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文化天地)开发绿色文化
  • 呼伦贝尔有着丰富的绿色文化宝藏。建设呼伦贝尔文化大市,应把重点放在特色突出的绿色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建设和创新上。

    一般说来,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物质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说它起源人类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人类早期活动所固有的生存、生产的环境、物质条件等各不相同,所产生的文化从渊源、类型、内涵、特点等等也各不相同、各具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交往和融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借鉴、不断取长补短中逐步趋同,赖以存在的不同源文化也就在传承、变革、相互影响中逐步发展成为复合型、兼容型文化。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体验到的文化现象大多数属于此类文化,它们冲动多,安静少,变化多,保持少,商气多,文气少,复合多,原生少,现代多,传统少。这成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发展潮流。

    有别于此的是一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规定性、物质条件和资源类型的规定性,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的局限,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不会轻易改变而被各自坚守下去,这就为一些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文化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呼伦贝尔尚存至今的完整的游牧、狩猎、农耕、采集、采伐等生产方式就被当地人民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正因为如此,呼伦贝尔的文化传统厚重,丽质天成,静态安详,原汁原味,少有杂染,是现代文化中的一派清流。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现代时尚文化的构成好像千万条细流汇成黄河,她汹涌澎湃,但面目混浊不清。我们研究开发呼伦贝尔的绿色文化,就好像沿黄河潮流而上,追溯黄河的一个源头。它可能很涓细,但源远流长,清晰可辨,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开发这种文化与其说是开发、创新,不如说是复原。

    从历史顺序看,中国文化先后孕育成长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之中。农耕文化以黄土地为底色,以农耕为生产方式,以守戍为生活特征,由此而形成的黄土地文化如果用色彩来描述,可以称之为黄色文化。游牧文化以草原为底色,以游牧为生产方式,以流动为生活特征,由此而形成的草原文化如果用色彩来描述,可以称之为绿色文化。渔猎文化以海洋为底色,以渔猎为生产方式,以冒险为生活特征,由此而形成的海洋文化如果用色彩来描述,则可以称之为蓝色文化。上述三种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渊源。

    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文化也在悄然嬗变。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使传统的农耕文化趋同于城市文化;航海和远洋运输在生产中逐步取代了传统渔猎的主导地位后,海洋文化变得更富于创新和前卫。而由于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被完整地保留着,所以传统的草原文化仍然保留着它固有的、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型态和内涵。如果说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是通过不断的演变来实现自己的存在,那么草原绿色文化则是以不变(相对的稳定)来实现自己的存在。这正是绿色文化的独到之处。

    绿色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它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国北方辽阔的草原森林地带;绿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主要是北方草原森林孕育而成的众多少数民族,其中以要代表。历史上的鲜卑、突厥、东胡、匈奴、女真等少数民族的衍生、变故,现在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发展壮大,千百年相袭成习的游牧、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千百年口传心授的语言、信仰、习惯,千百年约定俗成的观念、心态以及感情、行为方式,千百年千锤百炼的服饰、歌舞、传说、故事等等,都构成了绿色文化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其特色十分明显地区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   

