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在介绍这三个“和平”之前,先向您交代一下这块儿地方的沿革。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在呼市旧城西夹道靠南头的路西,紧挨国栋车马大店的是河北定兴人李华兄弟二人开设的龙泉澡堂。从业人员二十名左右,有床位近八十个。工人们不停地用手压水井将水送入下边有火的出号铁锅内,然后再用柳条水斗子把热水倒入大水池中。工人们可以省些力气的是,水池中的水凉了或是脏了,有下水道将水放掉。坐落在大西街的海泉澡堂和小南街的惠泉澡堂,也都是定兴人开设的。一九四九年六月,这里成了陈姓本地人开设的德盛旅店,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五日,因为违法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不久,吴仲才(河北人)又开了荣升旅店。一九五二年三月,人称奎大先生(云润和、土旗人、蒙古族)的请工匠将原来池塘这块儿地方改成了戏台,栽木桩钉条板成了观众席,变成了简易剧场,可容纳观众七百人。由于剧场内柱子太多(约50根)人们管它叫“树林戏园子”。从城南的沟子板申村请来了既会唱蒙古曲儿,又会表演二人台传统戏的杨润成(嗓音好、演旦角儿人称抹粉的)、卢掌(好说笑、嗓音较差、演丑角儿人称滚边儿的、霸王鞭玩得娴熟)、云福成(吹枚叫哨枚的、蒙古族)、王交其(拉四胡、蒙古族)、云三毛(打扬琴、蒙古族)、云伊勒更(弹三弦、蒙古族)。他们表演的《走西口》、《下山》、《打后套》和带霸王鞭的戏《打金钱》、《挂红灯》、《打连城》等都非常拿手。还有从财神庙巷民艺剧社过来的秦有年(城郊达尔架村人、旦角儿)、田全贵(百什户村人、丑角儿)等。这些艺人汇集在一起,以“树林戏园子”作为下脚处,组成了一个以奎大先生为首的玩艺儿班子,演唱二人台传统剧目。他们是班主制,没有戏班名称,属土默特旗管辖。由于上演的剧目比较单调,叫做三打(打金钱、打连城、打樱桃)一放(小放牛)两水刮(水刮坝口子、水刮西包头),临完捎了个害娃娃(怀胎)。演员阵容又参差不齐,又有大召前以任翠凤为副社长演唱晋剧的“醒民剧社”吸引走了观众,不久,这个玩艺儿班子垮了。
一九五三年四月,人民政府为了扶持地方戏,取消了班主制,由群众推选出正副社长,成立了“和平剧社”。社长云凤林(土旗、31岁、蒙古族、哨枚),副社长计计(又名赵耀升、和林、31岁、蒙古族、分管业务)、田全贵(乳名二奔娄、38岁、分管剧务,1959年调入包头市民间歌剧团),人事股长乔金梁(土旗、49岁、歪嘴,1959年调入张家口市歌剧团),剧务股长秦有年(38岁,1959年调入大同市歌剧团),副股长赵广治(土旗、28岁),导演张奎(兴和、23岁,1959年调入包头市民间歌剧团),会计张建(土旗、42岁),外交云纳生(乳名状元子、本地、32岁、蒙古族),保管员李恒荣(本地、28岁)。宇文成(丑角)、郭治安(丑角)、郭满满(丑角)、云三毛(扬琴)、云福成(三弦)、阎海高(四弦),云万才(场务)。
和平剧社成立后,社长和社员同甘共苦,发奋努力,很快使剧社有了起色。后来,因剧场系危险建筑予以翻修。剧社在大召西仓搭戏台,钉观众席,用席片围起来卖票演出,人们管它叫“席片儿戏园”。剧场修葺后又返回演出。为了适应剧种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十一名演员的基础上,又招收了三十多名青年演职人员,如王素珍(板板)、张美连、郝秀珍(1959年调入包头市民间歌剧团)、岳淑珍(干叶叶)、贺华、岳秀梅等。无论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方面,都很受观众欢迎。二零零八年,我采访到已经75岁,当年的著名演员岳秀梅。她回忆起一九五三年,她在托克托县中学念初中三年级,再有不到三个月就毕业。这时,县文化馆通知学校让岳秀梅参加在归绥市举办的“民间艺人学习会”,半年后进“绥远省前进实验剧团”工作。由于家中不同意没有去成。一九五四年初,她到归绥市大召前街财神庙巷“民艺剧社”没找到原班主田文(托克托县籍),又到西夹道“和平剧社”见到了副社长田全贵,从此加入了和平剧社成为演员。从6月10日起 ,导演决定让她和贺华配戏,表演传统戏《打樱桃》。
