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1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工作研究】强化统筹 完善机制 加快推进全区年鉴事业有特色高质量发展
  • ——内蒙古自治区年鉴发展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

     

    提要:内蒙古自治区年鉴事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年鉴》于1997年创刊,随后,全区各级各类年鉴编纂逐渐兴起,经过20余年发展,初步形成以自治区、盟市两级综合年鉴为主,覆盖较全的年鉴体系。2018年至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面对年鉴事业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局面的现状,积极采取措施,制订方案,通过分组攻坚等形式,有力推动了全区年鉴事业水平整体提升,但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年鉴事业“年鉴全覆盖”高质量发展

    一、年鉴事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年鉴事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年鉴》于1997年创刊,随后,全区各级各类年鉴编纂逐渐兴起。1997年全区首部盟市级年鉴《赤峰年鉴》创刊,1999年首部旗县级年鉴《松山年鉴》创刊。在综合年鉴蓬勃发展的同时,专业年鉴的编纂也开始启动,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自治区、盟市两级综合年鉴为主,覆盖较全的年鉴体系。

    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年鉴全覆盖”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应公开出版三级综合年鉴116种,其中自治区级1种盟市级12种旗县级103种。截至2018年末全区12种盟市级综合年鉴中,8种实现公开出版、10种实现“一年一鉴”,2018年卷年鉴11种启动编纂;全区103种旗县级综合年鉴中,12种实现公开出版,47种实现“一年一鉴”,2018年卷年鉴88种启动编纂。截至2019年末2018年卷104种启动编纂,24部公开出版,23部内部出版,公开出版20.69%2018年提高20个百分点2019年卷110种启动编纂,1部公开出版,3部内部出版。

    《内蒙古年鉴》编纂出版情况

    《内蒙古年鉴》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办的综合性年刊,从1998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20卷。为保存地方历史资料,翔实记录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为读者提供权威资料信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出重要贡献。《内蒙古年鉴2018》为适应全国地方志转型升级的新时代的需要,学习外省先进经验,积极调整编纂思路,进行扩充改版,增加随文图和表格。在注重文字质量的同时,加大信息容量,共收录5000余条目、170万字,全彩印刷。《内蒙古年鉴2019卷》总纂完成共计约150万字。

    盟市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情况

    截至2018年末,全区12种盟市级综合年鉴中,除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外,其余10个盟市的综合年鉴均实现“一年一鉴”,覆盖率约为83.33%,较年初提高33.33个百分点;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包头市、乌海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8个盟市的综合年鉴实现公开出版,覆盖率约为66.67%。全区12个盟市均启动编纂2018年卷综合年鉴,覆盖率为100%,较年初提高20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末,全区12种盟市级综合年鉴中,7个盟市的综合年鉴均实现“一年一鉴”,覆盖率约为58.33%,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包头市、乌海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8个盟市的综合年鉴实现公开出版,覆盖率约为66.67%。

    旗县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情况

    截至2018年末,全区103种旗县级综合年鉴中52种实现“一年一鉴”覆盖率为50.49%较年初提高22.33个百分点;18种实现公开出版,覆盖率约为17.48%。2017年卷综合年鉴75种启动编纂工作,覆盖率为72.82%,较年初提高22.44个百分点;2018年卷综合年鉴103种启动编纂工作,覆盖率为100%;实现启动编纂全覆盖的盟市有: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6个盟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未启动编纂,覆盖率低于50%。截至2019年末,全区103种旗县级综合年鉴中,19种实现公开出版,覆盖率约为18.44%。

    二、主要成绩和措施

    年鉴质量逐年提高

    一是着力提升《内蒙古年鉴》质量。《内蒙古年鉴2016》在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获评为二等年鉴。内蒙古自治区志办以年鉴质量评审为抓手,以创新为导向,不断提升编纂质量。调整框架结构。在保证主体栏目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一步调整了年鉴篇目,增加了涉及民生的社会团体、新兴事物等类目和条目;调整各门类比重,针对以往一次文献偏多、二次文献偏少、三次文献的多种形式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造成年鉴表现形式单调,内容张力不足等问题,重新确定一、二、三次文献的比例,将一次文献控制在总篇幅的15%左右,二次文献扩展到25%以上,三次文献占60%左右。创新排版形式,按照“高密度、大容量”的要求,调整字号及排版设计,增加单页文字容量。版面设计在保留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年鉴简约的设计元素,对封面,封底,书脊和内文版式进行了重新设计,考虑美观的同时,突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

