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建国前包头市地方新闻史事钩沉考述
  •     自1986年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起,因职责所在和自身爱好,我始终着意于地方报刊资料的搜集和研究,间或有心得发表。1现就近年所获新资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包头市地方新闻史事略作考索,以就教于识者及同好。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一、 包头新闻业之发端
      关于包头新闻业之发端,大约有两种说法。(1)始于1925年冯玉祥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创办的《西北民报》。此说产生较早,持者颇众,且有官修《包头市志》支持,影响颇大。2(2)始于1925年刘汉卿创办的《西北醒民报》。此说系包头市地方史志专家张贵先生新近提出,所据当系内蒙古图书馆所藏《西北民报》(27张,1926年夏)的有关记载。3
      以上两说均误。《西北民报》仅在批评同时诸报时说:“环顾包头,除本报外,尚有报纸(?)两三家,有的杯弓蛇影,胡造其谣;有的生江花叔,白字连篇;又或满纸妓女广告,腥闻难耐。这算得是报纸吗?”,4并未明言何报最早。在不确知各报创刊时间的情况下,认定《西北民报》或《西北醒民报》出刊最早,都是没有根据的。
      数年前,我在《东方杂志》第12卷第2号(1915年2月1日出版)上看到《归绥现状与将来》一文,内称:“归绥代表舆论之报纸,始为《归绥日报》,继为《塞外春秋》,近则《一报》与《晋边报》,先后辉映”。此段记载虽甚简略,但颇为重要,因为除《归绥日报》和《一报》外,《塞外春秋》和《晋边报》从不为人知晓。其后,我在书店翻检新书时,于《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一书中发现曾任绥远省政府首任主席的李培基早在“1913年西赴包头,任《晋边日报》编辑,后任山西革命军第九师中校团副”。5
      此《晋边日报》与《晋边报》恐系一回事,称名有繁简而已;因为同一时期,归绥、包头两地不大可能有同名之报。唯文献记载歧异,一为当时记述,理应近实;一系晚近之说,年深岁久,或有舛误。斟酌至再,难以决断。2004年从上海图书馆查获存世孤品之《包头日报》创刊号(1931年12月16日),在杨亮之所撰《发刊辞》中明确称:“包头之有报纸,固不自本报始也;……考包头过去最初[有]刘炽卿等主办之《晋边日报》”。证明该《晋边日报》确实出刊于包头,是包头新闻业之发端。《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之说虽晚出,当源于李培基本人的忆述,不误。《东方杂志》所载之归绥,或系指原归绥道(时已改绥远道,但世人仍习用旧称),不专指归绥(今呼和浩特)也。
      关于《晋边日报》的出刊时间,现在尚难确定。因为按《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的说法,是在1913年;依《东方杂志》的记述,它似乎较《一报》稍后或同时,而《一报》是国会议员王定圻在1914年初袁世凯强行解散议会后回归绥创办的。不管怎样,既以“晋边”为名,它无疑出刊于1914年7月6日晋绥分治,绥远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前。总之,《晋边日报》将以往我们所知的包头市新闻事业史提前了12年或11年。
      二、《西北民报》之前或同时的几种报纸
      前述《包头日报》之《发刊辞》在谈到《晋边日报》时还说:“其后有《绥西日报》,《包头画报》等,最后则为在国民军卵翼下的共产党徒蒋听松等主办之《西北民报》,……此数报者,虽或有一二地方人曾参与其事,要皆单纯的个人行动,之(不)过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
      此外,1934年11月18日,绥远报界闻人杨令德先生在《绥远新闻事业之沿革与现况》一文中述及民国7~15年时的绥远新闻事业时说:“这时候包头有石印报数种,自民国13年(1924年)开始,如《国民日报》、《新民日报》都是一小张,主其事者为不通之流氓,大登妓女广告,以妓女为后台老板,文章的不通,如滥竽充数会写成烂鱼充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报纸这些人给社会以极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也不愿列此等报纸于绥远新闻界”。6
      以上记载虽简略殊甚,但使我们知道了《绥西日报》、《包头画报》、《国民日报》、《新民日报》等几种报纸的存在,丰富了包头市新闻事业史的内容。其中《包头画报》,当系包头市最早的画报,《国民日报》、《新民日报》,恐系前面《西北民报》所批评的那“两三家”报纸。
      另外,我怀疑《绥西日报》是1927年初王英以东北第三十一军军长的名义进入包头以后创办的。因为他是后套人,在1940年攻占五原时,就曾利用当地的《强民日报》,办过一个短命的《绥西日报》。我还疑心《新民日报》就是《西北醒民报》(又简称“醒民报”),因为从其名称的读音和主其事者的劣迹来看,都与“系无业流氓借此谋生,所谓经理、主笔者,胸无点墨,白字连篇,淆惑是非,乱敲竹杠;而且满纸妓女广告,引诱青年,贻害社会”的《西北醒民报》(《西北民报》还贬称其为“腥闻报”)相近。7当然,这些都是揣测,没有证据。
    三、包头最早的通讯社
      杨令德先生在《绥远新闻事业之沿革与现况》一文中提到大约在1931年前,国民党包头县党部主办有包头通讯社,“昙花一现,为时甚暂”,后改组为《包头日报》。8因1936年成书的《绥远通志稿》没有记载,《包头日报》老报人的回忆中也从未提及,不知确否,故《包头市志》亦不载。
      前述《包头日报》创刊号之《包头日报社开幕纪念增刊》载有王锡周撰《对于包头日报创刊的祝望》一文,内称:“民十八(1929年),我随着军队驻防在包垣,人们都以为包头西通陇藏,北连外蒙,不但是绥省的重镇,而且是国防的要地;因此,才发起创办包头通讯社,以为鼓吹一切革命建设的先声!当时正值兵燹匪患,荒旱饥馑之余,人民十室九空,地方疮痍满目!原有的现状尚难能维持,哪能堪谈得到创办新的事业?我于军事工作之暇,追随诸同仁向各方募捐,幸蒙包头警备司令王廷瑛氏、骑兵师长王英氏和各机关团体的慷慨乐输。包头通讯社——包头日报的前身——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之下,终于那年八月间呱呱坠地了!当通讯社发刊的时候,我们曾以“包头”比作它的姓,“通讯”为其乳名,并且希望它长大成人以后,给它改名为“日报”,继续着“通讯”的责任,努力前进;同时大家又在地方筹措了几笔款项,到天津购置铅印机,打算在最短的期间就改出“日报”。然而,理想往往与事实是相反的,通讯社出刊不过半年的光景,竟突遭莫大的厄运,次年——十九年(1930年)——春间于无可如何中溘然休刊了!……今春本省党务恢复公开以来,通讯社也就随时而复活了!并且承着诸同仁的惨淡经营,居然长大成人“包头日报”在今日创刊!”
