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沧桑巨变)天堂神韵——自治区60华诞盛赞
  •     内蒙古自治区横贯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边陲之内蒙古高原,西起东经97°12′,东达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500余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为1700余公里。境内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辖区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辖区东起额尔古纳市,迤逦向西延伸至阿拉善盟,鸟瞰全境呈狭长带状。东、南、西三面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区相连;东、北两面与俄罗斯、蒙古两国接壤,且拥有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大陆路口岸。如此奇特的自然地理格局,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在国内,可直接与东北、华北、西北广袤“三北”地区各地沟通;在国际上,被誉称为“欧亚大陆桥之桥头堡”,可据此同亚洲、欧洲各国就近交往、贸易。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内蒙古自治区注入了先天的“地灵”与“地利”双重优势基因。
        内蒙古自治区据2004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精确统计,确认总人口数为2375.54万人,有蒙古、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满、回、朝鲜等40多个民族。众多民族相睦相处,聚居于斯,雄辩地证明了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论断是确凿无疑的。据考古发掘证实和大量典籍记载,远在50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踪迹。仅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入主云中算起,迄今也已历经2300余年的沧桑岁月。人类祖先在这片适宜生存的辽阔膏腴沃土上生息、繁衍、碰撞、融合,留下的弥足珍贵之历史遗存,不啻为内蒙古这方热土“人杰”与“人和”底蕴的昭示和彰显。
        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中纬度地区。南北纬度之差异,使南北全年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相差52千卡/厘米2,加之地形、地貌影响,形成境内的亚洲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夏季短促、温热,是芸芸众生十分理想的栖息、繁衍之宝地。据考,这里的人均寿命指数高于全国人均寿命指数的平均值。境内宜人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全区各地均为避暑和旅游胜地。内蒙古堪可谓得“天时”与“天佑”之惠。这方热土天时、地利、人和皆祖宗所赐,三者俱备矣,为发展、腾越,为绘制、镌刻壮美的画图备足了先决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历史悠久的璀璨文明。辖区内有多处新、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遗址。包括蜚声世界之鄂尔多斯“河套文化”、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大窑文化”、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呼伦贝尔市的“扎赉诺尔文化”等等。此外,散见的文化遗存还有许多,尤为壮观。东部区莽莽林海中鲜卑人发祥地嘎仙洞;西部区从战国到金、元、明时期的长城遗址、古汉墓壁画,更有那些记录着始于新石器时代,绵延至近代的阴山岩画。它们像是在阴阳的裂变之中,向我们展示着祖先的遗瞩,同时,亦将祖先自身的经历用石刀石斧凿刻成气贯长虹的无字史诗,凿刻成民族的忠魂。它们虽然历经若干世纪的战火洗礼和风雨剥蚀,却总是缄默无语,永远圣哲一般向今天的人们坦露着花岗岩土黄色的胸膛,给人以无尽的幽思和遐想。内蒙古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在滔滔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流逝过去多少推进人类社会蠕蠕前行的艰难步履和悲壮之举;也流逝过去多少向悖势力制造的漩涡和阻塞。在这里,曾经多少次演绎过群雄争霸、派系斗法的丑剧、闹剧;在这里,曾经有多少豪杰崛起、英才辈出的雄伟、壮烈;在这里,封存着一篇又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在这里,封存着一幅又一幅战天斗地、悲喜交织的壮美画卷;在这里,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的莺歌燕舞,也有烽燧狼烟、“泉腥马不食”时的尸横遍野。君不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有过天灾人患、生灵涂炭的苍凉、凄怆,也有过昭君和亲、文姬归汉和谐融融的千古绝唱。今天,历史沉积的一切都十分亲切地在人们的心头层层泛起,以其无穷的魅力引领着人们去探寻、去挖掘。因为,人们深切地知道,“开来”需要“继往”,发展仰赖承袭。
        内蒙古自治区既是一位有50万年高寿的慈祥老额吉,又是一条精力充沛、昂首挺立的汉子。近代60年前,内蒙古犹如临刀俎之鱼肉,帝国主义列强、封建王公、各方派系势力疯狂争夺、掳掠,时而分崩离析,将其切割成若干块块;时而又拉扯媾和,将其揉和成貌合神离的团团。在那段“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时日里,内蒙古各族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啼饥号寒;内蒙古的大好河山倍遭践踏、摧残,满目疮痍。惟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打从诞生伊始,就把这一方热土上生息繁衍的各民族人民的命运牵挂于心,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遂于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为其后来的崛起、发展、腾飞注入了强劲的原动力。可是,在沉沦于“文化大革命”那惶惶不可终日的十年浩劫时,内蒙古自治区遭受了几倍于其他省、区的劫难和破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均不同程度地被削弱、被割裂、被阻断。直至历史的车轮重新驶入正确轨道,党中央成功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略并卓有成效地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的三十年间,内蒙古自治区才从阴霾、迷雾中渐渐走出来,重现政治清明的大好形势,重现各族人民历经百劫而不衰的和睦、和谐,群居群处的传统局面。