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爱我中华,必须知我中华。史志资源就是民族历史的载体,灿烂文化的缩影,山水精神的诠释,爱国主义的教材。世界可以从这里看中国,中国可以从这里观古今、知兴替、晓民意。
为什么说《二十四史》只是半部中华历史,另外半部历史是没字的,写在青青的草原上!中华文明的主源,不仅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还有草原文化!
为什么说昭君文化是汉民族与匈奴族共同创造的和谐文化?两千多年过去,反映昭君和昭君文化的精神产品近千篇说明了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新节日何其多,为什么《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高度赞扬是偶然的吗?成吉思汗故乡文物精品展在大洋彼岸引起轰动,《成吉思汗———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大展》在中华世纪坛好评如潮说明了什么?《内蒙古地方志》的专论“成吉思汗陵寝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为何被国家权威的新华网全文转载?北京专家为何要说这是“成陵保卫战”中国学者“网上第一篇”?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史志研究者给内蒙古地区形象定位概括的五句话为何深受欢迎?因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历史的后院,马背民族的圣地,昭君出塞的地方,成吉思汗的故乡”,准确科学地反映了内蒙古历史真实和草原民族的特殊贡献。
史志资源的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全社会都应重视史志工作。要把它当做战略资源,搞好整合,搞好转化,搞好宣传,创出名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文化大区(省市)离不开它,建设旅游大区离不了它,优化投资软硬环境离不了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离不了它,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更离不了它!
有人说:“刮目看史志,史志本无价”。我们完全同意。它代表的乃是“经国之大事,盛世之伟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