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四期
  • 【盟市园地】忽必烈平叛乃颜与阿尔山
  • 发布时间:2015-12-20
  • 来源: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史志档案局
  • 忽必烈称帝后,其后半生中的大部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平叛内部的叛乱,先是同弟弟阿里不哥阿的帝权相争,时间长达四年之久,而后是西部以海都为首的诸王叛乱,接下来是以乃颜为首的东道诸王的叛乱。元朝时期这种叛乱一直持续到“北元”政权时期。叛乱的根源在于铁木真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时期所建立的分封制。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实行“诸子”“诸弟”“各得一份”的“分封制”(《蒙古秘史》,特官布扎布、阿斯钢译,新华出版社,2006.),这种制度与中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制有相似之处,虽然在当时推动了蒙古民族历史的进步,但是,在成吉思汗的后期,成吉思汗的诸子、诸弟中已有分裂的苗头,所以,成吉思汗选定了忠厚的第三子窝阔台做汗位。然而,家族中的这种矛盾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到忽必烈统一中原,建立元朝帝国时,这种矛盾变得更加激烈,不断爆发诸王叛乱,其中东道诸王以乃颜为首的叛乱,其叛乱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地域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

     

    .乃颜其人

    乃颜,成吉思汗幼弟铁木格斡赤斤后裔,成吉思汗分封时,铁木格斡赤斤与其母诃额伦共同据有以哈拉哈河为中心的北至海拉尔河流域的呼伦贝尔草原,约相当于今天的蒙古国东方省、内蒙古阿尔山市岭北地区、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部分地区。成吉思汗西征时,铁木格斡赤斤奉命留守漠北,节制辽东。他在这一时期利用做监国的特殊身份,不断地向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扩展领地,以致势力逐渐扩大。后来,铁木哥斡赤斤因篡权被贵由杀死后,其子只不继承了他的领地。到乃颜的爷爷塔察儿时期,由于塔察儿支持了忽必烈的帝王事业,所以,其地位更加显赫,其势力更加膨胀。等到乃颜的父亲阿术鲁死后,乃颜接管这一分子的时候,从铁木格斡赤斤到乃颜短短的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已做大到足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所以,当忽必烈所实行“习汉礼,重儒术,遵汉法,广纳汉族名士,逐渐使用了汉地各朝的典章制度”(《乃颜之变》乌阿日善)的施政理念,与当时东道诸王和西道诸王的那种守旧的观念产生了严重分歧,所故,先是西道诸王中的海都从西部开始叛乱,而后的至元二十四年,乃颜从蒙古东部叛乱。

     

    .忽必烈平叛经过

    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叛,此时,西北诸王海都等与元朝的战争正在胶着状态。面对东西两地的叛乱,以忽必烈为首的元朝统治集团积极备战。

    土土哈“临事制宜”。“即日启程,急驱七昼夜,渡秃兀剌河,战于孛怯岭”(《元史土土哈传》卷127,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以切断乃颜与海都的东西联系,避免元朝军队受到东西夹击的危险。

    对乃颜内部进行分化:采纳阿沙不花的建议,分化乃颜叛党宗王纳牙脱离乃颜阵营(《元史》卷136,明朝,宋濂,中华书局)。

    遣也先传旨谕北京等处宣慰司,“凡隶乃颜所部者禁其往来,毋令乘马持弓矢”(《元史世祖本纪》卷1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

    集结忙兀、兀鲁、札剌儿、弘吉剌、亦其列总五路诸侯军。采纳汉将叶李“臣前用汉军列前步战,而联大车断其后,以示死斗。”(《元史叶李传》169卷,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之建议,解决了“而将校多用国人,或其亲昵,立马向语,辄释仗不战,逡巡退却。”(《元史叶李传》169卷,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之疑虑。

