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一期
  • (异域观感)欧行观感
  • 200310月,我随团参观法兰克福书展时,仅用十二天,就走了欧洲八个国家。以至于拍了许多照片,有的已辨别不清是在哪里“留影”的了。既没深入,又没做笔记,想要写点东西,实在是难事。不过,在走马观花之中,我还是有着不少深刻记忆和观感的,还是有着写点东西的愿望和冲动的。

    我们这次欧洲之行走了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及梵蒂冈这八个国家。一路上,所经所到之处,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川流不息的各种汽车,就是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和水面清净的河流湖泊,不是造型精美的房屋建筑和历史悠久的人物雕塑,就是和谐秀丽的碧草鲜花和悠然自得的候鸟游鱼……。让人望不见一处荒山秃岭,看不到一片儿明沙弃地,瞅不见一座危房烂壁,瞧不到一堆儿瓦砾垃圾……。莱茵河从法兰克福流过,塞纳河从巴黎流过,多瑙河从维也纳流过……;荷兰为水域之帮,到处都可以见到水面;威尼斯乃水上之城,河道遍布城内……,我也没见到什么漂浮物,更没嗅到难闻的气味。在威尼斯城边临海的一个广场上,或立或行或飞着许许多多的鸽子。不管有多少人走向它们,站到它们中间拍照,它们都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那样友好。在鸽群附近,坐着一个卖鸽食的慈祥的老者。人们纷纷走过去,花一两个欧元买一把两把玉米粒儿,回头向鸽子抛撒。这时,那些鸽子就会扑楞楞地飞过来,有的落在抛撒者的头上,有的落在肩上,有的落在胳膊上,有的索性就落在手上,让人感到是那样的可亲可爱。让你不由得不拍照,让你无论如何也会记得那些镜头是在何时何地拍下的。1972年曾在慕尼黑举办过奥运会。在奥运会使用过的一个场馆旁,有一泓狭长状湖水,水上架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制作的小桥。从桥上往附近的水面上看,我们不仅看到了几只野鸭正在悠闲自在地凫水,竟然还看到两只白天鹅在岸边引颈伸翅!我们伏在桥栏上,低下头再往下看,呵,有那么多好大好大的鱼在水里不紧不慢地游着。我们当中有人带着面包。当他把面包掰碎,抛撒下去的时候,湖水立刻响起一阵哗哗的响声,只见那么多鱼头串出了水面,张大着嘴,争抢了开来。还有好多好多的鱼,从远处也疾游了过来……

    我在欧洲时,常常仔细观察;回国后,也反复思索,为什么欧洲的生态环境会那么好呢?为什么在欧洲能看到诸多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景致呢?看来看去,想来想去,我得出的结论是:关键在人,在于国民整体素质之高,在于人们长期形成的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自觉讨诸行动。

    我在欧洲看到,所有的货运车辆都是封闭式的,没有一辆是将货物敞露在外面的。因而,既看不到超高的现象,也看不到跑、冒、滴、漏的现象,更看不到粉尘飞扬的现象。我还看到,为了节省土地,充分得用土地,有的楼房竟然建在了公路的上方。就是说,汽车要从楼房的底下穿过。连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郊外飞机场上的一段跑道,也是建立在高速公路的上方的。我们乘坐的车子经过那里时,恰遇一架飞机从我们的上方滑行而过,让我们觉得非常有趣。我还注意到,在荷兰,由于河流多,湖泊多,耕地少,草场少,有不少牲畜被人们用船载到了四面环水的草地上在放牧。我还注意到,在欧洲,不管走到哪儿,也很难看到街面上有废纸、塑料袋、饮料瓶之类的垃圾。人们总是自觉地走近垃圾箱,将废弃的东西抛进去。尤其是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这些国家,无论漫步在大街上,还是行走在小巷里,都很难发现一个烟头或一片废纸。受这种环境及氛围的影响,我们这些“老外”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再不敢像在自己国内一般随意扔这抛那,更不敢随意吐痰了。如果有那些不良行为,就觉得像犯了罪似的。我还一再注意到,在欧洲,之所以到处是森林,是树木,是花草,除了大自然的特别恩赐外,关键在于那里的国家和人民群众长期形成地对生态环境的珍视、关爱与营造的习俗。乘坐在旅行车上,观看高速公路附近的林地,我看到有许多林木都是成排成行的,显然都是人工栽植而成的。而且,从树高和树径来看,也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而成就的。

