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四期
  • (专稿)内蒙古满族研究50年
  •     内蒙古的满族研究始于1957年内蒙古社会历史调查组对满族的调查,至今已整整走过50年的历程。根据我平日的了解及掌握的资料,现将50年来内蒙古满族研究的基本概况做一介绍,缺失之处,敬请识者补正。
      1、满族历史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族历史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就学术著作而言:1957年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蒙古社会历史调查组对呼和浩特新城区满族和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苏木(今满族屯满族乡)的满族进行了社会历史调查,并于1958年撰写出调查报告的稿。该稿收于198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题为《内蒙古自治区满族社会历史调查》。该调查报告收录了内蒙古满族的人口与分布、旧时的政治与经济状况、现时的政治与经济状况、风俗和习惯等内容。
      1961年9月,内蒙古大学金启孮赴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屯搞满族社会历史调查,经过长期研究、辨别、选择、整理所收集资料,最终著成《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作者准确地记录当时仍在使用的满族语言词汇、满族民情风俗和社会历史概况,以独特的视角,对该地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作出了全新的评价。
      1987年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出版了佟靖仁编著的《呼和浩特满族简史》。该书对呼和浩特满族的历史与文化予以概述。1992年该书由内蒙古出版社出版。199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鸿飞、鸿霞撰著了《塞北新城的满族》。该书较全面叙述了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满族260年来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民族关系。
      1992年,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了宁昶英撰著的《塞北风俗》。该书为著者文集、介绍满族的文章主要有《满族的由来及发现》、《满族的族称沿革》、《满族的尚白习俗》、《满汉全席及其形成》和《谈〈满族古神话〉中的风俗文化》等。
      1993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撰著的《内蒙古的满族》。作者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境内农村满族、牧区满族、山区满族和城区满族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概述。
      1997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佟静礼、张德祥编著的《呼和浩特史话》。该书较详细的叙述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历史沿革,内中对绥远八旗驻防城和满族概述颇详。
      199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曼珠•素华撰著的《塔其库耕耘纪》。该书介绍内蒙古满族历史的文章有《话说公主府》、《漫说将军衙署》、《凉城曹碾满族乡,民族团结好榜样》、《内蒙古的满族》和《共产党给我们满族带来了新生活》等。
      200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刘蒙林、孙利中编著的《内蒙古古城》。该书详尽地对云中、盛乐、受降、上京、中京、丰州、黑水、上都、赵王、应昌、托托、美岱、归化和绥远城等14座古城的建城背景、建设布局、区划沿革、社会生活、出土文物、宗教寺庙等内容进行了概述,其中对绥远八旗驻防城论述颇详。
      2005年,中共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委员会内部出版了《新城概览》。该书共29目,其中介绍满族历史文化的有历史沿革、名声古迹、人物传记、民俗风情、民间传说等。
      就学术论文而言:金启孮首先发表了《呼和浩特旧城的变迁和新城的兴建》(《内蒙古大学学报》,1960年第2期),开始了对内蒙古满族的学术研究。该文以翔实的史料,对归化城和绥远城的发展沿革进行了论述。
      1981年,金启孮撰著的《海蚌公主考》在《内蒙黄文史》(1981年第1期)中发表。该文以充足的史料,论证出清代呼和浩特公主府中的首任下嫁公主为康熙皇帝的第六女恪靖固伦公主及公主府时呼和浩特政局的影响。
      1981年,鲍•宝音图在《锡盟史稿》(1981年第2期)上发表《锡盟满族的由来与发展》。该文介绍了1949年后锡盟农牧区满族人的生活、人口、农牧业生产和文化教育的概况。
      1981年,金启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研究学会主编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研究学会首届年会论文选集》上发表《满族的冠姓问题》。该文就满族有没有姓、满族是否指名为姓、满族冠汉姓始于何时、满族冠汉姓有无规律等问题展开了回答与论述。
      1982年,金启孮、佟靖仁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所办的《内蒙古文史》(第一期)上发表《呼和浩特的兴建和发展》。该文分五部分,对呼和浩特明清以来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论述。后该文载入金启孮撰著的《漠南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
      1983年,计魁元在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编办公室所办的《呼和浩特史料》(第一辑)上发表《清朝绥远城军事学府——武备学堂》。该文介绍了该校建校的历史背景、课程及发展沿革。
      1983年,瓜拉哈喇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三辑)上发表《绥远城的建筑布局》。该文介绍了绥远城的城墙、城门、护城河、钟鼓楼、街巷、将军衙署、兵房、校场及寺庙等。
      1983年,王志毅在《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4期)上发表《绥远将军及绥远》。该文论述了设绥远城将军的原因、兵丁的人数与来源、绥远城的规模等内容。
      1983年,刘成法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三辑)上发表《绥远城将军衙署历史沿革》。该文主要介绍了衙署的建筑概况、设官经过和民国以来的将军府等内容。
      1984年,刘映元在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办的《文史资料》(第三辑)上发表了《清朝和民国初年的绥远地方部队及驻军概述》。该文主要论述了清代八旗兵驻防绥远城及清末编练新军的过程,以及民国初年绥远地区地方部队的兴衰演替。