    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忽必烈决定率蒙古、汉、高句丽之兵,亲征乃颜。五月十二日,忽必烈自上都出发,经应昌过浑善达克沙地,沿大兴安岭西麓行进,于六月三日抵达撒儿都鲁。撒儿都鲁按照姚大力著《乃颜之乱杂考》应在哈拉哈河左岸贝尔湖东南的沙尔土冷呼都克。“据1:20万分之一图L50-IV,在贝尔湖东南(东经117°4248″,北纬47°33′强)有沙尔土冷呼都克。蒙古语呼都克意谓井,是该井所在地名为沙尔土冷,它应该是忽必烈乘象舆临阵督战的撒儿秃鲁之地,其地望与史文所载距应昌十余日程也完全相符”(姚大力著《乃颜之杂考》,《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按此地理位置撒儿都鲁之地当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境内,距离阿尔山松贝尔口岸不远。撒儿都鲁之战是忽必烈亲征的第一战。《元史》第十四卷写到:“壬戌,至撒儿都鲁之地,乃颜党塔不带,率所部六万逼行在而阵,遣前军败之”(《元史世祖本纪》卷1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当时,忽必烈军远道而来,处于不利的地位。忽必烈采纳铁哥之建议:“当设疑以退之”(《元史铁哥传》卷125,明朝,宋濂,中华书局)。《元史伯颜传》、《元史董士选传》记叙了其战之激烈:“乃颜之党金家奴,塔不歹进逼乘舆,汉军力战,乃皆溃”(《元史伯颜传》卷127,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乃颜军飞矢及乘舆前,士选等出步横击之,其从败走”(《元史董士选传》卷156,明朝,宋濂,中华书局)。《马可波罗行纪》中记录了这场战斗的惨烈:“大汗既至阜上,坐大木楼,四象承之,楼上树立旗帜,其高处皆见”(《马可波罗行纪》第78章,意大利,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东方出版社,2011.)。忽必烈其用意就是“意其望见车架,必就降”(《侨吴集》卷12《元故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秘书监岳铉第二行状》)“但叛军强弓劲射,悉力攻击象舆。忽必烈被迫下舆御马”。“由是双方部众执弓弩、骨朵、刀、矛而战。其迅速可谓奇观,人见双方发矢蔽天,有如暴雨,人见双方骑马而死者甚重,陈尸满地。死伤之中,各处大声遍起,如雷震,盖此战殊烈,见人辄杀也”(《马可波罗行纪》第78章,意大利,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东方出版社,2011.)。此役后元军东行,至乃颜驻地不里古都伯塔哈。不里古都伯塔哈蒙古语意为“鹰山”,据姚大力《乃颜之乱杂考》介绍:“查《乾隆内府舆图》在大兴安岭西侧的喀尔喀必拉(即哈拉哈河)和讷墨而狠必拉(诺木尔金河)交汇处之东的三角地带亦有一山,标注为额尔占布尔古特图阿林(满语意为秃鹰山),我认为这座秃鹰山,就是乃颜屯兵的不里古都伯塔哈”(《姚大力《乃颜之乱杂考》,《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毫无疑问,这里的讷墨而狠必拉(诺木尔金河)也叫讷不尔根河,即今天的努木尔根河。其与哈拉哈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之东,当为三角山一带之山。这里交战双方进行了大决战。其地点,应包括乃颜的黄帐即“失剌斡耳朵”,当是乃颜的统治中心,其地域为阿尔山之北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辉河流域一带。不里古都伯塔哈,当属阿尔山三角山口岸一带之山,该地域属大兴安岭之西麓,是连接大兴安岭东西之重要地域。1198年,金朝政府为了镇压蒙古诸部的起义,派金将宗浩统帅大军就是从这里翻越北麓的。1202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部草原的第一战也是在今努木尔根河(成吉思汗时期称答阑捏木尔格思)流域开始的。1203年,成吉思汗与王汗在乌珠穆沁旗东北的合阑真沙陀的战役中战败后,顺着努木尔根河到达哈拉哈河与努木尔根河的三角地带,而后,在哈拉哈河流域召集旧部,休养生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彻底击垮了王汗的部队。1204年,成吉思汗在与乃蛮太阳汗的战役中,也是从努木尔根河与哈拉哈河交汇处附近的建忒该山一带(今指罕达盖)进行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改革。以上史实足见该区域地理位置之重要。另外,此区域是连结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蒙古草原的重要支点。所以,这一区域对于乃颜来讲,一方面这里是自己的大本营,另一方面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向西可以打通与海都的联系而进入蒙古本部哈喇和林,向东可联接洮儿河流域进而可进入嫩江流域,向北可发展到海拉尔河流域和额尔古纳河流域,向南可入辽河流域。从后来的乃颜战败逃跑,再到其余党哈丹秃鲁干等与元朝军队交战的情况看,这里确实是进退自如之地。对于忽必烈来讲,斡难河流域,克鲁伦河流域,额尔古纳河流域,哈拉哈河流域是祖兴之地,迅速剿灭叛党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乃是发展之需要。所以,对于交战之双方,都将会把全部兵力投入到此役之中。撒儿秃鲁之战后,忽必烈便令李庭之汉军,玉昔帖木儿之蒙军并进,寻其主力决战。时围绕着以哈拉哈河流域的不里古都伯塔哈为中心至失剌斡耳朵及失列门林等地的大决战开始了。《元史》中的人物传记记录了整个战役。“是月,至乃颜之地,奉旨留蒙古、女直、汉军镇哈剌河(今指哈拉哈河)。复选精骑扈驾,至失剌斡耳朵,从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讨乃颜”(《元史万传》卷15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猝遇乃颜骑兵万余,时茶丘兵不满三千,众有惧色。茶丘夜令军中,多裂裳帛为旗帜,断马尾为旄,掩映林木,张设疑兵,乃颜兵大惊,以为官兵大至,遂降”(《元史俊奇传》卷15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乃颜遣哈丹领兵万人来拒,击败之。追至不里古都伯塔哈之地,乃颜兵号十万,玉哇失陷阵力战,又败之,追至失列门林,遂擒乃颜”(《元史玉哇失》卷132,明朝,宋濂,中华书局)。

