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记寻踪】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所见北疆边郡之历史面貌
  • 发布时间:2024-01-23
  • 来源:
  • ◆王大方

    摘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是东汉官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大墓。1972年、197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考古发掘与壁画临摹。墓室内绘满了壁画,计有46组、57个画面,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壁画中榜题近250条。壁画所描绘墓主人的生前事迹与居住环境,场面宏伟、内容丰富,在画面上有官署、幕府、坞壁、庄园、门阙、楼阁等各种建筑;有出行、仪仗、饮宴、迎宾、百戏、庖厨等生活画面;也绘有北疆地区的农耕、放牧、渔猎等劳动场景。为研究汉代北疆地区的西河、定襄、上郡、上谷、雁门等长城沿线诸边郡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等,提供了具体情况与重要图像资料。

    关键词: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北疆文化西河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是东汉官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大墓。古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小板升村东侧,海拔1150米,北依蛮汉山、南邻浑河(又称红河)。

     

    image.png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考古发掘现场与环境外景(1973)

     

     

    1972年、197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清理发掘与壁画临摹。该墓为多室砖墓,有前、中、后三室,前室设左、右两个耳室,中室仅设右耳室,分别象征着生前的庭、明堂、后寝、更衣、车马库、炊厨库等。墓室的内壁、穹隆顶及甬道两侧都绘满了壁画,计有46组、57个画面,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壁画中可识辨的榜题近250条。壁画内容极为丰富,描绘了墓主人由“举孝廉”“郎”、升迁至“西河(郡)长史”“上郡属国都尉”,最后升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为止的毕生仕宦经历。

     

    image.png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考古发掘内景(1973)

     

    古墓壁画场面宏伟、内容丰富,在画面上有官署、幕府、坞壁、庄园、门阙、楼阁等各种建筑;有出行、仪仗、饮宴、迎宾、百戏、庖厨等生活画面;也绘有北疆地区的农耕、放牧、渔猎等劳动场景。对研究汉代边疆地区重点是西河郡、上郡、定襄郡的具体情况,当时的建筑、礼制、官制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1978年6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著,文物出版社编印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图录》在北京出版,为各界人士研究汉代北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依据《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图录》(以下简称《汉墓壁画图录》)所刊壁画,对于汉代北疆地区历史面貌研究如下。

    墓主人的家乡故里定襄郡武县,在两汉时期是北疆地区的一个大郡。据《汉书》《地理志》记录:定襄郡有户三万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有十二个辖县: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定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共十二县。(《汉书》卷28下《地理志》“定襄郡”,中华书局,1975年,第1620~1621页)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定襄郡武成县的县治,即位于今墓地以东约5公里处,这里是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玉林村南的一座汉代古城。壁画所描绘墓主人的生前事迹与居住环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北疆地区的面貌。据此推论:壁画工匠亦为当地画师,他们运用笔墨丹青绘制出东汉时北疆边郡真实的社会图像。

     

    image.png 

     

    一、反映北疆农牧业与副业的画面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和林格尔汉墓后室南壁,绘有一幅《庄园图》(长188厘米、宽289厘米)。描绘了这里拥有广大的农田,在平整的田地间,有农夫正在驾驭着一红一白两头牛合力拉犁(如图)。这种“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原先是中原农业地区所流行的。这个时期已经传播到了北疆地区。壁画还描绘繁荣的牧业经济,从图中可见牛羊肥壮,骏马成群。因此可知,东汉时期的北疆边地依旧是一片宜农亦牧的好地方。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之耕田图

     

    农业在东汉的北疆经济中居于首要地位。东汉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最重要的是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改善。庄园图及前室南、北耳室内的牛耕场面,都是一人扶犁,两牛并力的“二牛抬杠”示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大约在西汉晚期开始为中原地区所采用,至东汉晚期,这种较为先进的耕作方法已经推广到了辽阔的北疆地区。壁画的作者,还在垧土上画了几条平行线,表示翻起的湿土成行,谷物的种植有垄有沟表明这是采用了赵过的代田法,而不是原始的缦田。这与《汉书·食货志》中描述的“一晦三甽,岁代处”的代田法相同,赵过的代田法是一种以轮作保持土壤肥力的农耕方式,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农耕图》,描绘出代田法在北疆地区推行的具体情况。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和林格尔汉墓所在地,属于今和林格尔县红河两岸,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葱茏,对于发展农耕、畜牧、桑麻、渔猎等多种经营十分有利。恰如东汉时期尚书仆射虞诩形容:此地“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在《庄园图》中,画师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北疆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繁荣的场面。特别是前室南耳室西壁的牧马图,与牧马图相对的牧牛图等。东汉时期,马与牛的价值愈益重要。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之牧马图