      这段记述极为重要,它交代了包头通讯社成立的时间、背景、经费来源、刊名、停刊复刊的原因和大概时间、与《包头日报》的关系等,还证实并明确了杨令德先生的说法,使包头市新闻通讯社的历史从1934年3月的边闻通讯社提前到1929年8月包头通讯社。
      四、关于《包头周报》
      《包头市志》卷五第392页载有一《包头周报》,据说是“民国17年(1928年),包头地方一些知识分子和知名人士创办”的,“石印16开”,“社长刘澍,社址在中行街中国银行院内,每期销售100多份。这是包头人主办的第一张报纸”。有文章进一步明确说:“据《包头日报》前社长王绥之回忆:……1929年创办了《包头周报》,但不到一年停刊,这是《包头日报》的前身。”9《内蒙古新闻事业概况》一书还称该报“是内蒙古地区较有影响的民间报纸”,10
      此说源于故老忆述,报名及创刊时间恐有误,否则《包头日报》的《发刊辞》在概述地方报纸时不可能不提到它,何况它的社长就是包头日报社董事长刘澍。我怀疑所谓《包头周报》即前述之《包头通讯》,大概因刊期为周刊而误忆。《包头日报》的《发刊辞》之所以没有提到《包头通讯》,是因为它只是供各地报社采择的新闻通讯稿(所以规格仅16开),虽亦可供人阅览,但不是正式的报纸。至于《内蒙古新闻事业概况》的说法,缺乏证据,恐系随意推测。
      五、关于《包头日报》
      (一)关于出刊宗旨,以往无明确记载。该报《发刊辞》称:“一曰阐扬本党主义,……使一般民众对于党的主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俾予吾党以实力的拥护也。二曰代表地方舆论,……当本舆论神圣之旨,言地方所欲言,言地方所应言,作忠实的民众之喉舌,而尽其天职也。三曰促进社会文化,……于不违背总理遗教与党的政策之原则下,当尽量介绍当代各种新思潮新学说,以促社会文化之进步。四曰沟通西北消息,……今后特注重边疆消息之并拟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各种有系统的调查,将西北之实际情况,贡献于国人之前,作有志开发西北者之参考资料,俾开发西北由理论的探讨而渐及于事实的表现”。另外,不久前爆发的九一八事变也自然使该报的创刊有着浓重的救国图强的色彩。据该报社于12月9日拟定的出版预告称:“本报筹备已久,最近始渐就绪。兹以国难日亟,唤醒西北人士筹边御侮,势不容缓。本报职责所在,决于本月十六日出版,唤醒同胞,共纾国难。各方如有须发表之新颖消息及救国言论,本报决本‘社会公人’之旨,尽量采登”。11
      (二)包头日报社被路警捣毁事件。
      1936年7月20日,包头日报社的两名车夫在火车站接人时不知何故被路警扣捕。报社正在派员探询真相,着手解决时,25日上午突然有7名路警手持棍棒,闯入社内,四处搜查,并将铅字架撞倒。经工人与之争斗,捉住两人,其余脱逃。闻讯赶来的公安一分局警员将该两名路警带回分局讯问,而脱逃的路警引着车站警务段长孙梦云等四五十人蜂拥而至,闯入报社,见人就打,并不顾警员和宪兵的劝阻,连发两枪,造成混乱。在混乱中,肇事者将前来访友的北大学生尹仁甫误为报社员工,加以捆绑和殴打,并假借搜枪之名,将对方的皮包及钱物抢走。经警察告急,包头保安司令部参谋王受琪率步兵一排赶来弹压,方将混乱平息。报社当天即向各地同业及读者大众发布通电,剖明真相,“望本同业之馆奋起呼吁,协定援助,非誓达惩凶赔偿之目的不肯罢休。”省垣新闻界闻讯于26日召开紧急会议,决议全市各报社通讯社采取一致行动,尽力援助,一面致电包头日报社慰问,一面电告各关系方面请求援助。1228日,包头日报社向地方法院控告了肇事者孙梦云,并派编辑主任李孕育来绥,邀请归绥新闻界人士在绥远朝报社举行会议,商讨对策。1329日,李孕育亲赴省政府汇报情况。30日,归绥各报社、通讯社联呈省政府并致函平绥路当局,要求将肇事祸首孙梦云依法撤职惩办,并赔偿包头日报社的损失。14唯以资料缺乏,此一重大事件的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
      六、关于《新包头日报》
      据1938年9月张凡林《抗战中的西蒙》一文载:包头沦陷后,日伪“在包头日报社旧址,出版新包头,制造汉奸消息和理论。”15蒙藏委员会主办《蒙藏月报》第8卷第2期所载《倭寇铁蹄下的绥远》一文亦有类似记载。16同时期《我们的绥蒙》一书则称该报名为《新包头日报》,日伪将其“派人送各地强迫阅览”。17唯因未见实物存留,又缺乏相关资料,详情不明。
      七、《包头民众周报》
      1947年1月27日《包头日报》第2版曾刊出一则消息,称:包头市“民众教育馆,顷为加强推行民众教育,介绍大众知识,特拟创办《包头民众周报》,以广宣传。该刊宗旨系为针对包头民众之需求,亦不作大量推销,除赠少数有关机关者外,余均分配全市三百余保甲民众阅读,故出刊数量,暂以五百份发起,全部文字,统用白话撰述,以期收通俗之实效。内容方面,亦按当前之要求,分类甚多,有时事间述、公民教育、宪政知识、问题解答、小建议以及游艺兴趣之文字等甚多。闻该刊经齐馆长(寿康)等之热烈筹备业已为时甚久,大部困难亦经克服,预计于下月间即可出刊问世。”以后再无该报消息。1959年,内蒙古文史研究馆编《包头市简志》称:“1946年2月,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出刊民众周报”。18因出刊与否难以确定,故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未予著录。近年我在内蒙古档案馆旧档中发现该刊第1~5期,方得以了解大概。
      《包头民众周报》,包头市立民众教育馆主办,创刊于民国36年(1947年)3月8日。铅印,16开,4版。虽名为周报,但“因排字工友时间上的困难”,不能按时出刊。19第2~4期的出刊时间分别为3月30日、4月15日、4月29日、5月12日,实际上成了半月刊。
      创刊号封面载有:“登记证正办理请求中”,“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并郑重宣称:“1.本报以发扬民主精神,用教育的力量提高市民文化水准,改造民众生活,增进社会效能,共同建设新的中国为目的。2.本报用普遍的方式,专为民众介绍公民日用生活间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文词力求通俗,使粗通文字的人能够看懂,不识字的能够听明白,不尚高论,不重宣传。3.本报的立场是在向民众灌输知识,藉以提高市民文化水准,凡宗旨相同的稿件均所欢迎。4.本报乃非卖品,除向各机关团体学校逐期送请指正外,每期多向各保甲公会送阅,以求普遍。”《首先要说的话》即发刊词简明扼要,称:“社会教育,是人生整个的教育。我国文盲占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包头市县不识字的人更多。这些人自己日常生活的常识往往都觉不足,怎能共同担任起建国大业呢?我们为了提高地方文化水准,阐扬民主精神,给一般民众介绍日常生活间的各种常识和技术,所以发刊这小小的周报,作为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她的面貌虽然幼稚丑陋,但是她的内容完全是实际而真纯的,为了容易普及文词,定然全用[语]体,为了给社会服务,免费向各公会保甲送阅,我们相信她难登大雅,但是有一个,恳挚朴实村姑娘的姿态,是容易和民众接近的。”