     

    三.忽必烈擒杀乃颜与忽必烈乘象舆出征。

    1.乃颜被擒之地。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乃颜被擒的史料仅有《元史》中记有“追至失列门林,遂擒乃颜”(《元史玉哇失》卷132,明朝,宋濂,中华书局)。失列门林是乃颜在不里古都伯塔哈战败后,所逃到的地方。在不里古都伯塔哈的战役中,乃颜之兵力号称10万,这可能是当时乃颜的全部兵力了。一场战役下来,乃颜是输了个精光,所以,他只有逃跑这条路了,当时,他为什么逃向失列门林?失列门林当今在哪里?我们今天也只能是靠推断来还原当时的情景。乃颜战败后,其逃跑的路线史学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逃向了潢河即西拉木伦河流域,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在绰尔河中游附近的一条支流,相对较靠近金界壕地域一带。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小,而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原因是:不里古都伯塔哈之役,乃颜逃路如果向西或向北,虽然路途平坦,而且,还有大本营“失剌斡耳朵”,但是,在那里刚刚发生了撒儿秃鲁之役,还有“奉旨留蒙古、女真、汉军镇哈剌河”(《元史》卷15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北面,元军在这里获乃颜丢弃的“辎重千余”(《元史》卷14,本纪第十四,明朝,宋濂,中华书局)。更何况还有土土哈“沿河而下(这里的河指克鲁伦河,笔者注)遇叛王也哥军万骑,击走之,获马甚众,并擒叛王哈儿鲁等,献俘行在所,诛之。所以,向西、向北无疑是一条死路。

    当时,乃颜兵败如果向南逃逸,那是在接近忽必烈的势力范围,这是万万不可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向东逃跑这一条路了。

    从忽必烈与乃颜第一场战役—撒儿秃鲁之役,后至乃颜被擒的这一段时间里,所发生的大小战役多次,但都是在大兴安岭西麓进行的,而大兴安岭的东麓的洮儿河流域、归流河流域、绰尔河流域以及嫩江流域却并未发生任何战役,也就是说,乃颜的余党在洮儿河流域和嫩江流域仍有相当的实力,所以,选择向东逃跑投向乃颜余党哈丹秃鲁干这是一条极佳的方案,只是,还没有与哈丹秃鲁干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被元军擒获。这里,我们从至元二十五年所发生的与哈丹秃鲁干在归流河流域、洮儿河流域、绰尔河流域以及嫩江流域的大小战役可以清楚地看出,乃颜的同党哈丹秃鲁干等在这一大兴安岭东部地区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具体失列门林的地点,按姚大力所著《乃颜之乱杂考》认为在绰尔河中游的色勒必拉,正处于金界壕之外,连接哈拉哈河上游和绰尔河中下游一带,并由此东去嫩江流域的通道上(姚大力著《乃颜之乱杂考》,选自《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大致约相当于今阿尔山境内明水河林场,扎赉特旗西部,扎兰屯南部一带。

