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经济论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实践与思考——西部之行考察报告
  • 参加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考察团对甘肃、宁夏两省区及自治区西部几个盟市就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现状、成功做法的考察中,对“沙产业、草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对“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过程中“沙产业、草产业”所承担的生态基础性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改善发展环境,特别是改善投资环境”所发挥的历史性地位作用;对认识沙漠、改造沙漠、经营沙漠,确立对沙漠的生态经济价值的重新定位,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了解、理解、认识和肯定。这次考察的宗旨,应该是抱着“学习、了解、对照、认识、改进、提高”的态度,联系工作实际找差距。考察赋予的客观任务,主要是以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和实践今后工作中从局部和全局考虑,较深层次地探索、理清、改进、确立、强化对“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先行,生态建设为重中之重”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兼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统一决策思维过程中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考察的收获在于启发,启发就是工作差距,找差距的目的就是有的放矢、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地区局部性、全局性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对“沙产业、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进行更为具体的不断思考、探索,从而加快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步伐。   

    一、主要启发与收获   

    由于自治区党委和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的深谋远虑,考察团对考察工作内容的充分准备,对考察课题的精华凝结,考察中的精心组织,本着“带上问题,相互对比,重在探讨,寻求答案,完成主题”的有效工作方式和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的工作作风,全体团员表现了不言而喻的事业心、责任感,汇集为“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集思广益地谋求更佳效果,追求“看、学、比、做”的考察工作态势。历时10多天,一路的所见所闻,对沙漠、戈壁这笔宝贵财富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再认识,对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广阔前景,从成果到远景,从实践到理论,从思路到效果,体现了听的清,看的见,摸的着,这就是考察工作本身的收获,在收获中得到了启发

    1、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基础前提,在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注重调节和发挥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良性依赖作用,突出一个人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把握人类客观有效地改造自然,自然客观有效地服务人类的客观规律。从甘肃省酒泉地区金佛寺镇、上坝乡的牧草种植及形成产业龙头的酒泉大业牧草饲料加工,到乌海、巴盟、阿盟的梭梭保护、人工种植、嫁接苁蓉、牧草种植,都体现了重在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水利条件的客观有效利用为前提,充分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突出了适地、适种、实效,有效改造自然,回报自然和自然回报人类。

    2、沙产业,草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发挥龙头与基地相互作用,必须立足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建立利益驱动、效益优先、沙漠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杠杆调节机制,促进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整体工作局面。  自治区西部盟市及甘肃、宁夏等地区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最大成功的经验显现就在于通过种养业的有机结合,拉长了种植、加工、养殖、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规模经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形成规模效益。西部省区沙漠戈壁面积之广,荒漠化程度之大,干旱少雨,气候之特殊,积温与温差之地区优势,具备了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低成本、规模化之地理自然条件,从而集聚为效益优势。从乌海的亩均纯收入2000~3000元高效特色葡萄产业,到酒泉、阿拉善盟种植、加工梭梭苁蓉、优质牧草过程中企业、农户亩均各收入500~700元的沙、草产业,加之沙漠旅游业兴起,都在广泛挖掘发挥了不毛之地———沙漠戈壁滩的独特地理自然潜力。事实证明,牧草、葡萄、梭梭、苁蓉、盐业生物的种养加工、旅游业的开发,都体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发现了沙漠、盐湖增值,使人类面对漫漫的沙漠、戈壁,找到了开发与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广阔前景和产业潜在的生命力。

    3、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突出了第一要务思想,抓住了以人为本、市场引导与高科技三大生产要素,从而形成效益规模。高效特色农产品流通业、苁蓉加工业、盐产品生物加工业、饲草加工业,之所以能够兴起和形成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根本在于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和对市场的广泛调查、了解与把握,经营中体现了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不断追求和经济、社会两个文明有机协调、和谐发展的高效回报。

    4、旅游业与沙产业、草产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人文、地理、自然、历史诸多优势,把历史的远古文明与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现代文明所创造的经济、文化、生态美景,客观地结合交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人文遗产为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的深度、广度开发增添了有形与无形的生机与活力。

