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五期
  • (读书园地)母亲与山丹花
  • 在碧绿清新的草丛和一株株野山杏灌木的簇拥下,美丽的山丹花尽情地绽放着,为整个山坡洒上火红色的激情。这是扎鲁特旗南部一座小山坡夏日美丽的景色。母亲和父亲走过他们共同生活的62年,长眠在这里已有几年了。母亲渴望能够读书,能够自由的读书。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她的渴望仿佛来自她的灵魂,是那么地强烈,那么地持久。80多年前的一天,在明媚的阳光下,姥爷坐在开满山丹花的原野上开始教母亲她们学习字母。于是,那一天、那一刻的甜美和身旁朵朵盛开的山丹花就成了深深铭刻在母亲心中的幸福。母亲喜欢山丹花,喜欢它的嫣红,更喜欢它的坚韧。

    岁月迷离,往事如歌。

    1924年,母亲出生在库伦旗的一个偏僻村庄。姥爷兄弟三人是当时科尔沁草原少有的文化人——“先生”。是太姥爷付出三头牛的代价,请私塾先生在家教的书。姥爷喜欢拉四胡,喜欢读书。他有三大包裹书,只要有空就从柜里拿出书“看”,确切地说摆弄书,不让母亲她们动。母亲渴望能够读懂它们,就多次央求姥爷教她认字。姥爷总是让她等等、再等等,等到舅舅长大时一起教。要知道母亲比舅舅大5岁哩!母亲清晰地记得:11岁那年,一天上午,姥爷坐在山丹花盛开的原野上,开始给她们教字母了。于是,那个幸福的瞬间和怒放的朵朵山丹花成了母亲心中永远的情结。母亲放牧时就在地上练习学过的内容,心理充满了希望,坚信总有一天能够读懂书上那美丽的文字。可是,蒙文的辅音还未教完,舅舅就得了重病,全家都为给舅舅看病而忙碌着。再后来姥姥去世了,母亲忙着照顾全家人的生活。学习就这样中断了。

    17岁那年,母亲嫁到我们家。上有严厉的公婆,下有几个年幼的孩子,哪有读书的可能啊!日子在繁重的劳作当中艰难地继续着……读书的愿望,也就慢慢搁下了。那个开满山丹花的上午,永远地定格在母亲心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扫盲运动”开始的时候,村里组织村民学习蒙文字。给每户发了一块小黑板,教员是村书记 。集中学习时,母亲去不成,因为她要照顾孩子们,就鼓励父亲去听课学习。每当父亲去听课,她就站在门口深情地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书记偶尔夹着一个小黑板,到家里教一点,母亲就把那一点内容牢牢记住。乌鸦站在猪身上说:“你太黑了”。猪说:“你比我还黑哩!”这个故事就是母亲当时学的。当我们几个孩子互相不服气时,母亲就把那个故事讲给我们听。在深深的惋惜中,也只能与读书又一次擦肩而过,学习运动很快就结束了,母亲还是不识字,庆幸的是父亲识字了。

    在母亲讲述神奇而神秘的故事中,我们走过孩童时期。英雄格斯尔及凶恶蟒古斯的生动形象,永远印在我们心中。特别是那个懂鸟语的公冶长的故事最吸引人了。母亲常引用《明贤集》的话语教育我们,二十四史和二十四孝里的词语也在母亲的话语中常出现。据说,母亲就是听着姥爷那样的讲述长大的。

    当我们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倾其所有送我们兄弟姐妹9个陆续都上了学。当我们放学回家,母亲就会嘱咐我们一定要好好听老师的课,认真读书等。夏天放学回来路过原野时,我们总会为母亲摘采一朵鲜艳欲滴的山丹花,插在她高高梳起的发髻上,母亲微笑着……

