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内容摘要】编纂年鉴的目的是让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为此,本文提出要讲究四个方面的问题:年鉴的致用性、年鉴收录资料的完整性、年鉴出版的时效性、年鉴的服务性。
【关键词】县级年鉴 致用性、完整性、时效性、服务性
编纂年鉴的目的应和修志一样,“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①但实际情况却是年鉴出版后大量积压,除个别订购、重点赠送外,少有人问津。这与编纂者的初衷有悖。因此,多角度地思考和探讨县级年鉴作用的发挥很有必要。
一、要讲究年鉴的致用性
就年鉴本身而言,其信息性、时效性不如报纸,可读性又不如杂志。所以,一味追求、强调年鉴内容的可读性、信息性是不符合年鉴编纂要求的。我们不应该把年鉴的作用定位成高、大、全,既不能苛求如《现代汉语词典》那样让普通读者大众都拥有,更不能像《报刊文摘》、《中国剪报》类那样拥有涵盖面甚广的信息量。县级年鉴有县级年鉴的定位,其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自身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管理人员、商务人员以及关心研究本地的各界人士。我们要坚持编鉴与用鉴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搞好年鉴“编”以致“用”工作:
要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观念。年鉴编辑要研究年鉴的读者状况,以读者为中心,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用最精练的文字和数据,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从编纂的第一步——收集资料开始,心中就要装着读者,以出精品来满足读者的需要:尽量减少文献性资料所占比重,增加面向市场、服务读者的知识性条目;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改变数字化写作方式;编制科学合理的检索方法,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检索。另外,不追求装帧豪华精美,不追求块头大价格高,尽量扩大信息量,压缩一般化的内容,删繁剔冗,削靴摘帽,让读者既爱之又能买得起。
要持有扬长还需揭短的态度。年鉴编辑皆有同感:表功容易记过难,因而在负面信息面前,要么是沉默不语,要么就是轻描淡写,大事化小。扬长可鉴,揭短同样能鉴,甚至是更有价值的“鉴”。如果回避阴暗和邪恶,不关注失败和落后;只知如实记录新成就、新发展、新变化、新经验,而回避新困难、新问题,在昏昏然中,头脑难免不会发热,问题累积久了,就会暴露出来,而这个时候往往是一发而不可收拾。防止年鉴成为记载各级领导和部门日常活动的“记事本”、“功劳薄”的最好办法是,开辟“忧思录”之类的栏目,集中反映有全局性影响的“忧”信息。其他一般条目的编写,也要在突出反映新成就、新发展、新经验的同时,如实记录新缺点、新困难和新问题。②只有这样“实话实说”,坚持实事求是“两点论”,记成绩,不夸大,不拔高;讲缺点,不护短,不缩小,年鉴才不会有失“鉴”之功用,也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要实现资源信息网上共享的理念。提倡年鉴服务现实,那么编纂成果送到读者手上就不能太迟。现代信息技术异常发达、快捷,建立年鉴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开辟年鉴信息网,逐步实现年鉴信息资料的共享,可以提高进入市场的速度。其实,前些年,就已有人提出出版网络年鉴以适应年鉴信息滞后的问题。③但是,出版网络年鉴也面临诸多问题,诸如县级史志部门无计算机专门人才,网络年鉴的版权问题,纸质年鉴有无再存在的必要,等等,不过,在众多困惑未解决之前,分章节先行上网传输部分内容,倒是可行的。出版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刷新一次内容,就是一次图书的再版;读者每拷贝一次,就是一次出版。根据这一观点,年鉴一边编辑一边上网,实际上就是等于在不停地印刷出版了。因此,要设法利用网络优势为读者及时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特别是成果性和经验性信息资料,以解决年鉴信息资料滞后的弊端。
要有为自己既能又会吆喝的意识。可以说,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年鉴是什么,就是知道的人也仅局限于肤浅层次,更少有人会主动应用它。有的人手头已有年鉴,但是仍喜欢到处打电话甚至是舍近求远地去查阅资料,这证明年鉴的社会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为此,必须走出那种为编年鉴而去编年鉴的怪圈,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走出书斋。通过各种媒介,与企业、电视台等联合组织知识竞赛,举办大型展览,扩大社会影响面;与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图书馆、行业协会建立合作、交流、联系,拓宽横向宣传渠道;在具体发行工作上,采取代理、代销、自销等方式,充分利用其官书性质,积极向各行各业推荐,努力扩大辐射面,在取得社会效益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