    2.忽必烈乘象舆出征

    乘象舆出征这在北方游牧民族史上确是首次,《史集》中有:忽必烈“坐在象背的轿子里出发了”和“载着轿子的象被赶到一个山丘顶上”(拉施特,《史集》)等记录。我们还可以从《侨吴集》中找到:忽必烈“亲御象舆,以督战”(《桥吴集》卷12《元故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秘书监岳铉第二行状》)。象舆,今天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可以游动的高级指挥所。对此,有人可能提出疑义,认为,在这里乘象舆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忽必烈出征的路线来看,从上都至应昌到撒儿秃鲁,要跨过大漠,再有,当时忽必烈已是七十三岁的高龄,如果乘马长期颠簸,这对于一位老人来讲是不可能的。另外,从平叛这件事的发展上看,忽必烈擒杀乃颜后,也是乘象舆回到上都的。《元史贺胜传》中有过关于回都路中的记载:“乃颜既败,帝还都,乘舆夜行,足苦寒,胜解衣,以身温之。帝一日猎还,胜参乘。伶人蒙采毳作狮子舞以迎驾,舆象惊,奔逸不可制,胜投身当象前,后至者段靷纵象,乘舆乃安”(《元史贺胜传》卷179,明朝,宋濂,中华书局)。此外,《元史》中人物传记中又多次提到“乘舆”。这说明忽必烈是乘象舆出征,也是坐着象舆指挥这场大战的。经过撒儿秃鲁、不里古都、失剌斡儿朵、失列门林等战役,大兴安岭以西的危机解除了,也就是彻底打破了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合在一起夹击元朝军队的梦想。只是还有一部分残敌没有肃清。所以,忽必烈可以高枕无忧地回上都了。其后,元朝军队在玉昔帖木尔等将领的指挥下,扫荡在阿尔山境内及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及陈巴尔虎旗的辉河、伊敏河流域,以及大兴安岭东侧的洮儿河流域、归流河流域、乌拉盖河流域,嫩江流域等地的叛党,最终在大元至和二十九年(1292年)其乃颜叛乱之余党在高丽国境内被彻底击败。

    乃颜之乱是元朝中规模较大的一场叛乱,波及了大兴安岭西侧的哈拉哈河流域、克鲁伦河流域、大兴安岭最北端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大兴安岭东侧的洮儿河流域、黑龙江流域南及辽河流域以及高丽国之境内。

     

    四.平叛乃颜的历史意义

    平叛乃颜,这是一场重大的军事战争。皇帝忽必烈已73岁的高龄,抱病亲征,足见朝廷的重视。这场平叛战争虽然已过去700多年,但是,我们通过《元史》等一些资料,仍然能够看到当时平叛宏大的场景和厮杀的惨烈。当时,涉及到的平叛的重要将领,在《元史》中人物传记就多达31人,受到忽必烈奖励的就有20人之多,其中有的因其战功卓著而被封至王。在这场战斗中,改写了蒙古民族单一骑兵作战的历史,创造了步、骑联合作战之典范。书写了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积极斗争的精神,彻底击败了地方诸王的割据势力,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健全了地方行政管辖,推动了党中央集权制的落实,此后,元朝进入了发展时期。

     

     

    参考书目 

    《蒙古秘史》,特官布扎布、阿斯钢译,新华出版社,2006.

    《乃颜之变》,乌阿日善著

    《乃颜之乱杂考》,姚大力著《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马可波罗行纪》,意大利,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东方出版社,2011.