    我在国内下饭馆、进酒店用餐时,最不喜欢在大厅里就座。因为,吼叫声、吵闹声、喧嚷声常常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让人心烦,让人头疼,让人食欲大减。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有时还会遇见酗酒者或漫骂、或摔打、或跌卧、或呕吐的一幕幕。然而,我们在欧洲那些天,每顿每餐都在宾馆、饭店的大厅里就餐,也没有发现这类现象,没有留下这种感受。让人感受深刻、记忆深刻的是,人们在用餐时总是静悄悄地,没有人大声说话不说,连叽叽咕咕小声说话的声音和吧叽吧叽大声嚼东西的声音都很少听到。

    我们在欧洲既住过较大的星级宾馆,也下榻过不大的郊外旅店。可无论在哪儿,都让人感到不仅房间和铺盖整洁雅致,而且楼里院内都美观幽静。不像在我们国内住大点儿的宾馆尚可,若住小旅馆或小招待所就难免受干扰,受刺激,而得不到舒适休息。回国后,我曾到北京较长时间地出了一趟差,为给单位节省宿费而住了两个来月的小招待所。入住于那家小招待所里的人,有的,夜间十来点钟还在楼道里大声喧哗,或咣地不管不顾地开门关门,有的,甚至过了凌晨,还在隔壁大声聊天或放着电视……。好在我还没有多么严重的神经衰弱的毛病,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然,可就惨了。

    我们所途经的那些加入了“欧盟”的国家,如今,不仅没有国门及哨卡,不需要办理任何出入境手续,车和人就可以从高速公路上径直而过,而且,除了法国和意大利有为数很少的收费站以外,其它国家是没有一个收费站的。谁都知道,像德国、法国、意大利那些国家都是汽车工业颇为发达的国家,“宝马”、“奔驰”、“奥迪”等许多世界名车都产自那里。我们这次欧洲之行,真是大开了观赏汽车的眼界。我们乘坐着一辆“奔驰”中巴,从法兰克福出发,一路上,无论是行驶在城内的主要街道,还是奔驰于城外的高速公路,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非常漂亮的汽车一辆接一辆、一排又一排,像宽广而又漫长的河流似地铺天盖地般地“流淌”着。即使进了小街小巷,也会看到,到处跑着小汽车,停着小汽车。让人不禁一再赞叹,真是汽车的王国!真是汽车的世界!让人感到特别惊奇的还有,一路上,我们很少看到交通警察,很少遇到塞车,更没有发现交通肇事现象!那些国家的交通秩序何以如此良好呢?为我们驾车的德国司机皮克曾在第一次行车前,从车上拿出个有着刻度和数字的圆盘给我们看。我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他说的话。陪同我们的华人向导小周给我们解释,那圆盘是用来记录司机们每日驾车的里程、时间和时速的。如果超过了限定的数字,管理部门就会做出违章处罚。我在路途上注意到,尽管我们乘坐的那辆车那么新、那么好,皮克也不开快车。而且,每跑一段时间,都要将车停到休息站点上休息一会儿。每天驾车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0个小时。我还观察到,在那些国家,很难见到汽车修理厂;很少见到旧车,连半新不旧的车都很难见到。我还注意到,在那些国家,根本看不到路面上有坑坑洼洼的破损现象,根本看不到有“豆腐渣工程”。我还观察到,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延伸到野外的高速公路两侧也安装着漂亮的路灯。到了夜晚,灯火通明的。我还注意到,在那些国家的城市里,即使是小街小巷,都设有红绿灯标识,人们都认真地遵守着规则。

    我们路经的那些欧洲国家的城市,尤其是法兰克福、科隆、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巴黎、维也纳、威尼斯和罗马等城市,名胜古迹真可谓历史悠久,举世闻名,且壮丽辉煌,比比皆是,又保存得非常好。那些名胜古迹一般来说都向游人开放,很少遇到有卖门票的,也不见什么人为破坏的痕迹,更不见有人在你面前做出不文明的举动。那些城市一般都建有市政厅、市政广场以及宫殿、教堂等等,一般都竖有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形象逼真的优美精致的人物雕像和其它雕塑,有的经历了数百年,有的经历了上千年,有的甚至历经了两千多年,依然还是那么巍峨,那么完美,那么壮观。徜徉于它们的近处,俯视于它们的一旁,我常常不由得想到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经历了那么久远的岁月,经历了那么繁多的世事沧桑,这些名胜古迹,这些雕像雕塑,还会保存下来,且保存得如此之多、如此之好呢?为什么在这里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种教义的人们各自建起的教堂,都能够共存共在呢?为什么我们还能在德国小城特立尔瞻仰到保存得非常完好的马克思故居呢?陪同我们的华人向导小周曾对我们说,欧洲人的明显特点就是,能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能够包容各种宗教信仰;他们不把马克思视为敌对派或反对派,而是作为思想家和历史伟人对待。因此,他们不因教因派因人因事而及物,很难做出损坏、破坏、毁坏之类的行为,名胜古迹也就保留、保存、保护得比较好。我想,小周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次欧洲之行,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有德国司机皮克那严谨、踏实、勤劳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们每天每次出发前,皮克都要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早一些出现在车旁。他从不让我们自己将箱包装入汽车的后备箱,也不让我们自己拿下来,而总是由他一个人不辞辛劳地一只一只地往上装,到达住地后再由他一个人一个一个地往下拿。我想,也许他认为这样做是他分内的事;或许他担心我们自己动手会搞乱了,闹出差错来吧?我还注意到,每当用餐时,皮克也不和我们坐到一起,而是自己吃自己的。平时,我们要给他点什么,他也不要,唯恐占了别人的便宜。