    二是加强对盟市级、旗县区级和专业年鉴的指导审核,严把质量关。加强年鉴出版前的审核把关工作,特别是对参加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质量评审的年鉴进行严格筛选、谨慎推荐。在中指组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内蒙古多部年鉴受到表彰,其中,《通辽年鉴》连续两年获评二等年鉴,《锡林浩特年鉴2015》在第四届获评提名年鉴,《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年鉴2016》在第五届获评三等年鉴,《海拉尔年鉴2017》在第五届获评提名年鉴。

    编纂方法不断创新

    一是对年鉴在线编纂系统改版升级。年鉴在线编纂系统2.0版设计上更加简约大方,主要功能模块更加突出;重新调整整体编纂流程,更加符合年鉴编纂及编审要求;文档兼容性增强,减少IE崩溃假死现象;增加情网上传稿件线上审稿模块,保障上传稿件及时更新,并对所有上传稿件均做到存档处理。加强年鉴编纂稿件流转速度,有效降低文本错误率的发生。

    二是加强与撰稿人的沟通交流。开设全区年鉴工作交流微信群,在群内及时传达全国、自治区年鉴相关政策及会议、文件精神,对于各地区各部门在年鉴编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志办年鉴业务人员在线及时进行指导解答。

    业务指导更具针对性

    2018年11月,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第二轮志书与年鉴业务培训班。邀请专家就志书编修、年鉴编纂的具体业务授课。

    2019年4月,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年鉴撰稿人员培训会议。来自全区各盟市、旗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各委办厅局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民主党派年鉴撰稿人约200人参加。授课专家通过大量实例,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解答年鉴编纂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切实提高了全区各级各类年鉴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培训结束后,通过工作微信群,及时上传培训课件,方便更多年鉴编纂单位人员学习。

    通过各类培训,各年鉴撰稿单位更加意识到年鉴编纂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年鉴编纂单位在年鉴编纂启动时邀请自治区地方志业务方面的专家进行培训,或单独组织培训会。通过培训,撰稿人员和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加强,所撰写和编辑的稿件水平得到提高。

    理论研究日趋活跃

    引导全区年鉴工作者深入开展年鉴理论研究,全区年鉴学术理论研究氛围日益浓厚。鼓励年鉴编纂人员通过“以文与会”等方式参加中指举办的各类年鉴学术研讨会,年鉴编纂人员的业务理论研究积极性不断提高,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其中部分论文获得国家级年鉴研讨会奖项或被选登在国家级年鉴学术研究期刊。

    社会利用率逐年提高

    《内蒙古年鉴》出版后,即赠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研究单位使用,并在内蒙古自治区情网站刊载发布,满足社会各界对年鉴信息的需求。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各类年鉴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经常性为各类项目课题、电视台等媒体影片拍摄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相关数据。随着全区二轮修志工作的不断深入,年鉴为修志提供资料的功能亦日益凸显。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争取领导重视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领导体制,年鉴工作得到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内蒙古自治区志办每年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印发《关于〈内蒙古年鉴编撰工作的通知》,对区直各厅局和盟市、旗县撰稿单位提出明确的供稿要求。2017年3月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各盟市签订《地方志工作目标责任书》,简称“三目标全区二轮地方志书编纂、地方综合年鉴三级全覆盖、蒙古文志书编译出版任务责任书。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全区地方志工作“三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的通知》,明确了“三目标”完成的各个节点和最终时限。

    2018年8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包钢对地方志及年鉴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高度重视国家通报情况,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有明显进步”。2019年11月1日,以办公厅分管领导石墨和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贺彪名义,给工作进度滞后的6个厅局、2个盟市和10个旗县主要领导致信,推进年鉴编纂工作。