      1984年,王学愚在《呼和浩特史料》(第四辑)上发表《慈禧与归化城》。该文论述了慈禧少年时,跟其父惠征(归绥道员,1849~1851年)在归化城生活的史实。
      1984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辑)上发表《呼市新城八大庙》一文。该文介绍了绥远城满族的关帝庙、城隍庙、家庙、旗纛庙、马神庙、山神庙、财神庙、文昌阁的建筑形制与特色。
      1984年,韩登庸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辑)上发表《费扬古将军事略》。该文主要论述了归化城将军费扬古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出征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事略。
      1984年,鲁阳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辑)上发表《“贻案”前后》。该文主要介绍了绥远城将军贻谷在清末放垦蒙地时的举措,以及被弹劾罢官的过程。
      1985年,张瑾在《武川文史资料》(第二辑)上发表《满族简况暨清太祖左鞭谱。该文论述了满族的发展历程和流传于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的清太祖左鞭谱(口诀)。
      1985年,邵廷、鲁性瑜在《呼和浩特史料》(第六辑)上发表《定安将军与长白书院》。该文介绍了绥远城将军定安创建长白书院的过程及书院的发展沿革。
      1986年,《赤峰市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登载了一篇20世纪60年代初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的来历》。该文主要记录了十家满族乡的来历、政治生活、经济情况、民族关系等内容,极具史料价值。
      1986年,王志毅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七辑)上发表《绥远城建城考》。该文以翔实的史料加以论证,认为绥远城动工兴建于乾隆二年二月,完工于乾隆四年六月。
      1987年,蒙林在《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2期)发表《〈清史稿•疆臣年表〉纠误一则》。该文以《清实录》为依据,认为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初九以后的右卫将军不是姓栋鄂氏的费扬古,而是姓爱新觉罗氏的宗室费扬古。而且,右卫第一任将军是希福,不是费扬古,他应为第二任。
      1987年,关润霞在《内蒙古地方志》(1987年第1~2期)上发表《呼和浩特新城区满族文化概述》。该文介绍了绥远城满族的语言文字使用和教育的发展沿革。
      1987年,孙驰在《呼和浩特文物》(1987年第1期)上发表《绥远城承薰门额》。该文介绍了绥远城四门及承薰门的形制。
      1988年,赵国鼎在《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1辑)上发表《世远堂旧话》。作者以亲身所历概述了清末民初绥远城满族社会的真实状况。
      1989年,蒙林在《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上发表《清太祖时期的满蒙关系》。该文以第一手史料为基础,论证出努尔哈赤时期的满蒙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满洲与科尔沁蒙古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双方是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1989年,刘蒙林在《内蒙古社联》(1989年第4期)上发表《康熙出巡归化城》。该文以翔实的史论论述了康熙皇帝于1696年率军出巡归化城的背景、路线,以及在归化城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
      1989年,邱瑞中在《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上发表《康熙盔甲与驻跸归化城辨》。该文以翔实的史料得出:康熙皇帝在1696年出巡归化城时赐予崇福寺的盔甲并非御用戎装,仅是亲王级的盔甲;同时对崇福寺、延寿寺中所立御制石碑的真伪予以置疑,对康熙驻跸归化城的次数给予辩证。
      1989年,刘蒙林在《内蒙古社联》(1989年第2期)上发表《天命年间八旗牛录数目考》。该文以《满文老档》为依据,纠正了《钦定八旗通志初集》和《皇朝文献通考》的记载错误。
      1990年,赵兵在内蒙古档案局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上发表《清末绥远城八旗牧厂放垦探述》。该文对放垦的原因、清查界地、放垦的措施等进行了论述。
      1990年,金启孮在《清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中发表《试论清代的满蒙汉关系》。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关外时期、顺康雍时期、乾嘉道时期三个民族的关系。
      1990年,腊宝在土默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所办的《土默特文史资料》(第五辑)上发表《土默特地区十三家庄头简述》。该文论述了皇庄的由来和浑津、黑河、十三家庄头在绥远城将军属下的基本生产生活概况。
      1991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九辑)上发表《绥远满洲八旗兵丁生活纪实》。该文介绍了绥远城八旗兵丁在清朝及民国间的社会经济生活实况。
      1993年,刘蒙林在《内蒙古地方志》(1993年第4期)上发表《清代绥远城旗人教育概述》。该文用翔实的史料论证了八旗兵丁在旧式教育体制和心血之下的教育概况。
      1994年,鼓勇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上发表《归化城的庄头与庄头地》。该文记述了浑津、黑河十三家庄头形成、土地面积、组织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1994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上发表《绥远城驻防八旗考源》。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证了绥远城驻防初期民族成份的繁杂变化,最终于乾隆中期才形成了以京师与右卫满蒙八旗兵联合驻防的格局。
      1994年,李世馨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上发表《绥远城调查报告》。该文概述了绥远城建筑沿革,并附有绥远城建筑遗存调查一览表。
      1995年,同田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10辑)上发表《绥远城的老字号》。该文图文并茂,介绍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绥远城中的南街、北街、东街、西街老字号的发展沿革。
      1995年,李铁钢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1~2期)上发表了《清代绥远城将军德勒克多尔济其人及御赐碑记》。该文论述了德勒克多尔济其人、墓地、归绥防务、与公主府的关系等史实。