    5、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使人类对沙漠的重新认识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变沙害为沙利,沙漠作为一笔宝贵财富资源,将从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角度被人类发观、保护、挖掘和利用。沙漠作为宝贵财富,就发展沙产业、草产业而言,基于三大特性。第一,就所考察的沙漠,其地理状况与自然特性直观地表观为地下水位高,外形相对流动程度小,貌感神秘惊奇的独特天然优势,对开发梭梭、苁蓉种植业、沙漠旅游业造就了天然特性条件;第二,移动沙丘地下水位低,土质适宜旱生,节水植物诸如梭梭、苁蓉的人工种植,所产生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见效快、费用低;第三,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沙漠、戈壁滩的现状本身就具备了地大、面广的规模经营、规模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发展价值。

    二、重新认识确立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在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处,高温、干旱、少雨、风沙连年,是一座占地1754KM2,44万人口,由沙漠性、戈壁性、矿山性地质地貌组成的新兴工业城市。治理沙漠化,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任务为195万亩,占总面积74%。特殊的地类状况与气候状况,对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赋予了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其一,全市占地面积小,生态气候恶劣,治理任务重,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潜力大。其二,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是解决生态恶劣问题,改善发展环境特别是改善开放投资环境,绿化美化城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基础工程。所以,按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总体目标和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的具体工作任务。从2000年开始,确定了保护、建设、治理的工作思路,以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为突破口,开始探索由治理沙漠转变为经营沙漠的路子,突出利益驱动,效益优先,以经济效益拉动生态效益,形成社会效益的工作机制,围绕梭梭、葡萄种植、苁蓉嫁接、保护地建设、禁牧、舍饲奶牛养殖和牛羊育肥等工作重点,完成了保护、建设、治理任务70万亩,形成了30万亩柠条基地、2万亩梭梭基地、l万亩葡萄基地和近3000亩保护地瓜果蔬菜基地。

    参照考察中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今后围绕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促进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关键在于对过去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和审视,围绕“利益驱动、开放引进、科技领先、社会经营、优势互补”的发展定位,确立和规划、落实今后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工作目标与工作内容。突出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地寻求最大效益。所以,进一步明确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在全市的地位与作用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把“沙产业、草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确定“保护、建设、治理、发展、经营”同步运行的长效工作机制。持之以恒,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兼顾为目标,经济效益为龙头,利益驱动为依托,经营发展为手段,调整思路,狠抓落实。

    1、以经济效益为龙头,利益驱动为依托,重在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摆布。一是突出利益激励机制,落实到利益驱动、谁建谁有的生产力有效调动方面来;二是突出政策调动机制,免收税费解决后顾之忧,落实到政策连续性方面来;三是从发展需要出发,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调整机制,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兼顾,调整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兼顾,确立发展经济林不受限制,以经济效益拉动,不断完善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结合点;四是以经济效益的示范,形成沙产业、草产业的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规模效应。

    2、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引进开发为手段,以利益驱动为依托,重在形成两个氛围。一是一视同仁,引进外地投资大户,形成竞争氛围;二是提高科技含量,引进高科技人才、技术、品种,以科技含量的显现形成效益比较优势氛围。

    3、以区域性资源组合为纽带,优势互补为空间,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为课题,重在形成三个产业区、片、带。是以柠条种植加工为纽带,形成区、片、带种植、加工、养殖产业;二是以葡萄种植为纽带,形成全区新兴产业;三是以梭梭、苁蓉人工与天然种植、嫁接为纽带,形成高科技产业。

    4、以封育禁牧、高效特色农业为重点,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两大目标,突出抓好两大基地建设。一是肉奶基地,重点是发展奶牛养殖、牛羊育肥及肉类加工;二是高效特色农业基地,主要抓好优质葡萄与保护地大棚瓜果、蔬菜反季节种植。

    5、以经营沙漠为理念,围绕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突出生态的平衡与有效利用两大要素,因地制宜利用好、保护性开发好沙区、戈壁滩区。体观四项工作原则。一是对现有植被区进行围封保护;二是对半流动沙区采取建设性利用;三是对流动沙区突出适地适种,确保地形地类原貌尽可能完整,大量种植梭梭等节水、耐旱、高效植物;四是戈壁滩区进行大面积雨季柠条播种。

    6、以节水为前提,突出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观念,提高黄河及地下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掌握两个原则。一是黄河穿市而过,流经乌海105公里,乌海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都是以水为前提,甚至以水为生命。从发展战略角度考虑,提高和改善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是客观需要,否则不是实事求是;二是地下水超采,取水量占可采量200%,但从维此生计和加快发展的角度计议,短期内发展要求用水还需合理调剂开发利用地下水,同时考虑合理开发利用地上水资源来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

