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而当诗词与红色故事相结合,便碰撞出更加绚烂的火花。《诗词中的红色故事》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凝集着红色记忆,洋溢着时代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场景和伟大人物的情怀与贡献,蕴含着催人奋进的震撼力和感召力,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翻开本书,仿佛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书中遴选的34首诗词,皆出自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中夏、瞿秋白、陈毅等革命先辈之手。这些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革命精神的传承。从中,我们感受到先辈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其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借雪言志,是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更是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开篇几句,便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银装素裹、广阔无垠的冰雪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抒发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则体现出诗人的自信豪迈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叫绝。
周恩来的诗词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在《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中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表达了他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毅然东渡求学的决心和壮志。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毫不退缩,充分体现了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的革命精神,感情强烈,气势豪迈。
朱德的诗词展现出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太行春感》中:“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描绘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邓中夏、瞿秋白、陈毅等革命先辈的诗词。瞿秋白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陈毅的《梅岭三章》更是展现了革命家在生死关头的大无畏精神。
《诗词中的红色故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读者从诗词的角度去感悟革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而当诗词与红色故事相结合,便碰撞出更加绚烂的火花。《诗词中的红色故事》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凝集着红色记忆,洋溢着时代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场景和伟大人物的情怀与贡献,蕴含着催人奋进的震撼力和感召力,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翻开本书,仿佛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书中遴选的34首诗词,皆出自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中夏、瞿秋白、陈毅等革命先辈之手。这些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革命精神的传承。从中,我们感受到先辈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其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借雪言志,是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更是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开篇几句,便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银装素裹、广阔无垠的冰雪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抒发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则体现出诗人的自信豪迈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叫绝。
周恩来的诗词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在《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中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表达了他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毅然东渡求学的决心和壮志。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毫不退缩,充分体现了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的革命精神,感情强烈,气势豪迈。
朱德的诗词展现出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太行春感》中:“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描绘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邓中夏、瞿秋白、陈毅等革命先辈的诗词。瞿秋白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陈毅的《梅岭三章》更是展现了革命家在生死关头的大无畏精神。
《诗词中的红色故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读者从诗词的角度去感悟革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