这位贺华(萨拉齐人,24岁)生性活泼、好说笑,表演中是串话连篇,顺口溜不断。岳秀梅扮相秀气、举止文雅、嗓音好。刚开始,她听不惯贺华的“呱说六道”,既然是导演决定,就慢慢适应磨合,但表演绝不马虎。到后来,由于配合默契,表演精彩,使剧场内的掌声和喝彩声不断,岳秀梅、贺华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不久,从只演日场,改为日夜两场都有《打樱桃》,连演四十天,场场满座。小小西夹道,在剧场开戏前和散戏后,真有点儿拥挤了。戏迷们还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岳秀梅人小(个头不高)嘴真巧,打樱桃唱得真地道!”后来,岳秀梅觉得身体不适,年轻人吃点儿药、打些止疼针,继续参加演出。有时导演让郝秀珍和贺华表演《打樱桃》,或让郝秀珍和岳秀梅表演,观众都不买帐,就要看岳秀梅和贺华表演的《打樱桃》。她还参加了《茶瓶计》、《簪锁计》等大型歌剧的演出。到一九五七年下半年,终于坚持不住了,经医院大夫诊断是患了“腰椎结核”等疾病,不得不忍痛离开心爱的舞台。一九五八年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一九七九年七月调入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岳秀梅告诉我,她的晚年生活美满幸福,爱人魏兰峰(江西人)一九五四年毕业于湖北省武汉财经大学,后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内蒙古,在冶金厅工作。岳秀梅的女儿,是天津南开大学的毕业生,现在广州市工作。晚年的岳秀梅,每日都坚持去公园活动锻炼身体。有时还要给戏迷们唱上一段娱乐。
和平剧社先后赴武东县(后撤销)西河子、圐圙兔,四子王旗乌兰花、乌兰淖尔(后大滩),和林县公喇嘛村、新店子、舍必崖,集宁附近的玫瑰营子、关村、黄茂营子等村镇演出。分几次才把从市被服厂(在小东街)赊欠的42套棉衣费七百元还清。还赴乌拉特前旗哈彦胡洞、西庙子、大佘太等地演出。除演出二人台传统剧目外,还演出了《老财钻炕洞》,反映游击队战斗生活的歌剧《火烧饮牛沟》,在包头市新新剧院,演出了由郝秀珍主演的歌剧《离婚与复婚》,连演十三场,场场满座。
返回呼市后进行整社。期间,剧社的杨秀梅、韩金良、张德海、张美连、乔金梁、王素珍先后在呼和浩特宾馆,为党中央首长和自治区领导表演了二人台传统戏《刘海砍樵》、《小放牛》、《打金钱》。还与领导同志合影留念。排演了由孙书祥编剧,郝扑导演,常润兰、王素珍、宇文成、赵广治等主演的古装歌剧《秀兰挑女婿》;郝扑编导的由岳秀梅、岳淑珍、石聚秀、郝秀珍主演的古装剧《簪锁计》、《陈三与五娘》。还聘请内蒙古文化局李小梅任导演,由张美连、王素珍、岳淑珍、宇文成等主演的移植古装歌剧《茶瓶计》。
一九五四年四月,和平剧社由土旗文化馆(馆长孙明亮)移交呼市文教局(局长梁子材)管理。交接仪式在旧城北门外呼市文化馆举行,市文教局马庆馀、孙书祥出席,剧社47名演职员也都参加了交接仪式。
归市文教局管理后,剧社领导没有变动,演职员的工资形式是“死分儿活工资”,根据演出收入,按每人分数开工资。正副社长都是十三分,郝秀珍十四分,岳淑珍、王素珍十分,贺华九分,秦有年、张德海、张奎八分,宇文成、赵广治七分,张美连六分,其他演职员四至六分不等。
后来,剧社发生了贺华不辞而别的“事件”。当时,剧社已经做好了去包头市演出的准备,经剧社艺委会研究决定先由计计副社长去萨拉齐找贺华,在维俊村贺华家没找见,留下话让贺华到包头东河区新新大街的新新剧院去找他。第二天中午贺华到了包头。不辞而别的原因,是岳秀梅定了十五分,只给他定了九分。经过剧社领导及大家做工作,贺华留下参加演出。
一九五五年元月,剧社和剧场分开经营。剧场取名“民乐剧院”,是高星耀,索木腾(蒙古族、不从业)合资10430元经营。从业人员十一名:经理高星耀,会计张建,售票李恒荣、孟德善(蒙古族),检票宝音乌力吉(蒙古族),云纳生(蒙古族),对号云万才(蒙古族),刘占元,史有才,烧锅炉(滚水)都生福,为观众照看自行车的李心宽。
同年三月,由内蒙古文化局李野、李小梅、张澍和呼市文教局的马庆馀、孙书祥、丁少先组成工作组,到和平剧社和民艺剧社帮助整顿达一个月。四月份,和平剧社排练公演了由李华、史萍、成以仁、陈静山等主演的现代歌剧《李二嫂改嫁》。
