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新志评议)别具特色的《黄帝陵志》
  • 下限为2004的陕西省志第七十五卷《黄帝陵志》,出版于2005年3月,数月后笔者便幸得一部。其后断断续续阅读,自觉收获良多。既因不曾拜谒过黄帝陵而大开眼界,且因不曾读过这类而感到在编撰思想和方法上别具明显特色。
    该志开卷照共79帧,志文分八章三十八节与三个附录,共78.8万字。
    志文开端并非《概述》而是《引言》。首轮修志中通用的《概述》或《总述》,一般包括五个方面:勾勒本地主要特点,反映各业网络结构,描述历史发展脉络,指出主要矛盾困难,策论继续前进方略。但这部书就是描述历史发展脉络,其他四个方面则是寓于其中,如此应是编撰思想和方法上的明显特色之一。
    第一章《黄帝传略》。作为中华民族先祖的陵志,先记其传略当然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编撰思想和方法的明显特色之二。包括黄帝的诞生,黄帝部落的壮大,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黄帝时代的政治建树,黄帝时代的物质生活,黄帝时代的文化成就,黄帝时代的杰出人物,黄帝与华夏族,黄帝与文化等十节,都使笔者收获良多,如第一节《黄帝的诞生》,当然在孩提时代便知黄帝是个传说人物,尔后仅有的理念是所有民族都有其先祖。但该节引录马克思之论:“过去的现实又反映在荒诞的神话形式中。”“人物虽然是神话中的人物,但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传说确切地反映了氏族的制度。”拉法格也说过:“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想象人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形式之一。”
    第五节《黄帝时代的政治建树》,如从黄帝部族中分化出十二个小部族,对这些部族采取的是军事民主方式。他平时并不直接干预各部族的生产生活,但各部族在必要时需向他尽义务。他非常重视军事,“以师兵为营卫”,随时集结本部族子孙成为亲兵群,为对外战争的核心力量,并依靠他们威慑同一部族,保卫其核心部族的利益。其他如部落之间的联盟关系、婚姻关系,与其创立的“分土建国”制度,以及十分重视社会管理方式的发明与创造 ,使得社会基本单元比较稳定,易于管理。还有对社会一些基本的礼仪法度的创新,被后人称为“开创时期”。他特别重视网罗人才管理社会,许多贤能之士都被吸纳,使当时的社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的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有:“无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实祸不生,所求不匮。”
    第七节《黄帝时代的文化成就》,包括黄帝时代的文字发明,即先是“结绳记事”,其后有“刻画符号”,再后有成句的“陶文”即“图画文字”或“象形文字”。还有造型艺术,音乐舞蹈与诗歌,制度文明,宗教祭祀等,都是通过详尽记述反映黄帝时代的文化成就。
    第八节《黄帝时代的杰出人物》,如“三公”是“七辅”、“六相”之说,在《史记·  五帝本纪》中“三公”是风后、天老、五圣3人,“七辅”是“风后受金法,天老受天录,五圣受道级,知命受纠俗,窥纪受变复,地典受州络,力墨(牧)受准,斥州选举,翼佐帝德。”关于“六相”,在《管子 ·   五行》篇是:“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太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笔者按:同属“六相”,但在《白话二十四史》中的《五帝· 黄帝有熊氏》中却是:熊“黄帝以六相和史官来治理天下。风后能明天道,太常能察地利,苍龙(前边的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分别能辨别出东、南、西、北四方的气候和土宜,因而天下大治,神明来助。”关于“皇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显然与历史不符,实际是黄帝把蚩尤杀死的。)在《吕氏春秋· 勿躬篇》,称黄帝有十二位大臣,且各有发明创造。但按《白话二十四史》中的《五帝·黄帝有熊氏》之记有些不同,是:大桡研究木、水、火、土、金五行的规律,占卜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月建,以十干配十二支,创制了六十甲子。容成制作浑天仪来象周天之形。隶首制定算数,以统其余而总其和,法律、度、量、衡制由此产生。伶伦创作律吕,很似笛,还制作12支管吹出凤凰叫的声音,于是出现十二律 。荣猿铸作12口大钟,用以协调律管和五音,顺天时确定不同等级的人的地位。大容创作《承云》乐章,这就是《云门》和《大卷》,黄帝取名叫《咸池》。宁封为管理制作陶器的官,赤将作为管理制作木器的官,挥发明弓,夷牟发明箭,用这种新式武器威震天下。共鼓、化孤二人凿空树干造成船,削砍树枝做成桨,来渡越以前不能通过的河流。邑夷取法北斗的旋转创制大车以通行四方。在《吕氏春秋  勿躬篇》中还有:“黔如作虏首,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农,夷羿作弓,虞拘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    ,王冰作伏牛,史皇作图,亚彭作医,巫箴作筮。”连其前的大桡、容成、伶伦、荣猿、大容共20名,被称“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其他还有正日月星辰之象的臾区,为占风向而创造指南车的车区。也正说明第五节《黄帝时代的政治建树》中,特别重视网络人才管理社会。