     

    在牧牛和牧马二图的旁边,绘有牧羊图。还有大黑狗被画在羊群中,表示在牧羊群时也在防备野兽。这几幅牧马、牧牛、牧羊壁画,为体现北疆地区“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景象作了具体生动的图解。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之牧牛图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之牧羊图

     

    在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还描绘了精耕细作的园圃。庄园图中,有手持锄、镢的农人在园圃里劳动,园圃四周筑墙,以防家畜侵害。在庄园图和前室北耳室农耕图中,均有堆积的粮谷,并有斗、斛一类的量具。农耕图的上方,还绘有一排圆形的粮囤,下面则是运粮的牛车,庄园图中又有停置空车的车棚。

    在和林格尔汉墓前室北耳室绘有碓春图,在杵杆下,有二人在臼边劳作。这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粮食加工器械。这种粮食加工器械曾经在北疆地区广泛应用。

    壁画表现地主庄园中的手工业,除去碓舂,还有酿造和桑麻。中室南耳室西壁厨炊图中画了酿造活动,两名奴婢在长几上安放容器,表示正在酿酒或制醋。《汉墓壁画图录》引述了东汉五原郡太守崔寔《四民月令》关于五原郡庄园主自制酒、醢、酱、醋的情况:“(正月)命典馈酿春酒,……作诸酱:上旬融豆,中旬煮之。以碎豆作'末都’。”“(十月)上辛,命典馈渍麯。麯泽,酿冬酒”。

    在《庄园图》左面,还描绘有采桑、沤麻的场面。这正是《汉书·食货志》关于“还庐树桑”的情景。树下,四女子采桑,手持绳索、桑钩、桑网等,旁置蚕架、蚕簇之类。在图左下方绘有《沤麻图》,画有方形沤麻池,池内堆着麻有人在池畔进行着渍沤麻的操作。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沤麻图》

     

    我国种植桑、麻的历史悠久。据记载,崔寔担任五原太守时,发现当地适合种麻,但老百姓不知道纺织,因此他制作了纺织机具,教给当地的百姓。《后汉书·崔寔传》云:(崔寔)“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炱,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维,竦温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据此可知:东汉中后期(约公元2世纪),中原的纺麻织布技术已经传到了五原郡。

    在前室南耳室甬道西壁,还绘有一幅捕鱼

    图。图中一座水阁,三人凭栏观赏,水中有渔夫在撒网。宁城图南门外也有类似的捕鱼情景,体现了北疆地区生态的多样性。在前室中层出行图中,还绘有各族射猎的场面。汉代驻牧在北疆地区的匈奴或乌桓,大都以畜牧、渔猎为生,捕鱼图也和他们的生业有关系。

     

    二、反映北疆各民族贸易交流的壁画画面

     

    汉代驻牧在北疆地区的匈奴或乌桓,大都以畜牧、渔猎为生,他们在同汉人错居杂处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经营农业。长期以来,他们和汉族一起,对北疆地区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各族之间需要通过贸易往来,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林格尔汉墓前室至中室甬道北壁、中室东壁,绘有大幅的壁画《宁城图》(长120厘米、宽318厘米)。在壁画的东南隅,绘有一片广场围着四方形的墙垣,墨书榜题宁市中。这个画面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市场建筑图。

     

    image.png 

    《宁城图》(局部)“宁市中”(局部)

     

    “互市”是墓主人担任护乌桓校尉所任职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定期的“互市”,通商贸易,对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关系的改善与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汉墓壁画图录》引述了东汉著名人物应劭关于鲜卑部落“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唯至互市,乃来靡服”的论述,强调了互市贸易的重要意义。

    三、反映北疆重要历史事件的壁画画面

    (一)墓主人担任“西河长史”的画面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和林格尔汉墓前室西壁、甬道门上方,绘有一幅与西河郡有关的《西河长史出行图》(长110厘米、宽260厘米)。壁画描绘墓主人由“举孝廉”为“郎”出仕后,赴西河郡担任西河长史一职的“出行图”。这幅出行图的排场,要比墓主人由“举孝廉”为郎时大许多。墓主人身着朱衣,所乘的皂盖招车亦饰以朱杠衣,前后有数十从骑,执戟弯弓。

