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0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新书评议)评《侵华日军乌奴耳要塞考》
  • 《侵华日军乌奴耳要塞考》一书,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作者用六年时间亲自调查、研究,并实地踏勘,掌握了大批第一手资料,继用两年时间取证、撰写,可以见得,此书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上,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治学态度而编撰出版的,是一部珍贵的地方文献。

    通览全书,我认为该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资料翔实

    研究历史,最要紧的是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用事实说话,不杜撰、不人云亦云、不褒不贬,不枝不曼,这是史学工作者的起码治学原则。如作者在第八章“修筑要塞的劳动力”中,设中国劳工、日军工兵两节。在中国劳工中设“劳动统治”政策、劳工来源、劳工运输、劳工生活、劳工管理、劳工命运、幸存劳工忆述七项内容。继在第七项幸存劳工忆述中,作者实地采访了黄文良、刘心如、战士达、路文兴、何汝伶、冯德恩、狄玉林、黄文垚、杜儒、刘庚、刘少武十一人。通过这些见证人亲诉的历史事实,加强了该书的真实性、可信性与厚重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作者妥贴地把本人实地踏勘的资料与历史档案结合起来,并辅以口碑资料,由此“三合一”治学原则,将全书采用立体性的手法加以表述,值得学习研究。

    二、图文并茂

    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物与图片。《侵华日军乌奴耳要塞考》全书共使用322幅插图。其中如第364页“孟庆武被炸残的手”,第369页“凤凰山劳工头骨,可明显看出头部受过重击图”,“死者头部被粗大的铁链穿过图”等惨不忍睹。另有多份日本关东军作战命令复印件,进一步证明日本侵略军利用此工事侵华、拒苏、防蒙的目的。

    俗话说:“一图抵千字”,利用插图说话,不仅有依据而且直观明了,常见的考古报告、图片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均属此例。本书大量使用照片,桩桩件件铁的事实,记载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

    三、编排科学

    《侵华日军乌奴耳要塞考》全书设要塞构筑环境、要塞构筑与管理、乌奴耳要塞阵地群、乌奴耳要塞日军空军基地、乌奴耳要塞设施、驻军及武器装备、要塞区殖民统治机构、修筑要塞的劳动力、日军开拓团与要塞慰安妇、要塞区的抗日斗争、苏联红军攻克乌奴耳要塞、乌奴耳要塞遗患和迷团计十二章,殿以附录。大事记置于全书之首,从1901326“中东铁路西线兴安岭隧道工程开工”投笔,到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为止,纵贯45年,将日本侵略军修筑乌奴耳要塞大势大略一一记载。如此横陈全景(貌),纵贯史实,沿用编史修志手法,将日本侵略军在牙克石地区修筑侵略战略工事的全部过程和盘托出。将大量翔实资料施以科学的编排架构,使全书浑为一体。

    四、爱国主义乡土教材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虽然,从日本的人口与国土面积看,和中国相差十几倍,但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8月日本侵略中国的14年中,不仅使中国人民死亡达四千多万,而且从中国掠走大批资源,如煤炭、木材、有色金属、黄金、白银,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字画等。区区岛国、弹丸之地,居然如此嚣张地残害中国人、掠夺资源。本书仅从侵华日军如何强迫劳工修筑工事一例,用大量事实揭露日本侵略军在华犯下的罪恶,让中国人民,让世界人民,特别是让下一代认识日本侵略军的罪恶史,不忘国耻。

    历史的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们:穷则被欺,弱则挨打。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新书评议)评《侵华日军乌奴耳要塞考》
  • 《侵华日军乌奴耳要塞考》一书,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作者用六年时间亲自调查、研究,并实地踏勘,掌握了大批第一手资料,继用两年时间取证、撰写,可以见得,此书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上,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治学态度而编撰出版的,是一部珍贵的地方文献。

    通览全书,我认为该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资料翔实

    研究历史,最要紧的是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用事实说话,不杜撰、不人云亦云、不褒不贬,不枝不曼,这是史学工作者的起码治学原则。如作者在第八章“修筑要塞的劳动力”中,设中国劳工、日军工兵两节。在中国劳工中设“劳动统治”政策、劳工来源、劳工运输、劳工生活、劳工管理、劳工命运、幸存劳工忆述七项内容。继在第七项幸存劳工忆述中,作者实地采访了黄文良、刘心如、战士达、路文兴、何汝伶、冯德恩、狄玉林、黄文垚、杜儒、刘庚、刘少武十一人。通过这些见证人亲诉的历史事实,加强了该书的真实性、可信性与厚重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作者妥贴地把本人实地踏勘的资料与历史档案结合起来,并辅以口碑资料,由此“三合一”治学原则,将全书采用立体性的手法加以表述,值得学习研究。

    二、图文并茂

    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物与图片。《侵华日军乌奴耳要塞考》全书共使用322幅插图。其中如第364页“孟庆武被炸残的手”,第369页“凤凰山劳工头骨,可明显看出头部受过重击图”,“死者头部被粗大的铁链穿过图”等惨不忍睹。另有多份日本关东军作战命令复印件,进一步证明日本侵略军利用此工事侵华、拒苏、防蒙的目的。

    俗话说:“一图抵千字”,利用插图说话,不仅有依据而且直观明了,常见的考古报告、图片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均属此例。本书大量使用照片,桩桩件件铁的事实,记载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

    三、编排科学

    《侵华日军乌奴耳要塞考》全书设要塞构筑环境、要塞构筑与管理、乌奴耳要塞阵地群、乌奴耳要塞日军空军基地、乌奴耳要塞设施、驻军及武器装备、要塞区殖民统治机构、修筑要塞的劳动力、日军开拓团与要塞慰安妇、要塞区的抗日斗争、苏联红军攻克乌奴耳要塞、乌奴耳要塞遗患和迷团计十二章,殿以附录。大事记置于全书之首,从1901326“中东铁路西线兴安岭隧道工程开工”投笔,到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为止,纵贯45年,将日本侵略军修筑乌奴耳要塞大势大略一一记载。如此横陈全景(貌),纵贯史实,沿用编史修志手法,将日本侵略军在牙克石地区修筑侵略战略工事的全部过程和盘托出。将大量翔实资料施以科学的编排架构,使全书浑为一体。

    四、爱国主义乡土教材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虽然,从日本的人口与国土面积看,和中国相差十几倍,但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8月日本侵略中国的14年中,不仅使中国人民死亡达四千多万,而且从中国掠走大批资源,如煤炭、木材、有色金属、黄金、白银,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字画等。区区岛国、弹丸之地,居然如此嚣张地残害中国人、掠夺资源。本书仅从侵华日军如何强迫劳工修筑工事一例,用大量事实揭露日本侵略军在华犯下的罪恶,让中国人民,让世界人民,特别是让下一代认识日本侵略军的罪恶史,不忘国耻。

    历史的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们:穷则被欺,弱则挨打。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