    三、以打造“新兴产业”为课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目前,自治区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传统的种、养、加产业化已经取得重大成效,“沙产业、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出现,尚未在一定区域内全面推开,关键是这个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未引起应有的认识和重视。西部大开发的内容广泛,题目巨大,归结到经济社会高效益、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全面提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的重大课题是通过西部开发,解决沙漠、戈壁这一宝贵财富作为西部“沙产业、草产业”支撑资源的发现与利用,以及高科技、高效益、快速度、深层次的就地开发、增值问题。同诸多地区资源一样,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同样最好不要形成简单的资源开发与易地加工升值关系,否则会变为开发西部资源,西部则可能仍然因生态现状与生态效益关系的脱节,从而还要保持一定时期的贫穷、落后循环阶段。因此,立足生态现状,树立信心,强化决心,谋求长远,追求更高效益、更快速度的发展,根本在于生态资源的就地开发、转化、升值,拉长产业链,形成地区间生态经济实力与社会生态进步的竞争优势,才能改变自己,升值自己。打造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为主要目标的新兴产业,本身就是通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既是资源转化、利用、升值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源发观与开发的新途径,更是填补区域、地区空白的迫切需要。以发展工业的思维谋划“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提出,打造和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全新课题和重大的发现与总结。就自治区西部而言,应该把诸如梭梭、苁蓉、柠条、葡萄等“沙产业、草产业”优势产业作为填补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空白的“新兴产业”提上议事日程,在做大做强上加压力、下功夫,显然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地有声,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一体,一举三得的功德事业。个人意见为,第一,打造新兴产业,突出“统筹考虑,政府牵头,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分类实施”的宏观指导原则很有必要;第二,突出形成龙头、基地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很有必要;第三,突出打造“新兴产业”,在地域、地理类型、自然气候方面归类划区很有必要。否则难以形成经营规模、经济规模、效益规模和社会规模。基于考察过程的思考与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提出不成熟的意见,供探讨。

     (一)打造新兴产业,应该作为自治区西部盟市的共同课题,按地类、地貌、自然气候、土质状况及基础设施条件分类指导,突出四个重点。

    1、风沙区及风沙干旱区以发展沙产业为重点,形成产业化格局。重在梭梭种植、苁蓉嫁接、苁蓉加工,走高科技、高效益的保健品业、药业、酒业加工路子;

    2、传统农作区以发展草产业为重点,形成产业化格局。将传统的种养加产业化链条转变为种植、加工、养殖、加工多次增值的产业化链条。重在牧草种植、加工与牛羊育肥、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转化提高增值效益;

    3、戈壁高原区以发展柠条为重点,形成产业化格局。完善柠条资源形成的种植、加工、养殖、加工产业链,注重探索、实践柠条的雨季播种、饲料加工、建材加工,发展养殖业与奶肉加工产业和建材加工产业;

    4、独特的小气候区域以发展高效特色产业为重点,形成流通、加工为主的产业化格局。重在做大做强葡萄及温棚瓜果蔬菜的反季节种植、流通、加工产业。

     (二)打造新兴产业需突出西部盟市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形成自治区西部地区的区域化布局优势,突出建立健全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网络格局。

    1、发展沙漠区沙产业、草产业关键在于开发利用沙漠型气候与沙漠性土质区域的独特优势,形成发展规模。需整合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盟沙漠区的以梭梭、苁蓉为主的资源,形成区域化布局的共识,形成产业化;

    2、发展戈壁高原区沙产业、草产业,需要整合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等盟市的柠条资源,形成产业化;

    3、发展农作区草产业,重点在黄河灌区和传统农业区,以巴彦淖尔盟为中心发展优质牧草,辐射周边地区,形成产业化;

    4、发展以葡萄、温棚瓜果蔬菜为主的高效特色农业,需要突出整合光热小气候及土质的独特生产要素,以乌海为中心,辐射周边,形成产业化。 

     (三)打造新兴产业,必须注重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提出,这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体现基础设施先行,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缩小东西差距的需要,也是西部地区进入先进行列的需要,同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工程,否则不可能小康社会。西部地区尽可能发展适地、适气候、适种的沙草产业,但发展的初始阶段要求必要的,甚至是简易的基础设施来启动,如梭梭种植,第一、二年要有救命水做保障,需要投入少、效益高、节水型的水利设施建设作支撑,这样的需求,国家应该予以体现设身处地、合情合理两大基点。

