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特载)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在全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上得讲话
  • 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全区修志工作情况,部署2011年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准备充分,内容全面详实。会议印发了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领导讲话材料,这些讲话是国家层面抓方志工作的主要精神,也是今年全国工作重点和主要内容,对于我们做好今年方志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六个典型单位工作突出,各具特色,是这次会议的成果之一。杨泽荣主任所做的工作报告,实事求地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层面上具有典型性,在全国会议上内蒙古做了大会发言,实际上这是对内蒙古的鞭策和促进。同时,报告对今年的工作任务做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1982年开始至今,自治区开展修志工作已经29年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修志人员积极努力,开拓进取,修志机构从无到有,修志队伍不断壮大,修志领域逐渐拓展,工作效能稳步提升。全区专职和兼职修志人员超过1000人,共编辑出版三级志书213部,行业、部门和村镇志书900多部,地方综合年鉴200多部,地情概览书籍130多部,史志地情资料从数量到门类都得到极大丰富。《内蒙古年鉴》和《内蒙古史志》的影响日益扩大,内蒙古自治区情网实现换代升级,地方志工作正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全区地方志工作部门紧紧抓住服务自治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辛勤工作、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全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围绕会议主题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意义

    盛世修志。地方志的作用在于“资政、育人、存史”, 地方志全面系统地记述地区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是展示地区形象的载体,是全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地位非常突出,发挥着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重要作用。持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史志的编纂起源于二千五百年前,体制的形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编志往往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相对繁荣和稳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往后编志工作越详实、越具体。在我国历史书籍中,近现代以志为主的史料文化详实,而且留有具体的文物,值得很好地研究和传承。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方志工作十分重视。毛泽东同志就非常爱读地方志,他每到一地,都要看当地的地方志书。周恩来总理曾明确指示:“要系统整理地方志,做到古为今用”。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谈话中指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做好地方志工作的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修史工作,一直持续不断地展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修史修志工作一度出现了断层。新一轮的修志工作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我们要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盛世的机遇,把方志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生活改善,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各方面、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而显著变化,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在自治区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详尽、准确地记录这段历史,全面、客观地反映自治区的发展轨迹和时代风貌,保存和总结其中的新鲜史料和宝贵经验,是时代赋予地方志战线全体同志的一项崇高使命。修不好这段历史,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既无法向这段历史交待,也无法向我们的后人交待。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地方志工作。自治区党委胡春华书记刚来内蒙古,提出第一类要读的书籍就是自治区史志资料,对地方志体系建设和修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总体上讲,我区修志工作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全国其他先进省区市比较,与我们的预期目标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如地区之间工作不平衡、机构设置不到位、人员配备不足等,特别是第一轮修志工作,国家要求在2000年基本结束,我们没有按时完成。20057月,自治区政府和各委办厅局签订责任状,规定在20075月之前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有关单位仍然没有完成。时至今日,除盟市、旗县(市区)2008年完成首轮修志任务外,有关委办厅局仍有11部专业志书未评审未验收,尤其是自治区发改委承担的《发展和改革志》、教育厅承担的《教育志》和内蒙古农业大学承担的《草原志》进展缓慢,拖了全国、全区的后腿。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修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好盛世修志的重要使命。

     