    其实,黄帝有那么多能人与他自己的素质是分不开的,他就发明了货币,用模子铸成交易用的“货”和“刀”,用珠、玉、黄金、刀、布等五种货币节制国家经济,使货币流通起来。还叫他的第一夫人嫘祖教百姓养茧,缫丝做衣服。这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记。
    第二章《黄帝陵》,包括黄帝崩    葬桥山,黄帝陵周围的考古发现,黄帝陵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黄帝陵的历史与现状等四节。无疑也使笔者大开眼界,一是与开卷照片中的一部分给予知识性说明;二是加深了爱护中华民族悠久历史 的感情,认为台湾海峡两岸迟早会实现统一。三是就第三所记黄帝陵生态环境之美,联系现实则是许多地方的严重污染问题,有的已使生态严重失衡,是改革以来新出现的严重问题,在续志中应高悬警钟,使之长鸣。
    一般志书都是把地理与自然环境置于第一部类,而这部却在第二章第三节,当属编撰思想与方法的明显特色之三。
    第三章《轩辕庙》,包括轩辕黄帝庙概说,轩辕庙的历史沿革,轩辕庙的景观,轩辕庙碑刻录等四节。第四章《黄帝祭祀》,包括古代、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黄帝祭祀等三节。
    第五章《黄帝祭文》,包括明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祭文等四节。第六章《历史咏黄帝陵诗词》,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时期、明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等六节。第七章《黄帝陵楹联》,包括黄帝陵与轩辕庙楹联,当代公祭民祭黄帝陵楹联选,征集黄帝陵楹联选录等三节。第八章《整修黄帝陵工程》,包括历代整修黄帝陵纪事,当代整修黄帝陵工程,古柏保护,黄帝陵基金会等四节。笔者在欣赏这些文化美之同时,一不由联想第一章第十节《黄帝与中国文化》所记,更体会到中国文化之魅力。二联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中华民族伊始就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是因为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即具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原动力,还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永无止境。作为志人应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这种辩证关系,便会自觉在二轮修志中作为指导思想之一。
    附录一为《黄帝的文献资料》,可谓资料性特强,约19万字,占全书文字总量的24%。上自孔子的《逸周书》,下至清代张英的《浦鉴类函》,共101部著述,内含《二十四史》中的一部分,均有黄帝本人与有关人和事物之详尽记述。
    附录三为《黄帝研究著述选录》,包括著作91部(本),论文149篇。
    全书述而有作占较大成分,也正如本文开始之述,即主要是描述历史发展脉络,看来虽为志体但也需史笔,属编撰思想与方法明显特色之四。
    综上所述,这部书的总体特色是通过说明黄帝是创造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最早的人,在修志思想与方法上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仅就同为陵墓志而言,不论是专卷,还是文物志中的分志都属需要借鉴。如陕西省当然还有也是专卷的《秦始皇陵志》其他以时为序则有浙江省绍兴市的禹陵,江苏省南京市的南朝帝王陵,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江苏省南京市的明孝陵,北京市昌平区的明十三陵,辽宁省沈阳市的清太祖东陵与清太宗北陵,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与易县的清西陵,江苏省南京市的中山陵等。
    另外,笔者也有自以为美中不足之处:
    1、附录二《黄帝的民间传说》应在第一章《黄帝传略》中作为第一节。因为黄帝其人其事都是传说,虽那23个民间传说一般被称“野史”,但正是进入《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等等“正史”的资料来源,也正如前述马克思、拉法格之论,具有权威性。作为第一节是因为从结构看正是其后那10节内容的来源或总览。
    2、应单有一章,记述居海外的华人与其他人士拜谒黄帝陵与其他活动,尤其是对黄帝文化的研究等情况。
    3、应有一些随文照,如开卷照中的公祭与拜谒合影,一定有一人或数人的动态照,一些全景也一定有局部照,使之随文就更好。还有修缮工程照、一部分重要著述的影印件等。
