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2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工作研究】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地方志功能的发挥
  • 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统一的国家认同感、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导致民族纷争不断,国家分裂,人民流离失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史”,是对文明的记述与传承,是民族历史的载体。本文论述了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程中,如何根据其综合的信息资源优势特性,更深层次地开发地方志文献,引导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重塑共同体,推进民族工作创新,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地方志文献作为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时代性、广泛性、真实性,具有一般文献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其丰富的资料资源和广博的信息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参考利弊得失,采取正确的决策、措施,推动科研进步,提高公民素质等多方面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血脉相融、休戚与共的奋斗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责任,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深植于历史,发挥地方志的功能则是其保障之一。只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好地方志,才能更好的推动民族繁荣与发展,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需求。

    一、地方志资治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作用

    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对领导者认识地情、了解地情,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明长识短,进行科学决策,可以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地方志中记载的一些决策对现今地域发展规划有较高的参照价值。增强方志意识、发挥地方志资治功能,是提升大国气度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更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前进动力。

    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地方志为各级当权者治理国家和地方提供借鉴的功能,服务于历朝历代统治者,也被视为“资治之书”。地方志资料是主政者的决策依据,是专家和学者从事科学研究的信息资源,对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作用明显,尤其是对社会科学研究会带来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曹子西等在《中国现代方志学》一书中认为:方志所包含的综合系统化的信息,全面反映一地的历史及现状,使客观事物的来龙去脉清晰可见,它不仅可供高层领导者作全局预测之用,也可为部门、单位的专业预测提供服务。宗金林认为党员干部通过志书作为载体掌握一方地情,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工作的开展都相当重要。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方志是客观而可靠的地情资料,乡土地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当地的位置、面积、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人文、民俗风情和风景名胜都可以作为领导者作出科学决策的依据。彭家国通过几部绩溪新编村志,对微观村落文化进行思考,认为村志的编纂有利于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村落共同体。唐力行把徽州古村落宅坦村的村志《龙井春秋》作为切入点,认为村志能够提供诸多民族史的史料,也为田野考察提供素材,有利于重构乡村基层社会人民生活的实态。这些体现了地方志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思维的萌发,也反映出地方志是推进民族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为落实党的政策提供依据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新编志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鉴别资料,为各级领导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提供资料依据,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把历史智慧告诉民众。2014年,习近平在考察首都博物馆的讲话提出要把重视修志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将地方志工作提升至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地方志工作在发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标任务。第一次把地方志的发展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地方志工作在发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标任务,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国梦紧密相联,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承载地方历史文化的地方志,是开展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主要教材,要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著录当代、传承历史的重要作用,翔实记录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光辉成就,使民族工作有历史可依、有经验可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智力支持。

    二、地方志文化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作用

    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的提升,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动力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的理性认知、情感生发、价值导引的“意义源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照框架”。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地方志蕴藏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性前提条件。

    地方志资源可作为文化资源强有力的载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我国各民族都有值得自豪的发明创造、艺术珍品和杰出的人物代表。我国各族人民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少数民族创造了许多极具民族风格的文艺、建筑等艺术品。蒙古族的安代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各民族文化如同多源的河流一般共同汇入中华文化之中,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绚丽多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既包括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也包括民族认同意识的培育。民族认同是人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理解与支持的一种情感。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不断的文明历史,离不开这种民族价值观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地方志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了一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横不缺项,纵不断限,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各门类齐全,几乎无所不载,集中了不同时代创造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长卷和文化风貌,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富着地方文化及社会文明的内涵。其所承载的史志文化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继承民族的优良品质,对增强各民族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家乡的情感教育,对实现“中国梦”有重大意义。

    地方志资源可使各民族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对一个民族里面最被共同认同的事物的一种认可。民族认同是以原生性要素如习俗、血缘、祖源、语言等为基础的一种共同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所在。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既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能体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的重要载体之一。