    二、切实增强修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修志是为党立言、为国立功、为时代立鉴、为人民立德的重大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有关单位、部门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把握规律,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保质保量完成修志工作任务。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编修地方志是总结历史、指导现实、启迪未来,落笔定性,一字千钧,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历史责任放在第一位。我们要把责任意识贯穿于地方志工作的全过程,严把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和审核关。对自治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活动的概括总结,要力求准确,实事求是;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把握分寸;对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和民族、宗教、涉密涉外等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坚决维护党、国家和全民族的利益,确保编纂出版的志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地方志事业要繁荣和发展,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创新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修志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内容的创新等。对修志工作有章可循的做法、成熟的经验,应当继续坚持,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要不断改革创新。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修志工作“一纳入、五到位”;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广泛组织社会资源完成修志工作;工作内容创新,主要是库、馆、鉴、刊、网以及方志资源研究和使用,包括志书编纂、资料收集、质量管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学科建设、理论研究、队伍组织和培训等创新。修志内容与社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相适应,这是修志工作缺少生气、缺少形象、缺少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的原因。以修志为主体的各项工作必须同时展开,丰富和扩大工作格局和工作内容,走专业技术发展的路子,通过科研和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壮大。总之,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大胆探索制度化、法制化、社会化修志的新路子,着力解放思想僵化、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通过创新使各级地方志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地方志各项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是增强质量意识。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是关乎地方志发展的根本。从历史上看,能够传承后世真正有生命力的书都是有质量的书。志书作为“官书”,不同于普通的书籍,具有为党为国为民立言的重要历史传承功能,不仅记载的内容要客观、公正、准确,而且要求体例规范、行文专业。地方志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业务,认真搜集资料,认真组织编写。志稿形成后,一定要反复推敲,仔细打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认真加以修改完善,力求多出佳作精品,绝不能为赶进度、急于出版而降低志书的质量标准,更不能为限期完成任务而草率收场。特别是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全区三级志书的评审验收,一定把好最后一道质量关口,努力多出“精品”,保证不出“次品”,杜绝出现“废品”。

    四是增强合作意识。志书的编纂,需要自治区和盟市、旗县来组织,但成书需要所有的社会组织系统全面参与,既有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又有社会事业管理部门,需要建立资源共享、资料共有、人员合作、编纂项目合作等机制。现在有些地方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有些地方的资料密不视人,党史、档案等部门和方志在许多业务领域相互交叉,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区别的,这三个部门在修志工作上,不要过分强调独立性,不管体制如何,应当在协调合作的机制上,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把分散的资料综合运用起来,节约资源、人力、物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五是注重修志工作的长态化和动态化。1982年启动的第一轮修志工作,由于没有规范的体制和组织机构,工作带有突击性和补偿性的特点。第一轮的修志是奠基性的,工作任务艰巨,研究问题和整理梳理难度大,把这个难关突破,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有了好的铺垫和基础,二轮、三轮修志就能顺利进行。从修志客观规律上看,修志工作是常态化的任务,不能靠突击来完成。修志工作应当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修志年代没有统一规定,我们可以和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衔接,一个五年计划修编一轮方志,五年一个节奏,自然而然形成积累,与经济发展计划执行对应起来,每隔二十年搞一次综合性、总结性的编志,使修志工作进入正规划、常态化。另外,要很好的掌握修志工作的动态性。方志既有文史的特点,又有新闻的特点,按志书体例记载事件的发生,这就是志。方志应该是敏感的、前沿的、动态的,就像内蒙古年鉴,能把党政、群团、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在某一确定的年月日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带有很强的动态性特点,为成志提供了史料和依据,这就是时代的印迹,也是方志的基础。只有把握了方志的常态化和动态化特点,修志工作才能从容、流畅,科学有序、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

     

    三、保质保量完成修志工作任务

    (一)抓好第一轮专业志扫尾工作。第一轮修志工作我们处在全国后列,主要是没有按时完成专业志造成的。虽然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做了大量协调工作,政府也与各有关委办厅局签订了责任状,但至今没有完成,这方面厅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年3月份,由我签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督办函,再次督查此项工作。会后,政府办公厅要专门组成督查组,督促有关厅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修志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工作进度,今年务必完成全区首轮修志任务,向国家和自治区有个交待。

    (二)精心组织实施第二轮修志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第二轮修志从2000年就开始了。由于我区首轮修志进展不平衡,使第二轮修志难以统一启动。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发文部署了第二轮续志工作,这次会议正式印发了第二轮修志规划,标志着我区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二轮修志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时代特点。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在市场化、国际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二轮修志要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载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从篇目设置、内容取舍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信息产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业和重化工产业、社会保障体系等在首轮修志时有的没有,有的不发达,而在二轮修志时要全面记述,这样二轮志书才会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点。