    东汉时期,西河郡属并州,地处汉匈杂处交融之地,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冬,将南单于庭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光武帝“令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驰刑五百人,助中郎将卫护单于,冬屯夏罢。”

     

        image.png 

    《西河长史出行图》(局部)

     

    (《后汉书》卷89《南匈奴传》,第2943页)由此可见西河长史的职位甚为重要,非熟知边事胡俗者难当此任。而恰好墓主人的家乡故里武成县位于北疆之定襄郡,墓主人应当是通晓边疆地区汉匈关系等事的人才,故在危难之际受命赴任,担任西河长史并且承担起护卫南单于的重任。

    但是,墓主人上任的西河郡已经向南迁往今山西省离石县。在和林格尔汉墓中室南壁绘有一幅榜题为“西河長史所治離石城府舍”的壁画(长59厘米、宽38厘米)。从中可以看到:离石是一座只有单宽层城墙的小城池,其中有几间房屋即为府舍,或许是因曾经历战乱,西河長史所居府舍也只得因陋就简了。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西河長史所治離石城府舍”图(摹本)

    这幅壁画,见证了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由于南匈奴内乱,西河美稷被围攻,东汉朝廷被迫把西河郡治迁往离石的历史。墓主人此次出行的确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由于南匈奴内乱,西河郡美稷县被围攻,东汉官员处置失措,南单于及左贤王死与非命,单于大位虚空数年,部属大量逃散。南匈奴在内乱中还联合乌桓、羌、戎及诸胡等数万人,攻破京兆虎牙营,杀死上郡都尉及军司马,并、凉、幽、冀四州遭掠。战乱造成了西河郡城被毁,东汉朝廷不得已将西河郡治,向南迁徙到了今山西离石县一带。

    (二)墓主人担任“行上郡属国都尉”的画面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由于墓主人在西河长史任上政绩突出,又升迁为“行上郡属国都尉”。在和林格尔汉墓前室、甬道门上方,绘有一幅榜题为“行上郡属国都尉时出行”的大幅壁画(长133厘米、宽248厘米)。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行上郡属国都尉时出行图》

     

    属国都尉是汉武帝时初置的一个官职,属国制度是西汉王朝创立的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行政建置。在属国管辖地域内,归汉的匈奴部落依旧保留本族官号和部落组织之形态,在一定的地域内从事畜牧业生产。在《后汉书》《职官志·百官五》中,对属国也有记载:"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王国之相亦如之。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

    在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南迁离石县的这场动乱中,上郡都尉及军司马被杀,武官严重缺员,属国都尉一职也空缺了。在边疆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朝廷决定由邻郡的西河长史(墓主人)暂代理该职,故称“行上郡属国都尉”。以六百石代理比二千石的要职,这是对其能力的充分肯定。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行上郡属国都尉时出行”的大幅壁画场面甚为隆重。图中墓主人端坐主车,前方有持戟的甲士开道,前后有副车护卫。

    和西河徙治南迁一样,上郡郡治也南迁到了司隶校尉部的夏阳(山西),而上郡属国都尉的治所则迁至西河郡的土军县,与离石相近。在和林格尔汉墓中室南壁,绘有一幅榜题为“行屬國都尉時所治土軍處府舍”的壁画(长50厘米、宽54厘米)。这幅壁画,描绘了东汉时期上郡属国都尉的治所迁到西河郡土军县,与离石相近,因此身为西河长史的墓主人能兼顾上郡属国方面政务的历史面貌。图中可见:上郡属国都尉的府舍是两个院落,比西河长史府舍一个院落的规制要高。

    这幅壁画,见证了汉顺帝时被迫把上郡属国都尉的治所迁到西河郡土军县的历史。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行屬國都尉時所治土軍處府舍”图(摹本)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古墓前室南壁、甬道门西侧,绘有一幅壁画(长128厘米、宽67厘米)。上面的榜题为:“上郡属国都尉、西河长史吏兵马皆食大仓、功曹"。西河长史和上郡属国都尉的治所分居两城,因为长官为同一个人,为了便于治理两个机构而合为一处。大仓壁画的榜题曰“上郡属国都尉、西河长史吏兵马皆食大仓",可见两府人员共用一个仓库的粮食。