五月中旬一天的下午,按照市文教局的通知,民艺剧社全体演职员(26名左右)到和平剧社(民乐剧院)开会,市文教局马庆馀公布了两社合并的决定。合并后更名“呼和浩特市和平剧团”,团长、副团长分别是云凤林、计计、田全贵,艺委会主任郝秀珍,剧务股正副股长为秦有年、赵广治,总务股长由计计兼任,人事股长为张奎。全体演职员87名。关于这段儿历史,戏迷们有这样的说道:财神庙民艺剧社演了个《李二嫂改嫁》,一下“嫁”给了和平剧社;和平剧社演了个《走上新路》,一下抖起来了,把民艺剧社合并,成了和平剧团。
和平剧团成立后,或全团或分成两个演出队,先后赴卓资山、和林、集宁、丰镇等地演出。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文艺汇演在呼市举行,和平剧团陈静山、李华、赵广治主演的反特小戏《雷雨夜》获奖,李华荣获演员银奖(二等奖)。十月,计计联系妥剧团去山西口泉煤矿演出,到市文化局开演出证时,局里的同志担心剧团困在外省,不同意出省演出。经计计介绍情况后拿到了演出证。十月二十三日第一天的夜场戏是《茶瓶计》,戏票全部售完。演出结束后,观众无一人退场!原因是表演的《茶瓶计》里没有包公!经过当地有关部门同志做解释工作才退了场。大同市文化局、口泉文化馆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剧团演职员见了面,并表示了歉意,这时已是午夜一点多了。第二天的戏报上仍然是《茶瓶计》,并附上剧中无包公的说明。结果,口泉观众看惯了这个没有包公的《茶瓶计》,演出半个月场场满座。
返回呼市不久,呼市第一个和第二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麻花板、碱滩高级社成立时,和平剧团和其他文艺团体都前去祝贺。
一九五六年元月二十六日,和平剧团转为国营单位,更名为“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二团”,剧团领导没有变动(1957年,原平地泉行政区歌剧团下马,部分演员参加了呼市民间歌剧二团)。二月十日,在大观剧院召开歌剧二团全体演职员大会,市文化局局长包德力在会上宣布了市文化局决定,任命云凤林为民间歌剧二团团长,田全贵、吕烈为副团长,白文奇为政治指导员。这一决定不仅演职员感到突然,计计本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后,文化局有关负责人马庆馀、孙书祥、丁少先等和计计谈了话,还召开剧团股长、队长以上干部开会做工作。三月份,剧团准备外出,计计提前去包头市西北剧院联系妥,演出时间为一个月。在包头演出期间,呼市文化局的调令去了包头,让计计返呼到文化局报到。
计计回呼市后,接受了由他负责筹建西夹道电影院的任务。市文化局拨款三千元,经过翻盖后,将民乐剧院建成专门放映电影的“和平电影院”。它是呼和浩特市继人民电影院(原绥远饭店),工人文化宫(原九·一八国耻纪念堂)后,和新城露天电影院(关帝庙街)并列第三的电影院。观众席920个。市文化局任命计计为经理,白天铭为副经理,放映员李子民、毕义、张桂清(从人民电影院调来),售票员高星耀、李恒荣、史玉芬,会计张健,场务组长云纳生和云万才、包音乌力吉、史玉才、刘桂枝,跑片员(骑自行车从上一家电影院取放映完的影片)都生福。五月一日晚七点举办了首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了国产古装戏剧影片《天仙配》。由于人们看惯了晋剧、二人台,对电影兴趣不浓厚,电影院的上座率不高。为了减少开支,将李恒荣、云万才又调回歌剧团,史玉芬支援了新建的乌兰恰特。
从六月份开始,电影院经理和业务人员,分组深入下去组织观众。组织对象是旧城大什字以南(以北归人民电影院)的十七所小学、三所中学、二十二家工厂企业、四十三个居民委员会,以及商店,西菜园、巧报、小黑河等农村。放映一九五九年平息西藏叛乱的纪录影片时,最多一天放映十场(日均定额三场半)。一九六五年三月放映《雷锋》电影时,四中、六中、七中的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影院工作人员还在街头放映雷峰幻灯片做宣传。他们还用排子车,将居住在龙王庙巷、长和廊、通顺街、大御史巷有病、上年纪、行动不便的观众接到影院,观看《雷锋》电影。