     (四)打造新兴产业,就国家与地区而言,必须注重必要的资金政策倾斜。发展沙产业、草产业,重点在西部,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在发展中突出存在的干旱、风沙、少雨造成的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次性投入较大的问题。目前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项工程在投资政策上实行的一刀切,忽视了东西地区存在的降雨量、蒸发量不平衡,水利设施现状不平衡,工作难度不在同一起跑线等客观因素,片面强调了工作成果一把尺子衡量。苦乐不均,会对发展沙产业、草产业造成不利局面。所以应该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客观倾斜资金投入政策,是客观用好用足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地区扶持政策的具体体现。目前通过向上争取,把法律、政策落到实处的最大希望是通过对法律、政策的具体化、可操作,反映到有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上来。

     (五)打造新兴产业需要拓宽思维领域,优化投资主体。突出生态保护建设这个主题,围绕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这个重点,摆开战场,充分引导和发挥企业的参与作用和骨干作用。

    1、拓宽沙产业、草产业发展领域,进行系统化专题分类指导,使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旅游业、沙漠理疗业、沙漠多样性开发利用等产业形成系统分类、系统学科,进行系统研究与挖掘;

    2、突出沙产业、草产业支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观念,以善待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遵循自然规律,客观改造利用沙漠,确保沙漠不被人为破坏,按照沙漠植被的生物多样性习性规律,体现人为客观改造自然,自然客观服务人类;

    3、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必须国家、地方、个人多元化投资,突出以企业增效为纽带,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壮大,沙漠增绿。重点突出企业的参与行为、企业的龙头拉动示范作用和企业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力量及现代经营理念。

     (六)打造新兴产业,需要站在战略高度,整合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协会、群团资源,统一目标,有分有合,侧重分工,进行行业专题研究运作,对几大沙漠实行屏障型、试验示范型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作者系内蒙古乌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经济论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实践与思考——西部之行考察报告
  • 参加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考察团对甘肃、宁夏两省区及自治区西部几个盟市就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现状、成功做法的考察中,对“沙产业、草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对“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过程中“沙产业、草产业”所承担的生态基础性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改善发展环境,特别是改善投资环境”所发挥的历史性地位作用;对认识沙漠、改造沙漠、经营沙漠,确立对沙漠的生态经济价值的重新定位,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了解、理解、认识和肯定。这次考察的宗旨,应该是抱着“学习、了解、对照、认识、改进、提高”的态度,联系工作实际找差距。考察赋予的客观任务,主要是以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和实践今后工作中从局部和全局考虑,较深层次地探索、理清、改进、确立、强化对“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先行,生态建设为重中之重”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兼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统一决策思维过程中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考察的收获在于启发,启发就是工作差距,找差距的目的就是有的放矢、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地区局部性、全局性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对“沙产业、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进行更为具体的不断思考、探索,从而加快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步伐。   

    一、主要启发与收获   

    由于自治区党委和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的深谋远虑,考察团对考察工作内容的充分准备,对考察课题的精华凝结,考察中的精心组织,本着“带上问题,相互对比,重在探讨,寻求答案,完成主题”的有效工作方式和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的工作作风,全体团员表现了不言而喻的事业心、责任感,汇集为“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集思广益地谋求更佳效果,追求“看、学、比、做”的考察工作态势。历时10多天,一路的所见所闻,对沙漠、戈壁这笔宝贵财富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再认识,对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广阔前景,从成果到远景,从实践到理论,从思路到效果,体现了听的清,看的见,摸的着,这就是考察工作本身的收获,在收获中得到了启发

    1、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基础前提,在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注重调节和发挥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良性依赖作用,突出一个人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把握人类客观有效地改造自然,自然客观有效地服务人类的客观规律。从甘肃省酒泉地区金佛寺镇、上坝乡的牧草种植及形成产业龙头的酒泉大业牧草饲料加工,到乌海、巴盟、阿盟的梭梭保护、人工种植、嫁接苁蓉、牧草种植,都体现了重在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水利条件的客观有效利用为前提,充分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突出了适地、适种、实效,有效改造自然,回报自然和自然回报人类。

