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一期
  • 【珍珠沙滩】晚秋
  •  

    晚秋

     

    王鑫

     

    记得,去年深秋的一个晚饭后,驱车去往乡下老家看望父母。已经是夜晚9点多钟,一双七十多岁的父母还没吃晚饭,父亲在灶膛间做面条,母亲还在院子里拾掇芸豆,说是怕夜间下雨淋湿了,要赶着筛完了装袋子收进凉房。

    满圆的月已经有一点消瘦下来的样子,但院子里还是洒满了冷冷清清的月辉,晚秋的霜凉一阵一阵的袭来,肩膀和后背似乎有凉飕飕的感觉。母亲催促我赶快进屋子,怕凉风吹着了我这坐惯了办公室的身子,着了凉会生病。我说帮助她干活就不会着凉,帮她拿簸箕撮豆子,她自己筛豆子,可省去她自己弯腰低头的一道工序。她不肯让我插手,说怕土荡脏了我的衣服,第二天上班便不好再穿了。我真是无言和母亲辩驳,也无颜站在劳作的母亲身边,只好回屋帮助父亲做晚饭。

    母亲因为怜惜父亲身体单薄,爱闹感冒,经常咳嗽,所以总是想让父亲多休息,播种、除草、收割、碾打等大活父母二人一起干完了,剩下收拾的小活计全部都是母亲的。

    回想起来,过往的第一个秋天,无数的夜晚都是这样,母亲在院子里忙着收拾那些颗颗粒粒的粮食,把碾打好的粮食过筛子、装袋子,放进凉房。有时候要忙到深夜甚至五更,有时鸡都叫了还没去睡觉。要知道这样的时候,母亲已经是白天早已干了整整一天的活,而且是天刚蒙蒙亮就已经起床做早饭,吃过了早饭就已经忙着下地里收割庄稼。午饭还不知在何时凑合着吃了几口,也许只是带到地里的干粮,就着半温不凉的开水吃几口。晚饭更是没了准点,什么时候把马车、小驴车拉回院子的庄稼码整齐,院子收拾利索了才吃晚饭。

    每到秋天,这样劳累的时候是常有的事,母亲的腰大半都是这样给累弯的,每当看到母亲弯着腰走路的时候,心理总在隐隐地作痛,母亲累成这样,全都是为了我们,要知道,我们兄弟姊妹五人,从小学读书到初中毕业有两个小弟,读至大专有一弟一妹。至于我,父母则是咬着牙供我读完大学四年。再加之兄妹五人先后成家,几乎所有的花销都是从农田里刨出来的。

    邻居来我们家里串门,都说母亲是十二月忙,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亏得是个肉身,是个钢铁的机器也早磨损坏了,累弯了腰才是小事,没累出大毛病就是万幸了。