和平电影院还聘请辖区内17位同志组成影评组,我也算其中之一。不定期出版手刻油印的《电影与观众》,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三年出版了十五期,内容包括电影常识、观众反映、影片介绍、影评故事等。还请颜金山(东尚街小学)、高其民(土默特小学)、张福应(石头巷小学)等美术老师,为影院绘制较大型的电影宣传画。请七中王钰老师搞影评讲座。
文化大革命(1966年)前,和平电影院的从业人员:经理计计,会计兼售票高星耀、售票刘桂芝,放映员李子明、吴乃章、白静(回族)、罗兆先,场务组(包括检票、对号、清场、跑片子)组长云纳生、秦运喜、郄一萍、段秀英(罗兆先之妻)、孟淑华,业务宣传张献瑞。
这位张献瑞(忻州市人),一九五七年上半年是呼市第四中学学生会的宣传部长,开始与和平电影院打交道,为师生们看电影包场等。一九六零年三月进入呼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办公室工作,当时的经理是潘贵祥(湖南湘潭人)。一九六二年五月,下放到和平电影院搞业务和宣传工作。一九六五年六月,调回电影公司搞电影宣传业务。一九八八年四月担任呼市电影公司业务副经理。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任经理。一九八四年被选为呼市电影戏剧家协会主席,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还是呼市政协第八届、九届委员。
据张献瑞回忆:那时候放映的国产影片有《夜半歌声》、印度影片《流浪者》、巴基斯坦影片《叛逆》等。一九六零年九月十日,放映埃及黑白电影片《忠诚》,由于这种影片存在质量问题,加之放映操作不当,在放映中失火,虽经灭火抢救,仍将机房和放映机烧毁,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后经坐落在四眼井巷的工程队(市建筑公司前身)维修,不久继续放映电影。
和平电影院的长条木椅是一九五九年更换成单人座折叠椅的,可容纳观众840名。一九六一年将影院门面改成二层楼,有了前厅及对称的办公室和售票室,门前地面铺上了大方砖。和平电影院一直是呼市电影发行放映系统的先进单位,出席过呼市、内蒙古召开的先代会,受到表彰奖励。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当时有一些人认为和平电影院中的“和平”二字革命气氛不浓。不久,改名为“反修电影院”,意即反对修正主义。一九七一年,再次改名为“向阳电影院”。改名不久,由于影院系危险建筑而拆除。重建后,这里成了旧城区电影院职工家属宿舍。同年,向阳电影院的23名从业人员(经理张洪涛)以及放映设备等,迁入古庙大召对面的原民众剧院。到此民众剧院“寿终正寝”。向阳电影院迁入后,将东开的剧院门改为向北开的门,和大召寺门隔街相望。观众座位796个,年放映电影近两千场。一九九七年初,向阳电影院因年久失修而拆除。二零零八年又有了向阳电影院的消息,呼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玉泉区五塔寺广场西侧重建向阳电影院,只是将名称改为“塞北影乐宫”。
一九六一年以前,在各电影院的大厅内,悬挂着苏联的22个电影明星的照片。一九六二年,在周恩来总理提议下,由我国四大电影制片厂拟定人选,总理亲自审核,最后由文化部统一确定出22个电影明星。为什么要选22人,原因主要是应对苏联的明星阵容。在那个大批好莱坞明星制,强调集体力量的年代,出现如此突出个人作用的现象,却也是个奇迹。
22位明星最后确定,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还有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后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他(她)们的大幅照片,在一九六一年底全部以标准照冲洗放大。一九六二年初,取代苏联22个大明星,在全国各地电影院里悬挂。成为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协)