    母亲常常对我们说,不识字的人就和有眼无瞳的人一样。文字和人一样,有头有尾。要求我们把书本放整齐,决不能倒着放,有字的东西不能用脚踩,不可以随意折书撕书,不可以躺着看书,看书的时候不能吃东西。在母亲眼中能够读书的人很了不起。前村有位女孩名叫阿拉腾嘎日迪,是一名民办老师。母亲敬佩她,给三姐起了和那位老师同样的名字,希望姐姐和她一样有文化。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9人对“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向往和憧憬。读书成了我们的信仰。记得,冬季的夜晚,我们大家点着自制的煤油灯,围着火坐着,听哥哥们轮流念《青史演义》等故事书,母亲是最忠实的听众,总是早早坐在那里等候。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真让人难以忘怀呀!岁月如梭,想来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母亲年迈了。总是静静地听父亲为她读《五传》等故事书或是收听收音机里的节目。有时叨咕姥爷三大包裹书的下落。她非常自责没保护好那些书。其实,舅舅把那些书借给别人、弄丢是我家搬到扎鲁特旗后的事。我们安慰母亲说那事不怪她的,要怪就怪那个灰色年代 。母亲进入髦耋之年后,总在感叹说她这辈子没能读书是特别遗憾的一件事。母亲渴望来生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会读书的人。来生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词,也是一个承载着愿望的词。一次又一次与自己的梦想错过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虽然母亲在我们身上甚至在我们孩子身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终究不是自己。我们开导母亲说:你是有文化的呀,你唱的民歌,讲述的民间故事,讲究的习俗,哪个不是文化呢?只是你不识字而已。学习的方式很多,读书只是其中一个方式罢了。母亲很严厉地反问:“还有什么方式比读书学习更好?”我们无言以对。

    一个寒冷的夜晚,母亲走了。弟弟从大洋彼岸打电话提醒我们:在请喇嘛给母亲超度时,记得重点提起母亲来生要当读书人的愿望。弟弟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他并不相信有来生这一说。可是,他依然虔诚地双手合十,祈祷母亲的愿望能够实现……

    在香烟缭绕的佛堂里,经师特别诵了一段祝愿母亲来生要成为有文化的人的经文。一段经文,包含了太多的祝愿,也载着太多的遗憾。在诵经的韵律中,透过依稀朦胧的空气,我似乎又看到了母亲熟悉的身影,看到了母亲微笑着向我走来……

    母亲一生未能识字。但是从没有放弃过读书的理想,从未停止过用其它各种方式学习啊!她的理想象盛开的山丹花一样美丽芬芳。她守望理想的心象山丹一样坚韧!我崇拜山丹的智慧!它总是把根深埋在土壤里,躲过冬季的严寒,等待着春季的温暖滋养,最后拥抱着夏季的阳光,静静地绽放。

    在梦里,我回到了童年。母亲充满爱意地牵着我稚嫩的小手,在开满山丹花的原野上放着牧……山丹花璀璨无比!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读书园地)母亲与山丹花
  • 在碧绿清新的草丛和一株株野山杏灌木的簇拥下,美丽的山丹花尽情地绽放着,为整个山坡洒上火红色的激情。这是扎鲁特旗南部一座小山坡夏日美丽的景色。母亲和父亲走过他们共同生活的62年,长眠在这里已有几年了。母亲渴望能够读书,能够自由的读书。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她的渴望仿佛来自她的灵魂,是那么地强烈,那么地持久。80多年前的一天,在明媚的阳光下,姥爷坐在开满山丹花的原野上开始教母亲她们学习字母。于是,那一天、那一刻的甜美和身旁朵朵盛开的山丹花就成了深深铭刻在母亲心中的幸福。母亲喜欢山丹花,喜欢它的嫣红,更喜欢它的坚韧。

    岁月迷离,往事如歌。

    1924年,母亲出生在库伦旗的一个偏僻村庄。姥爷兄弟三人是当时科尔沁草原少有的文化人——“先生”。是太姥爷付出三头牛的代价,请私塾先生在家教的书。姥爷喜欢拉四胡,喜欢读书。他有三大包裹书,只要有空就从柜里拿出书“看”,确切地说摆弄书,不让母亲她们动。母亲渴望能够读懂它们,就多次央求姥爷教她认字。姥爷总是让她等等、再等等,等到舅舅长大时一起教。要知道母亲比舅舅大5岁哩!母亲清晰地记得:11岁那年,一天上午,姥爷坐在山丹花盛开的原野上,开始给她们教字母了。于是,那个幸福的瞬间和怒放的朵朵山丹花成了母亲心中永远的情结。母亲放牧时就在地上练习学过的内容,心理充满了希望,坚信总有一天能够读懂书上那美丽的文字。可是,蒙文的辅音还未教完,舅舅就得了重病,全家都为给舅舅看病而忙碌着。再后来姥姥去世了,母亲忙着照顾全家人的生活。学习就这样中断了。

