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人物)阿鲁台 也先
  • 阿鲁台

        阿鲁台    蒙古族,蒙古阿速部人。出生年月不详。15世纪初期曾任蒙古太保枢密院知院、太师,先后拥鬼力赤、本雅失里、阿台王子为汗,雄踞蒙古。14348月(明宣德九年七月),战死。

        明永乐初年,蒙古已明显分裂为两大部分,即西部蒙古的瓦剌和东部蒙古的蒙古本部。约1402年(明建文四年),东部蒙古的鬼力赤被拥立为蒙古大汗,自是,明王朝称东部蒙古(即蒙古本部)为鞑靼。鬼力赤称汗后,阿鲁台为其部下,任太保枢密院知院。

        14033月(明永乐元年二月),明成祖朱棣曾遣使致书鬼力赤及阿鲁台等诸大臣,要求“可汗遣使往来通好,同为一家”。同年8月(明永乐元年七月)、14045月(明永乐二年四月)、14061月(明永乐三年十二月)、14064月(明永乐四年三月)、140711月(明永乐五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前后数次派出使臣要求与蒙古通好,可鬼力赤一概不予理睬,有时还拘留使臣。在此期间,阿鲁台却多次向明使表示了“归诚之心”,明成祖朱棣于14066月(明永乐四年五月)派出专人与之联系,阿鲁台则在14081月(明永乐五年十二月)遣使臣回回哈费思至明王朝进行“且奏求药”,并得到了满足。

      1407年(明永乐五年),鬼力赤被传非元裔,引起部下不满,为部下所废。1408年(明永乐六年),鬼力赤被阿鲁台等所杀。同年冬,本雅失里被拥立为蒙古大汗,阿鲁台为太师。至此,阿鲁台、马儿哈咱、脱火赤等组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1409年(明永乐七年)初,阿鲁台和本雅失里率兵出击瓦剌,被马哈木等击败,退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阿鲁台虽兵败,但未遭受重大打击,仍自持力强,与明王朝为敌。同年7月,杀死明使郭骥。8月,明成祖朱棣命率10万骑征阿鲁台和本雅失里。9月,丘福孤军轻进,在胪朐河上游被阿鲁台和本雅失里打败,全军覆没。1410年(明永乐八年)3月,明成祖朱棣率50万大军征讨阿鲁台和本雅失里。6月,阿鲁台与本雅失里分裂,本雅失里率部西走,阿鲁台则率部东奔。明军首战本雅失里,蒙古军大败,本雅失里仅以7骑脱走,西入瓦拉;明成祖朱棣复率兵向东,大败阿鲁台部于兴安岭。同年冬,阿鲁台被迫遣使贡马,与明王朝修好。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明王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阿鲁台乘瓦剌军被明军战败之机,与瓦剌开战,马哈木败亡,部众溃散,其子脱欢被俘,在阿鲁台家中充当家奴,后被释放回归瓦剌。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瓦剌部在兀古者河大败阿鲁台部。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阿鲁台出兵瓦剌,大败瓦剌太平部。阿鲁台以从顺的姿态结好明王朝,本是权益之计,当其势力恢复之后,便不愿再受明王朝的羁绊。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与明王朝失和,并驱骑南下。1422年(明永乐二十年)春,阿鲁台挥兵大举攻入兴和。明成祖惟恐阿鲁台势力扩大。遂于1422年(明永乐二十年)、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和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3次率大军亲征阿鲁台。阿鲁台则采取迂回战术,避不决战,不与明军直接对垒,尽管如此,阿鲁台的实力仍受到很大消耗。此时,瓦剌部正在迅速扩张实力,马哈木之子脱欢经过几年的休整后,实力大增。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乘机攻打阿鲁台,大败阿鲁台所部。阿鲁台部署离散,势力大为衰落。

