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区。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相邻,南与河北、山西、陕西省接壤,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相接连,北与蒙古国、俄罗斯国交界,国境线长4200千米。自治区东西长直线距离2400千米,南北跨度1700千米,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内蒙古自治区有素称“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的丰富资源。
至1991年初,内蒙古已有煤炭产地90余处,其中储量在50亿吨以上的大煤田12处,包括100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田7处。鄂尔多斯市境内的东胜煤田探测储量为800多亿吨,准格尔煤田探测储量为253亿吨。锡林郭勒盟境内的胜利煤田探明储量为158亿吨,白音花煤田探明储量为140亿吨。通辽市境内的霍林河煤田探明储量为131亿吨。呼伦贝尔市境内的陈巴尔虎煤田探明储量为105亿吨,呼和诺尔煤田探明储量为104亿吨。内蒙古煤炭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储量集中,便于开采。“七五”国民经济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开发的五大露天煤矿中,就有4个处于内蒙古境内,即元宝山、伊敏河、霍林河和准格尔露天煤矿。更具特色的是,内蒙古所有煤矿附近都有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可满足建设大型火力发电厂用水的需要。
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可靠的保证,为实现新的能源转换战略提供了极其优越的资源条件。
内蒙古与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和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区相邻,为内蒙古电力输出提供了优越的地缘条件。
内蒙古可供利用的水资源远不如煤炭资源丰富。内蒙古河流、湖泊众多,全区水资源总量为9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为675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228亿立方米。按水能储量在可开发500千瓦以上水电的河流统计,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97万千瓦,可利用量为244万千瓦。其中黄河流域理论蕴藏量为178.3万千瓦,可利用量为71.7万千瓦;辽河流域理论蕴藏量为49.3万千瓦,可利用量为6.3万千瓦;额尔古纳河流域理论蕴藏量为108万千瓦,可利用量为55万千瓦;嫩江流域理论蕴藏量为161万千瓦,可利用量为110万千瓦。内蒙古水能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流域的干流上,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流域干流都占80%以上,所以适宜开发小水电的支流水能较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分支河流受季节降雨影响明显,汛期与非汛期水量差别大,所以小水电发展缓慢。只有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的小水电星罗棋布,造福当地农牧民。
内蒙古自治区风力资源丰富。因内蒙古地处高原,终年在欧亚大陆西风带控制之下,一年四季均有风能流量,是中国北方风速较大、风能密集的区域之一,在历史上就有“朔漠多风”的记载。据初步测算,内蒙古全区的风能蕴藏量可达8.98亿千瓦,目前技术可开发利用量为1.5亿千瓦,约占全国陆地技术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总量的50%,居各省(市、区)之首。内蒙古风能资源的特点是风能丰富区分布广,从阴山山脉以北至大兴安岭以西绵延2000多千米的广大地区均属于风能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其中年平均风速在4米/秒~6米/秒及以上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0%左右,这是国内可相连成一片面积最大的富风能区域。内蒙古的风能品质好,其特点是稳定性高、有效风速持续时间长,风中没有腐蚀性物质,没有破坏性风区,所以便于利用。风的年变化规律是,春季(3月—5月)风速最大,6月和秋冬季(10月—次年2月)风速稍减,但亦属丰富季节,只有夏季(7月—9月)风速较小。风的日变化规律是,白天风速强,夜间风速减弱。白天7—8时是风速最强的时段,18时之后减弱,到22时至次日2时是低潮,此后风速又逐渐上升,每日皆如此循环反复。日风速变化规律与电网负荷曲线几近吻合,所以内蒙古风能利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风能的利用价值也很高,这是内蒙古优先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优势所在。
内蒙古电力工业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截至199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发电厂有4座,装机容量179.8万千瓦;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发电厂15座,装机166.8万千瓦;地方所属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在3000千瓦以上的发电厂22座,装机容量39.8万千瓦。全区总装机容量为388.57万千瓦。
电力建设突飞猛进,“投入产出”再翻番。尽管“七五”计划末期内蒙古电力装机容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因电力的基本建设投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得电网装机欠账较多。内蒙古西部电网高峰时限制用电负荷高达50%以上,工业和城市用电被迫每周实行“停二供五”甚至“停三供四”,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需求。面对“工业等电、农业盼电、人民要电”的严峻形势,内蒙古电力公司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调研,反复酝酿,分析测算,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形成大胆改革、勇闯投资办电的新思路,拿出了“投入产出”承包经营的具体办法,走出了严重缺电的困境。“投入产出”承包的目标任务是:内蒙古电力公司直属系统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在1985年仅有的75万千瓦的基础上,至1990年末要翻一番达到150万千瓦,至1995年末再翻一番达到300万千瓦,实现全区电力供需平衡、自给有余。提请自治区政府的“投入”支持主要是返回内蒙古电力公司上缴给自治区财政的利润作为电力建设投资,同时制定出台集资办电、征收电力建设基金办法。“投入产出”承包经营方案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获得批准实施。凭借这一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内蒙古电力公司全线行动,用返回的有限利润和征收的电力建设资金为资本金,银企合作、外引内联,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抢时间加大电源建设力度。形成生产能力并有还贷能力时,再举债加快电力建设,如此滚动发展。到1990年末,建成包头第一热电厂1台10万千瓦机组;包头第二热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1台2.5万千瓦供热机组;丰镇发电厂2台20万千瓦机组;乌拉山发电厂1台10万千瓦机组,以及系统内其他发电厂的设备装机容量4.7万千瓦。到1990年末,内蒙古电力公司系统的发电厂共新增发电设备装机容量87.2万千瓦,平均年递增15.86%,发电设备装机总容量达到166.8万千瓦,胜利实现“投入产出”承包经营的第一个翻番目标,基本结束了内蒙古电力工业多年缓步行进的历史,初步缓解了自治区的缺电局面。
进入“八五”计划期间,也就是从1991年开始,内蒙古电力公司完成了丰镇发电厂一、二期工程,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座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为500万千瓦的达拉特发电厂于“八五”中期开始建设,首台33万千瓦机组于1995年初建成投产;内蒙古西部电网最西端的海勃湾发电厂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机组也随之并网投产;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的汇流河发电厂2台5万千瓦机组也分别于1992年和1993年并网投入生产,成为呼伦贝尔岭西电网的主力电厂。至1995年初,内蒙古电力公司直属装机容量已达到326.4万千瓦,提前一年实现“投入产出”承包经营的第二个翻番目标。
“九五”计划期间,达拉特发电厂又有3台33万千瓦机组投产,该厂因此也成为内蒙古电力公司第二座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超百万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其装机容量为132万千瓦。2001年12月,在呼和浩特发电厂原址成立的丰泰发电公司第1台2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2002年8月,第2台20万千瓦机组并网投产。为保证自治区首府供热的需求,呼和浩特发电厂又增装2台5万千瓦抽凝机组。1999年11月至2000年12月,由内蒙古电力公司与国家水利部、山西省共同投资建设的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电站6台18万千瓦水轮机组相继并网投产,其中1、2、3号机组的54万千瓦容量并入内蒙古西部电网运行。从此,内蒙古西部电网结束了无水力发电机组的历史,这3台水轮发电机组为西部电网调峰起到了积极作用。
“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内蒙古电力公司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事业。先后建成了朱日和、锡林浩特、商都和辉腾锡勒4大风力发电场。截至2003年,共安装100、120、250、300、330、550、600千瓦7种机型风力发电机组140台,总容量58855千瓦。
至2003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已拥有18座发电厂,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达529万千瓦,是1990年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3.2倍。
1991—2003年,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元宝山发电厂扩建1台60万千瓦国产机组。1998年,地处呼伦贝尔市的伊敏煤电公司第1台50万千瓦的俄罗斯机组并网投产,1999年,第2台同型号机组投产向东北电网供电。2003年,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机组相继并网投产发电,电力负荷直送北京,这是建在内蒙古西部的第一座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的发电厂。国家电力主管部在内蒙古自治区投资建设的发电厂由1990年之前的5座发电厂共179.8万千瓦装机,发展到2003年的9座发电厂共468万千瓦装机,发电设备装机容量是1990年的2.6倍。
1991—2003年期间,内蒙古境内大型企业自建电厂开始大型化。1992年末,准格尔煤田自备发电厂设备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的1号机组并入内蒙古西部电网,1993年8月,第2台10万千瓦机组并网投产。2002年国华准格尔发电有限公司2台33万千瓦机组相继并入内蒙古西部电网运行。2002年12月13日,内蒙古蒙华海电公司第1台20万千瓦机组并入内蒙古西部电网运行,12月20日,第2台20万千瓦机组又投产运行。以上3家企业自建的发电厂装有6台大型机组,共计126万千瓦,也成为内蒙古西部电网的骨干电源。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205.95万千瓦,是1990年发电设备装机容量388.52万千瓦的3倍。内蒙古发电企业的管理总体进入高参数、高自动化、大容量机组和大型发电厂的时代。
随着发电厂建设的突飞猛进,其电力送出工程也在数量和质量上迅猛发展。
