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首轮已出版的志书,“方言”大多以篇设置,与其它部类并列,详加记述。编者力图通过对方言传承,演变及现状的记述,凸现方言与时代前进发展的密切关系。它是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给人们带来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丰富了方言的内容。拓开了一条方言发展的新路。
第二轮志书,大多地区不设方言篇,笔者主编的福州市《台江区志(1991—2005)》也未设置“方言”。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方言固定俗成,不可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至少它的发展是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极为缓慢的,人们少小离家,一切都改变了,惟乡音难改。故此,除个别地区二轮志书有设“方言篇”,大多对方言没有记述,连在“凡例”中也没有交代,无疑方言被“忽悠”了。
语言是人类交流交际的重要工具。人们生活之中的交流都离不开语言。方言是语言的母体。语言是由各种的方言母体织成的。古人言:“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足见方言的复杂性。福建是方言最复杂的地区,这个区域内的3000余万人群通用的方言有福州话、闽南话、闽北话、莆仙话、客家话,还不包括在同一方言区内的不同方言。这些方言只能在同一地域内通行,其他地区的人们就无法听懂。如福州人听莆仙话就如同哑巴听雷公,什么也听不懂。历代由于受语言交流的囿限,没有推行全国通用的语言,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治者认识到这个弊端,因此,明清以降,朝廷连连下诏,各地务必设立正音书院,以解决各地语言之间的隔阂,沟通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其时,封建政府政令不畅,又未采取积极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推行途径,因此,形同虚设。直至民国政府才以汉语注音形式在各级学校推行全国统一的普通话,仅是在极少的文化人圈子推行,未向全民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政权的建立,百万雄狮南下,大批干部进驻南方各省,语言不通,工作开展极大困难,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都受到极大阻滞。推广普通话成为至为迫切的任务。鉴于此,党中央政府才作出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决定。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形式制定统一标准,在全国推行。历经数十年的推广,如今普通话已推广到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和最偏远的地区。普通话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交流交际的主要工具。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习惯了用普通话交流,甚而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同是一个方言区的人们都不讲方言,通用普通话。当今年青一代的福州人有的只讲普通话,不讲福州话,于是,人们惊诧方言的消失,疾呼讲福州话,不致使自己的祖宗语言消失在历史长河。
方言的乡土性是地方文化突出的表现。方言是老百姓生活的语言。方言有着深重的乡土情结,运用方言引发的两则故事,足可证明方言厚重的乡土韵味。一次,同是福建连城境域的两拨商人同到××地做生意,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双方互不相让,发生剧烈争吵,剑拨弩张,乃至临将动武。一方的某人用四保方言对同伙说:动他的手(即先发制人),对方听罢,讲的是四保话,同是四保同乡,惊骇得目瞠口呆,一切怨怼都化为云烟,双方握手言和,双赢获利。又一次,同是福建连城四保人到邻近的宁化作买卖,也因为经济利益,双方发生争执。宁化人感到这是自己地盘,绝不让步,逼其就范,四保那帮人是硬汉,只见他们跃跃欲试,便准备应对,摆出打架的态势,用四保方言商榷。正在这时来了一帮四保人,听着他们讲四保方言,眼看要进行一场恶战,唯恐同乡受欺凌,于是,十几个人站在他们身旁,取出扁担,人手一根,严肃地说:看谁敢动手!吓得那帮人偃旗息鼓,拱手道歉!由此视之,方言的作用是何其重要,如果不是说了两句方言双方必定展开一场恶战,必将导致人员伤亡,这正是“美不美山溪水,亲不亲故乡人”。
语言也成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时期,禁止台湾人民使用汉语,禁止岛内人民过传统的春节,台湾人民却不忘祖宗语言。在日常和家庭生活中仍然运用方言。为不致使方言异化,1988年12月28日,台湾客家人发起“还我母语”运动,在客家人之间着力推行客家话。方言是我们的母语。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就是方言,如果一地方言的消失则意味着这一地方文化的消失,这是非常之例外之事。尽管有个别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他们却有本民族的方言,用方言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无论外来语言如何介入,却不能使本土语言消失。更不能以别的语言取代,也不是普通话能使其更替的。如福州的诗词吟咏,如果不用福州话,而是用普通话吟咏,效果就是完全迥异,失去福州话的韵味。再如潮剧、闽剧、沪剧若用普通话演唱,就不成为该剧的剧种,正如失去原汁原味的方言就不成为一地之方言。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艺术产品过程不可缺失的因素,其作用十分重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人们依凭乡音维系着和家乡的亲情,是深扎在故乡土壤上移不动的根,所谓叶落归根,其意如此。腔调各异的方言凝聚着一个民族深重的记忆。无论离家多远,或多长时间,方言都是个人家乡的象征,只要你说某地语言,无论你身居何处,都视之作为某地人,不论你的身份和职业。这是斩不断的故乡情结。