      14251426年(明洪熙元年至宣德元年)间,阿鲁台拥立阿台王子即汗位(即阿岱可汗)。但此时的大汗,已经无权与明王朝交往,完全成为傀儡。

      1428年(明宣德三年)以后,阿鲁台所部西迫于瓦剌部的威胁,东受兀良哈三卫的压力,南迁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宁夏、甘肃边外一带驻牧,并零零星星地寇扰明边。1431年(明宣德六年)初,阿鲁台与瓦剌脱欢部进行大战,阿鲁台败北,所部2 000人马驻牧于集宁海子西北岸,其统治已经陷于瘫痪状态。1432年(明宣德七年),福余等三卫企图乘虚攻掠阿鲁台,被阿鲁台所败;同年冬,阿鲁台率众东行,鼓勇进攻三卫,站住了脚根。1433年(明宣德八年)3月,阿鲁台使臣自辽东入贡,一反多年中自大同、宣府入境的惯例,引起明王朝边臣的警惕。然而,阿鲁台其部下人穷马困无衣无褐,降明者接踵而至,阿鲁台所部已是日薄西山,无力继续控制局面了。

      1434年(明宣德九年)3月,瓦剌脱欢所立脱脱不花可汗率众袭击阿鲁台,杀掠他的妻子部落,阿鲁台与失捏干等率残部13 000人徙居母纳山、察罕脑包(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拉山一带)等处。同年8月,瓦剌脱欢出兵给予阿鲁台最后一击,阿鲁台、失捏干被杀,部署溃散,其所立阿台汗等残部百余人遁往阿察秃之地。

     

    也    先

      也先   又译额森、厄僧,蒙古族。出生于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代蒙古瓦剌部贵族首领,明王朝敕书称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书丞相”。1454年(明景泰五年),兵败逃亡中被仇人所杀,终年47岁。

      明永乐年初,北元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大部。东部蒙古(蒙古本部)明王朝称之为鞑靼;西部蒙古即成吉思汗时代居住于八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之斡亦剌惕部族为主体的蒙古别部,明王朝称之为瓦剌部。永乐年间,两部蒙古都想借助明王朝的力量削弱对手,而明王朝采取招抚、拉拢与军事打击的计策,力图使两大部两败俱伤,以减缓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明王朝充分利用两部蒙古的矛盾,扶持弱者,打击强者。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也先之父脱欢继位。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脱欢统一瓦剌各部成为盟主。1434年(明宣德九年),脱欢袭杀东部蒙古阿鲁台父子。1438年(明正统三年),脱欢收复了东部蒙古残部,结束了近30年东、西两大蒙古部并强的历史。1439年(明正统四年),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承父职,成为太师,继领其众,把持了军政大权。

      也先继承父职后,自称太师淮王。随后,也先不断率兵南下袭扰明王朝边境。1445年(明正统十年)前后,控制了哈密卫(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沙州卫(今甘肃省酒泉安西县西南)、罕东卫(今甘肃省张掖地区)、赤斤卫(今甘肃省玉门西北)等嘉峪关以西诸卫。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征服了兀良哈(今辽河、老哈河流域)三卫,联络东北女真各部,袭扰明王朝东北地区。至此,瓦刺部的势力空前强盛,控制西起中亚,东到辽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元王朝退出中原以后最大的蒙古贵族政权,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北部安全。

        也先统一蒙古诸部后,经过数年的准备,借口明王朝限制朝贡贸易、赏赐减少、拒绝联姻等为由,举兵向明王朝发起进攻。14498月(明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军分四路南下进攻明境,其中也先率主力进攻大同。8月(农历七月十一日),也先率主力军进至猫儿庄(今山西省阳高西北),明军大同右参将吴浩出兵迎战兵败战死。明王朝随派大同守将总督西宁侯宋瑛、镇守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左参将石亨率兵进屯阳和口(今山西阳高西北长城隘口)8月(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先率军进攻,明军大败,全军覆没。宋瑛、朱冕战死,石亨逃回大同。

