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六期
  • (文化博览)“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与酒
  •  

    李白(701-762)是诗仙,也是酒仙。酒已经不仅仅是李白生活的组成,而是生命的组成:“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李白又有“醉圣”之称,《开元天宝遗事·天宝下》说:“李白嗜酒,不拘小节。然沉酣中所撰文章,未尝错误;而与不醉之人相对议事,皆不出太白所见。时人号为‘醉圣’”。李白亦自称“酒仙翁”,《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中有“酒仙翁李白辞”之语。《旧唐书·文苑下》说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年轻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等人隐于徂徠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本来就集盛唐人俊爽朗健的精神、傲岸不屈的品格、恢宏豪宕的气度、脱尘超凡的情怀以及“任侠”的英雄气质于一身,而在阳刚的酒的作用下,使得这一切在李白身上得以进一步融合、浓化,酒带给李白的是一种飞动的气势、一种飘逸的灵性、一种往来于天地的绝对自由,盛唐文化的青春热血在李白的酒中更加的沸腾了:“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其二)、“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白鼻騧》)、“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樽前有酒行二首》其二),胡人本豪情、胡酒更醇烈,在细雨春风、落花缤纷之时,银鞍白马的五陵少年挥鞭直就胡姬、笑入胡姬酒家,与貌美如花的胡姬开怀畅饮,不醉不归。“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点明了饮酒的精神解放作用,在累月酣醉的豪士面前,王公贵族何足道哉!吕子羽《李白醉归图》说:“春风醉袖玉山颓,落魄长安酒肆回。忙煞中官寻不得,沉香亭北牡丹开”,沉香亭的牡丹花开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兴致悠然地品赏并要李白填词助兴,但宦官四处找不到李白,原来李白又如玉山一样醉卧在了长安酒家。后来南宋词人朱敦儒也说:“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鹧鸪天·西都作》),与此一脉相承。“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说饮酒应得其天势:面对寥廓明净、万里无云的秋空,遥望着鸿雁在万里长风中南飞的壮美景象,哪能不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则又是写醉眼中的景象:洞庭湖水都已变成了酒,君山上的秋叶已被染成一片动人的红色,与此相映成趣的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襄阳歌》),“酦醅”,是未经过滤的重酿酒;在诗人眼里,碧水悠悠的汉江就像刚刚酿出的葡萄酒;诗人转念又想,若是汉江真的都变成了美酒,酒糟一定会堆积如山,可以垒成高台,那该有多么壮观啊!苏轼有“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武昌西山》)的描写,更把汉江扩大为整个春江。南宋林正大则以词再申了李白的诗意:“日醉归来。三万六千长日,一日杯倾三百,罍麹筑糟台。汉水鸭头绿,变酒入金罍”(《括水调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虽是李白客中所作,但却一扫客愁,洋溢着一种明亮迷人的感情色彩,给人以深深的感动。东鲁兰陵的美酒散放着浓郁的郁金花香气,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颜色光艳清亮如琥珀一般。对于一生漂泊的游子来说,能沉浸在美酒酿就的如家庭般温馨的氛围之中,又何处不是故乡呢?再看李白写酒名篇《月下独酌四首》,这一组诗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李白饮酒的情态及其对酒和饮酒的看法: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间饮,月下舞,构成一幅浪漫美妙的图景,气氛热烈,情绪乐观。在醉中、在狂歌劲舞中,诗人想象着自己飘然成仙,所以和月和影相约在遥远的云汉相会。自醉方能醉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虽是由陶渊明“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其二)化来,但经过李白的再次重申和演绎而成为范本,并被后人特别是宋代词人不断模仿和重现:“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朱敦儒《念奴娇·垂虹亭》);“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辛弃疾《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笑谪仙、对影足成三,空孤寂”(京镗《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此时对影成三,呼娥起舞,为何人喜”(刘辰翁《莺啼序·感怀》);“赏酬风景无过酒,对影成三谁左右”(莫将《木兰花·月下》)。从表面上看,诗人“举杯邀明月”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孤独凄凉。