      该报内容较丰富,先后辟有时事纪要、省市新闻、时评、常识、科学珍闻、小乐园、笑话、名词解释、统计、儿童园地等栏目,每期视内容多寡而不同。所载不仅反映出民众教育馆积极进取,工作踊跃,对了解当时包头市的历史亦有一定价值。遗憾的是,因资料所限,详情不明,何时停刊亦不详。
      八、关于《包头警政季刊》
      1947年3月13日《包头日报》第2版有消息称:“本市警察局为提高警察素质、增加文化食粮起见,顷拟筹办‘警政月刊’,拟于四月底创刊,内容约分:关于警政、户政及政治经济等有关于国计民生之专门论著各种警政报导、本局业务纪要、杂俎、转载、地方动态、编余随笔。”一个多月后,于4月24日第2版又刊出消息说:“本市警察局长韩霁堂为发扬警政,研究警察学术起见,拟发行警政月刊,原拟四月底出刊,因时间仓促,定于五月上旬发刊。” 因出刊与否难以确定,故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未予著录。近年我在内蒙古档案馆旧档中发现包头市警察局主办的《警政季刊》第2~3期,方知该刊确已出版,但不是月刊。
      该刊系包头市警察局警政季刊社主办,铅印,16开,由归绥社会处印刷厂承印;非卖品,包头市警察局发行。两期分别出刊于民国36年(1947年)8月5日和11月18日。从季中月出刊来看,其创刊确在当年5月。唯第3期名为《包头警政季刊》,其封三《编余的话》称:“本刊原定名称是警政季刊,业经刊行两期了,九月十五日接奉省方王厅长的指示,认为本刊命名无地域表示,不甚妥当,应改为包头警政季刊字样,自本期起本刊即遵照王厅长指示改为今名。”其内容大体为关于警政、户政及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论著,各地警察业务报导,地方政治、社会、经济动态,文学类著作等。
      内蒙古档案馆旧档全宗419,卷403,件32《包头市政府代电》(包民字第218号,1939年3月5日)内称该刊创刊于1947年1月,编辑米景铨,已出刊3期。所称创刊时间虽误,但补有编辑姓名,而且证实自第3期出刊后久已停顿。
      九、《人人朝报》
      内蒙古档案馆所藏旧档全宗419,卷409,件42为一新闻登记申请书(1948年10月10日),载有《人人朝报》,日刊,以宣扬政府政令,提高地方文化为宗旨。发行人阎动子(奋斗日报特派员),主编杨毅明(原包头日报总编)、席子杰(原包头日报总编)、阎洗尘,编辑王佐兴(包头中学校长)、李丕才(绥远民国日报记者)。社址在包头西前街,内分营业、编辑二部,资金500元。唯详情不明。
      十、关于《萨县民生周报》
      《绥远通志稿》卷28会社载有该报,称:《民生周刊》,主办人曹树深,地址在县城内关帝庙东,未声请登记,出刊于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土默特右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包头市志》均沿用。杨家骆《中国期刊报社通讯社一览表》称该报“创刊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一月,日销三百份,主笔郜蔚文”。20然据张贵老师赠送笔者的该报第5期(1932年4月4日出刊)照片(仅有一面,原件由包头某君收藏),刊头题作《民生周报》,边框上作《萨县民生周报》,石印,“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地址:绥远省萨县区党部。从出刊时间推算,倘若无停顿延宕,当创刊于1932年3月7日星期一。《绥远通志稿》等书均误。关于该报,目前我们所知甚少。
      十一、蒙闻通讯社及其《蒙闻》
      1934年11月17日,《绥远社会日报》在第3版刊出一条题为《蒙闻通讯社将设百灵庙》的消息,全文如下:“塞北社云: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内蒙青年,多所投附。兹悉有朱实甫等数人,为将内蒙一切情况转递内地起见,特组织蒙闻通讯社,刻已积极筹备,不日即可成立发稿云”。以后,再无关于该通讯社的任何消息,不知其最终是否成立。
      至于朱实甫其人,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内蒙古近代史上的名人,名字又作朱世富、朱实夫。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2月,与云继先等人率领蒙政会保安队官兵数百人于百灵庙举行抗日暴动。后历任蒙旗保安总队副总队长、蒙旗独立旅第二团团长、新编第三师第八团团长、副师长等职。1941年病逝于甘肃省靖远县。新修《土默特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有传。
      1999年,我意外地在内蒙古档案馆蒙文部看到蒙闻通讯社于1935年出刊的一份《蒙闻》(蒙文版,末尾有缺),才对该通讯社及其出版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蒙闻》(Mongγol-un sonin sonosγal),油印,16开,残存12页。封面有文为“蒙闻通讯社Mongγol-un sonin sonosγal-i nebteregülkü qoriyan”的蒙汉合璧朱色钤记,并载明:“本社所在地百灵庙,本刊售价每月两角,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四日”。内蒙古档案馆编《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指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页将其误为“蒙藏院主办”。
      本期内容有蒙古新闻、内地新闻、外国新闻、杂俎等四部分,末附《蒙闻通讯社组织简章》(有缺)。从残存仅5款的《组织简章》中,我们可以得知:该社“以传播国内外时事、新闻、训令及蒙古地方之实况,促进民族和睦,发扬蒙古文化为宗旨”。“社址设于蒙政会所在地,必要时得于适宜地点设立分社”。“社长一人,综理社内各项事务”。“下设总务股、编辑股、采访股”。