      1995年,蒙林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十辑)上发表《绥远城满族人口演变概略》。该文探究了清朝、民国时期绥远城满族人口的发展与变化。
      1995年,佟鸿举在《满族研究》(1995年第1期)上发表《呼和浩特满族发展概述》一文。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绥远城满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1996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上发表《绥远城城工始建时间考》。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证绥远城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而非传统的说法乾隆二年。
      1997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2期)上发表《满族及其先世丧葬习俗之流变》。该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论述了满族先世之葬俗和满族葬俗间的传承、兴替及流变。
      1997年,张汉君,张晓东在《呼和浩特文物》(第三期)上发表《将军衙署澄园探考》。该文论述了建于1930年绥远城将军衙署内的园林建筑遗存。
      1997年,刘蒙林在《内蒙古地方志》(1997年第二期)上发表《康熙出巡归化城与鄂尔多斯部》。该文以《清实录》为依据,论述了康熙皇帝针对噶尔丹于1696年出巡归化城和蒙古鄂尔多斯部时的政治、军事说动。
      1997年,韩大明在《呼和浩特文物》(第三期)上发表《呼和浩特满族墓葬区发掘简报》。该文概述了146座满族墓葬的发掘简况及1800余件出土文物。
      2000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六期)上发表《绥远城八旗蒙古初探》。该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清代绥远城八旗蒙古的由来、驻防、变迁、官制、人口、俸饷、分布、名姓、教育、风俗及归宿进行了探索。
      2001年,刘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主编的《北方民族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文集中发表《明代女真族与汉族经济交往概述》。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明朝末年女真族与汉族的经济交往阶段、特点及概况。
      2002年,张慧君、李铁钢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二期)上发表《〈绥远城濬濠种树记〉碑及其价值》。该文对定将军任职的背景、种树的由来、石碑的价值进行了论述。
      2002年,政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委员会编撰内部出版了《新城区文史资料》(第一辑:满族传记)一书。该书收有文稿45篇,其中涉及满族历史研究的主要文章有:于用法撰著了《绥远城始建时间辨》,该文以土默特土旗档案馆所藏档案为依据,认为绥远城始建时间为乾隆二年(1737年)。佟鸿举撰著了《绥远城完工时间新考》,该文以土默特左旗档案馆档案为依据,认为绥远城竣工于乾隆三年(1738)年,而非传统的说法乾隆四年。孙秀川撰著了《清代绥远城建筑概况》。该文论述了绥远城的占地面积、绥远城的街坊、绥远城的主要建筑和绥远城建成后的传闻等。关润霞撰著了《漫步新城话沧桑》,该文介绍了绥远城的城垣、城门、角楼、钟鼓楼、将军府、兵房、商铺、教场、寺庙等沿革。张祥撰著了《历经沧桑的绥远城将军衙署》,该文介绍了将军衙署的主要结构和清代绥远城将军标记民国时期历任将军、都统、主席表。富景华撰著了《新城鼓楼》,该文论述了钟鼓楼的形制规模、建筑特色和晨钟暮鼓的功能。银峰撰著了《绥远城的文昌阁和孔庙》,该文介绍了文昌阁和孔庙的结构形制和建筑特色及历史沿革。富景华撰著了《绥伦苏远城的戏楼》,该文论述了清代绥远城内五座戏楼的历史沿革。银瑞卿撰著了《满城中蒙汉回满各族的迁入》,该文介绍了绥远城中四个民族的迁入历程及经济社会生活。银瑞卿撰著了《绥远城满族人生活纪实》,该文论述了清代八旗兵丁的社会生活和民国时期满族的生活窘况继1949年后的新生活。罗万鎰撰著了《新城农业话沧桑》,该文介绍了绥远城周边的农业历史及满族农民的发展概况。孙秀川撰著了《公主府与公主》,该文论述了恪靖公主下嫁背景、公主三迁府邸、公主的家人家事、公主的陵寝等史实。张祥撰著了《贻谷•蒙肯•贻案》,该文论述了绥远城将军贻谷在督办蒙旗肯务期间的所作所为和贻谷被弹劾免职的原因、过程。银峰撰著了《绥远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灯》,该文介绍了绥远城从清朝志民国年间的用灯历史沿革。孙秀川撰者了《绥远城城墙的拆除》,该文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拆除绥远城城垣的全过程。
      2003年,铁达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年第二期)上发表《清绥远城驻防八旗史纵览》。该文论述了清代绥远城的设置、驻防八旗的规制、八旗兵担负的任务等史实。
      2004年,杜晓黎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二期)上发表《恪靖公主品级•封号•金册考释》。该文论述了恪靖公主的名称、品级、封号、金册等史实。
      2、满族语言文字研究
      对满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著的《满语语法》。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和综合满语语法规律方面,提出了一套比较符合语言实际的语法体系,是学习满语的读者较为系统的参考书。
      198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著的《满语读本》。该书是《满语读书》的配套课本,是学习满语文的初等教科书。全书共分20课,1-5课是字母语音,6-20课是文章会话。
      1992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金启孮撰著的《沈水集》。该文集收有《满语助词初探》、《满语Ombi用法新探》等学术论文。
      199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撰著的《土默川耕耘记》。该文集收有《呼和浩特地区满语同汉语、蒙语在词汇上的相互借用》,该文系统地论述了满语中的汉语借词、满语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借词、呼和浩特地区汉语中的满语借词、土默特蒙古族语言中的满语词汇等互借现象。
      1996年,远方出版社出版了金光平、金启宗、乌拉熙春撰著的《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该文集收有乌拉熙春关于满族语言文字方面的论文16篇:《满语支语言中的过渡音》、《满语支语言中的长短元音》、《满语支语言中的松紧元音》、《满语支语言中的送气清擦印》、《满语元音的演变》、《满语辅音的演变》、《锡箔语和满洲书面语某些语音的比较》、《满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满族的语言与文化》、《满族的语言与文化之二》、《从语言论证女真、满洲之族城》、《从语言论证撒满一词之本义》、《现代满语方言使用者的历史渊源》、《满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读学习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满文诗〈盛京赋•颂词〉的艺术特色》等。