    (作者:河北省枣强县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新志评议)别具特色的《黄帝陵志》
  • 下限为2004的陕西省志第七十五卷《黄帝陵志》,出版于2005年3月,数月后笔者便幸得一部。其后断断续续阅读,自觉收获良多。既因不曾拜谒过黄帝陵而大开眼界,且因不曾读过这类而感到在编撰思想和方法上别具明显特色。
    该志开卷照共79帧,志文分八章三十八节与三个附录,共78.8万字。
    志文开端并非《概述》而是《引言》。首轮修志中通用的《概述》或《总述》,一般包括五个方面:勾勒本地主要特点,反映各业网络结构,描述历史发展脉络,指出主要矛盾困难,策论继续前进方略。但这部书就是描述历史发展脉络,其他四个方面则是寓于其中,如此应是编撰思想和方法上的明显特色之一。
    第一章《黄帝传略》。作为中华民族先祖的陵志,先记其传略当然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编撰思想和方法的明显特色之二。包括黄帝的诞生,黄帝部落的壮大,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黄帝时代的政治建树,黄帝时代的物质生活,黄帝时代的文化成就,黄帝时代的杰出人物,黄帝与华夏族,黄帝与文化等十节,都使笔者收获良多,如第一节《黄帝的诞生》,当然在孩提时代便知黄帝是个传说人物,尔后仅有的理念是所有民族都有其先祖。但该节引录马克思之论:“过去的现实又反映在荒诞的神话形式中。”“人物虽然是神话中的人物,但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传说确切地反映了氏族的制度。”拉法格也说过:“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想象人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形式之一。”
    第五节《黄帝时代的政治建树》,如从黄帝部族中分化出十二个小部族,对这些部族采取的是军事民主方式。他平时并不直接干预各部族的生产生活,但各部族在必要时需向他尽义务。他非常重视军事,“以师兵为营卫”,随时集结本部族子孙成为亲兵群,为对外战争的核心力量,并依靠他们威慑同一部族,保卫其核心部族的利益。其他如部落之间的联盟关系、婚姻关系,与其创立的“分土建国”制度,以及十分重视社会管理方式的发明与创造 ,使得社会基本单元比较稳定,易于管理。还有对社会一些基本的礼仪法度的创新,被后人称为“开创时期”。他特别重视网罗人才管理社会,许多贤能之士都被吸纳,使当时的社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的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有:“无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实祸不生,所求不匮。”
    第七节《黄帝时代的文化成就》,包括黄帝时代的文字发明,即先是“结绳记事”,其后有“刻画符号”,再后有成句的“陶文”即“图画文字”或“象形文字”。还有造型艺术,音乐舞蹈与诗歌,制度文明,宗教祭祀等,都是通过详尽记述反映黄帝时代的文化成就。
    第八节《黄帝时代的杰出人物》,如“三公”是“七辅”、“六相”之说,在《史记·  五帝本纪》中“三公”是风后、天老、五圣3人,“七辅”是“风后受金法,天老受天录,五圣受道级,知命受纠俗,窥纪受变复,地典受州络,力墨(牧)受准,斥州选举,翼佐帝德。”关于“六相”,在《管子 ·   五行》篇是:“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太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笔者按:同属“六相”,但在《白话二十四史》中的《五帝· 黄帝有熊氏》中却是:熊“黄帝以六相和史官来治理天下。风后能明天道,太常能察地利,苍龙(前边的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分别能辨别出东、南、西、北四方的气候和土宜,因而天下大治,神明来助。”关于“皇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显然与历史不符,实际是黄帝把蚩尤杀死的。)在《吕氏春秋· 勿躬篇》,称黄帝有十二位大臣,且各有发明创造。但按《白话二十四史》中的《五帝·黄帝有熊氏》之记有些不同,是:大桡研究木、水、火、土、金五行的规律,占卜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月建,以十干配十二支,创制了六十甲子。容成制作浑天仪来象周天之形。隶首制定算数,以统其余而总其和,法律、度、量、衡制由此产生。伶伦创作律吕,很似笛,还制作12支管吹出凤凰叫的声音,于是出现十二律 。荣猿铸作12口大钟,用以协调律管和五音,顺天时确定不同等级的人的地位。大容创作《承云》乐章,这就是《云门》和《大卷》,黄帝取名叫《咸池》。宁封为管理制作陶器的官,赤将作为管理制作木器的官,挥发明弓,夷牟发明箭,用这种新式武器威震天下。共鼓、化孤二人凿空树干造成船,削砍树枝做成桨,来渡越以前不能通过的河流。邑夷取法北斗的旋转创制大车以通行四方。在《吕氏春秋  勿躬篇》中还有:“黔如作虏首,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农,夷羿作弓,虞拘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    ,王冰作伏牛,史皇作图,亚彭作医,巫箴作筮。”连其前的大桡、容成、伶伦、荣猿、大容共20名,被称“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其他还有正日月星辰之象的臾区,为占风向而创造指南车的车区。也正说明第五节《黄帝时代的政治建树》中,特别重视网络人才管理社会。