      综览该刊,可以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推测。首先,该刊虽无卷期标识,但确系连续出版物,“售价每月两角”即是佐证。从本期所载新闻的时限基本在一周左右来看,似为周刊。其次,除蒙古新闻外,其余消息及杂俎应主要译自汉文报刊及新闻广播。第三,根据该社宗旨和刊物内容,似乎可以说该刊不仅是一般意义上供各有关报刊采择的通讯稿,也是为蒙旗人士服务的新闻报刊,有助于蒙旗及时了解国内外情况。由于当时国内蒙文报刊甚少,其作用主要是后者。第四,受当时蒙人识字者不多和印刷条件的限制,其出刊数量必定有限。第五,为更好地传播蒙旗方面的消息,该刊很可能有供国内各报刊采择的汉文版。
      十二、《固阳民众周刊》与《固阳民众周报》
      内蒙古图书馆藏有一期残损的《固阳民众周刊》,油印,16开,期次为第3卷第11、12合期,出刊于1947年。主办人张国玺(国民党固阳县党部书记长),总编辑刘冠中(张国玺的内弟)。该刊名义上由固阳县民众教育馆主办,经费亦由该馆支出。以唤起民众对本县政教文化各方面的舆论为宗旨,声称持揭发贪污,打击违法之态度;抱提倡民主,为民说话的立场。内容有评论、阿塔山了望、民众信箱、杂俎等栏。因资料限制,该刊的创停刊时间不详,据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停刊。21
      内蒙古档案馆所藏旧档载有一《固阳民众周报》,由固阳县民众教育馆主出刊,创刊于1948年5月24日,油印,7开。主要内容有国内外时事、地方消息、政令宣扬、农村通讯、民众常识等项。每期发行80份,分送县内各机关社团、乡镇中心学校及保国民学校、乡镇公所及邻近县份。22倘记载无误,该报当系由《固阳民众周刊》改成。近年有文章据旧档称:该报于“1949年9月21日改为《固阳新闻周报》,主要报道战争情况、国内外当地重大新闻、宣传政策、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印七开纸一百六十份”。23


    1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的有关文字外,有《硕果仅存的<西北民报>》、《昙花一现的<西北醒民报>》和《民国年间的几种蒙文旧报刊》三文,分别刊载于《新闻论坛》1997年复刊号、《内蒙古地方志》1998年第4期、《蒙古学信息》2002年第3期。
    2 参见黎军整理:《冯玉祥将军在包头》,载《包头史料荟要》第6辑第88页,1982年;王绥之:《原<包头日报>概略》之附录《包头早期的几家新闻机构》,载《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9辑第199页,1987年;张贵《包头史稿》下卷第128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张和增主编《包头市志》卷五第391页,远方出版社,2001年;等等。
    3 张贵:《包头最早出版的报纸》,载《包头日报》2002年3月1日。
    4 《西北民报》1926年6月19日第4版《报纸的天职》。
    5 党中央文史研究馆编《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第116页,中华书局,2001年。
    6 原载上海《报学季刊》第1 卷第2期第95~99页,1935年;转引自《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0辑《塞上忆往——杨令德回忆录》第65页,1988年。
    7 《西北民报》1926年7月23日第3版《各团体请求司令部封闭醒民报之原呈》。
    8 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0辑《塞上忆往——杨令德回忆录》第66~68页,1988年。
    9 苏焕章:《固阳新闻报刊广播电视台史略考》,载政协固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固阳文史资料》第四辑。
    10 见贾来宽等编《内蒙古新闻事业概况》第38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 见《绥远民国日报》1931年12月13日第1版《包头日报出版预告》。
    12 《绥远社会日报》1936年7月27日第3版《包头日报社前午被路警捣毁》。
    13 《绥远社会日报》1936年7月29日第3版《包头日报派员来绥向同业呼吁声援》。
    14 《绥远社会日报》1936年7月30日第3版《绥市各报社通讯社声援包头日报社》。
    15 见《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年)3月9日第5版,上海书店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41册第875页。
    16 《蒙藏月报》第8卷第2期,民国27年(1938年)出版。
    17 高天《我们的绥蒙》第80页,新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
    18 内蒙古文史研究馆编《包头市简志》第130页,1979年9月1日重刻油印本。
    19 《包头民众周报》第2期第1版《本报启事》。
    20 因资料有失,杨家骆此文的出处已不能确知。
    21 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第101页,内蒙古图书馆铅印本,1987年。
    22 内蒙古档案馆旧档全宗号419,卷号323,件号68。
    23 苏焕章:《固阳新闻报刊广播电视台史略考》,载政协固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固阳文史资料》第四辑。

    (作者:内蒙古图书馆 研究馆员)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建国前包头市地方新闻史事钩沉考述
  •     自1986年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起,因职责所在和自身爱好,我始终着意于地方报刊资料的搜集和研究,间或有心得发表。1现就近年所获新资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包头市地方新闻史事略作考索,以就教于识者及同好。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一、 包头新闻业之发端
