽才情俱佳的贾敏手下。贾敏是未出阁的女孩,本来就比媳妇儿的地位高,偏偏贾敏又极优秀,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同样年轻的王夫人相形之下黯淡无光,生活在贾敏光环的阴影里,直到贾敏出嫁,内心一定都是煎熬的。

    宝玉第三厌弃宝钗的虚伪之心。宝钗本来也是一个普通的青春少女,而且貌美多才,如果未受那么多势力心、名利心的熏染,一定是个非常可爱的有魅力的女性。可是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伪装,书中对此有一种隐喻的写法,就是她明明没有病,却费尽周张配制什么冷香丸,即是暗指她千方百计压抑热情,掩饰自己的欲望。她本来生的艳若桃李,偏偏不喜花儿朵儿,把房间布置的如雪洞一般,令贾母十分反感。作者在携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情节中,用黛玉房间的精巧不俗、探春房间的阔朗清新,宝玉房间的富贵奢华映衬了宝钗房间的素寡无趣,也折射了房间主人的个性。其实,物极必反,宝钗的故作贞静、清心寡欲反让人感觉古怪和不自然。

    前面说过,无论从出身、教养、学识、性格各方面,无疑宝玉和黛玉才是天生的一对儿,如果他们能够结合,宝玉会逐渐成熟起来,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男子汉。而黛玉也因为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身体会越来越好起来,她本就无大病仅体弱而已,并且黛玉的持家之才也曾在改革大观园中有所体现。家和才能万事兴,如此,家道亦不致中衰。可惜,这些都毁在了嫉妒、贪婪等邪念的火焰中。可见,若每个人都能够正念正身,将才能精力放于正道,争取那些该争取的,放手那些该放手的,我们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接下来解读第三个问题。

    宝玉和宝钗结婚了吗?他们的婚姻生活如何?作者想通过这段金玉良缘说明什么问题?

    有人认为,宝钗各方面都很好,又管她内心如何?宝玉娶了她也不错啊!这正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犯的错误,我们喜欢别人对自己甜言蜜语、拉拢恭维,却从不愿用脑子想想,当对方目的达到之后,他()还会对你客气吗?他()曾给予你的好会让你用加倍的眼泪奉还,蛇迟早都要露出它的毒牙。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没有写到宝玉与宝钗成婚后的结局,但可以肯定,他们一定结了婚。并且,以宝钗的势力心和冷酷的性格,她一定会把宝玉折磨的灵气丧尽,最后既无力按宝钗之意求得功名,在现实生活中又过得无比压抑煎熬,以至最终选择出家遁入空门。

    而宝钗在这场婚姻中,也是竹篮打水两场空”:在情感方面,她费尽心机只得到一个呆笨无能又不爱自己的丈夫。在功利方面,薛家与贾家通婚本来就是因为薛家已衰,想抱住贾家的大腿,没想到贾家以更始料不及的速度衰败下去。而衰败的原因,却正是因为内斗而不是外攻。这一点,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早已一针见血的指出来了,读者可重温探春那一番正气浩然又悲壮心酸的宣言,她将王善保家的狠扇了一巴掌,说了一段这样的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而贾家的败落正是以王夫人、凤姐、宝钗等一干人为代表的邪恶势力战胜了以宝玉、黛玉,探春等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结果。历史可证,每一次时代的倒退,均是邪恶战胜正义,野蛮战胜文明的结果。这也是作者想通过这段金玉良缘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宝玉宝钗婚姻的结局,作者其实早已给出谜底,那便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婚姻悲剧,宝玉宝钗的婚姻正是贾政和王夫人婚姻悲剧的延续甚至恶化。

    可能有人要问了,贾政与王夫人过的不是挺好的吗?那是因为没有深层次观察的缘故。书中可查,贾政与王夫人只是勉强维持表面的和平,贾政的性格本是懦弱平庸之人,性格不刚强,才学也一般。王夫人的性格,从刘姥姥口中侧面提到过,是个极精明又体恤下人的二小姐,是否很熟悉?对,宝钗正是王夫人年轻时的翻版,王夫人便是宝钗的中老年。王夫人和宝钗的人生有惊人的相似处,王夫人婚姻不幸,而贾敏却为黛玉之父所深爱。宝钗的婚姻也很不幸,她的丈夫深爱她的敌人黛玉。