    2、沙产业,草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发挥龙头与基地相互作用,必须立足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建立利益驱动、效益优先、沙漠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杠杆调节机制,促进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整体工作局面。  自治区西部盟市及甘肃、宁夏等地区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最大成功的经验显现就在于通过种养业的有机结合,拉长了种植、加工、养殖、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规模经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形成规模效益。西部省区沙漠戈壁面积之广,荒漠化程度之大,干旱少雨,气候之特殊,积温与温差之地区优势,具备了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低成本、规模化之地理自然条件,从而集聚为效益优势。从乌海的亩均纯收入2000~3000元高效特色葡萄产业,到酒泉、阿拉善盟种植、加工梭梭苁蓉、优质牧草过程中企业、农户亩均各收入500~700元的沙、草产业,加之沙漠旅游业兴起,都在广泛挖掘发挥了不毛之地———沙漠戈壁滩的独特地理自然潜力。事实证明,牧草、葡萄、梭梭、苁蓉、盐业生物的种养加工、旅游业的开发,都体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发现了沙漠、盐湖增值,使人类面对漫漫的沙漠、戈壁,找到了开发与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广阔前景和产业潜在的生命力。

    3、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突出了第一要务思想,抓住了以人为本、市场引导与高科技三大生产要素,从而形成效益规模。高效特色农产品流通业、苁蓉加工业、盐产品生物加工业、饲草加工业,之所以能够兴起和形成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根本在于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和对市场的广泛调查、了解与把握,经营中体现了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不断追求和经济、社会两个文明有机协调、和谐发展的高效回报。

    4、旅游业与沙产业、草产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人文、地理、自然、历史诸多优势,把历史的远古文明与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现代文明所创造的经济、文化、生态美景,客观地结合交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人文遗产为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的深度、广度开发增添了有形与无形的生机与活力。

    5、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使人类对沙漠的重新认识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变沙害为沙利,沙漠作为一笔宝贵财富资源,将从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角度被人类发观、保护、挖掘和利用。沙漠作为宝贵财富,就发展沙产业、草产业而言,基于三大特性。第一,就所考察的沙漠,其地理状况与自然特性直观地表观为地下水位高,外形相对流动程度小,貌感神秘惊奇的独特天然优势,对开发梭梭、苁蓉种植业、沙漠旅游业造就了天然特性条件;第二,移动沙丘地下水位低,土质适宜旱生,节水植物诸如梭梭、苁蓉的人工种植,所产生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见效快、费用低;第三,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沙漠、戈壁滩的现状本身就具备了地大、面广的规模经营、规模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发展价值。

    二、重新认识确立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在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处,高温、干旱、少雨、风沙连年,是一座占地1754KM2,44万人口,由沙漠性、戈壁性、矿山性地质地貌组成的新兴工业城市。治理沙漠化,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任务为195万亩,占总面积74%。特殊的地类状况与气候状况,对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赋予了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其一,全市占地面积小,生态气候恶劣,治理任务重,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潜力大。其二,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是解决生态恶劣问题,改善发展环境特别是改善开放投资环境,绿化美化城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基础工程。所以,按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总体目标和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的具体工作任务。从2000年开始,确定了保护、建设、治理的工作思路,以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为突破口,开始探索由治理沙漠转变为经营沙漠的路子,突出利益驱动,效益优先,以经济效益拉动生态效益,形成社会效益的工作机制,围绕梭梭、葡萄种植、苁蓉嫁接、保护地建设、禁牧、舍饲奶牛养殖和牛羊育肥等工作重点,完成了保护、建设、治理任务70万亩,形成了30万亩柠条基地、2万亩梭梭基地、l万亩葡萄基地和近3000亩保护地瓜果蔬菜基地。

    参照考察中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今后围绕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促进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关键在于对过去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和审视,围绕“利益驱动、开放引进、科技领先、社会经营、优势互补”的发展定位,确立和规划、落实今后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工作目标与工作内容。突出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地寻求最大效益。所以,进一步明确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在全市的地位与作用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把“沙产业、草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确定“保护、建设、治理、发展、经营”同步运行的长效工作机制。持之以恒,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兼顾为目标,经济效益为龙头,利益驱动为依托,经营发展为手段,调整思路,狠抓落实。

