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2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工作研究】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志书编纂中的运用 ——以二轮志稿评审验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例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从七个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地方志编纂出版发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析如何在地方志编纂中有效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此来指导具体工作,做到真懂真用,提高地方志书的编纂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了全国地方志工作“两全”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第二轮志书和综合年鉴全覆盖。按这个要求,笔者参与了几十部志稿的审读工作,通过两年来的审读,发现各地各部门送审稿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在实践中就如何提高志稿质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期间,笔者有幸就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二轮志编修工作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充分运用马来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才能不断提高志稿编修质量。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人们在进行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过程中,总要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一定哲学观点的支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人们的实践起着正确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一切工作和科学成就的取得,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是相符合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地方志的编纂,不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要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地方志工作者作为地情研究专业人员,更应主动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工作中。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而地方志书的生命力就在于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历史与现状,只有客观真实,才能体现地方志的价值,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既要继承和弘扬编史修志尊重史实的优良传统,又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客观反映世界。

    当下影响地方志书客观真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编纂单位主观上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心态,选择性地记录。如记述环境保护时,回避存在问题,只写环境日益改善,但当地老百姓客观感受是雾霾严重,这种南辕北辙的记述影响志书的可信度。其二,撰稿和编辑过程的失误,如报送的评审稿中存在有重点字词的丢字落字现象。比如一个地方的财政收支情况统计表,那么这个表格的计量单位是万元,可是落了一个“万”字,就差之千里。还有的志稿中记述2018年写成了20018年,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错记历史。三是表述上的原因,如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抽象概述多、数据实施少,框架结构不合理、编纂思路不正确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统一撰稿人员、编辑的思路,加强培训和指导。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喜忧俱报,将观点寓于资料史实中,真实反映发展和失误;另一方要提高编辑、校对水平,扩大知识面,打好文字功底,提高政治敏感度,培养严谨、热情的工作态度。此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优化志书的框架结构,提高志稿编纂质量,真实地记录现实世界。

    二、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地方志书的编纂要站在记录历史的角度,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写出其行政区划内的断限内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变化。

    从这两年笔者审读的志稿中看,有很多志稿中存在内容写不出发展和变化的现象。如目题下没有年份的交代,读者看不明白,是哪年的工作情况。还有的目题下只写了一个年度的资料,体现不出变化。如,有一部卫生志中第一篇“机构”的第一章“卫生行政机构”中的第一节“卫生厅”,这一部分就只写了下限年份2013年的内容,看不出2006年到2013年的机构发展变化情况。由于运用资料不到位,而导致体现不出发展变化的问题是很多志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编辑人员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原理来指导修志工作,在志稿编辑过程中,要明确志稿上限年份的情况,中间变化年份的状态和下限年份的情况,应记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没有如此系统的记述下来,那么也要有清晰的交代事物为何是现在记述的这种情况,是哪一年开始的,是哪一年由于什么原因此项工作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等,一定会给读者一个清晰的交代。

    志稿记述的是连续多年的动态、连续有效的记述,客观反映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地方志书的记述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一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其事物发展的情况,一二轮志要衔接好。在框架设计和篇目制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下志书的大框架保持基本一致,要确保记述完整。如,一轮志记述的事物,在二轮志书记述的断限内依然存在的,那么就一定要系统完整地记述清楚,这样一二轮志联系起来看,事物从发生到发展再到最后的现状都被系统完整地记录下来,体现出在不断发展中的变化。二是有些新兴事物在一轮修志的年代不是很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要予以重视。如,快递、网购、外卖,现在已经发展成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大产业。但很多地方的志书中视而不见,一轮志没记,二轮志也没有记述。主要原因是二轮志搭建框架结构时缺少了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世界,篇目残缺不全,横排竖写横向缺项。因此,主编和编辑人员只有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运动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编写志稿,思路要跟上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才能编纂出好的志书。

