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志鉴论坛)关于第二轮志书编纂需要处理好的四个问题
  •   要:第二轮志书编纂需要处理好四个问题:1.关于改革开放时代特点和记述表现形式。为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目前比较普遍的记述形式有大集中、小集中和分散记三种。三者利弊比较,分散为上,小集中为中,大集中为下。具体可以根据内容灵活选用记述形式。2.关于篇目结构科学设置与层次多寡。篇目设置的总要求是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相结合,省级或内容较多的志书,设置的篇目层次应多于市县级或内容较少的志书。3.关于内容的完整性和具体表现形式差异。在遵循志书编纂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部分的内容,表现形式要具体化、个性化,各种志书体裁综合运用。4.突出反映地方特色可以采用专记突出法、升格突出法、自然突出法等科学方式。

     

    关键词:第二轮志书  编纂  问题

    近年来,在河南省二轮修志的篇目设计尤其是评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争议问题,由于看法不一致,观点不同,带来了在志稿修改中不同的处理办法,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志书的质量。这些问题有的是原则问题,有的是技术问题。原则性问题,我们必须按照地方志编纂的规范要求执行;技术性问题我们可灵活处理,做到形式符合内容,满足技术性服务原则性的要求,也就是正确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问题,只有这样,志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高。下面,笔者就这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改革开放时代特点和记述表现形式的问题

    第二轮志书记述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内容,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因此,二轮志书的编纂必然全面反映新时期的时代特征,把各地快速发展的成果展示出来,把各行业与时俱进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是第二轮志书最大的特点。通过一个什么形式,采取哪些技术方法来记述改革开放,需要研究探索。现在各级各类志书使用的方法大致有大集中、小集中、分散记三种形式。大集中的方法就是把改革开放内容集中在一个地方写,把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教科文卫体制改革等集中记述。它的优点是利于宏观把握,一揽眼下,凝聚力强;缺点是难以概全,交叉重复多。小集中的优点是,事以类从,中观把握,便于联系;缺点是上下交错,界定难分,不利整体。分散的优点是事以类聚,因果彰显,有机结合,不会重叠;缺点是宏观难集,中观不显。笔者觉得从三者利弊比较讲,分散为上,小集中为中,大集中为下。三种记述方式没有行不行的结论,只是如何取利去弊。记述形式或技术上可灵活多样,只要把改革开放记述充分得体就行。

     

      关于篇目结构科学设置与层次多寡的问题

    志书的篇目框架结构总的要求是:科学分类与现实分工(现行管理体制)相结合。从大的方面讲,有的志书采用篇章节体,有的采用条目体,有的采用篇章节与条目结合体。从层次形式上讲,有的志书采用编、篇、章、节、目、子目六个层次,有的采用篇、章、节、目四个层次,还有的采用章、节、目、子目四个层次,也有的采用章、节、目三个层次。每本志书究竟采用什么体式,分几个层次为好,笔者以为应结合志书的具体情况,只要写得好,类目的升降格,只要运用适当就行,可以酌情而定,不可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盲目断言定论。

     

      关于内容记述的完整性与具体表现形式的差异性问题

    志书内容的记述要求区域界限明确,不越境而书;时间界限明确,不随意突破上下限;记述事物明确,不随意评论;记述事实明确,不能相互矛盾;记述内容明确,不得机械重复;记述人物明确,不得有失公允;记述图照明确,不得违反规范。志书应内容丰富,资料齐全,数据准确,表格合规,图文并茂等。以上这些基本要求,都是记述志书内容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遵循以上规则,就要求表现形式要具体化、个性化。宜多列多,宜少列少,宜文字则文字,宜数据则数据,宜图表则图表。在具体志书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固有的内容就少。如建置沿革部分,有的地方变化复杂,市划区、县及市,有的就比较简单,记述起来,必然有的多,有的少一些;同时,建置沿革的内容与后边的分志部分内容比,可能有不少的差异,怎么办,就视本部分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因为内容少,就同其他内容硬性合并或降格。第二种情况是有的分志涉及内容较多,也不可随意不按领属关系分类而分解升格,破坏其并列关系。第三种情况是,需用文、表、图同时记述的,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第四种情况是该志分志内容少,如有的县位置偏僻,既无景点,也无名胜,在旅游事业方面没有什么发展前景,显然这方面的内容就欠缺,也无法丰富,就不能生拉硬拽,要坚持各部分有什么就记什么,不要平衡攀比。

