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史林折枝)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
  • 土城子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上土城子村北。古城南靠东西摩天岭群山,北连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宝贝河(古称金河)环绕,古城依山傍水,是连接关内与阴山南北的要冲地带,历代王朝在此设县置郡、兴府建都,几经沧桑,历时千年之久。

    这座古城扼平原入山之河谷要冲,自古为阴山通往晋北的重镇要道,西汉以来历代均有建置,现废为农田。古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1550米,南北2250米,占地面积约439万平方米。墙体保存基本完好。东墙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内收外折成三段,用灰黄色夹有细砂的粘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5~20厘米。墙体最低处留存1.2米,中段、北段最高处约7米,并设有马面。城门设在北段的南端,瓮城南向。

    根据城垣轮廓,古城平面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区包括南墙、东墙南段与南北两区之间的一条东西横墙,全区南北长650米。古城的中南部上层,叠压了一座小城,略成方形,南北长约470米,西南角已被河水冲涮,是沿河而建的晚期城址。北区面积较大,以城址党中央一土丘(俗称大煤山)为中心。城内遗迹重点在西北部,以大型建筑址为主,堆积层厚达2~3米。一般建筑物遗迹在东北部与西南    部。此外,在宝贝河冲涮的断崖上暴露的遗迹有:窖穴、水井、墙基。 出土有牛、羊、马骨和陶、瓷、铜器等。

    从土城子古城出土的文物和城区建筑等特点看,南区东部,兴盛于西汉,东汉初已废弃。现存的东墙南段及南墙,其基础为汉城。北区,兴盛于唐代,下限到五代初。现存的东墙中段与北段、北墙、西墙、西南墙,均是唐代夯筑。历经宋、辽、金、元历代沿用。

    据历史文献和有关地方志记载,这座古城,几经历史沧桑,距今已有数千年之久。它最初为西汉定襄郡及成乐城所在,北魏早期时,鲜卑拓跋部重新修筑城池,取名“盛乐”,成为当时鲜卑民族活动的中心和北魏王朝最早建立的一座都城,史称“北都”。

    土城子古城,唐代后沿用,设单于大都护府,后置金河县;辽为振武军;金、元时属丰州所辖;明属玉林卫地。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古城内外曾出土过不少碑志,有“隋陈郡君残石”、“唐振武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府张惟清德政碑”、“唐振武节度使墓碑”、“唐振武军节度使李玉祥墓志铭”等。1960年春夏,内蒙古文物队对古城东部边缘地带进行重点清理试掘,钻探6万余平方米,清理古墓23座,共出土文物87件。在南区发掘中发现窑址、房基、居住地等遗迹。堆积物有残铁犁铧、钩、钉、铲、刀、矛、镰刀、锤等铁器,陶器有碗、钵、罐、奁、扑满、纺轮等,石臼属汉代晚期。1979年,在古城北区出土满瓮的铜钱,内藏开元通宝等,重约500公斤。

    1964年,土城子古城遗址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日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林折枝)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
  • 土城子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上土城子村北。古城南靠东西摩天岭群山,北连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宝贝河(古称金河)环绕,古城依山傍水,是连接关内与阴山南北的要冲地带,历代王朝在此设县置郡、兴府建都,几经沧桑,历时千年之久。

    这座古城扼平原入山之河谷要冲,自古为阴山通往晋北的重镇要道,西汉以来历代均有建置,现废为农田。古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1550米,南北2250米,占地面积约439万平方米。墙体保存基本完好。东墙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内收外折成三段,用灰黄色夹有细砂的粘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5~20厘米。墙体最低处留存1.2米,中段、北段最高处约7米,并设有马面。城门设在北段的南端,瓮城南向。

    根据城垣轮廓,古城平面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区包括南墙、东墙南段与南北两区之间的一条东西横墙,全区南北长650米。古城的中南部上层,叠压了一座小城,略成方形,南北长约470米,西南角已被河水冲涮,是沿河而建的晚期城址。北区面积较大,以城址党中央一土丘(俗称大煤山)为中心。城内遗迹重点在西北部,以大型建筑址为主,堆积层厚达2~3米。一般建筑物遗迹在东北部与西南    部。此外,在宝贝河冲涮的断崖上暴露的遗迹有:窖穴、水井、墙基。 出土有牛、羊、马骨和陶、瓷、铜器等。

    从土城子古城出土的文物和城区建筑等特点看,南区东部,兴盛于西汉,东汉初已废弃。现存的东墙南段及南墙,其基础为汉城。北区,兴盛于唐代,下限到五代初。现存的东墙中段与北段、北墙、西墙、西南墙,均是唐代夯筑。历经宋、辽、金、元历代沿用。

    据历史文献和有关地方志记载,这座古城,几经历史沧桑,距今已有数千年之久。它最初为西汉定襄郡及成乐城所在,北魏早期时,鲜卑拓跋部重新修筑城池,取名“盛乐”,成为当时鲜卑民族活动的中心和北魏王朝最早建立的一座都城,史称“北都”。

    土城子古城,唐代后沿用,设单于大都护府,后置金河县;辽为振武军;金、元时属丰州所辖;明属玉林卫地。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古城内外曾出土过不少碑志,有“隋陈郡君残石”、“唐振武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府张惟清德政碑”、“唐振武节度使墓碑”、“唐振武军节度使李玉祥墓志铭”等。1960年春夏,内蒙古文物队对古城东部边缘地带进行重点清理试掘,钻探6万余平方米,清理古墓23座,共出土文物87件。在南区发掘中发现窑址、房基、居住地等遗迹。堆积物有残铁犁铧、钩、钉、铲、刀、矛、镰刀、锤等铁器,陶器有碗、钵、罐、奁、扑满、纺轮等,石臼属汉代晚期。1979年,在古城北区出土满瓮的铜钱,内藏开元通宝等,重约500公斤。

    1964年,土城子古城遗址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日报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