二、要讲究年鉴收录资料的完整性
涵盖范围要广,是年鉴对收录资料的第一大要求。从新疆伊犁已出版的县级年鉴来看,其资料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县直机关、乡镇场、驻县单位、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料相对完整的是前两个方面,驻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料相对较少。有人说,特别是驻县单位的情况不是收录的重点,但太单薄不行,少了就更不行。
一个县,一个部门在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必然很多,工作也做了很多,但并非所有内容均可入鉴,这就有一个选优择优的问题。一言蔽之,凡“大事、新事、特事、要事”即属“优”字行列,均可筛选后,设立条目,编入年鉴。也就是说这些“优”字材料的内容是由客体(事物、事件、单位、成果、人物等)的社会价值和资料价值所决定的。但即使照用此标准来收录,仍存在不少资料盲区。
村一级的资料就少见。对于一个县来说,领导常常会深入到村一级检查指导工作,但遍查不少县所编纂的年鉴,都没有分专类涉及到村一级的资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肯定地讲,村一级的资料很宝贵。一个县的工作要看乡镇,而乡镇工作的好坏,要看村里的工作如何。目前,村一级都配有大学生村干部,其工作的熟优熟劣,想权衡作比,却无从获知。村级组织建设也是时下关注的重点,是否也应该有所反映?新农村建设已取得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也是应该予以重点记载的。
报刊、信息简报、网站的资料有所缺失。靠行政手段征集资料,我们坐等来的却并不全面,有报送工作总结的,有报送情况介绍的,有把各种材料不加整理送来的。如果仅在现有报送的资料基础上进行编纂,就会形成信息资料的不完整,其结果势必有损年鉴“资料性工具书”之特点。有些部门信息简报,当时写得很详细,主要呈送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阅,这些材料,年鉴编辑少有掌握。当地报纸、政府网站等,每年都会及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社会、民生、轶闻、趣事等,这些资料信息容量大,可读性也较强,不该有所遗漏。
适应社会结构多元化的资料更缺少。审视五年编纂的年鉴,总感到收集的资料还是不全面,与丰富而又多变的社会生活相比,仍存在不少遗漏。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诸如股票、公积金、住房、流动人口、城镇失业和就业状况等情况未能入鉴。年鉴要敏锐地吸纳反映社会转型期的新旧交替态势、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各领域的新生事物,关注新的经济文化产业群体,如民营企业、乡村专业合作社、下岗创业者,大型超市等,这些都是靠发“红头文件”、通知所鞭及不到的地方,其生命力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如此活生生的材料,我们的编辑不能再熟视无睹。
决策失误的材料难以见到。翻开不少年鉴,满眼都是山河一片红。只谈成绩,不记失误;只写经验,不记教训;只写好的一面,避开不好的一面;宣传色彩重,回避较大施政失误或轻描谈写,是许多年鉴存在的共性问题。年鉴的纪实性要求条目既报喜也报忧。当然,报喜是主题,有忧则报,这才是年鉴对社会现实的如实反映,也是为当今和后世提供借鉴的起码要求。一年中,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在多数情况下的政绩及施政实效总是喜忧参半,非主流的“忧”信息也是唾手可得。有鉴于此,年鉴应从内容取舍、文字斟酌等方面入手,以特有的形式和适当篇幅,对于一县之热闹话题,网上、报上已炒得沸沸扬扬的突发事件、重大失误、腐败现象、群体上访事件、马路年年修的问题,等等,理应好好地总结反思,不能一概回避。
人物单薄,所占篇幅极少。目前,不少县级年鉴中,成绩经验总结得是一套一套的,从体例结构上,文字表述上看确实不错,但又总给人一种不完整的感觉。问题主要就是出在没有很好地以事系人。洋洋五六十万言的年鉴缺少人的活动,除了缺乏生动性以外,也是一种资料的缺乏,更是一种内容上的不全面。事因人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受志书的影响,不少县级年鉴也恪守“生不立传”,担心入鉴人物众口难调,招致非议,采取多不如少的消极态度。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在年鉴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都会破坏年鉴的系统性、完整性,影响年鉴的客观性、真实性,削弱年鉴的功用。因此,要系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烈士、劳模、逝世人物外,受全国、上级党委政府表彰的先进人物、大型企业家、有重大贡献者、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等也不应该漏收。这样当年人当年记,事迹比较清楚,更便于为二轮修志储备完整的人物资料。