        呼伦贝尔地域文化具有典型的绿色文化特征,有着丰富的绿色文化宝藏,较完整的游牧、狩猎、农耕、采集、采伐等生产方式就被当地人民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正因为如此,呼伦贝尔的文化丽质天成,传统厚重,静态安详,原汁原味,在现代文化中有独自的特色。建设呼伦贝尔文化大区,应当把重点放在特色突出的绿色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建设和创新上。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建设包括对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文化属性的开发;包括对当地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包括对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昭示;包括取材于民族地区、个性鲜明的文学艺术创作;包括对绿色经济产业文化含量的提升;包括在更深层次上对草原、森林民族的观念、意识、情感、语言及行为方式的研究探讨等。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的内涵丰富。从精神层面上看,当地少数民族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自谦相处、永被恩泽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诵自然的文化观。人是大自然的恩赐,善待自然是人的天职。对于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而言,草原、森林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失去了草原和森林,他们将失去一切。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无时无刻不支配着他们的言行。游牧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于生态自然修复的轮牧。游牧很艰辛,但是为了生态平衡,为了草原的休养生息,他们乐此不疲。人总是要死的,人既然是大自然的赐与,那就应当最终还于自然。所以虽然有世世代代的生死更替,但草原上从来没有一点坟迹。点火吸烟几乎是人类共同的嗜好,但这里的森林民族吸烟并不用火,而是把生烟含在唇下,他们比文明世界更早地懂得明火对森林的危害。自然崇拜是他们从古至今的宗教精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凡大自然他们都奉若神明。久远漫长的游牧生活淡化了他们的土地观念、财产观念甚至传宗接代的观念,所以他们不太计较生多生少、生男生女。舍得放弃游牧教会了人们放弃,再丰饶的草原也没有谁想据为己有,这是他们理解至深的、超脱豁达的生活哲理。离开时不留任何痕迹,甘愿把它让给别人。在相互放弃中人们也相互获得,正是在干百年的迁徙、放弃中,草原民族才对草原实现了永恒的拥有。他们热衷于用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描摹自然、歌诵自然。蒙古族长调实质上就是用高吭、嘹远、悠长的音符和曲调,描摹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天低草长的大草原的轮廓。在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舞里,牛马羊驼的姿态皆可为舞姿,生活中的碗筷、生产中的工具皆可为道具或乐器。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感恩,常常通过民族艺术的形式倾诉得淋漓尽致。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从自然层面上看,呼伦贝尔生物的多样性、生态景观的丰富性就一个地区而言在国内是少见的。呼伦贝尔辖二十五万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积,这里有山川、峡谷、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沙漠、湿地、沟壑、平原;这里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的发祥地,是大兴安岭的腹地;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草原;这里有亚洲最大的樟子松母树林基地;呼伦湖是国内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这里有野生动物400余种,鸟类3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500多种。八万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和十二万多平方公里的森林,使呼伦贝尔以北国碧玉的美名饮誉世界。所有这一切,都为呼伦贝尔绿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特有的物质基础,也成为呼伦贝尔绿色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意识更趋向于返璞归真,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加追求回归自然。人类的这种主观倾向越是明确,大自然就越具有文化的属性。正因为如此,呼伦贝尔众多的自然景观变成了时尚的旅游景点、景区,每年有上百万人慕名而来,通过阅览大自然去解读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从历史层面上看,这里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众多少数民族的发祥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早在两、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开创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从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直至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大森林孕育了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狩猎民族,使呼伦贝尔成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迁徙、征战、融合过程中创造了北方特有的游牧、狩猎文化。从公元八世纪起蒙古族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日见强盛,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灿烂的蒙古族文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呼轮贝尔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历史上就有异域经贸、文化往来甚至联姻,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呼伦贝尔还嫁接生成了充满异国情调的外来文化。上述文化现象有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土壤,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但不论岁月如何流逝,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风貌依然在今天的呼伦贝尔得到充分展示。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从民族层面上看,集中体现在北方少数民族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上。比如至今仍被推为盛事的草原少数民族祭敖包的习俗仍然清楚地反映着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包括蒙古族那达慕、伊慕额节,鄂温克族米阔鲁节、瑟宾节,鄂伦春族篝火节,俄罗斯族巴斯克节等在内的所有重要节日,几乎都与感恩、祈福、庆祝丰收有关,这与现代社会盛行的文化节、艺术节、服装节等相比,更直观地反映人类最基础的情感;少数民族歌舞以描摹自然、记录生活、自娱自乐、抒发情感为基本内容,歌曲的歌词曲调平实、简朴;毫无修饰,极易反复吟咏传唱;舞蹈动作简练重复,可以随时模仿普及。与现代歌舞过分追求技巧和装饰相比,这种未被雕凿过的民族民间艺术也许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情。正因为如此,久居都市的人们在情感上与呼伦贝尔并不陌生,一踏上这块绿色净土,不论什么民族都可以毫无障碍地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流与沟通,在浓重的回归感中,人们仿佛找回了早已失去的童趣甚至青春。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从产业层面上看,应当突出绿色产业的概念;顺应现代社会追求健康消费的趋势,把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和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并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追求绿色、环保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逐渐成为现代消费意识的主流。呼伦贝尔的绿色产业在满足这种时尚的消费需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截至2002年,呼伦贝尔市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占全国绿标产品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呼伦贝尔绿色产业更具活力的是它的旅游业。呼伦贝尔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自然景观种类繁多,草原、森林、高山、大川、河流、湖泊、沙漠、荒原、火山、湿地应有尽有,置身其间,满眼风光,景随步移,步步见景。此外,这里还有众多的口岸、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和极具开发价值的寒冷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为呼伦贝尔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我们应大力开发这些资源,使旅游业继续成为呼伦贝尔最具文化品位的支柱产业之一。绿色产业不仅仅是经济产业,开发绿色产业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它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倡导科学的生态观,倡导文明理性的生活观,倡导健康、安全的消费观。所以它充满绿色文化的内涵。