在介绍这三个“和平”之前,先向您交代一下这块儿地方的沿革。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在呼市旧城西夹道靠南头的路西,紧挨国栋车马大店的是河北定兴人李华兄弟二人开设的龙泉澡堂。从业人员二十名左右,有床位近八十个。工人们不停地用手压水井将水送入下边有火的出号铁锅内,然后再用柳条水斗子把热水倒入大水池中。工人们可以省些力气的是,水池中的水凉了或是脏了,有下水道将水放掉。坐落在大西街的海泉澡堂和小南街的惠泉澡堂,也都是定兴人开设的。一九四九年六月,这里成了陈姓本地人开设的德盛旅店,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五日,因为违法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不久,吴仲才(河北人)又开了荣升旅店。一九五二年三月,人称奎大先生(云润和、土旗人、蒙古族)的请工匠将原来池塘这块儿地方改成了戏台,栽木桩钉条板成了观众席,变成了简易剧场,可容纳观众七百人。由于剧场内柱子太多(约50根)人们管它叫“树林戏园子”。从城南的沟子板申村请来了既会唱蒙古曲儿,又会表演二人台传统戏的杨润成(嗓音好、演旦角儿人称抹粉的)、卢掌(好说笑、嗓音较差、演丑角儿人称滚边儿的、霸王鞭玩得娴熟)、云福成(吹枚叫哨枚的、蒙古族)、王交其(拉四胡、蒙古族)、云三毛(打扬琴、蒙古族)、云伊勒更(弹三弦、蒙古族)。他们表演的《走西口》、《下山》、《打后套》和带霸王鞭的戏《打金钱》、《挂红灯》、《打连城》等都非常拿手。还有从财神庙巷民艺剧社过来的秦有年(城郊达尔架村人、旦角儿)、田全贵(百什户村人、丑角儿)等。这些艺人汇集在一起,以“树林戏园子”作为下脚处,组成了一个以奎大先生为首的玩艺儿班子,演唱二人台传统剧目。他们是班主制,没有戏班名称,属土默特旗管辖。由于上演的剧目比较单调,叫做三打(打金钱、打连城、打樱桃)一放(小放牛)两水刮(水刮坝口子、水刮西包头),临完捎了个害娃娃(怀胎)。演员阵容又参差不齐,又有大召前以任翠凤为副社长演唱晋剧的“醒民剧社”吸引走了观众,不久,这个玩艺儿班子垮了。
一九五三年四月,人民政府为了扶持地方戏,取消了班主制,由群众推选出正副社长,成立了“和平剧社”。社长云凤林(土旗、31岁、蒙古族、哨枚),副社长计计(又名赵耀升、和林、31岁、蒙古族、分管业务)、田全贵(乳名二奔娄、38岁、分管剧务,1959年调入包头市民间歌剧团),人事股长乔金梁(土旗、49岁、歪嘴,1959年调入张家口市歌剧团),剧务股长秦有年(38岁,1959年调入大同市歌剧团),副股长赵广治(土旗、28岁),导演张奎(兴和、23岁,1959年调入包头市民间歌剧团),会计张建(土旗、42岁),外交云纳生(乳名状元子、本地、32岁、蒙古族),保管员李恒荣(本地、28岁)。宇文成(丑角)、郭治安(丑角)、郭满满(丑角)、云三毛(扬琴)、云福成(三弦)、阎海高(四弦),云万才(场务)。
和平剧社成立后,社长和社员同甘共苦,发奋努力,很快使剧社有了起色。后来,因剧场系危险建筑予以翻修。剧社在大召西仓搭戏台,钉观众席,用席片围起来卖票演出,人们管它叫“席片儿戏园”。剧场修葺后又返回演出。为了适应剧种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十一名演员的基础上,又招收了三十多名青年演职人员,如王素珍(板板)、张美连、郝秀珍(1959年调入包头市民间歌剧团)、岳淑珍(干叶叶)、贺华、岳秀梅等。无论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方面,都很受观众欢迎。二零零八年,我采访到已经75岁,当年的著名演员岳秀梅。她回忆起一九五三年,她在托克托县中学念初中三年级,再有不到三个月就毕业。这时,县文化馆通知学校让岳秀梅参加在归绥市举办的“民间艺人学习会”,半年后进“绥远省前进实验剧团”工作。由于家中不同意没有去成。一九五四年初,她到归绥市大召前街财神庙巷“民艺剧社”没找到原班主田文(托克托县籍),又到西夹道“和平剧社”见到了副社长田全贵,从此加入了和平剧社成为演员。从6月10日起 ,导演决定让她和贺华配戏,表演传统戏《打樱桃》。
