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四、驼队组成灵活定 职责分明规矩严
———驼队的组织和人员分工
由归化城向外运输的驼队,根据实际需要机动灵活地组织配备,而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一支驼队,时称一顶房子,是由有关人员和驼、马、犬共同组成的临时集体。有时驼队中还有随行的掌柜和客人,一般者骑驼,尊贵者乘驼轿。大的商号,每年能派出十几顶房子。
这里的房子,是由人的住所引申为活动帐篷,一般为两面坡型,比蒙古包折装方便,按容积分大中小三种,分别为1.55丈、1.35丈、1.15丈(
领房的职责,是确保驼路上人员及牲畜货物安全,并将货物完整无缺、如数按期地运送到指定地点,可谓是任重道远。驼路上,领房是驼队中说一不二的核心人物。他全权决定行进方向、路线、起程和歇息的时间,出面与路上所遇所求的各类人员交涉应酬,并临时处置人畜受伤、货物受损等意外情况和遇到天灾、匪盗、野兽等突发应急事件。在驼队中,他的话就是命令,其他人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另一方面,能当上一个领房子并不容易。他不仅要对沿途路线、水源、牧草等情况烂熟于心,而且要能在阴天夜间、沙漠戈壁上辨别方向,能预见到天气变化,还要会熟练的蒙文蒙语,有普通的医疗知识和兽医常用诊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机警灵活,善于周旋,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能够带领驼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领房人的这些本领,既有家传师承,更主要的是靠自己在驼场上的长期摸爬滚打、用心熟记和不断总结,是驼倌中千里挑一的难得人物,在社会上也极受尊重。归化城大的商号,都有自己的领房人,也有的是自由领房人,临时被商号雇请。在驼路上,领房人骑马不骑驼,有时往返巡视,防止驼倌打盹、驮架松散或驼缰脱落。领房不仅沿途吃香喝辣,倍受照顾,而且拿着普通驼倌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报酬,更重要的是掌柜能允其自带几峰骆驼,自行运货贩卖,收入归己。但若驼队出现人为损失,则要包赔,若货物尽失,则要以自家性命作抵,自行了断。
领房的下面是先生,根据驼队的大小设1或2名,他是领房的副手,除了办理领房交办事项外,侧重负责到达住宿处后架设帐篷、挖土安灶、捡点用具,组织骆驼引水、给骆驼治病、给马钉掌等事务。先生也是骑马不骑驼。
先生的下面是驼倌,也称驼夫。每支驼队所用的驼倌和每个驼倌牵引的骆驼数量不等。驼队是以把子计算。一般来讲,走外蒙古和新疆的驼队,是大中房子。大房子由8把子骆驼组成,每把子分成两链子,每链子18峰骆驼。每链子用1个驼倌,共16人,288峰骆驼。中房子由四五把小骆驼组成,驼倌8—10人,每链子仍为18峰驼,每顶房子骆驼少为144峰,多则180峰。走内地的因路程短且道路狭窄,为防止损害农田庄稼,一般为中小房子。每顶中房子为四五把,但每链子骆驼成为10峰,每顶房子骆驼在80—100峰。至于小房子骆驼在几十峰,主要承揽零星就近的短途运输。上首的驼倌,则称为把头,具体组织管理驼倌,一般也是骑马。当一个驼倌也很不容易,不仅需要体格健全,吃苦耐劳,脑子灵活,而且要“熟悉蒙古语、熟悉蒙古情、熟悉蒙古人”,归化城曾有“十个汉子里才能挑出一个好驼倌”的说法。驼倌能够被大商号长期雇佣或临时聘用,也有许多要求和条件,如需要一家铺或有声望的人士作保;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该家的规定;货物未交清前没有休息天等。