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稳定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确确实实是得天独厚。这方宝地地下埋藏着富集丰厚的资源,境内的金属矿藏即上百种,分布于4000多处。其中42种金属矿藏的保有储量位踞全国前十名;非金属矿藏除已深明储量在2255.0亿吨以上的“遍地煤”和储量达8234.0万吨,雄踞世界首位的稀土矿之外,还有硫铁、磷、天然碱、盐、芒硝、石墨、云母、巴林石等数十种珍稀矿藏。这些品位极高,蕴藏极丰盈的地下资源宝藏,仿佛伸出了神力无比的一双双大手,将内蒙古这位饱经沧桑的老额吉高高托起,托举到为天下人瞩目的交椅之上。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地上的物产充沛、富饶。久负盛名之“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的八百里河套灌区,海海漫漫的土默川平原,秀丽富庶的辽河两岸和大兴安岭南麓广袤的黑土地,从古迄今就是养育这一方各族儿女恒定的“谷仓”和“米粮川”。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把内蒙古自治区确立为国家进行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之一。遂使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耕作向多侧面、多重点、多领域、多元的方向纵深发展。截至2006年底统计,辖区实有耕地面积629.72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高达1704.94万吨。比上年增产42.79万吨,创最高纪录。
        特别值得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和森林。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骄傲、自豪地抒情,唱彻了内蒙古人热爱、眷恋家乡草原的深情和迸发出的心底之声。
        内蒙古自治区草场分布范围极广。著名的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乌珠穆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及黄河西岸鄂尔多斯高原的水草肥美草场。天然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约为6818.0万公顷,占全国天然草原面积总和的四分之一,踞全国首位。水草肥美的大草原自然形成牲畜繁衍的摇篮和畜牧业发展基地。2006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总数已达11051.47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4.1%,为全国之冠。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全区林业用地面积已增至3182.0万公顷,森林面积205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57%,林木蓄积量12.9亿立方米。
        内蒙古自治区虽地处北疆塞外,但水资源并不匮乏。经勘测统计,水利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497.6万千瓦,可开发量在244.3万千瓦以上。淡水面积为85.7万公顷,可养殖面积51.1万公顷,可与江南水乡相媲美。2006年底统计,全区农牧渔业之产量为:农业粮食1704.94万吨,油料116.84万吨,甜菜174.61万吨,水果220.48万吨;牧业肉类总产量达257.00万吨,禽蛋50.00万吨,牛奶880.45万吨,绵羊毛9.81万吨,山羊绒6792.0吨;渔业水产品8.70万吨。
        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发展状况,60年来虽然遭受过“文化大革命”和极“左”路线的阻滞、破坏,但是,发展的脚步始终未停,“骆驼队依然在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强劲,全面全方位地驶入了快车道。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978.16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69.97亿元,增长21.1%;重工业增加值1297.19亿元,增长33.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卓有成效地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工业企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就经济类型来说,个体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数迅猛增长。全区工业企业的产品、产量、产质都更加鲜明突出了民族特色,地区和传统优势。大草原的拳头产品之乳制品产量高达345.76万吨,液态乳310.11万吨,为全国之最。据此,首府呼和浩特市被国家正式冠名为:“中国乳都”。截至2006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原煤产量达29759.63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441.32亿千瓦小时,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七位。其他主要工业品产量:天然原油171.88万吨,原盐213.70万吨,粗钢861.86万吨,生铁1108.33万吨,水泥2211.18万吨,彩色电视机333.74万台,纱4.20万吨,布13576.10万米。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5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区具备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694个,实现利润22.69亿元。