      1996年,远方出版社出版了续维国、曾米鲁撰著的《通辽潭故》。该书为文集,其中《通辽话中觅满语》一文概述了今通辽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大量满族词汇的状况。
      2002年,在《新城区文史资料》(第一辑:满族专辑)上载有两篇有关论文。关润霞撰著了《新城满族语言文字及教育史话》,该文概述了绥远城满族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使用满语文的状况及满族教育的发展沿革。富景华撰著了《绥远城满族用语例释》,该文就绥远城满族用语中一些常用的独特词语,按词性及表示的意义归类,对其读法和意思予以了简释。
      3、满族民俗研究
      对内蒙古满族民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宁英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集)上发表《呼市满族旧俗谭概》。该文对清朝、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满族荤素、丧葬、妇幼、礼仪、禁忌等民俗进行了概述。
      1985年,宁英在《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四期)上发表《满族居室古今谈》。该文对满族在不同时期的居室及形制进行了探述。
      1985年,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内部编辑出版了由陈若培搜集整理的《满族八角鼓》。该书为呼和浩特民族民间文艺资料,共收录了四个方面的有关内容:八角鼓的历史资料,呼和浩特满族戏八角鼓及其历史沿革,八角鼓的曲本资料,八角鼓的曲谱资料。
      1989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史料》(第八辑)上发表《呼市新城满族婚丧习俗补遗》。该文对清朝绥远城满族的婚姻、丧葬等民俗进行了探述。
      从1982年至1988年,《呼和浩特晚报》相继登载了大批各民族各时期的民情风俗。其中涉及满族民俗的文章有:《满族的尚白习俗》(冷夫,1983年3月1日),《黑夜娶媳妇》(宁英,1984年6月30日),《满剧》(宁英,)1984年7月28日),《满族旗袍》(宁英,1984年10月4日),《新城旧花园》(倩影,1985年1月28日),《新城的午炮》(倩影,1985年8月6日),《鼓楼旧事》(倩影,1986年1月13日),《新城街巷名称由来》(富景华,1986年9月25日),《呼市新城满族的婚俗》,(富景华,1986年11月27日),《绥远城八旗官兵的房衙建制》(富景华,1986年12月25日),《绥远城八旗兵的住房及其陈设》(富景华1987年1月8日),《呼市新城的满族桑俗》(富景华,1987年12月21日),《另具一格的满族窗画》(富景华,1988年2月12日)。
      1992年,佟靖仁在《土默川耕耘录》中撰写满族民俗的文章主要有:《满族的传统文艺》、《满族的传统体育》、《满族的饮食特色》、《花灯会与慈灯寺》、《旗袍的来历》、《满族的菜包饭》、《满族的衣饰与宅院》、《满族的荤素与阿察不密歌》、《满族的祭祀》和《满族的礼仪与禁忌》等。
      1993年,佟鸿举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满族风情录》上发表《太平鼓与八角鼓》。该文介绍了太平鼓和八角鼓的形制、弹奏技法及发展沿革。
      1994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上发表《绥远满族岁时节俗》。该文介绍了旧时绥远城满族传统的岁首节、元宵节、添仓颉、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鬼节、冬至、腊八节、祭灶节、近岁节等节日习俗。
      1997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四期)上发表《满族及其先世丧葬习俗支流变》。该文论述了历史上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的葬俗技丧葬特点。
      1998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上发表《清末民初呼和浩特新城满族的头饰》。该文论述了绥远城满族满女《幼儿到老年的头饰和服饰的变化过程》。
      2002年,《新城区文史资料》(第一辑:满族专辑)中载有满族民俗的文章主要有关润霞撰著了《新城满族民间文娱生活》,该文叙述了满族旧时传统的文体游艺活动。刘汉清撰著了《新城满族的饮食文化》,该文介绍了满族传统的风味小吃及饮食特色。刘汉清撰著了《神杆、神石、神鸭、神犬和背灯祭》,该文介绍了满族对其敬奉的由来和背灯祭的方法。富景华撰著了《绥远城年俗》,该文介绍了旧时绥远城满族人忙年、装饰、祭拜、闹灯等年俗过程。刘汉清撰著了《满族妇女的旗鞋》,该文介绍了清代满族妇女旗鞋的式样、鞋饰等内容。白书琴、白永利撰著了《塞北满族风俗趣闻》,该文介绍了绥远城,满族旧时的育儿、丧葬、风味小吃、游艺、礼仪等习俗。
      4、满族其他研究
      1939年,文睿华撰著《公主府志》。公主府系康熙皇帝第六女恪靖公主的府第。该志仅为抄本,现存有1961年内蒙古图志馆转抄公主府后人祁多寿家藏本。志书约4万字,内有世系表、公主编、陵墓编、地域沿革表、山川编附谷洞、交通编,为研究清朝满蒙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983年,胡道源在《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四期)上发表《绥远志》和《绥远志略》。该文就两书的版本、体例、内容、特点等作出了概述。
      1983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地方志编写小组内部翻印了由佟靖仁点校注释的满族古籍《绥远城驻防志》。该书由金启骔作序,为不分卷本,共83目,由清代档册编成。之后,佟靖仁又对《绥远城驻防志》(四卷本)加以标点标注,1991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满汉合璧四卷本,卷一为20目,卷二为22目,卷三为25目,卷四为28目,是研究内蒙古满族史与呼和浩特地区史的第一手资料。
      1986年,忒莫勒在《内蒙古地方志》(1986年第一期)上发表《〈绥远城驻防志〉成书年代及编者考》,该文认为《绥远城驻防志》(不分卷本)可能成书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者可能是景秀、关瑞等人。
      198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著的《满族古神话》。该书收有满族神话故事9篇,是一本完全用满语讲述、记录、整理和译注的书籍,这在我国出版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对于满族文学、语言、习俗及宗教,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书还附有满汉文对照、罗马字转写及国际音标注音。
      1989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编著的《呼和浩特满族民间故事选》。该书收有流传于呼和浩特地区满族人民中的民间故事与传说71篇,它们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富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稿)内蒙古满族研究50年