存史价值大的图照严重不足。照片随文,是年鉴的一大特点。对于事情太小、史料价值不高的照片要挤,要撤,不能让其登台亮相。要真正把那些具有年度特点、地域特点而又弥足珍贵的反映当地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历史资料性照片筛选出来并刊载留存。对于自然风光、景观临摹、市政建设、人物风貌等不具太明显年度特点的照片,可以用作补白、添空、美化活跃版面,但不宜过多采用。图表具有直观性和便览性,设计精美且具有较高的价值,将更多的数字进行列表反映,可以化繁为简,提高有效信息容量。因此,尽可能地对图表进行动态统计,多多引入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地对比资料,以增强其深度和广度,兼之可比性又大大提高,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讲究年鉴出版的时效性
有人说,新闻是时间这根鞭子抽打出来的,形象地说明新闻业抢时间、抢速度、抢读者的残酷性。我们强调年鉴的时效性,“时间这根鞭子”不但不能放下,而且还要举得更高。加快稿件的编纂效率、缩短年鉴出版周期、抢占市场先机、赢得读者的青睐、增强年鉴功用的重要意义,目前已成为年鉴界的共识。但翻看不少县级年鉴,大都出版得很晚。据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④,2009年新疆出版县级年鉴(2008年刊)13部,其中上半年出版9部,下半年出版4部,在当年编辑当年就出版的县级年鉴(2009年刊)仅有5部,并且都是在十月份以后出版的。和内地同行一比,出版的时间太慢。这样一来,其时效性就大打折扣!应该说,年鉴的出版周期越短,其时效性就越强。我比较赞同武星斗那句话:“早出书,有利于发行,有利于读者使用,有利于总结经验、安排下一年的工作。”⑤因此,凡编纂年鉴的县史志部门都应重视这一问题。应该说,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
从自身条件来看,在目前的方志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人从事过第一轮修志,有着比较丰富的编纂经验。其中,不少人经过年鉴专业知识的培训,对编纂策划、条目编写、资料选辑、与志书差别等已有较好把握;有些基础性的资料,如沿革区划、自然环境、物产资源、水文气象等已有积累;年中年末,年鉴编辑可以提前做好不少资料收集工作。平时要善于用新闻人灵敏的嗅觉,勤于捕捉能上年鉴的各种信息。要勤开电脑,上网浏览,搜寻有价值的信息,多看新闻,多看报纸,时时关注各行业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到年底再集中精力去做那些补救工作。对年末各单位报送来的各种材料,心中要有数,发现有所遗漏或过于简略的,要立马与相关单位沟通,补充、修改和完善。年鉴无需像志书那样“千年磨一剑”而去追求精雕细刻,它缺少磨的功夫和缩水的工序;文字又不提倡过于长篇大论,这也适应了年鉴抢时间出版的需要。
从客观条件来看,目前史志部门办公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电脑、扫描仪、复印机等现代化的工作手段为年鉴的快速成书创造了良好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或正在引发年鉴编纂全面且深刻的变革,运用电子信息化等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采编各种最新、最快的相关信息资料,通过email接收、发送有关材料,用网络传递书稿等,均有利于缩小年鉴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加快出书速度。社会各界人士对年鉴信息的需要迫切,加之周围县市争相加快出版速度所形成的双重压力,也迫使主编不得不考虑缩短本县年鉴出版周期。现在大多数县级领导受大气候的影响,也纷纷开始重视起年鉴的编纂工作,并积极为史志部门创造有利条件,出版经费的落实已不再是难题。另外,上级业务部门提前介入指导力度加大,在年鉴的结构、条目、体例、行文规则等方面,会及早对县级年鉴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避免了基层年鉴编纂工作中的走弯路、大返工问题,并会就一些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撰写提出具体意见,及时把关,及时审定,这也大大缩短了成书时间。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县级年鉴的出版进度自然能够加快一些,完全可以在三月底之前将上年度能够入鉴的资料收集齐备。加上上级部门的审稿周期,八月底之前出书,我看是可以的。因此,我们也完全可以创造出《深圳年鉴》编纂者那样的从组稿到出版只需半年左右的“深圳速度”。⑥
四、要讲究年鉴的服务性
