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七一”之际,新华社连续播发6篇“学习手记”,述往事、看现实、明未来,用细节和故事,道出百年大党的品格与力量。
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精神激荡,劈波斩浪,勇立潮头;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依靠学习走到今天、走向未来;天地之秤,百姓为砣,具备人格力量,赢得民心所向;浴火再塑、激浊扬清,自我革命的决心史所未载、世所罕见;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昭昭前事,浩浩前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七一”将至,有哪些旋律在你的耳畔回响,触动你的心弦?
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宴会。宴会结束,总书记即将离席,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悠然响起。这是乐队特意为中国贵宾加奏的。
这一幕,意味深长,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凝结着世界的共识。
这不由让人想起另一个“声”动人心的场景。
2021年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上,主题曲《领航》嘹亮唱响,引发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演出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场观众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声,唱出心声。
一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所唱:“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正如《领航》中所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领航中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人们为党放歌,越唱越嘹亮。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走进一户村民家中。
这户人家门框上张贴的春联格外醒目:“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是“共产党好”。
人们总是感动于这样的质朴表达:那是彝族群众挂在嘴边的“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那是江西神山村村民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脱口而出的“你呀,不错嘞”……
这些朴素却动人的心声因何而生?
从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交出世纪战“疫”的中国答卷……
新时代,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亿万人民在党的领航下,创造了更幸福的生活,拥有了更灿烂的笑靥。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刻论断,早已由历史的如椽巨笔写进十四亿人心窝里。
歌曲《领航》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山高水长,昂首挺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面对危难来袭,我们为什么能最快调动抗灾救灾人力物资?面对自主创新难题,我们为什么能把封锁清单变为攀登岩钉?中国能,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强。
当西方政党因各自利益相互攻讦、拆台时,新时代中华大地铺展的是一幅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生动画卷。
翻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列为党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之首。
世界上那么多政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如此坚强有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前方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闯不过去的关、迈不过去的坎。
“到他们这一代长大的时候,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2019年5月,在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孙观发家,习近平总书记指着孙观发的一对孙儿孙女,笑着说,“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响彻神舟大地,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从在战火硝烟中唱响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新时代新征程中《领航》所高唱的“为了千秋伟业,为了时代华章,前赴后继,铸就辉煌”……
歌声献给党,中华儿女意气风发;紧紧跟党走,民族复兴前景光明。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南湖边,总书记如此赞叹。
南湖革命纪念馆,精美的红船雕塑栩栩如生,硕大的镰刀锤头图案鲜艳夺目,二者交相辉映,寓意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忆峥嵘,溯往昔,总书记回忆:“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2002年10月22日,习近平同志履新浙江的第11天,就来到嘉兴南湖。红船、湖心岛、烟雨楼、南湖革命纪念馆,习近平同志细细察看,感慨地说,我们的党员同志能够来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就能得到“精神传承、思想升华”。
时时回望,初心不忘。追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一直萦绕在习近平同志心头。
深刻把握党的精神锻造史,2005年,习近平同志撰写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2006年6月28日,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前夕,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破土动工,习近平同志参加了奠基仪式,深情说道,“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因其固有的先进性,而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风云变幻,信仰不朽,精神永恒,“跨世纪航程”里,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2021年7月1日,建党百年盛典,天安门广场以“巍巍巨轮”为设计主题,天安门城楼、长安街、中轴线与天安门广场浑然一体,如同一艘风帆高扬的航船,绽放的鲜花点缀出万里碧波,寓意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航程,领航中国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红旗招展如画。习近平总书记有力地举起右拳,发出历史的强音——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
世纪征程、波澜壮阔,千秋伟业、浩瀚诗篇。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精神,从时空深处走来,鼓舞着我们劈波斩浪、勇立潮头。
6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
新时代以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3次集体学习,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1次集体学习,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已进行了21次集体学习。
这100多次集体学习的内容,既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经济命题,又有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还有中国文明历史研究、考古学等文化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全党作出了示范。从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到各党支部学习,再到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开展学习培训……多层次完善的学习制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世界上很少有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重视学习。
延安桥儿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展墙上,一份泛黄的《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格外醒目——
“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建立在职干部平均每日学习两小时的制度”……
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重大命题,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有着深刻认识。《之江新语》中有一篇《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这样写道:
“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密码。
从革命战争年代“改造我们的学习”,到为了建设新中国“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每一个重大转折期,我们在学习中不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把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们党要全面增强的八大本领,摆在首位的正是“学习本领”。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出鲜明号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不断加大。如果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主动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这是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
面对愈加复杂艰巨的使命任务,必须坚定不移深入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想高度统一确保政治统一、行动统一,全面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2012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如是强调。