不仅狂饮、痛饮,李白还要为自己狂饮、痛饮找到理论上的依据: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晋书·天文志上》说:“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卷十一),《神异经》说:“西北荒中有酒泉,人饮此酒,酒美如肉,清如镜,其上有玉樽,取一樽,复一樽出,与天地同休,无乾时,饮此酒人,不死长生”(《艺文类聚》卷七十二)。诗人说,不光是人喜欢酒,连天地都喜欢酒,否则,天上就不会有酒旗星,地上也不会有酒泉的存在了。天地既然同时爱酒,那么好酒好饮就自然不愧对天地了。在诗人看来,不饮酒既有悖于自然常理,也有悖于人性、人情。《三国志·徐邈传》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诗人说清如“圣人”、浊如“贤人”的各种酒既已尝过,那又何必求什么神仙呢?饮三杯即通常理、正理(即“大道”),饮一斗越发顺合人事规律(即“自然”)了。宋人邓肃说:“李白豪篇惊倒人,举目望天不计斗”(《醉吟轩》)。既得“酒中趣”,又何必要告诉“醒者”呢?诗人在这里化用陶渊明“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饮酒二十首》其十三)诗意,意在说明悠然自得的“醉”和小心翼翼的“醒”是两个不相关的世界,不能沟通也没有必要沟通。醉中境地真是美不胜收,此时此刻,酒创造出的是一个美妙独特的世界,人生的各种牵累都已远去,诗人由此体验到了一种与宇宙自然融合为一的玄妙境界: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阳春三月,长安城花鲜如锦,谁又能独守春愁无边呢?于是径直饮酒就成了消却春愁的最好方法。醉后忘物忘我、死生相同,谁还在乎际遇的穷通、寿命的长短呢?醉后天地浑然一片、难以分辨,就此兀然抱枕而眠。所谓“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春日醉起言志》),酌酒于鸟鸣花开之时,忘情于春风明月之下,这是何等美好的图景啊!既不自知有吾身存在,外物的存在与否,谁还挂记在心呢?诗人在这里化用了陶渊明“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以及“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饮酒二十首》其十四)诗意,虽然相隔数百年,却如当年的陶渊明一样“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晋书·隐逸传》)。李白以乐景写哀情,以旷达写悲郁,别有一番情怀。金人元好问则化用李白诗意,表达了一种更为深广的寂寞:“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酌。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饮酒五首》其一)。杯酒独酌,明月孤心,古今同慨。既然慨叹无限,穷愁万端,那就须美酒三百杯浇之: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愁再多,但一遇到酒就如雪花落入春水中一样,即刻便消融得无影无踪了。所以酒喝到酣时,心胸自然就朗阔如明月天。当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饥卧首阳山,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虽得身后名,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适时适地饮酒来得快乐。诗人在此借用《世说新语·任诞》中的故事:“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世说新语·任诞》)。对此,李白是持赞赏态度的:“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首》其三),意在强调饮酒的无上乐趣,以此否定尘世、浮名和所谓的神仙世界。可以说,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失意文人借酒浇愁的共同境遇,也反映了他们借酒展示旷放情怀的共同心态,《月下独酌四首》也由此成为中国酒诗中的经典之作。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脱屣轩冕,释羁缰锁,因肆情性,大放于宇宙间。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作诗非事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其意欲耗壮心,遣余年也”,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不再受名利的羁绊,畅肆情性于宇宙间。饮酒并非要享受其中的酣乐,而是要在酒的世界里悠然自得;作诗不是要用心于文律,而是要抒发怀抱以求自适;追慕神仙也不是羡慕飘飘欲举,而是专以不可求之事求之。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耗壮心,遣余年”,其中有难以尽言的人生悲凉。诗人的“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三首》其一),或悲有才难用,或“叹世路艰难及贫贱离索之感”(胡震亨《李诗通》),也确实表达了一种来自心底的悲慨。《将进酒》是李白写酒的名篇,起首即磅礴恢宏,如波涛携风带雨而来,有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诗人激情澎湃、动荡不安,从时间的变化不居、刻刻流转中为自己找到了痛饮的充足理由,但那种跃出酒外的郁怒之情仍然给人以凄怆苍凉之感,宋人沈光《李白酒楼记》说:

     

    太白以峭讦矫时之状,不得大用,流斥齐鲁。眼明耳聪,恐贻颠踣。故狎弄杯觞,沈溺麴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或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着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涓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妍茂褰掷;移于闺情边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惯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怀,尽见穷通焉。

     

    沈光认为,李白志情高远,但个性傲岸,与时相迕,因不被朝廷所用沉溺于酒乡而耳目不明。酒醒时分,则眼明心亮,进入诗歌创作境界后更是无所不入其心其眼:月露风云、草木禽鱼、闺情边思、幽岩邃谷……李白驰骋才情,任意挥洒,把自己的情感和遭遇表现得淋漓酣畅,震撼人心。吕俊华先生则认为:“中国古代艺术家醉酒后进行创作,最突出的是李白,他似乎只有在醉时才最清醒,‘一醉累月轻王侯’就是明证,就是说只有醉时他才能清醒地认识现实,正确估价人的价值,但他醒时却成了俗人,反倒糊涂了”(《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学》)。应该说,是酒催化浓化了李白的非凡想象、奇思妙想、浪漫激情,酒之与李白及其诗歌创作,是不可或缺的。李白所渴望的“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浪漫理想,正是在酒的催发下得以实现的。许多时候,“酒在李白眼中,已不仅为个人之一种‘忘忧物’,乃是普天同醉、万古同醉之物”(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李白的酒神奇就神奇在这里,如《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诗人极写宇宙时空浩茫无限而人生短暂易老,即使如神仙麻姑,也已两鬓成霜。为了延长感性生命,诗人借酒为乐,兴致所至,竟要以北斗为勺,舀美酒请六龙喝一杯。真是想出天外,奇之又奇,所以前人称此诗“肆为诞词以兴寄”。正因为有如此的奇思妙想及其对酒异乎寻常的深刻体悟,《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写酒名篇,才能将饮中的豪壮、饮中的浪漫、饮中的追索写绝写尽,让来者不敢在个中轻易染指。晚唐诗人齐己赞赏李白之诗:“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锵金铿玉千余篇,脍吞炙嚼人口传”(《读李白集》),李白不轻取人间物象,而是在饱饮美酒中游神于仙境,驰骋才情,放飞奇想。千余篇诗作如金玉锵铿,脍炙人口。明人袁宏道赞赏李白之酒:“刘伶之酒味太浅,渊明之酒味太深。非深非浅谪仙家,未饮陶陶先醉心”(《饮酒》),认为李白的酒深浅适宜,既不像刘伶的酒浅露直白,让人觉得乏味;也不似陶渊明的酒蕴含着那么多有关宇宙自然人生的妙理,非用心体悟难以进入真境。李白的酒深浅恰到好处,正在似与不似之间,充满了人间气息。            

    李白诗中还有一个颇具兴味的奇妙现象,就是月与酒在许多时候宛如孪生姊妹一样无法分离。在古人心目中,月是属于与太阳相对的阴柔之物,故又称“太阴”,酒则为阳,“酒本米曲之精华,属阳”(《本草纲目拾遗》)。阴柔的月增添了李白的飘逸潇洒,阳刚的酒又助长了李白的豪迈快爽。正是这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奇妙的结合,构成李白诗、李白酒的又一特色,就连诗人自己在《杂题四则》中也说: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

    楼虚月白,秋宇物化。于斯凭阑,身势飞动。非把酒自忘,此兴何极!