    《桥吴集》卷12《元故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秘书监岳铉第二行状》

    《元史》,明朝,宋濂等著,中华书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盟市园地】忽必烈平叛乃颜与阿尔山
  • 发布时间:2015-12-20
  • 来源: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史志档案局
  • 忽必烈称帝后,其后半生中的大部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平叛内部的叛乱,先是同弟弟阿里不哥阿的帝权相争,时间长达四年之久,而后是西部以海都为首的诸王叛乱,接下来是以乃颜为首的东道诸王的叛乱。元朝时期这种叛乱一直持续到“北元”政权时期。叛乱的根源在于铁木真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时期所建立的分封制。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实行“诸子”“诸弟”“各得一份”的“分封制”(《蒙古秘史》,特官布扎布、阿斯钢译,新华出版社,2006.),这种制度与中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制有相似之处,虽然在当时推动了蒙古民族历史的进步,但是,在成吉思汗的后期,成吉思汗的诸子、诸弟中已有分裂的苗头,所以,成吉思汗选定了忠厚的第三子窝阔台做汗位。然而,家族中的这种矛盾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到忽必烈统一中原,建立元朝帝国时,这种矛盾变得更加激烈,不断爆发诸王叛乱,其中东道诸王以乃颜为首的叛乱,其叛乱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地域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

     

    .乃颜其人

    乃颜,成吉思汗幼弟铁木格斡赤斤后裔,成吉思汗分封时,铁木格斡赤斤与其母诃额伦共同据有以哈拉哈河为中心的北至海拉尔河流域的呼伦贝尔草原,约相当于今天的蒙古国东方省、内蒙古阿尔山市岭北地区、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部分地区。成吉思汗西征时,铁木格斡赤斤奉命留守漠北,节制辽东。他在这一时期利用做监国的特殊身份,不断地向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扩展领地,以致势力逐渐扩大。后来,铁木哥斡赤斤因篡权被贵由杀死后,其子只不继承了他的领地。到乃颜的爷爷塔察儿时期,由于塔察儿支持了忽必烈的帝王事业,所以,其地位更加显赫,其势力更加膨胀。等到乃颜的父亲阿术鲁死后,乃颜接管这一分子的时候,从铁木格斡赤斤到乃颜短短的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已做大到足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所以,当忽必烈所实行“习汉礼,重儒术,遵汉法,广纳汉族名士,逐渐使用了汉地各朝的典章制度”(《乃颜之变》乌阿日善)的施政理念,与当时东道诸王和西道诸王的那种守旧的观念产生了严重分歧,所故,先是西道诸王中的海都从西部开始叛乱,而后的至元二十四年,乃颜从蒙古东部叛乱。

     

    .忽必烈平叛经过

    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叛,此时,西北诸王海都等与元朝的战争正在胶着状态。面对东西两地的叛乱,以忽必烈为首的元朝统治集团积极备战。

    土土哈“临事制宜”。“即日启程,急驱七昼夜,渡秃兀剌河,战于孛怯岭”(《元史土土哈传》卷127,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以切断乃颜与海都的东西联系,避免元朝军队受到东西夹击的危险。

    对乃颜内部进行分化:采纳阿沙不花的建议,分化乃颜叛党宗王纳牙脱离乃颜阵营(《元史》卷136,明朝,宋濂,中华书局)。

    遣也先传旨谕北京等处宣慰司,“凡隶乃颜所部者禁其往来,毋令乘马持弓矢”(《元史世祖本纪》卷1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

    集结忙兀、兀鲁、札剌儿、弘吉剌、亦其列总五路诸侯军。采纳汉将叶李“臣前用汉军列前步战,而联大车断其后,以示死斗。”(《元史叶李传》169卷,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之建议,解决了“而将校多用国人,或其亲昵,立马向语,辄释仗不战,逡巡退却。”(《元史叶李传》169卷,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之疑虑。