人格力量事关民心所向。
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南洋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到延安。此前,重庆的推杯换盏、铺张景象令他极度失望:“国家前途深可忧虑”。在延安,毛泽东同志用自己种的白菜、豆角来招待客人。陈嘉庚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
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听讲解员介绍“毛主席开的菜园”。“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延安作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格力量的鲜明体现。在物质极度匮乏中挺立起精神高地,与群众之间建立起血肉联系。
回望我们党百多年历程,一代代共产党人用优良作风、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凝结而成的人格力量,养天地正气,引万众归心。
天地之秤,百姓为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
人格力量不是抽象的概念。
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是党的作风的直接表现,是人民群众对一个政党人格力量的直观感知。
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规定在公务招待中,将工作餐改为正定的一些小吃。他常说:“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作风建设一定要防微杜渐。”
《习近平在福州》中记载着一个细节:“1992年,习书记在福州领导举办了首届工艺美术节,各地客商蜂拥而至。他一贯反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就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用福州本地的风味小吃接待客人,这样既经济又好吃。”
《之江新语》一篇题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的短文中,习近平同志阐释道:“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
党的十八大后,在河北阜平吃大盆菜,在福建古田同基层官兵一起吃红米饭……考察调研时的一餐一饭,处处彰显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领导干部普遍受人关注,言行无小事。“一篇讲话、一次活动,一项决策、一个部署,甚至一餐饭、一杯酒,都会影响着周边、影响着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党的形象。”
细节见精神,作风显人格。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伟大人格力量。面对严峻挑战和各种风险,中国共产党只有以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赢得历史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纵然时移世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以人格力量凝聚党心民心”,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
“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
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关键时期。引领时代,必须超越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百年大党,千秋伟业,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正是要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有一段重要论述,至今读来,仍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我看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没有第二人。”2018年1月,在一次面对“关键少数”的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红楼梦》中的典故:“贾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说过一句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以古鉴今的背后,是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强烈的使命担当。
乡亲们回忆,在陕北插队,青年习近平就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意思就是,正人要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党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坚定有力:“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果不能做到自己过硬,“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遑论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一词之变,宣示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严格的标准、更勇毅的担当。
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警醒全党:“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果断决绝,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力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在神舟大地荡涤开来,“打虎拍蝇”、“猎狐”追逃、巡视利剑、监察改革……历经革命性锻造,中国共产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大党独有难题,归根到底要靠大党自身力量来解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
今天,一个矢志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奋进在复兴之路上。
“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
近日,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陈云同志的这句话,强调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这令人想起2023年末,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人民”作为关键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出现了近百次——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字字铿锵,振聋发聩。
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光荣的传统代代弘扬、历久弥新。回望来时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写在旗帜上、融入血脉里,矢志不渝。
“半条被子”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那是红军长征期间,途经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的三名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
2020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在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心理还是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一路走来,“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还有“一个茶杯”的往事。
那是1985年6月,习近平同志刚刚就任厦门市副市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报到第三天就“上高山、下海岛”开展调研。
每到一处,他都和大家一起坐小板凳,拉家常。当地老百姓喜欢泡茶,茶杯因常年使用而积满黑乎乎的茶垢。当时,一名村支书要拿新茶杯给他用,习近平同志却说不必了,毫不犹豫地端起“黑茶杯”就喝。
这一端,一下子拉近了同乡亲们的距离。
“我们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本分,必须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曾这样坦言。
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半条被子”见初心,“一个茶杯”显本色。
从初创时不过50多名党员,到如今发展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个“人民的党”“自家的党”“老百姓的党”,始终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从不曾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初心如磐,大道如砥。
党的十八大以来,坐农家炕、吃战士灶,品基层甘苦、知百姓冷暖,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用行动诠释着“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一共产党人的最大幸福,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牢牢印刻心底。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赓续,照见一个穿越时空的朴素真理:谁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谁当亲人;谁真心实意关心群众,谁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行之所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情之所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七一”之际,新华社连续播发6篇“学习手记”,述往事、看现实、明未来,用细节和故事,道出百年大党的品格与力量。
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精神激荡,劈波斩浪,勇立潮头;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依靠学习走到今天、走向未来;天地之秤,百姓为砣,具备人格力量,赢得民心所向;浴火再塑、激浊扬清,自我革命的决心史所未载、世所罕见;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昭昭前事,浩浩前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七一”将至,有哪些旋律在你的耳畔回响,触动你的心弦?