     

    这里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写,而进入到了审美的极境。“惟真醉不自知,惟真痴不自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如濯魄于冰壶”“身势飞动”的神奇感受,皆是酒与月相融相合而促成的、带来的。李白自己也说:“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李白对于酒、月的厚爱,就不能真正了解李白和李白的诗。关于这一点,在李白生活的唐代,就已经引起了有见识、有眼力的诗评家和诗人的注意,盛唐殷璠说:“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曾拜访李白而未得见的任华说李白的诗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寄李白》);晚唐诗人皮日休说:“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磥砢千丈林,澄澈万寻碧”(《七爱诗·李翰林》);郑谷也说:“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读李白集》)。他们都强调了李白诗与酒与月的密不可分关系,诗、酒、月对于李白来说,往往是三位一体的。

    酒与月许多时候在李白笔下是浑融的,所传达出的情感是轻灵洒脱、飘然如仙的。在这类诗中构成的是心凝神释、物我两忘、超然出尘的境界,体现了诗人的闲适散淡、远致高情:“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这是一幅绝妙的“仙人醉酒步月图”。“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独酌》),舞月、鸣琴、酌酒,已使诗人忘情忘我,飘然物外。“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韩侍御之广德》),要“乘”“揽”明月、“赊月色”,皆是由美酒激发的非李白莫属的奇想,诗人的浪漫情调、独特品格于此可见一斑。这也许就是我们了解诗人诗心的一扇窗口,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引陈绎曾语评李白说:“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其诗家之仙者乎?”(《唐音癸签》卷六)李白不惟是酒中仙,亦是诗中仙。

    李白的诗很少静观,他笔下的景物是服从、服务于抒情的,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性。因此,诗人在月下酒中也不时透出那种如杜甫所说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的豪迈超旷、俊逸快爽:“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会宿》),痛饮百壶,以天地为衾枕,豪迈已极,狂放已极。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饮》),忘情现实,醉态可掬,足见诗人的赤子之心。“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是酒醉远客,还是月醉远客,已浑融难辨。李白当然也有自己难以抑止的悲情:“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子猷佳兴发”借用晋人王徽(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叙说王十二雪夜独酌时对自己的怀念。“雪”“霜”“冰”“浮云”“孤月”“河汉”“北斗”“长庚”,构成一幅晶莹剔透、辽阔孤清的夜饮图,可见出诗人心底的高洁光明。如此景致触发的却是“人生飘忽”的无限慨叹,人生短暂迅速,怎么能不在开怀畅饮中倾吐心事、畅叙衷肠呢?余光中先生在那首著名的《寻李白》诗中盛赞李白与其酒的壮阔非凡、盖世无双: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笑,向西哭

        长安都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李白一生好酒,未有稍懈。李白饮酒、醉酒及写酒的情态,实则就是诗人的生命情态。李白与酒的关系,实则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盛唐诗人与酒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如同杜甫的酒始终是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相联系一样,李白的酒是和追求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紧密联系的,又因为李白与酒的联系是自然的、感性的,是不受理性观念约束的,因而也就充满了解放精神和超越精神。就连李白最后的死,也与酒、醉、月相关,充满了浪漫色彩,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中唐的项斯在《经李白墓》诗中说:“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旧唐书》也说李白“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这一方面说明李白饮酒的名声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醉死”的传说在唐代就已经流行开了。“醉死”的传说显示了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而“入水捉月而死”则又表明李白有高洁理想的追求。晚唐的温庭筠甚至说:“李白死来无醉客,可怜神彩吊残阳”(《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从李白死后,就再也没有真正的醉客了,只有李白超逸的神采映照着浓丽的残阳晚照。

    在中华文化史上、诗歌史上,李白属于那种不可无一、难再有二的真正意义上的“醉圣”,亦如杜甫的“诗圣”地位。范成大的《醉吟》诗说:“身前只解皱两眉,身后还能更酒杯?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笑两翁?万古圣贤俱白骨,两翁天地一清风”(见《宋诗钞·荆溪集钞》),诗酒放达,开怀畅饮,对抗世俗,让李白、阮籍长存天地、清名万古。清代画家闵贞和苏六朋都画有《太白醉酒图》,前者表现李白的沉酣醉卧之态,后者表现李白醉酒被扶归的情形,均忘物忘我、一派天真。“太白醉酒”已经成为一个大气淋漓、开放豪情时代的象征。