        造成内蒙古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经济相对滞后局面,使之举步难艰的“瓶颈”是交通和邮电通信。从秦直道到旅蒙商之路,从勒勒车到客货公交车,从尘土飞扬的黄土路、沙石路到高速公路,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运输事业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经历了跨越世纪的悠悠岁月。经过60年来自强不息的拼搏,今天,全区交通运输状况空前改观。公路建设跨入了现代化的领先阶段,建成一批国道主干线和重要经济干线,110、111、208、209、210等国道与首都北京及全国各省区形成“三横九纵”之公路网,公路线路总里程达到8.33万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36倍;全区境内有14条铁路干线,12条国有支线,5条地方铁路干线,贯穿辖区东西南北中,形成沟通“三北”地区的西煤东运、海铁联运的路网结构。铁路正线延展里程达到7689公里,是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6倍。全区有9个民用机场,开通国内、国际30多条航线。国内直通京、沪、广等29个大中城市;国际通航俄罗斯、蒙古国。呼和浩特白塔、海拉尔机场为国家机场,是我国对俄罗斯、蒙古国的航空前沿。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迄今,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分治以后,现代化、高科技全新设施设备引进和增殖,使通讯和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已达257.76亿元。其中电信业务即占247.87亿元,全区城市电话用户为425.7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14.87万户。全区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总数已达1414.74万户。电话普及率59.33部/百人。6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同全国乃至全球同步,飞跃跨入了信息时代,网上交流、传递信息已成为今天通信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年末全区互联网用户144.59万户,增长36.6%。
        6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是空前的。到2006年,全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6所,年末在校生25.29万人;有中等职业学校256所,年末在校生21.86万人;有普通高中359所,年末在校生56.15万人;有普通初中1199所,年末在校生102.97万人;有小学4884所,年末在校生156.38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全区有科研机构114个,从业人员106471人,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5项,申请专利1946项。艺术事业机构147个,从业人员5552人。艺术表演团体109个(其中乌兰牧骑60个)。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078个,有文化馆102座,公共图书馆110座,博物馆33座,档案馆140座,全区有广播电台1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84%;有电视台14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1.23%。自治区级和盟市级全年出刊报纸24850.08万份,其中蒙文版1452.20万份;出版各类杂志1174.20万册,其中蒙文版103万册;出版图书6395.21万册,其中蒙文版811万册。全区有卫生机构3693个,其中,医院474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325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40个;妇幼卫生机构113个。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51个。全区卫生单位拥有病床7.03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23万人。有一大批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牌1649枚。其中国外获奖牌46枚。文艺新秀频频争雄夺冠。
        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令人遐想无尽的人文景观和淳厚朴实、富有诗意的民俗风情更将全区的经贸、外贸和旅游事业迅速推向了顶峰,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9.71亿元。入境旅游人数123.25万人次,增长23.10%,创汇4.04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2451.7万人次,收入248.24亿元。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9.47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38.06亿美元;出口21.41亿美元。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为4790.00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区第17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72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329.51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818.77亿元,增长1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升至20047元。财政总收入71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9%,财政收入2007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据此,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在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近2400万生息在这方热土上的各族人民正在向更高远、更宽泛的辽阔生存空间拓展、延伸。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曾意味深长地说:“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干部、全体党员、各族群众在总书记教诲的激励下,求真务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的总书记嘱托,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福祉举目可见,触手可得。今天,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的高平台、高起点上,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一个多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生活文明富裕的内蒙古自治区,天生丽质,光彩映照河汉;天堂神韵,雍容垂范千秋。正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和煦春风和灿烂阳光,舒展丰满而强劲有力的双翼,注目眺望高远、辽阔的蓝天,振翅起飞。