    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具体上讲是指每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横向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纵向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二是总体上讲,世间万物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地方志书编纂中各要素间也是存在普遍联系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一是处理好几种体裁之间关系。《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志书要用好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8种体裁,应处理好各种体裁间的比例,运用的表述方式方法要科学,使其构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笔者在审读志稿中发现很多志稿没有处理好体裁间的关系,有的独创一个体裁,如有一部志稿中设有“人物荣誉”这样的体裁,而“荣誉”是正文中需要记述的内容,是哪一方面的事业取得的荣誉就应记到哪个部类中。“荣誉”中包含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人物是独立的体裁。二是处理好内容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体裁中如何体现,要从不同的体裁表述方式不同的角度和体现事物的要求出发处理这个问题。如,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中发生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件事,在概述、大事记和正文中都要记,如何记述,三者间记述时的关系应如何处理,是简单的复制吗?显然不是。概述应从一个区域和行业的高度去审视,重点突出其这件事情的引领作用;大事记要按照五大要素及重点要素齐全的角度去记述,而正文中要详细记述这个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到志书限年年份的情况。所以不同的角度塑造出来的形象效果是不同的。三是如何处理背景资料的交代与主体内容的记述问题。背景资料的交代只是一个铺垫,为引出主体内容做准备,切记不要喧宾夺主,与记述主体没关系的不记或者少记。四是写出时间和空间的归属关系。二轮志是有明确的上下限时间归属,没有极特殊情况,只记述断限内的事物。此外更要确立空间上的归属感,就是要写志书记载的区域和事业的关系,如果没能写出记述的事情与这个地方的关系,就是一种失败的记述。从内蒙古的几部送审稿来看,有一部志稿中有一条大事记是这样的2008年12月6日,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运输168”运输公司3辆货车挡风玻璃被砸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价值人民币2万元。12月16日,2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刑事拘留。这里没写清楚这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犯罪嫌疑人是哪里人,这两个要素如果与我们内蒙古无关,这一条就没必要写进这本志书里。所以一定要写清楚事件发生的地点或涉及到的事件,或人物与内蒙古的关系。类似这样的写法很多。还有一部志稿中写到邀请外国人来华,这是节一级的标题,这标题不但有些大了,而且具体内容记述中有5处没写清楚邀请外国人到哪里,只是写来华,没具体写来到内蒙古的哪个地方。从记述情况看与内蒙古又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必要编写到志书里。还有2005年,邀请加拿大教师来华任教,但没写清楚在哪里任教,如果不在内蒙古任教,这本书里就没必要记述。所以志稿的主编应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才能更好地写出所记述内容与归属地的关系。

    地方综合志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等分成不同的大部类。一部志稿的各个大部类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开展编纂工作。有的部类之间存在交集。如,园林建设的内容可出现在城市建设中,那么旅游、文化等大类中也有可能记述。又如,青少年科技活动,既可在教育中记述,又可在科技的科普章节中记述。那么具体放在哪里,如何记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部类之间隐藏着内在的关系。比如,科技和工业、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科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可以推动科技事业。处理好这些联系,一方面,要从全书乃至区域发展的高度进行通盘考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编辑的立足点够高,才可以梳理清楚全书的脉络,避免重复,减少冗余。另一方面,要具体分析事物间的固有联系和条件,设置相应类别,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科技推动经济发展,那么就要在相应大部类中记述科技政策、教育事业、科技活动、科技企业数量、科技成果、科技企业产值等数据,形成一条由政策到成果的因果发展链。所以记述的内容一定要把这种事物间的普遍和客观联系写出来。

    四、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原理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的趋势,规律属于事物与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和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014年4月,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地方志工作专门作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这里的“道”就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规律,是探索和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也是地方综合志书的价值所在。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是修志人的历史使命。比如,通过风、雨、旱、气温的变化来揭示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督促人们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修志工作者要注意搜集多方资料,善于谋篇布局,关注时事,更多地体现区域特色、时代特点和地区发展规律,树立精品意识和质量第一的观念,真正做到秉笔直书,既不夸耀荣誉,也不讳言失误,让社会发展的规律得失藏于文字之中,使读者能通过志书的记述提炼出经验教训,增强志书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

