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一期
  • (志鉴论坛)二轮志书要加强对深层次内容的记述
  •     2001年河北省二轮修志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我省各市县已经出版志书8部,评审志稿13部,从这21部志和我们所看到的一些讨论稿来看,我们很多主编为提高志稿质量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说篇目的设计,为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都是几易篇目,反复修改,在体裁运用上,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志”体裁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图表、数据专记、附录等。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稿子存在内容平面化,很多部类内容就是总结的汇编,数据的汇总,是一些部门工作业绩的堆积,缺少深层次的内容。它直接影响了二轮志书的资政、教化功能,也削弱了志书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地位。本文试图就二轮志书如何加强对深层次内容的记述,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创新组织编纂的新形式,改供稿制为采编一体制
      二轮修志的时期和一轮的时候不一样了,第一轮修志主要是依靠行政组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落实稿源,提供稿件,虽然稿子很容易能够编辑成册,但由于都是部门提供来的,就存在业绩有余,问题不足,有单位供稿的,志书有关内容就很充实,而没有供稿单位的一些社会内容,在志书中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二轮修志时期,正值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施行了20多年,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再象第一轮那样,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完全依靠单位供稿来全面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已经难以完成了。如何来解决这些遇到的问题呢?省外如浙江省的萧山,省内如张家口的张北县,已出版续志的井陉县等都创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就是创新组织编纂的新形式,改供稿制为采编一体制。修志人员在亲自采编的过程中,借鉴和引用社会学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了上一轮仅靠部门供稿所没有的一些第一手资料,即原始资料,提高了志书的资料价值。如2005年初,河北省井陉县统计局按照县领导安排和修志需要,组织了家庭职能调查,由农调队和城调队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完成调查,统计局完成汇总、分析、撰写。除利用国家、石家庄市抽样调查户外,为满足调查内容又增设10户,共计调查160户,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6份。写成了《井陉县志》(1985—2004)第四篇居民的家庭部分,分为家庭类别、家庭规模、家庭生育、家庭教育、家庭扶养与赡养、家务劳动等六部分。由于编者引用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丰富了志书的内容,增强了志书的资政价值和存史价值。围绕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内丘县志》编辑部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学者合作,共同撰写了九篇社科文章入志,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农民流动与城市化》、《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农村社会转型期婚姻家庭的发展和变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农民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志书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恰当地引用调查资料、调研报告、学术研究的内容,对于拓展志书记载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多渠道地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资料、数据资料,为提高志书的质量服务。
      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注意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第一轮修志过程中,就有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志书横分太过,记述的多是独立的个体,缺乏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研究和反映。为此,许多志书采取设概述、小序的方式,来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实为加强志书的宏观性和整体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续志中如果还是只限于在概述、小序中来体现事物联系,就远远不够了。如在财政部类,如果依照第一轮确立的志书框架,只限于记财政部门的体制、财政收支、财政预决算、财政管理和监督,就可以了。但在第二轮修志中,再这样写,不能说没有反映一地的财政情况及其基本面貌,但缺乏深层次的内容,因为这样的记述方法反映不出财政体制、财政收支与当时当地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方面,河北省《张家口财政志》做出了表率。读者通过阅读这本志书,对57年来张家口的财政工作起步时的艰难与维持中的困惑,改革中的成功与发展时的喜悦感同身受,可以说,新中国张家口财政发展的历史,既是共和国财政发展的一个缩影,又是张家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透过《张家口财政志》,可以从财政事件中把握张家口市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可以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张家口财政队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张家口人民共同走过的不寻常的道路;可以从枯燥的数据中体味出张家口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坎坷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业绩。财政收支中,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综合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变革过程,支出是反映政府职能及意志特征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建设规划,财政支出的方向也就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除此而外还要放在一个区域来衡量,在一个地区位次变化情况,以此来反映本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续志就要在这些方面突破和创新。
      三、把握事物本质,发掘其独特性