    (作者:呼和浩特铁路局史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沧桑巨变)天堂神韵——自治区60华诞盛赞
  •     内蒙古自治区横贯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边陲之内蒙古高原,西起东经97°12′,东达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500余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为1700余公里。境内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辖区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辖区东起额尔古纳市,迤逦向西延伸至阿拉善盟,鸟瞰全境呈狭长带状。东、南、西三面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区相连;东、北两面与俄罗斯、蒙古两国接壤,且拥有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大陆路口岸。如此奇特的自然地理格局,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在国内,可直接与东北、华北、西北广袤“三北”地区各地沟通;在国际上,被誉称为“欧亚大陆桥之桥头堡”,可据此同亚洲、欧洲各国就近交往、贸易。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内蒙古自治区注入了先天的“地灵”与“地利”双重优势基因。
        内蒙古自治区据2004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精确统计,确认总人口数为2375.54万人,有蒙古、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满、回、朝鲜等40多个民族。众多民族相睦相处,聚居于斯,雄辩地证明了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论断是确凿无疑的。据考古发掘证实和大量典籍记载,远在50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踪迹。仅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入主云中算起,迄今也已历经2300余年的沧桑岁月。人类祖先在这片适宜生存的辽阔膏腴沃土上生息、繁衍、碰撞、融合,留下的弥足珍贵之历史遗存,不啻为内蒙古这方热土“人杰”与“人和”底蕴的昭示和彰显。
        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中纬度地区。南北纬度之差异,使南北全年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相差52千卡/厘米2,加之地形、地貌影响,形成境内的亚洲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夏季短促、温热,是芸芸众生十分理想的栖息、繁衍之宝地。据考,这里的人均寿命指数高于全国人均寿命指数的平均值。境内宜人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全区各地均为避暑和旅游胜地。内蒙古堪可谓得“天时”与“天佑”之惠。这方热土天时、地利、人和皆祖宗所赐,三者俱备矣,为发展、腾越,为绘制、镌刻壮美的画图备足了先决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历史悠久的璀璨文明。辖区内有多处新、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遗址。包括蜚声世界之鄂尔多斯“河套文化”、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大窑文化”、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呼伦贝尔市的“扎赉诺尔文化”等等。此外,散见的文化遗存还有许多,尤为壮观。东部区莽莽林海中鲜卑人发祥地嘎仙洞;西部区从战国到金、元、明时期的长城遗址、古汉墓壁画,更有那些记录着始于新石器时代,绵延至近代的阴山岩画。它们像是在阴阳的裂变之中,向我们展示着祖先的遗瞩,同时,亦将祖先自身的经历用石刀石斧凿刻成气贯长虹的无字史诗,凿刻成民族的忠魂。它们虽然历经若干世纪的战火洗礼和风雨剥蚀,却总是缄默无语,永远圣哲一般向今天的人们坦露着花岗岩土黄色的胸膛,给人以无尽的幽思和遐想。内蒙古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在滔滔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流逝过去多少推进人类社会蠕蠕前行的艰难步履和悲壮之举;也流逝过去多少向悖势力制造的漩涡和阻塞。在这里,曾经多少次演绎过群雄争霸、派系斗法的丑剧、闹剧;在这里,曾经有多少豪杰崛起、英才辈出的雄伟、壮烈;在这里,封存着一篇又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在这里,封存着一幅又一幅战天斗地、悲喜交织的壮美画卷;在这里,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的莺歌燕舞,也有烽燧狼烟、“泉腥马不食”时的尸横遍野。君不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有过天灾人患、生灵涂炭的苍凉、凄怆,也有过昭君和亲、文姬归汉和谐融融的千古绝唱。今天,历史沉积的一切都十分亲切地在人们的心头层层泛起,以其无穷的魅力引领着人们去探寻、去挖掘。因为,人们深切地知道,“开来”需要“继往”,发展仰赖承袭。
        内蒙古自治区既是一位有50万年高寿的慈祥老额吉,又是一条精力充沛、昂首挺立的汉子。近代60年前,内蒙古犹如临刀俎之鱼肉,帝国主义列强、封建王公、各方派系势力疯狂争夺、掳掠,时而分崩离析,将其切割成若干块块;时而又拉扯媾和,将其揉和成貌合神离的团团。在那段“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时日里,内蒙古各族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啼饥号寒;内蒙古的大好河山倍遭践踏、摧残,满目疮痍。惟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打从诞生伊始,就把这一方热土上生息繁衍的各民族人民的命运牵挂于心,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遂于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为其后来的崛起、发展、腾飞注入了强劲的原动力。可是,在沉沦于“文化大革命”那惶惶不可终日的十年浩劫时,内蒙古自治区遭受了几倍于其他省、区的劫难和破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均不同程度地被削弱、被割裂、被阻断。直至历史的车轮重新驶入正确轨道,党中央成功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略并卓有成效地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的三十年间,内蒙古自治区才从阴霾、迷雾中渐渐走出来,重现政治清明的大好形势,重现各族人民历经百劫而不衰的和睦、和谐,群居群处的传统局面。