驼倌中还有两名锅头,他牵引的骆驼拉的不是货物,而是全房子途中的口粮、副食品、炊具、大水桶、牲畜精料以及饮驼用的水槽等用具。口粮主要是白面、莜面、干馍、炒面、炒米,副食品主要是黄酱、黑酱及肉炸酱。如有客人与驼队随行,还有驼客人所需的各种点心。到了宿营地后,锅头要承担搭锅做饭及相关杂务。
在驼队中,还有一只小狗群,八九只到十来只不等。归化城大的商号都有自己的养狗场,养狗数百只,驼队出行时抽派。其中走外蒙古、新疆的是“巨獒”。巨獒是外蒙古种,体形壮大,性格凶猛,用以沿途保护驼队安全。当驼队遇有匪盗和野兽时,巨獒舍生忘死,拼力保护,多有死伤。有时巨獒还能承担“信使”作用。
驼倌沿途生活艰苦,报酬却低。报酬方式有多种。以清末归化城走后营为例,一种是月得白银1两2钱,但分给1峰骆驼由其自行起运贩卖,收入归己,免除运费,成为一趟驼路收入的大头;一种是月得白银2.5两,也可带一些货物自行贩卖,收入归己。若行前缺钱购货,商号还赊给一些,回来后结账,所欠之账则按月计息;还有一种是月得白银4两,但不许本人携带任何货物。驼倌在驼路期间用的日常伙食、夏衣冬衣及毛鞋毡被等,由驼主供给。
驼倌的结局反差很大。有的驼倌终其一生,因种种原因始终处于贫困状态。也有的驼倌因走驼路而发家致富。
五、拉骆驼呀苦难言 春夏秋冬没消闲
———驼倌在驼路上的艰辛生活
拉骆驼呀苦难言,春夏秋冬没消闲。
日头晒呀沙子烤,一天一天真难熬。
吃苦受累都好说,就怕天阴下大雪。
风绞雪呀疯狂吼,浑身发冷腿发抖。
大雪封山一片白,拉骆驼呀苦难挨。
走一步呀挪一步,悠悠晃晃不到头。
走弯腿呀累弯腰,家里缺吃又缺烧。
风里来呀雨里去,走不完的路受不完的罪。
这是归化城的驼倌,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唱的爬山调,道出了驼路上的艰辛生活。当时还有“赶车下夜拉骆驼,世上三般无奈何”的顺口溜流传。
当商号或驼运店揽妥货物、组成驼队、决定起运日期后,全房子的人就要迅速作好各项准备。对驼倌来讲,主要是绑好货驮子。一峰驼驮左右两个货驮子,货驮子必须绑紧绑牢,而且两边的重量要相等。为保护驼背,装货驮子时,先给骆驼身上披一个驼屉,上面再垫一块薄草垫子,然后装货驮子。驼倌自身,要从脚到小腿裹好用细驼毛线织成的裹脚带子,再穿上肥又大的牛鼻子鞋。冬天则要穿老羊皮裤,上身内穿夹袄、小羊皮袄,外穿短皮袄,头带毡帽,外包一条蓝布巾,这身穿戴足有三四十斤重。驼路上驼倌除了自身穿戴没铺没盖,只有一个长方形的口袋,内装自用的碗、筷、针钱包及骆驼用的鼻郎、节槽子(拴鼻郎用的短毛绳)和驼缰绳等用品。驼队一上路,前后蜿蜒几里长,打头的骆驼货驮子插着商旗,驼铃在风中叮当作响,构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驼队一般日宿夜行,每到一个住宿地,驼倌首先让骆驼卧倒,卸下货驮子,然后分三班轮流给骆驼放牧和饮水。其余驼倌则在先生的带领下,有的负责搭架帐篷,挖土垒灶,有的则到四周给拣柴禾和牛羊驼粪作燃料。放牧骆驼在夏季且遇有水草好的地方比较容易,但须察看草场,如有种醉马草,骆驼十分爱吃,但吃后就会东倒西歪,走不了路,方法就是给骆驼灌两碗醋;还有种爬地草,骆驼吃了就逐渐消瘦甚衰弱,驮力下降。另外冰雹打过的草骆驼也不能吃,吃了则泻肚不止。在冬季或在沙漠戈壁路上,放牧骆驼就要走很远的地方。人畜饮水,要防止误饮苦水、咸水甚至毒水。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井水冰凉,驼倌打水饮完所有骆驼,手臂都冻成硬棍。如遇雨雪天干柴禾找不到或找不足,全队人员就只好拌炒面就酱凑合。
驼路上的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在沙漠戈壁上,烈日当空时,滚烫的沙粒可煮熟鸡蛋,人热得难以忍受。有时瞬间会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甚至能将人畜和货物刮得无影无踪;有时又会雷雨交加,将人畜淋得浑身湿透,打颤发抖。一旦遇上此类天气,就得迅速就地住下,以保人畜货物安全。在去往新疆的驼路上,有时十几天没有水,全靠驮的水维持生命。驼路上还出现骆驼生病死亡等情况,这就要把这些骆驼所驮的货,放在一起派人看守,走到下一站后再派驼倌牵引骆驼拉回,让其余骆驼分担,这就延长了行程的日期。
