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一期
  • (工作研究)探索蒙文翻译工作的创新规律
  •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党的方针政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各项事业打开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在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开展的蒙文翻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翻译与其研究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翻译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复杂的再创造工作。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也在进步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蒙文翻译工作得到更好的进步发展?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要勇于创新。在翻译工作中创新,不是重新创制新语言文字,而是遵循语言文字本身的发展规律,首先要理论创新,其次要解决新名词术语的翻译,更重要的是解决好名词术语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的翻译工作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把自己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因循守旧的做法和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多创造新词汇,发展好蒙古语言文字,做好蒙文翻译工作。
        一、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深入研究蒙文翻译工作的开展问题。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翻译工作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因为翻译主要是实践。随着历史的发展,翻译工作中也出现了属于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时期的情况和问题,只有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才能把翻译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向前进。这就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进行理论创新,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更加繁荣发展,蒙文翻译工作也在健康地发展。但是,在其发展中出现和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很明显的,各个领域中新名词术语新词汇层出不穷。给我们蒙文翻译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用发展的思路不断深化发展蒙文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蒙古语言文字新词汇的创造。目前,现实生活中蒙文翻译不一致,术语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较普遍;如:把“和谐”有的翻译成“  ”、“ ”,也有的翻译为“ ”,这对人民群众的使用和理解带来很多不便。有些新名词术语的蒙文翻译都不一致。如:翻译“移动”的有“  ”、“ ” 、“ ”;翻译“知识经济”的有“ ”、“ ”;“手机”翻译成
    ”和“ ”。
        二、要用科学方法开展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创新。在深入开展翻译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把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把握好创造新词汇的规律,使蒙文翻译工作真正能够达到信、达、雅的目标。1、要坚持面向实际、面向群众。我们必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归纳、吸收和研究翻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和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来自实践的新经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以及蒙文翻译工作的实践,是创新发展翻译工作的理论源头。我们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认真总结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不断创造出适应形势,符合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能够接受使用的新词汇,使其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社会用语中随着时代特点和新形势,出现了很多新词汇。如,社会上把“网络”翻译为“ ”。一般情况下,我们若翻译“网络”,基本上翻译成“ ”。但是,“  ”已把传统的带有解释性的译法变为创新翻译,并创造了一个“ ”这个词。当然,我们的翻译工作也要向历史和书本学习。“烧烤”一词的翻译,是人民群众从历史用语中挖掘出来使用的,基本符合“烧烤”的意思。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它译成了“ ”,对这个字,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好像没有“烧烤”的意思,但是,吃烧烤时人们把树枝或竹枝的一头削成尖儿后,把肉类等食物扎串在尖头上烤着吃。所以,蒙古语的“ ”这个字已经把烧烤的整个过程浓缩于这一词语之中,无需再加一些解释性的词语也能表明它的基本含义。2、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创造新词汇,就是在语言学的研究以及理论上取得新的突破;理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针对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科学解答,给予理论说明。翻译工作,不能满足于既有的成果,更不能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必须坚持科学精神,按照学术研究无禁区的原则,勇于创新,敢于研究,大胆回答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认识和把握新词汇创造的规律,不断做出新的理论解释,发展和丰富蒙古语言文字的词汇,真正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可以把有些文字直接或从汉语中或从外语中音译过来使用,省略意译的解释性翻译。如“焖面”一词在民间已经习惯译为“ ”。这个字,在蒙古语中它的词根是汉语的“焖”,但是用于蒙古语时,接了后缀“ ”后,它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蒙古语化的汉语;“希望工程”中的“工程”一词的翻译是“ ”,也是蒙古语化的外来语。像这种借用汉语和外语的词汇很多,我们不妨继续创造性地借用。3、要开展比较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他人的实践。我们既要科学总结蒙古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又要科学研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创造新词汇方面的经验教训和有益做法。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和吸收他人实践经验,开阔眼界,深入系统地研究蒙古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健康发展蒙文翻译事业。现在社会上,“主持人”这一词的翻译,普遍使用蒙古国使用的
    ”。这一词虽然在古老的蒙古语中固然存在,但是在现代生活中翻版运用后,不仅带有一定的创意,而且给人感觉运用的还是比较恰当,人民群众也是愿意接受和使用。英语的“tractor”,汉语中的翻译是根据汉语的使用规律音译成“拖拉机”的,这种翻译不仅突出了汉语形象文字的特点,也体现了拖拉机的拖、拉功能;蒙语中也是音译为“ ”。还有汉语中把英语的“marathon”、“vitamin”音译为“马拉松”、“维他命”,也充分展现了汉字的精妙之处;蒙语也是音译为“ ”、“ ”。这些词的音译使用至现在,是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这些都是我们汲取和传承好经验和好做法的成果。众所周知,英语的外来语最多,从而词汇很丰富,不妨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好的做法和经验,为我所用。
        三、要加强翻译新词汇的理论研究和组织领导。蒙古语言文字新词汇创造理论和规律的研究,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文翻译理论研究也是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强语文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队伍建设,整合专家学者和翻译等各方面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力量对一些名词术语进行联合攻关。在尊重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同时,尊重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翻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学习、工作和物质方面提供有效保障。
        总之,党和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党的民族政策,为广大蒙古语言文字工作者、翻译人员和人民群众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学习使用和研究发展蒙古语言文字工作创造了难得的好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蒙文翻译工作者进一步认清自己肩负的艰巨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上和实践上坚持创新意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向文献和书本学习,借鉴他人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努力多出新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以上所述内容,只是笔者一点粗浅的想法或对社会用语中的一些现象的主观认识,起个抛砖引玉作用。因为本人既不是研究语言的,也不是专门从事蒙古语言文字工作,错误的说法和不正确的提法在所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探索蒙文翻译工作的创新规律