    更加万幸的是父母亲的血压、血脂、心率都很正常,三下乡的医疗队替父母做体检,说一切正常,非常正常,超乎寻常的正常。母亲说是种地的结果,劳累等于锻炼了身体。我们还能说什么,已经有十几年了,每年收完了秋就劝说父母下一年不要再种地,可是在母亲的坚持下,父亲总是拗不过,虽然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还是被母亲逼迫着又将种子下了地,接着便是除草、间苗、收割。别人家的地除一遍草,母亲却要在自家地里除二遍、甚至三遍,直到地里没有一棵草,土地全是绵软的。父亲总开玩笑说,母亲把种地当针线活干,除草像绣花;叠地埂像缝衣服,针线活赖一点的女人,缝的针线都比不上母亲叠的地埂齐。地里的在小石头也被母亲都捡的干干净净,母亲整过的地舒服的像棉被,庄稼哪有不长的道理,所以父母种的庄稼年年都有好收成,而功劳也大半被记在母亲的名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分田到户的那一阵子,父母亲还年轻,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种的粮食亩产、总产都排全公社第一。有一年光是谷子就收了十五六石,再加上杂粮可达二十六石,拿了全公社第一,母亲因此被评为公社种田能手,参加了公社的三干会暨劳模表彰会,还吃了有生以来唯一的一顿公家餐——有大猪肉片儿和宽粉条子的烩菜和白面大馒头,领回家一张大红奖状和一块大花腈纶毯,这是母亲的一生中最为荣耀的一件事。当然父亲的功劳也抹不掉,大农活儿还得靠父亲干,犁头、耧头、车马的事都是父亲干,有些活儿还得两人合力干才行。劳作之余,有时父亲也拿母亲打趣,那句“超英赶美”的笑话早不知被父亲重复了多少遍——设若全国人民都照母亲那样干,“超英赶美”哪用毛主席、邓小平他们发愁,早实现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父母双亲已经成了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父亲的右臂已经僵直得抬不过头顶,双膝也僵直的不能久坐,坐久了刚站立起来,总免不了要颠簸几步,腿脚才能灵活起来。而母亲的白发无论怎么束也要从白布的纺织帽下钻出来,做饭时来回行走取东拿西,腰身再也无法挺直起来。可是还是不肯放弃种地,母亲说劳动已经成了自己的习惯,只有到了田里和土地待在一起,她的心情才舒畅,内心才能去除孤独。可是那样强度的劳累,年轻力壮的人都受不了,母亲不知是怎样的毅力耐得住,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一日又一日挺过来的。父亲早想休息,可是被母亲迫着,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一日又一日挺过来,虽不情愿,可没有放弃不干。仔细回味父母这大半生,母亲像似赶车的人,父亲就像拉车的马,慢慢悠悠走在夕阳西下的村道上。

    回想起刚上大学的那阵子,就立志想为父母写一本书,可三十年过去,我却连一个字也没能写出来,每每想起来总感觉很是愧疚,今天的这点拉里拉杂的话,也只是借由去岁晚秋的那一席霜凉,来道一点父母双亲的辛苦。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沙滩】晚秋
  •  

    晚秋

     

    王鑫

     

    记得,去年深秋的一个晚饭后,驱车去往乡下老家看望父母。已经是夜晚9点多钟,一双七十多岁的父母还没吃晚饭,父亲在灶膛间做面条,母亲还在院子里拾掇芸豆,说是怕夜间下雨淋湿了,要赶着筛完了装袋子收进凉房。

    满圆的月已经有一点消瘦下来的样子,但院子里还是洒满了冷冷清清的月辉,晚秋的霜凉一阵一阵的袭来,肩膀和后背似乎有凉飕飕的感觉。母亲催促我赶快进屋子,怕凉风吹着了我这坐惯了办公室的身子,着了凉会生病。我说帮助她干活就不会着凉,帮她拿簸箕撮豆子,她自己筛豆子,可省去她自己弯腰低头的一道工序。她不肯让我插手,说怕土荡脏了我的衣服,第二天上班便不好再穿了。我真是无言和母亲辩驳,也无颜站在劳作的母亲身边,只好回屋帮助父亲做晚饭。

    母亲因为怜惜父亲身体单薄,爱闹感冒,经常咳嗽,所以总是想让父亲多休息,播种、除草、收割、碾打等大活父母二人一起干完了,剩下收拾的小活计全部都是母亲的。

    回想起来,过往的第一个秋天,无数的夜晚都是这样,母亲在院子里忙着收拾那些颗颗粒粒的粮食,把碾打好的粮食过筛子、装袋子,放进凉房。有时候要忙到深夜甚至五更,有时鸡都叫了还没去睡觉。要知道这样的时候,母亲已经是白天早已干了整整一天的活,而且是天刚蒙蒙亮就已经起床做早饭,吃过了早饭就已经忙着下地里收割庄稼。午饭还不知在何时凑合着吃了几口,也许只是带到地里的干粮,就着半温不凉的开水吃几口。晚饭更是没了准点,什么时候把马车、小驴车拉回院子的庄稼码整齐,院子收拾利索了才吃晚饭。