驼路上还可能出现其他意外情况。有时遇到匪盗来抢人掠物,驼队防卫抵抗过程中全会有人畜伤亡。军阀混战时代还有一些地方私设税卡,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甚至派武装人员寻找驼队强行收税扣货,使驼队苦不堪言。
六、驱驼市马语哗然 乞布求茶列帐前
———驼运进出的主要货物
驱驼市马语哗然,乞布求茶列帐前。
但得御寒兼止渴,生涯初不赖金钱。
这是清初康熙年间当过外交官的钱良择所写《竹枝词》中的一首,生动地描写了草原市场上蒙古族群众赶来骆驼出售兼寻求布匹茶叶的热闹场景,而且盛行以物易物的方式。史籍还载:“塞外不用银钱,专喜黑茶、青蓝梭布,往往牵牛羊驼马来易。”(清·张鹏翮《奉使俄罗斯日记》)。这说明,茶叶、布匹是驼运进去的大宗货物,而牛羊驼马等牲畜是购回的主要产品。
蒙古高原畜牧业发达,活畜及肉、皮、毛等畜产品十分丰富,皮毛加工、金银铜器制作等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广袤富饶的大地上,生长着许多珍贵的野生动植物,野兽皮张、野生药材、木材等,都为内地所需。此外,还有金、银、盐等矿产,虽然内地也有,但贩运回来“其利最广”。而内地农业和手工业发达,茶叶、布匹、绸缎、粮食、生烟和各种日用品,均为蒙古族所需。一般牧民能够“御寒兼止渴”即已满足,而王公贵族、宗教上层人物和清廷驻当地的官衙军营,迎来送往,交际广泛,用度奢华,生活铺张,对内地商品更是要求种类繁多、务求精美。因此,各驼队都是根据蒙古高原需要组织货源。货源既有归化城或内蒙古地区生产的,更多的是从内地组织的。大盛魁就号称“集廿二省之奇货裕国通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驼运的商品“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几乎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茶烟酒糖、海味等副食品类;(2)粮油及粮油制成品类;(3)布匹、绸缎和其它棉丝织品类;(4)木器、铜器、铁器、竹器、瓷器等日用品类。(5)药品药材类。
茶叶无疑是运往蒙古高原的最主要产品,因而归化城通往外蒙古、新疆乃至俄罗斯、哈萨克等地的驼路,又被称为“茶叶之路”。大盛魁的小号“三玉川”设在山西祁县,也是该县最大的茶庄,在湖南、湖北采制各种砖茶。因驼队装砖茶的箱子大小固定,按装箱块数,分别称二四茶、三六茶、三九茶。大盛魁根据蒙民口味,对砖茶制作不断改进。相沿日久,蒙民对“三玉川”品牌砖茶极大信任,尤喜“三玉川”的三九砖茶。因砖茶质量、重量稳定,又发展成具有货币性质的等价物。如清末乌里雅苏台的市场上,一块三九砖茶可换15斤绵羊肉、两张绵羊皮、7斤绵羊毛,14块三九砖茶换1匹马。大盛魁每年往外蒙古运输5 000箱左右砖茶,盛时上万箱。此外,还有花茶、红绿茶、龙井、毛尖、普洱、米心茶(用红茶末制成)等,称为细茶。
从外蒙古和新疆采购运回的产品,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1)活畜和肉、皮、毛等畜产品;(2)野生动物裘皮,如貂、狐、豹、狼、灰鼠、獾子等皮;(3)土特产类,如外蒙古所产鹿茸、羚羊角、麝香、贝母、枸杞等珍贵药材,新疆所产哈密瓜、葡萄、香梨、石榴等瓜果;(4)盐类,主要是草原上的池盐;(5)木材类,主要是外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板材。
活畜及畜产品始终是各商号从外蒙古购回的大宗产品。向归化城返回时驼队还要有专门的马把式、羊把式,负责沿途赶马赶羊。俄罗斯人波兹德涅耶夫1892年(光绪十八年)来蒙古高原考察后所著《蒙古和蒙古人》一书记载:
呼和浩特商人用商品从蒙古换回骆驼、马、牛、羊,再赶到离呼和浩特50俄里以外的蒙古草原上,并交给呼和浩特城市的“贩子”,由他们与买主作价卖出。骆驼主要卖给“专门从事运输业的中国内地和长城以北的一些商号,马匹运往长城以南地区,远到上海、广东一带”;牛的销量不大,几乎全部供应呼和浩特本地之需;“羊则供应北京、河南、山西及其他地方”。牲畜贸易额很大,仅羊一宗,呼和浩特本地就销售20万只,北京几家商号买走50万只。但是,这样的销售量与十几年前相比,已然大大下降了。
驼队除了给指定商号运送货物外,有时还做零星售货的生意。在蒙古草原,有的组织驼队,带着帐篷,驮着大量货物出去;有的用三五峰骆驼,住在蒙古人家中做生意。驼倌们从外面贩运回来有自主处置权的物品,则在归化城内批发或零售。
结 语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而且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外蒙古封建主宣布“独立”,归化城在外蒙古商号的财产货物被烧毁抢掠不计其数,不少商铺被迫撤离,元气大伤。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置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绥远将军为都统,又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称归绥,土默特副都统改为土默特别旗总管。
1921年,外蒙古发生革命正式宣布独立,封锁了通往内蒙古的主要路口,归化城到外蒙古的驼路逐渐断绝,少数驼队转向前往新疆的小西路。此年张绥铁路通车,1923年又延伸到包头,京包铁路全线贯通,同时修通多条公路,汽车也逐渐增多,归绥与内地的驼路大都被铁路、汽车运输所取代。1927年国民政府将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定归绥为省会,改都统为省政府主席。1930年军阀全树仁称霸新疆,西路又日益衰落。只有少数驼队往返于绥远省内及宁夏、甘肃承揽短途运输。此期间军阀混战,归绥过往驻扎军队繁多,军纪败坏,商民负担沉重且损失巨大,称雄二百余年的大盛魁也于1936年倒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0月归绥沦陷。在日寇统治的8年间,为达掠夺中国资源,“以战养战”之目的,规定所占地区的各种牲畜、畜产品、粮食等必须由日本公司或日本控制的伪政权公司经营,完全垄断了归绥的商业,驼运业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多种原因相互交织的结果,归绥市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仅余1 300峰骆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归绥市剩余的驼户组织起来,成立了驼运合作社。1954年,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归绥市改为呼和浩特市。随着包(头)兰(州)、集(宁)二(连浩特)、兰(州)新(疆)等铁路干线的修通和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呼和浩特市的驼运业于50年代中期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如今,人们只有在城市公园、草原沙漠旅游点,才能见到骆驼的身影,或领略骑驼的感受。至于想见到成群的骆驼,则要深入到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乌拉特、阿拉善等草原的深处。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四、驼队组成灵活定 职责分明规矩严