为充分发挥内蒙古能源基地的作用,实施西电东送战略,提高向华北电网大负荷输送电力的能力,1993年8月15日,丰镇发电厂500千伏升压站开工建设,同年,丰镇发电厂至河北沙岭子发电厂的500千伏输电线路开始施工。1995年3月12日,丰镇发电厂500千伏升压站一次启动成功,通过丰—沙500千伏线路向华北电网送电。1994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丰镇发电厂至大同二电厂500千伏输电线路,1995年8月竣工送电。至此,2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将内蒙古西部电网和华北电网紧密连接,是内蒙古向京津地区送电的重要通道。1998年5月24日,达拉特发电厂至丰镇发电厂的500千伏达—丰线及位于呼和浩特南部的永圣域500千伏枢纽变电站投运,这是内蒙古西部电力向东输送的空中走廊。在内蒙古东部地区,1995年,开工建设元宝山发电厂经锦州至辽阳的第2条500千伏输电线路,1997年11月建成投产。1992年10月开建伊敏煤电公司发电厂向大庆送电的伊—冯—大500千伏输电线路。该线路西起伊敏发电厂,穿越大兴安岭经齐齐哈尔的冯屯进入大庆油田,线路全长883千米,穿越大兴安岭林区部分是同塔双回设计,1997年8月15日全线竣工。2003年4月,建成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厂至山西浑源的500千伏送电线路,是托克托发电厂直送华北电网的通道。
1991年前,内蒙古西部电网只有1条220千伏输电线路横贯内蒙古中西部,即丰镇—集宁—呼和浩特—包头三段主线路。包头以西至乌海都是110千伏线路连接。网架十分薄弱,抗干扰性能差,运行安全可靠性较低。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临河、乌海地区是潮流末端,电能质量达不到行业标准。从1991年开始,配合海勃湾发电厂的送出,将包头至临河、临河至乌海的线路按原设计升压为220千伏运行。2000年末,建成乌海—临河二回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兴建海勃湾、兴胜两座220千伏变电站,变电容量24万千伏·安。扩建220千伏变电站临河变2号主变压器、麻池变3号主变压器,变电容量33万千伏·安。在内蒙古西部电网中部建呼和浩特乌素图和燕山营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变电容量28万千伏·安。在呼和浩特南部、西部建呼和浩特至昭君变电站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伊克昭盟棋盘井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乌兰察布盟卓资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准格尔至永圣域变电站的500千伏输电工程。以上变电站与相关发电厂或相关500千伏变电站相连接的220千伏输电线路共1591千米。至2001年11月,内蒙古西部电网西端乌海和临河地区不但新增220千伏主网架,而且是220千伏环网运行。包头地区、呼和浩特地区和集宁、丰镇地区都以220千伏环网运行。电网的安全运行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于1997年底建成海拉尔—牙克石220千伏输电线路。2003年底,又建成横跨大兴安岭的牙克石—扎兰屯220千伏输电线路。这条线路将呼伦贝尔岭东地区接入岭西电网。
至200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500千伏输电线路增至11条,总长1334千米;500千伏变电站3座,变电总容量225万千伏·安。220千伏输电线路增至105条,总长5166千米;220千伏变电站49座,变电总容量925.7万千伏·安。
实施“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煤电转换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电力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环渤海湾经济区都处于严重缺电状态。内蒙古电力公司领导班子在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的基础上,及时抓住自治区关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在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率先提出“进一步加快内蒙古电力发展,变输煤为输电”的战略思路,积极倡导并促成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的战略格局,这个战略格局载入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1992年召开的五届六中全委会决议。自治区政府在规划“九五”计划发展目标中,以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为重点制定了“五大战略”,其中煤电资源转换战略被列为第一条。内蒙古电力公司全体职工全力以赴贯彻实施自治区这一发展战略。1993年4月,国务院领导提出“1995年北京要实现基本不拉闸”的保电要求,并根据地理位置及内蒙古的煤电资源转换战略部署提出“解决首都缺电问题主要靠内蒙古”的决策意见。当年4月23日,国家电力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签署了《关于共同合资建设发电工程向首都供电的协议》和《关于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联合办电向首都供电的协议》。协议确定1993—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向北京市供电1993年底达到35万千瓦,1995年底达到100万千瓦。北京市以合资方式向内蒙古西部电网投资14亿元以加快电力建设速度。此时,国家电力工业部和华北电管局正在实施解决北京缺电问题的“9511”系统工程。内蒙古电力公司积极参与到这项系统工程中来,并以“95112”的代号编制自己的工程项目和组织实施计划。“95112”当中的“2”的内涵是指“既保北京、又保自治区用电”的双保目标。具体内容是:1995年1月向北京送电90万千瓦,保自治区用电140万千瓦;1995年12月底向北京送电100万千瓦,保自治区用电150万千瓦。“95112”系统工程中必须要完成的项目是:丰镇发电厂4台20万千瓦机组、达拉特发电厂2台33万千瓦机组、海勃湾发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共166万千瓦的容量投产。丰镇发电厂500千伏升压站、丰镇发电厂至沙岭子500千伏输电线路、昭君、东胜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配套项目同时投运。为此,内蒙古电力公司调动了公司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全公司集体拼搏的精神投入到“95112”系统工程当中。1993年是实施“95112”系统工程的第一年,当年建成投产发电的机组容量57.4万千瓦,年底稳定向北京送电38万千瓦,首战告捷。1994年是“95112”系统工程的第二年,当年投产发电机组容量45万千瓦,建成内蒙古第一个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的大电厂——丰镇发电厂,建成丰镇发电厂500千伏升压站,建成丰镇—沙岭子500千伏输电线路,向北京送电43万千瓦,自治区用电充足可靠。1995年是“95112”系统工程的决胜年,全年投产发电机组78万千瓦,建成昭君、东胜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12月18日内蒙古西部电网向北京送电98万千瓦为标志,胜利完成“95112”系统工程的总体目标。
1996—2001年间,内蒙古电力公司向北京送出的负荷一直在90万千瓦至100万千瓦之间波动,年输送电量也在70亿千瓦·时~80亿千瓦·时之间波动。2002年,负荷开始上升。2003年,最大送出负荷已达到175万千瓦,年输送电量已达到104亿千瓦·时。
实践证明,煤电资源转换战略的成功,使得内蒙古自治区人均发电设备装机占有量和人均发电量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从2003年起,由伊敏、通辽和元宝山三座发电厂向东北送电、内蒙古西部电网向北京送电以每年总量超200亿千瓦·时而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输出省区。
企业生产经营创佳绩,各项指标齐刷新。1991—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发供电企业在“双达标”“创一流”各项活动的带动下圆满完成“八五”和“九五”国民经济计划的各项指标。各发电企业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加强设备整治,加强员工培训,加强企业管理,“严格制度、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保证发电机组的稳发满发、缩短检修工期、提高检修质量、减少或不发生临修、保证电网尖峰负荷供电。这期间,大型骨干发电厂都争先创造了本厂历史上的最好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进入21世纪,各大型发电厂又在降低发电标准煤耗率和厂用电率上逐年创造好成绩,尤其是设备装机单机为30万、60万千瓦机组的发电厂,将自己的消耗指标同国外同类型机组的消耗指标相对照,保持优势,弥补不足,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形成全社会对电力需求的猛增。加之东北、华北两大电网对内蒙古电力供应的需求量逐年加大,所以1991—2003年间,内蒙古自治区的年发电量由1991年的189.04亿千瓦·时增至2003年的659亿千瓦·时,2003年的年发电量是1991年的3.46倍。其中,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企业的年发电量由1991年的80.11亿千瓦·时增至2003年的226.76亿千瓦·时,是1991年的2.83倍,年平均增长5.2%。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企业1991年的发电量是89.73亿千瓦·时,至2003年的年发电量已达到339.46亿千瓦·时,是1991年的4.45倍,年均增长10.87%。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年发电量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2001年的发电量比2000年增长18.29%,2002年又比2001年增长17.97%,2003年又比2002年增长24.58%。
自治区内各发电厂发电标煤耗率都在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双达标、创一流”“双增双节”活动的有力推动;二是新建大型高效机组发挥了发电企业供电负荷的主导作用。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发电企业年均发电标准煤耗率由1991年的343克/(千瓦·时)降到2003年的325克/(千瓦·时)。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年均发电标准煤耗率由1991年的398克/(千瓦·时)降到2003年的356克/(千瓦·时),13年中平均每(千瓦·时)降低42克。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率为347克/(千瓦·时),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率为387克/(千瓦·时)。
地方小型发电厂以及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2.5万千瓦以下的机组几乎全部改成循环水供热,相对提高了热效率,同时也造福于市民生活,减少污染排放。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乌兰浩特等东部中小城市循环水供热成效显著。
1991—2003年,自治区全社会用电量每年递增幅度加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递增速度加快,2003年用电量比2002年增长28.93%。2003年,全区用电量已达到332.5亿千瓦·时,是1991年103.9亿千瓦·时的3.2倍。其中内蒙古电力公司供电范围内的用电量增长势头更猛,2003年用电量比2002年增长31.53%,达到274.6亿千瓦·时,是1991年的3.8倍。用电增速最快的地区是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巴彦淖尔、薛家湾、锡林郭勒等产煤产油的地区。
因为内蒙古西部电网与华北电网联网运行,所以其电压和周波的管理十分严格。从1996年向北京供电开始,其500千伏系统中枢点平均电压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的高标准中,220千伏系统的中枢点电压合格率也都保持在98.21%~99.50%之间。周波合格率保持在99.999%~100%之间。