    在和林格尔汉墓前室至中室甬道北壁、中室东壁,绘有大幅的《宁城图》壁画(长120厘米、宽318厘米)。描绘了墓主人升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幕府图景,是研究汉代民族关系的壁画。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幕府大门前画着门亭长和门尉、大鼓,两旁排列着武官和甲士,少数部族人物由此进入幕府。前室东、南两壁转角处,也画了幕府的情况。东壁上为“幕府东门”,门扇上画着青龙、白虎,门两旁竖建鼓,武士执戟守卫。几道平行的粗大线条,表示是府门的台阶,有人正匍伏在阶沿上等候参见。下方画着“右贼曹”“左贼曹”等三所属曹府舍。转到南壁,一座与幕府东门相对称的大型府舍,榜题“功曹”,下方亦有三所属曹府舍,分前室东壁、南壁的幕府东门图。别为“尉曹”“右仓曹”“左仓曹”。

    此图上方,南壁上有一单檐三间府舍,榜题“金曹”“阁曹”“塞曹”;东壁上相对称的建筑榜题“兵弩库”。《汉墓壁画图录》引述《后汉书·百官志》:辞曹主辞讼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录省众事。“塞曹”官职见于《居延汉简》和《曹全碑》,是汉朝主管北疆长城的障、塞诸事的官吏。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金曹”“阁曹”“塞曹”图》(摹本)

     

    (三)墓主人担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图卷

    在两汉的四百多年间,随着北匈奴西遁,南匈奴归汉,乌桓和鲜卑不断向中原迁徙,北疆地区诸如西河、上谷、渔阳诸郡稳步发展为汉人和匈奴、乌桓、鲜卑等族错居杂处的地区。为了妥善处理北疆的军事民政与民族事务,东汉朝廷设立“护乌桓校尉”一职,委任通晓边疆地区民族关系事务的官员受命“持节”赴任。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述:东汉朝廷除了设有“护乌桓校尉”以外,还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等“持节”赴边疆地区任高级官员。此举,有利于促进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护稳定、政令畅通,客观上也符合当时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利益。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摹本)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是最壮观的长卷。首先,在墓室北壁上,绘有迎接墓主人的场面《迎迓图》。描绘了为前任护乌桓校尉持节率众恭身迎候,准备向新任者(即墓主人)移交职衔、政务、军务的情景。接着,在古墓的前室中层横跨东、北、西三面墓壁之上,详细描绘了墓主人出任护乌桓校尉的《出行图》。在画面上,在主车之前有导车和功曹从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等文武官吏和兵卒,最前端可见乘马的雁门长史

    墓主人乘坐的轺车,拥赤节,驾三匹黑马,墨书榜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主车后面,又有钲车、鼓车、辂车以及红缨檠戟和斧车。

    在队列两翼,层层环护着众多的武官、甲士,还有红、黑色的风候和圆球形的羽葆飘扬在空中。连车列骑,前呼后拥。雁门长史本是雁门郡太守的属官,出现在这个出行的行列里,或者是表示他亦是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下属。前室北壁甬道门西侧,绘有一幅很有特色的壁画《拜谒、百戏图》(长163厘米、宽102厘米)。壁画描绘了当时的乌桓、鲜卑部族首领人物,在宁城幕府外列队等候谒见朝廷命官,他们在谒见护乌桓校尉后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宾主共赏宴乐百戏歌舞。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拜谒、百戏图》

     

    由于汉代壁画和画像石上很少看到北方少数部族之形象,因而这些壁画格外引人注意。这些列队谒见护乌桓校尉的少数部族人物,头戴羽冠,身穿赭色胡服,为当时部族人物的服饰色彩。

    由东汉中央朝廷委任到北疆地区担任护乌桓校尉、属国都尉、西河长史等官职的人员,以及大批的随从官吏的工作,有利于加强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客观上符合当时北疆各族人民的利益。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各个少数部族首领人物谒见中央朝廷委任的官吏之后,大家共赏宴乐百戏,反映了汉族与这些少数部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良好的民族关系是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基调,也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体现了汉代艺术气魄深沉雄大的特点,壁画内容写实、形式质朴、规模宏伟,具有强烈的纪实感。壁画体现出中华北方农牧交错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代表了北疆地区的文化面貌。

    而且,壁画中的许多内容为研究汉代边疆地区西河郡、上郡、定襄郡的具体情况,以及北疆地区历史文化和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文物图像资料。和林格尔汉墓考古发掘已经过去50多年了,这座中华北疆的艺术宝库中的壁画珍宝,还有待于我们深入发掘,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物学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记寻踪】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所见北疆边郡之历史面貌
  • 发布时间:2024-01-23
  • 来源:
  • ◆王大方