    绿色文化还是一个尚未完型的概念和范畴,本文仅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与大家商榷。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天地)开发绿色文化
  • 呼伦贝尔有着丰富的绿色文化宝藏。建设呼伦贝尔文化大市,应把重点放在特色突出的绿色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建设和创新上。

    一般说来,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物质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说它起源人类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人类早期活动所固有的生存、生产的环境、物质条件等各不相同,所产生的文化从渊源、类型、内涵、特点等等也各不相同、各具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交往和融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借鉴、不断取长补短中逐步趋同,赖以存在的不同源文化也就在传承、变革、相互影响中逐步发展成为复合型、兼容型文化。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体验到的文化现象大多数属于此类文化,它们冲动多,安静少,变化多,保持少,商气多,文气少,复合多,原生少,现代多,传统少。这成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发展潮流。

    有别于此的是一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规定性、物质条件和资源类型的规定性,特别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的局限,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不会轻易改变而被各自坚守下去,这就为一些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文化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呼伦贝尔尚存至今的完整的游牧、狩猎、农耕、采集、采伐等生产方式就被当地人民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正因为如此,呼伦贝尔的文化传统厚重,丽质天成,静态安详,原汁原味,少有杂染,是现代文化中的一派清流。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现代时尚文化的构成好像千万条细流汇成黄河,她汹涌澎湃,但面目混浊不清。我们研究开发呼伦贝尔的绿色文化,就好像沿黄河潮流而上,追溯黄河的一个源头。它可能很涓细,但源远流长,清晰可辨,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开发这种文化与其说是开发、创新,不如说是复原。

    从历史顺序看,中国文化先后孕育成长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之中。农耕文化以黄土地为底色,以农耕为生产方式,以守戍为生活特征,由此而形成的黄土地文化如果用色彩来描述,可以称之为黄色文化。游牧文化以草原为底色,以游牧为生产方式,以流动为生活特征,由此而形成的草原文化如果用色彩来描述,可以称之为绿色文化。渔猎文化以海洋为底色,以渔猎为生产方式,以冒险为生活特征,由此而形成的海洋文化如果用色彩来描述,则可以称之为蓝色文化。上述三种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渊源。

    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文化也在悄然嬗变。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使传统的农耕文化趋同于城市文化;航海和远洋运输在生产中逐步取代了传统渔猎的主导地位后,海洋文化变得更富于创新和前卫。而由于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被完整地保留着,所以传统的草原文化仍然保留着它固有的、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型态和内涵。如果说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是通过不断的演变来实现自己的存在,那么草原绿色文化则是以不变(相对的稳定)来实现自己的存在。这正是绿色文化的独到之处。

    绿色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它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国北方辽阔的草原森林地带;绿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主要是北方草原森林孕育而成的众多少数民族,其中以要代表。历史上的鲜卑、突厥、东胡、匈奴、女真等少数民族的衍生、变故,现在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发展壮大,千百年相袭成习的游牧、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千百年口传心授的语言、信仰、习惯,千百年约定俗成的观念、心态以及感情、行为方式,千百年千锤百炼的服饰、歌舞、传说、故事等等,都构成了绿色文化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其特色十分明显地区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   