    1、以经济效益为龙头,利益驱动为依托,重在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摆布。一是突出利益激励机制,落实到利益驱动、谁建谁有的生产力有效调动方面来;二是突出政策调动机制,免收税费解决后顾之忧,落实到政策连续性方面来;三是从发展需要出发,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调整机制,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兼顾,调整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兼顾,确立发展经济林不受限制,以经济效益拉动,不断完善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结合点;四是以经济效益的示范,形成沙产业、草产业的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规模效应。

    2、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引进开发为手段,以利益驱动为依托,重在形成两个氛围。一是一视同仁,引进外地投资大户,形成竞争氛围;二是提高科技含量,引进高科技人才、技术、品种,以科技含量的显现形成效益比较优势氛围。

    3、以区域性资源组合为纽带,优势互补为空间,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为课题,重在形成三个产业区、片、带。是以柠条种植加工为纽带,形成区、片、带种植、加工、养殖产业;二是以葡萄种植为纽带,形成全区新兴产业;三是以梭梭、苁蓉人工与天然种植、嫁接为纽带,形成高科技产业。

    4、以封育禁牧、高效特色农业为重点,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两大目标,突出抓好两大基地建设。一是肉奶基地,重点是发展奶牛养殖、牛羊育肥及肉类加工;二是高效特色农业基地,主要抓好优质葡萄与保护地大棚瓜果、蔬菜反季节种植。

    5、以经营沙漠为理念,围绕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突出生态的平衡与有效利用两大要素,因地制宜利用好、保护性开发好沙区、戈壁滩区。体观四项工作原则。一是对现有植被区进行围封保护;二是对半流动沙区采取建设性利用;三是对流动沙区突出适地适种,确保地形地类原貌尽可能完整,大量种植梭梭等节水、耐旱、高效植物;四是戈壁滩区进行大面积雨季柠条播种。

    6、以节水为前提,突出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观念,提高黄河及地下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掌握两个原则。一是黄河穿市而过,流经乌海105公里,乌海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都是以水为前提,甚至以水为生命。从发展战略角度考虑,提高和改善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是客观需要,否则不是实事求是;二是地下水超采,取水量占可采量200%,但从维此生计和加快发展的角度计议,短期内发展要求用水还需合理调剂开发利用地下水,同时考虑合理开发利用地上水资源来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

    三、以打造“新兴产业”为课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目前,自治区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传统的种、养、加产业化已经取得重大成效,“沙产业、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出现,尚未在一定区域内全面推开,关键是这个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未引起应有的认识和重视。西部大开发的内容广泛,题目巨大,归结到经济社会高效益、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全面提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的重大课题是通过西部开发,解决沙漠、戈壁这一宝贵财富作为西部“沙产业、草产业”支撑资源的发现与利用,以及高科技、高效益、快速度、深层次的就地开发、增值问题。同诸多地区资源一样,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同样最好不要形成简单的资源开发与易地加工升值关系,否则会变为开发西部资源,西部则可能仍然因生态现状与生态效益关系的脱节,从而还要保持一定时期的贫穷、落后循环阶段。因此,立足生态现状,树立信心,强化决心,谋求长远,追求更高效益、更快速度的发展,根本在于生态资源的就地开发、转化、升值,拉长产业链,形成地区间生态经济实力与社会生态进步的竞争优势,才能改变自己,升值自己。打造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为主要目标的新兴产业,本身就是通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既是资源转化、利用、升值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源发观与开发的新途径,更是填补区域、地区空白的迫切需要。以发展工业的思维谋划“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提出,打造和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全新课题和重大的发现与总结。就自治区西部而言,应该把诸如梭梭、苁蓉、柠条、葡萄等“沙产业、草产业”优势产业作为填补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空白的“新兴产业”提上议事日程,在做大做强上加压力、下功夫,显然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地有声,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一体,一举三得的功德事业。个人意见为,第一,打造新兴产业,突出“统筹考虑,政府牵头,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分类实施”的宏观指导原则很有必要;第二,突出形成龙头、基地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很有必要;第三,突出打造“新兴产业”,在地域、地理类型、自然气候方面归类划区很有必要。否则难以形成经营规模、经济规模、效益规模和社会规模。基于考察过程的思考与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提出不成熟的意见,供探讨。