这位贺华(萨拉齐人,24岁)生性活泼、好说笑,表演中是串话连篇,顺口溜不断。岳秀梅扮相秀气、举止文雅、嗓音好。刚开始,她听不惯贺华的“呱说六道”,既然是导演决定,就慢慢适应磨合,但表演绝不马虎。到后来,由于配合默契,表演精彩,使剧场内的掌声和喝彩声不断,岳秀梅、贺华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不久,从只演日场,改为日夜两场都有《打樱桃》,连演四十天,场场满座。小小西夹道,在剧场开戏前和散戏后,真有点儿拥挤了。戏迷们还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岳秀梅人小(个头不高)嘴真巧,打樱桃唱得真地道!”后来,岳秀梅觉得身体不适,年轻人吃点儿药、打些止疼针,继续参加演出。有时导演让郝秀珍和贺华表演《打樱桃》,或让郝秀珍和岳秀梅表演,观众都不买帐,就要看岳秀梅和贺华表演的《打樱桃》。她还参加了《茶瓶计》、《簪锁计》等大型歌剧的演出。到一九五七年下半年,终于坚持不住了,经医院大夫诊断是患了“腰椎结核”等疾病,不得不忍痛离开心爱的舞台。一九五八年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一九七九年七月调入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岳秀梅告诉我,她的晚年生活美满幸福,爱人魏兰峰(江西人)一九五四年毕业于湖北省武汉财经大学,后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内蒙古,在冶金厅工作。岳秀梅的女儿,是天津南开大学的毕业生,现在广州市工作。晚年的岳秀梅,每日都坚持去公园活动锻炼身体。有时还要给戏迷们唱上一段娱乐。
和平剧社先后赴武东县(后撤销)西河子、圐圙兔,四子王旗乌兰花、乌兰淖尔(后大滩),和林县公喇嘛村、新店子、舍必崖,集宁附近的玫瑰营子、关村、黄茂营子等村镇演出。分几次才把从市被服厂(在小东街)赊欠的42套棉衣费七百元还清。还赴乌拉特前旗哈彦胡洞、西庙子、大佘太等地演出。除演出二人台传统剧目外,还演出了《老财钻炕洞》,反映游击队战斗生活的歌剧《火烧饮牛沟》,在包头市新新剧院,演出了由郝秀珍主演的歌剧《离婚与复婚》,连演十三场,场场满座。
返回呼市后进行整社。期间,剧社的杨秀梅、韩金良、张德海、张美连、乔金梁、王素珍先后在呼和浩特宾馆,为党中央首长和自治区领导表演了二人台传统戏《刘海砍樵》、《小放牛》、《打金钱》。还与领导同志合影留念。排演了由孙书祥编剧,郝扑导演,常润兰、王素珍、宇文成、赵广治等主演的古装歌剧《秀兰挑女婿》;郝扑编导的由岳秀梅、岳淑珍、石聚秀、郝秀珍主演的古装剧《簪锁计》、《陈三与五娘》。还聘请内蒙古文化局李小梅任导演,由张美连、王素珍、岳淑珍、宇文成等主演的移植古装歌剧《茶瓶计》。
一九五四年四月,和平剧社由土旗文化馆(馆长孙明亮)移交呼市文教局(局长梁子材)管理。交接仪式在旧城北门外呼市文化馆举行,市文教局马庆馀、孙书祥出席,剧社47名演职员也都参加了交接仪式。
归市文教局管理后,剧社领导没有变动,演职员的工资形式是“死分儿活工资”,根据演出收入,按每人分数开工资。正副社长都是十三分,郝秀珍十四分,岳淑珍、王素珍十分,贺华九分,秦有年、张德海、张奎八分,宇文成、赵广治七分,张美连六分,其他演职员四至六分不等。
后来,剧社发生了贺华不辞而别的“事件”。当时,剧社已经做好了去包头市演出的准备,经剧社艺委会研究决定先由计计副社长去萨拉齐找贺华,在维俊村贺华家没找见,留下话让贺华到包头东河区新新大街的新新剧院去找他。第二天中午贺华到了包头。不辞而别的原因,是岳秀梅定了十五分,只给他定了九分。经过剧社领导及大家做工作,贺华留下参加演出。
一九五五年元月,剧社和剧场分开经营。剧场取名“民乐剧院”,是高星耀,索木腾(蒙古族、不从业)合资10430元经营。从业人员十一名:经理高星耀,会计张建,售票李恒荣、孟德善(蒙古族),检票宝音乌力吉(蒙古族),云纳生(蒙古族),对号云万才(蒙古族),刘占元,史有才,烧锅炉(滚水)都生福,为观众照看自行车的李心宽。
同年三月,由内蒙古文化局李野、李小梅、张澍和呼市文教局的马庆馀、孙书祥、丁少先组成工作组,到和平剧社和民艺剧社帮助整顿达一个月。四月份,和平剧社排练公演了由李华、史萍、成以仁、陈静山等主演的现代歌剧《李二嫂改嫁》。