    每到秋天,这样劳累的时候是常有的事,母亲的腰大半都是这样给累弯的,每当看到母亲弯着腰走路的时候,心理总在隐隐地作痛,母亲累成这样,全都是为了我们,要知道,我们兄弟姊妹五人,从小学读书到初中毕业有两个小弟,读至大专有一弟一妹。至于我,父母则是咬着牙供我读完大学四年。再加之兄妹五人先后成家,几乎所有的花销都是从农田里刨出来的。

    邻居来我们家里串门,都说母亲是十二月忙,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亏得是个肉身,是个钢铁的机器也早磨损坏了,累弯了腰才是小事,没累出大毛病就是万幸了。

    更加万幸的是父母亲的血压、血脂、心率都很正常,三下乡的医疗队替父母做体检,说一切正常,非常正常,超乎寻常的正常。母亲说是种地的结果,劳累等于锻炼了身体。我们还能说什么,已经有十几年了,每年收完了秋就劝说父母下一年不要再种地,可是在母亲的坚持下,父亲总是拗不过,虽然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还是被母亲逼迫着又将种子下了地,接着便是除草、间苗、收割。别人家的地除一遍草,母亲却要在自家地里除二遍、甚至三遍,直到地里没有一棵草,土地全是绵软的。父亲总开玩笑说,母亲把种地当针线活干,除草像绣花;叠地埂像缝衣服,针线活赖一点的女人,缝的针线都比不上母亲叠的地埂齐。地里的在小石头也被母亲都捡的干干净净,母亲整过的地舒服的像棉被,庄稼哪有不长的道理,所以父母种的庄稼年年都有好收成,而功劳也大半被记在母亲的名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分田到户的那一阵子,父母亲还年轻,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种的粮食亩产、总产都排全公社第一。有一年光是谷子就收了十五六石,再加上杂粮可达二十六石,拿了全公社第一,母亲因此被评为公社种田能手,参加了公社的三干会暨劳模表彰会,还吃了有生以来唯一的一顿公家餐——有大猪肉片儿和宽粉条子的烩菜和白面大馒头,领回家一张大红奖状和一块大花腈纶毯,这是母亲的一生中最为荣耀的一件事。当然父亲的功劳也抹不掉,大农活儿还得靠父亲干,犁头、耧头、车马的事都是父亲干,有些活儿还得两人合力干才行。劳作之余,有时父亲也拿母亲打趣,那句“超英赶美”的笑话早不知被父亲重复了多少遍——设若全国人民都照母亲那样干,“超英赶美”哪用毛主席、邓小平他们发愁,早实现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父母双亲已经成了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父亲的右臂已经僵直得抬不过头顶,双膝也僵直的不能久坐,坐久了刚站立起来,总免不了要颠簸几步,腿脚才能灵活起来。而母亲的白发无论怎么束也要从白布的纺织帽下钻出来,做饭时来回行走取东拿西,腰身再也无法挺直起来。可是还是不肯放弃种地,母亲说劳动已经成了自己的习惯,只有到了田里和土地待在一起,她的心情才舒畅,内心才能去除孤独。可是那样强度的劳累,年轻力壮的人都受不了,母亲不知是怎样的毅力耐得住,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一日又一日挺过来的。父亲早想休息,可是被母亲迫着,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一日又一日挺过来,虽不情愿,可没有放弃不干。仔细回味父母这大半生,母亲像似赶车的人,父亲就像拉车的马,慢慢悠悠走在夕阳西下的村道上。

    回想起刚上大学的那阵子,就立志想为父母写一本书,可三十年过去,我却连一个字也没能写出来,每每想起来总感觉很是愧疚,今天的这点拉里拉杂的话,也只是借由去岁晚秋的那一席霜凉,来道一点父母双亲的辛苦。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