    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志,通过地方志可以较快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地方志的根基作用在于让人们从认识过去的历史中,可以站得更直,走得更远。根是一种共识、一种记忆。建设以地方志为基础的村史馆,以历史沿革、乡贤名人、村落文化、特色成就、民俗风情等为重点,挖掘、收集和整理村史文献、文物,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把本土历史文化记录下来,可以传承历史,留住文脉,激发乡村文化认同。通过物质形态如博物馆和非物质形态如纪念日的象征符号的再生产,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是各民族实现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共建共享”基础上的,离开坚实的物质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张终将沦为言之无物的坐而论道。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建构利益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地方志作为历史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成果,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可直接反作用于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

    地方志记述了当地的历史、现状、变化发展过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开发自身资源的参考书。

    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赋予地方志工作机构职责之一即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将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经济建设相结合,强调了地方志事业要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造福社会。一地有一地的历史名优产品,一地有一地的地理环境,一地有一地特有的自然资源,正确合理地发挥自身优势,对经济的发展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方志史料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人们发挥当地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背景资料。

    挖掘纪实史料,发展旅游事业

    基于地方志所载的地方历史文化,可以发展旅游、文创等一些新兴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用、弘扬的最为深入彻底的一个产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方志保留了大量现代旅游开发所必需的素材,既包括为旅游规划者提供当地文脉信息,也提供了产品开发的原始素材。利用地方志资料做旅游开发的前期工作,挖掘旅游资源要素,分析旅游资源数量、结构、可利用程度等,从而确定旅游业开发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也可以用历史文化故事、名人等吸引游客,将历史文化融入到文创产品中起到宣传推介的效果。

    四、结语

    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各民族在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开拓、中华文化创造、新中国缔造等重大历史任务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植根于各族人民的“血脉”与“灵魂”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命运,升华为“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意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方志保留了大量壮大民族事业、发展民族产业所必需的素材。在今天,编修方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关系必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我们必须重视方志与民族工作之间的关系,加大古文献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地方志中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献资源,利用地方志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共荣,促进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撰稿 肖延歌


  • 【工作研究】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地方志功能的发挥
  • 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统一的国家认同感、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导致民族纷争不断,国家分裂,人民流离失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史”,是对文明的记述与传承,是民族历史的载体。本文论述了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程中,如何根据其综合的信息资源优势特性,更深层次地开发地方志文献,引导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重塑共同体,推进民族工作创新,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地方志文献作为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时代性、广泛性、真实性,具有一般文献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其丰富的资料资源和广博的信息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参考利弊得失,采取正确的决策、措施,推动科研进步,提高公民素质等多方面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血脉相融、休戚与共的奋斗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责任,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深植于历史,发挥地方志的功能则是其保障之一。只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好地方志,才能更好的推动民族繁荣与发展,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需求。

    一、地方志资治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作用

    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对领导者认识地情、了解地情,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明长识短,进行科学决策,可以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地方志中记载的一些决策对现今地域发展规划有较高的参照价值。增强方志意识、发挥地方志资治功能,是提升大国气度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更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前进动力。

    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地方志为各级当权者治理国家和地方提供借鉴的功能,服务于历朝历代统治者,也被视为“资治之书”。地方志资料是主政者的决策依据,是专家和学者从事科学研究的信息资源,对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作用明显,尤其是对社会科学研究会带来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曹子西等在《中国现代方志学》一书中认为:方志所包含的综合系统化的信息,全面反映一地的历史及现状,使客观事物的来龙去脉清晰可见,它不仅可供高层领导者作全局预测之用,也可为部门、单位的专业预测提供服务。宗金林认为党员干部通过志书作为载体掌握一方地情,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工作的开展都相当重要。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方志是客观而可靠的地情资料,乡土地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当地的位置、面积、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人文、民俗风情和风景名胜都可以作为领导者作出科学决策的依据。彭家国通过几部绩溪新编村志,对微观村落文化进行思考,认为村志的编纂有利于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村落共同体。唐力行把徽州古村落宅坦村的村志《龙井春秋》作为切入点,认为村志能够提供诸多民族史的史料,也为田野考察提供素材,有利于重构乡村基层社会人民生活的实态。这些体现了地方志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思维的萌发,也反映出地方志是推进民族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为落实党的政策提供依据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新编志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鉴别资料,为各级领导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提供资料依据,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把历史智慧告诉民众。2014年,习近平在考察首都博物馆的讲话提出要把重视修志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将地方志工作提升至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地方志工作在发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标任务。第一次把地方志的发展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地方志工作在发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标任务,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国梦紧密相联,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承载地方历史文化的地方志,是开展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主要教材,要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著录当代、传承历史的重要作用,翔实记录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光辉成就,使民族工作有历史可依、有经验可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智力支持。