    (作者: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 (文化博览)“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与酒
  •  

    李白(701-762)是诗仙,也是酒仙。酒已经不仅仅是李白生活的组成,而是生命的组成:“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李白又有“醉圣”之称,《开元天宝遗事·天宝下》说:“李白嗜酒,不拘小节。然沉酣中所撰文章,未尝错误;而与不醉之人相对议事,皆不出太白所见。时人号为‘醉圣’”。李白亦自称“酒仙翁”,《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中有“酒仙翁李白辞”之语。《旧唐书·文苑下》说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年轻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等人隐于徂徠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本来就集盛唐人俊爽朗健的精神、傲岸不屈的品格、恢宏豪宕的气度、脱尘超凡的情怀以及“任侠”的英雄气质于一身,而在阳刚的酒的作用下,使得这一切在李白身上得以进一步融合、浓化,酒带给李白的是一种飞动的气势、一种飘逸的灵性、一种往来于天地的绝对自由,盛唐文化的青春热血在李白的酒中更加的沸腾了:“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其二)、“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白鼻騧》)、“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樽前有酒行二首》其二),胡人本豪情、胡酒更醇烈,在细雨春风、落花缤纷之时,银鞍白马的五陵少年挥鞭直就胡姬、笑入胡姬酒家,与貌美如花的胡姬开怀畅饮,不醉不归。“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点明了饮酒的精神解放作用,在累月酣醉的豪士面前,王公贵族何足道哉!吕子羽《李白醉归图》说:“春风醉袖玉山颓,落魄长安酒肆回。忙煞中官寻不得,沉香亭北牡丹开”,沉香亭的牡丹花开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兴致悠然地品赏并要李白填词助兴,但宦官四处找不到李白,原来李白又如玉山一样醉卧在了长安酒家。后来南宋词人朱敦儒也说:“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鹧鸪天·西都作》),与此一脉相承。“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说饮酒应得其天势:面对寥廓明净、万里无云的秋空,遥望着鸿雁在万里长风中南飞的壮美景象,哪能不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则又是写醉眼中的景象:洞庭湖水都已变成了酒,君山上的秋叶已被染成一片动人的红色,与此相映成趣的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襄阳歌》),“酦醅”,是未经过滤的重酿酒;在诗人眼里,碧水悠悠的汉江就像刚刚酿出的葡萄酒;诗人转念又想,若是汉江真的都变成了美酒,酒糟一定会堆积如山,可以垒成高台,那该有多么壮观啊!苏轼有“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武昌西山》)的描写,更把汉江扩大为整个春江。南宋林正大则以词再申了李白的诗意:“日醉归来。三万六千长日,一日杯倾三百,罍麹筑糟台。汉水鸭头绿,变酒入金罍”(《括水调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虽是李白客中所作,但却一扫客愁,洋溢着一种明亮迷人的感情色彩,给人以深深的感动。东鲁兰陵的美酒散放着浓郁的郁金花香气,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颜色光艳清亮如琥珀一般。对于一生漂泊的游子来说,能沉浸在美酒酿就的如家庭般温馨的氛围之中,又何处不是故乡呢?再看李白写酒名篇《月下独酌四首》,这一组诗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李白饮酒的情态及其对酒和饮酒的看法: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间饮,月下舞,构成一幅浪漫美妙的图景,气氛热烈,情绪乐观。在醉中、在狂歌劲舞中,诗人想象着自己飘然成仙,所以和月和影相约在遥远的云汉相会。自醉方能醉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虽是由陶渊明“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其二)化来,但经过李白的再次重申和演绎而成为范本,并被后人特别是宋代词人不断模仿和重现:“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朱敦儒《念奴娇·垂虹亭》);“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辛弃疾《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笑谪仙、对影足成三,空孤寂”(京镗《满江红·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此时对影成三,呼娥起舞,为何人喜”(刘辰翁《莺啼序·感怀》);“赏酬风景无过酒,对影成三谁左右”(莫将《木兰花·月下》)。从表面上看,诗人“举杯邀明月”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孤独凄凉。