      14498月(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五日),明英宗下诏亲征也先。次日,与王振率大批文武官员,号称50万大军出征。此时,也先率军已撤离大同周边,企图引诱明军继续北进,寻机歼灭。明军于八月初一日经阳和至大同。王振打算向北进军,太监郭敬密报了阳和等处明军惨败状况,王振听后甚为惊恐,便仓促决定撤军。农历八月初三,英宗、王振率明军东返,当大军行至40里后,不走紫荆关南路,改道由宣府回京。也先得知明军由北线撤退,立即率军突入长城,跟踪而来。农历八月初十,明军到达宣府。英宗派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担任后卫迎战也先军,结果大败,两将战死。英宗急调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4万兵力往援,至鸡儿岭(今河北省宣化东北),也先军伏兵群起攻杀,明军全军覆没。农历八月十四日,明军退至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东南),距怀来城仅10公里,因等候王振的千余辆辎重车,英宗下令就地驻营。也先军迅速进兵,包围明军。并自土木堡西北的麻峪口发动进攻,守口都指挥郭懋与也先军激战一夜。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先主动遣使要求和谈,并佯装退兵,英宗派两名使者去谈判。王振趁此机会急忙下令明军移营,刚向水源方向南移三四里,也先军骑兵分道四面冲杀。明军阵势大乱,弃甲奔逃,死伤甚众。此役,明英宗被俘,王振以下数百名从征文武官员被杀,兵士死伤数十万人,也先军缴获大批辎重、牲畜。此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明军兵败后,一时人心异常恐惧,赤城、怀来、永宁堡(今北京市延庆东北)、保安(今河北省涿鹿)等处明军守将皆弃城逃走。

      土木堡之役后,也先并没有挥师南下,直取京师(今北京市),而是挟持英宗迫降明王朝。10月(农历九月)中旬,也先向宣府、大同守将诱降落空后,带着明英宗撤至威宁海子(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黄旗海)、小黄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希拉莫日河)、九十九个海子(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九十九泉)、断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桌子山)黑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小黑河)地区游牧。经一个多月的调整和部署后,也先才决定进攻北京。就在也先诱降和调整部署时,明王朝已经另立朱祁钰为皇帝,积极备战,准备迎战也先军。

      144911月(明正统十四年十月初一),也先以送回明英宗为名,兵分三路南下,发起了京师之战。西路军由也先率主力7万,经大同南下,穿过太行山迂回京西;中路军由阿刺知院率领骑兵5万,扫荡宣府直逼居庸关;东路军由脱脱不花汗率骑兵2万,从古北口入关,也先军企图从东、北、西三面分进合击,一举夺占北京。农历十月初九,也先军进至紫荆关与明守军展开激战,也先军攻破城,明军都指挥韩青和督御史孙祥皆战死,也先军长驱直入,于农历十月十一日兵临京师城下。明军22万人分守九门外准备决战。也先军先后在西直门、德胜门、彰仪门(今北京市广安门西10余里)、宣武门等处展开进攻,明军进行顽强抵抗,城内居民也参加了战斗。也先军万骑进攻德胜门,为明军伏兵和火器所败,也先弟孛罗、部将卯那孩中炮阵亡。也先军攻城五日无法破城,恐相持日久,退路被明援军所断,乃于农历十月十五日乘夜经良乡(今北京市房山东北)、紫荆关退至塞外。阿剌知院率军进攻居庸关受挫,也于农历十月十五日夜撤退。脱脱不花汗率军逼近古北口,闻两路军已败,也立即撤退。此间,脱脱不花汗、阿剌知院曾遣使与明王朝议和,未果。由于政治诱降落空,围攻北京失利,三路军统帅不和等原因,也先最终放弃了夺取北京的计划。14509月(明景泰元年八月),也先无条件释放明英宗,与明王朝媾和。

      1451年(明景泰二年),为争夺汗位,蒙古君臣之间兵戎相见。14521月(明景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也先率军进攻脱脱不花汗军,脱脱不花汗军大败,脱脱不花汗仅率其下10余人逃往兀良哈部,也先尽收其妻妾、太子和部众。不久,脱脱不花汗为兀良哈头目沙不丹(彻不登)所杀。脱脱不花汗死后,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1453年(于明景泰四年),即大汗位,自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明王朝称其为瓦剌可汗),建年号“添元(天元)”,封次子为太师。

      也先统一蒙古诸部的局面,因基础不牢,人心不服,没有真正统一起来,统治也没有维持多久。1454年(明景泰五年),瓦刺部出现内讧,也先与瓦刺封建主阿刺知院爆发冲突,双方交战中,也先兵败,在逃亡途中被阿剌知院所杀。

      从此,瓦刺部开始衰落,蒙古本部又复兴起来。蒙古又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封建领地,相互争战不休。