    二、地方志文化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作用

    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的提升,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动力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的理性认知、情感生发、价值导引的“意义源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照框架”。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地方志蕴藏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性前提条件。

    地方志资源可作为文化资源强有力的载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我国各民族都有值得自豪的发明创造、艺术珍品和杰出的人物代表。我国各族人民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少数民族创造了许多极具民族风格的文艺、建筑等艺术品。蒙古族的安代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各民族文化如同多源的河流一般共同汇入中华文化之中,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绚丽多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既包括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也包括民族认同意识的培育。民族认同是人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理解与支持的一种情感。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不断的文明历史,离不开这种民族价值观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地方志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了一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横不缺项,纵不断限,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各门类齐全,几乎无所不载,集中了不同时代创造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长卷和文化风貌,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富着地方文化及社会文明的内涵。其所承载的史志文化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继承民族的优良品质,对增强各民族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家乡的情感教育,对实现“中国梦”有重大意义。

    地方志资源可使各民族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对一个民族里面最被共同认同的事物的一种认可。民族认同是以原生性要素如习俗、血缘、祖源、语言等为基础的一种共同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所在。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既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能体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的重要载体之一。

    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志,通过地方志可以较快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地方志的根基作用在于让人们从认识过去的历史中,可以站得更直,走得更远。根是一种共识、一种记忆。建设以地方志为基础的村史馆,以历史沿革、乡贤名人、村落文化、特色成就、民俗风情等为重点,挖掘、收集和整理村史文献、文物,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把本土历史文化记录下来,可以传承历史,留住文脉,激发乡村文化认同。通过物质形态如博物馆和非物质形态如纪念日的象征符号的再生产,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是各民族实现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共建共享”基础上的,离开坚实的物质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张终将沦为言之无物的坐而论道。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建构利益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地方志作为历史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成果,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可直接反作用于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

    地方志记述了当地的历史、现状、变化发展过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开发自身资源的参考书。

    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赋予地方志工作机构职责之一即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将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经济建设相结合,强调了地方志事业要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造福社会。一地有一地的历史名优产品,一地有一地的地理环境,一地有一地特有的自然资源,正确合理地发挥自身优势,对经济的发展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方志史料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人们发挥当地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背景资料。

    挖掘纪实史料,发展旅游事业

    基于地方志所载的地方历史文化,可以发展旅游、文创等一些新兴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用、弘扬的最为深入彻底的一个产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方志保留了大量现代旅游开发所必需的素材,既包括为旅游规划者提供当地文脉信息,也提供了产品开发的原始素材。利用地方志资料做旅游开发的前期工作,挖掘旅游资源要素,分析旅游资源数量、结构、可利用程度等,从而确定旅游业开发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也可以用历史文化故事、名人等吸引游客,将历史文化融入到文创产品中起到宣传推介的效果。

    四、结语

    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各民族在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开拓、中华文化创造、新中国缔造等重大历史任务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植根于各族人民的“血脉”与“灵魂”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命运,升华为“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意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方志保留了大量壮大民族事业、发展民族产业所必需的素材。在今天,编修方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关系必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我们必须重视方志与民族工作之间的关系,加大古文献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地方志中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献资源,利用地方志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共荣,促进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撰稿 肖延歌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