    二是加快修志工作进度。第二轮修志工作在2003年已经全面部署,具备条件的盟市和厅局要按照当时的部署,加快工作进度,跟上国家步伐,某些方面要走在前列。请发改委、教育厅、农大等11家等未完成第一轮任务和没有完成评审、验收的单位在会后立即成立第二轮修志写作班子,成员应在全系统范围内选调,对人员和具体任务要有刚性要求,抓紧编制前十年到现在的方志,在完成第一轮修志的同时展开第二轮修志,第一轮修编2000年以前的内容,第二轮启动的是2000年到2010年的内容,这样可以缩短我们和全国第二轮修志的差距和时间,争取不拖全国、全区的后腿。

    三是提高工作水平。在修志体例上,如述、记、纂、图、表、录等方面,在信息化、数字化推进上,在志、鉴、网、馆建设方面,从工作内容、工作手段都有创新和突破,从而提高修志工作质量。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一方面,全面总结第一轮修志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把好的做法传承下来;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学习借鉴区外其他省市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修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使第二轮修编志工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四是做好修志队伍和资料的组织准备工作。采取专职与兼职、在职与退休人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组织一支精干高效的修志队伍,因地制宜开展各层次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要选择好主编和评审验收把关的领军人才,确保志书质量。地方志作为一种科学的资料性文献,必须要有全面翔实的资料作为基础。要积极拓宽资料来源,从年鉴、档案、报刊、专题研究报告、电子书籍、网络中收集资料,编写资料汇编,为二轮修志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第二轮修志工作,必须处理好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既要加快进度,又要保证质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在组织实施全区第二轮修志时,一定要做到统筹规划,提前介入各承编单位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三)抓好地方志体系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志书是人类历史的奠基石,它体现着历史脉络,在人类发展历上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各地馆、库、网建设薄弱,基本上是空白,也有许多的业务还没有展开,不能满足社会和群众需求。地方志体系建设工作由地方志牵头,提出建设规范和标准,经费由自治区、盟市、旗县分级负担,分年度建设,实现工程化、项目化、目标化、标准化,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馆、库、网建设达到国家统一要求。

    修志的目的是用志。开发利用好地方志资源,是开发地情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方志工作地位的重要手段。要围绕地方志“资政、育人、存史”三大社会功能,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围绕着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方志的资料充分利用起来。目前,旧志的抢救性整理编纂和使用做的还不够,对那些有负面、可能作为惩戒的典型素材收集整理工作要加强。要扩大地方志工作领域,有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区域性的新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提前界入,开展研究和记录,为后人利用方志提供方便。要从传统修志编纂,转变为志、鉴、网、馆齐头并举,从单纯的计划编纂志书,拓展到挖掘开发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地情资料,增强地方志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功能。要重视加强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和专业年鉴编纂工作,为修志积累保存基础资料。要积极开展地情资料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组织开展旧方志整理出版工作。要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手段整理和保存地方志成果,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活“内蒙古自治区情”网站,将区情网站建设成自治区政府地情门户网站,大力开发志书资料数据库,全区已经出版和新出版的志书等地情资料要及时全部上网,并建立起便捷的使用和查询渠道,不断扩大地情资料收集领域,使自治区区情网内容更加鲜活、充实、丰富,综合反映我区的历史与现状,为社会和修志提供服务。同时,把区情网办成区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内蒙古的窗口。要尽快启动自治区方志馆的立项可研等筹备工作,争取2012年立项。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区的成功经验,把方志馆努力建设成为地情信息的收藏中心、编研中心、资源开发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

     

    四、全面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

    19829月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7年自治区地方志机构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2009年进一步由处级升格为副厅级单位,划分了处室,扩大了编制,增加了人员,为修志工作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运作平台。我区首轮修志工作的实践表明,做好地方志工作,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省(自治区)、地(盟市)、县(旗)三级设立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切实落实好修志工作“一纳入”、“五到位”的基本要求。“一纳入”就是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之中。今年是 “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地方志工作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要把它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之中,统筹考虑,全面安排,明确下一步修志工作的目标、任务、步骤和措施。各级领导尤其是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指导地方志工作,加大支持力度,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五到位”就是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要求,抓紧解决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突出问题,像抓经济工作、抓项目那样来组织实施修志工作。