     (一)打造新兴产业,应该作为自治区西部盟市的共同课题,按地类、地貌、自然气候、土质状况及基础设施条件分类指导,突出四个重点。

    1、风沙区及风沙干旱区以发展沙产业为重点,形成产业化格局。重在梭梭种植、苁蓉嫁接、苁蓉加工,走高科技、高效益的保健品业、药业、酒业加工路子;

    2、传统农作区以发展草产业为重点,形成产业化格局。将传统的种养加产业化链条转变为种植、加工、养殖、加工多次增值的产业化链条。重在牧草种植、加工与牛羊育肥、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转化提高增值效益;

    3、戈壁高原区以发展柠条为重点,形成产业化格局。完善柠条资源形成的种植、加工、养殖、加工产业链,注重探索、实践柠条的雨季播种、饲料加工、建材加工,发展养殖业与奶肉加工产业和建材加工产业;

    4、独特的小气候区域以发展高效特色产业为重点,形成流通、加工为主的产业化格局。重在做大做强葡萄及温棚瓜果蔬菜的反季节种植、流通、加工产业。

     (二)打造新兴产业需突出西部盟市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形成自治区西部地区的区域化布局优势,突出建立健全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网络格局。

    1、发展沙漠区沙产业、草产业关键在于开发利用沙漠型气候与沙漠性土质区域的独特优势,形成发展规模。需整合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盟沙漠区的以梭梭、苁蓉为主的资源,形成区域化布局的共识,形成产业化;

    2、发展戈壁高原区沙产业、草产业,需要整合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等盟市的柠条资源,形成产业化;

    3、发展农作区草产业,重点在黄河灌区和传统农业区,以巴彦淖尔盟为中心发展优质牧草,辐射周边地区,形成产业化;

    4、发展以葡萄、温棚瓜果蔬菜为主的高效特色农业,需要突出整合光热小气候及土质的独特生产要素,以乌海为中心,辐射周边,形成产业化。 

     (三)打造新兴产业,必须注重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提出,这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体现基础设施先行,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缩小东西差距的需要,也是西部地区进入先进行列的需要,同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工程,否则不可能小康社会。西部地区尽可能发展适地、适气候、适种的沙草产业,但发展的初始阶段要求必要的,甚至是简易的基础设施来启动,如梭梭种植,第一、二年要有救命水做保障,需要投入少、效益高、节水型的水利设施建设作支撑,这样的需求,国家应该予以体现设身处地、合情合理两大基点。

     (四)打造新兴产业,就国家与地区而言,必须注重必要的资金政策倾斜。发展沙产业、草产业,重点在西部,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在发展中突出存在的干旱、风沙、少雨造成的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次性投入较大的问题。目前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项工程在投资政策上实行的一刀切,忽视了东西地区存在的降雨量、蒸发量不平衡,水利设施现状不平衡,工作难度不在同一起跑线等客观因素,片面强调了工作成果一把尺子衡量。苦乐不均,会对发展沙产业、草产业造成不利局面。所以应该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客观倾斜资金投入政策,是客观用好用足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地区扶持政策的具体体现。目前通过向上争取,把法律、政策落到实处的最大希望是通过对法律、政策的具体化、可操作,反映到有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上来。

     (五)打造新兴产业需要拓宽思维领域,优化投资主体。突出生态保护建设这个主题,围绕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这个重点,摆开战场,充分引导和发挥企业的参与作用和骨干作用。

    1、拓宽沙产业、草产业发展领域,进行系统化专题分类指导,使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旅游业、沙漠理疗业、沙漠多样性开发利用等产业形成系统分类、系统学科,进行系统研究与挖掘;

    2、突出沙产业、草产业支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观念,以善待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遵循自然规律,客观改造利用沙漠,确保沙漠不被人为破坏,按照沙漠植被的生物多样性习性规律,体现人为客观改造自然,自然客观服务人类;

    3、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必须国家、地方、个人多元化投资,突出以企业增效为纽带,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壮大,沙漠增绿。重点突出企业的参与行为、企业的龙头拉动示范作用和企业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力量及现代经营理念。

     (六)打造新兴产业,需要站在战略高度,整合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协会、群团资源,统一目标,有分有合,侧重分工,进行行业专题研究运作,对几大沙漠实行屏障型、试验示范型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作者系内蒙古乌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