    (作者: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人物)阿鲁台 也先
  • 阿鲁台

        阿鲁台    蒙古族,蒙古阿速部人。出生年月不详。15世纪初期曾任蒙古太保枢密院知院、太师,先后拥鬼力赤、本雅失里、阿台王子为汗,雄踞蒙古。14348月(明宣德九年七月),战死。

        明永乐初年,蒙古已明显分裂为两大部分,即西部蒙古的瓦剌和东部蒙古的蒙古本部。约1402年(明建文四年),东部蒙古的鬼力赤被拥立为蒙古大汗,自是,明王朝称东部蒙古(即蒙古本部)为鞑靼。鬼力赤称汗后,阿鲁台为其部下,任太保枢密院知院。

        14033月(明永乐元年二月),明成祖朱棣曾遣使致书鬼力赤及阿鲁台等诸大臣,要求“可汗遣使往来通好,同为一家”。同年8月(明永乐元年七月)、14045月(明永乐二年四月)、14061月(明永乐三年十二月)、14064月(明永乐四年三月)、140711月(明永乐五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前后数次派出使臣要求与蒙古通好,可鬼力赤一概不予理睬,有时还拘留使臣。在此期间,阿鲁台却多次向明使表示了“归诚之心”,明成祖朱棣于14066月(明永乐四年五月)派出专人与之联系,阿鲁台则在14081月(明永乐五年十二月)遣使臣回回哈费思至明王朝进行“且奏求药”,并得到了满足。

      1407年(明永乐五年),鬼力赤被传非元裔,引起部下不满,为部下所废。1408年(明永乐六年),鬼力赤被阿鲁台等所杀。同年冬,本雅失里被拥立为蒙古大汗,阿鲁台为太师。至此,阿鲁台、马儿哈咱、脱火赤等组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1409年(明永乐七年)初,阿鲁台和本雅失里率兵出击瓦剌,被马哈木等击败,退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阿鲁台虽兵败,但未遭受重大打击,仍自持力强,与明王朝为敌。同年7月,杀死明使郭骥。8月,明成祖朱棣命率10万骑征阿鲁台和本雅失里。9月,丘福孤军轻进,在胪朐河上游被阿鲁台和本雅失里打败,全军覆没。1410年(明永乐八年)3月,明成祖朱棣率50万大军征讨阿鲁台和本雅失里。6月,阿鲁台与本雅失里分裂,本雅失里率部西走,阿鲁台则率部东奔。明军首战本雅失里,蒙古军大败,本雅失里仅以7骑脱走,西入瓦拉;明成祖朱棣复率兵向东,大败阿鲁台部于兴安岭。同年冬,阿鲁台被迫遣使贡马,与明王朝修好。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明王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阿鲁台乘瓦剌军被明军战败之机,与瓦剌开战,马哈木败亡,部众溃散,其子脱欢被俘,在阿鲁台家中充当家奴,后被释放回归瓦剌。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瓦剌部在兀古者河大败阿鲁台部。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阿鲁台出兵瓦剌,大败瓦剌太平部。阿鲁台以从顺的姿态结好明王朝,本是权益之计,当其势力恢复之后,便不愿再受明王朝的羁绊。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与明王朝失和,并驱骑南下。1422年(明永乐二十年)春,阿鲁台挥兵大举攻入兴和。明成祖惟恐阿鲁台势力扩大。遂于1422年(明永乐二十年)、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和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3次率大军亲征阿鲁台。阿鲁台则采取迂回战术,避不决战,不与明军直接对垒,尽管如此,阿鲁台的实力仍受到很大消耗。此时,瓦剌部正在迅速扩张实力,马哈木之子脱欢经过几年的休整后,实力大增。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乘机攻打阿鲁台,大败阿鲁台所部。阿鲁台部署离散,势力大为衰落。