语言的传承演变,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洞开,西方语言的大量涌入,使通行的普通话增加了许多外来的词汇,如城市交通车成为“的士”,商店成为“屋”或“巴”,理发店成为“发廊”等。这些外来语,开初,国人感到很艰涩、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为人们所接受,如当今人们在城市乘交通车说是“打的”,已成为固定词汇。这些语言的变化和演绎,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技发展,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变革的特点。反映这个变革是二轮志书的重要任务,因此,编纂者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真实地记述新兴时代语言的发展演变。
方言是我们的母语。没有方言的母语就没有传统文化。它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利用方言可以追寻到最古老的人类历史。如客家话中的一些音韵在中原早已消失,惟在客家话中获得保留,传承着中原文化。我们不能无视普通话的推广,也不能忽视方言的传承,两者是辨证的统一。推广普通话是全民族的需求,如今就是再偏远的山村,凡年青一代都能讲普通话,可见,普通话已在全国人民中所普遍接受,必须继续推行,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更好的交流,沟通情感,振兴中华。有人惊惶地提出,推行普通话会使方言消失,这是杞人忧天。我们很坦然地相信,无论任何时候的任何方言,除非某个方言区域遭遇灭顶之灾,除此方言是绝不可能消失的。很长一段时间,机关单位是方言的禁区,用方言交谈被视之为是搞地方主义,搞小集团,被扣上莫须有的帽子,因此,人们谈方言色变,就是同乡之间在办公室内也必须用普通话交谈,不致招来无谓的祸端。这是对方言的扭曲,是阶级斗争年代的产物,如今已是明日黄花。方言是维系乡情的纽带,善待方言就是拯救美丽的中华文化,使之百花璀璨,异彩纷呈。我们这代的方志工作者都经历着这个伟大时代的变革,是这个历史变革最直接的见证人,并正在体验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演变。对这种变革,方志工作者必须认真审视和把握,努力记述这个变革是时代赋予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从方言发展演变的一侧,凸现时代的变革和文明进步,这就是编纂方言志的意义之所在。
二
方言是整部志书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性强,内容涉及方言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为人们很少涉及的学科,显得艰涩,古晦,相对而言,比之其他专业有更大的难度。如何编纂二轮志书的方言,在上届志书方言卷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如下几点:
1、突出方言特色。即在同一方言区域内存在的比较特别的方言片区现象。如福建武平是客家方言区,由于战乱,却有一批屯垦军人留驻在该县的一个乡,形成特有的军家话。又如福州方言区揽括古福州十县,由于福州地处历代省会城市中心,受外来语影响较大,与古田、福清方言区就有较大差异。再如同是客家方言区的闽西上杭,永定县,与宁化、明溪方言也差异较大,其主因是宁化、明溪是早期的客家先民居住地,保留着成份较多的中原古音韵。鉴于此,类似特殊的方言需将其语音特点单独列出,突出其变异的特色。
2、内容实用。记述方言不能照搬过多的专门术语,应面对普通读者,通俗与实用并存,不能太深奥、艰涩,以增强可读性。无需与中古语等作过多地对比,增加读者阅读的难度。主要与普通话对比,通过比较,使读者了解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更好掌握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和重点。
3、注重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方言与普通话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普通话已融入国人主要的生活,必须记述普通话推广艰难曲折的历程。推广普通话不是代替方言,更不是取消方言,而是使之达到和谐的统一,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4、与时俱进。突出方言的时代性。改革开放实施之后,一些西方以及海外词语涌入中华大地,如“搞掂”、“OK”、“拜拜”等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足以说明,方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革,语言也在变化,而且融入各个方言区域,丰富了语言色彩。因此,编纂方言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客观、系统地记述外来语对方言的影响,以昭示方言和时代的共同发展。
(作者:福建省清流县地方志办公室)