服务于现实。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凡一年来重要的信息资料,年鉴全部予以收录,其内容全面系统、准确真实,不仅能够及时总结、记载过去,把珍贵史料留给后人,而且能够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科学预测、启迪未来,使读者鉴古励今,指导今后工作。年鉴被视为书桌上的“资料室”、“信息库”,毫不为过。首先,有助于各级领导者作出正确决策。通过年鉴,可以了解到当地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尽快进入角色,制定出新的发展计划,开展工作。通过年鉴,可以权衡比较本县与他县之间的优劣势所在,找出差距,进而取长补短,相互竞争,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其次,能够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各种实用信息。它可以帮助人们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资料,或找到所需资料的线索。它可以为投资办厂者发展经济提供市场信息,为经济发展做决策提供参考。它可以为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利用提供可资参考的信息和史料。它可以为党校教研人员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最新的县情资料、最准确的数据。第三,具有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年鉴提供的是全面、系统、综合、精练、浓缩、准确且最具权威的信息,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把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状况全方位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去了解、认识,有助于扩大影响力。它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活生生的教材,它扬清激浊,扶正祛邪,它宣传文明,摈弃愚昧,在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务于二轮修志。志书需要年鉴提供、积累资料,年鉴应当为志书的撰写储备、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二者均为资料性文献的共性特征,使得年鉴成为编修地方志书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但纵览已出版的县级年鉴,“有用但不够用”,能为志书提供完整、具体、实用的资料是少之又少。如何发挥好年鉴积累资料的功能,并使之与20年一修的志书在体例和内容上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值得思考与探讨。一要努力改变年鉴资料收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要加强专题调研类、社会普查类资料的收集力度,重点是党政机关开展的专题调查材料、有关部门进行的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材料。坚持收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研究价值的深层次信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材料。坚持客观记述的原则,既记喜也记忧、既记业务也记精神文明,真实反映出年度所发生的正反两方面有价值的事实情况。二要努力改变年鉴在反映不同行业发展概况时差距较大、重要数据不全的问题。不漏收任何一则各行业发展变化的年度概况资料,重要数据。扩大一些经济综合领域的发展资料的收录渠道,并写出行业发展综述。要深入挖掘某行业发展变化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使之能够突出重点、反映热点、展现出亮点。三要努力改变年鉴在记述史料时受局限的问题。做好一些跨年度资料的收录工作,如完成五年规划的资料,几年进行一次的评优资料,重大工程、重要事件、重点工作年度的资料。要适当增加一些纵向、横向比较的资料,采用图表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水平以及发展现状、发展差距,切实提高资料的存史价值。四要努力改变年鉴在记述问题时“述而又作”的写作方法。年鉴要立足当年、瞄准长远的修志目标,考虑从体例、条目设置、内容方面与志书衔接的问题。对于年鉴中比较常见的信息含量中水分多、内容空泛、语言空洞等问题,都应舍得下狠手,删去。编写条目重在录实,记事述人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言必及事”。
注释:
①张树棻辑 朱士嘉校订:《章实斋方志论文集》,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重印,第33页。
②许家康:《年鉴入门与创新》,第84页,线装书局2006年9月版。
③徐荣奎:《网络时代年鉴的困难与探讨》,《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年第4期。
④2009年新疆地方志工作大事记,《新疆地方志》2010年第1期。
⑤武星斗:《<新疆年鉴>的探索、创新与发展》,《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8期。
⑥朱玺:《史志工作随想》,《广西地方志》2009年第4期。
(作者: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史志办)