不仅狂饮、痛饮,李白还要为自己狂饮、痛饮找到理论上的依据: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晋书·天文志上》说:“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卷十一),《神异经》说:“西北荒中有酒泉,人饮此酒,酒美如肉,清如镜,其上有玉樽,取一樽,复一樽出,与天地同休,无乾时,饮此酒人,不死长生”(《艺文类聚》卷七十二)。诗人说,不光是人喜欢酒,连天地都喜欢酒,否则,天上就不会有酒旗星,地上也不会有酒泉的存在了。天地既然同时爱酒,那么好酒好饮就自然不愧对天地了。在诗人看来,不饮酒既有悖于自然常理,也有悖于人性、人情。《三国志·徐邈传》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诗人说清如“圣人”、浊如“贤人”的各种酒既已尝过,那又何必求什么神仙呢?饮三杯即通常理、正理(即“大道”),饮一斗越发顺合人事规律(即“自然”)了。宋人邓肃说:“李白豪篇惊倒人,举目望天不计斗”(《醉吟轩》)。既得“酒中趣”,又何必要告诉“醒者”呢?诗人在这里化用陶渊明“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饮酒二十首》其十三)诗意,意在说明悠然自得的“醉”和小心翼翼的“醒”是两个不相关的世界,不能沟通也没有必要沟通。醉中境地真是美不胜收,此时此刻,酒创造出的是一个美妙独特的世界,人生的各种牵累都已远去,诗人由此体验到了一种与宇宙自然融合为一的玄妙境界: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阳春三月,长安城花鲜如锦,谁又能独守春愁无边呢?于是径直饮酒就成了消却春愁的最好方法。醉后忘物忘我、死生相同,谁还在乎际遇的穷通、寿命的长短呢?醉后天地浑然一片、难以分辨,就此兀然抱枕而眠。所谓“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春日醉起言志》),酌酒于鸟鸣花开之时,忘情于春风明月之下,这是何等美好的图景啊!既不自知有吾身存在,外物的存在与否,谁还挂记在心呢?诗人在这里化用了陶渊明“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以及“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饮酒二十首》其十四)诗意,虽然相隔数百年,却如当年的陶渊明一样“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晋书·隐逸传》)。李白以乐景写哀情,以旷达写悲郁,别有一番情怀。金人元好问则化用李白诗意,表达了一种更为深广的寂寞:“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酌。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饮酒五首》其一)。杯酒独酌,明月孤心,古今同慨。既然慨叹无限,穷愁万端,那就须美酒三百杯浇之: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愁再多,但一遇到酒就如雪花落入春水中一样,即刻便消融得无影无踪了。所以酒喝到酣时,心胸自然就朗阔如明月天。当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饥卧首阳山,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虽得身后名,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适时适地饮酒来得快乐。诗人在此借用《世说新语·任诞》中的故事:“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世说新语·任诞》)。对此,李白是持赞赏态度的:“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首》其三),意在强调饮酒的无上乐趣,以此否定尘世、浮名和所谓的神仙世界。可以说,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失意文人借酒浇愁的共同境遇,也反映了他们借酒展示旷放情怀的共同心态,《月下独酌四首》也由此成为中国酒诗中的经典之作。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脱屣轩冕,释羁缰锁,因肆情性,大放于宇宙间。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作诗非事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以不可求之事求之。其意欲耗壮心,遣余年也”,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不再受名利的羁绊,畅肆情性于宇宙间。饮酒并非要享受其中的酣乐,而是要在酒的世界里悠然自得;作诗不是要用心于文律,而是要抒发怀抱以求自适;追慕神仙也不是羡慕飘飘欲举,而是专以不可求之事求之。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耗壮心,遣余年”,其中有难以尽言的人生悲凉。诗人的“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三首》其一),或悲有才难用,或“叹世路艰难及贫贱离索之感”(胡震亨《李诗通》),也确实表达了一种来自心底的悲慨。《将进酒》是李白写酒的名篇,起首即磅礴恢宏,如波涛携风带雨而来,有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诗人激情澎湃、动荡不安,从时间的变化不居、刻刻流转中为自己找到了痛饮的充足理由,但那种跃出酒外的郁怒之情仍然给人以凄怆苍凉之感,宋人沈光《李白酒楼记》说:

     

    太白以峭讦矫时之状,不得大用,流斥齐鲁。眼明耳聪,恐贻颠踣。故狎弄杯觞,沈溺麴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或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着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涓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妍茂褰掷;移于闺情边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惯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怀,尽见穷通焉。

     

    沈光认为,李白志情高远,但个性傲岸,与时相迕,因不被朝廷所用沉溺于酒乡而耳目不明。酒醒时分,则眼明心亮,进入诗歌创作境界后更是无所不入其心其眼:月露风云、草木禽鱼、闺情边思、幽岩邃谷……李白驰骋才情,任意挥洒,把自己的情感和遭遇表现得淋漓酣畅,震撼人心。吕俊华先生则认为:“中国古代艺术家醉酒后进行创作,最突出的是李白,他似乎只有在醉时才最清醒,‘一醉累月轻王侯’就是明证,就是说只有醉时他才能清醒地认识现实,正确估价人的价值,但他醒时却成了俗人,反倒糊涂了”(《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学》)。应该说,是酒催化浓化了李白的非凡想象、奇思妙想、浪漫激情,酒之与李白及其诗歌创作,是不可或缺的。李白所渴望的“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浪漫理想,正是在酒的催发下得以实现的。许多时候,“酒在李白眼中,已不仅为个人之一种‘忘忧物’,乃是普天同醉、万古同醉之物”(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李白的酒神奇就神奇在这里,如《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诗人极写宇宙时空浩茫无限而人生短暂易老,即使如神仙麻姑,也已两鬓成霜。为了延长感性生命,诗人借酒为乐,兴致所至,竟要以北斗为勺,舀美酒请六龙喝一杯。真是想出天外,奇之又奇,所以前人称此诗“肆为诞词以兴寄”。正因为有如此的奇思妙想及其对酒异乎寻常的深刻体悟,《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写酒名篇,才能将饮中的豪壮、饮中的浪漫、饮中的追索写绝写尽,让来者不敢在个中轻易染指。晚唐诗人齐己赞赏李白之诗:“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锵金铿玉千余篇,脍吞炙嚼人口传”(《读李白集》),李白不轻取人间物象,而是在饱饮美酒中游神于仙境,驰骋才情,放飞奇想。千余篇诗作如金玉锵铿,脍炙人口。明人袁宏道赞赏李白之酒:“刘伶之酒味太浅,渊明之酒味太深。非深非浅谪仙家,未饮陶陶先醉心”(《饮酒》),认为李白的酒深浅适宜,既不像刘伶的酒浅露直白,让人觉得乏味;也不似陶渊明的酒蕴含着那么多有关宇宙自然人生的妙理,非用心体悟难以进入真境。李白的酒深浅恰到好处,正在似与不似之间,充满了人间气息。            

    李白诗中还有一个颇具兴味的奇妙现象,就是月与酒在许多时候宛如孪生姊妹一样无法分离。在古人心目中,月是属于与太阳相对的阴柔之物,故又称“太阴”,酒则为阳,“酒本米曲之精华,属阳”(《本草纲目拾遗》)。阴柔的月增添了李白的飘逸潇洒,阳刚的酒又助长了李白的豪迈快爽。正是这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奇妙的结合,构成李白诗、李白酒的又一特色,就连诗人自己在《杂题四则》中也说: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

    楼虚月白,秋宇物化。于斯凭阑,身势飞动。非把酒自忘,此兴何极!