由于煤电战略转换政策的实施,基本建设及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固定资产在2003年末已经达到338亿元,是1990年26.08亿元的13倍。利税也由1990年的2.6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5.06亿元,增加4.7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90年的3.99万元/(人·年),增加到2003年的31.83万元/(人·年),增加了近7倍。
农电发展与改革不断深入,“两改一同价”惠及农牧民。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保证全区农牧民在生产及生活领域能够用上电,不仅是一件难度大、任务艰巨的事情,更是一件涉及强国富民、为各民族农牧民谋利的大事。1991—1995年,通过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全区农电基本建设投资3.36亿元,解决了171个乡(苏木)、1336个村(嘎查)、84.7万农牧户的通电问题。1992年8月17日,地处锡林郭勒盟北部与蒙古国相近的苏尼特左旗正式通电,解决了自治区最后一个无电旗的供电,使得全区旗县级通电率达到100%。通电乡(苏木)已达到1444个,通电率为92.39%。通电村(嘎查)达到13 430个,通电率为85.40%。1997年,内蒙古电力公司投资4690万元解决了全区119个乡(苏木)的通电,9月底,随着地处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苏木正式通电,实现了全区1568个乡(苏木)100%通电的目标。
自1998年开始,自治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农电价格实行城乡同网同价。1998—2003年,通过电力扶贫款的筹措,以及内蒙古电力公司统一贷款,共筹集资金139.4亿元投入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其中新建110千伏输电线路800千米、35千伏线路1100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20400千米。新建35千伏~110千伏变电站108座,变电容量129万千伏·安。在新建输配电线路的同时,对原有10千伏以下的配电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消除倒杆、断线和绝缘破损的事故隐患。截至2003年底,全区农电线路中,110千伏等级输电线路达4831.52千米、变电站83座、变电容量323万千伏·安。35千伏(包括6.3千伏)等级的输电线路13 790.56千米、变电站475座、变电容量241.2万千伏·安。10千伏输电线路119 057.5千米。
经过两期农村电网大规模建设与改造之后,在持续保证全区旗县和乡(苏木)100%通电的形势下,全区通电村(嘎查)已达到96.59%,农牧户通电率达到97.54%。由于农村供电网络的全覆盖,农电服务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农电价格大幅度的下降,农牧民用电普及率不断提高。同时带动了农牧民发展中小型作坊经济的热情,促成了全区农电负荷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2003年,农牧民用电量达到103.6亿千瓦·时,有14个旗县达到国家电气化县的标准。
1998年3月17日,内蒙古电力公司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两改一同价”的部署,开始对农电体制进行改革。组建旗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明确了公司的组成、任务、业务范围、产权的划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内蒙古电力公司对全区的农电企业和自治区各方面的投入所形成的农电资产进行委托管理。内蒙古电力公司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旗县(市)苏木、乡(镇)电力一体化管理实施细则》(内电农[1999]41号),对自治区旗县(市)苏木、乡(镇)电力一体化改革方案,包括供电营业所设置和人员聘用、供电营业所财务管理、乡村电力资产接收、供电营业所安全管理、供电营业管理及服务等都做了详细安排。2000年6月16日,自治区经贸委向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公司印发了《关于对〈赤峰、通辽地区农电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批复》(内经贸电力发[2000]251号),从此,赤峰、通辽地区的农电企业划归东北电力公司管理。2002年12月,经过自查和内蒙古电力公司复核确认,全区农电体制改革已达到实施细则所规定的目标,至此,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的68个旗县农电企业全部组建成功能齐全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改革,共撤销了原有的711个乡镇电管站,新组建了426个供电营业所,供电营业所全部实行了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原有的农村电工14602人,经过考核精减了6630人。农村牧区实行一户一表的用户比率达到96%,实行“四到户”的比率达到97%。
两个文明建设展新貌,科技教育结硕果。在内蒙古电力公司党政领导成员的带领和推动下,全公司职工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创造内蒙古电力公司一流业绩,创建一流企业。
从1991年起,内蒙古电力公司就遵照国家能源部推行的“安全生产创水平达标”活动的精神,在全区电力企业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双达标”活动和“创一流”“上星级”活动。由于宣传教育到位,思想准备充实,这些活动在发供电企业、设计施工企业、教育卫生和科研单位全方位开展起来。通过各层次“达标、创一流、上星级”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每个职工的劳动热情,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热爱程度,提高了职工对企业改革的信心。这些活动深入开展,促使全区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职工整体素质、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优质服务、安全供用电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推动了全区电力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设计和施工单位迈向市场的改革,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达标、创一流”活动促进了企业三项制度的改革,使电力行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包头第二热电厂这个运行了40多年的老厂,经过严格治理,20世纪50年代的老机组仍然稳发满发,继续为电网的安全稳定出力。1995年,海勃湾发电厂同时投产的2台20万千瓦机组,由于设计、施工和调试单位的创优活动以及生产单位的运行维护,这2台机组投产之时即“达标”,为“95112”系统工程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内蒙古西部电网的负荷需求做出了贡献。
1992年5月,包头第二热电厂被国家能源部命名为1991年度“双达标企业”。1993年3月,乌拉山发电厂被国家能源部命名为1992年度“双达标企业”。经国家电力工业部考核,包头第一热电厂、呼和浩特供电局、包头供电局被国家电力工业部命名为1993年度“双达标”企业。1996年,海勃湾发电厂、汇流河发电厂、呼和浩特供电局、伊克昭电业局被华北电管局命名为“二星级企业”。丰镇发电厂通过电力工业部的“安全文明达标”考评,成为国家电力工业部达标企业。1999年底,乌海电业局、内蒙古电力中心调度所、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国家电力工业部达标验收。2000年7月21日,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以总分571分的成绩,通过了国家电力公司一流电力科学研究院(所)的考评验收。9月,国家电力公司以国电发[2000]573号文命名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为1999年度“一流电力试验研究院”。2001年,国家电力公司以国电发[2001]417号文命名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为国家电力公司达标企业;7月,国家电力公司以国电发[2001]424号文命名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包头供电局为国家一流发、供电企业。2002年6月,国家电力公司以国电发[2002]376号文正式命名丰镇发电厂为一流火力发电厂。至2003年底,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企业中有16家被国家电力主管部授予“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称号,有7家被授予“中国一流企业”称号。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以国电发[2003]97号文命名呼和浩特供电局、内蒙古电力中心调度所、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为一流企业。同年10月,鄂尔多斯电业局被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双达标”企业。除以上电力企业达到部级“达标和创一流”企业外,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其他发、供电骨干企业都成为自治区级达标企业或华北局星级企业。
在双文明建设活动中,内蒙古电力公司的二级单位金蒙电力城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居于城中的内蒙古电力学院被称为“花园学府”。1997年,“金蒙电力城”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示范小区”。
2003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因其卓越的工作成就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内蒙古电力公司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在公司基本建设和电力生产高速发展的“八五”“九五”计划时期,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应用于电力建设和生产中。进入21世纪,内蒙古电力公司的科技人员更加重视国际国内电力科技发展趋势,对于电力生产、传输、调度、试验系统的先进技术大量引进,或者派专业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内蒙古电力公司领导鼓励科技人员要学习研究国内外新技术,不但要移植过来直接应用,更要大胆创新,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意识。丰镇发电厂3号~6号汽轮机是首批国产空冷机组,因制造厂经验不足,空冷塔在夏天不能保证机组带满负荷,严重的时候20万千瓦机组只能带14万千瓦负荷,而冬天散热器扇段外层又经常被冻裂。内蒙古电力试验研究所会同丰镇发电厂技术人员共同研发了一套空冷机组综合性能测试装置,利用这套装置对空冷塔凝汽器热试验和空冷塔的防冻研究,空冷塔边界条件对机组出力特性的试验研究,最终解决了国产空冷机组的出力和防冻问题。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生产的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机组,但2号机组投产不久就发生3、4号轴瓦振动超标。该机组在首次大修时,内蒙古电力公司组织技术攻关组,对该机组通流部分和所有轴封以及滑销系统全面测试检查,发现是由于设备制造厂家在轴封套和立销上的制造问题,现场提出改进意见后,仅一个大修工期就解决了严重的振动问题,使该机组能够带33万满负荷时轴振在规范要求的最小值内。1994年,内蒙古电力公司研发的“锅炉喷嘴用稀土高铬双相钢”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发明奖”。内蒙古电力试验研究所研制的JL-I型开关式自励磁装置被评为1995年国家级新产品,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由内蒙古电力公司牵头研制的500千伏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现场校验装置填补了中国在这个项目检验技术手段上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9月,内蒙古电力公司联合攻关而形成的“红外检测中心相对温差比诊断法”获得国家专利。2001年,包头第二热电厂7号炉等离子无油点火装置在主燃烧器上应用成功,这项技术是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内蒙古电力系统科技工作的开展无处不在:解决锅炉四管磨损、输煤系统的防尘、储灰场改造、废水再利用,提高各类除尘器效率、自动化系统的改造、计算机的应用、电气和热工检测、监控等领域都凝结着内蒙古电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成果。