五月中旬一天的下午,按照市文教局的通知,民艺剧社全体演职员(26名左右)到和平剧社(民乐剧院)开会,市文教局马庆馀公布了两社合并的决定。合并后更名“呼和浩特市和平剧团”,团长、副团长分别是云凤林、计计、田全贵,艺委会主任郝秀珍,剧务股正副股长为秦有年、赵广治,总务股长由计计兼任,人事股长为张奎。全体演职员87名。关于这段儿历史,戏迷们有这样的说道:财神庙民艺剧社演了个《李二嫂改嫁》,一下“嫁”给了和平剧社;和平剧社演了个《走上新路》,一下抖起来了,把民艺剧社合并,成了和平剧团。
和平剧团成立后,或全团或分成两个演出队,先后赴卓资山、和林、集宁、丰镇等地演出。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文艺汇演在呼市举行,和平剧团陈静山、李华、赵广治主演的反特小戏《雷雨夜》获奖,李华荣获演员银奖(二等奖)。十月,计计联系妥剧团去山西口泉煤矿演出,到市文化局开演出证时,局里的同志担心剧团困在外省,不同意出省演出。经计计介绍情况后拿到了演出证。十月二十三日第一天的夜场戏是《茶瓶计》,戏票全部售完。演出结束后,观众无一人退场!原因是表演的《茶瓶计》里没有包公!经过当地有关部门同志做解释工作才退了场。大同市文化局、口泉文化馆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剧团演职员见了面,并表示了歉意,这时已是午夜一点多了。第二天的戏报上仍然是《茶瓶计》,并附上剧中无包公的说明。结果,口泉观众看惯了这个没有包公的《茶瓶计》,演出半个月场场满座。
返回呼市不久,呼市第一个和第二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麻花板、碱滩高级社成立时,和平剧团和其他文艺团体都前去祝贺。
一九五六年元月二十六日,和平剧团转为国营单位,更名为“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二团”,剧团领导没有变动(1957年,原平地泉行政区歌剧团下马,部分演员参加了呼市民间歌剧二团)。二月十日,在大观剧院召开歌剧二团全体演职员大会,市文化局局长包德力在会上宣布了市文化局决定,任命云凤林为民间歌剧二团团长,田全贵、吕烈为副团长,白文奇为政治指导员。这一决定不仅演职员感到突然,计计本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后,文化局有关负责人马庆馀、孙书祥、丁少先等和计计谈了话,还召开剧团股长、队长以上干部开会做工作。三月份,剧团准备外出,计计提前去包头市西北剧院联系妥,演出时间为一个月。在包头演出期间,呼市文化局的调令去了包头,让计计返呼到文化局报到。
计计回呼市后,接受了由他负责筹建西夹道电影院的任务。市文化局拨款三千元,经过翻盖后,将民乐剧院建成专门放映电影的“和平电影院”。它是呼和浩特市继人民电影院(原绥远饭店),工人文化宫(原九·一八国耻纪念堂)后,和新城露天电影院(关帝庙街)并列第三的电影院。观众席920个。市文化局任命计计为经理,白天铭为副经理,放映员李子民、毕义、张桂清(从人民电影院调来),售票员高星耀、李恒荣、史玉芬,会计张健,场务组长云纳生和云万才、包音乌力吉、史玉才、刘桂枝,跑片员(骑自行车从上一家电影院取放映完的影片)都生福。五月一日晚七点举办了首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了国产古装戏剧影片《天仙配》。由于人们看惯了晋剧、二人台,对电影兴趣不浓厚,电影院的上座率不高。为了减少开支,将李恒荣、云万才又调回歌剧团,史玉芬支援了新建的乌兰恰特。
从六月份开始,电影院经理和业务人员,分组深入下去组织观众。组织对象是旧城大什字以南(以北归人民电影院)的十七所小学、三所中学、二十二家工厂企业、四十三个居民委员会,以及商店,西菜园、巧报、小黑河等农村。放映一九五九年平息西藏叛乱的纪录影片时,最多一天放映十场(日均定额三场半)。一九六五年三月放映《雷锋》电影时,四中、六中、七中的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影院工作人员还在街头放映雷峰幻灯片做宣传。他们还用排子车,将居住在龙王庙巷、长和廊、通顺街、大御史巷有病、上年纪、行动不便的观众接到影院,观看《雷锋》电影。