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稳定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确确实实是得天独厚。这方宝地地下埋藏着富集丰厚的资源,境内的金属矿藏即上百种,分布于4000多处。其中42种金属矿藏的保有储量位踞全国前十名;非金属矿藏除已深明储量在2255.0亿吨以上的“遍地煤”和储量达8234.0万吨,雄踞世界首位的稀土矿之外,还有硫铁、磷、天然碱、盐、芒硝、石墨、云母、巴林石等数十种珍稀矿藏。这些品位极高,蕴藏极丰盈的地下资源宝藏,仿佛伸出了神力无比的一双双大手,将内蒙古这位饱经沧桑的老额吉高高托起,托举到为天下人瞩目的交椅之上。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地上的物产充沛、富饶。久负盛名之“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的八百里河套灌区,海海漫漫的土默川平原,秀丽富庶的辽河两岸和大兴安岭南麓广袤的黑土地,从古迄今就是养育这一方各族儿女恒定的“谷仓”和“米粮川”。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把内蒙古自治区确立为国家进行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之一。遂使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耕作向多侧面、多重点、多领域、多元的方向纵深发展。截至2006年底统计,辖区实有耕地面积629.72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高达1704.94万吨。比上年增产42.79万吨,创最高纪录。
        特别值得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和森林。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骄傲、自豪地抒情,唱彻了内蒙古人热爱、眷恋家乡草原的深情和迸发出的心底之声。
        内蒙古自治区草场分布范围极广。著名的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乌珠穆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及黄河西岸鄂尔多斯高原的水草肥美草场。天然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约为6818.0万公顷,占全国天然草原面积总和的四分之一,踞全国首位。水草肥美的大草原自然形成牲畜繁衍的摇篮和畜牧业发展基地。2006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总数已达11051.47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4.1%,为全国之冠。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全区林业用地面积已增至3182.0万公顷,森林面积205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57%,林木蓄积量12.9亿立方米。
        内蒙古自治区虽地处北疆塞外,但水资源并不匮乏。经勘测统计,水利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497.6万千瓦,可开发量在244.3万千瓦以上。淡水面积为85.7万公顷,可养殖面积51.1万公顷,可与江南水乡相媲美。2006年底统计,全区农牧渔业之产量为:农业粮食1704.94万吨,油料116.84万吨,甜菜174.61万吨,水果220.48万吨;牧业肉类总产量达257.00万吨,禽蛋50.00万吨,牛奶880.45万吨,绵羊毛9.81万吨,山羊绒6792.0吨;渔业水产品8.70万吨。
        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发展状况,60年来虽然遭受过“文化大革命”和极“左”路线的阻滞、破坏,但是,发展的脚步始终未停,“骆驼队依然在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强劲,全面全方位地驶入了快车道。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978.16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69.97亿元,增长21.1%;重工业增加值1297.19亿元,增长33.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卓有成效地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工业企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就经济类型来说,个体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数迅猛增长。全区工业企业的产品、产量、产质都更加鲜明突出了民族特色,地区和传统优势。大草原的拳头产品之乳制品产量高达345.76万吨,液态乳310.11万吨,为全国之最。据此,首府呼和浩特市被国家正式冠名为:“中国乳都”。截至2006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原煤产量达29759.63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441.32亿千瓦小时,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七位。其他主要工业品产量:天然原油171.88万吨,原盐213.70万吨,粗钢861.86万吨,生铁1108.33万吨,水泥2211.18万吨,彩色电视机333.74万台,纱4.20万吨,布13576.10万米。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5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区具备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694个,实现利润22.69亿元。
