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清晨,当我们在餐桌上喝着香浓的牛奶时,你可知道,中国人每消费两杯牛奶,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
夜晚,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华灯璀灿,流光溢彩。你可知道,装扮这座城市的每10盏明灯中,就有7盏是来自内蒙古的电燃亮的。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昔日“天苍苍、野茫茫”的内蒙古,正在向世人展示她的力量和欢颜。
17岁那年,我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远方去当兵。那时,离“皇城根儿”不远的子民们对来自偏远地区的人有着淡淡的优越感和好奇,同室的战友甚至领来别的连队的女兵拜访我这个蒙古人,她们争相索取我穿蒙古袍的照片,她们的谈吐、见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确实让我耳目一新,可是,我还是无法抑制想家的念头。一次,我有事去连部,刚进门就看到了墙上的一张列车时刻表,那上面一溜站名的后面赫然写着——呼和浩特,顿时,心像是被什么撞了一下,我哭了。这4个字代表着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熟悉的军区大院和以往的一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正如一首民歌所唱的那样:“这里好吗?那里好吗?哪里有家哪里好。”
1987年,在北京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一个南京女人竟然问我:“吃过饺子吗?知道烙饼吗?你们有父亲吗?”
1998年3月,我持旅游签证由珠海去香港,海关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久久看着我的名字,读了几遍之后笑着说:“我第一次见到蒙古人”。
是啊!他们不熟悉我们。
常见到一些发达省市的同胞,对美国的50个州如数家珍,甚至对那里的小镇、小城都像自家菜园子一样熟悉,可他们就是不知道、不熟悉、不了解内蒙古,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上班要骑马吗?”过去这样问,现在仍这样问,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他们真的不知道?
去年,在一个晚宴上,一位自认为英俊潇洒的有钱人极虚心地向我请教这个问题,我不动声色:“是啊!每天骑啊!”
“那……你在几楼办公?”
“10楼啊!我们这儿电梯都是特制的,有马的地儿。上了楼,把马拴在消防水龙那儿,我办公。下班一起坐电梯下来……”。
没等说完,大家都笑倒了。那有钱人尴尬地咳了两声,指着我说:“淘气拐(鬼)。”
其实,完全不必如此意气用事,我们过去的贫穷落后是真的,现在的发展也有目共睹:最近5年,内蒙古GDP增速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呼和浩特市连续6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竞争力名列第一,被经济学家称为“内蒙古现象”,令人刮目相看。我想,任什么人也不应该装作不知道内蒙古了。
在这片诞生过无数英雄和诗人的土地上,时间不会白白流过,这仅仅是第一个60年酿造的芬芳奇迹。
让我们共同期待内蒙古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