  •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党的方针政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各项事业打开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在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开展的蒙文翻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翻译与其研究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翻译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复杂的再创造工作。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也在进步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蒙文翻译工作得到更好的进步发展?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要勇于创新。在翻译工作中创新,不是重新创制新语言文字,而是遵循语言文字本身的发展规律,首先要理论创新,其次要解决新名词术语的翻译,更重要的是解决好名词术语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的翻译工作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把自己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因循守旧的做法和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多创造新词汇,发展好蒙古语言文字,做好蒙文翻译工作。
        一、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深入研究蒙文翻译工作的开展问题。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翻译工作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因为翻译主要是实践。随着历史的发展,翻译工作中也出现了属于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时期的情况和问题,只有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才能把翻译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向前进。这就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进行理论创新,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更加繁荣发展,蒙文翻译工作也在健康地发展。但是,在其发展中出现和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很明显的,各个领域中新名词术语新词汇层出不穷。给我们蒙文翻译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用发展的思路不断深化发展蒙文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蒙古语言文字新词汇的创造。目前,现实生活中蒙文翻译不一致,术语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较普遍;如:把“和谐”有的翻译成“  ”、“ ”,也有的翻译为“ ”,这对人民群众的使用和理解带来很多不便。有些新名词术语的蒙文翻译都不一致。如:翻译“移动”的有“  ”、“ ” 、“ ”;翻译“知识经济”的有“ ”、“ ”;“手机”翻译成
    ”和“ ”。
        二、要用科学方法开展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创新。在深入开展翻译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把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把握好创造新词汇的规律,使蒙文翻译工作真正能够达到信、达、雅的目标。1、要坚持面向实际、面向群众。我们必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归纳、吸收和研究翻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和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来自实践的新经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以及蒙文翻译工作的实践,是创新发展翻译工作的理论源头。我们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认真总结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不断创造出适应形势,符合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能够接受使用的新词汇,使其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社会用语中随着时代特点和新形势,出现了很多新词汇。如,社会上把“网络”翻译为“ ”。一般情况下,我们若翻译“网络”,基本上翻译成“ ”。但是,“  ”已把传统的带有解释性的译法变为创新翻译,并创造了一个“ ”这个词。当然,我们的翻译工作也要向历史和书本学习。“烧烤”一词的翻译,是人民群众从历史用语中挖掘出来使用的,基本符合“烧烤”的意思。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它译成了“ ”,对这个字,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好像没有“烧烤”的意思,但是,吃烧烤时人们把树枝或竹枝的一头削成尖儿后,把肉类等食物扎串在尖头上烤着吃。所以,蒙古语的“ ”这个字已经把烧烤的整个过程浓缩于这一词语之中,无需再加一些解释性的词语也能表明它的基本含义。2、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创造新词汇,就是在语言学的研究以及理论上取得新的突破;理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针对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科学解答,给予理论说明。翻译工作,不能满足于既有的成果,更不能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必须坚持科学精神,按照学术研究无禁区的原则,勇于创新,敢于研究,大胆回答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认识和把握新词汇创造的规律,不断做出新的理论解释,发展和丰富蒙古语言文字的词汇,真正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可以把有些文字直接或从汉语中或从外语中音译过来使用,省略意译的解释性翻译。如“焖面”一词在民间已经习惯译为“ ”。这个字,在蒙古语中它的词根是汉语的“焖”,但是用于蒙古语时,接了后缀“ ”后,它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蒙古语化的汉语;“希望工程”中的“工程”一词的翻译是“ ”,也是蒙古语化的外来语。像这种借用汉语和外语的词汇很多,我们不妨继续创造性地借用。3、要开展比较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他人的实践。我们既要科学总结蒙古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又要科学研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创造新词汇方面的经验教训和有益做法。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和吸收他人实践经验,开阔眼界,深入系统地研究蒙古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健康发展蒙文翻译事业。现在社会上,“主持人”这一词的翻译,普遍使用蒙古国使用的
    ”。这一词虽然在古老的蒙古语中固然存在,但是在现代生活中翻版运用后,不仅带有一定的创意,而且给人感觉运用的还是比较恰当,人民群众也是愿意接受和使用。英语的“tractor”,汉语中的翻译是根据汉语的使用规律音译成“拖拉机”的,这种翻译不仅突出了汉语形象文字的特点,也体现了拖拉机的拖、拉功能;蒙语中也是音译为“ ”。还有汉语中把英语的“marathon”、“vitamin”音译为“马拉松”、“维他命”,也充分展现了汉字的精妙之处;蒙语也是音译为“ ”、“ ”。这些词的音译使用至现在,是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这些都是我们汲取和传承好经验和好做法的成果。众所周知,英语的外来语最多,从而词汇很丰富,不妨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好的做法和经验,为我所用。
        三、要加强翻译新词汇的理论研究和组织领导。蒙古语言文字新词汇创造理论和规律的研究,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文翻译理论研究也是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强语文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队伍建设,整合专家学者和翻译等各方面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力量对一些名词术语进行联合攻关。在尊重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同时,尊重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翻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学习、工作和物质方面提供有效保障。
        总之,党和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党的民族政策,为广大蒙古语言文字工作者、翻译人员和人民群众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学习使用和研究发展蒙古语言文字工作创造了难得的好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蒙文翻译工作者进一步认清自己肩负的艰巨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上和实践上坚持创新意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向文献和书本学习,借鉴他人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努力多出新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以上所述内容,只是笔者一点粗浅的想法或对社会用语中的一些现象的主观认识,起个抛砖引玉作用。因为本人既不是研究语言的,也不是专门从事蒙古语言文字工作,错误的说法和不正确的提法在所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