    五、事物矛盾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存在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包括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二轮志编纂中也存在如实记述与时代要求间的矛盾。比如,二轮志书中存在十八大以来的违纪违法干部的记述和历史真实间总是存在着一些矛盾,应如何解决。此外,创新和守正的矛盾,既要大胆地在内容、形式、装帧等方面进行创新,更新框架篇目,又不能标新立异,要保持志书基本框架、体例、记述要素的规范性、连续性、资料性、工具书性等基本属性。全面和简约的矛盾,既要全面记述一地的地情资料,突出特色,又要文约事丰,又不能事无巨细地逐年记述。展现事物发展和记述事物失误教训间的矛盾,也就是记述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记述失误和教训。官修志书和服务社会的矛盾,作为“官书”的地方志书主要使用者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读者群狭小,普通百姓很少去读志书,那么志书编修者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打破这个局面,采取相应措施,让志书走进校园和寻常百姓家,走进企业和基层,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还有好多遵守规范和真实记录,既要语言朴实无华,文字精练,又要提高可读性和吸引读者等的诸多矛盾。那么这些矛盾不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所以修志工作者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去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重点,协调处理,推进解决二轮修志中的难题。如,违纪干部的记述问题,还是以时代要求为主,根据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来分析,以当今意识形态的要求来处理此项矛盾,要以正能量为主流,所以违纪人员情况要模糊处理。因为这是主要方面。还有编和用之间的矛盾应采取地方志“六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地情走进校园”专门编辑体现每个地区正能量小故事、知识小册子、美食的味道、有温度的地情故事等方志成果,提供给人民大众来解决这个矛盾。

    六、事物由量变到质变,掌握适度原理

    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的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超出了限度,事物的质就会改变,要深刻把握“度”的概念。如上所述志书编纂过程中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就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把握好平衡。如,在审读二轮志书送审稿中发现,有的志书搜集资料不到位,所以不能写出高质量的志稿。因为资料缺失,所以写不出相关内容的发展和变迁。如果写不出发展变化,那么何谈志稿的质量。因为资料搜集的量的度没达到,所以写不出事物发展的变化。很多送审稿中都存在这个问题,搜集资料难,重点资料搜集不到位等,所以要掌握量和质互变规律去解决问题。志书是资料性文献,资料是志书最根本的属性。资料搜集工作是志书编纂的基础性工作,与志书的质量密切相关,科学合理地运用资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志书的质量,所以如果按照纲目搜集足够量的真实、可靠、系统的资料,就不怕写不出高质量的志稿。按照有效资料与志稿比例为5:1,甚至是10:1的比例要求,要写出50万~80万字的志稿,那么就应搜集500万字~800万字的有效资料。

    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地方志的编修中也不能脱离这个观点。志书的内容是来源于实践的,同时要去指导实践。因为从地方志的三大功能——存史、资政、育人来看,志书反作用于实践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地方志书编纂,一方面要提高志稿的质量,另方面也要让修志成果主动走出去服务社会。目前志书发行后往往是给政府各部门一送了事,各单位在拿到志书后又往往束之高阁。俗话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但现在“好酒也怕巷子深”,只有做好发行和宣传,志书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应打破旧有思维定势,主动让志书走出去,借助《地方志工作条例》宣传,送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举办相关图片展,在图书馆设置地方志成果展区,开辟网络宣传使用新途径,在书店设置地方志专柜,向社会展示志书的风采,扩大志书使用面,让大家的爱国情怀先从爱家乡开始。此外,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5G的大门已经打开,搭上信息化发展得快车道,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博大精深,这里只是挂一漏万地谈一些个人的理解。作为修志工作者应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提升理论和业务能力,编纂出更多的精品佳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撰稿 吴斯日古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志书编纂中的运用 ——以二轮志稿评审验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例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从七个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地方志编纂出版发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析如何在地方志编纂中有效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此来指导具体工作,做到真懂真用,提高地方志书的编纂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了全国地方志工作“两全”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第二轮志书和综合年鉴全覆盖。按这个要求,笔者参与了几十部志稿的审读工作,通过两年来的审读,发现各地各部门送审稿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在实践中就如何提高志稿质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期间,笔者有幸就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二轮志编修工作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充分运用马来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才能不断提高志稿编修质量。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人们在进行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过程中,总要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一定哲学观点的支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人们的实践起着正确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一切工作和科学成就的取得,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是相符合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地方志的编纂,不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要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地方志工作者作为地情研究专业人员,更应主动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工作中。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而地方志书的生命力就在于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历史与现状,只有客观真实,才能体现地方志的价值,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既要继承和弘扬编史修志尊重史实的优良传统,又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客观反映世界。