      关于包头新闻业之发端,大约有两种说法。(1)始于1925年冯玉祥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创办的《西北民报》。此说产生较早,持者颇众,且有官修《包头市志》支持,影响颇大。2(2)始于1925年刘汉卿创办的《西北醒民报》。此说系包头市地方史志专家张贵先生新近提出,所据当系内蒙古图书馆所藏《西北民报》(27张,1926年夏)的有关记载。3
      以上两说均误。《西北民报》仅在批评同时诸报时说:“环顾包头,除本报外,尚有报纸(?)两三家,有的杯弓蛇影,胡造其谣;有的生江花叔,白字连篇;又或满纸妓女广告,腥闻难耐。这算得是报纸吗?”,4并未明言何报最早。在不确知各报创刊时间的情况下,认定《西北民报》或《西北醒民报》出刊最早,都是没有根据的。
      数年前,我在《东方杂志》第12卷第2号(1915年2月1日出版)上看到《归绥现状与将来》一文,内称:“归绥代表舆论之报纸,始为《归绥日报》,继为《塞外春秋》,近则《一报》与《晋边报》,先后辉映”。此段记载虽甚简略,但颇为重要,因为除《归绥日报》和《一报》外,《塞外春秋》和《晋边报》从不为人知晓。其后,我在书店翻检新书时,于《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一书中发现曾任绥远省政府首任主席的李培基早在“1913年西赴包头,任《晋边日报》编辑,后任山西革命军第九师中校团副”。5
      此《晋边日报》与《晋边报》恐系一回事,称名有繁简而已;因为同一时期,归绥、包头两地不大可能有同名之报。唯文献记载歧异,一为当时记述,理应近实;一系晚近之说,年深岁久,或有舛误。斟酌至再,难以决断。2004年从上海图书馆查获存世孤品之《包头日报》创刊号(1931年12月16日),在杨亮之所撰《发刊辞》中明确称:“包头之有报纸,固不自本报始也;……考包头过去最初[有]刘炽卿等主办之《晋边日报》”。证明该《晋边日报》确实出刊于包头,是包头新闻业之发端。《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之说虽晚出,当源于李培基本人的忆述,不误。《东方杂志》所载之归绥,或系指原归绥道(时已改绥远道,但世人仍习用旧称),不专指归绥(今呼和浩特)也。
      关于《晋边日报》的出刊时间,现在尚难确定。因为按《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的说法,是在1913年;依《东方杂志》的记述,它似乎较《一报》稍后或同时,而《一报》是国会议员王定圻在1914年初袁世凯强行解散议会后回归绥创办的。不管怎样,既以“晋边”为名,它无疑出刊于1914年7月6日晋绥分治,绥远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前。总之,《晋边日报》将以往我们所知的包头市新闻事业史提前了12年或11年。
      二、《西北民报》之前或同时的几种报纸
      前述《包头日报》之《发刊辞》在谈到《晋边日报》时还说:“其后有《绥西日报》,《包头画报》等,最后则为在国民军卵翼下的共产党徒蒋听松等主办之《西北民报》,……此数报者,虽或有一二地方人曾参与其事,要皆单纯的个人行动,之(不)过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
      此外,1934年11月18日,绥远报界闻人杨令德先生在《绥远新闻事业之沿革与现况》一文中述及民国7~15年时的绥远新闻事业时说:“这时候包头有石印报数种,自民国13年(1924年)开始,如《国民日报》、《新民日报》都是一小张,主其事者为不通之流氓,大登妓女广告,以妓女为后台老板,文章的不通,如滥竽充数会写成烂鱼充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报纸这些人给社会以极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也不愿列此等报纸于绥远新闻界”。6
      以上记载虽简略殊甚,但使我们知道了《绥西日报》、《包头画报》、《国民日报》、《新民日报》等几种报纸的存在,丰富了包头市新闻事业史的内容。其中《包头画报》,当系包头市最早的画报,《国民日报》、《新民日报》,恐系前面《西北民报》所批评的那“两三家”报纸。
      另外,我怀疑《绥西日报》是1927年初王英以东北第三十一军军长的名义进入包头以后创办的。因为他是后套人,在1940年攻占五原时,就曾利用当地的《强民日报》,办过一个短命的《绥西日报》。我还疑心《新民日报》就是《西北醒民报》(又简称“醒民报”),因为从其名称的读音和主其事者的劣迹来看,都与“系无业流氓借此谋生,所谓经理、主笔者,胸无点墨,白字连篇,淆惑是非,乱敲竹杠;而且满纸妓女广告,引诱青年,贻害社会”的《西北醒民报》(《西北民报》还贬称其为“腥闻报”)相近。7当然,这些都是揣测,没有证据。
    三、包头最早的通讯社
      杨令德先生在《绥远新闻事业之沿革与现况》一文中提到大约在1931年前,国民党包头县党部主办有包头通讯社,“昙花一现,为时甚暂”,后改组为《包头日报》。8因1936年成书的《绥远通志稿》没有记载,《包头日报》老报人的回忆中也从未提及,不知确否,故《包头市志》亦不载。
      前述《包头日报》创刊号之《包头日报社开幕纪念增刊》载有王锡周撰《对于包头日报创刊的祝望》一文,内称:“民十八(1929年),我随着军队驻防在包垣,人们都以为包头西通陇藏,北连外蒙,不但是绥省的重镇,而且是国防的要地;因此,才发起创办包头通讯社,以为鼓吹一切革命建设的先声!当时正值兵燹匪患,荒旱饥馑之余,人民十室九空,地方疮痍满目!原有的现状尚难能维持,哪能堪谈得到创办新的事业?我于军事工作之暇,追随诸同仁向各方募捐,幸蒙包头警备司令王廷瑛氏、骑兵师长王英氏和各机关团体的慷慨乐输。包头通讯社——包头日报的前身——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之下,终于那年八月间呱呱坠地了!当通讯社发刊的时候,我们曾以“包头”比作它的姓,“通讯”为其乳名,并且希望它长大成人以后,给它改名为“日报”,继续着“通讯”的责任,努力前进;同时大家又在地方筹措了几笔款项,到天津购置铅印机,打算在最短的期间就改出“日报”。然而,理想往往与事实是相反的,通讯社出刊不过半年的光景,竟突遭莫大的厄运,次年——十九年(1930年)——春间于无可如何中溘然休刊了!……今春本省党务恢复公开以来,通讯社也就随时而复活了!并且承着诸同仁的惨淡经营,居然长大成人“包头日报”在今日创刊!”