    一是领导到位。自治区去年调整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巴特尔主席亲自担任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人大、政府、政协的副主任、副主席等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各盟市长担任委员。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编纂委员会成员进行相应调整,明确领导机构和领导责任,与自治区编纂委员会做好衔接。各盟市要及时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传达本次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二轮修志工作,目的是推动地方志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二是机构到位。目前,自治区除内蒙古军区、电力集团、交通厅等少数几家单位有专门的修志机构外,其他委办厅局还没有修志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自治区委办厅局有条件的,应设立专门修志机构,配备专职修志人员;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必须在办公室设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盟市中,只有兴安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5个盟市是独立建制的地方志办公室,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3个盟市是党史、地方志合一,呼伦贝尔市、赤峰市、乌海市、阿拉善盟4个盟市是档案、党史、地方志三家合一。这些机构存在几家合一、规格偏低、隶属关系不顺畅等问题,制约了我区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后,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牵头,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就盟市厅局地方志机构设置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听取基层意见,了解工作状况,提出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报请自治区党委研究。

    三是经费到位。随着修志形势的发展,修志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修志领域不断扩展,修志手段不断更新,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各级财政经费保障必须跟上,要把修志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这项公共事业顺利进行。

    四是队伍到位。目前,区直委办厅局只有很少的专职修志人员,盟市史志、档案史志合一的单位,修志编制人数也不多,除了负责志书和年鉴的编撰工作,还要负责指导、评审、验收旗县的修志工作,工作量较大。如果总编制不能突破,从其他部门调剂也要解决修志人员不足的问题。要采取运用一专多能、专兼结合、部门合作的办法和信息化的手段,加强修志队伍建设,提高修志工作水平。同时,提高修志人员的政治、生活等各项待遇,主动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熟悉地方情况、热爱并安心地方志工作的专业人员。

    五是条件到位。从当前情况看,越往基层,地方志工作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办公环境等必要条件就越差,不少基层地方志机构还缺乏基本保障。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查找第一轮修志过程中管理服务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各项保障条件,依法修志,为第二轮修志创造条件提供环境,推动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希望全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认清形势,开拓进取,不辱使命,再创佳绩,为自治区地方志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内蒙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特载)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在全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上得讲话
  • 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全区修志工作情况,部署2011年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准备充分,内容全面详实。会议印发了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领导讲话材料,这些讲话是国家层面抓方志工作的主要精神,也是今年全国工作重点和主要内容,对于我们做好今年方志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六个典型单位工作突出,各具特色,是这次会议的成果之一。杨泽荣主任所做的工作报告,实事求地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层面上具有典型性,在全国会议上内蒙古做了大会发言,实际上这是对内蒙古的鞭策和促进。同时,报告对今年的工作任务做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1982年开始至今,自治区开展修志工作已经29年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修志人员积极努力,开拓进取,修志机构从无到有,修志队伍不断壮大,修志领域逐渐拓展,工作效能稳步提升。全区专职和兼职修志人员超过1000人,共编辑出版三级志书213部,行业、部门和村镇志书900多部,地方综合年鉴200多部,地情概览书籍130多部,史志地情资料从数量到门类都得到极大丰富。《内蒙古年鉴》和《内蒙古史志》的影响日益扩大,内蒙古自治区情网实现换代升级,地方志工作正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全区地方志工作部门紧紧抓住服务自治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辛勤工作、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全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围绕会议主题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意义