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宴会。宴会结束,总书记即将离席,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悠然响起。这是乐队特意为中国贵宾加奏的。
这一幕,意味深长,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凝结着世界的共识。
这不由让人想起另一个“声”动人心的场景。
2021年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上,主题曲《领航》嘹亮唱响,引发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演出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场观众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声,唱出心声。
一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所唱:“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正如《领航》中所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领航中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人们为党放歌,越唱越嘹亮。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走进一户村民家中。
这户人家门框上张贴的春联格外醒目:“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是“共产党好”。
人们总是感动于这样的质朴表达:那是彝族群众挂在嘴边的“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那是江西神山村村民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脱口而出的“你呀,不错嘞”……
这些朴素却动人的心声因何而生?
从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交出世纪战“疫”的中国答卷……
新时代,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亿万人民在党的领航下,创造了更幸福的生活,拥有了更灿烂的笑靥。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刻论断,早已由历史的如椽巨笔写进十四亿人心窝里。
歌曲《领航》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山高水长,昂首挺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面对危难来袭,我们为什么能最快调动抗灾救灾人力物资?面对自主创新难题,我们为什么能把封锁清单变为攀登岩钉?中国能,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强。
当西方政党因各自利益相互攻讦、拆台时,新时代中华大地铺展的是一幅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生动画卷。
翻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列为党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之首。
世界上那么多政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如此坚强有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前方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闯不过去的关、迈不过去的坎。
“到他们这一代长大的时候,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2019年5月,在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孙观发家,习近平总书记指着孙观发的一对孙儿孙女,笑着说,“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响彻神舟大地,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从在战火硝烟中唱响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新时代新征程中《领航》所高唱的“为了千秋伟业,为了时代华章,前赴后继,铸就辉煌”……
歌声献给党,中华儿女意气风发;紧紧跟党走,民族复兴前景光明。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南湖边,总书记如此赞叹。
南湖革命纪念馆,精美的红船雕塑栩栩如生,硕大的镰刀锤头图案鲜艳夺目,二者交相辉映,寓意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忆峥嵘,溯往昔,总书记回忆:“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2002年10月22日,习近平同志履新浙江的第11天,就来到嘉兴南湖。红船、湖心岛、烟雨楼、南湖革命纪念馆,习近平同志细细察看,感慨地说,我们的党员同志能够来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就能得到“精神传承、思想升华”。
时时回望,初心不忘。追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一直萦绕在习近平同志心头。
深刻把握党的精神锻造史,2005年,习近平同志撰写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2006年6月28日,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前夕,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破土动工,习近平同志参加了奠基仪式,深情说道,“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因其固有的先进性,而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风云变幻,信仰不朽,精神永恒,“跨世纪航程”里,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2021年7月1日,建党百年盛典,天安门广场以“巍巍巨轮”为设计主题,天安门城楼、长安街、中轴线与天安门广场浑然一体,如同一艘风帆高扬的航船,绽放的鲜花点缀出万里碧波,寓意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航程,领航中国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红旗招展如画。习近平总书记有力地举起右拳,发出历史的强音——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
世纪征程、波澜壮阔,千秋伟业、浩瀚诗篇。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精神,从时空深处走来,鼓舞着我们劈波斩浪、勇立潮头。
6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
新时代以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3次集体学习,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1次集体学习,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已进行了21次集体学习。
这100多次集体学习的内容,既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经济命题,又有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还有中国文明历史研究、考古学等文化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全党作出了示范。从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到各党支部学习,再到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开展学习培训……多层次完善的学习制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世界上很少有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重视学习。
延安桥儿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展墙上,一份泛黄的《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格外醒目——
“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建立在职干部平均每日学习两小时的制度”……
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重大命题,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有着深刻认识。《之江新语》中有一篇《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这样写道:
“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密码。
从革命战争年代“改造我们的学习”,到为了建设新中国“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每一个重大转折期,我们在学习中不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把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们党要全面增强的八大本领,摆在首位的正是“学习本领”。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出鲜明号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不断加大。如果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主动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这是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
面对愈加复杂艰巨的使命任务,必须坚定不移深入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想高度统一确保政治统一、行动统一,全面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2012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如是强调。