【内容摘要】编纂年鉴的目的是让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为此,本文提出要讲究四个方面的问题:年鉴的致用性、年鉴收录资料的完整性、年鉴出版的时效性、年鉴的服务性。
【关键词】县级年鉴 致用性、完整性、时效性、服务性
编纂年鉴的目的应和修志一样,“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①但实际情况却是年鉴出版后大量积压,除个别订购、重点赠送外,少有人问津。这与编纂者的初衷有悖。因此,多角度地思考和探讨县级年鉴作用的发挥很有必要。
一、要讲究年鉴的致用性
就年鉴本身而言,其信息性、时效性不如报纸,可读性又不如杂志。所以,一味追求、强调年鉴内容的可读性、信息性是不符合年鉴编纂要求的。我们不应该把年鉴的作用定位成高、大、全,既不能苛求如《现代汉语词典》那样让普通读者大众都拥有,更不能像《报刊文摘》、《中国剪报》类那样拥有涵盖面甚广的信息量。县级年鉴有县级年鉴的定位,其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自身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管理人员、商务人员以及关心研究本地的各界人士。我们要坚持编鉴与用鉴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搞好年鉴“编”以致“用”工作:
要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观念。年鉴编辑要研究年鉴的读者状况,以读者为中心,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用最精练的文字和数据,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从编纂的第一步——收集资料开始,心中就要装着读者,以出精品来满足读者的需要:尽量减少文献性资料所占比重,增加面向市场、服务读者的知识性条目;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改变数字化写作方式;编制科学合理的检索方法,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检索。另外,不追求装帧豪华精美,不追求块头大价格高,尽量扩大信息量,压缩一般化的内容,删繁剔冗,削靴摘帽,让读者既爱之又能买得起。
要持有扬长还需揭短的态度。年鉴编辑皆有同感:表功容易记过难,因而在负面信息面前,要么是沉默不语,要么就是轻描淡写,大事化小。扬长可鉴,揭短同样能鉴,甚至是更有价值的“鉴”。如果回避阴暗和邪恶,不关注失败和落后;只知如实记录新成就、新发展、新变化、新经验,而回避新困难、新问题,在昏昏然中,头脑难免不会发热,问题累积久了,就会暴露出来,而这个时候往往是一发而不可收拾。防止年鉴成为记载各级领导和部门日常活动的“记事本”、“功劳薄”的最好办法是,开辟“忧思录”之类的栏目,集中反映有全局性影响的“忧”信息。其他一般条目的编写,也要在突出反映新成就、新发展、新经验的同时,如实记录新缺点、新困难和新问题。②只有这样“实话实说”,坚持实事求是“两点论”,记成绩,不夸大,不拔高;讲缺点,不护短,不缩小,年鉴才不会有失“鉴”之功用,也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要实现资源信息网上共享的理念。提倡年鉴服务现实,那么编纂成果送到读者手上就不能太迟。现代信息技术异常发达、快捷,建立年鉴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开辟年鉴信息网,逐步实现年鉴信息资料的共享,可以提高进入市场的速度。其实,前些年,就已有人提出出版网络年鉴以适应年鉴信息滞后的问题。③但是,出版网络年鉴也面临诸多问题,诸如县级史志部门无计算机专门人才,网络年鉴的版权问题,纸质年鉴有无再存在的必要,等等,不过,在众多困惑未解决之前,分章节先行上网传输部分内容,倒是可行的。出版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刷新一次内容,就是一次图书的再版;读者每拷贝一次,就是一次出版。根据这一观点,年鉴一边编辑一边上网,实际上就是等于在不停地印刷出版了。因此,要设法利用网络优势为读者及时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特别是成果性和经验性信息资料,以解决年鉴信息资料滞后的弊端。
要有为自己既能又会吆喝的意识。可以说,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年鉴是什么,就是知道的人也仅局限于肤浅层次,更少有人会主动应用它。有的人手头已有年鉴,但是仍喜欢到处打电话甚至是舍近求远地去查阅资料,这证明年鉴的社会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为此,必须走出那种为编年鉴而去编年鉴的怪圈,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走出书斋。通过各种媒介,与企业、电视台等联合组织知识竞赛,举办大型展览,扩大社会影响面;与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图书馆、行业协会建立合作、交流、联系,拓宽横向宣传渠道;在具体发行工作上,采取代理、代销、自销等方式,充分利用其官书性质,积极向各行各业推荐,努力扩大辐射面,在取得社会效益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