    盛世修志。地方志的作用在于“资政、育人、存史”, 地方志全面系统地记述地区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是展示地区形象的载体,是全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地位非常突出,发挥着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重要作用。持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史志的编纂起源于二千五百年前,体制的形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编志往往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相对繁荣和稳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往后编志工作越详实、越具体。在我国历史书籍中,近现代以志为主的史料文化详实,而且留有具体的文物,值得很好地研究和传承。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方志工作十分重视。毛泽东同志就非常爱读地方志,他每到一地,都要看当地的地方志书。周恩来总理曾明确指示:“要系统整理地方志,做到古为今用”。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谈话中指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做好地方志工作的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修史工作,一直持续不断地展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修史修志工作一度出现了断层。新一轮的修志工作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我们要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盛世的机遇,把方志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生活改善,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各方面、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而显著变化,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在自治区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详尽、准确地记录这段历史,全面、客观地反映自治区的发展轨迹和时代风貌,保存和总结其中的新鲜史料和宝贵经验,是时代赋予地方志战线全体同志的一项崇高使命。修不好这段历史,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既无法向这段历史交待,也无法向我们的后人交待。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地方志工作。自治区党委胡春华书记刚来内蒙古,提出第一类要读的书籍就是自治区史志资料,对地方志体系建设和修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总体上讲,我区修志工作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全国其他先进省区市比较,与我们的预期目标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如地区之间工作不平衡、机构设置不到位、人员配备不足等,特别是第一轮修志工作,国家要求在2000年基本结束,我们没有按时完成。20057月,自治区政府和各委办厅局签订责任状,规定在20075月之前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有关单位仍然没有完成。时至今日,除盟市、旗县(市区)2008年完成首轮修志任务外,有关委办厅局仍有11部专业志书未评审未验收,尤其是自治区发改委承担的《发展和改革志》、教育厅承担的《教育志》和内蒙古农业大学承担的《草原志》进展缓慢,拖了全国、全区的后腿。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修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好盛世修志的重要使命。

     

    二、切实增强修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修志是为党立言、为国立功、为时代立鉴、为人民立德的重大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有关单位、部门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把握规律,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保质保量完成修志工作任务。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编修地方志是总结历史、指导现实、启迪未来,落笔定性,一字千钧,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历史责任放在第一位。我们要把责任意识贯穿于地方志工作的全过程,严把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和审核关。对自治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活动的概括总结,要力求准确,实事求是;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把握分寸;对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和民族、宗教、涉密涉外等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坚决维护党、国家和全民族的利益,确保编纂出版的志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地方志事业要繁荣和发展,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创新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修志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内容的创新等。对修志工作有章可循的做法、成熟的经验,应当继续坚持,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要不断改革创新。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修志工作“一纳入、五到位”;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广泛组织社会资源完成修志工作;工作内容创新,主要是库、馆、鉴、刊、网以及方志资源研究和使用,包括志书编纂、资料收集、质量管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学科建设、理论研究、队伍组织和培训等创新。修志内容与社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相适应,这是修志工作缺少生气、缺少形象、缺少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的原因。以修志为主体的各项工作必须同时展开,丰富和扩大工作格局和工作内容,走专业技术发展的路子,通过科研和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壮大。总之,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大胆探索制度化、法制化、社会化修志的新路子,着力解放思想僵化、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通过创新使各级地方志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地方志各项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是增强质量意识。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是关乎地方志发展的根本。从历史上看,能够传承后世真正有生命力的书都是有质量的书。志书作为“官书”,不同于普通的书籍,具有为党为国为民立言的重要历史传承功能,不仅记载的内容要客观、公正、准确,而且要求体例规范、行文专业。地方志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业务,认真搜集资料,认真组织编写。志稿形成后,一定要反复推敲,仔细打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认真加以修改完善,力求多出佳作精品,绝不能为赶进度、急于出版而降低志书的质量标准,更不能为限期完成任务而草率收场。特别是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全区三级志书的评审验收,一定把好最后一道质量关口,努力多出“精品”,保证不出“次品”,杜绝出现“废品”。

    四是增强合作意识。志书的编纂,需要自治区和盟市、旗县来组织,但成书需要所有的社会组织系统全面参与,既有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又有社会事业管理部门,需要建立资源共享、资料共有、人员合作、编纂项目合作等机制。现在有些地方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有些地方的资料密不视人,党史、档案等部门和方志在许多业务领域相互交叉,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区别的,这三个部门在修志工作上,不要过分强调独立性,不管体制如何,应当在协调合作的机制上,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把分散的资料综合运用起来,节约资源、人力、物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五是注重修志工作的长态化和动态化。1982年启动的第一轮修志工作,由于没有规范的体制和组织机构,工作带有突击性和补偿性的特点。第一轮的修志是奠基性的,工作任务艰巨,研究问题和整理梳理难度大,把这个难关突破,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有了好的铺垫和基础,二轮、三轮修志就能顺利进行。从修志客观规律上看,修志工作是常态化的任务,不能靠突击来完成。修志工作应当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修志年代没有统一规定,我们可以和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衔接,一个五年计划修编一轮方志,五年一个节奏,自然而然形成积累,与经济发展计划执行对应起来,每隔二十年搞一次综合性、总结性的编志,使修志工作进入正规划、常态化。另外,要很好的掌握修志工作的动态性。方志既有文史的特点,又有新闻的特点,按志书体例记载事件的发生,这就是志。方志应该是敏感的、前沿的、动态的,就像内蒙古年鉴,能把党政、群团、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在某一确定的年月日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带有很强的动态性特点,为成志提供了史料和依据,这就是时代的印迹,也是方志的基础。只有把握了方志的常态化和动态化特点,修志工作才能从容、流畅,科学有序、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