    摘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是东汉官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大墓。1972年、197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考古发掘与壁画临摹。墓室内绘满了壁画,计有46组、57个画面,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壁画中榜题近250条。壁画所描绘墓主人的生前事迹与居住环境,场面宏伟、内容丰富,在画面上有官署、幕府、坞壁、庄园、门阙、楼阁等各种建筑;有出行、仪仗、饮宴、迎宾、百戏、庖厨等生活画面;也绘有北疆地区的农耕、放牧、渔猎等劳动场景。为研究汉代北疆地区的西河、定襄、上郡、上谷、雁门等长城沿线诸边郡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等,提供了具体情况与重要图像资料。

    关键词: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北疆文化西河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是东汉官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大墓。古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小板升村东侧,海拔1150米,北依蛮汉山、南邻浑河(又称红河)。

     

    image.png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考古发掘现场与环境外景(1973)

     

     

    1972年、197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清理发掘与壁画临摹。该墓为多室砖墓,有前、中、后三室,前室设左、右两个耳室,中室仅设右耳室,分别象征着生前的庭、明堂、后寝、更衣、车马库、炊厨库等。墓室的内壁、穹隆顶及甬道两侧都绘满了壁画,计有46组、57个画面,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壁画中可识辨的榜题近250条。壁画内容极为丰富,描绘了墓主人由“举孝廉”“郎”、升迁至“西河(郡)长史”“上郡属国都尉”,最后升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为止的毕生仕宦经历。

     

    image.png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考古发掘内景(1973)

     

    古墓壁画场面宏伟、内容丰富,在画面上有官署、幕府、坞壁、庄园、门阙、楼阁等各种建筑;有出行、仪仗、饮宴、迎宾、百戏、庖厨等生活画面;也绘有北疆地区的农耕、放牧、渔猎等劳动场景。对研究汉代边疆地区重点是西河郡、上郡、定襄郡的具体情况,当时的建筑、礼制、官制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1978年6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著,文物出版社编印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图录》在北京出版,为各界人士研究汉代北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依据《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图录》(以下简称《汉墓壁画图录》)所刊壁画,对于汉代北疆地区历史面貌研究如下。

    墓主人的家乡故里定襄郡武县,在两汉时期是北疆地区的一个大郡。据《汉书》《地理志》记录:定襄郡有户三万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有十二个辖县: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定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共十二县。(《汉书》卷28下《地理志》“定襄郡”,中华书局,1975年,第1620~1621页)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定襄郡武成县的县治,即位于今墓地以东约5公里处,这里是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玉林村南的一座汉代古城。壁画所描绘墓主人的生前事迹与居住环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北疆地区的面貌。据此推论:壁画工匠亦为当地画师,他们运用笔墨丹青绘制出东汉时北疆边郡真实的社会图像。

     

    image.png 

     

    一、反映北疆农牧业与副业的画面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和林格尔汉墓后室南壁,绘有一幅《庄园图》(长188厘米、宽289厘米)。描绘了这里拥有广大的农田,在平整的田地间,有农夫正在驾驭着一红一白两头牛合力拉犁(如图)。这种“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原先是中原农业地区所流行的。这个时期已经传播到了北疆地区。壁画还描绘繁荣的牧业经济,从图中可见牛羊肥壮,骏马成群。因此可知,东汉时期的北疆边地依旧是一片宜农亦牧的好地方。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之耕田图

     

    农业在东汉的北疆经济中居于首要地位。东汉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最重要的是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改善。庄园图及前室南、北耳室内的牛耕场面,都是一人扶犁,两牛并力的“二牛抬杠”示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大约在西汉晚期开始为中原地区所采用,至东汉晚期,这种较为先进的耕作方法已经推广到了辽阔的北疆地区。壁画的作者,还在垧土上画了几条平行线,表示翻起的湿土成行,谷物的种植有垄有沟表明这是采用了赵过的代田法,而不是原始的缦田。这与《汉书·食货志》中描述的“一晦三甽,岁代处”的代田法相同,赵过的代田法是一种以轮作保持土壤肥力的农耕方式,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农耕图》,描绘出代田法在北疆地区推行的具体情况。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和林格尔汉墓所在地,属于今和林格尔县红河两岸,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葱茏,对于发展农耕、畜牧、桑麻、渔猎等多种经营十分有利。恰如东汉时期尚书仆射虞诩形容:此地“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在《庄园图》中,画师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北疆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繁荣的场面。特别是前室南耳室西壁的牧马图,与牧马图相对的牧牛图等。东汉时期,马与牛的价值愈益重要。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之牧马图