    仔细阅读可发现,除重要年节庆典婚丧等重要场合,我们很少发现贾政在家。贾政被王夫人折磨的要么在异地为官不回,要么整日与门客消磨时间,家中事既不想管也无力插手。贾赦 **等还带着小老婆们喝酒取乐,作威作福。而贾政在荣国府中,似乎只是空担着一个一家之主的符号,存在感极低,几乎没有什么事是贾政能做主的。 **是宁国府的老大,贾赦在另院别府也是说一不二,只有贾政连管教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好容易下决心管一次宝玉,不但被王夫人阻拦,更被贾母怒斥,反让宝玉得了逞,闹的阖家上下天翻地覆。连个丫环袭人都敢恨恨的背后骂贾政下手也太毒了些!大家想想,这便是贾政在荣国府的实际地位。

    贾政在书中是个一本正经的儒生,却有两处写出他和赵姨娘同房共枕的私事,正是要告诉读者,他和王夫人关系的真实状态和他在荣国府里的边缘身份。从感情上,他宁可宠幸低俗的赵姨娘,也不愿对王夫人表达一丁点丈夫的恩爱。而王夫人毕竟是个女人,丈夫的冷落使她只好用念佛求得解脱,尽力使自己心如缟灰,同时也变得更加冷血无情,这也是王夫人为何极端讨厌青春貌美活泼的女孩子的根本原因,因为她们勃发的生命力令她自卑和恐惧。

    她自己是受冷落的妻子,所以她忍受不了自己的儿子热爱某个女人。在为自己选媳这件事上,不论是妻是妾,只要宝玉不甚喜欢的,这才是她择媳的真正且唯一的标准。什么喜欢笨笨的稳重的不过全是掩饰自己变态心理的冠冕借口罢了!

    只是,宝玉与贾政不同。宝玉不会一味逃避现实,他能尊重本心爱慕黛玉,就不会为了名利权势苟且一生。虽然他没什么诗意的远方可去,只能凄凉的做了和尚,但至少,不用违背自己的本心,任由生活把他操磨成他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那种人,那种伪善凶狠、性格扭曲、心灵丑陋的人。

    宝钗处心积虑战胜了黛玉,然而胜利之后才发现宝玉只不过是个呆呆傻傻又不思进取的大男孩罢了,自己的那番努力竟然是这种结果,想必心中失望至极却又无可奈何,自己种的豆自己收,斗的过人,谁又斗的过天?!终是造化弄人,却总有那么多人自作自受。

    作者呕心沥血创作出这些典型人物,是希望拨开读者眼前的迷雾,从纷繁复杂的人性中保持清醒,回归本质。虽然王夫人热心念佛,薛宝钗刻意禁欲,她们的灵魂也不会因此美好起来。禅宗六祖慧能早就启示过:世本无一物,何需勤拂拭,至纯至善的灵魂又何需利用做表面文章去刻意的修身养性。

    我们作为读者,不能看清事情真相,反而被书中人物牵着鼻子走,这正如我们在真实生活中一样。我们惯于接受别人强加于我们的思想,受外界力量的左右,被表象所迷惑,直到彻底迷失自己。甚至讨厌坚持真理、直面内心的人。

    不论这本书是不是来源于某个家族的真实故事,抑或是用假语隐去的一段真实历史,其文本本身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人生画卷都如清明上河图一般鲜活而真实,这本书对人性的挖掘可以说早已超越故事情节本身的价值。直到如今,它揭示的人生与人性的本质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南的重要意义!它可算是古典文学中的圣经。

    作者不也在书中明示了这个问题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漫笔】红楼梦中人——正与邪的解读
  •  

    红楼梦中人

     

    ——正与邪的解读

    齐迎春

     

    读过很多解析《红楼梦》的文章。有的心领神会感同身受,有的拨云见日使人恍然,有的曲解事实不敢苟同,有的言不透彻意犹未尽。很多人不相信《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仅仅把它看作一部小说。我则认为,《红楼梦》如同文学中的《易经》,索隐派认为它用春秋笔法记录了一段真实的野史,政治家觉得它揭示了阶级斗争的真相,哲学家分析出儒释道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交集与融合。但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红楼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是一部超越了时空界限的人性小说,或者说是人生小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透过烟火凡尘的生活讲述历史、阐明哲学、透视社会。从人性角度阅读理解《红楼梦》,其视野其实远高于仅将其视为一段野史。