     

    三、保质保量完成修志工作任务

    (一)抓好第一轮专业志扫尾工作。第一轮修志工作我们处在全国后列,主要是没有按时完成专业志造成的。虽然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做了大量协调工作,政府也与各有关委办厅局签订了责任状,但至今没有完成,这方面厅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年3月份,由我签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督办函,再次督查此项工作。会后,政府办公厅要专门组成督查组,督促有关厅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修志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工作进度,今年务必完成全区首轮修志任务,向国家和自治区有个交待。

    (二)精心组织实施第二轮修志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第二轮修志从2000年就开始了。由于我区首轮修志进展不平衡,使第二轮修志难以统一启动。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发文部署了第二轮续志工作,这次会议正式印发了第二轮修志规划,标志着我区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二轮修志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时代特点。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在市场化、国际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二轮修志要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载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从篇目设置、内容取舍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信息产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业和重化工产业、社会保障体系等在首轮修志时有的没有,有的不发达,而在二轮修志时要全面记述,这样二轮志书才会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点。

    二是加快修志工作进度。第二轮修志工作在2003年已经全面部署,具备条件的盟市和厅局要按照当时的部署,加快工作进度,跟上国家步伐,某些方面要走在前列。请发改委、教育厅、农大等11家等未完成第一轮任务和没有完成评审、验收的单位在会后立即成立第二轮修志写作班子,成员应在全系统范围内选调,对人员和具体任务要有刚性要求,抓紧编制前十年到现在的方志,在完成第一轮修志的同时展开第二轮修志,第一轮修编2000年以前的内容,第二轮启动的是2000年到2010年的内容,这样可以缩短我们和全国第二轮修志的差距和时间,争取不拖全国、全区的后腿。

    三是提高工作水平。在修志体例上,如述、记、纂、图、表、录等方面,在信息化、数字化推进上,在志、鉴、网、馆建设方面,从工作内容、工作手段都有创新和突破,从而提高修志工作质量。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一方面,全面总结第一轮修志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把好的做法传承下来;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学习借鉴区外其他省市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修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使第二轮修编志工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四是做好修志队伍和资料的组织准备工作。采取专职与兼职、在职与退休人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组织一支精干高效的修志队伍,因地制宜开展各层次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要选择好主编和评审验收把关的领军人才,确保志书质量。地方志作为一种科学的资料性文献,必须要有全面翔实的资料作为基础。要积极拓宽资料来源,从年鉴、档案、报刊、专题研究报告、电子书籍、网络中收集资料,编写资料汇编,为二轮修志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第二轮修志工作,必须处理好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既要加快进度,又要保证质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在组织实施全区第二轮修志时,一定要做到统筹规划,提前介入各承编单位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三)抓好地方志体系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志书是人类历史的奠基石,它体现着历史脉络,在人类发展历上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各地馆、库、网建设薄弱,基本上是空白,也有许多的业务还没有展开,不能满足社会和群众需求。地方志体系建设工作由地方志牵头,提出建设规范和标准,经费由自治区、盟市、旗县分级负担,分年度建设,实现工程化、项目化、目标化、标准化,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馆、库、网建设达到国家统一要求。