    当下影响地方志书客观真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编纂单位主观上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心态,选择性地记录。如记述环境保护时,回避存在问题,只写环境日益改善,但当地老百姓客观感受是雾霾严重,这种南辕北辙的记述影响志书的可信度。其二,撰稿和编辑过程的失误,如报送的评审稿中存在有重点字词的丢字落字现象。比如一个地方的财政收支情况统计表,那么这个表格的计量单位是万元,可是落了一个“万”字,就差之千里。还有的志稿中记述2018年写成了20018年,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错记历史。三是表述上的原因,如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抽象概述多、数据实施少,框架结构不合理、编纂思路不正确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统一撰稿人员、编辑的思路,加强培训和指导。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喜忧俱报,将观点寓于资料史实中,真实反映发展和失误;另一方要提高编辑、校对水平,扩大知识面,打好文字功底,提高政治敏感度,培养严谨、热情的工作态度。此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优化志书的框架结构,提高志稿编纂质量,真实地记录现实世界。

    二、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地方志书的编纂要站在记录历史的角度,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写出其行政区划内的断限内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变化。

    从这两年笔者审读的志稿中看,有很多志稿中存在内容写不出发展和变化的现象。如目题下没有年份的交代,读者看不明白,是哪年的工作情况。还有的目题下只写了一个年度的资料,体现不出变化。如,有一部卫生志中第一篇“机构”的第一章“卫生行政机构”中的第一节“卫生厅”,这一部分就只写了下限年份2013年的内容,看不出2006年到2013年的机构发展变化情况。由于运用资料不到位,而导致体现不出发展变化的问题是很多志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编辑人员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原理来指导修志工作,在志稿编辑过程中,要明确志稿上限年份的情况,中间变化年份的状态和下限年份的情况,应记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没有如此系统的记述下来,那么也要有清晰的交代事物为何是现在记述的这种情况,是哪一年开始的,是哪一年由于什么原因此项工作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等,一定会给读者一个清晰的交代。

    志稿记述的是连续多年的动态、连续有效的记述,客观反映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地方志书的记述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一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其事物发展的情况,一二轮志要衔接好。在框架设计和篇目制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下志书的大框架保持基本一致,要确保记述完整。如,一轮志记述的事物,在二轮志书记述的断限内依然存在的,那么就一定要系统完整地记述清楚,这样一二轮志联系起来看,事物从发生到发展再到最后的现状都被系统完整地记录下来,体现出在不断发展中的变化。二是有些新兴事物在一轮修志的年代不是很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要予以重视。如,快递、网购、外卖,现在已经发展成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大产业。但很多地方的志书中视而不见,一轮志没记,二轮志也没有记述。主要原因是二轮志搭建框架结构时缺少了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世界,篇目残缺不全,横排竖写横向缺项。因此,主编和编辑人员只有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运动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编写志稿,思路要跟上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才能编纂出好的志书。