      二轮志书要在记述事物共性内容的同时,还要对事物的特殊性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地方特点、行业特色。二轮志书所记时限正是改革开放的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新旧体制、新旧事物交替的时期,如何把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写出来?如何把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面貌反映出来?如何把它写深、写透、写足?难度很大,因为志书所记录的是刚刚过去的这段历史,还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过滤和检验,很多事物还在曲折发展的过程中,改革开放的许多措施还正在施行中,还属于探索阶段,往往很难将一些很真实的东西反映出来。从我们所收集的续志看,无论是集中记述还是分散记述还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记述改革与开放,共性的内容还是偏多,地方性的、深层次的内容写得还不够,缺乏深层次的剖析。改革开放是体现在各行各业乃至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习俗、观念形态中,比如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兴起,规模化经营成效初显,效益农业迅速发展,国家又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失去土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农村、农业、农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变化?现在许多地方,民营企业已经成了地方经济的主力军,河北省也实现了历史新高,200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GDP42%。从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县域工业企业已全部被民营企业所覆盖,农村走工业化的道路唯有依赖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来实现;民营企业的地域性集中,产业园区的建立与完善已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渠道;以做强、做大、做优产业龙头企业群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重任也责无旁贷地落在民营企业的肩上。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上,民营经济起着彰显地域优势的作用。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就没有以清河羊绒、辛集皮革、容城服装为代表的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崛起。那么,这些民营企业的原始资金是怎么积累的?企业经营有些什么特点,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些什么贡献?以清河县民营经济为例,它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大批规模企业。这些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源、资金、市场等条件制约,膨胀规模受到较大限制。县里决策层在深入企业调研时,发现这一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实现快速扩张,达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膨胀自己的目的;通过资本回流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清河县四家务村农民张立平从80年代就从事拉线、注塑件生产,产品配套厂家大多在重庆市。为节省运输成本,缩短产品的运转周期,及时研发配套厂家所需的产品,他与台湾某投资公司合资在重庆建起了大江铃邦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已与全国上百个厂家配套生产,成为全国最大的拉线生产企业。这些内容如果能在续志中的有关部类得到充分体现和开展深层次的剖析,那志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也就提高了志书的资政和存史价值。
       参考文献:
          任桂全《谈续志创新》(《二轮修志·浙江论坛》)

    (作者: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二轮志书要加强对深层次内容的记述
  •     2001年河北省二轮修志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我省各市县已经出版志书8部,评审志稿13部,从这21部志和我们所看到的一些讨论稿来看,我们很多主编为提高志稿质量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说篇目的设计,为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都是几易篇目,反复修改,在体裁运用上,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志”体裁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图表、数据专记、附录等。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稿子存在内容平面化,很多部类内容就是总结的汇编,数据的汇总,是一些部门工作业绩的堆积,缺少深层次的内容。它直接影响了二轮志书的资政、教化功能,也削弱了志书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地位。本文试图就二轮志书如何加强对深层次内容的记述,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创新组织编纂的新形式,改供稿制为采编一体制
      二轮修志的时期和一轮的时候不一样了,第一轮修志主要是依靠行政组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落实稿源,提供稿件,虽然稿子很容易能够编辑成册,但由于都是部门提供来的,就存在业绩有余,问题不足,有单位供稿的,志书有关内容就很充实,而没有供稿单位的一些社会内容,在志书中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二轮修志时期,正值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施行了20多年,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再象第一轮那样,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完全依靠单位供稿来全面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已经难以完成了。如何来解决这些遇到的问题呢?省外如浙江省的萧山,省内如张家口的张北县,已出版续志的井陉县等都创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就是创新组织编纂的新形式,改供稿制为采编一体制。修志人员在亲自采编的过程中,借鉴和引用社会学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了上一轮仅靠部门供稿所没有的一些第一手资料,即原始资料,提高了志书的资料价值。如2005年初,河北省井陉县统计局按照县领导安排和修志需要,组织了家庭职能调查,由农调队和城调队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完成调查,统计局完成汇总、分析、撰写。除利用国家、石家庄市抽样调查户外,为满足调查内容又增设10户,共计调查160户,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6份。写成了《井陉县志》(1985—2004)第四篇居民的家庭部分,分为家庭类别、家庭规模、家庭生育、家庭教育、家庭扶养与赡养、家务劳动等六部分。由于编者引用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丰富了志书的内容,增强了志书的资政价值和存史价值。围绕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内丘县志》编辑部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学者合作,共同撰写了九篇社科文章入志,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农民流动与城市化》、《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农村社会转型期婚姻家庭的发展和变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农民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志书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恰当地引用调查资料、调研报告、学术研究的内容,对于拓展志书记载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多渠道地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资料、数据资料,为提高志书的质量服务。