        造成内蒙古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经济相对滞后局面,使之举步难艰的“瓶颈”是交通和邮电通信。从秦直道到旅蒙商之路,从勒勒车到客货公交车,从尘土飞扬的黄土路、沙石路到高速公路,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运输事业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经历了跨越世纪的悠悠岁月。经过60年来自强不息的拼搏,今天,全区交通运输状况空前改观。公路建设跨入了现代化的领先阶段,建成一批国道主干线和重要经济干线,110、111、208、209、210等国道与首都北京及全国各省区形成“三横九纵”之公路网,公路线路总里程达到8.33万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36倍;全区境内有14条铁路干线,12条国有支线,5条地方铁路干线,贯穿辖区东西南北中,形成沟通“三北”地区的西煤东运、海铁联运的路网结构。铁路正线延展里程达到7689公里,是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6倍。全区有9个民用机场,开通国内、国际30多条航线。国内直通京、沪、广等29个大中城市;国际通航俄罗斯、蒙古国。呼和浩特白塔、海拉尔机场为国家机场,是我国对俄罗斯、蒙古国的航空前沿。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迄今,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分治以后,现代化、高科技全新设施设备引进和增殖,使通讯和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已达257.76亿元。其中电信业务即占247.87亿元,全区城市电话用户为425.7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14.87万户。全区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总数已达1414.74万户。电话普及率59.33部/百人。6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同全国乃至全球同步,飞跃跨入了信息时代,网上交流、传递信息已成为今天通信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年末全区互联网用户144.59万户,增长36.6%。
        6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是空前的。到2006年,全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6所,年末在校生25.29万人;有中等职业学校256所,年末在校生21.86万人;有普通高中359所,年末在校生56.15万人;有普通初中1199所,年末在校生102.97万人;有小学4884所,年末在校生156.38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全区有科研机构114个,从业人员106471人,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5项,申请专利1946项。艺术事业机构147个,从业人员5552人。艺术表演团体109个(其中乌兰牧骑60个)。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078个,有文化馆102座,公共图书馆110座,博物馆33座,档案馆140座,全区有广播电台1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84%;有电视台14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1.23%。自治区级和盟市级全年出刊报纸24850.08万份,其中蒙文版1452.20万份;出版各类杂志1174.20万册,其中蒙文版103万册;出版图书6395.21万册,其中蒙文版811万册。全区有卫生机构3693个,其中,医院474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325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40个;妇幼卫生机构113个。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51个。全区卫生单位拥有病床7.03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23万人。有一大批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牌1649枚。其中国外获奖牌46枚。文艺新秀频频争雄夺冠。
        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令人遐想无尽的人文景观和淳厚朴实、富有诗意的民俗风情更将全区的经贸、外贸和旅游事业迅速推向了顶峰,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9.71亿元。入境旅游人数123.25万人次,增长23.10%,创汇4.04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2451.7万人次,收入248.24亿元。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9.47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38.06亿美元;出口21.41亿美元。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为4790.00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区第17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72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329.51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818.77亿元,增长1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升至20047元。财政总收入71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9%,财政收入2007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据此,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在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近2400万生息在这方热土上的各族人民正在向更高远、更宽泛的辽阔生存空间拓展、延伸。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曾意味深长地说:“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干部、全体党员、各族群众在总书记教诲的激励下,求真务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的总书记嘱托,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福祉举目可见,触手可得。今天,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的高平台、高起点上,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一个多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生活文明富裕的内蒙古自治区,天生丽质,光彩映照河汉;天堂神韵,雍容垂范千秋。正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和煦春风和灿烂阳光,舒展丰满而强劲有力的双翼,注目眺望高远、辽阔的蓝天,振翅起飞。

    (作者:呼和浩特铁路局史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