    我们走过的那些欧洲国家也并非是世外桃源,人间天堂,也并非什么都好,好得无可挑剔,无可指责。在吃的方面,那些国家在品种上就不如我们的丰富,在味道上适合我们口味的就不多,尤其是到中餐馆吃中餐,不仅让人感到饭菜的品种过少,味道不够香,不够鲜,而且价格也好贵。在穿的方面,商店里的衣服一般来说价格也都比较昂贵。以我们的消费眼光去注目标签上的欧元定价,肯定不会在那儿买,而要回到国内来买。从住的方面来看,宾馆里什么都不错,就是没有开水,让我们这些习惯喝茶的人很是不便。在那些国家,尤其是在法国和意大利,也有扒手。我们当中的一人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参观教堂时,就被扒手盗走了背包里放着的照相机。我们还在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见到过乞讨者。那是一个看上去约五十出头的男子,背着一架手风琴坐在那里不停地演奏着一首首歌曲。在他的前面放着一个小盆,盆底积着一层硬币。我看到有人在经过他身边时,又将一两个硬币投了进去……。

    我想,我们只是匆匆而过地走了短短的那些天,走了那些地方而已,我的记忆以及这篇文字必定是浮光掠影的、浅层次的、挂一漏万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异域观感)欧行观感
  • 200310月,我随团参观法兰克福书展时,仅用十二天,就走了欧洲八个国家。以至于拍了许多照片,有的已辨别不清是在哪里“留影”的了。既没深入,又没做笔记,想要写点东西,实在是难事。不过,在走马观花之中,我还是有着不少深刻记忆和观感的,还是有着写点东西的愿望和冲动的。

    我们这次欧洲之行走了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及梵蒂冈这八个国家。一路上,所经所到之处,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川流不息的各种汽车,就是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和水面清净的河流湖泊,不是造型精美的房屋建筑和历史悠久的人物雕塑,就是和谐秀丽的碧草鲜花和悠然自得的候鸟游鱼……。让人望不见一处荒山秃岭,看不到一片儿明沙弃地,瞅不见一座危房烂壁,瞧不到一堆儿瓦砾垃圾……。莱茵河从法兰克福流过,塞纳河从巴黎流过,多瑙河从维也纳流过……;荷兰为水域之帮,到处都可以见到水面;威尼斯乃水上之城,河道遍布城内……,我也没见到什么漂浮物,更没嗅到难闻的气味。在威尼斯城边临海的一个广场上,或立或行或飞着许许多多的鸽子。不管有多少人走向它们,站到它们中间拍照,它们都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那样友好。在鸽群附近,坐着一个卖鸽食的慈祥的老者。人们纷纷走过去,花一两个欧元买一把两把玉米粒儿,回头向鸽子抛撒。这时,那些鸽子就会扑楞楞地飞过来,有的落在抛撒者的头上,有的落在肩上,有的落在胳膊上,有的索性就落在手上,让人感到是那样的可亲可爱。让你不由得不拍照,让你无论如何也会记得那些镜头是在何时何地拍下的。1972年曾在慕尼黑举办过奥运会。在奥运会使用过的一个场馆旁,有一泓狭长状湖水,水上架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制作的小桥。从桥上往附近的水面上看,我们不仅看到了几只野鸭正在悠闲自在地凫水,竟然还看到两只白天鹅在岸边引颈伸翅!我们伏在桥栏上,低下头再往下看,呵,有那么多好大好大的鱼在水里不紧不慢地游着。我们当中有人带着面包。当他把面包掰碎,抛撒下去的时候,湖水立刻响起一阵哗哗的响声,只见那么多鱼头串出了水面,张大着嘴,争抢了开来。还有好多好多的鱼,从远处也疾游了过来……