  •     内蒙古的满族研究始于1957年内蒙古社会历史调查组对满族的调查,至今已整整走过50年的历程。根据我平日的了解及掌握的资料,现将50年来内蒙古满族研究的基本概况做一介绍,缺失之处,敬请识者补正。
      1、满族历史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族历史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就学术著作而言:1957年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蒙古社会历史调查组对呼和浩特新城区满族和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苏木(今满族屯满族乡)的满族进行了社会历史调查,并于1958年撰写出调查报告的稿。该稿收于198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题为《内蒙古自治区满族社会历史调查》。该调查报告收录了内蒙古满族的人口与分布、旧时的政治与经济状况、现时的政治与经济状况、风俗和习惯等内容。
      1961年9月,内蒙古大学金启孮赴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屯搞满族社会历史调查,经过长期研究、辨别、选择、整理所收集资料,最终著成《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作者准确地记录当时仍在使用的满族语言词汇、满族民情风俗和社会历史概况,以独特的视角,对该地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作出了全新的评价。
      1987年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出版了佟靖仁编著的《呼和浩特满族简史》。该书对呼和浩特满族的历史与文化予以概述。1992年该书由内蒙古出版社出版。199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鸿飞、鸿霞撰著了《塞北新城的满族》。该书较全面叙述了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满族260年来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民族关系。
      1992年,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了宁昶英撰著的《塞北风俗》。该书为著者文集、介绍满族的文章主要有《满族的由来及发现》、《满族的族称沿革》、《满族的尚白习俗》、《满汉全席及其形成》和《谈〈满族古神话〉中的风俗文化》等。
      1993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撰著的《内蒙古的满族》。作者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境内农村满族、牧区满族、山区满族和城区满族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概述。
      1997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佟静礼、张德祥编著的《呼和浩特史话》。该书较详细的叙述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历史沿革,内中对绥远八旗驻防城和满族概述颇详。
      199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曼珠•素华撰著的《塔其库耕耘纪》。该书介绍内蒙古满族历史的文章有《话说公主府》、《漫说将军衙署》、《凉城曹碾满族乡,民族团结好榜样》、《内蒙古的满族》和《共产党给我们满族带来了新生活》等。
      200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刘蒙林、孙利中编著的《内蒙古古城》。该书详尽地对云中、盛乐、受降、上京、中京、丰州、黑水、上都、赵王、应昌、托托、美岱、归化和绥远城等14座古城的建城背景、建设布局、区划沿革、社会生活、出土文物、宗教寺庙等内容进行了概述,其中对绥远八旗驻防城论述颇详。
      2005年,中共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委员会内部出版了《新城概览》。该书共29目,其中介绍满族历史文化的有历史沿革、名声古迹、人物传记、民俗风情、民间传说等。
      就学术论文而言:金启孮首先发表了《呼和浩特旧城的变迁和新城的兴建》(《内蒙古大学学报》,1960年第2期),开始了对内蒙古满族的学术研究。该文以翔实的史料,对归化城和绥远城的发展沿革进行了论述。
      1981年,金启孮撰著的《海蚌公主考》在《内蒙黄文史》(1981年第1期)中发表。该文以充足的史料,论证出清代呼和浩特公主府中的首任下嫁公主为康熙皇帝的第六女恪靖固伦公主及公主府时呼和浩特政局的影响。
      1981年,鲍•宝音图在《锡盟史稿》(1981年第2期)上发表《锡盟满族的由来与发展》。该文介绍了1949年后锡盟农牧区满族人的生活、人口、农牧业生产和文化教育的概况。
      1981年,金启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研究学会主编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研究学会首届年会论文选集》上发表《满族的冠姓问题》。该文就满族有没有姓、满族是否指名为姓、满族冠汉姓始于何时、满族冠汉姓有无规律等问题展开了回答与论述。
      1982年,金启孮、佟靖仁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所办的《内蒙古文史》(第一期)上发表《呼和浩特的兴建和发展》。该文分五部分,对呼和浩特明清以来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论述。后该文载入金启孮撰著的《漠南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
      1983年,计魁元在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编办公室所办的《呼和浩特史料》(第一辑)上发表《清朝绥远城军事学府——武备学堂》。该文介绍了该校建校的历史背景、课程及发展沿革。
      1983年,瓜拉哈喇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三辑)上发表《绥远城的建筑布局》。该文介绍了绥远城的城墙、城门、护城河、钟鼓楼、街巷、将军衙署、兵房、校场及寺庙等。
      1983年,王志毅在《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4期)上发表《绥远将军及绥远》。该文论述了设绥远城将军的原因、兵丁的人数与来源、绥远城的规模等内容。
      1983年,刘成法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三辑)上发表《绥远城将军衙署历史沿革》。该文主要介绍了衙署的建筑概况、设官经过和民国以来的将军府等内容。
      1984年,刘映元在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办的《文史资料》(第三辑)上发表了《清朝和民国初年的绥远地方部队及驻军概述》。该文主要论述了清代八旗兵驻防绥远城及清末编练新军的过程,以及民国初年绥远地区地方部队的兴衰演替。
      1984年,王学愚在《呼和浩特史料》(第四辑)上发表《慈禧与归化城》。该文论述了慈禧少年时,跟其父惠征(归绥道员,1849~1851年)在归化城生活的史实。