      这段记述极为重要,它交代了包头通讯社成立的时间、背景、经费来源、刊名、停刊复刊的原因和大概时间、与《包头日报》的关系等,还证实并明确了杨令德先生的说法,使包头市新闻通讯社的历史从1934年3月的边闻通讯社提前到1929年8月包头通讯社。
      四、关于《包头周报》
      《包头市志》卷五第392页载有一《包头周报》,据说是“民国17年(1928年),包头地方一些知识分子和知名人士创办”的,“石印16开”,“社长刘澍,社址在中行街中国银行院内,每期销售100多份。这是包头人主办的第一张报纸”。有文章进一步明确说:“据《包头日报》前社长王绥之回忆:……1929年创办了《包头周报》,但不到一年停刊,这是《包头日报》的前身。”9《内蒙古新闻事业概况》一书还称该报“是内蒙古地区较有影响的民间报纸”,10
      此说源于故老忆述,报名及创刊时间恐有误,否则《包头日报》的《发刊辞》在概述地方报纸时不可能不提到它,何况它的社长就是包头日报社董事长刘澍。我怀疑所谓《包头周报》即前述之《包头通讯》,大概因刊期为周刊而误忆。《包头日报》的《发刊辞》之所以没有提到《包头通讯》,是因为它只是供各地报社采择的新闻通讯稿(所以规格仅16开),虽亦可供人阅览,但不是正式的报纸。至于《内蒙古新闻事业概况》的说法,缺乏证据,恐系随意推测。
      五、关于《包头日报》
      (一)关于出刊宗旨,以往无明确记载。该报《发刊辞》称:“一曰阐扬本党主义,……使一般民众对于党的主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俾予吾党以实力的拥护也。二曰代表地方舆论,……当本舆论神圣之旨,言地方所欲言,言地方所应言,作忠实的民众之喉舌,而尽其天职也。三曰促进社会文化,……于不违背总理遗教与党的政策之原则下,当尽量介绍当代各种新思潮新学说,以促社会文化之进步。四曰沟通西北消息,……今后特注重边疆消息之并拟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各种有系统的调查,将西北之实际情况,贡献于国人之前,作有志开发西北者之参考资料,俾开发西北由理论的探讨而渐及于事实的表现”。另外,不久前爆发的九一八事变也自然使该报的创刊有着浓重的救国图强的色彩。据该报社于12月9日拟定的出版预告称:“本报筹备已久,最近始渐就绪。兹以国难日亟,唤醒西北人士筹边御侮,势不容缓。本报职责所在,决于本月十六日出版,唤醒同胞,共纾国难。各方如有须发表之新颖消息及救国言论,本报决本‘社会公人’之旨,尽量采登”。11
      (二)包头日报社被路警捣毁事件。
      1936年7月20日,包头日报社的两名车夫在火车站接人时不知何故被路警扣捕。报社正在派员探询真相,着手解决时,25日上午突然有7名路警手持棍棒,闯入社内,四处搜查,并将铅字架撞倒。经工人与之争斗,捉住两人,其余脱逃。闻讯赶来的公安一分局警员将该两名路警带回分局讯问,而脱逃的路警引着车站警务段长孙梦云等四五十人蜂拥而至,闯入报社,见人就打,并不顾警员和宪兵的劝阻,连发两枪,造成混乱。在混乱中,肇事者将前来访友的北大学生尹仁甫误为报社员工,加以捆绑和殴打,并假借搜枪之名,将对方的皮包及钱物抢走。经警察告急,包头保安司令部参谋王受琪率步兵一排赶来弹压,方将混乱平息。报社当天即向各地同业及读者大众发布通电,剖明真相,“望本同业之馆奋起呼吁,协定援助,非誓达惩凶赔偿之目的不肯罢休。”省垣新闻界闻讯于26日召开紧急会议,决议全市各报社通讯社采取一致行动,尽力援助,一面致电包头日报社慰问,一面电告各关系方面请求援助。1228日,包头日报社向地方法院控告了肇事者孙梦云,并派编辑主任李孕育来绥,邀请归绥新闻界人士在绥远朝报社举行会议,商讨对策。1329日,李孕育亲赴省政府汇报情况。30日,归绥各报社、通讯社联呈省政府并致函平绥路当局,要求将肇事祸首孙梦云依法撤职惩办,并赔偿包头日报社的损失。14唯以资料缺乏,此一重大事件的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
      六、关于《新包头日报》
      据1938年9月张凡林《抗战中的西蒙》一文载:包头沦陷后,日伪“在包头日报社旧址,出版新包头,制造汉奸消息和理论。”15蒙藏委员会主办《蒙藏月报》第8卷第2期所载《倭寇铁蹄下的绥远》一文亦有类似记载。16同时期《我们的绥蒙》一书则称该报名为《新包头日报》,日伪将其“派人送各地强迫阅览”。17唯因未见实物存留,又缺乏相关资料,详情不明。
      七、《包头民众周报》
      1947年1月27日《包头日报》第2版曾刊出一则消息,称:包头市“民众教育馆,顷为加强推行民众教育,介绍大众知识,特拟创办《包头民众周报》,以广宣传。该刊宗旨系为针对包头民众之需求,亦不作大量推销,除赠少数有关机关者外,余均分配全市三百余保甲民众阅读,故出刊数量,暂以五百份发起,全部文字,统用白话撰述,以期收通俗之实效。内容方面,亦按当前之要求,分类甚多,有时事间述、公民教育、宪政知识、问题解答、小建议以及游艺兴趣之文字等甚多。闻该刊经齐馆长(寿康)等之热烈筹备业已为时甚久,大部困难亦经克服,预计于下月间即可出刊问世。”以后再无该报消息。1959年,内蒙古文史研究馆编《包头市简志》称:“1946年2月,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出刊民众周报”。18因出刊与否难以确定,故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未予著录。近年我在内蒙古档案馆旧档中发现该刊第1~5期,方得以了解大概。
      《包头民众周报》,包头市立民众教育馆主办,创刊于民国36年(1947年)3月8日。铅印,16开,4版。虽名为周报,但“因排字工友时间上的困难”,不能按时出刊。19第2~4期的出刊时间分别为3月30日、4月15日、4月29日、5月12日,实际上成了半月刊。