    因此,解读《红楼梦》,最好的途径仍是基于文本。它的奇妙处亦在于,不论在任何时代,我们都能从书里读出自己的人生,理解的角度与深度,则取决于个体对世情世事的认知。这一点,作者开篇亦曾点出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解读的密码就如同书中人物最喜欢玩的九连环一样,只要找出一个突破口,余下的就容易理解了。突破口则处处隐藏于各章回之中,并环环相扣。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便隐藏了这样一个重要线索。此回中贾雨村在村肆里遇到古董商冷子兴,两人对饮闲谈贾府之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八卦别人家的私事。

    冷子兴言语中十分鄙薄贾宝玉,认为宝玉就如同外面所传言的那样,是一个见不得大世面的脂粉公子。贾雨村从此处看倒是个有见识的人,他认为冷子兴之流从表面看问题过于浅薄,遂从”“二气与人之禀赋的角度发了一场宏论。

    这段话,分析其意义的文章不算多,表面上看与后面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关系。读者看完这段话,不过和冷子兴一样,听听就过去了,终不解其中含义。

    事实上,贾雨村对的这段分析便是作者对红楼人物的一个最根本的评判,也是作者极力彰明的立场与观点。那就是,不论他笔下的人物表现出的人性如何复杂,其实都是围绕着正与邪的较量铺展开的。作者正是利用假语村言宣明了作者尊正恶邪的立场观点。

    正、邪二字没什么复杂,照表面意思去理解就可以了。最简单的二元论,阴和阳,男和女,黑和白,好和坏。这便是此书基本的哲学观点:人性再复杂,人生再混沌,也可以一分为二,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二元对立并相互弥合的(具体论述见湘云捡麒麟一回)。作者告诉我们,事情复杂到极点之时,只需一键还原到太极两仪就好了。掌握了这一原则,还怕什么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世事再复杂,人性再险恶,有了这最简单的视角,便没有什么是看不透看不破的。

    那么作者为何要在开始讲述故事前,给读者这样一个视角?我想他是希望读者不要如红楼梦中的芸芸众生一样,糊里糊涂被裹挟进人生的迷津之中。

    至于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为什么非要分出正邪?正邪交锋后有什么结果?和我们的人生又有何关系,且试用这正邪二元论的方法对我们业已形成的一些理解重新进行解构:

    第一,究竟是宝钗好还是黛玉好?

    假如对现代读者做一民意调查,相信认为宝钗强于黛玉的一定居多。理由很明显,宝钗家富五车,却温柔识大体,不爱耍小脾气,四处施予别人恩惠。而黛玉穷而刻薄,特别是又爱生气、又爱生病。这样地对比,有谁会舍钗爱黛?

    然而,真像果然如此吗?

    《红楼梦》这种旁观者的写作手法,若不拿出点对世事的洞明,人情的体察,我们就会和书中人物一样,全部被表象迷惑。毕竟,古今中外能跳出迷局,看清人性的人又有几个?难怪作者开篇就写: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书中似乎无一处呈现宝钗的缺点,反而处处从他人口中用宝钗的贤德对比黛玉的刻薄。她生怕人人身前失了应候,步步谨慎,营造完美形象。可是伪装毕竟不可能不露出些蛛丝马迹。不管宝钗伪装的多么成功,可仍是发生了这样几件事,暴露出她的本性。

    首先,在著名的宝钗捕蝶桥段中,她偷听了丫环的私房话还嫁祸给黛玉,众所周知,偷听这种行为不符合她一贯营造的闺秀形象,偷听的内容又可能在将来为自己引来麻烦,而随口就能嫁祸给黛玉,一是说明她早已养成的狡猾的性格,二是暴露了她内心隐秘处早已把黛玉列为假想敌。