    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具体上讲是指每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横向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纵向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二是总体上讲,世间万物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地方志书编纂中各要素间也是存在普遍联系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一是处理好几种体裁之间关系。《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志书要用好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8种体裁,应处理好各种体裁间的比例,运用的表述方式方法要科学,使其构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笔者在审读志稿中发现很多志稿没有处理好体裁间的关系,有的独创一个体裁,如有一部志稿中设有“人物荣誉”这样的体裁,而“荣誉”是正文中需要记述的内容,是哪一方面的事业取得的荣誉就应记到哪个部类中。“荣誉”中包含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人物是独立的体裁。二是处理好内容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体裁中如何体现,要从不同的体裁表述方式不同的角度和体现事物的要求出发处理这个问题。如,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中发生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件事,在概述、大事记和正文中都要记,如何记述,三者间记述时的关系应如何处理,是简单的复制吗?显然不是。概述应从一个区域和行业的高度去审视,重点突出其这件事情的引领作用;大事记要按照五大要素及重点要素齐全的角度去记述,而正文中要详细记述这个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到志书限年年份的情况。所以不同的角度塑造出来的形象效果是不同的。三是如何处理背景资料的交代与主体内容的记述问题。背景资料的交代只是一个铺垫,为引出主体内容做准备,切记不要喧宾夺主,与记述主体没关系的不记或者少记。四是写出时间和空间的归属关系。二轮志是有明确的上下限时间归属,没有极特殊情况,只记述断限内的事物。此外更要确立空间上的归属感,就是要写志书记载的区域和事业的关系,如果没能写出记述的事情与这个地方的关系,就是一种失败的记述。从内蒙古的几部送审稿来看,有一部志稿中有一条大事记是这样的2008年12月6日,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运输168”运输公司3辆货车挡风玻璃被砸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价值人民币2万元。12月16日,2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刑事拘留。这里没写清楚这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犯罪嫌疑人是哪里人,这两个要素如果与我们内蒙古无关,这一条就没必要写进这本志书里。所以一定要写清楚事件发生的地点或涉及到的事件,或人物与内蒙古的关系。类似这样的写法很多。还有一部志稿中写到邀请外国人来华,这是节一级的标题,这标题不但有些大了,而且具体内容记述中有5处没写清楚邀请外国人到哪里,只是写来华,没具体写来到内蒙古的哪个地方。从记述情况看与内蒙古又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必要编写到志书里。还有2005年,邀请加拿大教师来华任教,但没写清楚在哪里任教,如果不在内蒙古任教,这本书里就没必要记述。所以志稿的主编应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才能更好地写出所记述内容与归属地的关系。

    地方综合志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等分成不同的大部类。一部志稿的各个大部类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开展编纂工作。有的部类之间存在交集。如,园林建设的内容可出现在城市建设中,那么旅游、文化等大类中也有可能记述。又如,青少年科技活动,既可在教育中记述,又可在科技的科普章节中记述。那么具体放在哪里,如何记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部类之间隐藏着内在的关系。比如,科技和工业、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科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可以推动科技事业。处理好这些联系,一方面,要从全书乃至区域发展的高度进行通盘考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编辑的立足点够高,才可以梳理清楚全书的脉络,避免重复,减少冗余。另一方面,要具体分析事物间的固有联系和条件,设置相应类别,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科技推动经济发展,那么就要在相应大部类中记述科技政策、教育事业、科技活动、科技企业数量、科技成果、科技企业产值等数据,形成一条由政策到成果的因果发展链。所以记述的内容一定要把这种事物间的普遍和客观联系写出来。

    四、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原理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的趋势,规律属于事物与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和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014年4月,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地方志工作专门作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这里的“道”就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规律,是探索和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也是地方综合志书的价值所在。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是修志人的历史使命。比如,通过风、雨、旱、气温的变化来揭示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督促人们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修志工作者要注意搜集多方资料,善于谋篇布局,关注时事,更多地体现区域特色、时代特点和地区发展规律,树立精品意识和质量第一的观念,真正做到秉笔直书,既不夸耀荣誉,也不讳言失误,让社会发展的规律得失藏于文字之中,使读者能通过志书的记述提炼出经验教训,增强志书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