      1984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辑)上发表《呼市新城八大庙》一文。该文介绍了绥远城满族的关帝庙、城隍庙、家庙、旗纛庙、马神庙、山神庙、财神庙、文昌阁的建筑形制与特色。
      1984年,韩登庸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辑)上发表《费扬古将军事略》。该文主要论述了归化城将军费扬古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出征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事略。
      1984年,鲁阳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辑)上发表《“贻案”前后》。该文主要介绍了绥远城将军贻谷在清末放垦蒙地时的举措,以及被弹劾罢官的过程。
      1985年,张瑾在《武川文史资料》(第二辑)上发表《满族简况暨清太祖左鞭谱。该文论述了满族的发展历程和流传于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的清太祖左鞭谱(口诀)。
      1985年,邵廷、鲁性瑜在《呼和浩特史料》(第六辑)上发表《定安将军与长白书院》。该文介绍了绥远城将军定安创建长白书院的过程及书院的发展沿革。
      1986年,《赤峰市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登载了一篇20世纪60年代初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的来历》。该文主要记录了十家满族乡的来历、政治生活、经济情况、民族关系等内容,极具史料价值。
      1986年,王志毅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七辑)上发表《绥远城建城考》。该文以翔实的史料加以论证,认为绥远城动工兴建于乾隆二年二月,完工于乾隆四年六月。
      1987年,蒙林在《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2期)发表《〈清史稿•疆臣年表〉纠误一则》。该文以《清实录》为依据,认为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初九以后的右卫将军不是姓栋鄂氏的费扬古,而是姓爱新觉罗氏的宗室费扬古。而且,右卫第一任将军是希福,不是费扬古,他应为第二任。
      1987年,关润霞在《内蒙古地方志》(1987年第1~2期)上发表《呼和浩特新城区满族文化概述》。该文介绍了绥远城满族的语言文字使用和教育的发展沿革。
      1987年,孙驰在《呼和浩特文物》(1987年第1期)上发表《绥远城承薰门额》。该文介绍了绥远城四门及承薰门的形制。
      1988年,赵国鼎在《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1辑)上发表《世远堂旧话》。作者以亲身所历概述了清末民初绥远城满族社会的真实状况。
      1989年,蒙林在《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上发表《清太祖时期的满蒙关系》。该文以第一手史料为基础,论证出努尔哈赤时期的满蒙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满洲与科尔沁蒙古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双方是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1989年,刘蒙林在《内蒙古社联》(1989年第4期)上发表《康熙出巡归化城》。该文以翔实的史论论述了康熙皇帝于1696年率军出巡归化城的背景、路线,以及在归化城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
      1989年,邱瑞中在《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上发表《康熙盔甲与驻跸归化城辨》。该文以翔实的史料得出:康熙皇帝在1696年出巡归化城时赐予崇福寺的盔甲并非御用戎装,仅是亲王级的盔甲;同时对崇福寺、延寿寺中所立御制石碑的真伪予以置疑,对康熙驻跸归化城的次数给予辩证。
      1989年,刘蒙林在《内蒙古社联》(1989年第2期)上发表《天命年间八旗牛录数目考》。该文以《满文老档》为依据,纠正了《钦定八旗通志初集》和《皇朝文献通考》的记载错误。
      1990年,赵兵在内蒙古档案局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上发表《清末绥远城八旗牧厂放垦探述》。该文对放垦的原因、清查界地、放垦的措施等进行了论述。
      1990年,金启孮在《清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中发表《试论清代的满蒙汉关系》。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关外时期、顺康雍时期、乾嘉道时期三个民族的关系。
      1990年,腊宝在土默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所办的《土默特文史资料》(第五辑)上发表《土默特地区十三家庄头简述》。该文论述了皇庄的由来和浑津、黑河、十三家庄头在绥远城将军属下的基本生产生活概况。
      1991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九辑)上发表《绥远满洲八旗兵丁生活纪实》。该文介绍了绥远城八旗兵丁在清朝及民国间的社会经济生活实况。
      1993年,刘蒙林在《内蒙古地方志》(1993年第4期)上发表《清代绥远城旗人教育概述》。该文用翔实的史料论证了八旗兵丁在旧式教育体制和心血之下的教育概况。
      1994年,鼓勇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上发表《归化城的庄头与庄头地》。该文记述了浑津、黑河十三家庄头形成、土地面积、组织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1994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上发表《绥远城驻防八旗考源》。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证了绥远城驻防初期民族成份的繁杂变化,最终于乾隆中期才形成了以京师与右卫满蒙八旗兵联合驻防的格局。
      1994年,李世馨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上发表《绥远城调查报告》。该文概述了绥远城建筑沿革,并附有绥远城建筑遗存调查一览表。
      1995年,同田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10辑)上发表《绥远城的老字号》。该文图文并茂,介绍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绥远城中的南街、北街、东街、西街老字号的发展沿革。
      1995年,李铁钢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1~2期)上发表了《清代绥远城将军德勒克多尔济其人及御赐碑记》。该文论述了德勒克多尔济其人、墓地、归绥防务、与公主府的关系等史实。
      1995年,蒙林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十辑)上发表《绥远城满族人口演变概略》。该文探究了清朝、民国时期绥远城满族人口的发展与变化。