———驼队的组织和人员分工
由归化城向外运输的驼队,根据实际需要机动灵活地组织配备,而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一支驼队,时称一顶房子,是由有关人员和驼、马、犬共同组成的临时集体。有时驼队中还有随行的掌柜和客人,一般者骑驼,尊贵者乘驼轿。大的商号,每年能派出十几顶房子。
这里的房子,是由人的住所引申为活动帐篷,一般为两面坡型,比蒙古包折装方便,按容积分大中小三种,分别为1.55丈、1.35丈、1.15丈(
领房的职责,是确保驼路上人员及牲畜货物安全,并将货物完整无缺、如数按期地运送到指定地点,可谓是任重道远。驼路上,领房是驼队中说一不二的核心人物。他全权决定行进方向、路线、起程和歇息的时间,出面与路上所遇所求的各类人员交涉应酬,并临时处置人畜受伤、货物受损等意外情况和遇到天灾、匪盗、野兽等突发应急事件。在驼队中,他的话就是命令,其他人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另一方面,能当上一个领房子并不容易。他不仅要对沿途路线、水源、牧草等情况烂熟于心,而且要能在阴天夜间、沙漠戈壁上辨别方向,能预见到天气变化,还要会熟练的蒙文蒙语,有普通的医疗知识和兽医常用诊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机警灵活,善于周旋,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能够带领驼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领房人的这些本领,既有家传师承,更主要的是靠自己在驼场上的长期摸爬滚打、用心熟记和不断总结,是驼倌中千里挑一的难得人物,在社会上也极受尊重。归化城大的商号,都有自己的领房人,也有的是自由领房人,临时被商号雇请。在驼路上,领房人骑马不骑驼,有时往返巡视,防止驼倌打盹、驮架松散或驼缰脱落。领房不仅沿途吃香喝辣,倍受照顾,而且拿着普通驼倌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报酬,更重要的是掌柜能允其自带几峰骆驼,自行运货贩卖,收入归己。但若驼队出现人为损失,则要包赔,若货物尽失,则要以自家性命作抵,自行了断。
领房的下面是先生,根据驼队的大小设1或2名,他是领房的副手,除了办理领房交办事项外,侧重负责到达住宿处后架设帐篷、挖土安灶、捡点用具,组织骆驼引水、给骆驼治病、给马钉掌等事务。先生也是骑马不骑驼。
先生的下面是驼倌,也称驼夫。每支驼队所用的驼倌和每个驼倌牵引的骆驼数量不等。驼队是以把子计算。一般来讲,走外蒙古和新疆的驼队,是大中房子。大房子由8把子骆驼组成,每把子分成两链子,每链子18峰骆驼。每链子用1个驼倌,共16人,288峰骆驼。中房子由四五把小骆驼组成,驼倌8—10人,每链子仍为18峰驼,每顶房子骆驼少为144峰,多则180峰。走内地的因路程短且道路狭窄,为防止损害农田庄稼,一般为中小房子。每顶中房子为四五把,但每链子骆驼成为10峰,每顶房子骆驼在80—100峰。至于小房子骆驼在几十峰,主要承揽零星就近的短途运输。上首的驼倌,则称为把头,具体组织管理驼倌,一般也是骑马。当一个驼倌也很不容易,不仅需要体格健全,吃苦耐劳,脑子灵活,而且要“熟悉蒙古语、熟悉蒙古情、熟悉蒙古人”,归化城曾有“十个汉子里才能挑出一个好驼倌”的说法。驼倌能够被大商号长期雇佣或临时聘用,也有许多要求和条件,如需要一家铺或有声望的人士作保;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该家的规定;货物未交清前没有休息天等。
驼倌中还有两名锅头,他牵引的骆驼拉的不是货物,而是全房子途中的口粮、副食品、炊具、大水桶、牲畜精料以及饮驼用的水槽等用具。口粮主要是白面、莜面、干馍、炒面、炒米,副食品主要是黄酱、黑酱及肉炸酱。如有客人与驼队随行,还有驼客人所需的各种点心。到了宿营地后,锅头要承担搭锅做饭及相关杂务。