    其次,反过来看看黛玉,何曾有过一件不符闺秀形象的委琐行为?偷听偷看?背后说坏话?栽赃陷害?黛玉是真正的大家闺秀,书中处处体现她的遵礼守制。只有一次,,黛玉在行酒令中因为急不择言,说了两句《西厢记》里的诗句。按封建礼法,那类书对女孩来说是禁书。整部书中,黛玉只有这一次确实出了一些不符合贵族小姐身份的差错,结果立马就被宝钗捏住了小辫子。宝钗不简单啊,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一次机会,怎能轻易放过呢?!她居然把黛玉叫到她房里,冷笑着对黛玉说:“颦儿跪下,我要审你呢!(见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黛玉冷不丁遭到质问,还真在心理气势上被震慑住了,惊问何故?而宝钗确实老辣有手段,她知道只拿出做姐姐的款儿来打压黛玉是行不通的。如果仅仅是质问,以黛玉口才,这点小事如何能将黛玉拿下?作者天才,在另一处已将黛玉有可能回击宝钗的话写出来,那就是第五十一回中,宝琴做了内隐十物的十首怀古诗,其中两首引用了《西厢记》《牡丹亭》的典故。宝钗当然记得曾因此事指责过黛玉,因而假意让宝琴删去这两首,黛玉立即把当时未还击之言说出: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见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话毕,连如缟灰般守礼的李纨都举双手赞同,认为宝钗做作。

    那么问题来了,宝钗审黛玉时,黛玉当时为何不还击?以黛的口才还驳不倒装笨守拙的宝钗吗?并且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之后,钗、黛居然还成了最知心的好朋友,连宝玉都猜不透为什么。

    原因有两点,而这两点恰恰说明了宝钗的狡猾和精心为黛布下的陷阱。黛玉未反击的第一个原因是,黛玉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初进荣国府,她连入座、喝茶都处处小心,生怕失礼出错。而宝钗揪住的这个错儿,虽然并不是什么大事,黛玉也有能力还击,但是从对自身的要求来看,黛玉还是有点羞愧之心的!而狡猾的宝钗,本意也并不是用此事为难为难黛玉,小小占点上风就行了。事实上她有更意味深远的目的,这也是黛玉未还击的第二个原因。她看到黛玉面有羞愧之色,立刻掏心掏肺的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见第四十二回),貌似诚恳地把自己干的坏事尽情向黛玉兜底交代。黛玉是真诚的,听完这番话竟以为宝钗和自己一样其实是个实诚之人,认为宝钗心藏奸竟是自己素日小心眼错怪了她!从此便将宝钗当成了最知心的闺蜜。

    可怜黛玉,从小受的都是正统教育,怎知道那些暗黑系女孩都经历过什么呢?攻下一个单纯的千金小姐的心理防线又有何难?因为纵使黛玉聪明过人,可是她不邪恶,有道德底线,所以,她的君子心怎能斗过无底线的小人心?!黛玉只看到宝钗讲知心话,却没注意到宝钗最终话锋一转,又戴上了女卫道士的面具,用长对幼、上对下的囗吻对黛玉传达了这样一层意思,我们女孩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少行少言,你要和我一样,因为我现在已经把那些淘气丢开了,是走在正确的人生路上了。在气场上第一次成功的以长姐、导师的身份拿捏住了黛玉,并使黛玉内心理永远卸下了对她的防备。而这正是一直以来困扰宝钗的难题,就是黛玉对她的疏远和戒备,令她无法接近黛玉,而无法接近敌人,便无法瓦解敌人。

    宝钗之心以后更是路人皆知,她趁黛玉生病送燕窝彻底瓦解了黛玉的骄傲。当时黛玉之父已死,因为是独女,林家大宗遗产只能入到贾府公中托管,致使王熙凤夫妇有机会大肆侵吞了林家的财产。作为一个女孩子,若黛玉不是心性那么高傲要强,乖乖等着贾母为她做主,以贾母雄厚的财力和对黛玉的疼爱,应该会有一个不算差的归宿,大可不必有那么重的心理负担。可是偏偏宝钗看穿了黛玉的高傲好强,用一种无法使人拒绝的方式令黛玉时不时接受她的小恩小惠,甚至是接济,使黛玉深切地体会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离间了黛玉和贾母的感情。她趁黛玉脆弱之时,以朋友身份不断打击黛玉的信心,给黛玉洗脑,攻入了黛玉最脆弱的内心世界,使她防不胜防,一再受伤。

