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承平宁地区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热辽区的组成部分,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战略区域。为了打破伪满洲国南“国境线”,向东向北发展,进而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扩大冀东战略回旋区,中共冀东区委和冀东军分区曾几次派主力部队北越长城,深入伪满洲国热河境内活动。
为使承平宁地区尽快发展成为较巩固的根据地,中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指示。1937年8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提出派一部分部队远出热河,以雾灵山为根据地,发动冀热察游击战争的意见,旋即又决定发动冀热边游击战争,创建冀热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作出开创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策,为伪满洲国西南境内冀热边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
1937年10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下,重建的中共冀热边特委为发动冀热边抗日游击战争做准备工作。1938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察冀军区组建了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并挺进冀东地区,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7月中旬,冀东22县农民及开滦煤矿工人20余万人举行抗日暴动。冀东党组织在此基础上,逐步开辟了冀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八路军冀东第二支队第三总队特务大队指导员周治国等人根据中共冀东地委指示,组建了路北工作队,跨越锦古铁路,深入赤峰南部宁城县黑里河一带,开展组建抗日武装工作,教育引导宁城头道营子喇嘛洞红枪会法师李文彪、西泉范杖子黄枪会法师裴文和等成为抗日骨干,动员一批红枪会、黄枪会会员和青年农民参加抗日斗争,在范杖子成立了党领导的赤峰地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1941年3月,游击队在关内整训后,与活动在平泉一带,由苏百熙率领的抗日游击队合并,编为青平游击队第二中队,转战于承平宁地区,为开辟热南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2年5月,中共冀东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到敌后之敌后”的方针和晋察冀分局“巩固口里,发展口外,扩大根据地,武装开辟满洲国”的指示,组建了28人的路北武装工作队,由周治国任队长,挺进锦州至承德路北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6月,在中共冀东地委领导下,承平宁地区相继建立4个区级抗日政权。
1942年秋,侵华日军在冀东进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八路军冀东主力部队转移外线。八路军冀东第十一团、第十二团主力各一部,共计1200多人到承平宁地区隐蔽休整。11月,中共冀东地委和冀东军分区对发动热南战役作出部署。八路军冀东第十一团、第十二团主力部队从11月13日起连续向日、伪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克锦城铁路上谷、永和车站,打下三沟、黄土梁子、八里罕三个伪警察署和六沟、七沟、五道河、南沟、老杖子等11个伪警察分驻所。转战中,八路军还到处张贴“打倒日本侵略者”“誓死不当亡国奴”等标语和《告东北同胞书》,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
热南战役后,八路军主力部队又在黑里河等地打击几股敌人,连克日、伪据点后,于1942年12月返回冀东。为巩固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成果,高桥率领第十一团第二连、第十二团第三营,阎汉臣率领第十二团第一连留在承平宁地区,带领地方武装继续打击和牵制日、伪兵力。
1943年2月,承平宁地区八路军主力部队返回关内。高桥率第十一团第二连配合当地武装坚持斗争,并在宁城县成立了第五区、第六区两个抗日政权。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党在长城以北地区建立的深入伪满洲国境内最远的根据地,是冀热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打通了关内和东北的交通要道,牵制了敌人兵力,而且增强了在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抗日信心。
抗日战争时期,承平宁地区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热辽区的组成部分,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战略区域。为了打破伪满洲国南“国境线”,向东向北发展,进而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扩大冀东战略回旋区,中共冀东区委和冀东军分区曾几次派主力部队北越长城,深入伪满洲国热河境内活动。
为使承平宁地区尽快发展成为较巩固的根据地,中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指示。1937年8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提出派一部分部队远出热河,以雾灵山为根据地,发动冀热察游击战争的意见,旋即又决定发动冀热边游击战争,创建冀热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作出开创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策,为伪满洲国西南境内冀热边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
1937年10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下,重建的中共冀热边特委为发动冀热边抗日游击战争做准备工作。1938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察冀军区组建了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并挺进冀东地区,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7月中旬,冀东22县农民及开滦煤矿工人20余万人举行抗日暴动。冀东党组织在此基础上,逐步开辟了冀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八路军冀东第二支队第三总队特务大队指导员周治国等人根据中共冀东地委指示,组建了路北工作队,跨越锦古铁路,深入赤峰南部宁城县黑里河一带,开展组建抗日武装工作,教育引导宁城头道营子喇嘛洞红枪会法师李文彪、西泉范杖子黄枪会法师裴文和等成为抗日骨干,动员一批红枪会、黄枪会会员和青年农民参加抗日斗争,在范杖子成立了党领导的赤峰地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1941年3月,游击队在关内整训后,与活动在平泉一带,由苏百熙率领的抗日游击队合并,编为青平游击队第二中队,转战于承平宁地区,为开辟热南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2年5月,中共冀东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到敌后之敌后”的方针和晋察冀分局“巩固口里,发展口外,扩大根据地,武装开辟满洲国”的指示,组建了28人的路北武装工作队,由周治国任队长,挺进锦州至承德路北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6月,在中共冀东地委领导下,承平宁地区相继建立4个区级抗日政权。
1942年秋,侵华日军在冀东进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八路军冀东主力部队转移外线。八路军冀东第十一团、第十二团主力各一部,共计1200多人到承平宁地区隐蔽休整。11月,中共冀东地委和冀东军分区对发动热南战役作出部署。八路军冀东第十一团、第十二团主力部队从11月13日起连续向日、伪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克锦城铁路上谷、永和车站,打下三沟、黄土梁子、八里罕三个伪警察署和六沟、七沟、五道河、南沟、老杖子等11个伪警察分驻所。转战中,八路军还到处张贴“打倒日本侵略者”“誓死不当亡国奴”等标语和《告东北同胞书》,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
热南战役后,八路军主力部队又在黑里河等地打击几股敌人,连克日、伪据点后,于1942年12月返回冀东。为巩固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成果,高桥率领第十一团第二连、第十二团第三营,阎汉臣率领第十二团第一连留在承平宁地区,带领地方武装继续打击和牵制日、伪兵力。
1943年2月,承平宁地区八路军主力部队返回关内。高桥率第十一团第二连配合当地武装坚持斗争,并在宁城县成立了第五区、第六区两个抗日政权。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党在长城以北地区建立的深入伪满洲国境内最远的根据地,是冀热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打通了关内和东北的交通要道,牵制了敌人兵力,而且增强了在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抗日信心。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