    加强统筹规划

    2018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志办召开“三目标”集中攻坚动员部署会议。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志办“三目标”集中攻坚实施方案试行》。该实施方案明确了“三目标”集中攻坚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组织领导以及工作机制。成立“三目标”集中攻坚领导小组,内蒙古自治区志办负责人何文俊担任组长,副主任查干浪涛、孟秀芳担任副组长。树立了全区“大年鉴”事业格局,统筹发展全区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加强了对全区年鉴事业的管理和指导。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着力破解年鉴事业发展难题,加强全区年鉴事业统筹安排。2019年2月,针对地方志办公室人员编制与任务需要不相适应的实际,向办公厅报送“关于增设处室、增加人员编制的请示”;4月,针对机构改革带来的影响,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报送“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改革后地方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之策”“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议”两个报告;9月,针对全区地方志系统机构设置不统一、人员编制少的情况,向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致函,建议将地方史志编纂职能列入各地区、各部门“三定”规定;11月,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协调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区第二轮三级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至各盟市政府及有关委办厅局要求2019年12月31日前全部启动三级2020年卷综合年鉴,2020年12月31日前全部公开出版;12月,针对全区“两全目标”工作进度滞后的问题,向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报送“我区完成国务院‘两全目标’任务存在四方面问题需引起重视”专报信息,分管副主席郑宏范作出批示;同月,针对全区系统特别是旗县市、区书号申请难问题,协调政府办公厅致函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商请解决志鉴出版书号问题;12月17日,转发中指组《关于做好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2020年卷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至各盟市地方志工作机构;12月18日,印发《关于实施“‘‘两全目标’一书一计划”工作的通知》,将所有志均设立台账,分解到人,分工负责,倒排工期,全力推进。

    实行分组攻坚

    “三目标”集中攻坚领导小组下设6个攻坚专项组,实行周例会、半月调度、月报告、季通报等工作制度。各攻坚专项组围绕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具体任务,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根据工作目标和时限要求,建立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与年鉴承编单位的沟通联系,主动送政策上门,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地区、逐部门、逐鉴推进。目前,各攻坚专项组已完成大部分年鉴编纂单位的调研和督导任务,全面掌握了全区年鉴编纂出版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的推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019年,6个攻坚组分赴20个委办厅局进行实地调研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地方志“三目标”工作进程。

    四、存在的不足

    全区年鉴事业发展不平衡

    有一部分旗县市区由于领导不重视、第二轮修志任务较重,以及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尚未启动年鉴编纂工作。部分专业年鉴编纂机构对全区年鉴事业统筹发展认识不够,各单位自行编纂年鉴,没有形成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终审把关的工作机制,不同程度影响了全区年鉴事业的均衡发展。为全区“年鉴全覆盖”工作增加了难度。

    年鉴质量参差不齐

    因各地区、各部门对年鉴事业重视程度不同,机构、人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没有贯彻执行统一的编纂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年鉴编纂质量参差不齐,相对滞后地区影响了年鉴事业的整体推进。

    机构、队伍、经费问题

    全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等情况。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下辖旗县市没有专设地方志工作机构,由党委办或政府办负责年鉴工作。年鉴编纂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多为兼职,专业素质不高。很多地区经费保障存在困难,编纂完成的年鉴稿因经费不足而半途搁置或内部出版。有些地区无法按照年度连续出版以几个年度合刊等方式出版。这些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全区年鉴事业的发展。

    年鉴理论研究交流不足

    理论研究方面,全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对年鉴学术研究的重视不够,年鉴编纂者对年鉴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各地区均不同程度存在理论研究与编纂实践脱节,专家型人才培养出现断层等问题。学术交流方面,参加全国的学术交流活动较少、与其他省市的横向交流不足、区内各编纂单位之间也缺乏业务上的沟通与联结。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继续加强对各编纂单位的督查,推进“年鉴全覆盖”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志办“三目标”集中攻坚实施方案试行》部署以及包钢副主席的批示精神,稳步推动未实现“一年一鉴”和未公开出版的盟市、旗县市年鉴编纂工作。对未启动的地区制订详细的时间规划表,在业务指导上提前介入,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避免编纂单位走弯路。力争2020年实现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总体目标任务。

    加强各级各类年鉴编纂管理,不断提升年鉴质量

    树立精品意识。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力求条目设置严谨、科学、准确,三是体例、内容完善并有所创新。提高编校、出版质量,完善形式与内容和谐

    深化业务指导。改变常规工作方式,主动上门为年鉴编纂单位提供“一对一”指导,有的放矢,全程跟进,确保各地区各部门年鉴编纂工作少走弯路。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以全区年鉴事业“一盘棋”的理念为导向,加强各级各类年鉴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年鉴编纂出版标准,形成全区年鉴质量评价和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推动年鉴理论研究,促进年鉴成果转化

    为全区年鉴工作者打造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开展年鉴学术研讨与业务交流活动,加大力度培养年鉴理论研究和年鉴管理型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懂专业、善管理的年鉴专家和编辑队伍,引领全区年鉴事业纵深持续发展。改变年鉴工作“重编”现状,拓展思路,加快年鉴成果转化。以年鉴为基础,编制权威性强、信息含量高、使用便捷的年鉴衍生产品,提供给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增强年鉴社会服务功能。执笔人:齐迎春