     

    在牧牛和牧马二图的旁边,绘有牧羊图。还有大黑狗被画在羊群中,表示在牧羊群时也在防备野兽。这几幅牧马、牧牛、牧羊壁画,为体现北疆地区“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景象作了具体生动的图解。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之牧牛图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之牧羊图

     

    在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还描绘了精耕细作的园圃。庄园图中,有手持锄、镢的农人在园圃里劳动,园圃四周筑墙,以防家畜侵害。在庄园图和前室北耳室农耕图中,均有堆积的粮谷,并有斗、斛一类的量具。农耕图的上方,还绘有一排圆形的粮囤,下面则是运粮的牛车,庄园图中又有停置空车的车棚。

    在和林格尔汉墓前室北耳室绘有碓春图,在杵杆下,有二人在臼边劳作。这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粮食加工器械。这种粮食加工器械曾经在北疆地区广泛应用。

    壁画表现地主庄园中的手工业,除去碓舂,还有酿造和桑麻。中室南耳室西壁厨炊图中画了酿造活动,两名奴婢在长几上安放容器,表示正在酿酒或制醋。《汉墓壁画图录》引述了东汉五原郡太守崔寔《四民月令》关于五原郡庄园主自制酒、醢、酱、醋的情况:“(正月)命典馈酿春酒,……作诸酱:上旬融豆,中旬煮之。以碎豆作'末都’。”“(十月)上辛,命典馈渍麯。麯泽,酿冬酒”。

    在《庄园图》左面,还描绘有采桑、沤麻的场面。这正是《汉书·食货志》关于“还庐树桑”的情景。树下,四女子采桑,手持绳索、桑钩、桑网等,旁置蚕架、蚕簇之类。在图左下方绘有《沤麻图》,画有方形沤麻池,池内堆着麻有人在池畔进行着渍沤麻的操作。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沤麻图》

     

    我国种植桑、麻的历史悠久。据记载,崔寔担任五原太守时,发现当地适合种麻,但老百姓不知道纺织,因此他制作了纺织机具,教给当地的百姓。《后汉书·崔寔传》云:(崔寔)“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炱,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维,竦温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据此可知:东汉中后期(约公元2世纪),中原的纺麻织布技术已经传到了五原郡。

    在前室南耳室甬道西壁,还绘有一幅捕鱼

    图。图中一座水阁,三人凭栏观赏,水中有渔夫在撒网。宁城图南门外也有类似的捕鱼情景,体现了北疆地区生态的多样性。在前室中层出行图中,还绘有各族射猎的场面。汉代驻牧在北疆地区的匈奴或乌桓,大都以畜牧、渔猎为生,捕鱼图也和他们的生业有关系。

     

    二、反映北疆各民族贸易交流的壁画画面

     

    汉代驻牧在北疆地区的匈奴或乌桓,大都以畜牧、渔猎为生,他们在同汉人错居杂处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经营农业。长期以来,他们和汉族一起,对北疆地区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各族之间需要通过贸易往来,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林格尔汉墓前室至中室甬道北壁、中室东壁,绘有大幅的壁画《宁城图》(长120厘米、宽318厘米)。在壁画的东南隅,绘有一片广场围着四方形的墙垣,墨书榜题宁市中。这个画面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市场建筑图。

     

    image.png 

    《宁城图》(局部)“宁市中”(局部)

     

    “互市”是墓主人担任护乌桓校尉所任职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定期的“互市”,通商贸易,对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关系的改善与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汉墓壁画图录》引述了东汉著名人物应劭关于鲜卑部落“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唯至互市,乃来靡服”的论述,强调了互市贸易的重要意义。

    三、反映北疆重要历史事件的壁画画面

    (一)墓主人担任“西河长史”的画面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和林格尔汉墓前室西壁、甬道门上方,绘有一幅与西河郡有关的《西河长史出行图》(长110厘米、宽260厘米)。壁画描绘墓主人由“举孝廉”为“郎”出仕后,赴西河郡担任西河长史一职的“出行图”。这幅出行图的排场,要比墓主人由“举孝廉”为郎时大许多。墓主人身着朱衣,所乘的皂盖招车亦饰以朱杠衣,前后有数十从骑,执戟弯弓。

