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清水河(县)地处黄河东岸长城以北的黄土丘陵区,是黄土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带。此地居民有一大部分祖籍山西,他们使用的方言,尤其是西南部方言,跟晋北河曲、偏关、平鲁等地的方言接近。境内有很多村(地)名显示出当地的环境特色和方言特点,而这部分村(地)名中,很多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或村落环境命名的,这从一大部分村(地)名用字中就能看出来。
峁:四周多为沟谷顶部浑圆的山丘——下峁、塘子峁、二道峁、青草峁、胶泥峁。
咀(同嘴):沟渠的出口——阴咀、城咀、黑草咀、西咀、柏树咀、饮牛咀。
墕(方言读yǎn,音变时读yān):相对两头是山梁,另外相对两头是沟谷之间较为平整的地带——沙墕、南墕、磨石墕、麻黄墕、王林墕、桦树墕。
砣(也作坨):像碾砣一样的地形——铁砣墕、砣场、砣子峁(地名)、三垧圪砣(地名)。
塔(方言多读tā,也读入声):大坡下面临沟的小块平地(与寺塔的字义无关)——狮子塔、桦树塔、阳塔、水门塔、扑石塔、牛腻塔。
坪:山间或高原上较大的平地——四道坪、王家坪、大阳坪、大路坪、东梁坪、缸房坪。
崖(方言读nái,相当于普通话的ái):峭壁——阳崖上、红崖沟、黑石崖、尖刺崖、九崖头。
墩:沿长城的烽火台,低的叫台,高的叫墩,所谓“五里一台,十里一墩”——小双墩、大双墩、七墩沟、八墩沟。
钵(方言读入声bɑ,也作):当地居民把大碗或小盆叫作钵子,把类似的小盆地也叫作钵子或圪钵——陶钵(子)梁、陶钵(子)洼、阳圪钵、大圪钵、张家圪钵。
堡(bǔ):四周围有土墙的村落——北堡、新堡、四眼堡。
坝(旧读bài,跟“败”同音;推行简化字以前不读bà):意为大坡(与“壩”简化后的字义无关)——高家坝、后家坝、阴坝、炭窑坝、杏树坝、旧窑坝。
窑:当地居民多住窑洞;西南多小煤矿,方言把小煤矿叫作炭窑,因此带“窑”字的村名特别多——新窑上、西双窑、刘家窑、杨家窑、后窑子;窑沟、窑湾、炭窑坝……
碓(duì jiǔ):舂米用的石制器皿。出产这种石器或使用这种石器多的地方,就将它作为村名——碓沟、碓湾、碓坪、碓墕。
圪:当地方言把山角落或深沟都叫作圪——胶泥圪、圪堰、阳圪。
圪蛋:像蛋形的山丘——胶泥圪蛋、韩家圪蛋、沙圪蛋、梁圪蛋。
圪台:山坡上的小块平地——花圪台、大石圪台。
圪塄:原意为田间地埂;当地方言把成排窑洞前临沟的过道也叫作圪塄——秦家圪塄、郭家圪塄、邬家圪塄、阳圪塄。
圪洞:地上的深坑。当地居民把有坑的村落叫作圪洞——西圪洞、北圪洞、芦草圪洞、夏家圪洞。
圪堵:地上凸起的高陡土丘——田家圪堵、北圪堵、大土圪堵(地名)。
圪膝:当地方言把膝盖叫作圪膝;用类似的地形地貌命名村落——圪膝盖沟、圪膝盖梁。
圐圙:用围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田园、草地、畜栏或贮物场——大圐圙、后圐圙、圐圙图。
但这些村名在书面流传过程中,有的用字变化较大,其中一部分甚至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表意作用,一少部分连表音作用也失去了。究其原因,略有:
当初人们将口语地名写成文字时,极个别的没能找到表达原意的近音字,如将“圪”写成“圪老”;
后来人们为了简便,或为了把较为冷僻的字变为通用字,只管音同,不顾义近:如将钵写为卜(钵与卜方言读入声时同音),将砣写为驮或驼,将窑写为夭,将蛋写为旦,将膝写为西,将碓写为对九或兑九,将墩写为东(方言dūn或dōnɡ不分),将墕写为眼或也(墕、眼、也方言同音——yǎn与yè不分);
推行简化字后,坝读成bà,人们只好把这个地名用字写为败、贝或背(这三字方言同音——bèi与bài不分);
推广普通话后,普通话里找不出有些方言的同音字,有人不知有些地名的原意,只好用近音字代替,如将钵写为八;
受蒙语音译的影响,用转音字,如将圐圙写为库伦。
《清水河县志》作为一部志书,没有完全随俗,作了一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工作,保留了一些村(地)名的原用字,如窑、墩、墕、碓;简化字“坝”已不读旧音,将有读bài音的村名用字都写为“背”,这样,既避免了字音跟简化字混淆,字义又接近原意。但作得还不够,比如圪旦、库伦、圪老、圪西、圪卜、驮厂(砣场)、应牛咀(饮牛咀)等,还是按民间的随便用字入志了,这样以来,从字眼上已看不出这些村名的原意了。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人学习:《归绥志》的作者将清水河的一村名写为黄羊圪钵,“圪钵”体现出了地貌特色;《绥远通志》的作者将另一村名写为张家圪泊,其中的“圪泊”也接近原意;至于又一村名写为“饮牛峁”,则很恰当地反映出了村名的原意,比写为“应牛峁”得当。