二、要讲究年鉴收录资料的完整性
涵盖范围要广,是年鉴对收录资料的第一大要求。从新疆伊犁已出版的县级年鉴来看,其资料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县直机关、乡镇场、驻县单位、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料相对完整的是前两个方面,驻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料相对较少。有人说,特别是驻县单位的情况不是收录的重点,但太单薄不行,少了就更不行。
一个县,一个部门在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必然很多,工作也做了很多,但并非所有内容均可入鉴,这就有一个选优择优的问题。一言蔽之,凡“大事、新事、特事、要事”即属“优”字行列,均可筛选后,设立条目,编入年鉴。也就是说这些“优”字材料的内容是由客体(事物、事件、单位、成果、人物等)的社会价值和资料价值所决定的。但即使照用此标准来收录,仍存在不少资料盲区。
村一级的资料就少见。对于一个县来说,领导常常会深入到村一级检查指导工作,但遍查不少县所编纂的年鉴,都没有分专类涉及到村一级的资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肯定地讲,村一级的资料很宝贵。一个县的工作要看乡镇,而乡镇工作的好坏,要看村里的工作如何。目前,村一级都配有大学生村干部,其工作的熟优熟劣,想权衡作比,却无从获知。村级组织建设也是时下关注的重点,是否也应该有所反映?新农村建设已取得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也是应该予以重点记载的。
报刊、信息简报、网站的资料有所缺失。靠行政手段征集资料,我们坐等来的却并不全面,有报送工作总结的,有报送情况介绍的,有把各种材料不加整理送来的。如果仅在现有报送的资料基础上进行编纂,就会形成信息资料的不完整,其结果势必有损年鉴“资料性工具书”之特点。有些部门信息简报,当时写得很详细,主要呈送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阅,这些材料,年鉴编辑少有掌握。当地报纸、政府网站等,每年都会及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社会、民生、轶闻、趣事等,这些资料信息容量大,可读性也较强,不该有所遗漏。
适应社会结构多元化的资料更缺少。审视五年编纂的年鉴,总感到收集的资料还是不全面,与丰富而又多变的社会生活相比,仍存在不少遗漏。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诸如股票、公积金、住房、流动人口、城镇失业和就业状况等情况未能入鉴。年鉴要敏锐地吸纳反映社会转型期的新旧交替态势、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各领域的新生事物,关注新的经济文化产业群体,如民营企业、乡村专业合作社、下岗创业者,大型超市等,这些都是靠发“红头文件”、通知所鞭及不到的地方,其生命力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如此活生生的材料,我们的编辑不能再熟视无睹。
决策失误的材料难以见到。翻开不少年鉴,满眼都是山河一片红。只谈成绩,不记失误;只写经验,不记教训;只写好的一面,避开不好的一面;宣传色彩重,回避较大施政失误或轻描谈写,是许多年鉴存在的共性问题。年鉴的纪实性要求条目既报喜也报忧。当然,报喜是主题,有忧则报,这才是年鉴对社会现实的如实反映,也是为当今和后世提供借鉴的起码要求。一年中,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在多数情况下的政绩及施政实效总是喜忧参半,非主流的“忧”信息也是唾手可得。有鉴于此,年鉴应从内容取舍、文字斟酌等方面入手,以特有的形式和适当篇幅,对于一县之热闹话题,网上、报上已炒得沸沸扬扬的突发事件、重大失误、腐败现象、群体上访事件、马路年年修的问题,等等,理应好好地总结反思,不能一概回避。
人物单薄,所占篇幅极少。目前,不少县级年鉴中,成绩经验总结得是一套一套的,从体例结构上,文字表述上看确实不错,但又总给人一种不完整的感觉。问题主要就是出在没有很好地以事系人。洋洋五六十万言的年鉴缺少人的活动,除了缺乏生动性以外,也是一种资料的缺乏,更是一种内容上的不全面。事因人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受志书的影响,不少县级年鉴也恪守“生不立传”,担心入鉴人物众口难调,招致非议,采取多不如少的消极态度。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在年鉴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都会破坏年鉴的系统性、完整性,影响年鉴的客观性、真实性,削弱年鉴的功用。因此,要系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烈士、劳模、逝世人物外,受全国、上级党委政府表彰的先进人物、大型企业家、有重大贡献者、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等也不应该漏收。这样当年人当年记,事迹比较清楚,更便于为二轮修志储备完整的人物资料。