    修志的目的是用志。开发利用好地方志资源,是开发地情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方志工作地位的重要手段。要围绕地方志“资政、育人、存史”三大社会功能,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围绕着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方志的资料充分利用起来。目前,旧志的抢救性整理编纂和使用做的还不够,对那些有负面、可能作为惩戒的典型素材收集整理工作要加强。要扩大地方志工作领域,有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区域性的新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提前界入,开展研究和记录,为后人利用方志提供方便。要从传统修志编纂,转变为志、鉴、网、馆齐头并举,从单纯的计划编纂志书,拓展到挖掘开发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地情资料,增强地方志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功能。要重视加强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和专业年鉴编纂工作,为修志积累保存基础资料。要积极开展地情资料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组织开展旧方志整理出版工作。要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手段整理和保存地方志成果,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活“内蒙古自治区情”网站,将区情网站建设成自治区政府地情门户网站,大力开发志书资料数据库,全区已经出版和新出版的志书等地情资料要及时全部上网,并建立起便捷的使用和查询渠道,不断扩大地情资料收集领域,使自治区区情网内容更加鲜活、充实、丰富,综合反映我区的历史与现状,为社会和修志提供服务。同时,把区情网办成区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内蒙古的窗口。要尽快启动自治区方志馆的立项可研等筹备工作,争取2012年立项。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区的成功经验,把方志馆努力建设成为地情信息的收藏中心、编研中心、资源开发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

     

    四、全面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

    19829月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7年自治区地方志机构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2009年进一步由处级升格为副厅级单位,划分了处室,扩大了编制,增加了人员,为修志工作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运作平台。我区首轮修志工作的实践表明,做好地方志工作,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省(自治区)、地(盟市)、县(旗)三级设立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切实落实好修志工作“一纳入”、“五到位”的基本要求。“一纳入”就是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之中。今年是 “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地方志工作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要把它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之中,统筹考虑,全面安排,明确下一步修志工作的目标、任务、步骤和措施。各级领导尤其是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指导地方志工作,加大支持力度,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五到位”就是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要求,抓紧解决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突出问题,像抓经济工作、抓项目那样来组织实施修志工作。

    一是领导到位。自治区去年调整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巴特尔主席亲自担任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人大、政府、政协的副主任、副主席等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各盟市长担任委员。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编纂委员会成员进行相应调整,明确领导机构和领导责任,与自治区编纂委员会做好衔接。各盟市要及时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传达本次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二轮修志工作,目的是推动地方志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二是机构到位。目前,自治区除内蒙古军区、电力集团、交通厅等少数几家单位有专门的修志机构外,其他委办厅局还没有修志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自治区委办厅局有条件的,应设立专门修志机构,配备专职修志人员;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必须在办公室设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盟市中,只有兴安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5个盟市是独立建制的地方志办公室,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3个盟市是党史、地方志合一,呼伦贝尔市、赤峰市、乌海市、阿拉善盟4个盟市是档案、党史、地方志三家合一。这些机构存在几家合一、规格偏低、隶属关系不顺畅等问题,制约了我区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后,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牵头,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就盟市厅局地方志机构设置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听取基层意见,了解工作状况,提出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报请自治区党委研究。

    三是经费到位。随着修志形势的发展,修志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修志领域不断扩展,修志手段不断更新,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各级财政经费保障必须跟上,要把修志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这项公共事业顺利进行。

    四是队伍到位。目前,区直委办厅局只有很少的专职修志人员,盟市史志、档案史志合一的单位,修志编制人数也不多,除了负责志书和年鉴的编撰工作,还要负责指导、评审、验收旗县的修志工作,工作量较大。如果总编制不能突破,从其他部门调剂也要解决修志人员不足的问题。要采取运用一专多能、专兼结合、部门合作的办法和信息化的手段,加强修志队伍建设,提高修志工作水平。同时,提高修志人员的政治、生活等各项待遇,主动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熟悉地方情况、热爱并安心地方志工作的专业人员。

    五是条件到位。从当前情况看,越往基层,地方志工作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办公环境等必要条件就越差,不少基层地方志机构还缺乏基本保障。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查找第一轮修志过程中管理服务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各项保障条件,依法修志,为第二轮修志创造条件提供环境,推动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希望全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认清形势,开拓进取,不辱使命,再创佳绩,为自治区地方志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内蒙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