和平电影院还聘请辖区内17位同志组成影评组,我也算其中之一。不定期出版手刻油印的《电影与观众》,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三年出版了十五期,内容包括电影常识、观众反映、影片介绍、影评故事等。还请颜金山(东尚街小学)、高其民(土默特小学)、张福应(石头巷小学)等美术老师,为影院绘制较大型的电影宣传画。请七中王钰老师搞影评讲座。
文化大革命(1966年)前,和平电影院的从业人员:经理计计,会计兼售票高星耀、售票刘桂芝,放映员李子明、吴乃章、白静(回族)、罗兆先,场务组(包括检票、对号、清场、跑片子)组长云纳生、秦运喜、郄一萍、段秀英(罗兆先之妻)、孟淑华,业务宣传张献瑞。
这位张献瑞(忻州市人),一九五七年上半年是呼市第四中学学生会的宣传部长,开始与和平电影院打交道,为师生们看电影包场等。一九六零年三月进入呼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办公室工作,当时的经理是潘贵祥(湖南湘潭人)。一九六二年五月,下放到和平电影院搞业务和宣传工作。一九六五年六月,调回电影公司搞电影宣传业务。一九八八年四月担任呼市电影公司业务副经理。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任经理。一九八四年被选为呼市电影戏剧家协会主席,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还是呼市政协第八届、九届委员。
据张献瑞回忆:那时候放映的国产影片有《夜半歌声》、印度影片《流浪者》、巴基斯坦影片《叛逆》等。一九六零年九月十日,放映埃及黑白电影片《忠诚》,由于这种影片存在质量问题,加之放映操作不当,在放映中失火,虽经灭火抢救,仍将机房和放映机烧毁,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后经坐落在四眼井巷的工程队(市建筑公司前身)维修,不久继续放映电影。
和平电影院的长条木椅是一九五九年更换成单人座折叠椅的,可容纳观众840名。一九六一年将影院门面改成二层楼,有了前厅及对称的办公室和售票室,门前地面铺上了大方砖。和平电影院一直是呼市电影发行放映系统的先进单位,出席过呼市、内蒙古召开的先代会,受到表彰奖励。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当时有一些人认为和平电影院中的“和平”二字革命气氛不浓。不久,改名为“反修电影院”,意即反对修正主义。一九七一年,再次改名为“向阳电影院”。改名不久,由于影院系危险建筑而拆除。重建后,这里成了旧城区电影院职工家属宿舍。同年,向阳电影院的23名从业人员(经理张洪涛)以及放映设备等,迁入古庙大召对面的原民众剧院。到此民众剧院“寿终正寝”。向阳电影院迁入后,将东开的剧院门改为向北开的门,和大召寺门隔街相望。观众座位796个,年放映电影近两千场。一九九七年初,向阳电影院因年久失修而拆除。二零零八年又有了向阳电影院的消息,呼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玉泉区五塔寺广场西侧重建向阳电影院,只是将名称改为“塞北影乐宫”。
一九六一年以前,在各电影院的大厅内,悬挂着苏联的22个电影明星的照片。一九六二年,在周恩来总理提议下,由我国四大电影制片厂拟定人选,总理亲自审核,最后由文化部统一确定出22个电影明星。为什么要选22人,原因主要是应对苏联的明星阵容。在那个大批好莱坞明星制,强调集体力量的年代,出现如此突出个人作用的现象,却也是个奇迹。
22位明星最后确定,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还有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后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他(她)们的大幅照片,在一九六一年底全部以标准照冲洗放大。一九六二年初,取代苏联22个大明星,在全国各地电影院里悬挂。成为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