首轮已出版的志书,“方言”大多以篇设置,与其它部类并列,详加记述。编者力图通过对方言传承,演变及现状的记述,凸现方言与时代前进发展的密切关系。它是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给人们带来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丰富了方言的内容。拓开了一条方言发展的新路。
第二轮志书,大多地区不设方言篇,笔者主编的福州市《台江区志(1991—2005)》也未设置“方言”。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方言固定俗成,不可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至少它的发展是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极为缓慢的,人们少小离家,一切都改变了,惟乡音难改。故此,除个别地区二轮志书有设“方言篇”,大多对方言没有记述,连在“凡例”中也没有交代,无疑方言被“忽悠”了。
语言是人类交流交际的重要工具。人们生活之中的交流都离不开语言。方言是语言的母体。语言是由各种的方言母体织成的。古人言:“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足见方言的复杂性。福建是方言最复杂的地区,这个区域内的3000余万人群通用的方言有福州话、闽南话、闽北话、莆仙话、客家话,还不包括在同一方言区内的不同方言。这些方言只能在同一地域内通行,其他地区的人们就无法听懂。如福州人听莆仙话就如同哑巴听雷公,什么也听不懂。历代由于受语言交流的囿限,没有推行全国通用的语言,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治者认识到这个弊端,因此,明清以降,朝廷连连下诏,各地务必设立正音书院,以解决各地语言之间的隔阂,沟通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其时,封建政府政令不畅,又未采取积极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推行途径,因此,形同虚设。直至民国政府才以汉语注音形式在各级学校推行全国统一的普通话,仅是在极少的文化人圈子推行,未向全民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政权的建立,百万雄狮南下,大批干部进驻南方各省,语言不通,工作开展极大困难,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都受到极大阻滞。推广普通话成为至为迫切的任务。鉴于此,党中央政府才作出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决定。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形式制定统一标准,在全国推行。历经数十年的推广,如今普通话已推广到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和最偏远的地区。普通话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交流交际的主要工具。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习惯了用普通话交流,甚而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同是一个方言区的人们都不讲方言,通用普通话。当今年青一代的福州人有的只讲普通话,不讲福州话,于是,人们惊诧方言的消失,疾呼讲福州话,不致使自己的祖宗语言消失在历史长河。
方言的乡土性是地方文化突出的表现。方言是老百姓生活的语言。方言有着深重的乡土情结,运用方言引发的两则故事,足可证明方言厚重的乡土韵味。一次,同是福建连城境域的两拨商人同到××地做生意,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双方互不相让,发生剧烈争吵,剑拨弩张,乃至临将动武。一方的某人用四保方言对同伙说:动他的手(即先发制人),对方听罢,讲的是四保话,同是四保同乡,惊骇得目瞠口呆,一切怨怼都化为云烟,双方握手言和,双赢获利。又一次,同是福建连城四保人到邻近的宁化作买卖,也因为经济利益,双方发生争执。宁化人感到这是自己地盘,绝不让步,逼其就范,四保那帮人是硬汉,只见他们跃跃欲试,便准备应对,摆出打架的态势,用四保方言商榷。正在这时来了一帮四保人,听着他们讲四保方言,眼看要进行一场恶战,唯恐同乡受欺凌,于是,十几个人站在他们身旁,取出扁担,人手一根,严肃地说:看谁敢动手!吓得那帮人偃旗息鼓,拱手道歉!由此视之,方言的作用是何其重要,如果不是说了两句方言双方必定展开一场恶战,必将导致人员伤亡,这正是“美不美山溪水,亲不亲故乡人”。
语言也成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时期,禁止台湾人民使用汉语,禁止岛内人民过传统的春节,台湾人民却不忘祖宗语言。在日常和家庭生活中仍然运用方言。为不致使方言异化,1988年12月28日,台湾客家人发起“还我母语”运动,在客家人之间着力推行客家话。方言是我们的母语。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就是方言,如果一地方言的消失则意味着这一地方文化的消失,这是非常之例外之事。尽管有个别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他们却有本民族的方言,用方言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无论外来语言如何介入,却不能使本土语言消失。更不能以别的语言取代,也不是普通话能使其更替的。如福州的诗词吟咏,如果不用福州话,而是用普通话吟咏,效果就是完全迥异,失去福州话的韵味。再如潮剧、闽剧、沪剧若用普通话演唱,就不成为该剧的剧种,正如失去原汁原味的方言就不成为一地之方言。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艺术产品过程不可缺失的因素,其作用十分重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人们依凭乡音维系着和家乡的亲情,是深扎在故乡土壤上移不动的根,所谓叶落归根,其意如此。腔调各异的方言凝聚着一个民族深重的记忆。无论离家多远,或多长时间,方言都是个人家乡的象征,只要你说某地语言,无论你身居何处,都视之作为某地人,不论你的身份和职业。这是斩不断的故乡情结。