    宝钗的一系列伎俩,除了无法破坏宝玉对黛玉的情感外,在其他人面前成功塑造了黛玉孤苦无依且又刻薄无福的形象,不但骗过了红楼梦中人的眼睛,也骗过了后世几百年读者的眼睛。

    那么为什么宝玉喜欢黛玉讨厌宝钗呢?接下来,让我们用正邪二元论来解答第二个疑问。

    宝玉只是个少年,他天真善良,不论是出身、品格还是思想、学识,和黛玉都是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宝黛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致的,都是生于书香门,长于象牙塔的公子小姐,是秉正气而生的纯洁之人。宝钗则不同,她出身于商人家族,接触的是三教九流,她本人虽然是未出阁的女孩儿,不至抛头露面,但因为家族中人丁不旺,唯一的哥哥又不争气,她必定要在幕后替母亲插手处理各种事务,从薛姨妈对她的言听计从便可推测。所以她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观念要比宝黛复杂的多。从岫烟典衣一回中读者都可看出她办事老练,经验丰富。

    宝钗完美,但她本质上出于市井,精神上没有宝黛超脱。她完全理解不了宝玉闲云野鹤般出世的个性,她深知宝玉有求取功名的能力,又恨其没有求取功名的心意,更看不惯宝玉成日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所以常常不合时宜地加以规劝。在这件事上,她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在思想价值体系上,她和宝玉不在一个频率上,她越规劝,宝玉越讨厌她。其次,她摆错了位置,她只是个表姐,连宝玉的亲姐姐元春还没如此,她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只因她早就把自己放在宝二奶奶的位置上了。

    宝玉第一厌弃的就是宝钗的名利之心。宝钗最初的梦想是像元春一样做王妃,但是她选秀却失败了。以宝钗的容貌才德,为何会落选?这件事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书里亦未作任何解释。为何不解释呢?是作者疏忽了吗?恰恰相反,作者把原因小心地藏了起来,只字未提,是因为若把原因说明,后面发生的事情也就全部被揭开了谜底。宝钗未被选中正是因为受了家族的拖累,从葫芦僧乱断葫芦案一回中,我们知道四大家族的声名彼时已经很差了,市井里已经到处流传着讽刺他们的顺口溜。而薛家本来就根基不深厚,彼时又因人丁不旺、子孙无能,整个家族生意混乱,下人管家欺主拐骗,经济状况上是一路走下坡路的,声名上更是狼藉一片,唯一的继承人薛蟠呆傻蛮横、四处作恶,在社会上留下仗势欺人的恶名。这样的家族形象估计是宝钗选秀失败的主因。作者曾侧面提到过此事的缘因,就是在第三十回中宝玉将宝钗比作杨贵妃,不知为什么一向以不爱生气宽厚大度著称的宝钗,竟然在众人面前突然发起脾气,脸都气红了,还对宝玉说了一大堆刻薄话。其实,她的过激反应正是因为宝玉那不合适宜的玩笑揭开了她隐藏在最深处的伤疤。宝钗那句我倒像杨贵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有人说她这是讽刺宝玉,固然可能也有反讽宝玉之意,但同时更可能的便是暗示她的选秀失败正是受了哥哥的拖累。

    第一个梦想破碎之后,宝钗的第二个梦想便是做宝二奶奶,但是她又对宝玉有诸多不满意,所以抓住一切机会向宝玉灌输名利观,希冀慢慢的改变宝玉,却反引起宝玉对她日益反感。宝钗的不明智之处在于,她选错了对象,宝玉并不适合于她。或许,宝钗因为对黛玉的嫉妒使她忽略了这一点。