    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忽必烈决定率蒙古、汉、高句丽之兵,亲征乃颜。五月十二日,忽必烈自上都出发,经应昌过浑善达克沙地,沿大兴安岭西麓行进,于六月三日抵达撒儿都鲁。撒儿都鲁按照姚大力著《乃颜之乱杂考》应在哈拉哈河左岸贝尔湖东南的沙尔土冷呼都克。“据1:20万分之一图L50-IV,在贝尔湖东南(东经117°4248″,北纬47°33′强)有沙尔土冷呼都克。蒙古语呼都克意谓井,是该井所在地名为沙尔土冷,它应该是忽必烈乘象舆临阵督战的撒儿秃鲁之地,其地望与史文所载距应昌十余日程也完全相符”(姚大力著《乃颜之杂考》,《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按此地理位置撒儿都鲁之地当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境内,距离阿尔山松贝尔口岸不远。撒儿都鲁之战是忽必烈亲征的第一战。《元史》第十四卷写到:“壬戌,至撒儿都鲁之地,乃颜党塔不带,率所部六万逼行在而阵,遣前军败之”(《元史世祖本纪》卷1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当时,忽必烈军远道而来,处于不利的地位。忽必烈采纳铁哥之建议:“当设疑以退之”(《元史铁哥传》卷125,明朝,宋濂,中华书局)。《元史伯颜传》、《元史董士选传》记叙了其战之激烈:“乃颜之党金家奴,塔不歹进逼乘舆,汉军力战,乃皆溃”(《元史伯颜传》卷127,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乃颜军飞矢及乘舆前,士选等出步横击之,其从败走”(《元史董士选传》卷156,明朝,宋濂,中华书局)。《马可波罗行纪》中记录了这场战斗的惨烈:“大汗既至阜上,坐大木楼,四象承之,楼上树立旗帜,其高处皆见”(《马可波罗行纪》第78章,意大利,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东方出版社,2011.)。忽必烈其用意就是“意其望见车架,必就降”(《侨吴集》卷12《元故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秘书监岳铉第二行状》)“但叛军强弓劲射,悉力攻击象舆。忽必烈被迫下舆御马”。“由是双方部众执弓弩、骨朵、刀、矛而战。其迅速可谓奇观,人见双方发矢蔽天,有如暴雨,人见双方骑马而死者甚重,陈尸满地。死伤之中,各处大声遍起,如雷震,盖此战殊烈,见人辄杀也”(《马可波罗行纪》第78章,意大利,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东方出版社,2011.)。此役后元军东行,至乃颜驻地不里古都伯塔哈。不里古都伯塔哈蒙古语意为“鹰山”,据姚大力《乃颜之乱杂考》介绍:“查《乾隆内府舆图》在大兴安岭西侧的喀尔喀必拉(即哈拉哈河)和讷墨而狠必拉(诺木尔金河)交汇处之东的三角地带亦有一山,标注为额尔占布尔古特图阿林(满语意为秃鹰山),我认为这座秃鹰山,就是乃颜屯兵的不里古都伯塔哈”(《姚大力《乃颜之乱杂考》,《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毫无疑问,这里的讷墨而狠必拉(诺木尔金河)也叫讷不尔根河,即今天的努木尔根河。其与哈拉哈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之东,当为三角山一带之山。这里交战双方进行了大决战。其地点,应包括乃颜的黄帐即“失剌斡耳朵”,当是乃颜的统治中心,其地域为阿尔山之北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辉河流域一带。不里古都伯塔哈,当属阿尔山三角山口岸一带之山,该地域属大兴安岭之西麓,是连接大兴安岭东西之重要地域。1198年,金朝政府为了镇压蒙古诸部的起义,派金将宗浩统帅大军就是从这里翻越北麓的。1202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部草原的第一战也是在今努木尔根河(成吉思汗时期称答阑捏木尔格思)流域开始的。1203年,成吉思汗与王汗在乌珠穆沁旗东北的合阑真沙陀的战役中战败后,顺着努木尔根河到达哈拉哈河与努木尔根河的三角地带,而后,在哈拉哈河流域召集旧部,休养生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彻底击垮了王汗的部队。1204年,成吉思汗在与乃蛮太阳汗的战役中,也是从努木尔根河与哈拉哈河交汇处附近的建忒该山一带(今指罕达盖)进行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改革。以上史实足见该区域地理位置之重要。另外,此区域是连结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蒙古草原的重要支点。所以,这一区域对于乃颜来讲,一方面这里是自己的大本营,另一方面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向西可以打通与海都的联系而进入蒙古本部哈喇和林,向东可联接洮儿河流域进而可进入嫩江流域,向北可发展到海拉尔河流域和额尔古纳河流域,向南可入辽河流域。从后来的乃颜战败逃跑,再到其余党哈丹秃鲁干等与元朝军队交战的情况看,这里确实是进退自如之地。对于忽必烈来讲,斡难河流域,克鲁伦河流域,额尔古纳河流域,哈拉哈河流域是祖兴之地,迅速剿灭叛党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乃是发展之需要。所以,对于交战之双方,都将会把全部兵力投入到此役之中。撒儿秃鲁之战后,忽必烈便令李庭之汉军,玉昔帖木儿之蒙军并进,寻其主力决战。时围绕着以哈拉哈河流域的不里古都伯塔哈为中心至失剌斡耳朵及失列门林等地的大决战开始了。《元史》中的人物传记记录了整个战役。“是月,至乃颜之地,奉旨留蒙古、女直、汉军镇哈剌河(今指哈拉哈河)。复选精骑扈驾,至失剌斡耳朵,从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讨乃颜”(《元史万传》卷15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猝遇乃颜骑兵万余,时茶丘兵不满三千,众有惧色。茶丘夜令军中,多裂裳帛为旗帜,断马尾为旄,掩映林木,张设疑兵,乃颜兵大惊,以为官兵大至,遂降”(《元史俊奇传》卷15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乃颜遣哈丹领兵万人来拒,击败之。追至不里古都伯塔哈之地,乃颜兵号十万,玉哇失陷阵力战,又败之,追至失列门林,遂擒乃颜”(《元史玉哇失》卷132,明朝,宋濂,中华书局)。