  • 【工作研究】强化统筹 完善机制 加快推进全区年鉴事业有特色高质量发展
  • ——内蒙古自治区年鉴发展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

     

    提要:内蒙古自治区年鉴事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年鉴》于1997年创刊,随后,全区各级各类年鉴编纂逐渐兴起,经过20余年发展,初步形成以自治区、盟市两级综合年鉴为主,覆盖较全的年鉴体系。2018年至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面对年鉴事业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局面的现状,积极采取措施,制订方案,通过分组攻坚等形式,有力推动了全区年鉴事业水平整体提升,但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年鉴事业“年鉴全覆盖”高质量发展

    一、年鉴事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年鉴事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年鉴》于1997年创刊,随后,全区各级各类年鉴编纂逐渐兴起。1997年全区首部盟市级年鉴《赤峰年鉴》创刊,1999年首部旗县级年鉴《松山年鉴》创刊。在综合年鉴蓬勃发展的同时,专业年鉴的编纂也开始启动,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自治区、盟市两级综合年鉴为主,覆盖较全的年鉴体系。

    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年鉴全覆盖”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应公开出版三级综合年鉴116种,其中自治区级1种盟市级12种旗县级103种。截至2018年末全区12种盟市级综合年鉴中,8种实现公开出版、10种实现“一年一鉴”,2018年卷年鉴11种启动编纂;全区103种旗县级综合年鉴中,12种实现公开出版,47种实现“一年一鉴”,2018年卷年鉴88种启动编纂。截至2019年末2018年卷104种启动编纂,24部公开出版,23部内部出版,公开出版20.69%2018年提高20个百分点2019年卷110种启动编纂,1部公开出版,3部内部出版。

    《内蒙古年鉴》编纂出版情况

    《内蒙古年鉴》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办的综合性年刊,从1998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20卷。为保存地方历史资料,翔实记录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为读者提供权威资料信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出重要贡献。《内蒙古年鉴2018》为适应全国地方志转型升级的新时代的需要,学习外省先进经验,积极调整编纂思路,进行扩充改版,增加随文图和表格。在注重文字质量的同时,加大信息容量,共收录5000余条目、170万字,全彩印刷。《内蒙古年鉴2019卷》总纂完成共计约150万字。

    盟市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情况

    截至2018年末,全区12种盟市级综合年鉴中,除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外,其余10个盟市的综合年鉴均实现“一年一鉴”,覆盖率约为83.33%,较年初提高33.33个百分点;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包头市、乌海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8个盟市的综合年鉴实现公开出版,覆盖率约为66.67%。全区12个盟市均启动编纂2018年卷综合年鉴,覆盖率为100%,较年初提高20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末,全区12种盟市级综合年鉴中,7个盟市的综合年鉴均实现“一年一鉴”,覆盖率约为58.33%,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包头市、乌海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8个盟市的综合年鉴实现公开出版,覆盖率约为66.67%。

    旗县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情况

    截至2018年末,全区103种旗县级综合年鉴中52种实现“一年一鉴”覆盖率为50.49%较年初提高22.33个百分点;18种实现公开出版,覆盖率约为17.48%。2017年卷综合年鉴75种启动编纂工作,覆盖率为72.82%,较年初提高22.44个百分点;2018年卷综合年鉴103种启动编纂工作,覆盖率为100%;实现启动编纂全覆盖的盟市有: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6个盟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未启动编纂,覆盖率低于50%。截至2019年末,全区103种旗县级综合年鉴中,19种实现公开出版,覆盖率约为18.44%。

    二、主要成绩和措施

    年鉴质量逐年提高

    一是着力提升《内蒙古年鉴》质量。《内蒙古年鉴2016》在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获评为二等年鉴。内蒙古自治区志办以年鉴质量评审为抓手,以创新为导向,不断提升编纂质量。调整框架结构。在保证主体栏目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一步调整了年鉴篇目,增加了涉及民生的社会团体、新兴事物等类目和条目;调整各门类比重,针对以往一次文献偏多、二次文献偏少、三次文献的多种形式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造成年鉴表现形式单调,内容张力不足等问题,重新确定一、二、三次文献的比例,将一次文献控制在总篇幅的15%左右,二次文献扩展到25%以上,三次文献占60%左右。创新排版形式,按照“高密度、大容量”的要求,调整字号及排版设计,增加单页文字容量。版面设计在保留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年鉴简约的设计元素,对封面,封底,书脊和内文版式进行了重新设计,考虑美观的同时,突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