语言的传承演变,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洞开,西方语言的大量涌入,使通行的普通话增加了许多外来的词汇,如城市交通车成为“的士”,商店成为“屋”或“巴”,理发店成为“发廊”等。这些外来语,开初,国人感到很艰涩、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为人们所接受,如当今人们在城市乘交通车说是“打的”,已成为固定词汇。这些语言的变化和演绎,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技发展,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变革的特点。反映这个变革是二轮志书的重要任务,因此,编纂者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真实地记述新兴时代语言的发展演变。
方言是我们的母语。没有方言的母语就没有传统文化。它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利用方言可以追寻到最古老的人类历史。如客家话中的一些音韵在中原早已消失,惟在客家话中获得保留,传承着中原文化。我们不能无视普通话的推广,也不能忽视方言的传承,两者是辨证的统一。推广普通话是全民族的需求,如今就是再偏远的山村,凡年青一代都能讲普通话,可见,普通话已在全国人民中所普遍接受,必须继续推行,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更好的交流,沟通情感,振兴中华。有人惊惶地提出,推行普通话会使方言消失,这是杞人忧天。我们很坦然地相信,无论任何时候的任何方言,除非某个方言区域遭遇灭顶之灾,除此方言是绝不可能消失的。很长一段时间,机关单位是方言的禁区,用方言交谈被视之为是搞地方主义,搞小集团,被扣上莫须有的帽子,因此,人们谈方言色变,就是同乡之间在办公室内也必须用普通话交谈,不致招来无谓的祸端。这是对方言的扭曲,是阶级斗争年代的产物,如今已是明日黄花。方言是维系乡情的纽带,善待方言就是拯救美丽的中华文化,使之百花璀璨,异彩纷呈。我们这代的方志工作者都经历着这个伟大时代的变革,是这个历史变革最直接的见证人,并正在体验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演变。对这种变革,方志工作者必须认真审视和把握,努力记述这个变革是时代赋予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从方言发展演变的一侧,凸现时代的变革和文明进步,这就是编纂方言志的意义之所在。
二
方言是整部志书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性强,内容涉及方言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为人们很少涉及的学科,显得艰涩,古晦,相对而言,比之其他专业有更大的难度。如何编纂二轮志书的方言,在上届志书方言卷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如下几点:
1、突出方言特色。即在同一方言区域内存在的比较特别的方言片区现象。如福建武平是客家方言区,由于战乱,却有一批屯垦军人留驻在该县的一个乡,形成特有的军家话。又如福州方言区揽括古福州十县,由于福州地处历代省会城市中心,受外来语影响较大,与古田、福清方言区就有较大差异。再如同是客家方言区的闽西上杭,永定县,与宁化、明溪方言也差异较大,其主因是宁化、明溪是早期的客家先民居住地,保留着成份较多的中原古音韵。鉴于此,类似特殊的方言需将其语音特点单独列出,突出其变异的特色。
2、内容实用。记述方言不能照搬过多的专门术语,应面对普通读者,通俗与实用并存,不能太深奥、艰涩,以增强可读性。无需与中古语等作过多地对比,增加读者阅读的难度。主要与普通话对比,通过比较,使读者了解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更好掌握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和重点。
3、注重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方言与普通话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普通话已融入国人主要的生活,必须记述普通话推广艰难曲折的历程。推广普通话不是代替方言,更不是取消方言,而是使之达到和谐的统一,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4、与时俱进。突出方言的时代性。改革开放实施之后,一些西方以及海外词语涌入中华大地,如“搞掂”、“OK”、“拜拜”等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足以说明,方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革,语言也在变化,而且融入各个方言区域,丰富了语言色彩。因此,编纂方言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客观、系统地记述外来语对方言的影响,以昭示方言和时代的共同发展。
(作者:福建省清流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