从1995年开始,内蒙古电力公司每年投入的科技开发费用都超过1200万元,每年对生产系统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近亿元。这期间广大科技人员共完成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435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23项,达到国际水平的有6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有16项,国内先进水平的有12项。
内蒙古电力系统不仅重视科技人员的使用,更重视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对全员职工的再教育。1996年,已建成33万千瓦发电机组仿真机、110千伏变电仿真机、500千伏带电作业培训基地和焊接培训基地。1997—2000年又建成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60万千瓦发电机组仿真培训中心、继电保护培训中心、电力系统调度培训中心、开关检修和管阀转机培训中心,这些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担负着全区电力系统相关的技术职工的培训教育。一些大型发供电企业都设有自己的教育培训中心,担负着对本单位职工的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企业职工教育培训遵循“以岗位规范、技术等级标准为依据,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的方针;职工岗位培训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以致用,直接有效地为电力生产、建设服务。内蒙古电力公司注重文化教育,以提升青年职工的文化水平。区分不同地对象采取不同的文化教育方式:对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分批进行脱产培训,以提高文化素质;对有培养前途的中层干部选送到大学脱产学习;对具有技术专长又需要充实世界顶尖技术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则送到国外研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电力基地建设需要大批人才,内蒙古电力公司为解决人才缺乏的状况,经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批准,成立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学院的人、财、物全部由内蒙古电力公司管理。内蒙古电力学院同时兼办“内蒙古电力职工大学”。内蒙古电力学院从1994年开办,前三年每年约有120名本科生毕业,以后每年本科生毕业人数增至400人。这些毕业生不但满足了内蒙古电力行业的需求,也支援了内蒙古其他行业对电力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有许多毕业生奔赴区外电力企业或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内蒙古电力学院还承担着内蒙古电力系统厂处级管理人员培训任务和MBA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电力企业办学有自己的优势:治学严谨、方向明确、纪律严明、实习方便、科研教育相结合、资金投入力度大。内蒙古电力学院在全区教学评比中名列前茅,从2000年开始在全区高校排行榜中连续4年保持榜上第一名的好成绩。内蒙古电力公司所辖中等专业学校3所:内蒙古电力学校、内蒙古电力职工中专和内蒙古电力管理学校。这3所学校不但培养电力中级技术专业人才,还承当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任务。
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内蒙古电业走向辉煌。1990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能源部批准,内蒙古电力公司正式成立,挂牌运营,与内蒙古电业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即同时负有政府管电职能和企业经营职能。1992年9月,以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16家企业为核心层的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成立。此时,内蒙古电力公司的行政管理属性逐渐淡化,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特征不断增强和显现。1993年6月,经自治区经贸委批准,内蒙古电力公司更名为内蒙古电力总公司,6月21日,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对包钢等8个企业(集团公司)试行“无主管部门企业”管理办法的规定》(内党发[1993]9号),内蒙古电力总公司成为全区8个无主管企业之一。1998年7月28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撤销内蒙古电业管理局(内蒙古电力总公司),成立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政府管电职能移交自治区经贸委,彻底实现了政企分开,内蒙古电力公司不再兼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走上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2002年2月,国务院以国发[2002]5号文印发了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厂网分开,重组国有电力资产,组建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公司以及竞价上网,实行电价新机制基本原则,国家电力体制新一轮改革进入实施阶段。为了与国家新的电力体制改革相适应,自治区政府组成了电力体制改革调研组,于2002年8月形成了《内蒙古电力体制改革初步方案》报自治区政府审核。自此,内蒙古电力体制新一轮改革方案形成,内蒙古电力公司为厂网分开、资产重组这一重大改革措施做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2003年12月底厂网分开的实施顺利进行。
从1992年5月起,内蒙古电力公司就开始研究电力股份制企业的组建、改造、运作的有关方针政策,认识到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抓住煤、电这两个先导企业重点突破,加快资源优势转换的举措是内蒙古电力企业试行股份制的必要条件。依照自治区电力发展规划和前期工作准备的条件,决定以海勃湾发电厂一期工程2×10万千瓦机组和相应的送出配套工程的建设和营运作为股份制的试点项目。该项目由内蒙古电力公司、乌海市有关单位、设备制造厂家等区内外8个企业法人单位共同集资建设,并据此测算股本总额为5亿元人民币全额筹股,分期募集。1992年4月13日,经自治区政府以内政函[1992]56号文批准,正式组建海勃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内蒙古电力系统,也是自治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94年1月,由内蒙古电力公司与中国华能发电公司、华能内蒙古发电公司三家合作,以包头第二热电厂为基础,改组建立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当年4月,对包头第二热电厂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之达到上市公司要求,向国家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报上市并获批准,于5月2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股票名称为“内蒙华电”,股票代码为600863。至1998年底,蒙电华能股份有限公司已募集资金19亿元。内蒙古电力公司利用上市股份公司的优势,优化资产配置,促进资产向优势企业转移,提高电力行业对外筹资、融资的能力,经与蒙电华能公司协商一致后,根据发电机组收购协议精神,将丰镇发电厂1、2号机组的全部净资产出售给蒙电华能公司,收购的净资产全部入股。1999年1月,又将丰镇发电厂的3、4号机组经营性净资产的全部权益以配股方式划转给蒙电华能公司。以同样方式,还收购了乌拉山发电厂(装机20万千瓦)41.6%的股权。至1999年4月,蒙电华能公司注册资本已达到94498万元,拥有发电机组总容量142.5万千瓦,年发电量85亿千瓦·时,成为一家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并从2000年起连续3年被列入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2003年4月,“内蒙华电”总股本198 122万股,流通A股39546万股。1999年10月,呼和浩特发电厂破土扩建2×20万千瓦供热机组,与香港中信泰富公司合作,成立了股份制的丰泰发电有限公司。股份制形式的运作方式迅速扩展到包头第三热电厂以及乌海、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乌兰浩特、锡林浩特等地的热电厂建设过程中,这些电厂在集资扩建时成立了股份制公司。
内蒙古电力公司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1992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企业转制工作中迈出较大步伐,反映市场取向的新体制成分不断扩大,一些环节开始商业化营运:①以投入产出承包为龙头,完善和发展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摆脱了旧体制对电力企业的束缚,使之具备了投资功能和自我造血功能,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迈出了重要一步。②进行了股份制探索与试点,组建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海勃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为全行业推进股份化进程积累了实践经验。③组建多个专业化公司,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行业优势,扩大经营规模,为进一步向市场经济靠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④借鉴“三资”企业管理模式,对一批新建电厂实行“新厂新制”,使这些新建企业用人减少了2/3。⑤进行了企业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干部、工人界限,普遍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动态管理,初步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内部劳务市场。⑥取消行政级别,淡化“官本位”的观念,试行了以企业责任大小、经营优劣和贡献多少来确定管理人员的待遇。⑦深化了电的商品属性,出售“用电权”,推行“购电制”。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新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⑨经国家批准,成立了享受进出口权的进出口公司,设立投资部,对电力企业国际化投融资业务进行了探索和实施。通过一系列改革,内蒙古电力企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家办电走向集资、联合办电,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电力工业在20世纪后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21世纪国家重要的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中,必将会有更辉煌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区。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相邻,南与河北、山西、陕西省接壤,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相接连,北与蒙古国、俄罗斯国交界,国境线长4200千米。自治区东西长直线距离2400千米,南北跨度1700千米,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内蒙古自治区有素称“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的丰富资源。