    我在欧洲时,常常仔细观察;回国后,也反复思索,为什么欧洲的生态环境会那么好呢?为什么在欧洲能看到诸多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景致呢?看来看去,想来想去,我得出的结论是:关键在人,在于国民整体素质之高,在于人们长期形成的强烈的环保意识并自觉讨诸行动。

    我在欧洲看到,所有的货运车辆都是封闭式的,没有一辆是将货物敞露在外面的。因而,既看不到超高的现象,也看不到跑、冒、滴、漏的现象,更看不到粉尘飞扬的现象。我还看到,为了节省土地,充分得用土地,有的楼房竟然建在了公路的上方。就是说,汽车要从楼房的底下穿过。连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郊外飞机场上的一段跑道,也是建立在高速公路的上方的。我们乘坐的车子经过那里时,恰遇一架飞机从我们的上方滑行而过,让我们觉得非常有趣。我还注意到,在荷兰,由于河流多,湖泊多,耕地少,草场少,有不少牲畜被人们用船载到了四面环水的草地上在放牧。我还注意到,在欧洲,不管走到哪儿,也很难看到街面上有废纸、塑料袋、饮料瓶之类的垃圾。人们总是自觉地走近垃圾箱,将废弃的东西抛进去。尤其是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这些国家,无论漫步在大街上,还是行走在小巷里,都很难发现一个烟头或一片废纸。受这种环境及氛围的影响,我们这些“老外”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再不敢像在自己国内一般随意扔这抛那,更不敢随意吐痰了。如果有那些不良行为,就觉得像犯了罪似的。我还一再注意到,在欧洲,之所以到处是森林,是树木,是花草,除了大自然的特别恩赐外,关键在于那里的国家和人民群众长期形成地对生态环境的珍视、关爱与营造的习俗。乘坐在旅行车上,观看高速公路附近的林地,我看到有许多林木都是成排成行的,显然都是人工栽植而成的。而且,从树高和树径来看,也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而成就的。

    我在国内下饭馆、进酒店用餐时,最不喜欢在大厅里就座。因为,吼叫声、吵闹声、喧嚷声常常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让人心烦,让人头疼,让人食欲大减。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有时还会遇见酗酒者或漫骂、或摔打、或跌卧、或呕吐的一幕幕。然而,我们在欧洲那些天,每顿每餐都在宾馆、饭店的大厅里就餐,也没有发现这类现象,没有留下这种感受。让人感受深刻、记忆深刻的是,人们在用餐时总是静悄悄地,没有人大声说话不说,连叽叽咕咕小声说话的声音和吧叽吧叽大声嚼东西的声音都很少听到。

    我们在欧洲既住过较大的星级宾馆,也下榻过不大的郊外旅店。可无论在哪儿,都让人感到不仅房间和铺盖整洁雅致,而且楼里院内都美观幽静。不像在我们国内住大点儿的宾馆尚可,若住小旅馆或小招待所就难免受干扰,受刺激,而得不到舒适休息。回国后,我曾到北京较长时间地出了一趟差,为给单位节省宿费而住了两个来月的小招待所。入住于那家小招待所里的人,有的,夜间十来点钟还在楼道里大声喧哗,或咣地不管不顾地开门关门,有的,甚至过了凌晨,还在隔壁大声聊天或放着电视……。好在我还没有多么严重的神经衰弱的毛病,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然,可就惨了。

