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4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盟市园地】呼和浩特地区农村春节及正月十五习俗记趣
  • 春  节  

        呼和浩特农村过春节俗称“过大年”。每当旧历年除夕,从下午起,家家都要贴好对联,清扫院落和房间。然后拢旺火,旺火中空,外形似塔,一经点燃,火焰腾腾一片旺气,而且不易倒塌。门前要挂上灯笼,通宵不灭。孩子们这时都要换上新衣裳新鞋帽,欢喜雀跃。旧俗拢好旺火后,要携带锡箔,到门外焚烧,叫“请亡”,意即请亡故的亲人一齐回家过年。然后到尊长前礼拜,叫辞岁。  

        除夕时兴熬夜,熬夜时都在自家,忌串门,嫁出去的姑娘都回婆家去,忌在娘家过年。晚上要吃团圆饭,饭后,孩子们玩耍,大人们还要准备初一的饺子等食品。到除夕午夜,重将旺火添旺,将“旺气冲天”的红对纸在旺火上焚烧。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要点燃爆竹。以迎接“神”的到来,这叫“接神”。接“神”实际上接的是灶神。“接神”活动一直延续到天明。接“神”结束后,要将旺火的灰烬铲一锹倒入家灶内。在家中灶神灵位前摆上枣山、点心,旁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地对联,上香敬纸祭拜。现在,接神的旧俗已不多见,看电视成了人们的主要内容。  

        初一时,天刚亮,人们便要吃饺子,吃前家家要燃放鞭炮,饭后便开始拜年活动。对于l2岁以下的儿童,人们习惯给“压岁钱”。  

        初二凌晨,人们都争着早早起床,希望把财神接回自家。为什么初一接灶神,初二接财神呢?传说灶神骑的是飞龙马,来得快,所以初一接。而财神则骑着拐骡子,就走得慢多了,所以初二接。  

        初五日,俗称“破五”,意味着节日到此告一段落。在此之前不准倒垃圾,所以初五人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将垃圾纳入簸箕、箩筐中,上面放一纸人,纸人是用屋内“抬头见喜”的红对纸剪成,一齐送到门外去焚烧,这叫“送穷”。  

        初八日,俗称“八仙”。人们认为这一天出门吉利,称之为“游八仙”。到了晚上,向空遥拜,燃灯八盏,敬祭八仙天神。现在,人们习惯于把这一天作为结婚的吉日,所以一到初八,就到处可以看到门贴红双喜字的娶嫁人家。  

        初十日,俗称“十指”。旧俗这一天妇女忌针线,还要吃莜面。现在旧俗已除,吃莜面的人已为数不多了。最为有趣的是初十夜间,到更深入静之时,要在暗处放上油灯设祭,说是为老鼠娶媳妇。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家家要吃元宵、挂红灯,处处闹“红火”。元宵节一般过三天,从十四到十六。元宵节是灯笼艺术的竞赛:西瓜灯、韭菜灯、白菜灯、芫荽灯、黄瓜灯、走马灯……,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灯笼竞相挂出。这三天,家家户户门前都要垒旺火。呼市各乡村,一般都要表演传统文艺节目: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跑旱船(俗称“小车会”)等。还有两项传统节目即“抬阁”和“脑阁”。这是由单人或多人身负铁架或其它道具,将若干化妆的儿童缚置于其上,随着人们的扭动而做出各种动作。  

        元宵节是时令中最热闹的三天。这三天往往天降瑞雪,故有“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谚。元宵节的夜晚还要施放焰火,呼和浩特的民间传统焰火名目甚多,大型的有“炮打城门”、“鹅下蛋”、“猴尿尿”等;小型的有“满树林儿”、“大起火”、“转花”、“连珠弹”等。另外,还有逛九曲的热闹节目。大一点的村落,往往要摆九曲灯会,小的有320盏灯,中的360盏,大的400多盏,称为“黄河九曲”。据说,人进入九曲阵内,游走一遭,就可免灾,明年定走红运,所以人人都争着逛九曲。  

      在元宵节的前一天要迎“灯官”。灯官由灯社推举,选择语言滑稽、引人发笑的人去当。灯官也真的象当官一样,身穿翎顶袍褂,乘着肩舆,到龙王庙焚香。焚香叩拜毕,然后呵殿而出,这就等于领了许可证。而后,执旗的、背印的,都骑马随后,龙灯在前领路,欢迎灯官就职。现在多由各级政府组织闹“红火”队,迎“灯官”的习俗已不多见。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方志办提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盟市园地】呼和浩特地区农村春节及正月十五习俗记趣
  • 春  节  