    17岁那年,母亲嫁到我们家。上有严厉的公婆,下有几个年幼的孩子,哪有读书的可能啊!日子在繁重的劳作当中艰难地继续着……读书的愿望,也就慢慢搁下了。那个开满山丹花的上午,永远地定格在母亲心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扫盲运动”开始的时候,村里组织村民学习蒙文字。给每户发了一块小黑板,教员是村书记 。集中学习时,母亲去不成,因为她要照顾孩子们,就鼓励父亲去听课学习。每当父亲去听课,她就站在门口深情地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书记偶尔夹着一个小黑板,到家里教一点,母亲就把那一点内容牢牢记住。乌鸦站在猪身上说:“你太黑了”。猪说:“你比我还黑哩!”这个故事就是母亲当时学的。当我们几个孩子互相不服气时,母亲就把那个故事讲给我们听。在深深的惋惜中,也只能与读书又一次擦肩而过,学习运动很快就结束了,母亲还是不识字,庆幸的是父亲识字了。

    在母亲讲述神奇而神秘的故事中,我们走过孩童时期。英雄格斯尔及凶恶蟒古斯的生动形象,永远印在我们心中。特别是那个懂鸟语的公冶长的故事最吸引人了。母亲常引用《明贤集》的话语教育我们,二十四史和二十四孝里的词语也在母亲的话语中常出现。据说,母亲就是听着姥爷那样的讲述长大的。

    当我们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倾其所有送我们兄弟姐妹9个陆续都上了学。当我们放学回家,母亲就会嘱咐我们一定要好好听老师的课,认真读书等。夏天放学回来路过原野时,我们总会为母亲摘采一朵鲜艳欲滴的山丹花,插在她高高梳起的发髻上,母亲微笑着……

    母亲常常对我们说,不识字的人就和有眼无瞳的人一样。文字和人一样,有头有尾。要求我们把书本放整齐,决不能倒着放,有字的东西不能用脚踩,不可以随意折书撕书,不可以躺着看书,看书的时候不能吃东西。在母亲眼中能够读书的人很了不起。前村有位女孩名叫阿拉腾嘎日迪,是一名民办老师。母亲敬佩她,给三姐起了和那位老师同样的名字,希望姐姐和她一样有文化。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9人对“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向往和憧憬。读书成了我们的信仰。记得,冬季的夜晚,我们大家点着自制的煤油灯,围着火坐着,听哥哥们轮流念《青史演义》等故事书,母亲是最忠实的听众,总是早早坐在那里等候。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真让人难以忘怀呀!岁月如梭,想来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母亲年迈了。总是静静地听父亲为她读《五传》等故事书或是收听收音机里的节目。有时叨咕姥爷三大包裹书的下落。她非常自责没保护好那些书。其实,舅舅把那些书借给别人、弄丢是我家搬到扎鲁特旗后的事。我们安慰母亲说那事不怪她的,要怪就怪那个灰色年代 。母亲进入髦耋之年后,总在感叹说她这辈子没能读书是特别遗憾的一件事。母亲渴望来生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会读书的人。来生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词,也是一个承载着愿望的词。一次又一次与自己的梦想错过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虽然母亲在我们身上甚至在我们孩子身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终究不是自己。我们开导母亲说:你是有文化的呀,你唱的民歌,讲述的民间故事,讲究的习俗,哪个不是文化呢?只是你不识字而已。学习的方式很多,读书只是其中一个方式罢了。母亲很严厉地反问:“还有什么方式比读书学习更好?”我们无言以对。

    一个寒冷的夜晚,母亲走了。弟弟从大洋彼岸打电话提醒我们:在请喇嘛给母亲超度时,记得重点提起母亲来生要当读书人的愿望。弟弟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他并不相信有来生这一说。可是,他依然虔诚地双手合十,祈祷母亲的愿望能够实现……

    在香烟缭绕的佛堂里,经师特别诵了一段祝愿母亲来生要成为有文化的人的经文。一段经文,包含了太多的祝愿,也载着太多的遗憾。在诵经的韵律中,透过依稀朦胧的空气,我似乎又看到了母亲熟悉的身影,看到了母亲微笑着向我走来……

    母亲一生未能识字。但是从没有放弃过读书的理想,从未停止过用其它各种方式学习啊!她的理想象盛开的山丹花一样美丽芬芳。她守望理想的心象山丹一样坚韧!我崇拜山丹的智慧!它总是把根深埋在土壤里,躲过冬季的严寒,等待着春季的温暖滋养,最后拥抱着夏季的阳光,静静地绽放。

    在梦里,我回到了童年。母亲充满爱意地牵着我稚嫩的小手,在开满山丹花的原野上放着牧……山丹花璀璨无比!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