    东汉时期,西河郡属并州,地处汉匈杂处交融之地,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冬,将南单于庭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光武帝“令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驰刑五百人,助中郎将卫护单于,冬屯夏罢。”

     

        image.png 

    《西河长史出行图》(局部)

     

    (《后汉书》卷89《南匈奴传》,第2943页)由此可见西河长史的职位甚为重要,非熟知边事胡俗者难当此任。而恰好墓主人的家乡故里武成县位于北疆之定襄郡,墓主人应当是通晓边疆地区汉匈关系等事的人才,故在危难之际受命赴任,担任西河长史并且承担起护卫南单于的重任。

    但是,墓主人上任的西河郡已经向南迁往今山西省离石县。在和林格尔汉墓中室南壁绘有一幅榜题为“西河長史所治離石城府舍”的壁画(长59厘米、宽38厘米)。从中可以看到:离石是一座只有单宽层城墙的小城池,其中有几间房屋即为府舍,或许是因曾经历战乱,西河長史所居府舍也只得因陋就简了。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西河長史所治離石城府舍”图(摹本)

    这幅壁画,见证了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由于南匈奴内乱,西河美稷被围攻,东汉朝廷被迫把西河郡治迁往离石的历史。墓主人此次出行的确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由于南匈奴内乱,西河郡美稷县被围攻,东汉官员处置失措,南单于及左贤王死与非命,单于大位虚空数年,部属大量逃散。南匈奴在内乱中还联合乌桓、羌、戎及诸胡等数万人,攻破京兆虎牙营,杀死上郡都尉及军司马,并、凉、幽、冀四州遭掠。战乱造成了西河郡城被毁,东汉朝廷不得已将西河郡治,向南迁徙到了今山西离石县一带。

    (二)墓主人担任“行上郡属国都尉”的画面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由于墓主人在西河长史任上政绩突出,又升迁为“行上郡属国都尉”。在和林格尔汉墓前室、甬道门上方,绘有一幅榜题为“行上郡属国都尉时出行”的大幅壁画(长133厘米、宽248厘米)。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行上郡属国都尉时出行图》

     

    属国都尉是汉武帝时初置的一个官职,属国制度是西汉王朝创立的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行政建置。在属国管辖地域内,归汉的匈奴部落依旧保留本族官号和部落组织之形态,在一定的地域内从事畜牧业生产。在《后汉书》《职官志·百官五》中,对属国也有记载:"郡当边戍者丞为长史,王国之相亦如之。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

    在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南迁离石县的这场动乱中,上郡都尉及军司马被杀,武官严重缺员,属国都尉一职也空缺了。在边疆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朝廷决定由邻郡的西河长史(墓主人)暂代理该职,故称“行上郡属国都尉”。以六百石代理比二千石的要职,这是对其能力的充分肯定。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行上郡属国都尉时出行”的大幅壁画场面甚为隆重。图中墓主人端坐主车,前方有持戟的甲士开道,前后有副车护卫。

    和西河徙治南迁一样,上郡郡治也南迁到了司隶校尉部的夏阳(山西),而上郡属国都尉的治所则迁至西河郡的土军县,与离石相近。在和林格尔汉墓中室南壁,绘有一幅榜题为“行屬國都尉時所治土軍處府舍”的壁画(长50厘米、宽54厘米)。这幅壁画,描绘了东汉时期上郡属国都尉的治所迁到西河郡土军县,与离石相近,因此身为西河长史的墓主人能兼顾上郡属国方面政务的历史面貌。图中可见:上郡属国都尉的府舍是两个院落,比西河长史府舍一个院落的规制要高。

    这幅壁画,见证了汉顺帝时被迫把上郡属国都尉的治所迁到西河郡土军县的历史。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行屬國都尉時所治土軍處府舍”图(摹本)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古墓前室南壁、甬道门西侧,绘有一幅壁画(长128厘米、宽67厘米)。上面的榜题为:“上郡属国都尉、西河长史吏兵马皆食大仓、功曹"。西河长史和上郡属国都尉的治所分居两城,因为长官为同一个人,为了便于治理两个机构而合为一处。大仓壁画的榜题曰“上郡属国都尉、西河长史吏兵马皆食大仓",可见两府人员共用一个仓库的粮食。