      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注意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第一轮修志过程中,就有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志书横分太过,记述的多是独立的个体,缺乏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研究和反映。为此,许多志书采取设概述、小序的方式,来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实为加强志书的宏观性和整体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续志中如果还是只限于在概述、小序中来体现事物联系,就远远不够了。如在财政部类,如果依照第一轮确立的志书框架,只限于记财政部门的体制、财政收支、财政预决算、财政管理和监督,就可以了。但在第二轮修志中,再这样写,不能说没有反映一地的财政情况及其基本面貌,但缺乏深层次的内容,因为这样的记述方法反映不出财政体制、财政收支与当时当地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方面,河北省《张家口财政志》做出了表率。读者通过阅读这本志书,对57年来张家口的财政工作起步时的艰难与维持中的困惑,改革中的成功与发展时的喜悦感同身受,可以说,新中国张家口财政发展的历史,既是共和国财政发展的一个缩影,又是张家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透过《张家口财政志》,可以从财政事件中把握张家口市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可以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张家口财政队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张家口人民共同走过的不寻常的道路;可以从枯燥的数据中体味出张家口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坎坷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业绩。财政收支中,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综合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变革过程,支出是反映政府职能及意志特征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建设规划,财政支出的方向也就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除此而外还要放在一个区域来衡量,在一个地区位次变化情况,以此来反映本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续志就要在这些方面突破和创新。
      三、把握事物本质,发掘其独特性
      二轮志书要在记述事物共性内容的同时,还要对事物的特殊性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地方特点、行业特色。二轮志书所记时限正是改革开放的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新旧体制、新旧事物交替的时期,如何把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写出来?如何把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面貌反映出来?如何把它写深、写透、写足?难度很大,因为志书所记录的是刚刚过去的这段历史,还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过滤和检验,很多事物还在曲折发展的过程中,改革开放的许多措施还正在施行中,还属于探索阶段,往往很难将一些很真实的东西反映出来。从我们所收集的续志看,无论是集中记述还是分散记述还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记述改革与开放,共性的内容还是偏多,地方性的、深层次的内容写得还不够,缺乏深层次的剖析。改革开放是体现在各行各业乃至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习俗、观念形态中,比如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兴起,规模化经营成效初显,效益农业迅速发展,国家又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失去土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农村、农业、农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变化?现在许多地方,民营企业已经成了地方经济的主力军,河北省也实现了历史新高,200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GDP42%。从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县域工业企业已全部被民营企业所覆盖,农村走工业化的道路唯有依赖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来实现;民营企业的地域性集中,产业园区的建立与完善已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渠道;以做强、做大、做优产业龙头企业群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重任也责无旁贷地落在民营企业的肩上。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上,民营经济起着彰显地域优势的作用。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就没有以清河羊绒、辛集皮革、容城服装为代表的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崛起。那么,这些民营企业的原始资金是怎么积累的?企业经营有些什么特点,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些什么贡献?以清河县民营经济为例,它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大批规模企业。这些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源、资金、市场等条件制约,膨胀规模受到较大限制。县里决策层在深入企业调研时,发现这一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实现快速扩张,达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膨胀自己的目的;通过资本回流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清河县四家务村农民张立平从80年代就从事拉线、注塑件生产,产品配套厂家大多在重庆市。为节省运输成本,缩短产品的运转周期,及时研发配套厂家所需的产品,他与台湾某投资公司合资在重庆建起了大江铃邦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已与全国上百个厂家配套生产,成为全国最大的拉线生产企业。这些内容如果能在续志中的有关部类得到充分体现和开展深层次的剖析,那志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也就提高了志书的资政和存史价值。
       参考文献:
          任桂全《谈续志创新》(《二轮修志·浙江论坛》)

    (作者: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