     

    这里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写,而进入到了审美的极境。“惟真醉不自知,惟真痴不自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如濯魄于冰壶”“身势飞动”的神奇感受,皆是酒与月相融相合而促成的、带来的。李白自己也说:“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李白对于酒、月的厚爱,就不能真正了解李白和李白的诗。关于这一点,在李白生活的唐代,就已经引起了有见识、有眼力的诗评家和诗人的注意,盛唐殷璠说:“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曾拜访李白而未得见的任华说李白的诗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寄李白》);晚唐诗人皮日休说:“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磥砢千丈林,澄澈万寻碧”(《七爱诗·李翰林》);郑谷也说:“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读李白集》)。他们都强调了李白诗与酒与月的密不可分关系,诗、酒、月对于李白来说,往往是三位一体的。

    酒与月许多时候在李白笔下是浑融的,所传达出的情感是轻灵洒脱、飘然如仙的。在这类诗中构成的是心凝神释、物我两忘、超然出尘的境界,体现了诗人的闲适散淡、远致高情:“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这是一幅绝妙的“仙人醉酒步月图”。“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独酌》),舞月、鸣琴、酌酒,已使诗人忘情忘我,飘然物外。“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韩侍御之广德》),要“乘”“揽”明月、“赊月色”,皆是由美酒激发的非李白莫属的奇想,诗人的浪漫情调、独特品格于此可见一斑。这也许就是我们了解诗人诗心的一扇窗口,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引陈绎曾语评李白说:“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其诗家之仙者乎?”(《唐音癸签》卷六)李白不惟是酒中仙,亦是诗中仙。

    李白的诗很少静观,他笔下的景物是服从、服务于抒情的,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性。因此,诗人在月下酒中也不时透出那种如杜甫所说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的豪迈超旷、俊逸快爽:“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会宿》),痛饮百壶,以天地为衾枕,豪迈已极,狂放已极。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饮》),忘情现实,醉态可掬,足见诗人的赤子之心。“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是酒醉远客,还是月醉远客,已浑融难辨。李白当然也有自己难以抑止的悲情:“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子猷佳兴发”借用晋人王徽(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叙说王十二雪夜独酌时对自己的怀念。“雪”“霜”“冰”“浮云”“孤月”“河汉”“北斗”“长庚”,构成一幅晶莹剔透、辽阔孤清的夜饮图,可见出诗人心底的高洁光明。如此景致触发的却是“人生飘忽”的无限慨叹,人生短暂迅速,怎么能不在开怀畅饮中倾吐心事、畅叙衷肠呢?余光中先生在那首著名的《寻李白》诗中盛赞李白与其酒的壮阔非凡、盖世无双: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笑,向西哭

        长安都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李白一生好酒,未有稍懈。李白饮酒、醉酒及写酒的情态,实则就是诗人的生命情态。李白与酒的关系,实则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盛唐诗人与酒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如同杜甫的酒始终是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相联系一样,李白的酒是和追求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紧密联系的,又因为李白与酒的联系是自然的、感性的,是不受理性观念约束的,因而也就充满了解放精神和超越精神。就连李白最后的死,也与酒、醉、月相关,充满了浪漫色彩,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中唐的项斯在《经李白墓》诗中说:“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旧唐书》也说李白“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这一方面说明李白饮酒的名声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醉死”的传说在唐代就已经流行开了。“醉死”的传说显示了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而“入水捉月而死”则又表明李白有高洁理想的追求。晚唐的温庭筠甚至说:“李白死来无醉客,可怜神彩吊残阳”(《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从李白死后,就再也没有真正的醉客了,只有李白超逸的神采映照着浓丽的残阳晚照。

    在中华文化史上、诗歌史上,李白属于那种不可无一、难再有二的真正意义上的“醉圣”,亦如杜甫的“诗圣”地位。范成大的《醉吟》诗说:“身前只解皱两眉,身后还能更酒杯?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笑两翁?万古圣贤俱白骨,两翁天地一清风”(见《宋诗钞·荆溪集钞》),诗酒放达,开怀畅饮,对抗世俗,让李白、阮籍长存天地、清名万古。清代画家闵贞和苏六朋都画有《太白醉酒图》,前者表现李白的沉酣醉卧之态,后者表现李白醉酒被扶归的情形,均忘物忘我、一派天真。“太白醉酒”已经成为一个大气淋漓、开放豪情时代的象征。

    (作者: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