    五、事物矛盾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存在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包括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二轮志编纂中也存在如实记述与时代要求间的矛盾。比如,二轮志书中存在十八大以来的违纪违法干部的记述和历史真实间总是存在着一些矛盾,应如何解决。此外,创新和守正的矛盾,既要大胆地在内容、形式、装帧等方面进行创新,更新框架篇目,又不能标新立异,要保持志书基本框架、体例、记述要素的规范性、连续性、资料性、工具书性等基本属性。全面和简约的矛盾,既要全面记述一地的地情资料,突出特色,又要文约事丰,又不能事无巨细地逐年记述。展现事物发展和记述事物失误教训间的矛盾,也就是记述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记述失误和教训。官修志书和服务社会的矛盾,作为“官书”的地方志书主要使用者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读者群狭小,普通百姓很少去读志书,那么志书编修者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打破这个局面,采取相应措施,让志书走进校园和寻常百姓家,走进企业和基层,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还有好多遵守规范和真实记录,既要语言朴实无华,文字精练,又要提高可读性和吸引读者等的诸多矛盾。那么这些矛盾不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所以修志工作者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去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重点,协调处理,推进解决二轮修志中的难题。如,违纪干部的记述问题,还是以时代要求为主,根据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来分析,以当今意识形态的要求来处理此项矛盾,要以正能量为主流,所以违纪人员情况要模糊处理。因为这是主要方面。还有编和用之间的矛盾应采取地方志“六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地情走进校园”专门编辑体现每个地区正能量小故事、知识小册子、美食的味道、有温度的地情故事等方志成果,提供给人民大众来解决这个矛盾。

    六、事物由量变到质变,掌握适度原理

    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的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超出了限度,事物的质就会改变,要深刻把握“度”的概念。如上所述志书编纂过程中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就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把握好平衡。如,在审读二轮志书送审稿中发现,有的志书搜集资料不到位,所以不能写出高质量的志稿。因为资料缺失,所以写不出相关内容的发展和变迁。如果写不出发展变化,那么何谈志稿的质量。因为资料搜集的量的度没达到,所以写不出事物发展的变化。很多送审稿中都存在这个问题,搜集资料难,重点资料搜集不到位等,所以要掌握量和质互变规律去解决问题。志书是资料性文献,资料是志书最根本的属性。资料搜集工作是志书编纂的基础性工作,与志书的质量密切相关,科学合理地运用资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志书的质量,所以如果按照纲目搜集足够量的真实、可靠、系统的资料,就不怕写不出高质量的志稿。按照有效资料与志稿比例为5:1,甚至是10:1的比例要求,要写出50万~80万字的志稿,那么就应搜集500万字~800万字的有效资料。

    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地方志的编修中也不能脱离这个观点。志书的内容是来源于实践的,同时要去指导实践。因为从地方志的三大功能——存史、资政、育人来看,志书反作用于实践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地方志书编纂,一方面要提高志稿的质量,另方面也要让修志成果主动走出去服务社会。目前志书发行后往往是给政府各部门一送了事,各单位在拿到志书后又往往束之高阁。俗话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但现在“好酒也怕巷子深”,只有做好发行和宣传,志书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应打破旧有思维定势,主动让志书走出去,借助《地方志工作条例》宣传,送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举办相关图片展,在图书馆设置地方志成果展区,开辟网络宣传使用新途径,在书店设置地方志专柜,向社会展示志书的风采,扩大志书使用面,让大家的爱国情怀先从爱家乡开始。此外,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5G的大门已经打开,搭上信息化发展得快车道,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博大精深,这里只是挂一漏万地谈一些个人的理解。作为修志工作者应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提升理论和业务能力,编纂出更多的精品佳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撰稿 吴斯日古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