至1991年初,内蒙古已有煤炭产地90余处,其中储量在50亿吨以上的大煤田12处,包括100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田7处。鄂尔多斯市境内的东胜煤田探测储量为800多亿吨,准格尔煤田探测储量为253亿吨。锡林郭勒盟境内的胜利煤田探明储量为158亿吨,白音花煤田探明储量为140亿吨。通辽市境内的霍林河煤田探明储量为131亿吨。呼伦贝尔市境内的陈巴尔虎煤田探明储量为105亿吨,呼和诺尔煤田探明储量为104亿吨。内蒙古煤炭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储量集中,便于开采。“七五”国民经济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开发的五大露天煤矿中,就有4个处于内蒙古境内,即元宝山、伊敏河、霍林河和准格尔露天煤矿。更具特色的是,内蒙古所有煤矿附近都有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可满足建设大型火力发电厂用水的需要。
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可靠的保证,为实现新的能源转换战略提供了极其优越的资源条件。
内蒙古与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和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区相邻,为内蒙古电力输出提供了优越的地缘条件。
内蒙古可供利用的水资源远不如煤炭资源丰富。内蒙古河流、湖泊众多,全区水资源总量为9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为675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228亿立方米。按水能储量在可开发500千瓦以上水电的河流统计,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97万千瓦,可利用量为244万千瓦。其中黄河流域理论蕴藏量为178.3万千瓦,可利用量为71.7万千瓦;辽河流域理论蕴藏量为49.3万千瓦,可利用量为6.3万千瓦;额尔古纳河流域理论蕴藏量为108万千瓦,可利用量为55万千瓦;嫩江流域理论蕴藏量为161万千瓦,可利用量为110万千瓦。内蒙古水能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流域的干流上,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流域干流都占80%以上,所以适宜开发小水电的支流水能较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分支河流受季节降雨影响明显,汛期与非汛期水量差别大,所以小水电发展缓慢。只有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的小水电星罗棋布,造福当地农牧民。
内蒙古自治区风力资源丰富。因内蒙古地处高原,终年在欧亚大陆西风带控制之下,一年四季均有风能流量,是中国北方风速较大、风能密集的区域之一,在历史上就有“朔漠多风”的记载。据初步测算,内蒙古全区的风能蕴藏量可达8.98亿千瓦,目前技术可开发利用量为1.5亿千瓦,约占全国陆地技术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总量的50%,居各省(市、区)之首。内蒙古风能资源的特点是风能丰富区分布广,从阴山山脉以北至大兴安岭以西绵延2000多千米的广大地区均属于风能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其中年平均风速在4米/秒~6米/秒及以上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0%左右,这是国内可相连成一片面积最大的富风能区域。内蒙古的风能品质好,其特点是稳定性高、有效风速持续时间长,风中没有腐蚀性物质,没有破坏性风区,所以便于利用。风的年变化规律是,春季(3月—5月)风速最大,6月和秋冬季(10月—次年2月)风速稍减,但亦属丰富季节,只有夏季(7月—9月)风速较小。风的日变化规律是,白天风速强,夜间风速减弱。白天7—8时是风速最强的时段,18时之后减弱,到22时至次日2时是低潮,此后风速又逐渐上升,每日皆如此循环反复。日风速变化规律与电网负荷曲线几近吻合,所以内蒙古风能利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风能的利用价值也很高,这是内蒙古优先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优势所在。
内蒙古电力工业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截至199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发电厂有4座,装机容量179.8万千瓦;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发电厂15座,装机166.8万千瓦;地方所属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在3000千瓦以上的发电厂22座,装机容量39.8万千瓦。全区总装机容量为388.57万千瓦。
电力建设突飞猛进,“投入产出”再翻番。尽管“七五”计划末期内蒙古电力装机容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因电力的基本建设投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得电网装机欠账较多。内蒙古西部电网高峰时限制用电负荷高达50%以上,工业和城市用电被迫每周实行“停二供五”甚至“停三供四”,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需求。面对“工业等电、农业盼电、人民要电”的严峻形势,内蒙古电力公司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调研,反复酝酿,分析测算,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形成大胆改革、勇闯投资办电的新思路,拿出了“投入产出”承包经营的具体办法,走出了严重缺电的困境。“投入产出”承包的目标任务是:内蒙古电力公司直属系统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在1985年仅有的75万千瓦的基础上,至1990年末要翻一番达到150万千瓦,至1995年末再翻一番达到300万千瓦,实现全区电力供需平衡、自给有余。提请自治区政府的“投入”支持主要是返回内蒙古电力公司上缴给自治区财政的利润作为电力建设投资,同时制定出台集资办电、征收电力建设基金办法。“投入产出”承包经营方案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获得批准实施。凭借这一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内蒙古电力公司全线行动,用返回的有限利润和征收的电力建设资金为资本金,银企合作、外引内联,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抢时间加大电源建设力度。形成生产能力并有还贷能力时,再举债加快电力建设,如此滚动发展。到1990年末,建成包头第一热电厂1台10万千瓦机组;包头第二热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1台2.5万千瓦供热机组;丰镇发电厂2台20万千瓦机组;乌拉山发电厂1台10万千瓦机组,以及系统内其他发电厂的设备装机容量4.7万千瓦。到1990年末,内蒙古电力公司系统的发电厂共新增发电设备装机容量87.2万千瓦,平均年递增15.86%,发电设备装机总容量达到166.8万千瓦,胜利实现“投入产出”承包经营的第一个翻番目标,基本结束了内蒙古电力工业多年缓步行进的历史,初步缓解了自治区的缺电局面。
进入“八五”计划期间,也就是从1991年开始,内蒙古电力公司完成了丰镇发电厂一、二期工程,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座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为500万千瓦的达拉特发电厂于“八五”中期开始建设,首台33万千瓦机组于1995年初建成投产;内蒙古西部电网最西端的海勃湾发电厂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机组也随之并网投产;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的汇流河发电厂2台5万千瓦机组也分别于1992年和1993年并网投入生产,成为呼伦贝尔岭西电网的主力电厂。至1995年初,内蒙古电力公司直属装机容量已达到326.4万千瓦,提前一年实现“投入产出”承包经营的第二个翻番目标。
“九五”计划期间,达拉特发电厂又有3台33万千瓦机组投产,该厂因此也成为内蒙古电力公司第二座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超百万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其装机容量为132万千瓦。2001年12月,在呼和浩特发电厂原址成立的丰泰发电公司第1台2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2002年8月,第2台20万千瓦机组并网投产。为保证自治区首府供热的需求,呼和浩特发电厂又增装2台5万千瓦抽凝机组。1999年11月至2000年12月,由内蒙古电力公司与国家水利部、山西省共同投资建设的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电站6台18万千瓦水轮机组相继并网投产,其中1、2、3号机组的54万千瓦容量并入内蒙古西部电网运行。从此,内蒙古西部电网结束了无水力发电机组的历史,这3台水轮发电机组为西部电网调峰起到了积极作用。
“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内蒙古电力公司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事业。先后建成了朱日和、锡林浩特、商都和辉腾锡勒4大风力发电场。截至2003年,共安装100、120、250、300、330、550、600千瓦7种机型风力发电机组140台,总容量58855千瓦。
至2003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已拥有18座发电厂,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达529万千瓦,是1990年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3.2倍。
1991—2003年,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元宝山发电厂扩建1台60万千瓦国产机组。1998年,地处呼伦贝尔市的伊敏煤电公司第1台50万千瓦的俄罗斯机组并网投产,1999年,第2台同型号机组投产向东北电网供电。2003年,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机组相继并网投产发电,电力负荷直送北京,这是建在内蒙古西部的第一座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的发电厂。国家电力主管部在内蒙古自治区投资建设的发电厂由1990年之前的5座发电厂共179.8万千瓦装机,发展到2003年的9座发电厂共468万千瓦装机,发电设备装机容量是1990年的2.6倍。
1991—2003年期间,内蒙古境内大型企业自建电厂开始大型化。1992年末,准格尔煤田自备发电厂设备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的1号机组并入内蒙古西部电网,1993年8月,第2台10万千瓦机组并网投产。2002年国华准格尔发电有限公司2台33万千瓦机组相继并入内蒙古西部电网运行。2002年12月13日,内蒙古蒙华海电公司第1台20万千瓦机组并入内蒙古西部电网运行,12月20日,第2台20万千瓦机组又投产运行。以上3家企业自建的发电厂装有6台大型机组,共计126万千瓦,也成为内蒙古西部电网的骨干电源。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205.95万千瓦,是1990年发电设备装机容量388.52万千瓦的3倍。内蒙古发电企业的管理总体进入高参数、高自动化、大容量机组和大型发电厂的时代。