        呼和浩特农村过春节俗称“过大年”。每当旧历年除夕,从下午起,家家都要贴好对联,清扫院落和房间。然后拢旺火,旺火中空,外形似塔,一经点燃,火焰腾腾一片旺气,而且不易倒塌。门前要挂上灯笼,通宵不灭。孩子们这时都要换上新衣裳新鞋帽,欢喜雀跃。旧俗拢好旺火后,要携带锡箔,到门外焚烧,叫“请亡”,意即请亡故的亲人一齐回家过年。然后到尊长前礼拜,叫辞岁。  

        除夕时兴熬夜,熬夜时都在自家,忌串门,嫁出去的姑娘都回婆家去,忌在娘家过年。晚上要吃团圆饭,饭后,孩子们玩耍,大人们还要准备初一的饺子等食品。到除夕午夜,重将旺火添旺,将“旺气冲天”的红对纸在旺火上焚烧。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要点燃爆竹。以迎接“神”的到来,这叫“接神”。接“神”实际上接的是灶神。“接神”活动一直延续到天明。接“神”结束后,要将旺火的灰烬铲一锹倒入家灶内。在家中灶神灵位前摆上枣山、点心,旁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地对联,上香敬纸祭拜。现在,接神的旧俗已不多见,看电视成了人们的主要内容。  

        初一时,天刚亮,人们便要吃饺子,吃前家家要燃放鞭炮,饭后便开始拜年活动。对于l2岁以下的儿童,人们习惯给“压岁钱”。  

        初二凌晨,人们都争着早早起床,希望把财神接回自家。为什么初一接灶神,初二接财神呢?传说灶神骑的是飞龙马,来得快,所以初一接。而财神则骑着拐骡子,就走得慢多了,所以初二接。  

        初五日,俗称“破五”,意味着节日到此告一段落。在此之前不准倒垃圾,所以初五人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将垃圾纳入簸箕、箩筐中,上面放一纸人,纸人是用屋内“抬头见喜”的红对纸剪成,一齐送到门外去焚烧,这叫“送穷”。  

        初八日,俗称“八仙”。人们认为这一天出门吉利,称之为“游八仙”。到了晚上,向空遥拜,燃灯八盏,敬祭八仙天神。现在,人们习惯于把这一天作为结婚的吉日,所以一到初八,就到处可以看到门贴红双喜字的娶嫁人家。  

        初十日,俗称“十指”。旧俗这一天妇女忌针线,还要吃莜面。现在旧俗已除,吃莜面的人已为数不多了。最为有趣的是初十夜间,到更深入静之时,要在暗处放上油灯设祭,说是为老鼠娶媳妇。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家家要吃元宵、挂红灯,处处闹“红火”。元宵节一般过三天,从十四到十六。元宵节是灯笼艺术的竞赛:西瓜灯、韭菜灯、白菜灯、芫荽灯、黄瓜灯、走马灯……,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灯笼竞相挂出。这三天,家家户户门前都要垒旺火。呼市各乡村,一般都要表演传统文艺节目: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跑旱船(俗称“小车会”)等。还有两项传统节目即“抬阁”和“脑阁”。这是由单人或多人身负铁架或其它道具,将若干化妆的儿童缚置于其上,随着人们的扭动而做出各种动作。  

        元宵节是时令中最热闹的三天。这三天往往天降瑞雪,故有“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谚。元宵节的夜晚还要施放焰火,呼和浩特的民间传统焰火名目甚多,大型的有“炮打城门”、“鹅下蛋”、“猴尿尿”等;小型的有“满树林儿”、“大起火”、“转花”、“连珠弹”等。另外,还有逛九曲的热闹节目。大一点的村落,往往要摆九曲灯会,小的有320盏灯,中的360盏,大的400多盏,称为“黄河九曲”。据说,人进入九曲阵内,游走一遭,就可免灾,明年定走红运,所以人人都争着逛九曲。  

      在元宵节的前一天要迎“灯官”。灯官由灯社推举,选择语言滑稽、引人发笑的人去当。灯官也真的象当官一样,身穿翎顶袍褂,乘着肩舆,到龙王庙焚香。焚香叩拜毕,然后呵殿而出,这就等于领了许可证。而后,执旗的、背印的,都骑马随后,龙灯在前领路,欢迎灯官就职。现在多由各级政府组织闹“红火”队,迎“灯官”的习俗已不多见。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方志办提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