    宝玉第二厌弃宝钗的好强之心,或者也可以说是嫉妒心。宝钗在出身上、才貌上是嫉妒林黛玉的。读者通常以为,宝钗的出身比黛玉高贵,实际上,黛玉的身份远远高于宝钗。宝钗家族是商人,虽然做大成了皇商,也只是财大气粗,在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比起书香门第(科举出身)又日进斗金(巡盐御史)的林家,毕竟还是差了一截。黛玉的母亲是贾母亲女贾敏,王夫人曾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中不经意对凤姐说起:“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贾敏的美貌及才干不但遗传给了黛玉,并且黛玉更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宝钗的母亲薛姨妈,虽也出身于四大家族,但比起贾敏,简直像个平庸的老妈子。从宝钗的家族中,男孩子几乎都是识不了几个字便可看出他们并非真正的钟鼎之家。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偏偏宝钗是个极要强之人。宝钗因为这些天生的缺憾本能的嫉妒黛玉。后面我要讲到宝钗和王夫人有极高的相似性,宝钗嫉妒黛玉,一如当年王夫人嫉妒黛玉之母贾敏。大家都知道,王夫人极度讨厌以黛玉为代表的那一类女孩儿,比如机灵貌美,口角伶俐的睛雯、龄官、芳官等等,斥之为妖精。从心理学的角度,正是因为王夫人初嫁贾府,她就败在了美丽才情俱佳的贾敏手下。贾敏是未出阁的女孩,本来就比媳妇儿的地位高,偏偏贾敏又极优秀,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同样年轻的王夫人相形之下黯淡无光,生活在贾敏光环的阴影里,直到贾敏出嫁,内心一定都是煎熬的。

    宝玉第三厌弃宝钗的虚伪之心。宝钗本来也是一个普通的青春少女,而且貌美多才,如果未受那么多势力心、名利心的熏染,一定是个非常可爱的有魅力的女性。可是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伪装,书中对此有一种隐喻的写法,就是她明明没有病,却费尽周张配制什么冷香丸,即是暗指她千方百计压抑热情,掩饰自己的欲望。她本来生的艳若桃李,偏偏不喜花儿朵儿,把房间布置的如雪洞一般,令贾母十分反感。作者在携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情节中,用黛玉房间的精巧不俗、探春房间的阔朗清新,宝玉房间的富贵奢华映衬了宝钗房间的素寡无趣,也折射了房间主人的个性。其实,物极必反,宝钗的故作贞静、清心寡欲反让人感觉古怪和不自然。

    前面说过,无论从出身、教养、学识、性格各方面,无疑宝玉和黛玉才是天生的一对儿,如果他们能够结合,宝玉会逐渐成熟起来,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男子汉。而黛玉也因为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身体会越来越好起来,她本就无大病仅体弱而已,并且黛玉的持家之才也曾在改革大观园中有所体现。家和才能万事兴,如此,家道亦不致中衰。可惜,这些都毁在了嫉妒、贪婪等邪念的火焰中。可见,若每个人都能够正念正身,将才能精力放于正道,争取那些该争取的,放手那些该放手的,我们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接下来解读第三个问题。

    宝玉和宝钗结婚了吗?他们的婚姻生活如何?作者想通过这段金玉良缘说明什么问题?

    有人认为,宝钗各方面都很好,又管她内心如何?宝玉娶了她也不错啊!这正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犯的错误,我们喜欢别人对自己甜言蜜语、拉拢恭维,却从不愿用脑子想想,当对方目的达到之后,他()还会对你客气吗?他()曾给予你的好会让你用加倍的眼泪奉还,蛇迟早都要露出它的毒牙。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没有写到宝玉与宝钗成婚后的结局,但可以肯定,他们一定结了婚。并且,以宝钗的势力心和冷酷的性格,她一定会把宝玉折磨的灵气丧尽,最后既无力按宝钗之意求得功名,在现实生活中又过得无比压抑煎熬,以至最终选择出家遁入空门。

    而宝钗在这场婚姻中,也是竹篮打水两场空”:在情感方面,她费尽心机只得到一个呆笨无能又不爱自己的丈夫。在功利方面,薛家与贾家通婚本来就是因为薛家已衰,想抱住贾家的大腿,没想到贾家以更始料不及的速度衰败下去。而衰败的原因,却正是因为内斗而不是外攻。这一点,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早已一针见血的指出来了,读者可重温探春那一番正气浩然又悲壮心酸的宣言,她将王善保家的狠扇了一巴掌,说了一段这样的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而贾家的败落正是以王夫人、凤姐、宝钗等一干人为代表的邪恶势力战胜了以宝玉、黛玉,探春等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结果。历史可证,每一次时代的倒退,均是邪恶战胜正义,野蛮战胜文明的结果。这也是作者想通过这段金玉良缘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宝玉宝钗婚姻的结局,作者其实早已给出谜底,那便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婚姻悲剧,宝玉宝钗的婚姻正是贾政和王夫人婚姻悲剧的延续甚至恶化。