    二是加强对盟市级、旗县区级和专业年鉴的指导审核,严把质量关。加强年鉴出版前的审核把关工作,特别是对参加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质量评审的年鉴进行严格筛选、谨慎推荐。在中指组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内蒙古多部年鉴受到表彰,其中,《通辽年鉴》连续两年获评二等年鉴,《锡林浩特年鉴2015》在第四届获评提名年鉴,《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年鉴2016》在第五届获评三等年鉴,《海拉尔年鉴2017》在第五届获评提名年鉴。

    编纂方法不断创新

    一是对年鉴在线编纂系统改版升级。年鉴在线编纂系统2.0版设计上更加简约大方,主要功能模块更加突出;重新调整整体编纂流程,更加符合年鉴编纂及编审要求;文档兼容性增强,减少IE崩溃假死现象;增加情网上传稿件线上审稿模块,保障上传稿件及时更新,并对所有上传稿件均做到存档处理。加强年鉴编纂稿件流转速度,有效降低文本错误率的发生。

    二是加强与撰稿人的沟通交流。开设全区年鉴工作交流微信群,在群内及时传达全国、自治区年鉴相关政策及会议、文件精神,对于各地区各部门在年鉴编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志办年鉴业务人员在线及时进行指导解答。

    业务指导更具针对性

    2018年11月,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第二轮志书与年鉴业务培训班。邀请专家就志书编修、年鉴编纂的具体业务授课。

    2019年4月,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年鉴撰稿人员培训会议。来自全区各盟市、旗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各委办厅局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民主党派年鉴撰稿人约200人参加。授课专家通过大量实例,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解答年鉴编纂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切实提高了全区各级各类年鉴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培训结束后,通过工作微信群,及时上传培训课件,方便更多年鉴编纂单位人员学习。

    通过各类培训,各年鉴撰稿单位更加意识到年鉴编纂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年鉴编纂单位在年鉴编纂启动时邀请自治区地方志业务方面的专家进行培训,或单独组织培训会。通过培训,撰稿人员和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加强,所撰写和编辑的稿件水平得到提高。

    理论研究日趋活跃

    引导全区年鉴工作者深入开展年鉴理论研究,全区年鉴学术理论研究氛围日益浓厚。鼓励年鉴编纂人员通过“以文与会”等方式参加中指举办的各类年鉴学术研讨会,年鉴编纂人员的业务理论研究积极性不断提高,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其中部分论文获得国家级年鉴研讨会奖项或被选登在国家级年鉴学术研究期刊。

    社会利用率逐年提高

    《内蒙古年鉴》出版后,即赠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研究单位使用,并在内蒙古自治区情网站刊载发布,满足社会各界对年鉴信息的需求。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各类年鉴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经常性为各类项目课题、电视台等媒体影片拍摄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相关数据。随着全区二轮修志工作的不断深入,年鉴为修志提供资料的功能亦日益凸显。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争取领导重视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领导体制,年鉴工作得到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内蒙古自治区志办每年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印发《关于〈内蒙古年鉴编撰工作的通知》,对区直各厅局和盟市、旗县撰稿单位提出明确的供稿要求。2017年3月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各盟市签订《地方志工作目标责任书》,简称“三目标全区二轮地方志书编纂、地方综合年鉴三级全覆盖、蒙古文志书编译出版任务责任书。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全区地方志工作“三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的通知》,明确了“三目标”完成的各个节点和最终时限。

    2018年8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包钢对地方志及年鉴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高度重视国家通报情况,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有明显进步”。2019年11月1日,以办公厅分管领导石墨和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贺彪名义,给工作进度滞后的6个厅局、2个盟市和10个旗县主要领导致信,推进年鉴编纂工作。

