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是党史上第一部规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统领性、综合性主干党内法规;是党史工作的大事;是全面规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见实效,我室在持续、全面、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开展党员干部结合工作职责研讨交流,加深理解。为互相促进、激发思考,继续摘要展示部分党员干部的学习心得。
文献编辑处 夏智慧
学习党史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更是一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总结历史、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明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条例》的制定出台,有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有助于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党史,探究历史规律,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深刻理解历史规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
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新时代新征程,通过常态化学习党史,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习掌握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领悟党性时代内涵,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在党的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先进人物,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实干奋斗。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常态化学习党史,重温他们的先进事迹,从中深悟党性的时代内涵,坚持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自觉锤炼党性修养,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从建党时50多名党员,到今天发展成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充分彰显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常态化学习党史,深学细悟领会人民至上,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能 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应以《条例》颁布为契机,在党史学习中发挥典范,做好各项工作。
党史和文献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只有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扎实推进党史和文献工作。党史和文献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我们要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一以贯之的终生学习是研究工作的基本要求,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掌握政策、扎实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
党史和文献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我们既要掌握专业的党史文献知识,又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到工作始终。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规律。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掌握和运用好第一手档案文献资料。
党史和文献工作者要坚持开拓创新。我们工作的重要目的在于服务现实,我们要走出书斋,加强调研。我们的工作要和社会实践,和党的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我们的工作既要坚持和发展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创新的有益经验和方法,不断创新党史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和载体。
自治区志业务处 武士龙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饱含着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既有物质资源又有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包括革命纪念设施、红色文物文献等等;精神资源主要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条例》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具体要求。其中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第二十三条强调用好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用好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充分发挥文献档案、红色书信、革命诗词等教育价值。依托于大量红色资源,深入调查实践,我们可以感知党的历史,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形成感性认识,进而为能动的发展为理性认识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党的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播撒着真理火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政治自觉。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条例》以党内法规形式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感悟思想伟力摆在党史学习教育的首要位置,把学史明理确定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条例》明确要求“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真理的旗帜,进行理论的创造,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当今世界动荡变革的历史变局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历史的积淀、理想的坚守、开拓的勇毅,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实践的新革命、思想的新长征,结出了饱含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硕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间带回了真理之火种,开启了真理之书的扉页。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经过理性思考,对党深厚丰富的历史资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经过理性思考,进而实现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党的历史凝聚精神力量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新时代以党的历史凝聚共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条例》第一条、第三条、第十五条均的相关表述,都体现了以党的历史凝聚共识,做到“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进而“推动全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再到实践。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也是党领导内蒙古的实践和理论认知总结过程。自治区党委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实践的研究和总结基础上,概括出“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让我们深刻理解阐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这一共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自觉地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
2024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是党史上第一部规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统领性、综合性主干党内法规;是党史工作的大事;是全面规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见实效,我室在持续、全面、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开展党员干部结合工作职责研讨交流,加深理解。为互相促进、激发思考,继续摘要展示部分党员干部的学习心得。
文献编辑处 夏智慧
学习党史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更是一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总结历史、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明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条例》的制定出台,有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有助于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党史,探究历史规律,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深刻理解历史规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
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新时代新征程,通过常态化学习党史,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习掌握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领悟党性时代内涵,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在党的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先进人物,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实干奋斗。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常态化学习党史,重温他们的先进事迹,从中深悟党性的时代内涵,坚持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自觉锤炼党性修养,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从建党时50多名党员,到今天发展成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充分彰显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常态化学习党史,深学细悟领会人民至上,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能 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应以《条例》颁布为契机,在党史学习中发挥典范,做好各项工作。
党史和文献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只有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扎实推进党史和文献工作。党史和文献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我们要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一以贯之的终生学习是研究工作的基本要求,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掌握政策、扎实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
党史和文献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我们既要掌握专业的党史文献知识,又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到工作始终。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规律。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掌握和运用好第一手档案文献资料。
党史和文献工作者要坚持开拓创新。我们工作的重要目的在于服务现实,我们要走出书斋,加强调研。我们的工作要和社会实践,和党的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我们的工作既要坚持和发展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创新的有益经验和方法,不断创新党史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和载体。
自治区志业务处 武士龙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饱含着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既有物质资源又有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包括革命纪念设施、红色文物文献等等;精神资源主要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条例》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具体要求。其中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第二十三条强调用好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用好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充分发挥文献档案、红色书信、革命诗词等教育价值。依托于大量红色资源,深入调查实践,我们可以感知党的历史,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形成感性认识,进而为能动的发展为理性认识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党的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播撒着真理火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政治自觉。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条例》以党内法规形式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感悟思想伟力摆在党史学习教育的首要位置,把学史明理确定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条例》明确要求“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真理的旗帜,进行理论的创造,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当今世界动荡变革的历史变局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历史的积淀、理想的坚守、开拓的勇毅,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实践的新革命、思想的新长征,结出了饱含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硕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间带回了真理之火种,开启了真理之书的扉页。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经过理性思考,对党深厚丰富的历史资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经过理性思考,进而实现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党的历史凝聚精神力量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新时代以党的历史凝聚共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条例》第一条、第三条、第十五条均的相关表述,都体现了以党的历史凝聚共识,做到“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进而“推动全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再到实践。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也是党领导内蒙古的实践和理论认知总结过程。自治区党委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实践的研究和总结基础上,概括出“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让我们深刻理解阐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这一共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自觉地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