在驼队中,还有一只小狗群,八九只到十来只不等。归化城大的商号都有自己的养狗场,养狗数百只,驼队出行时抽派。其中走外蒙古、新疆的是“巨獒”。巨獒是外蒙古种,体形壮大,性格凶猛,用以沿途保护驼队安全。当驼队遇有匪盗和野兽时,巨獒舍生忘死,拼力保护,多有死伤。有时巨獒还能承担“信使”作用。
驼倌沿途生活艰苦,报酬却低。报酬方式有多种。以清末归化城走后营为例,一种是月得白银1两2钱,但分给1峰骆驼由其自行起运贩卖,收入归己,免除运费,成为一趟驼路收入的大头;一种是月得白银2.5两,也可带一些货物自行贩卖,收入归己。若行前缺钱购货,商号还赊给一些,回来后结账,所欠之账则按月计息;还有一种是月得白银4两,但不许本人携带任何货物。驼倌在驼路期间用的日常伙食、夏衣冬衣及毛鞋毡被等,由驼主供给。
驼倌的结局反差很大。有的驼倌终其一生,因种种原因始终处于贫困状态。也有的驼倌因走驼路而发家致富。
五、拉骆驼呀苦难言 春夏秋冬没消闲
———驼倌在驼路上的艰辛生活
拉骆驼呀苦难言,春夏秋冬没消闲。
日头晒呀沙子烤,一天一天真难熬。
吃苦受累都好说,就怕天阴下大雪。
风绞雪呀疯狂吼,浑身发冷腿发抖。
大雪封山一片白,拉骆驼呀苦难挨。
走一步呀挪一步,悠悠晃晃不到头。
走弯腿呀累弯腰,家里缺吃又缺烧。
风里来呀雨里去,走不完的路受不完的罪。
这是归化城的驼倌,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唱的爬山调,道出了驼路上的艰辛生活。当时还有“赶车下夜拉骆驼,世上三般无奈何”的顺口溜流传。
当商号或驼运店揽妥货物、组成驼队、决定起运日期后,全房子的人就要迅速作好各项准备。对驼倌来讲,主要是绑好货驮子。一峰驼驮左右两个货驮子,货驮子必须绑紧绑牢,而且两边的重量要相等。为保护驼背,装货驮子时,先给骆驼身上披一个驼屉,上面再垫一块薄草垫子,然后装货驮子。驼倌自身,要从脚到小腿裹好用细驼毛线织成的裹脚带子,再穿上肥又大的牛鼻子鞋。冬天则要穿老羊皮裤,上身内穿夹袄、小羊皮袄,外穿短皮袄,头带毡帽,外包一条蓝布巾,这身穿戴足有三四十斤重。驼路上驼倌除了自身穿戴没铺没盖,只有一个长方形的口袋,内装自用的碗、筷、针钱包及骆驼用的鼻郎、节槽子(拴鼻郎用的短毛绳)和驼缰绳等用品。驼队一上路,前后蜿蜒几里长,打头的骆驼货驮子插着商旗,驼铃在风中叮当作响,构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驼队一般日宿夜行,每到一个住宿地,驼倌首先让骆驼卧倒,卸下货驮子,然后分三班轮流给骆驼放牧和饮水。其余驼倌则在先生的带领下,有的负责搭架帐篷,挖土垒灶,有的则到四周给拣柴禾和牛羊驼粪作燃料。放牧骆驼在夏季且遇有水草好的地方比较容易,但须察看草场,如有种醉马草,骆驼十分爱吃,但吃后就会东倒西歪,走不了路,方法就是给骆驼灌两碗醋;还有种爬地草,骆驼吃了就逐渐消瘦甚衰弱,驮力下降。另外冰雹打过的草骆驼也不能吃,吃了则泻肚不止。在冬季或在沙漠戈壁路上,放牧骆驼就要走很远的地方。人畜饮水,要防止误饮苦水、咸水甚至毒水。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井水冰凉,驼倌打水饮完所有骆驼,手臂都冻成硬棍。如遇雨雪天干柴禾找不到或找不足,全队人员就只好拌炒面就酱凑合。
驼路上的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在沙漠戈壁上,烈日当空时,滚烫的沙粒可煮熟鸡蛋,人热得难以忍受。有时瞬间会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甚至能将人畜和货物刮得无影无踪;有时又会雷雨交加,将人畜淋得浑身湿透,打颤发抖。一旦遇上此类天气,就得迅速就地住下,以保人畜货物安全。在去往新疆的驼路上,有时十几天没有水,全靠驮的水维持生命。驼路上还出现骆驼生病死亡等情况,这就要把这些骆驼所驮的货,放在一起派人看守,走到下一站后再派驼倌牵引骆驼拉回,让其余骆驼分担,这就延长了行程的日期。