      

      关于突出反映地方特色与如何体现的问题

    地方特色是区别不同区域志书的重要标志。第二轮修志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大体是重视的。从大的方面讲,每部志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形式不一,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有的在某些方面特色突出得大一些或小一些,但都很重视,这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在第二轮志书中必须充分反映地方特色,不仅要反映好本区域内固有的特色,如:地理位置、自然优势、名胜古迹、传统文化、旅游文化等,而且还要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新成就、新事物。这既突出了地方特色,也折射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特点。究竟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体现或突出地方特色呢?除了从志书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来体现之外,还要注意从设计安排、位置排列、篇幅大小、升格等多种形式加以凸显。现在采取的形式主要有:1.专记突出法。就是利用专记专载的办法突出。专记设置要因事制宜,选题严格,数量适度。专记要小而精,在断限之内,把特色专记选好、写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2.升格突出法。按常规不好突出记述的内容,为了突出其特殊性、重要性,将其升格记述。如《登封市志》对少林寺、少林武术、嵩山等的记述,还有《南乐县志》的“仓颉故里”,清丰县的“中原红都”,济源的“小浪底工程”、“王屋山”等。3.自然突出法。就是把地方特色融入各分志之中,从记述的具体内容上,自然体现本地特色。当然,还有其他表现手法。笔者觉得,突出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只要能体现地方特色优势,又符合志体的本质要求,不违背整个篇目设计基本原则,其形式可以多渠道、多途径进行有益探索。

      (作者: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关于第二轮志书编纂需要处理好的四个问题
  •   要:第二轮志书编纂需要处理好四个问题:1.关于改革开放时代特点和记述表现形式。为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目前比较普遍的记述形式有大集中、小集中和分散记三种。三者利弊比较,分散为上,小集中为中,大集中为下。具体可以根据内容灵活选用记述形式。2.关于篇目结构科学设置与层次多寡。篇目设置的总要求是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相结合,省级或内容较多的志书,设置的篇目层次应多于市县级或内容较少的志书。3.关于内容的完整性和具体表现形式差异。在遵循志书编纂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部分的内容,表现形式要具体化、个性化,各种志书体裁综合运用。4.突出反映地方特色可以采用专记突出法、升格突出法、自然突出法等科学方式。

     

    关键词:第二轮志书  编纂  问题

    近年来,在河南省二轮修志的篇目设计尤其是评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争议问题,由于看法不一致,观点不同,带来了在志稿修改中不同的处理办法,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志书的质量。这些问题有的是原则问题,有的是技术问题。原则性问题,我们必须按照地方志编纂的规范要求执行;技术性问题我们可灵活处理,做到形式符合内容,满足技术性服务原则性的要求,也就是正确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问题,只有这样,志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高。下面,笔者就这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改革开放时代特点和记述表现形式的问题

    第二轮志书记述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内容,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因此,二轮志书的编纂必然全面反映新时期的时代特征,把各地快速发展的成果展示出来,把各行业与时俱进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是第二轮志书最大的特点。通过一个什么形式,采取哪些技术方法来记述改革开放,需要研究探索。现在各级各类志书使用的方法大致有大集中、小集中、分散记三种形式。大集中的方法就是把改革开放内容集中在一个地方写,把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教科文卫体制改革等集中记述。它的优点是利于宏观把握,一揽眼下,凝聚力强;缺点是难以概全,交叉重复多。小集中的优点是,事以类从,中观把握,便于联系;缺点是上下交错,界定难分,不利整体。分散的优点是事以类聚,因果彰显,有机结合,不会重叠;缺点是宏观难集,中观不显。笔者觉得从三者利弊比较讲,分散为上,小集中为中,大集中为下。三种记述方式没有行不行的结论,只是如何取利去弊。记述形式或技术上可灵活多样,只要把改革开放记述充分得体就行。