      1995年,佟鸿举在《满族研究》(1995年第1期)上发表《呼和浩特满族发展概述》一文。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绥远城满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1996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上发表《绥远城城工始建时间考》。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证绥远城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而非传统的说法乾隆二年。
      1997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2期)上发表《满族及其先世丧葬习俗之流变》。该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论述了满族先世之葬俗和满族葬俗间的传承、兴替及流变。
      1997年,张汉君,张晓东在《呼和浩特文物》(第三期)上发表《将军衙署澄园探考》。该文论述了建于1930年绥远城将军衙署内的园林建筑遗存。
      1997年,刘蒙林在《内蒙古地方志》(1997年第二期)上发表《康熙出巡归化城与鄂尔多斯部》。该文以《清实录》为依据,论述了康熙皇帝针对噶尔丹于1696年出巡归化城和蒙古鄂尔多斯部时的政治、军事说动。
      1997年,韩大明在《呼和浩特文物》(第三期)上发表《呼和浩特满族墓葬区发掘简报》。该文概述了146座满族墓葬的发掘简况及1800余件出土文物。
      2000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六期)上发表《绥远城八旗蒙古初探》。该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清代绥远城八旗蒙古的由来、驻防、变迁、官制、人口、俸饷、分布、名姓、教育、风俗及归宿进行了探索。
      2001年,刘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主编的《北方民族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文集中发表《明代女真族与汉族经济交往概述》。该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明朝末年女真族与汉族的经济交往阶段、特点及概况。
      2002年,张慧君、李铁钢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二期)上发表《〈绥远城濬濠种树记〉碑及其价值》。该文对定将军任职的背景、种树的由来、石碑的价值进行了论述。
      2002年,政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委员会编撰内部出版了《新城区文史资料》(第一辑:满族传记)一书。该书收有文稿45篇,其中涉及满族历史研究的主要文章有:于用法撰著了《绥远城始建时间辨》,该文以土默特土旗档案馆所藏档案为依据,认为绥远城始建时间为乾隆二年(1737年)。佟鸿举撰著了《绥远城完工时间新考》,该文以土默特左旗档案馆档案为依据,认为绥远城竣工于乾隆三年(1738)年,而非传统的说法乾隆四年。孙秀川撰著了《清代绥远城建筑概况》。该文论述了绥远城的占地面积、绥远城的街坊、绥远城的主要建筑和绥远城建成后的传闻等。关润霞撰著了《漫步新城话沧桑》,该文介绍了绥远城的城垣、城门、角楼、钟鼓楼、将军府、兵房、商铺、教场、寺庙等沿革。张祥撰著了《历经沧桑的绥远城将军衙署》,该文介绍了将军衙署的主要结构和清代绥远城将军标记民国时期历任将军、都统、主席表。富景华撰著了《新城鼓楼》,该文论述了钟鼓楼的形制规模、建筑特色和晨钟暮鼓的功能。银峰撰著了《绥远城的文昌阁和孔庙》,该文介绍了文昌阁和孔庙的结构形制和建筑特色及历史沿革。富景华撰著了《绥伦苏远城的戏楼》,该文论述了清代绥远城内五座戏楼的历史沿革。银瑞卿撰著了《满城中蒙汉回满各族的迁入》,该文介绍了绥远城中四个民族的迁入历程及经济社会生活。银瑞卿撰著了《绥远城满族人生活纪实》,该文论述了清代八旗兵丁的社会生活和民国时期满族的生活窘况继1949年后的新生活。罗万鎰撰著了《新城农业话沧桑》,该文介绍了绥远城周边的农业历史及满族农民的发展概况。孙秀川撰著了《公主府与公主》,该文论述了恪靖公主下嫁背景、公主三迁府邸、公主的家人家事、公主的陵寝等史实。张祥撰著了《贻谷•蒙肯•贻案》,该文论述了绥远城将军贻谷在督办蒙旗肯务期间的所作所为和贻谷被弹劾免职的原因、过程。银峰撰著了《绥远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灯》,该文介绍了绥远城从清朝志民国年间的用灯历史沿革。孙秀川撰者了《绥远城城墙的拆除》,该文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拆除绥远城城垣的全过程。
      2003年,铁达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年第二期)上发表《清绥远城驻防八旗史纵览》。该文论述了清代绥远城的设置、驻防八旗的规制、八旗兵担负的任务等史实。
      2004年,杜晓黎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二期)上发表《恪靖公主品级•封号•金册考释》。该文论述了恪靖公主的名称、品级、封号、金册等史实。
      2、满族语言文字研究
      对满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著的《满语语法》。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和综合满语语法规律方面,提出了一套比较符合语言实际的语法体系,是学习满语的读者较为系统的参考书。
      198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著的《满语读本》。该书是《满语读书》的配套课本,是学习满语文的初等教科书。全书共分20课,1-5课是字母语音,6-20课是文章会话。
      1992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金启孮撰著的《沈水集》。该文集收有《满语助词初探》、《满语Ombi用法新探》等学术论文。
      1992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撰著的《土默川耕耘记》。该文集收有《呼和浩特地区满语同汉语、蒙语在词汇上的相互借用》,该文系统地论述了满语中的汉语借词、满语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借词、呼和浩特地区汉语中的满语借词、土默特蒙古族语言中的满语词汇等互借现象。
      1996年,远方出版社出版了金光平、金启宗、乌拉熙春撰著的《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该文集收有乌拉熙春关于满族语言文字方面的论文16篇:《满语支语言中的过渡音》、《满语支语言中的长短元音》、《满语支语言中的松紧元音》、《满语支语言中的送气清擦印》、《满语元音的演变》、《满语辅音的演变》、《锡箔语和满洲书面语某些语音的比较》、《满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满族的语言与文化》、《满族的语言与文化之二》、《从语言论证女真、满洲之族城》、《从语言论证撒满一词之本义》、《现代满语方言使用者的历史渊源》、《满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读学习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满文诗〈盛京赋•颂词〉的艺术特色》等。