        呼伦贝尔地域文化具有典型的绿色文化特征,有着丰富的绿色文化宝藏,较完整的游牧、狩猎、农耕、采集、采伐等生产方式就被当地人民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正因为如此,呼伦贝尔的文化丽质天成,传统厚重,静态安详,原汁原味,在现代文化中有独自的特色。建设呼伦贝尔文化大区,应当把重点放在特色突出的绿色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建设和创新上。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建设包括对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文化属性的开发;包括对当地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包括对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昭示;包括取材于民族地区、个性鲜明的文学艺术创作;包括对绿色经济产业文化含量的提升;包括在更深层次上对草原、森林民族的观念、意识、情感、语言及行为方式的研究探讨等。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的内涵丰富。从精神层面上看,当地少数民族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自谦相处、永被恩泽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诵自然的文化观。人是大自然的恩赐,善待自然是人的天职。对于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而言,草原、森林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失去了草原和森林,他们将失去一切。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无时无刻不支配着他们的言行。游牧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于生态自然修复的轮牧。游牧很艰辛,但是为了生态平衡,为了草原的休养生息,他们乐此不疲。人总是要死的,人既然是大自然的赐与,那就应当最终还于自然。所以虽然有世世代代的生死更替,但草原上从来没有一点坟迹。点火吸烟几乎是人类共同的嗜好,但这里的森林民族吸烟并不用火,而是把生烟含在唇下,他们比文明世界更早地懂得明火对森林的危害。自然崇拜是他们从古至今的宗教精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凡大自然他们都奉若神明。久远漫长的游牧生活淡化了他们的土地观念、财产观念甚至传宗接代的观念,所以他们不太计较生多生少、生男生女。舍得放弃游牧教会了人们放弃,再丰饶的草原也没有谁想据为己有,这是他们理解至深的、超脱豁达的生活哲理。离开时不留任何痕迹,甘愿把它让给别人。在相互放弃中人们也相互获得,正是在干百年的迁徙、放弃中,草原民族才对草原实现了永恒的拥有。他们热衷于用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描摹自然、歌诵自然。蒙古族长调实质上就是用高吭、嘹远、悠长的音符和曲调,描摹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天低草长的大草原的轮廓。在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舞里,牛马羊驼的姿态皆可为舞姿,生活中的碗筷、生产中的工具皆可为道具或乐器。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感恩,常常通过民族艺术的形式倾诉得淋漓尽致。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从自然层面上看,呼伦贝尔生物的多样性、生态景观的丰富性就一个地区而言在国内是少见的。呼伦贝尔辖二十五万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积,这里有山川、峡谷、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沙漠、湿地、沟壑、平原;这里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的发祥地,是大兴安岭的腹地;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草原;这里有亚洲最大的樟子松母树林基地;呼伦湖是国内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这里有野生动物400余种,鸟类3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500多种。八万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和十二万多平方公里的森林,使呼伦贝尔以北国碧玉的美名饮誉世界。所有这一切,都为呼伦贝尔绿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特有的物质基础,也成为呼伦贝尔绿色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意识更趋向于返璞归真,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加追求回归自然。人类的这种主观倾向越是明确,大自然就越具有文化的属性。正因为如此,呼伦贝尔众多的自然景观变成了时尚的旅游景点、景区,每年有上百万人慕名而来,通过阅览大自然去解读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从历史层面上看,这里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众多少数民族的发祥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早在两、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开创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从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直至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大森林孕育了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狩猎民族,使呼伦贝尔成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迁徙、征战、融合过程中创造了北方特有的游牧、狩猎文化。从公元八世纪起蒙古族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日见强盛,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灿烂的蒙古族文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呼轮贝尔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历史上就有异域经贸、文化往来甚至联姻,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呼伦贝尔还嫁接生成了充满异国情调的外来文化。上述文化现象有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土壤,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但不论岁月如何流逝,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风貌依然在今天的呼伦贝尔得到充分展示。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从民族层面上看,集中体现在北方少数民族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上。比如至今仍被推为盛事的草原少数民族祭敖包的习俗仍然清楚地反映着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包括蒙古族那达慕、伊慕额节,鄂温克族米阔鲁节、瑟宾节,鄂伦春族篝火节,俄罗斯族巴斯克节等在内的所有重要节日,几乎都与感恩、祈福、庆祝丰收有关,这与现代社会盛行的文化节、艺术节、服装节等相比,更直观地反映人类最基础的情感;少数民族歌舞以描摹自然、记录生活、自娱自乐、抒发情感为基本内容,歌曲的歌词曲调平实、简朴;毫无修饰,极易反复吟咏传唱;舞蹈动作简练重复,可以随时模仿普及。与现代歌舞过分追求技巧和装饰相比,这种未被雕凿过的民族民间艺术也许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情。正因为如此,久居都市的人们在情感上与呼伦贝尔并不陌生,一踏上这块绿色净土,不论什么民族都可以毫无障碍地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流与沟通,在浓重的回归感中,人们仿佛找回了早已失去的童趣甚至青春。

    呼伦贝尔绿色文化从产业层面上看,应当突出绿色产业的概念;顺应现代社会追求健康消费的趋势,把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和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并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追求绿色、环保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逐渐成为现代消费意识的主流。呼伦贝尔的绿色产业在满足这种时尚的消费需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截至2002年,呼伦贝尔市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占全国绿标产品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呼伦贝尔绿色产业更具活力的是它的旅游业。呼伦贝尔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自然景观种类繁多,草原、森林、高山、大川、河流、湖泊、沙漠、荒原、火山、湿地应有尽有,置身其间,满眼风光,景随步移,步步见景。此外,这里还有众多的口岸、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和极具开发价值的寒冷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为呼伦贝尔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我们应大力开发这些资源,使旅游业继续成为呼伦贝尔最具文化品位的支柱产业之一。绿色产业不仅仅是经济产业,开发绿色产业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它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倡导科学的生态观,倡导文明理性的生活观,倡导健康、安全的消费观。所以它充满绿色文化的内涵。

    绿色文化还是一个尚未完型的概念和范畴,本文仅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与大家商榷。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