      14251426年(明洪熙元年至宣德元年)间,阿鲁台拥立阿台王子即汗位(即阿岱可汗)。但此时的大汗,已经无权与明王朝交往,完全成为傀儡。

      1428年(明宣德三年)以后,阿鲁台所部西迫于瓦剌部的威胁,东受兀良哈三卫的压力,南迁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宁夏、甘肃边外一带驻牧,并零零星星地寇扰明边。1431年(明宣德六年)初,阿鲁台与瓦剌脱欢部进行大战,阿鲁台败北,所部2 000人马驻牧于集宁海子西北岸,其统治已经陷于瘫痪状态。1432年(明宣德七年),福余等三卫企图乘虚攻掠阿鲁台,被阿鲁台所败;同年冬,阿鲁台率众东行,鼓勇进攻三卫,站住了脚根。1433年(明宣德八年)3月,阿鲁台使臣自辽东入贡,一反多年中自大同、宣府入境的惯例,引起明王朝边臣的警惕。然而,阿鲁台其部下人穷马困无衣无褐,降明者接踵而至,阿鲁台所部已是日薄西山,无力继续控制局面了。

      1434年(明宣德九年)3月,瓦剌脱欢所立脱脱不花可汗率众袭击阿鲁台,杀掠他的妻子部落,阿鲁台与失捏干等率残部13 000人徙居母纳山、察罕脑包(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拉山一带)等处。同年8月,瓦剌脱欢出兵给予阿鲁台最后一击,阿鲁台、失捏干被杀,部署溃散,其所立阿台汗等残部百余人遁往阿察秃之地。

     

    也    先

      也先   又译额森、厄僧,蒙古族。出生于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代蒙古瓦剌部贵族首领,明王朝敕书称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书丞相”。1454年(明景泰五年),兵败逃亡中被仇人所杀,终年47岁。

      明永乐年初,北元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大部。东部蒙古(蒙古本部)明王朝称之为鞑靼;西部蒙古即成吉思汗时代居住于八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之斡亦剌惕部族为主体的蒙古别部,明王朝称之为瓦剌部。永乐年间,两部蒙古都想借助明王朝的力量削弱对手,而明王朝采取招抚、拉拢与军事打击的计策,力图使两大部两败俱伤,以减缓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明王朝充分利用两部蒙古的矛盾,扶持弱者,打击强者。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也先之父脱欢继位。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脱欢统一瓦剌各部成为盟主。1434年(明宣德九年),脱欢袭杀东部蒙古阿鲁台父子。1438年(明正统三年),脱欢收复了东部蒙古残部,结束了近30年东、西两大蒙古部并强的历史。1439年(明正统四年),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承父职,成为太师,继领其众,把持了军政大权。

      也先继承父职后,自称太师淮王。随后,也先不断率兵南下袭扰明王朝边境。1445年(明正统十年)前后,控制了哈密卫(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沙州卫(今甘肃省酒泉安西县西南)、罕东卫(今甘肃省张掖地区)、赤斤卫(今甘肃省玉门西北)等嘉峪关以西诸卫。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征服了兀良哈(今辽河、老哈河流域)三卫,联络东北女真各部,袭扰明王朝东北地区。至此,瓦刺部的势力空前强盛,控制西起中亚,东到辽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元王朝退出中原以后最大的蒙古贵族政权,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北部安全。

        也先统一蒙古诸部后,经过数年的准备,借口明王朝限制朝贡贸易、赏赐减少、拒绝联姻等为由,举兵向明王朝发起进攻。14498月(明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军分四路南下进攻明境,其中也先率主力进攻大同。8月(农历七月十一日),也先率主力军进至猫儿庄(今山西省阳高西北),明军大同右参将吴浩出兵迎战兵败战死。明王朝随派大同守将总督西宁侯宋瑛、镇守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左参将石亨率兵进屯阳和口(今山西阳高西北长城隘口)8月(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先率军进攻,明军大败,全军覆没。宋瑛、朱冕战死,石亨逃回大同。