      1996年,远方出版社出版了续维国、曾米鲁撰著的《通辽潭故》。该书为文集,其中《通辽话中觅满语》一文概述了今通辽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大量满族词汇的状况。
      2002年,在《新城区文史资料》(第一辑:满族专辑)上载有两篇有关论文。关润霞撰著了《新城满族语言文字及教育史话》,该文概述了绥远城满族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使用满语文的状况及满族教育的发展沿革。富景华撰著了《绥远城满族用语例释》,该文就绥远城满族用语中一些常用的独特词语,按词性及表示的意义归类,对其读法和意思予以了简释。
      3、满族民俗研究
      对内蒙古满族民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宁英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集)上发表《呼市满族旧俗谭概》。该文对清朝、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满族荤素、丧葬、妇幼、礼仪、禁忌等民俗进行了概述。
      1985年,宁英在《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四期)上发表《满族居室古今谈》。该文对满族在不同时期的居室及形制进行了探述。
      1985年,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内部编辑出版了由陈若培搜集整理的《满族八角鼓》。该书为呼和浩特民族民间文艺资料,共收录了四个方面的有关内容:八角鼓的历史资料,呼和浩特满族戏八角鼓及其历史沿革,八角鼓的曲本资料,八角鼓的曲谱资料。
      1989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史料》(第八辑)上发表《呼市新城满族婚丧习俗补遗》。该文对清朝绥远城满族的婚姻、丧葬等民俗进行了探述。
      从1982年至1988年,《呼和浩特晚报》相继登载了大批各民族各时期的民情风俗。其中涉及满族民俗的文章有:《满族的尚白习俗》(冷夫,1983年3月1日),《黑夜娶媳妇》(宁英,1984年6月30日),《满剧》(宁英,)1984年7月28日),《满族旗袍》(宁英,1984年10月4日),《新城旧花园》(倩影,1985年1月28日),《新城的午炮》(倩影,1985年8月6日),《鼓楼旧事》(倩影,1986年1月13日),《新城街巷名称由来》(富景华,1986年9月25日),《呼市新城满族的婚俗》,(富景华,1986年11月27日),《绥远城八旗官兵的房衙建制》(富景华,1986年12月25日),《绥远城八旗兵的住房及其陈设》(富景华1987年1月8日),《呼市新城的满族桑俗》(富景华,1987年12月21日),《另具一格的满族窗画》(富景华,1988年2月12日)。
      1992年,佟靖仁在《土默川耕耘录》中撰写满族民俗的文章主要有:《满族的传统文艺》、《满族的传统体育》、《满族的饮食特色》、《花灯会与慈灯寺》、《旗袍的来历》、《满族的菜包饭》、《满族的衣饰与宅院》、《满族的荤素与阿察不密歌》、《满族的祭祀》和《满族的礼仪与禁忌》等。
      1993年,佟鸿举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满族风情录》上发表《太平鼓与八角鼓》。该文介绍了太平鼓和八角鼓的形制、弹奏技法及发展沿革。
      1994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上发表《绥远满族岁时节俗》。该文介绍了旧时绥远城满族传统的岁首节、元宵节、添仓颉、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鬼节、冬至、腊八节、祭灶节、近岁节等节日习俗。
      1997年,蒙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四期)上发表《满族及其先世丧葬习俗支流变》。该文论述了历史上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的葬俗技丧葬特点。
      1998年,富景华在《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上发表《清末民初呼和浩特新城满族的头饰》。该文论述了绥远城满族满女《幼儿到老年的头饰和服饰的变化过程》。
      2002年,《新城区文史资料》(第一辑:满族专辑)中载有满族民俗的文章主要有关润霞撰著了《新城满族民间文娱生活》,该文叙述了满族旧时传统的文体游艺活动。刘汉清撰著了《新城满族的饮食文化》,该文介绍了满族传统的风味小吃及饮食特色。刘汉清撰著了《神杆、神石、神鸭、神犬和背灯祭》,该文介绍了满族对其敬奉的由来和背灯祭的方法。富景华撰著了《绥远城年俗》,该文介绍了旧时绥远城满族人忙年、装饰、祭拜、闹灯等年俗过程。刘汉清撰著了《满族妇女的旗鞋》,该文介绍了清代满族妇女旗鞋的式样、鞋饰等内容。白书琴、白永利撰著了《塞北满族风俗趣闻》,该文介绍了绥远城,满族旧时的育儿、丧葬、风味小吃、游艺、礼仪等习俗。
      4、满族其他研究
      1939年,文睿华撰著《公主府志》。公主府系康熙皇帝第六女恪靖公主的府第。该志仅为抄本,现存有1961年内蒙古图志馆转抄公主府后人祁多寿家藏本。志书约4万字,内有世系表、公主编、陵墓编、地域沿革表、山川编附谷洞、交通编,为研究清朝满蒙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983年,胡道源在《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四期)上发表《绥远志》和《绥远志略》。该文就两书的版本、体例、内容、特点等作出了概述。
      1983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地方志编写小组内部翻印了由佟靖仁点校注释的满族古籍《绥远城驻防志》。该书由金启骔作序,为不分卷本,共83目,由清代档册编成。之后,佟靖仁又对《绥远城驻防志》(四卷本)加以标点标注,1991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满汉合璧四卷本,卷一为20目,卷二为22目,卷三为25目,卷四为28目,是研究内蒙古满族史与呼和浩特地区史的第一手资料。
      1986年,忒莫勒在《内蒙古地方志》(1986年第一期)上发表《〈绥远城驻防志〉成书年代及编者考》,该文认为《绥远城驻防志》(不分卷本)可能成书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者可能是景秀、关瑞等人。
      198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编著的《满族古神话》。该书收有满族神话故事9篇,是一本完全用满语讲述、记录、整理和译注的书籍,这在我国出版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对于满族文学、语言、习俗及宗教,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书还附有满汉文对照、罗马字转写及国际音标注音。
      1989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佟靖仁编著的《呼和浩特满族民间故事选》。该书收有流传于呼和浩特地区满族人民中的民间故事与传说71篇,它们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富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