随着发电厂建设的突飞猛进,其电力送出工程也在数量和质量上迅猛发展。
为充分发挥内蒙古能源基地的作用,实施西电东送战略,提高向华北电网大负荷输送电力的能力,1993年8月15日,丰镇发电厂500千伏升压站开工建设,同年,丰镇发电厂至河北沙岭子发电厂的500千伏输电线路开始施工。1995年3月12日,丰镇发电厂500千伏升压站一次启动成功,通过丰—沙500千伏线路向华北电网送电。1994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丰镇发电厂至大同二电厂500千伏输电线路,1995年8月竣工送电。至此,2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将内蒙古西部电网和华北电网紧密连接,是内蒙古向京津地区送电的重要通道。1998年5月24日,达拉特发电厂至丰镇发电厂的500千伏达—丰线及位于呼和浩特南部的永圣域500千伏枢纽变电站投运,这是内蒙古西部电力向东输送的空中走廊。在内蒙古东部地区,1995年,开工建设元宝山发电厂经锦州至辽阳的第2条500千伏输电线路,1997年11月建成投产。1992年10月开建伊敏煤电公司发电厂向大庆送电的伊—冯—大500千伏输电线路。该线路西起伊敏发电厂,穿越大兴安岭经齐齐哈尔的冯屯进入大庆油田,线路全长883千米,穿越大兴安岭林区部分是同塔双回设计,1997年8月15日全线竣工。2003年4月,建成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厂至山西浑源的500千伏送电线路,是托克托发电厂直送华北电网的通道。
1991年前,内蒙古西部电网只有1条220千伏输电线路横贯内蒙古中西部,即丰镇—集宁—呼和浩特—包头三段主线路。包头以西至乌海都是110千伏线路连接。网架十分薄弱,抗干扰性能差,运行安全可靠性较低。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临河、乌海地区是潮流末端,电能质量达不到行业标准。从1991年开始,配合海勃湾发电厂的送出,将包头至临河、临河至乌海的线路按原设计升压为220千伏运行。2000年末,建成乌海—临河二回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兴建海勃湾、兴胜两座220千伏变电站,变电容量24万千伏·安。扩建220千伏变电站临河变2号主变压器、麻池变3号主变压器,变电容量33万千伏·安。在内蒙古西部电网中部建呼和浩特乌素图和燕山营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变电容量28万千伏·安。在呼和浩特南部、西部建呼和浩特至昭君变电站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伊克昭盟棋盘井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乌兰察布盟卓资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准格尔至永圣域变电站的500千伏输电工程。以上变电站与相关发电厂或相关500千伏变电站相连接的220千伏输电线路共1591千米。至2001年11月,内蒙古西部电网西端乌海和临河地区不但新增220千伏主网架,而且是220千伏环网运行。包头地区、呼和浩特地区和集宁、丰镇地区都以220千伏环网运行。电网的安全运行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于1997年底建成海拉尔—牙克石220千伏输电线路。2003年底,又建成横跨大兴安岭的牙克石—扎兰屯220千伏输电线路。这条线路将呼伦贝尔岭东地区接入岭西电网。
至200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500千伏输电线路增至11条,总长1334千米;500千伏变电站3座,变电总容量225万千伏·安。220千伏输电线路增至105条,总长5166千米;220千伏变电站49座,变电总容量925.7万千伏·安。
实施“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煤电转换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电力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环渤海湾经济区都处于严重缺电状态。内蒙古电力公司领导班子在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的基础上,及时抓住自治区关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在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率先提出“进一步加快内蒙古电力发展,变输煤为输电”的战略思路,积极倡导并促成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的战略格局,这个战略格局载入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1992年召开的五届六中全委会决议。自治区政府在规划“九五”计划发展目标中,以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为重点制定了“五大战略”,其中煤电资源转换战略被列为第一条。内蒙古电力公司全体职工全力以赴贯彻实施自治区这一发展战略。1993年4月,国务院领导提出“1995年北京要实现基本不拉闸”的保电要求,并根据地理位置及内蒙古的煤电资源转换战略部署提出“解决首都缺电问题主要靠内蒙古”的决策意见。当年4月23日,国家电力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签署了《关于共同合资建设发电工程向首都供电的协议》和《关于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联合办电向首都供电的协议》。协议确定1993—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向北京市供电1993年底达到35万千瓦,1995年底达到100万千瓦。北京市以合资方式向内蒙古西部电网投资14亿元以加快电力建设速度。此时,国家电力工业部和华北电管局正在实施解决北京缺电问题的“9511”系统工程。内蒙古电力公司积极参与到这项系统工程中来,并以“95112”的代号编制自己的工程项目和组织实施计划。“95112”当中的“2”的内涵是指“既保北京、又保自治区用电”的双保目标。具体内容是:1995年1月向北京送电90万千瓦,保自治区用电140万千瓦;1995年12月底向北京送电100万千瓦,保自治区用电150万千瓦。“95112”系统工程中必须要完成的项目是:丰镇发电厂4台20万千瓦机组、达拉特发电厂2台33万千瓦机组、海勃湾发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共166万千瓦的容量投产。丰镇发电厂500千伏升压站、丰镇发电厂至沙岭子500千伏输电线路、昭君、东胜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配套项目同时投运。为此,内蒙古电力公司调动了公司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全公司集体拼搏的精神投入到“95112”系统工程当中。1993年是实施“95112”系统工程的第一年,当年建成投产发电的机组容量57.4万千瓦,年底稳定向北京送电38万千瓦,首战告捷。1994年是“95112”系统工程的第二年,当年投产发电机组容量45万千瓦,建成内蒙古第一个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的大电厂——丰镇发电厂,建成丰镇发电厂500千伏升压站,建成丰镇—沙岭子500千伏输电线路,向北京送电43万千瓦,自治区用电充足可靠。1995年是“95112”系统工程的决胜年,全年投产发电机组78万千瓦,建成昭君、东胜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12月18日内蒙古西部电网向北京送电98万千瓦为标志,胜利完成“95112”系统工程的总体目标。
1996—2001年间,内蒙古电力公司向北京送出的负荷一直在90万千瓦至100万千瓦之间波动,年输送电量也在70亿千瓦·时~80亿千瓦·时之间波动。2002年,负荷开始上升。2003年,最大送出负荷已达到175万千瓦,年输送电量已达到104亿千瓦·时。
实践证明,煤电资源转换战略的成功,使得内蒙古自治区人均发电设备装机占有量和人均发电量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从2003年起,由伊敏、通辽和元宝山三座发电厂向东北送电、内蒙古西部电网向北京送电以每年总量超200亿千瓦·时而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输出省区。
企业生产经营创佳绩,各项指标齐刷新。1991—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发供电企业在“双达标”“创一流”各项活动的带动下圆满完成“八五”和“九五”国民经济计划的各项指标。各发电企业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加强设备整治,加强员工培训,加强企业管理,“严格制度、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保证发电机组的稳发满发、缩短检修工期、提高检修质量、减少或不发生临修、保证电网尖峰负荷供电。这期间,大型骨干发电厂都争先创造了本厂历史上的最好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进入21世纪,各大型发电厂又在降低发电标准煤耗率和厂用电率上逐年创造好成绩,尤其是设备装机单机为30万、60万千瓦机组的发电厂,将自己的消耗指标同国外同类型机组的消耗指标相对照,保持优势,弥补不足,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形成全社会对电力需求的猛增。加之东北、华北两大电网对内蒙古电力供应的需求量逐年加大,所以1991—2003年间,内蒙古自治区的年发电量由1991年的189.04亿千瓦·时增至2003年的659亿千瓦·时,2003年的年发电量是1991年的3.46倍。其中,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企业的年发电量由1991年的80.11亿千瓦·时增至2003年的226.76亿千瓦·时,是1991年的2.83倍,年平均增长5.2%。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企业1991年的发电量是89.73亿千瓦·时,至2003年的年发电量已达到339.46亿千瓦·时,是1991年的4.45倍,年均增长10.87%。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年发电量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2001年的发电量比2000年增长18.29%,2002年又比2001年增长17.97%,2003年又比2002年增长24.58%。
自治区内各发电厂发电标煤耗率都在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双达标、创一流”“双增双节”活动的有力推动;二是新建大型高效机组发挥了发电企业供电负荷的主导作用。国家电力主管部所属发电企业年均发电标准煤耗率由1991年的343克/(千瓦·时)降到2003年的325克/(千瓦·时)。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年均发电标准煤耗率由1991年的398克/(千瓦·时)降到2003年的356克/(千瓦·时),13年中平均每(千瓦·时)降低42克。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率为347克/(千瓦·时),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率为387克/(千瓦·时)。
地方小型发电厂以及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2.5万千瓦以下的机组几乎全部改成循环水供热,相对提高了热效率,同时也造福于市民生活,减少污染排放。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乌兰浩特等东部中小城市循环水供热成效显著。
1991—2003年,自治区全社会用电量每年递增幅度加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递增速度加快,2003年用电量比2002年增长28.93%。2003年,全区用电量已达到332.5亿千瓦·时,是1991年103.9亿千瓦·时的3.2倍。其中内蒙古电力公司供电范围内的用电量增长势头更猛,2003年用电量比2002年增长31.53%,达到274.6亿千瓦·时,是1991年的3.8倍。用电增速最快的地区是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巴彦淖尔、薛家湾、锡林郭勒等产煤产油的地区。
因为内蒙古西部电网与华北电网联网运行,所以其电压和周波的管理十分严格。从1996年向北京供电开始,其500千伏系统中枢点平均电压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的高标准中,220千伏系统的中枢点电压合格率也都保持在98.21%~99.50%之间。周波合格率保持在99.999%~100%之间。