      创刊号封面载有:“登记证正办理请求中”,“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并郑重宣称:“1.本报以发扬民主精神,用教育的力量提高市民文化水准,改造民众生活,增进社会效能,共同建设新的中国为目的。2.本报用普遍的方式,专为民众介绍公民日用生活间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文词力求通俗,使粗通文字的人能够看懂,不识字的能够听明白,不尚高论,不重宣传。3.本报的立场是在向民众灌输知识,藉以提高市民文化水准,凡宗旨相同的稿件均所欢迎。4.本报乃非卖品,除向各机关团体学校逐期送请指正外,每期多向各保甲公会送阅,以求普遍。”《首先要说的话》即发刊词简明扼要,称:“社会教育,是人生整个的教育。我国文盲占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包头市县不识字的人更多。这些人自己日常生活的常识往往都觉不足,怎能共同担任起建国大业呢?我们为了提高地方文化水准,阐扬民主精神,给一般民众介绍日常生活间的各种常识和技术,所以发刊这小小的周报,作为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她的面貌虽然幼稚丑陋,但是她的内容完全是实际而真纯的,为了容易普及文词,定然全用[语]体,为了给社会服务,免费向各公会保甲送阅,我们相信她难登大雅,但是有一个,恳挚朴实村姑娘的姿态,是容易和民众接近的。”
      该报内容较丰富,先后辟有时事纪要、省市新闻、时评、常识、科学珍闻、小乐园、笑话、名词解释、统计、儿童园地等栏目,每期视内容多寡而不同。所载不仅反映出民众教育馆积极进取,工作踊跃,对了解当时包头市的历史亦有一定价值。遗憾的是,因资料所限,详情不明,何时停刊亦不详。
      八、关于《包头警政季刊》
      1947年3月13日《包头日报》第2版有消息称:“本市警察局为提高警察素质、增加文化食粮起见,顷拟筹办‘警政月刊’,拟于四月底创刊,内容约分:关于警政、户政及政治经济等有关于国计民生之专门论著各种警政报导、本局业务纪要、杂俎、转载、地方动态、编余随笔。”一个多月后,于4月24日第2版又刊出消息说:“本市警察局长韩霁堂为发扬警政,研究警察学术起见,拟发行警政月刊,原拟四月底出刊,因时间仓促,定于五月上旬发刊。” 因出刊与否难以确定,故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未予著录。近年我在内蒙古档案馆旧档中发现包头市警察局主办的《警政季刊》第2~3期,方知该刊确已出版,但不是月刊。
      该刊系包头市警察局警政季刊社主办,铅印,16开,由归绥社会处印刷厂承印;非卖品,包头市警察局发行。两期分别出刊于民国36年(1947年)8月5日和11月18日。从季中月出刊来看,其创刊确在当年5月。唯第3期名为《包头警政季刊》,其封三《编余的话》称:“本刊原定名称是警政季刊,业经刊行两期了,九月十五日接奉省方王厅长的指示,认为本刊命名无地域表示,不甚妥当,应改为包头警政季刊字样,自本期起本刊即遵照王厅长指示改为今名。”其内容大体为关于警政、户政及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论著,各地警察业务报导,地方政治、社会、经济动态,文学类著作等。
      内蒙古档案馆旧档全宗419,卷403,件32《包头市政府代电》(包民字第218号,1939年3月5日)内称该刊创刊于1947年1月,编辑米景铨,已出刊3期。所称创刊时间虽误,但补有编辑姓名,而且证实自第3期出刊后久已停顿。
      九、《人人朝报》
      内蒙古档案馆所藏旧档全宗419,卷409,件42为一新闻登记申请书(1948年10月10日),载有《人人朝报》,日刊,以宣扬政府政令,提高地方文化为宗旨。发行人阎动子(奋斗日报特派员),主编杨毅明(原包头日报总编)、席子杰(原包头日报总编)、阎洗尘,编辑王佐兴(包头中学校长)、李丕才(绥远民国日报记者)。社址在包头西前街,内分营业、编辑二部,资金500元。唯详情不明。
      十、关于《萨县民生周报》
      《绥远通志稿》卷28会社载有该报,称:《民生周刊》,主办人曹树深,地址在县城内关帝庙东,未声请登记,出刊于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土默特右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包头市志》均沿用。杨家骆《中国期刊报社通讯社一览表》称该报“创刊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一月,日销三百份,主笔郜蔚文”。20然据张贵老师赠送笔者的该报第5期(1932年4月4日出刊)照片(仅有一面,原件由包头某君收藏),刊头题作《民生周报》,边框上作《萨县民生周报》,石印,“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地址:绥远省萨县区党部。从出刊时间推算,倘若无停顿延宕,当创刊于1932年3月7日星期一。《绥远通志稿》等书均误。关于该报,目前我们所知甚少。
      十一、蒙闻通讯社及其《蒙闻》
      1934年11月17日,《绥远社会日报》在第3版刊出一条题为《蒙闻通讯社将设百灵庙》的消息,全文如下:“塞北社云: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内蒙青年,多所投附。兹悉有朱实甫等数人,为将内蒙一切情况转递内地起见,特组织蒙闻通讯社,刻已积极筹备,不日即可成立发稿云”。以后,再无关于该通讯社的任何消息,不知其最终是否成立。
      至于朱实甫其人,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内蒙古近代史上的名人,名字又作朱世富、朱实夫。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2月,与云继先等人率领蒙政会保安队官兵数百人于百灵庙举行抗日暴动。后历任蒙旗保安总队副总队长、蒙旗独立旅第二团团长、新编第三师第八团团长、副师长等职。1941年病逝于甘肃省靖远县。新修《土默特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有传。
      1999年,我意外地在内蒙古档案馆蒙文部看到蒙闻通讯社于1935年出刊的一份《蒙闻》(蒙文版,末尾有缺),才对该通讯社及其出版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蒙闻》(Mongγol-un sonin sonosγal),油印,16开,残存12页。封面有文为“蒙闻通讯社Mongγol-un sonin sonosγal-i nebteregülkü qoriyan”的蒙汉合璧朱色钤记,并载明:“本社所在地百灵庙,本刊售价每月两角,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四日”。内蒙古档案馆编《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指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页将其误为“蒙藏院主办”。