     

    三.忽必烈擒杀乃颜与忽必烈乘象舆出征。

    1.乃颜被擒之地。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乃颜被擒的史料仅有《元史》中记有“追至失列门林,遂擒乃颜”(《元史玉哇失》卷132,明朝,宋濂,中华书局)。失列门林是乃颜在不里古都伯塔哈战败后,所逃到的地方。在不里古都伯塔哈的战役中,乃颜之兵力号称10万,这可能是当时乃颜的全部兵力了。一场战役下来,乃颜是输了个精光,所以,他只有逃跑这条路了,当时,他为什么逃向失列门林?失列门林当今在哪里?我们今天也只能是靠推断来还原当时的情景。乃颜战败后,其逃跑的路线史学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逃向了潢河即西拉木伦河流域,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在绰尔河中游附近的一条支流,相对较靠近金界壕地域一带。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小,而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原因是:不里古都伯塔哈之役,乃颜逃路如果向西或向北,虽然路途平坦,而且,还有大本营“失剌斡耳朵”,但是,在那里刚刚发生了撒儿秃鲁之役,还有“奉旨留蒙古、女真、汉军镇哈剌河”(《元史》卷154,明朝,宋濂,中华书局)。北面,元军在这里获乃颜丢弃的“辎重千余”(《元史》卷14,本纪第十四,明朝,宋濂,中华书局)。更何况还有土土哈“沿河而下(这里的河指克鲁伦河,笔者注)遇叛王也哥军万骑,击走之,获马甚众,并擒叛王哈儿鲁等,献俘行在所,诛之。所以,向西、向北无疑是一条死路。

    当时,乃颜兵败如果向南逃逸,那是在接近忽必烈的势力范围,这是万万不可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向东逃跑这一条路了。

    从忽必烈与乃颜第一场战役—撒儿秃鲁之役,后至乃颜被擒的这一段时间里,所发生的大小战役多次,但都是在大兴安岭西麓进行的,而大兴安岭的东麓的洮儿河流域、归流河流域、绰尔河流域以及嫩江流域却并未发生任何战役,也就是说,乃颜的余党在洮儿河流域和嫩江流域仍有相当的实力,所以,选择向东逃跑投向乃颜余党哈丹秃鲁干这是一条极佳的方案,只是,还没有与哈丹秃鲁干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被元军擒获。这里,我们从至元二十五年所发生的与哈丹秃鲁干在归流河流域、洮儿河流域、绰尔河流域以及嫩江流域的大小战役可以清楚地看出,乃颜的同党哈丹秃鲁干等在这一大兴安岭东部地区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具体失列门林的地点,按姚大力所著《乃颜之乱杂考》认为在绰尔河中游的色勒必拉,正处于金界壕之外,连接哈拉哈河上游和绰尔河中下游一带,并由此东去嫩江流域的通道上(姚大力著《乃颜之乱杂考》,选自《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大致约相当于今阿尔山境内明水河林场,扎赉特旗西部,扎兰屯南部一带。