由于煤电战略转换政策的实施,基本建设及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内蒙古电力公司的固定资产在2003年末已经达到338亿元,是1990年26.08亿元的13倍。利税也由1990年的2.6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5.06亿元,增加4.7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90年的3.99万元/(人·年),增加到2003年的31.83万元/(人·年),增加了近7倍。
农电发展与改革不断深入,“两改一同价”惠及农牧民。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保证全区农牧民在生产及生活领域能够用上电,不仅是一件难度大、任务艰巨的事情,更是一件涉及强国富民、为各民族农牧民谋利的大事。1991—1995年,通过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全区农电基本建设投资3.36亿元,解决了171个乡(苏木)、1336个村(嘎查)、84.7万农牧户的通电问题。1992年8月17日,地处锡林郭勒盟北部与蒙古国相近的苏尼特左旗正式通电,解决了自治区最后一个无电旗的供电,使得全区旗县级通电率达到100%。通电乡(苏木)已达到1444个,通电率为92.39%。通电村(嘎查)达到13 430个,通电率为85.40%。1997年,内蒙古电力公司投资4690万元解决了全区119个乡(苏木)的通电,9月底,随着地处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苏木正式通电,实现了全区1568个乡(苏木)100%通电的目标。
自1998年开始,自治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农电价格实行城乡同网同价。1998—2003年,通过电力扶贫款的筹措,以及内蒙古电力公司统一贷款,共筹集资金139.4亿元投入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其中新建110千伏输电线路800千米、35千伏线路1100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20400千米。新建35千伏~110千伏变电站108座,变电容量129万千伏·安。在新建输配电线路的同时,对原有10千伏以下的配电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消除倒杆、断线和绝缘破损的事故隐患。截至2003年底,全区农电线路中,110千伏等级输电线路达4831.52千米、变电站83座、变电容量323万千伏·安。35千伏(包括6.3千伏)等级的输电线路13 790.56千米、变电站475座、变电容量241.2万千伏·安。10千伏输电线路119 057.5千米。
经过两期农村电网大规模建设与改造之后,在持续保证全区旗县和乡(苏木)100%通电的形势下,全区通电村(嘎查)已达到96.59%,农牧户通电率达到97.54%。由于农村供电网络的全覆盖,农电服务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农电价格大幅度的下降,农牧民用电普及率不断提高。同时带动了农牧民发展中小型作坊经济的热情,促成了全区农电负荷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2003年,农牧民用电量达到103.6亿千瓦·时,有14个旗县达到国家电气化县的标准。
1998年3月17日,内蒙古电力公司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两改一同价”的部署,开始对农电体制进行改革。组建旗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明确了公司的组成、任务、业务范围、产权的划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内蒙古电力公司对全区的农电企业和自治区各方面的投入所形成的农电资产进行委托管理。内蒙古电力公司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旗县(市)苏木、乡(镇)电力一体化管理实施细则》(内电农[1999]41号),对自治区旗县(市)苏木、乡(镇)电力一体化改革方案,包括供电营业所设置和人员聘用、供电营业所财务管理、乡村电力资产接收、供电营业所安全管理、供电营业管理及服务等都做了详细安排。2000年6月16日,自治区经贸委向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公司印发了《关于对〈赤峰、通辽地区农电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批复》(内经贸电力发[2000]251号),从此,赤峰、通辽地区的农电企业划归东北电力公司管理。2002年12月,经过自查和内蒙古电力公司复核确认,全区农电体制改革已达到实施细则所规定的目标,至此,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的68个旗县农电企业全部组建成功能齐全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改革,共撤销了原有的711个乡镇电管站,新组建了426个供电营业所,供电营业所全部实行了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原有的农村电工14602人,经过考核精减了6630人。农村牧区实行一户一表的用户比率达到96%,实行“四到户”的比率达到97%。
两个文明建设展新貌,科技教育结硕果。在内蒙古电力公司党政领导成员的带领和推动下,全公司职工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创造内蒙古电力公司一流业绩,创建一流企业。
从1991年起,内蒙古电力公司就遵照国家能源部推行的“安全生产创水平达标”活动的精神,在全区电力企业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双达标”活动和“创一流”“上星级”活动。由于宣传教育到位,思想准备充实,这些活动在发供电企业、设计施工企业、教育卫生和科研单位全方位开展起来。通过各层次“达标、创一流、上星级”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每个职工的劳动热情,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热爱程度,提高了职工对企业改革的信心。这些活动深入开展,促使全区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职工整体素质、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优质服务、安全供用电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推动了全区电力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设计和施工单位迈向市场的改革,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达标、创一流”活动促进了企业三项制度的改革,使电力行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包头第二热电厂这个运行了40多年的老厂,经过严格治理,20世纪50年代的老机组仍然稳发满发,继续为电网的安全稳定出力。1995年,海勃湾发电厂同时投产的2台20万千瓦机组,由于设计、施工和调试单位的创优活动以及生产单位的运行维护,这2台机组投产之时即“达标”,为“95112”系统工程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内蒙古西部电网的负荷需求做出了贡献。
1992年5月,包头第二热电厂被国家能源部命名为1991年度“双达标企业”。1993年3月,乌拉山发电厂被国家能源部命名为1992年度“双达标企业”。经国家电力工业部考核,包头第一热电厂、呼和浩特供电局、包头供电局被国家电力工业部命名为1993年度“双达标”企业。1996年,海勃湾发电厂、汇流河发电厂、呼和浩特供电局、伊克昭电业局被华北电管局命名为“二星级企业”。丰镇发电厂通过电力工业部的“安全文明达标”考评,成为国家电力工业部达标企业。1999年底,乌海电业局、内蒙古电力中心调度所、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国家电力工业部达标验收。2000年7月21日,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以总分571分的成绩,通过了国家电力公司一流电力科学研究院(所)的考评验收。9月,国家电力公司以国电发[2000]573号文命名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为1999年度“一流电力试验研究院”。2001年,国家电力公司以国电发[2001]417号文命名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为国家电力公司达标企业;7月,国家电力公司以国电发[2001]424号文命名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包头供电局为国家一流发、供电企业。2002年6月,国家电力公司以国电发[2002]376号文正式命名丰镇发电厂为一流火力发电厂。至2003年底,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企业中有16家被国家电力主管部授予“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称号,有7家被授予“中国一流企业”称号。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以国电发[2003]97号文命名呼和浩特供电局、内蒙古电力中心调度所、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为一流企业。同年10月,鄂尔多斯电业局被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双达标”企业。除以上电力企业达到部级“达标和创一流”企业外,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其他发、供电骨干企业都成为自治区级达标企业或华北局星级企业。
在双文明建设活动中,内蒙古电力公司的二级单位金蒙电力城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居于城中的内蒙古电力学院被称为“花园学府”。1997年,“金蒙电力城”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示范小区”。
2003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因其卓越的工作成就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内蒙古电力公司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在公司基本建设和电力生产高速发展的“八五”“九五”计划时期,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应用于电力建设和生产中。进入21世纪,内蒙古电力公司的科技人员更加重视国际国内电力科技发展趋势,对于电力生产、传输、调度、试验系统的先进技术大量引进,或者派专业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内蒙古电力公司领导鼓励科技人员要学习研究国内外新技术,不但要移植过来直接应用,更要大胆创新,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意识。丰镇发电厂3号~6号汽轮机是首批国产空冷机组,因制造厂经验不足,空冷塔在夏天不能保证机组带满负荷,严重的时候20万千瓦机组只能带14万千瓦负荷,而冬天散热器扇段外层又经常被冻裂。内蒙古电力试验研究所会同丰镇发电厂技术人员共同研发了一套空冷机组综合性能测试装置,利用这套装置对空冷塔凝汽器热试验和空冷塔的防冻研究,空冷塔边界条件对机组出力特性的试验研究,最终解决了国产空冷机组的出力和防冻问题。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生产的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机组,但2号机组投产不久就发生3、4号轴瓦振动超标。该机组在首次大修时,内蒙古电力公司组织技术攻关组,对该机组通流部分和所有轴封以及滑销系统全面测试检查,发现是由于设备制造厂家在轴封套和立销上的制造问题,现场提出改进意见后,仅一个大修工期就解决了严重的振动问题,使该机组能够带33万满负荷时轴振在规范要求的最小值内。1994年,内蒙古电力公司研发的“锅炉喷嘴用稀土高铬双相钢”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发明奖”。内蒙古电力试验研究所研制的JL-I型开关式自励磁装置被评为1995年国家级新产品,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由内蒙古电力公司牵头研制的500千伏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现场校验装置填补了中国在这个项目检验技术手段上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9月,内蒙古电力公司联合攻关而形成的“红外检测中心相对温差比诊断法”获得国家专利。2001年,包头第二热电厂7号炉等离子无油点火装置在主燃烧器上应用成功,这项技术是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内蒙古电力系统科技工作的开展无处不在:解决锅炉四管磨损、输煤系统的防尘、储灰场改造、废水再利用,提高各类除尘器效率、自动化系统的改造、计算机的应用、电气和热工检测、监控等领域都凝结着内蒙古电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成果。
