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战国长城
乌兰察布市境内阴山以南地区,属战国时代赵国的势力范围,并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个郡。而阴山以北广大草原地带则是匈奴人的游牧之地。赵国为了对付匈奴和邻国的侵扰,到赵武灵王时,“亦变俗胡服——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之塞”,修筑了一条东起代(今河北蔚县)、西至高阙(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两狼山口)的长城。
这条赵北界长城东西横贯乌兰察布市中部,由河北省进入内蒙古兴和县境,经察右前旗、卓资县,由旗下营镇进入呼和浩特市。境内的这段长城,大部地段遗址比较清楚,为夯土结构,基宽一般为3米,残高1—1.5米,在察右前旗、卓资县少数地段有石筑墙垣。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赵长城以卓资县境内保存较好,长城残高1—2米,基宽11米,夯筑痕迹明显,夯层厚10—12厘米,最好处夯层有25层。
在赵长城的内侧每隔一定距离就建筑一小型供驻兵用的障城,这类障城紧依长城墙体而筑,平面呈方形,规模最小的东西长23.5米,南北长13米,最大的东西长120米,南北长100米。赵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
金长城
女真族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政权后,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另一支兴起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南进,修筑了一条东起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西至武川县大青山北麓的金长城。因长城内侧有墙,外侧有壕,故习惯上称金界壕。
金长城在乌兰察布市境内有二条遗迹。干线由锡林郭勒盟、河北省经康保进入化德县,又西经商都县、察右后旗、四子王旗和达茂联合旗,折向西南从武川县西部进入大青山主峰消失。另一条是从蒙古国进入四子王旗,在四子王旗巴音补力格与干线长城相汇。一般为单墙单壕,个别重要地段为双墙双壕,残存的长城墙体基宽5米,残高1-4米不等。在墙之上设有马面,间距约300米,突出墙面10米,长城墙体外侧壕宽7—8米,在长城内侧,每隔5公里左右设置一个军事屯戍用的边堡,边堡均为方形,边长30—50米;每相距30—40公里左右,设一规模略大的古城,城址边长一般在200—300米左右,用于屯戍更多的兵卒来守卫长城。
金长城因其建筑时间紧迫,修筑质量较差,故在使用若干年后就遭毁坏。为了补救,在毁坏地带向北或向南移数十里或十余里,补筑损坏地带的长城。因此,出现金长城较多的现象。
明长城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为了防止“北元”的侵扰,修筑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乌兰察布市境内的明长城主边位于内蒙古与山西省交界处,由东向西经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这条长城遗迹大部分坐落在沿崇山峻岭,傍悬崖陡壁之处,因此墙体保存较好。长城修筑所用之料,多为就地取材,百分之七十以上系夯土构筑,少数重要关隘为砖石构筑。在长城沿线构筑有烽火台,重要关隘有城堡。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重要关口有杀虎口、德胜口、拒墙口、镇门口、忻平口、马市口等。重要的堡子有老牛湾堡、滑石涧堡、水泉堡、老营堡、五眼井堡、拒墙堡、得胜堡、镇川堡、镇宏堡、守口堡等。
在明长城的主边北侧重要地段,还修筑有次边。丰镇市隆盛庄东山角石碑记载:“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建筑。”可知该长城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所筑,这条长城较主边保存略差,长城遗迹不十分清楚,墙体一般残高3—5米。
分布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赵长城、金长城和明长城,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乌兰察布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战国长城
乌兰察布市境内阴山以南地区,属战国时代赵国的势力范围,并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个郡。而阴山以北广大草原地带则是匈奴人的游牧之地。赵国为了对付匈奴和邻国的侵扰,到赵武灵王时,“亦变俗胡服——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之塞”,修筑了一条东起代(今河北蔚县)、西至高阙(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两狼山口)的长城。
这条赵北界长城东西横贯乌兰察布市中部,由河北省进入内蒙古兴和县境,经察右前旗、卓资县,由旗下营镇进入呼和浩特市。境内的这段长城,大部地段遗址比较清楚,为夯土结构,基宽一般为3米,残高1—1.5米,在察右前旗、卓资县少数地段有石筑墙垣。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赵长城以卓资县境内保存较好,长城残高1—2米,基宽11米,夯筑痕迹明显,夯层厚10—12厘米,最好处夯层有25层。
在赵长城的内侧每隔一定距离就建筑一小型供驻兵用的障城,这类障城紧依长城墙体而筑,平面呈方形,规模最小的东西长23.5米,南北长13米,最大的东西长120米,南北长100米。赵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
金长城
女真族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政权后,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另一支兴起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南进,修筑了一条东起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西至武川县大青山北麓的金长城。因长城内侧有墙,外侧有壕,故习惯上称金界壕。
金长城在乌兰察布市境内有二条遗迹。干线由锡林郭勒盟、河北省经康保进入化德县,又西经商都县、察右后旗、四子王旗和达茂联合旗,折向西南从武川县西部进入大青山主峰消失。另一条是从蒙古国进入四子王旗,在四子王旗巴音补力格与干线长城相汇。一般为单墙单壕,个别重要地段为双墙双壕,残存的长城墙体基宽5米,残高1-4米不等。在墙之上设有马面,间距约300米,突出墙面10米,长城墙体外侧壕宽7—8米,在长城内侧,每隔5公里左右设置一个军事屯戍用的边堡,边堡均为方形,边长30—50米;每相距30—40公里左右,设一规模略大的古城,城址边长一般在200—300米左右,用于屯戍更多的兵卒来守卫长城。
金长城因其建筑时间紧迫,修筑质量较差,故在使用若干年后就遭毁坏。为了补救,在毁坏地带向北或向南移数十里或十余里,补筑损坏地带的长城。因此,出现金长城较多的现象。
明长城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为了防止“北元”的侵扰,修筑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乌兰察布市境内的明长城主边位于内蒙古与山西省交界处,由东向西经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这条长城遗迹大部分坐落在沿崇山峻岭,傍悬崖陡壁之处,因此墙体保存较好。长城修筑所用之料,多为就地取材,百分之七十以上系夯土构筑,少数重要关隘为砖石构筑。在长城沿线构筑有烽火台,重要关隘有城堡。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重要关口有杀虎口、德胜口、拒墙口、镇门口、忻平口、马市口等。重要的堡子有老牛湾堡、滑石涧堡、水泉堡、老营堡、五眼井堡、拒墙堡、得胜堡、镇川堡、镇宏堡、守口堡等。
在明长城的主边北侧重要地段,还修筑有次边。丰镇市隆盛庄东山角石碑记载:“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建筑。”可知该长城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所筑,这条长城较主边保存略差,长城遗迹不十分清楚,墙体一般残高3—5米。
分布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赵长城、金长城和明长城,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乌兰察布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