人格力量事关民心所向。
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南洋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到延安。此前,重庆的推杯换盏、铺张景象令他极度失望:“国家前途深可忧虑”。在延安,毛泽东同志用自己种的白菜、豆角来招待客人。陈嘉庚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
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听讲解员介绍“毛主席开的菜园”。“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延安作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格力量的鲜明体现。在物质极度匮乏中挺立起精神高地,与群众之间建立起血肉联系。
回望我们党百多年历程,一代代共产党人用优良作风、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凝结而成的人格力量,养天地正气,引万众归心。
天地之秤,百姓为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
人格力量不是抽象的概念。
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是党的作风的直接表现,是人民群众对一个政党人格力量的直观感知。
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规定在公务招待中,将工作餐改为正定的一些小吃。他常说:“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作风建设一定要防微杜渐。”
《习近平在福州》中记载着一个细节:“1992年,习书记在福州领导举办了首届工艺美术节,各地客商蜂拥而至。他一贯反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就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用福州本地的风味小吃接待客人,这样既经济又好吃。”
《之江新语》一篇题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的短文中,习近平同志阐释道:“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
党的十八大后,在河北阜平吃大盆菜,在福建古田同基层官兵一起吃红米饭……考察调研时的一餐一饭,处处彰显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领导干部普遍受人关注,言行无小事。“一篇讲话、一次活动,一项决策、一个部署,甚至一餐饭、一杯酒,都会影响着周边、影响着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党的形象。”
细节见精神,作风显人格。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伟大人格力量。面对严峻挑战和各种风险,中国共产党只有以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赢得历史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纵然时移世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以人格力量凝聚党心民心”,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
“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
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关键时期。引领时代,必须超越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百年大党,千秋伟业,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正是要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有一段重要论述,至今读来,仍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我看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没有第二人。”2018年1月,在一次面对“关键少数”的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红楼梦》中的典故:“贾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说过一句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以古鉴今的背后,是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强烈的使命担当。
乡亲们回忆,在陕北插队,青年习近平就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意思就是,正人要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党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坚定有力:“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果不能做到自己过硬,“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遑论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一词之变,宣示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严格的标准、更勇毅的担当。
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警醒全党:“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果断决绝,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力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在神舟大地荡涤开来,“打虎拍蝇”、“猎狐”追逃、巡视利剑、监察改革……历经革命性锻造,中国共产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大党独有难题,归根到底要靠大党自身力量来解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
今天,一个矢志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奋进在复兴之路上。
“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
近日,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陈云同志的这句话,强调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这令人想起2023年末,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人民”作为关键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出现了近百次——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字字铿锵,振聋发聩。
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光荣的传统代代弘扬、历久弥新。回望来时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写在旗帜上、融入血脉里,矢志不渝。
“半条被子”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那是红军长征期间,途经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的三名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
2020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在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心理还是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一路走来,“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还有“一个茶杯”的往事。
那是1985年6月,习近平同志刚刚就任厦门市副市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报到第三天就“上高山、下海岛”开展调研。
每到一处,他都和大家一起坐小板凳,拉家常。当地老百姓喜欢泡茶,茶杯因常年使用而积满黑乎乎的茶垢。当时,一名村支书要拿新茶杯给他用,习近平同志却说不必了,毫不犹豫地端起“黑茶杯”就喝。
这一端,一下子拉近了同乡亲们的距离。
“我们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本分,必须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曾这样坦言。
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半条被子”见初心,“一个茶杯”显本色。
从初创时不过50多名党员,到如今发展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个“人民的党”“自家的党”“老百姓的党”,始终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从不曾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初心如磐,大道如砥。
党的十八大以来,坐农家炕、吃战士灶,品基层甘苦、知百姓冷暖,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用行动诠释着“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一共产党人的最大幸福,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牢牢印刻心底。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赓续,照见一个穿越时空的朴素真理:谁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谁当亲人;谁真心实意关心群众,谁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行之所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情之所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