      本期内容有蒙古新闻、内地新闻、外国新闻、杂俎等四部分,末附《蒙闻通讯社组织简章》(有缺)。从残存仅5款的《组织简章》中,我们可以得知:该社“以传播国内外时事、新闻、训令及蒙古地方之实况,促进民族和睦,发扬蒙古文化为宗旨”。“社址设于蒙政会所在地,必要时得于适宜地点设立分社”。“社长一人,综理社内各项事务”。“下设总务股、编辑股、采访股”。
      综览该刊,可以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推测。首先,该刊虽无卷期标识,但确系连续出版物,“售价每月两角”即是佐证。从本期所载新闻的时限基本在一周左右来看,似为周刊。其次,除蒙古新闻外,其余消息及杂俎应主要译自汉文报刊及新闻广播。第三,根据该社宗旨和刊物内容,似乎可以说该刊不仅是一般意义上供各有关报刊采择的通讯稿,也是为蒙旗人士服务的新闻报刊,有助于蒙旗及时了解国内外情况。由于当时国内蒙文报刊甚少,其作用主要是后者。第四,受当时蒙人识字者不多和印刷条件的限制,其出刊数量必定有限。第五,为更好地传播蒙旗方面的消息,该刊很可能有供国内各报刊采择的汉文版。
      十二、《固阳民众周刊》与《固阳民众周报》
      内蒙古图书馆藏有一期残损的《固阳民众周刊》,油印,16开,期次为第3卷第11、12合期,出刊于1947年。主办人张国玺(国民党固阳县党部书记长),总编辑刘冠中(张国玺的内弟)。该刊名义上由固阳县民众教育馆主办,经费亦由该馆支出。以唤起民众对本县政教文化各方面的舆论为宗旨,声称持揭发贪污,打击违法之态度;抱提倡民主,为民说话的立场。内容有评论、阿塔山了望、民众信箱、杂俎等栏。因资料限制,该刊的创停刊时间不详,据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停刊。21
      内蒙古档案馆所藏旧档载有一《固阳民众周报》,由固阳县民众教育馆主出刊,创刊于1948年5月24日,油印,7开。主要内容有国内外时事、地方消息、政令宣扬、农村通讯、民众常识等项。每期发行80份,分送县内各机关社团、乡镇中心学校及保国民学校、乡镇公所及邻近县份。22倘记载无误,该报当系由《固阳民众周刊》改成。近年有文章据旧档称:该报于“1949年9月21日改为《固阳新闻周报》,主要报道战争情况、国内外当地重大新闻、宣传政策、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印七开纸一百六十份”。23


    1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的有关文字外,有《硕果仅存的<西北民报>》、《昙花一现的<西北醒民报>》和《民国年间的几种蒙文旧报刊》三文,分别刊载于《新闻论坛》1997年复刊号、《内蒙古地方志》1998年第4期、《蒙古学信息》2002年第3期。
    2 参见黎军整理:《冯玉祥将军在包头》,载《包头史料荟要》第6辑第88页,1982年;王绥之:《原<包头日报>概略》之附录《包头早期的几家新闻机构》,载《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9辑第199页,1987年;张贵《包头史稿》下卷第128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张和增主编《包头市志》卷五第391页,远方出版社,2001年;等等。
    3 张贵:《包头最早出版的报纸》,载《包头日报》2002年3月1日。
    4 《西北民报》1926年6月19日第4版《报纸的天职》。
    5 党中央文史研究馆编《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第116页,中华书局,2001年。
    6 原载上海《报学季刊》第1 卷第2期第95~99页,1935年;转引自《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0辑《塞上忆往——杨令德回忆录》第65页,1988年。
    7 《西北民报》1926年7月23日第3版《各团体请求司令部封闭醒民报之原呈》。
    8 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0辑《塞上忆往——杨令德回忆录》第66~68页,1988年。
    9 苏焕章:《固阳新闻报刊广播电视台史略考》,载政协固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固阳文史资料》第四辑。
    10 见贾来宽等编《内蒙古新闻事业概况》第38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 见《绥远民国日报》1931年12月13日第1版《包头日报出版预告》。
    12 《绥远社会日报》1936年7月27日第3版《包头日报社前午被路警捣毁》。
    13 《绥远社会日报》1936年7月29日第3版《包头日报派员来绥向同业呼吁声援》。
    14 《绥远社会日报》1936年7月30日第3版《绥市各报社通讯社声援包头日报社》。
    15 见《党中央日报》民国28年(1939年)3月9日第5版,上海书店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41册第875页。
    16 《蒙藏月报》第8卷第2期,民国27年(1938年)出版。
    17 高天《我们的绥蒙》第80页,新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
    18 内蒙古文史研究馆编《包头市简志》第130页,1979年9月1日重刻油印本。
    19 《包头民众周报》第2期第1版《本报启事》。
    20 因资料有失,杨家骆此文的出处已不能确知。
    21 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第101页,内蒙古图书馆铅印本,1987年。
    22 内蒙古档案馆旧档全宗号419,卷号323,件号68。
    23 苏焕章:《固阳新闻报刊广播电视台史略考》,载政协固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固阳文史资料》第四辑。

    (作者:内蒙古图书馆 研究馆员)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