     

      关于篇目结构科学设置与层次多寡的问题

    志书的篇目框架结构总的要求是:科学分类与现实分工(现行管理体制)相结合。从大的方面讲,有的志书采用篇章节体,有的采用条目体,有的采用篇章节与条目结合体。从层次形式上讲,有的志书采用编、篇、章、节、目、子目六个层次,有的采用篇、章、节、目四个层次,还有的采用章、节、目、子目四个层次,也有的采用章、节、目三个层次。每本志书究竟采用什么体式,分几个层次为好,笔者以为应结合志书的具体情况,只要写得好,类目的升降格,只要运用适当就行,可以酌情而定,不可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盲目断言定论。

     

      关于内容记述的完整性与具体表现形式的差异性问题

    志书内容的记述要求区域界限明确,不越境而书;时间界限明确,不随意突破上下限;记述事物明确,不随意评论;记述事实明确,不能相互矛盾;记述内容明确,不得机械重复;记述人物明确,不得有失公允;记述图照明确,不得违反规范。志书应内容丰富,资料齐全,数据准确,表格合规,图文并茂等。以上这些基本要求,都是记述志书内容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遵循以上规则,就要求表现形式要具体化、个性化。宜多列多,宜少列少,宜文字则文字,宜数据则数据,宜图表则图表。在具体志书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固有的内容就少。如建置沿革部分,有的地方变化复杂,市划区、县及市,有的就比较简单,记述起来,必然有的多,有的少一些;同时,建置沿革的内容与后边的分志部分内容比,可能有不少的差异,怎么办,就视本部分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因为内容少,就同其他内容硬性合并或降格。第二种情况是有的分志涉及内容较多,也不可随意不按领属关系分类而分解升格,破坏其并列关系。第三种情况是,需用文、表、图同时记述的,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第四种情况是该志分志内容少,如有的县位置偏僻,既无景点,也无名胜,在旅游事业方面没有什么发展前景,显然这方面的内容就欠缺,也无法丰富,就不能生拉硬拽,要坚持各部分有什么就记什么,不要平衡攀比。

      

      关于突出反映地方特色与如何体现的问题

    地方特色是区别不同区域志书的重要标志。第二轮修志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大体是重视的。从大的方面讲,每部志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形式不一,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有的在某些方面特色突出得大一些或小一些,但都很重视,这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在第二轮志书中必须充分反映地方特色,不仅要反映好本区域内固有的特色,如:地理位置、自然优势、名胜古迹、传统文化、旅游文化等,而且还要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新成就、新事物。这既突出了地方特色,也折射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特点。究竟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体现或突出地方特色呢?除了从志书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来体现之外,还要注意从设计安排、位置排列、篇幅大小、升格等多种形式加以凸显。现在采取的形式主要有:1.专记突出法。就是利用专记专载的办法突出。专记设置要因事制宜,选题严格,数量适度。专记要小而精,在断限之内,把特色专记选好、写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2.升格突出法。按常规不好突出记述的内容,为了突出其特殊性、重要性,将其升格记述。如《登封市志》对少林寺、少林武术、嵩山等的记述,还有《南乐县志》的“仓颉故里”,清丰县的“中原红都”,济源的“小浪底工程”、“王屋山”等。3.自然突出法。就是把地方特色融入各分志之中,从记述的具体内容上,自然体现本地特色。当然,还有其他表现手法。笔者觉得,突出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只要能体现地方特色优势,又符合志体的本质要求,不违背整个篇目设计基本原则,其形式可以多渠道、多途径进行有益探索。

      (作者: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