存史价值大的图照严重不足。照片随文,是年鉴的一大特点。对于事情太小、史料价值不高的照片要挤,要撤,不能让其登台亮相。要真正把那些具有年度特点、地域特点而又弥足珍贵的反映当地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历史资料性照片筛选出来并刊载留存。对于自然风光、景观临摹、市政建设、人物风貌等不具太明显年度特点的照片,可以用作补白、添空、美化活跃版面,但不宜过多采用。图表具有直观性和便览性,设计精美且具有较高的价值,将更多的数字进行列表反映,可以化繁为简,提高有效信息容量。因此,尽可能地对图表进行动态统计,多多引入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地对比资料,以增强其深度和广度,兼之可比性又大大提高,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讲究年鉴出版的时效性
有人说,新闻是时间这根鞭子抽打出来的,形象地说明新闻业抢时间、抢速度、抢读者的残酷性。我们强调年鉴的时效性,“时间这根鞭子”不但不能放下,而且还要举得更高。加快稿件的编纂效率、缩短年鉴出版周期、抢占市场先机、赢得读者的青睐、增强年鉴功用的重要意义,目前已成为年鉴界的共识。但翻看不少县级年鉴,大都出版得很晚。据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④,2009年新疆出版县级年鉴(2008年刊)13部,其中上半年出版9部,下半年出版4部,在当年编辑当年就出版的县级年鉴(2009年刊)仅有5部,并且都是在十月份以后出版的。和内地同行一比,出版的时间太慢。这样一来,其时效性就大打折扣!应该说,年鉴的出版周期越短,其时效性就越强。我比较赞同武星斗那句话:“早出书,有利于发行,有利于读者使用,有利于总结经验、安排下一年的工作。”⑤因此,凡编纂年鉴的县史志部门都应重视这一问题。应该说,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
从自身条件来看,在目前的方志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人从事过第一轮修志,有着比较丰富的编纂经验。其中,不少人经过年鉴专业知识的培训,对编纂策划、条目编写、资料选辑、与志书差别等已有较好把握;有些基础性的资料,如沿革区划、自然环境、物产资源、水文气象等已有积累;年中年末,年鉴编辑可以提前做好不少资料收集工作。平时要善于用新闻人灵敏的嗅觉,勤于捕捉能上年鉴的各种信息。要勤开电脑,上网浏览,搜寻有价值的信息,多看新闻,多看报纸,时时关注各行业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到年底再集中精力去做那些补救工作。对年末各单位报送来的各种材料,心中要有数,发现有所遗漏或过于简略的,要立马与相关单位沟通,补充、修改和完善。年鉴无需像志书那样“千年磨一剑”而去追求精雕细刻,它缺少磨的功夫和缩水的工序;文字又不提倡过于长篇大论,这也适应了年鉴抢时间出版的需要。
从客观条件来看,目前史志部门办公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电脑、扫描仪、复印机等现代化的工作手段为年鉴的快速成书创造了良好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或正在引发年鉴编纂全面且深刻的变革,运用电子信息化等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采编各种最新、最快的相关信息资料,通过email接收、发送有关材料,用网络传递书稿等,均有利于缩小年鉴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加快出书速度。社会各界人士对年鉴信息的需要迫切,加之周围县市争相加快出版速度所形成的双重压力,也迫使主编不得不考虑缩短本县年鉴出版周期。现在大多数县级领导受大气候的影响,也纷纷开始重视起年鉴的编纂工作,并积极为史志部门创造有利条件,出版经费的落实已不再是难题。另外,上级业务部门提前介入指导力度加大,在年鉴的结构、条目、体例、行文规则等方面,会及早对县级年鉴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避免了基层年鉴编纂工作中的走弯路、大返工问题,并会就一些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撰写提出具体意见,及时把关,及时审定,这也大大缩短了成书时间。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县级年鉴的出版进度自然能够加快一些,完全可以在三月底之前将上年度能够入鉴的资料收集齐备。加上上级部门的审稿周期,八月底之前出书,我看是可以的。因此,我们也完全可以创造出《深圳年鉴》编纂者那样的从组稿到出版只需半年左右的“深圳速度”。⑥
四、要讲究年鉴的服务性