    其实,黄帝有那么多能人与他自己的素质是分不开的,他就发明了货币,用模子铸成交易用的“货”和“刀”,用珠、玉、黄金、刀、布等五种货币节制国家经济,使货币流通起来。还叫他的第一夫人嫘祖教百姓养茧,缫丝做衣服。这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记。
    第二章《黄帝陵》,包括黄帝崩    葬桥山,黄帝陵周围的考古发现,黄帝陵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黄帝陵的历史与现状等四节。无疑也使笔者大开眼界,一是与开卷照片中的一部分给予知识性说明;二是加深了爱护中华民族悠久历史 的感情,认为台湾海峡两岸迟早会实现统一。三是就第三所记黄帝陵生态环境之美,联系现实则是许多地方的严重污染问题,有的已使生态严重失衡,是改革以来新出现的严重问题,在续志中应高悬警钟,使之长鸣。
    一般志书都是把地理与自然环境置于第一部类,而这部却在第二章第三节,当属编撰思想与方法的明显特色之三。
    第三章《轩辕庙》,包括轩辕黄帝庙概说,轩辕庙的历史沿革,轩辕庙的景观,轩辕庙碑刻录等四节。第四章《黄帝祭祀》,包括古代、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黄帝祭祀等三节。
    第五章《黄帝祭文》,包括明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祭文等四节。第六章《历史咏黄帝陵诗词》,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时期、明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等六节。第七章《黄帝陵楹联》,包括黄帝陵与轩辕庙楹联,当代公祭民祭黄帝陵楹联选,征集黄帝陵楹联选录等三节。第八章《整修黄帝陵工程》,包括历代整修黄帝陵纪事,当代整修黄帝陵工程,古柏保护,黄帝陵基金会等四节。笔者在欣赏这些文化美之同时,一不由联想第一章第十节《黄帝与中国文化》所记,更体会到中国文化之魅力。二联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中华民族伊始就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是因为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即具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原动力,还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永无止境。作为志人应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这种辩证关系,便会自觉在二轮修志中作为指导思想之一。
    附录一为《黄帝的文献资料》,可谓资料性特强,约19万字,占全书文字总量的24%。上自孔子的《逸周书》,下至清代张英的《浦鉴类函》,共101部著述,内含《二十四史》中的一部分,均有黄帝本人与有关人和事物之详尽记述。
    附录三为《黄帝研究著述选录》,包括著作91部(本),论文149篇。
    全书述而有作占较大成分,也正如本文开始之述,即主要是描述历史发展脉络,看来虽为志体但也需史笔,属编撰思想与方法明显特色之四。
    综上所述,这部书的总体特色是通过说明黄帝是创造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最早的人,在修志思想与方法上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仅就同为陵墓志而言,不论是专卷,还是文物志中的分志都属需要借鉴。如陕西省当然还有也是专卷的《秦始皇陵志》其他以时为序则有浙江省绍兴市的禹陵,江苏省南京市的南朝帝王陵,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江苏省南京市的明孝陵,北京市昌平区的明十三陵,辽宁省沈阳市的清太祖东陵与清太宗北陵,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与易县的清西陵,江苏省南京市的中山陵等。
    另外,笔者也有自以为美中不足之处:
    1、附录二《黄帝的民间传说》应在第一章《黄帝传略》中作为第一节。因为黄帝其人其事都是传说,虽那23个民间传说一般被称“野史”,但正是进入《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等等“正史”的资料来源,也正如前述马克思、拉法格之论,具有权威性。作为第一节是因为从结构看正是其后那10节内容的来源或总览。
    2、应单有一章,记述居海外的华人与其他人士拜谒黄帝陵与其他活动,尤其是对黄帝文化的研究等情况。
    3、应有一些随文照,如开卷照中的公祭与拜谒合影,一定有一人或数人的动态照,一些全景也一定有局部照,使之随文就更好。还有修缮工程照、一部分重要著述的影印件等。
    (作者:河北省枣强县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