    我们所途经的那些加入了“欧盟”的国家,如今,不仅没有国门及哨卡,不需要办理任何出入境手续,车和人就可以从高速公路上径直而过,而且,除了法国和意大利有为数很少的收费站以外,其它国家是没有一个收费站的。谁都知道,像德国、法国、意大利那些国家都是汽车工业颇为发达的国家,“宝马”、“奔驰”、“奥迪”等许多世界名车都产自那里。我们这次欧洲之行,真是大开了观赏汽车的眼界。我们乘坐着一辆“奔驰”中巴,从法兰克福出发,一路上,无论是行驶在城内的主要街道,还是奔驰于城外的高速公路,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非常漂亮的汽车一辆接一辆、一排又一排,像宽广而又漫长的河流似地铺天盖地般地“流淌”着。即使进了小街小巷,也会看到,到处跑着小汽车,停着小汽车。让人不禁一再赞叹,真是汽车的王国!真是汽车的世界!让人感到特别惊奇的还有,一路上,我们很少看到交通警察,很少遇到塞车,更没有发现交通肇事现象!那些国家的交通秩序何以如此良好呢?为我们驾车的德国司机皮克曾在第一次行车前,从车上拿出个有着刻度和数字的圆盘给我们看。我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他说的话。陪同我们的华人向导小周给我们解释,那圆盘是用来记录司机们每日驾车的里程、时间和时速的。如果超过了限定的数字,管理部门就会做出违章处罚。我在路途上注意到,尽管我们乘坐的那辆车那么新、那么好,皮克也不开快车。而且,每跑一段时间,都要将车停到休息站点上休息一会儿。每天驾车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0个小时。我还观察到,在那些国家,很难见到汽车修理厂;很少见到旧车,连半新不旧的车都很难见到。我还注意到,在那些国家,根本看不到路面上有坑坑洼洼的破损现象,根本看不到有“豆腐渣工程”。我还观察到,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延伸到野外的高速公路两侧也安装着漂亮的路灯。到了夜晚,灯火通明的。我还注意到,在那些国家的城市里,即使是小街小巷,都设有红绿灯标识,人们都认真地遵守着规则。

    我们路经的那些欧洲国家的城市,尤其是法兰克福、科隆、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巴黎、维也纳、威尼斯和罗马等城市,名胜古迹真可谓历史悠久,举世闻名,且壮丽辉煌,比比皆是,又保存得非常好。那些名胜古迹一般来说都向游人开放,很少遇到有卖门票的,也不见什么人为破坏的痕迹,更不见有人在你面前做出不文明的举动。那些城市一般都建有市政厅、市政广场以及宫殿、教堂等等,一般都竖有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形象逼真的优美精致的人物雕像和其它雕塑,有的经历了数百年,有的经历了上千年,有的甚至历经了两千多年,依然还是那么巍峨,那么完美,那么壮观。徜徉于它们的近处,俯视于它们的一旁,我常常不由得想到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经历了那么久远的岁月,经历了那么繁多的世事沧桑,这些名胜古迹,这些雕像雕塑,还会保存下来,且保存得如此之多、如此之好呢?为什么在这里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种教义的人们各自建起的教堂,都能够共存共在呢?为什么我们还能在德国小城特立尔瞻仰到保存得非常完好的马克思故居呢?陪同我们的华人向导小周曾对我们说,欧洲人的明显特点就是,能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能够包容各种宗教信仰;他们不把马克思视为敌对派或反对派,而是作为思想家和历史伟人对待。因此,他们不因教因派因人因事而及物,很难做出损坏、破坏、毁坏之类的行为,名胜古迹也就保留、保存、保护得比较好。我想,小周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次欧洲之行,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有德国司机皮克那严谨、踏实、勤劳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们每天每次出发前,皮克都要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早一些出现在车旁。他从不让我们自己将箱包装入汽车的后备箱,也不让我们自己拿下来,而总是由他一个人不辞辛劳地一只一只地往上装,到达住地后再由他一个人一个一个地往下拿。我想,也许他认为这样做是他分内的事;或许他担心我们自己动手会搞乱了,闹出差错来吧?我还注意到,每当用餐时,皮克也不和我们坐到一起,而是自己吃自己的。平时,我们要给他点什么,他也不要,唯恐占了别人的便宜。

    我们走过的那些欧洲国家也并非是世外桃源,人间天堂,也并非什么都好,好得无可挑剔,无可指责。在吃的方面,那些国家在品种上就不如我们的丰富,在味道上适合我们口味的就不多,尤其是到中餐馆吃中餐,不仅让人感到饭菜的品种过少,味道不够香,不够鲜,而且价格也好贵。在穿的方面,商店里的衣服一般来说价格也都比较昂贵。以我们的消费眼光去注目标签上的欧元定价,肯定不会在那儿买,而要回到国内来买。从住的方面来看,宾馆里什么都不错,就是没有开水,让我们这些习惯喝茶的人很是不便。在那些国家,尤其是在法国和意大利,也有扒手。我们当中的一人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参观教堂时,就被扒手盗走了背包里放着的照相机。我们还在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见到过乞讨者。那是一个看上去约五十出头的男子,背着一架手风琴坐在那里不停地演奏着一首首歌曲。在他的前面放着一个小盆,盆底积着一层硬币。我看到有人在经过他身边时,又将一两个硬币投了进去……。

    我想,我们只是匆匆而过地走了短短的那些天,走了那些地方而已,我的记忆以及这篇文字必定是浮光掠影的、浅层次的、挂一漏万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