    在和林格尔汉墓前室至中室甬道北壁、中室东壁,绘有大幅的《宁城图》壁画(长120厘米、宽318厘米)。描绘了墓主人升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幕府图景,是研究汉代民族关系的壁画。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幕府大门前画着门亭长和门尉、大鼓,两旁排列着武官和甲士,少数部族人物由此进入幕府。前室东、南两壁转角处,也画了幕府的情况。东壁上为“幕府东门”,门扇上画着青龙、白虎,门两旁竖建鼓,武士执戟守卫。几道平行的粗大线条,表示是府门的台阶,有人正匍伏在阶沿上等候参见。下方画着“右贼曹”“左贼曹”等三所属曹府舍。转到南壁,一座与幕府东门相对称的大型府舍,榜题“功曹”,下方亦有三所属曹府舍,分前室东壁、南壁的幕府东门图。别为“尉曹”“右仓曹”“左仓曹”。

    此图上方,南壁上有一单檐三间府舍,榜题“金曹”“阁曹”“塞曹”;东壁上相对称的建筑榜题“兵弩库”。《汉墓壁画图录》引述《后汉书·百官志》:辞曹主辞讼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录省众事。“塞曹”官职见于《居延汉简》和《曹全碑》,是汉朝主管北疆长城的障、塞诸事的官吏。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金曹”“阁曹”“塞曹”图》(摹本)

     

    (三)墓主人担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图卷

    在两汉的四百多年间,随着北匈奴西遁,南匈奴归汉,乌桓和鲜卑不断向中原迁徙,北疆地区诸如西河、上谷、渔阳诸郡稳步发展为汉人和匈奴、乌桓、鲜卑等族错居杂处的地区。为了妥善处理北疆的军事民政与民族事务,东汉朝廷设立“护乌桓校尉”一职,委任通晓边疆地区民族关系事务的官员受命“持节”赴任。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述:东汉朝廷除了设有“护乌桓校尉”以外,还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等“持节”赴边疆地区任高级官员。此举,有利于促进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护稳定、政令畅通,客观上也符合当时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利益。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摹本)

     

    据《汉墓壁画图录》描述:在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是最壮观的长卷。首先,在墓室北壁上,绘有迎接墓主人的场面《迎迓图》。描绘了为前任护乌桓校尉持节率众恭身迎候,准备向新任者(即墓主人)移交职衔、政务、军务的情景。接着,在古墓的前室中层横跨东、北、西三面墓壁之上,详细描绘了墓主人出任护乌桓校尉的《出行图》。在画面上,在主车之前有导车和功曹从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等文武官吏和兵卒,最前端可见乘马的雁门长史

    墓主人乘坐的轺车,拥赤节,驾三匹黑马,墨书榜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主车后面,又有钲车、鼓车、辂车以及红缨檠戟和斧车。

    在队列两翼,层层环护着众多的武官、甲士,还有红、黑色的风候和圆球形的羽葆飘扬在空中。连车列骑,前呼后拥。雁门长史本是雁门郡太守的属官,出现在这个出行的行列里,或者是表示他亦是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下属。前室北壁甬道门西侧,绘有一幅很有特色的壁画《拜谒、百戏图》(长163厘米、宽102厘米)。壁画描绘了当时的乌桓、鲜卑部族首领人物,在宁城幕府外列队等候谒见朝廷命官,他们在谒见护乌桓校尉后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宾主共赏宴乐百戏歌舞。

     

    image.png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拜谒、百戏图》

     

    由于汉代壁画和画像石上很少看到北方少数部族之形象,因而这些壁画格外引人注意。这些列队谒见护乌桓校尉的少数部族人物,头戴羽冠,身穿赭色胡服,为当时部族人物的服饰色彩。

    由东汉中央朝廷委任到北疆地区担任护乌桓校尉、属国都尉、西河长史等官职的人员,以及大批的随从官吏的工作,有利于加强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客观上符合当时北疆各族人民的利益。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各个少数部族首领人物谒见中央朝廷委任的官吏之后,大家共赏宴乐百戏,反映了汉族与这些少数部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良好的民族关系是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基调,也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体现了汉代艺术气魄深沉雄大的特点,壁画内容写实、形式质朴、规模宏伟,具有强烈的纪实感。壁画体现出中华北方农牧交错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代表了北疆地区的文化面貌。

    而且,壁画中的许多内容为研究汉代边疆地区西河郡、上郡、定襄郡的具体情况,以及北疆地区历史文化和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文物图像资料。和林格尔汉墓考古发掘已经过去50多年了,这座中华北疆的艺术宝库中的壁画珍宝,还有待于我们深入发掘,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物学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