服务于现实。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凡一年来重要的信息资料,年鉴全部予以收录,其内容全面系统、准确真实,不仅能够及时总结、记载过去,把珍贵史料留给后人,而且能够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科学预测、启迪未来,使读者鉴古励今,指导今后工作。年鉴被视为书桌上的“资料室”、“信息库”,毫不为过。首先,有助于各级领导者作出正确决策。通过年鉴,可以了解到当地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尽快进入角色,制定出新的发展计划,开展工作。通过年鉴,可以权衡比较本县与他县之间的优劣势所在,找出差距,进而取长补短,相互竞争,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其次,能够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各种实用信息。它可以帮助人们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资料,或找到所需资料的线索。它可以为投资办厂者发展经济提供市场信息,为经济发展做决策提供参考。它可以为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利用提供可资参考的信息和史料。它可以为党校教研人员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最新的县情资料、最准确的数据。第三,具有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年鉴提供的是全面、系统、综合、精练、浓缩、准确且最具权威的信息,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把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状况全方位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去了解、认识,有助于扩大影响力。它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活生生的教材,它扬清激浊,扶正祛邪,它宣传文明,摈弃愚昧,在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务于二轮修志。志书需要年鉴提供、积累资料,年鉴应当为志书的撰写储备、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二者均为资料性文献的共性特征,使得年鉴成为编修地方志书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但纵览已出版的县级年鉴,“有用但不够用”,能为志书提供完整、具体、实用的资料是少之又少。如何发挥好年鉴积累资料的功能,并使之与20年一修的志书在体例和内容上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值得思考与探讨。一要努力改变年鉴资料收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要加强专题调研类、社会普查类资料的收集力度,重点是党政机关开展的专题调查材料、有关部门进行的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材料。坚持收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研究价值的深层次信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材料。坚持客观记述的原则,既记喜也记忧、既记业务也记精神文明,真实反映出年度所发生的正反两方面有价值的事实情况。二要努力改变年鉴在反映不同行业发展概况时差距较大、重要数据不全的问题。不漏收任何一则各行业发展变化的年度概况资料,重要数据。扩大一些经济综合领域的发展资料的收录渠道,并写出行业发展综述。要深入挖掘某行业发展变化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使之能够突出重点、反映热点、展现出亮点。三要努力改变年鉴在记述史料时受局限的问题。做好一些跨年度资料的收录工作,如完成五年规划的资料,几年进行一次的评优资料,重大工程、重要事件、重点工作年度的资料。要适当增加一些纵向、横向比较的资料,采用图表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水平以及发展现状、发展差距,切实提高资料的存史价值。四要努力改变年鉴在记述问题时“述而又作”的写作方法。年鉴要立足当年、瞄准长远的修志目标,考虑从体例、条目设置、内容方面与志书衔接的问题。对于年鉴中比较常见的信息含量中水分多、内容空泛、语言空洞等问题,都应舍得下狠手,删去。编写条目重在录实,记事述人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言必及事”。
注释:
①张树棻辑 朱士嘉校订:《章实斋方志论文集》,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重印,第33页。
②许家康:《年鉴入门与创新》,第84页,线装书局2006年9月版。
③徐荣奎:《网络时代年鉴的困难与探讨》,《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年第4期。
④2009年新疆地方志工作大事记,《新疆地方志》2010年第1期。
⑤武星斗:《<新疆年鉴>的探索、创新与发展》,《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8期。
⑥朱玺:《史志工作随想》,《广西地方志》2009年第4期。
(作者: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