从1995年开始,内蒙古电力公司每年投入的科技开发费用都超过1200万元,每年对生产系统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近亿元。这期间广大科技人员共完成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435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23项,达到国际水平的有6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有16项,国内先进水平的有12项。
内蒙古电力系统不仅重视科技人员的使用,更重视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对全员职工的再教育。1996年,已建成33万千瓦发电机组仿真机、110千伏变电仿真机、500千伏带电作业培训基地和焊接培训基地。1997—2000年又建成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60万千瓦发电机组仿真培训中心、继电保护培训中心、电力系统调度培训中心、开关检修和管阀转机培训中心,这些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担负着全区电力系统相关的技术职工的培训教育。一些大型发供电企业都设有自己的教育培训中心,担负着对本单位职工的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企业职工教育培训遵循“以岗位规范、技术等级标准为依据,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的方针;职工岗位培训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以致用,直接有效地为电力生产、建设服务。内蒙古电力公司注重文化教育,以提升青年职工的文化水平。区分不同地对象采取不同的文化教育方式:对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分批进行脱产培训,以提高文化素质;对有培养前途的中层干部选送到大学脱产学习;对具有技术专长又需要充实世界顶尖技术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则送到国外研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电力基地建设需要大批人才,内蒙古电力公司为解决人才缺乏的状况,经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批准,成立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学院的人、财、物全部由内蒙古电力公司管理。内蒙古电力学院同时兼办“内蒙古电力职工大学”。内蒙古电力学院从1994年开办,前三年每年约有120名本科生毕业,以后每年本科生毕业人数增至400人。这些毕业生不但满足了内蒙古电力行业的需求,也支援了内蒙古其他行业对电力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有许多毕业生奔赴区外电力企业或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内蒙古电力学院还承担着内蒙古电力系统厂处级管理人员培训任务和MBA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电力企业办学有自己的优势:治学严谨、方向明确、纪律严明、实习方便、科研教育相结合、资金投入力度大。内蒙古电力学院在全区教学评比中名列前茅,从2000年开始在全区高校排行榜中连续4年保持榜上第一名的好成绩。内蒙古电力公司所辖中等专业学校3所:内蒙古电力学校、内蒙古电力职工中专和内蒙古电力管理学校。这3所学校不但培养电力中级技术专业人才,还承当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任务。
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内蒙古电业走向辉煌。1990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能源部批准,内蒙古电力公司正式成立,挂牌运营,与内蒙古电业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即同时负有政府管电职能和企业经营职能。1992年9月,以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16家企业为核心层的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成立。此时,内蒙古电力公司的行政管理属性逐渐淡化,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特征不断增强和显现。1993年6月,经自治区经贸委批准,内蒙古电力公司更名为内蒙古电力总公司,6月21日,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对包钢等8个企业(集团公司)试行“无主管部门企业”管理办法的规定》(内党发[1993]9号),内蒙古电力总公司成为全区8个无主管企业之一。1998年7月28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撤销内蒙古电业管理局(内蒙古电力总公司),成立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政府管电职能移交自治区经贸委,彻底实现了政企分开,内蒙古电力公司不再兼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走上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2002年2月,国务院以国发[2002]5号文印发了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厂网分开,重组国有电力资产,组建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公司以及竞价上网,实行电价新机制基本原则,国家电力体制新一轮改革进入实施阶段。为了与国家新的电力体制改革相适应,自治区政府组成了电力体制改革调研组,于2002年8月形成了《内蒙古电力体制改革初步方案》报自治区政府审核。自此,内蒙古电力体制新一轮改革方案形成,内蒙古电力公司为厂网分开、资产重组这一重大改革措施做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2003年12月底厂网分开的实施顺利进行。
从1992年5月起,内蒙古电力公司就开始研究电力股份制企业的组建、改造、运作的有关方针政策,认识到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抓住煤、电这两个先导企业重点突破,加快资源优势转换的举措是内蒙古电力企业试行股份制的必要条件。依照自治区电力发展规划和前期工作准备的条件,决定以海勃湾发电厂一期工程2×10万千瓦机组和相应的送出配套工程的建设和营运作为股份制的试点项目。该项目由内蒙古电力公司、乌海市有关单位、设备制造厂家等区内外8个企业法人单位共同集资建设,并据此测算股本总额为5亿元人民币全额筹股,分期募集。1992年4月13日,经自治区政府以内政函[1992]56号文批准,正式组建海勃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内蒙古电力系统,也是自治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94年1月,由内蒙古电力公司与中国华能发电公司、华能内蒙古发电公司三家合作,以包头第二热电厂为基础,改组建立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当年4月,对包头第二热电厂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之达到上市公司要求,向国家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报上市并获批准,于5月2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股票名称为“内蒙华电”,股票代码为600863。至1998年底,蒙电华能股份有限公司已募集资金19亿元。内蒙古电力公司利用上市股份公司的优势,优化资产配置,促进资产向优势企业转移,提高电力行业对外筹资、融资的能力,经与蒙电华能公司协商一致后,根据发电机组收购协议精神,将丰镇发电厂1、2号机组的全部净资产出售给蒙电华能公司,收购的净资产全部入股。1999年1月,又将丰镇发电厂的3、4号机组经营性净资产的全部权益以配股方式划转给蒙电华能公司。以同样方式,还收购了乌拉山发电厂(装机20万千瓦)41.6%的股权。至1999年4月,蒙电华能公司注册资本已达到94498万元,拥有发电机组总容量142.5万千瓦,年发电量85亿千瓦·时,成为一家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并从2000年起连续3年被列入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2003年4月,“内蒙华电”总股本198 122万股,流通A股39546万股。1999年10月,呼和浩特发电厂破土扩建2×20万千瓦供热机组,与香港中信泰富公司合作,成立了股份制的丰泰发电有限公司。股份制形式的运作方式迅速扩展到包头第三热电厂以及乌海、海拉尔、牙克石、扎兰屯、乌兰浩特、锡林浩特等地的热电厂建设过程中,这些电厂在集资扩建时成立了股份制公司。
内蒙古电力公司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1992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企业转制工作中迈出较大步伐,反映市场取向的新体制成分不断扩大,一些环节开始商业化营运:①以投入产出承包为龙头,完善和发展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摆脱了旧体制对电力企业的束缚,使之具备了投资功能和自我造血功能,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迈出了重要一步。②进行了股份制探索与试点,组建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海勃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为全行业推进股份化进程积累了实践经验。③组建多个专业化公司,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行业优势,扩大经营规模,为进一步向市场经济靠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④借鉴“三资”企业管理模式,对一批新建电厂实行“新厂新制”,使这些新建企业用人减少了2/3。⑤进行了企业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干部、工人界限,普遍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动态管理,初步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内部劳务市场。⑥取消行政级别,淡化“官本位”的观念,试行了以企业责任大小、经营优劣和贡献多少来确定管理人员的待遇。⑦深化了电的商品属性,出售“用电权”,推行“购电制”。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新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⑨经国家批准,成立了享受进出口权的进出口公司,设立投资部,对电力企业国际化投融资业务进行了探索和实施。通过一系列改革,内蒙古电力企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家办电走向集资、联合办电,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电力工业在20世纪后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21世纪国家重要的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中,必将会有更辉煌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