驼路上还可能出现其他意外情况。有时遇到匪盗来抢人掠物,驼队防卫抵抗过程中全会有人畜伤亡。军阀混战时代还有一些地方私设税卡,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甚至派武装人员寻找驼队强行收税扣货,使驼队苦不堪言。
六、驱驼市马语哗然 乞布求茶列帐前
———驼运进出的主要货物
驱驼市马语哗然,乞布求茶列帐前。
但得御寒兼止渴,生涯初不赖金钱。
这是清初康熙年间当过外交官的钱良择所写《竹枝词》中的一首,生动地描写了草原市场上蒙古族群众赶来骆驼出售兼寻求布匹茶叶的热闹场景,而且盛行以物易物的方式。史籍还载:“塞外不用银钱,专喜黑茶、青蓝梭布,往往牵牛羊驼马来易。”(清·张鹏翮《奉使俄罗斯日记》)。这说明,茶叶、布匹是驼运进去的大宗货物,而牛羊驼马等牲畜是购回的主要产品。
蒙古高原畜牧业发达,活畜及肉、皮、毛等畜产品十分丰富,皮毛加工、金银铜器制作等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广袤富饶的大地上,生长着许多珍贵的野生动植物,野兽皮张、野生药材、木材等,都为内地所需。此外,还有金、银、盐等矿产,虽然内地也有,但贩运回来“其利最广”。而内地农业和手工业发达,茶叶、布匹、绸缎、粮食、生烟和各种日用品,均为蒙古族所需。一般牧民能够“御寒兼止渴”即已满足,而王公贵族、宗教上层人物和清廷驻当地的官衙军营,迎来送往,交际广泛,用度奢华,生活铺张,对内地商品更是要求种类繁多、务求精美。因此,各驼队都是根据蒙古高原需要组织货源。货源既有归化城或内蒙古地区生产的,更多的是从内地组织的。大盛魁就号称“集廿二省之奇货裕国通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驼运的商品“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几乎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茶烟酒糖、海味等副食品类;(2)粮油及粮油制成品类;(3)布匹、绸缎和其它棉丝织品类;(4)木器、铜器、铁器、竹器、瓷器等日用品类。(5)药品药材类。
茶叶无疑是运往蒙古高原的最主要产品,因而归化城通往外蒙古、新疆乃至俄罗斯、哈萨克等地的驼路,又被称为“茶叶之路”。大盛魁的小号“三玉川”设在山西祁县,也是该县最大的茶庄,在湖南、湖北采制各种砖茶。因驼队装砖茶的箱子大小固定,按装箱块数,分别称二四茶、三六茶、三九茶。大盛魁根据蒙民口味,对砖茶制作不断改进。相沿日久,蒙民对“三玉川”品牌砖茶极大信任,尤喜“三玉川”的三九砖茶。因砖茶质量、重量稳定,又发展成具有货币性质的等价物。如清末乌里雅苏台的市场上,一块三九砖茶可换15斤绵羊肉、两张绵羊皮、7斤绵羊毛,14块三九砖茶换1匹马。大盛魁每年往外蒙古运输5 000箱左右砖茶,盛时上万箱。此外,还有花茶、红绿茶、龙井、毛尖、普洱、米心茶(用红茶末制成)等,称为细茶。
从外蒙古和新疆采购运回的产品,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1)活畜和肉、皮、毛等畜产品;(2)野生动物裘皮,如貂、狐、豹、狼、灰鼠、獾子等皮;(3)土特产类,如外蒙古所产鹿茸、羚羊角、麝香、贝母、枸杞等珍贵药材,新疆所产哈密瓜、葡萄、香梨、石榴等瓜果;(4)盐类,主要是草原上的池盐;(5)木材类,主要是外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板材。
活畜及畜产品始终是各商号从外蒙古购回的大宗产品。向归化城返回时驼队还要有专门的马把式、羊把式,负责沿途赶马赶羊。俄罗斯人波兹德涅耶夫1892年(光绪十八年)来蒙古高原考察后所著《蒙古和蒙古人》一书记载:
呼和浩特商人用商品从蒙古换回骆驼、马、牛、羊,再赶到离呼和浩特50俄里以外的蒙古草原上,并交给呼和浩特城市的“贩子”,由他们与买主作价卖出。骆驼主要卖给“专门从事运输业的中国内地和长城以北的一些商号,马匹运往长城以南地区,远到上海、广东一带”;牛的销量不大,几乎全部供应呼和浩特本地之需;“羊则供应北京、河南、山西及其他地方”。牲畜贸易额很大,仅羊一宗,呼和浩特本地就销售20万只,北京几家商号买走50万只。但是,这样的销售量与十几年前相比,已然大大下降了。
驼队除了给指定商号运送货物外,有时还做零星售货的生意。在蒙古草原,有的组织驼队,带着帐篷,驮着大量货物出去;有的用三五峰骆驼,住在蒙古人家中做生意。驼倌们从外面贩运回来有自主处置权的物品,则在归化城内批发或零售。
结 语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而且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外蒙古封建主宣布“独立”,归化城在外蒙古商号的财产货物被烧毁抢掠不计其数,不少商铺被迫撤离,元气大伤。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置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绥远将军为都统,又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称归绥,土默特副都统改为土默特别旗总管。
1921年,外蒙古发生革命正式宣布独立,封锁了通往内蒙古的主要路口,归化城到外蒙古的驼路逐渐断绝,少数驼队转向前往新疆的小西路。此年张绥铁路通车,1923年又延伸到包头,京包铁路全线贯通,同时修通多条公路,汽车也逐渐增多,归绥与内地的驼路大都被铁路、汽车运输所取代。1927年国民政府将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定归绥为省会,改都统为省政府主席。1930年军阀全树仁称霸新疆,西路又日益衰落。只有少数驼队往返于绥远省内及宁夏、甘肃承揽短途运输。此期间军阀混战,归绥过往驻扎军队繁多,军纪败坏,商民负担沉重且损失巨大,称雄二百余年的大盛魁也于1936年倒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0月归绥沦陷。在日寇统治的8年间,为达掠夺中国资源,“以战养战”之目的,规定所占地区的各种牲畜、畜产品、粮食等必须由日本公司或日本控制的伪政权公司经营,完全垄断了归绥的商业,驼运业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多种原因相互交织的结果,归绥市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仅余1 300峰骆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归绥市剩余的驼户组织起来,成立了驼运合作社。1954年,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归绥市改为呼和浩特市。随着包(头)兰(州)、集(宁)二(连浩特)、兰(州)新(疆)等铁路干线的修通和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呼和浩特市的驼运业于50年代中期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如今,人们只有在城市公园、草原沙漠旅游点,才能见到骆驼的身影,或领略骑驼的感受。至于想见到成群的骆驼,则要深入到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乌拉特、阿拉善等草原的深处。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