    可能有人要问了,贾政与王夫人过的不是挺好的吗?那是因为没有深层次观察的缘故。书中可查,贾政与王夫人只是勉强维持表面的和平,贾政的性格本是懦弱平庸之人,性格不刚强,才学也一般。王夫人的性格,从刘姥姥口中侧面提到过,是个极精明又体恤下人的二小姐,是否很熟悉?对,宝钗正是王夫人年轻时的翻版,王夫人便是宝钗的中老年。王夫人和宝钗的人生有惊人的相似处,王夫人婚姻不幸,而贾敏却为黛玉之父所深爱。宝钗的婚姻也很不幸,她的丈夫深爱她的敌人黛玉。

    仔细阅读可发现,除重要年节庆典婚丧等重要场合,我们很少发现贾政在家。贾政被王夫人折磨的要么在异地为官不回,要么整日与门客消磨时间,家中事既不想管也无力插手。贾赦 **等还带着小老婆们喝酒取乐,作威作福。而贾政在荣国府中,似乎只是空担着一个一家之主的符号,存在感极低,几乎没有什么事是贾政能做主的。 **是宁国府的老大,贾赦在另院别府也是说一不二,只有贾政连管教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好容易下决心管一次宝玉,不但被王夫人阻拦,更被贾母怒斥,反让宝玉得了逞,闹的阖家上下天翻地覆。连个丫环袭人都敢恨恨的背后骂贾政下手也太毒了些!大家想想,这便是贾政在荣国府的实际地位。

    贾政在书中是个一本正经的儒生,却有两处写出他和赵姨娘同房共枕的私事,正是要告诉读者,他和王夫人关系的真实状态和他在荣国府里的边缘身份。从感情上,他宁可宠幸低俗的赵姨娘,也不愿对王夫人表达一丁点丈夫的恩爱。而王夫人毕竟是个女人,丈夫的冷落使她只好用念佛求得解脱,尽力使自己心如缟灰,同时也变得更加冷血无情,这也是王夫人为何极端讨厌青春貌美活泼的女孩子的根本原因,因为她们勃发的生命力令她自卑和恐惧。

    她自己是受冷落的妻子,所以她忍受不了自己的儿子热爱某个女人。在为自己选媳这件事上,不论是妻是妾,只要宝玉不甚喜欢的,这才是她择媳的真正且唯一的标准。什么喜欢笨笨的稳重的不过全是掩饰自己变态心理的冠冕借口罢了!

    只是,宝玉与贾政不同。宝玉不会一味逃避现实,他能尊重本心爱慕黛玉,就不会为了名利权势苟且一生。虽然他没什么诗意的远方可去,只能凄凉的做了和尚,但至少,不用违背自己的本心,任由生活把他操磨成他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那种人,那种伪善凶狠、性格扭曲、心灵丑陋的人。

    宝钗处心积虑战胜了黛玉,然而胜利之后才发现宝玉只不过是个呆呆傻傻又不思进取的大男孩罢了,自己的那番努力竟然是这种结果,想必心中失望至极却又无可奈何,自己种的豆自己收,斗的过人,谁又斗的过天?!终是造化弄人,却总有那么多人自作自受。

    作者呕心沥血创作出这些典型人物,是希望拨开读者眼前的迷雾,从纷繁复杂的人性中保持清醒,回归本质。虽然王夫人热心念佛,薛宝钗刻意禁欲,她们的灵魂也不会因此美好起来。禅宗六祖慧能早就启示过:世本无一物,何需勤拂拭,至纯至善的灵魂又何需利用做表面文章去刻意的修身养性。

    我们作为读者,不能看清事情真相,反而被书中人物牵着鼻子走,这正如我们在真实生活中一样。我们惯于接受别人强加于我们的思想,受外界力量的左右,被表象所迷惑,直到彻底迷失自己。甚至讨厌坚持真理、直面内心的人。

    不论这本书是不是来源于某个家族的真实故事,抑或是用假语隐去的一段真实历史,其文本本身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人生画卷都如清明上河图一般鲜活而真实,这本书对人性的挖掘可以说早已超越故事情节本身的价值。直到如今,它揭示的人生与人性的本质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南的重要意义!它可算是古典文学中的圣经。

    作者不也在书中明示了这个问题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