      14498月(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五日),明英宗下诏亲征也先。次日,与王振率大批文武官员,号称50万大军出征。此时,也先率军已撤离大同周边,企图引诱明军继续北进,寻机歼灭。明军于八月初一日经阳和至大同。王振打算向北进军,太监郭敬密报了阳和等处明军惨败状况,王振听后甚为惊恐,便仓促决定撤军。农历八月初三,英宗、王振率明军东返,当大军行至40里后,不走紫荆关南路,改道由宣府回京。也先得知明军由北线撤退,立即率军突入长城,跟踪而来。农历八月初十,明军到达宣府。英宗派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担任后卫迎战也先军,结果大败,两将战死。英宗急调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4万兵力往援,至鸡儿岭(今河北省宣化东北),也先军伏兵群起攻杀,明军全军覆没。农历八月十四日,明军退至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东南),距怀来城仅10公里,因等候王振的千余辆辎重车,英宗下令就地驻营。也先军迅速进兵,包围明军。并自土木堡西北的麻峪口发动进攻,守口都指挥郭懋与也先军激战一夜。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先主动遣使要求和谈,并佯装退兵,英宗派两名使者去谈判。王振趁此机会急忙下令明军移营,刚向水源方向南移三四里,也先军骑兵分道四面冲杀。明军阵势大乱,弃甲奔逃,死伤甚众。此役,明英宗被俘,王振以下数百名从征文武官员被杀,兵士死伤数十万人,也先军缴获大批辎重、牲畜。此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明军兵败后,一时人心异常恐惧,赤城、怀来、永宁堡(今北京市延庆东北)、保安(今河北省涿鹿)等处明军守将皆弃城逃走。

      土木堡之役后,也先并没有挥师南下,直取京师(今北京市),而是挟持英宗迫降明王朝。10月(农历九月)中旬,也先向宣府、大同守将诱降落空后,带着明英宗撤至威宁海子(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黄旗海)、小黄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希拉莫日河)、九十九个海子(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九十九泉)、断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桌子山)黑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小黑河)地区游牧。经一个多月的调整和部署后,也先才决定进攻北京。就在也先诱降和调整部署时,明王朝已经另立朱祁钰为皇帝,积极备战,准备迎战也先军。

      144911月(明正统十四年十月初一),也先以送回明英宗为名,兵分三路南下,发起了京师之战。西路军由也先率主力7万,经大同南下,穿过太行山迂回京西;中路军由阿刺知院率领骑兵5万,扫荡宣府直逼居庸关;东路军由脱脱不花汗率骑兵2万,从古北口入关,也先军企图从东、北、西三面分进合击,一举夺占北京。农历十月初九,也先军进至紫荆关与明守军展开激战,也先军攻破城,明军都指挥韩青和督御史孙祥皆战死,也先军长驱直入,于农历十月十一日兵临京师城下。明军22万人分守九门外准备决战。也先军先后在西直门、德胜门、彰仪门(今北京市广安门西10余里)、宣武门等处展开进攻,明军进行顽强抵抗,城内居民也参加了战斗。也先军万骑进攻德胜门,为明军伏兵和火器所败,也先弟孛罗、部将卯那孩中炮阵亡。也先军攻城五日无法破城,恐相持日久,退路被明援军所断,乃于农历十月十五日乘夜经良乡(今北京市房山东北)、紫荆关退至塞外。阿剌知院率军进攻居庸关受挫,也于农历十月十五日夜撤退。脱脱不花汗率军逼近古北口,闻两路军已败,也立即撤退。此间,脱脱不花汗、阿剌知院曾遣使与明王朝议和,未果。由于政治诱降落空,围攻北京失利,三路军统帅不和等原因,也先最终放弃了夺取北京的计划。14509月(明景泰元年八月),也先无条件释放明英宗,与明王朝媾和。

      1451年(明景泰二年),为争夺汗位,蒙古君臣之间兵戎相见。14521月(明景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也先率军进攻脱脱不花汗军,脱脱不花汗军大败,脱脱不花汗仅率其下10余人逃往兀良哈部,也先尽收其妻妾、太子和部众。不久,脱脱不花汗为兀良哈头目沙不丹(彻不登)所杀。脱脱不花汗死后,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1453年(于明景泰四年),即大汗位,自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明王朝称其为瓦剌可汗),建年号“添元(天元)”,封次子为太师。

      也先统一蒙古诸部的局面,因基础不牢,人心不服,没有真正统一起来,统治也没有维持多久。1454年(明景泰五年),瓦刺部出现内讧,也先与瓦刺封建主阿刺知院爆发冲突,双方交战中,也先兵败,在逃亡途中被阿剌知院所杀。

      从此,瓦刺部开始衰落,蒙古本部又复兴起来。蒙古又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封建领地,相互争战不休。

    (作者: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