    加强统筹规划

    2018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志办召开“三目标”集中攻坚动员部署会议。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志办“三目标”集中攻坚实施方案试行》。该实施方案明确了“三目标”集中攻坚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组织领导以及工作机制。成立“三目标”集中攻坚领导小组,内蒙古自治区志办负责人何文俊担任组长,副主任查干浪涛、孟秀芳担任副组长。树立了全区“大年鉴”事业格局,统筹发展全区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加强了对全区年鉴事业的管理和指导。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着力破解年鉴事业发展难题,加强全区年鉴事业统筹安排。2019年2月,针对地方志办公室人员编制与任务需要不相适应的实际,向办公厅报送“关于增设处室、增加人员编制的请示”;4月,针对机构改革带来的影响,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报送“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改革后地方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之策”“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议”两个报告;9月,针对全区地方志系统机构设置不统一、人员编制少的情况,向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致函,建议将地方史志编纂职能列入各地区、各部门“三定”规定;11月,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协调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区第二轮三级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至各盟市政府及有关委办厅局要求2019年12月31日前全部启动三级2020年卷综合年鉴,2020年12月31日前全部公开出版;12月,针对全区“两全目标”工作进度滞后的问题,向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报送“我区完成国务院‘两全目标’任务存在四方面问题需引起重视”专报信息,分管副主席郑宏范作出批示;同月,针对全区系统特别是旗县市、区书号申请难问题,协调政府办公厅致函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商请解决志鉴出版书号问题;12月17日,转发中指组《关于做好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2020年卷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至各盟市地方志工作机构;12月18日,印发《关于实施“‘‘两全目标’一书一计划”工作的通知》,将所有志均设立台账,分解到人,分工负责,倒排工期,全力推进。

    实行分组攻坚

    “三目标”集中攻坚领导小组下设6个攻坚专项组,实行周例会、半月调度、月报告、季通报等工作制度。各攻坚专项组围绕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具体任务,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根据工作目标和时限要求,建立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与年鉴承编单位的沟通联系,主动送政策上门,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地区、逐部门、逐鉴推进。目前,各攻坚专项组已完成大部分年鉴编纂单位的调研和督导任务,全面掌握了全区年鉴编纂出版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的推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019年,6个攻坚组分赴20个委办厅局进行实地调研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地方志“三目标”工作进程。

    四、存在的不足

    全区年鉴事业发展不平衡

    有一部分旗县市区由于领导不重视、第二轮修志任务较重,以及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尚未启动年鉴编纂工作。部分专业年鉴编纂机构对全区年鉴事业统筹发展认识不够,各单位自行编纂年鉴,没有形成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终审把关的工作机制,不同程度影响了全区年鉴事业的均衡发展。为全区“年鉴全覆盖”工作增加了难度。

    年鉴质量参差不齐

    因各地区、各部门对年鉴事业重视程度不同,机构、人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没有贯彻执行统一的编纂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年鉴编纂质量参差不齐,相对滞后地区影响了年鉴事业的整体推进。

    机构、队伍、经费问题

    全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等情况。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下辖旗县市没有专设地方志工作机构,由党委办或政府办负责年鉴工作。年鉴编纂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多为兼职,专业素质不高。很多地区经费保障存在困难,编纂完成的年鉴稿因经费不足而半途搁置或内部出版。有些地区无法按照年度连续出版以几个年度合刊等方式出版。这些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全区年鉴事业的发展。

    年鉴理论研究交流不足

    理论研究方面,全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对年鉴学术研究的重视不够,年鉴编纂者对年鉴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各地区均不同程度存在理论研究与编纂实践脱节,专家型人才培养出现断层等问题。学术交流方面,参加全国的学术交流活动较少、与其他省市的横向交流不足、区内各编纂单位之间也缺乏业务上的沟通与联结。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继续加强对各编纂单位的督查,推进“年鉴全覆盖”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志办“三目标”集中攻坚实施方案试行》部署以及包钢副主席的批示精神,稳步推动未实现“一年一鉴”和未公开出版的盟市、旗县市年鉴编纂工作。对未启动的地区制订详细的时间规划表,在业务指导上提前介入,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避免编纂单位走弯路。力争2020年实现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总体目标任务。

    加强各级各类年鉴编纂管理,不断提升年鉴质量

    树立精品意识。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力求条目设置严谨、科学、准确,三是体例、内容完善并有所创新。提高编校、出版质量,完善形式与内容和谐

    深化业务指导。改变常规工作方式,主动上门为年鉴编纂单位提供“一对一”指导,有的放矢,全程跟进,确保各地区各部门年鉴编纂工作少走弯路。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以全区年鉴事业“一盘棋”的理念为导向,加强各级各类年鉴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年鉴编纂出版标准,形成全区年鉴质量评价和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推动年鉴理论研究,促进年鉴成果转化

    为全区年鉴工作者打造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开展年鉴学术研讨与业务交流活动,加大力度培养年鉴理论研究和年鉴管理型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懂专业、善管理的年鉴专家和编辑队伍,引领全区年鉴事业纵深持续发展。改变年鉴工作“重编”现状,拓展思路,加快年鉴成果转化。以年鉴为基础,编制权威性强、信息含量高、使用便捷的年鉴衍生产品,提供给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增强年鉴社会服务功能。执笔人:齐迎春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