    2.忽必烈乘象舆出征

    乘象舆出征这在北方游牧民族史上确是首次,《史集》中有:忽必烈“坐在象背的轿子里出发了”和“载着轿子的象被赶到一个山丘顶上”(拉施特,《史集》)等记录。我们还可以从《侨吴集》中找到:忽必烈“亲御象舆,以督战”(《桥吴集》卷12《元故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秘书监岳铉第二行状》)。象舆,今天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可以游动的高级指挥所。对此,有人可能提出疑义,认为,在这里乘象舆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忽必烈出征的路线来看,从上都至应昌到撒儿秃鲁,要跨过大漠,再有,当时忽必烈已是七十三岁的高龄,如果乘马长期颠簸,这对于一位老人来讲是不可能的。另外,从平叛这件事的发展上看,忽必烈擒杀乃颜后,也是乘象舆回到上都的。《元史贺胜传》中有过关于回都路中的记载:“乃颜既败,帝还都,乘舆夜行,足苦寒,胜解衣,以身温之。帝一日猎还,胜参乘。伶人蒙采毳作狮子舞以迎驾,舆象惊,奔逸不可制,胜投身当象前,后至者段靷纵象,乘舆乃安”(《元史贺胜传》卷179,明朝,宋濂,中华书局)。此外,《元史》中人物传记中又多次提到“乘舆”。这说明忽必烈是乘象舆出征,也是坐着象舆指挥这场大战的。经过撒儿秃鲁、不里古都、失剌斡儿朵、失列门林等战役,大兴安岭以西的危机解除了,也就是彻底打破了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合在一起夹击元朝军队的梦想。只是还有一部分残敌没有肃清。所以,忽必烈可以高枕无忧地回上都了。其后,元朝军队在玉昔帖木尔等将领的指挥下,扫荡在阿尔山境内及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及陈巴尔虎旗的辉河、伊敏河流域,以及大兴安岭东侧的洮儿河流域、归流河流域、乌拉盖河流域,嫩江流域等地的叛党,最终在大元至和二十九年(1292年)其乃颜叛乱之余党在高丽国境内被彻底击败。

    乃颜之乱是元朝中规模较大的一场叛乱,波及了大兴安岭西侧的哈拉哈河流域、克鲁伦河流域、大兴安岭最北端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大兴安岭东侧的洮儿河流域、黑龙江流域南及辽河流域以及高丽国之境内。

     

    四.平叛乃颜的历史意义

    平叛乃颜,这是一场重大的军事战争。皇帝忽必烈已73岁的高龄,抱病亲征,足见朝廷的重视。这场平叛战争虽然已过去700多年,但是,我们通过《元史》等一些资料,仍然能够看到当时平叛宏大的场景和厮杀的惨烈。当时,涉及到的平叛的重要将领,在《元史》中人物传记就多达31人,受到忽必烈奖励的就有20人之多,其中有的因其战功卓著而被封至王。在这场战斗中,改写了蒙古民族单一骑兵作战的历史,创造了步、骑联合作战之典范。书写了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积极斗争的精神,彻底击败了地方诸王的割据势力,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健全了地方行政管辖,推动了党中央集权制的落实,此后,元朝进入了发展时期。

     

     

    参考书目 

    《蒙古秘史》,特官布扎布、阿斯钢译,新华出版社,2006.

    《乃颜之变》,乌阿日善著

    《乃颜之乱杂考》,姚大力著《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马可波罗行纪》,意大利,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东方出版社,2011.

    《桥吴集》卷12《元故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秘书监岳铉第二行状》

    《元史》,明朝,宋濂等著,中华书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