清水河(县)地处黄河东岸长城以北的黄土丘陵区,是黄土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带。此地居民有一大部分祖籍山西,他们使用的方言,尤其是西南部方言,跟晋北河曲、偏关、平鲁等地的方言接近。境内有很多村(地)名显示出当地的环境特色和方言特点,而这部分村(地)名中,很多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或村落环境命名的,这从一大部分村(地)名用字中就能看出来。
峁:四周多为沟谷顶部浑圆的山丘——下峁、塘子峁、二道峁、青草峁、胶泥峁。
咀(同嘴):沟渠的出口——阴咀、城咀、黑草咀、西咀、柏树咀、饮牛咀。
墕(方言读yǎn,音变时读yān):相对两头是山梁,另外相对两头是沟谷之间较为平整的地带——沙墕、南墕、磨石墕、麻黄墕、王林墕、桦树墕。
砣(也作坨):像碾砣一样的地形——铁砣墕、砣场、砣子峁(地名)、三垧圪砣(地名)。
塔(方言多读tā,也读入声):大坡下面临沟的小块平地(与寺塔的字义无关)——狮子塔、桦树塔、阳塔、水门塔、扑石塔、牛腻塔。
坪:山间或高原上较大的平地——四道坪、王家坪、大阳坪、大路坪、东梁坪、缸房坪。
崖(方言读nái,相当于普通话的ái):峭壁——阳崖上、红崖沟、黑石崖、尖刺崖、九崖头。
墩:沿长城的烽火台,低的叫台,高的叫墩,所谓“五里一台,十里一墩”——小双墩、大双墩、七墩沟、八墩沟。
钵(方言读入声bɑ,也作):当地居民把大碗或小盆叫作钵子,把类似的小盆地也叫作钵子或圪钵——陶钵(子)梁、陶钵(子)洼、阳圪钵、大圪钵、张家圪钵。
堡(bǔ):四周围有土墙的村落——北堡、新堡、四眼堡。
坝(旧读bài,跟“败”同音;推行简化字以前不读bà):意为大坡(与“壩”简化后的字义无关)——高家坝、后家坝、阴坝、炭窑坝、杏树坝、旧窑坝。
窑:当地居民多住窑洞;西南多小煤矿,方言把小煤矿叫作炭窑,因此带“窑”字的村名特别多——新窑上、西双窑、刘家窑、杨家窑、后窑子;窑沟、窑湾、炭窑坝……
碓(duì jiǔ):舂米用的石制器皿。出产这种石器或使用这种石器多的地方,就将它作为村名——碓沟、碓湾、碓坪、碓墕。
圪:当地方言把山角落或深沟都叫作圪——胶泥圪、圪堰、阳圪。
圪蛋:像蛋形的山丘——胶泥圪蛋、韩家圪蛋、沙圪蛋、梁圪蛋。
圪台:山坡上的小块平地——花圪台、大石圪台。
圪塄:原意为田间地埂;当地方言把成排窑洞前临沟的过道也叫作圪塄——秦家圪塄、郭家圪塄、邬家圪塄、阳圪塄。
圪洞:地上的深坑。当地居民把有坑的村落叫作圪洞——西圪洞、北圪洞、芦草圪洞、夏家圪洞。
圪堵:地上凸起的高陡土丘——田家圪堵、北圪堵、大土圪堵(地名)。
圪膝:当地方言把膝盖叫作圪膝;用类似的地形地貌命名村落——圪膝盖沟、圪膝盖梁。
圐圙:用围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田园、草地、畜栏或贮物场——大圐圙、后圐圙、圐圙图。
但这些村名在书面流传过程中,有的用字变化较大,其中一部分甚至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表意作用,一少部分连表音作用也失去了。究其原因,略有:
当初人们将口语地名写成文字时,极个别的没能找到表达原意的近音字,如将“圪”写成“圪老”;
后来人们为了简便,或为了把较为冷僻的字变为通用字,只管音同,不顾义近:如将钵写为卜(钵与卜方言读入声时同音),将砣写为驮或驼,将窑写为夭,将蛋写为旦,将膝写为西,将碓写为对九或兑九,将墩写为东(方言dūn或dōnɡ不分),将墕写为眼或也(墕、眼、也方言同音——yǎn与yè不分);
推行简化字后,坝读成bà,人们只好把这个地名用字写为败、贝或背(这三字方言同音——bèi与bài不分);
推广普通话后,普通话里找不出有些方言的同音字,有人不知有些地名的原意,只好用近音字代替,如将钵写为八;
受蒙语音译的影响,用转音字,如将圐圙写为库伦。
《清水河县志》作为一部志书,没有完全随俗,作了一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工作,保留了一些村(地)名的原用字,如窑、墩、墕、碓;简化字“坝”已不读旧音,将有读bài音的村名用字都写为“背”,这样,既避免了字音跟简化字混淆,字义又接近原意。但作得还不够,比如圪旦、库伦、圪老、圪西、圪卜、驮厂(砣场)、应牛咀(饮牛咀)等,还是按民间的随便用字入志了,这样以来,从字眼上已看不出这些村名的原意了。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人学习:《归绥志》的作者将清水河的一村名写为黄羊圪钵,“圪钵”体现出了地貌特色;《绥远通志》的作者将另一村名写为张家圪泊,其中的“圪泊”也接近原意;至于又一村名写为“饮牛峁”,则很恰当地反映出了村名的原意,比写为“应牛峁”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