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有感于元代“加封孔子制碑”
  •     元代的尊孔思想,始于成吉思汗,他在谋臣耶律楚材的倡导下,提出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方略。太宗五年六月(公元1234年)诏以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封“衍圣公”。后元世祖忽必烈时,谋臣刘秉忠又提出“‘孔子为百王师,立万世法,今庙堂虽废,存者尚多,宜令州君祭祀,释奠如旧仪。——实太平之基、王道之本。’世祖纳焉”(元史《刘秉忠传》),同时从尼泊尔请来工匠阿尼哥,在元大都(北京)兴建佛庙和白塔;在陕西韩城以及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等地新建司马迁庙,真乃一代明主。
        又据《元史·祭祀》载:“宣圣庙,太祖始置于燕京,至元十年三月(1274年),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诸儒襴带唐巾行礼。成宗如命建宣圣庙于京师。大德十年秋(1307年)庙成,至大元年(1308年)秋七月诏号先圣曰‘大成至圣文宣王’,诏春秋奠于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配享。……”(至大元年秋七月,按《元史·武宗纪》系加号孔子于大德十一年七月辛己(19日),《寰宇访碑录》所录《加封孔子制诰碑》亦提“大德十一年七月。此处史、文有误,但时间是一致的)。
        呼和浩特地区加封孔子碑,立于元大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308年),碑高五尺,宽二尺五寸,额篆“大元加封宣圣碑记”八字,首行“大元加封诏”五字,凡十行,字径二寸,共146字。据《归绥县志》载:该碑原立大青山南麓乌兰板申,清归绥道文保发现后欲移至归化城,因故未果。民国六年(1917年)道尹张志潭移至绥远旧书院(即后来的中山学院)。
        此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加封孔子碑刻之一。
        碑文如下: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篡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於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仪,永为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磬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施行。元大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立。
        “加封孔子制碑”,我想在当时,不止这一处有碑石,应该在全国各大地区都有。用立碑刻石这种方法,将尊孔重教这一思想以诏书的形式颁布全国,将儒家思想向全国推广普及,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呼和浩特地区,能在诏书颁布的第二天立有加号孔子事碑,足见当时的呼和浩特地区在元代是举足轻重的。
        从碑文可知,孔子被封为圣人是从元代开始。也就是说从元代开始,孔子才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位登极顶。另据《元史》多处记载:“世祖中统四年六月建帝尧庙于平阳。”至元四年五月“敕上都重建孔子庙。”九月“建后土、太宁宫。”十二年二月“立后土庙于平阳临汾,伏羲、女娲、舜、汤、河渎等庙于河中解州、洪洞、赵城。”……这足可看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扼及其继承者对中华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
        从《元史》可见,元朝确实尊儒、尊道、尊释。儒、释、道的思想影响遍及欧亚大陆,中华文化自元代立国开始,更加发扬光大。
        元朝地界,横跨欧亚,创造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缩小了地球,实践了全球化。”同时也改变了欧亚大陆的社会和文化格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吉思汗名震寰宇,其功不可没,其绩载史册,后人颂之。
    (作者:呼和浩特市劳动保障学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有感于元代“加封孔子制碑”
  •     元代的尊孔思想,始于成吉思汗,他在谋臣耶律楚材的倡导下,提出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方略。太宗五年六月(公元1234年)诏以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封“衍圣公”。后元世祖忽必烈时,谋臣刘秉忠又提出“‘孔子为百王师,立万世法,今庙堂虽废,存者尚多,宜令州君祭祀,释奠如旧仪。——实太平之基、王道之本。’世祖纳焉”(元史《刘秉忠传》),同时从尼泊尔请来工匠阿尼哥,在元大都(北京)兴建佛庙和白塔;在陕西韩城以及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等地新建司马迁庙,真乃一代明主。
        又据《元史·祭祀》载:“宣圣庙,太祖始置于燕京,至元十年三月(1274年),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诸儒襴带唐巾行礼。成宗如命建宣圣庙于京师。大德十年秋(1307年)庙成,至大元年(1308年)秋七月诏号先圣曰‘大成至圣文宣王’,诏春秋奠于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配享。……”(至大元年秋七月,按《元史·武宗纪》系加号孔子于大德十一年七月辛己(19日),《寰宇访碑录》所录《加封孔子制诰碑》亦提“大德十一年七月。此处史、文有误,但时间是一致的)。
        呼和浩特地区加封孔子碑,立于元大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308年),碑高五尺,宽二尺五寸,额篆“大元加封宣圣碑记”八字,首行“大元加封诏”五字,凡十行,字径二寸,共146字。据《归绥县志》载:该碑原立大青山南麓乌兰板申,清归绥道文保发现后欲移至归化城,因故未果。民国六年(1917年)道尹张志潭移至绥远旧书院(即后来的中山学院)。
        此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加封孔子碑刻之一。
        碑文如下: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篡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於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仪,永为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磬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施行。元大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立。
        “加封孔子制碑”,我想在当时,不止这一处有碑石,应该在全国各大地区都有。用立碑刻石这种方法,将尊孔重教这一思想以诏书的形式颁布全国,将儒家思想向全国推广普及,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呼和浩特地区,能在诏书颁布的第二天立有加号孔子事碑,足见当时的呼和浩特地区在元代是举足轻重的。
        从碑文可知,孔子被封为圣人是从元代开始。也就是说从元代开始,孔子才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位登极顶。另据《元史》多处记载:“世祖中统四年六月建帝尧庙于平阳。”至元四年五月“敕上都重建孔子庙。”九月“建后土、太宁宫。”十二年二月“立后土庙于平阳临汾,伏羲、女娲、舜、汤、河渎等庙于河中解州、洪洞、赵城。”……这足可看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扼及其继承者对中华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
        从《元史》可见,元朝确实尊儒、尊道、尊释。儒、释、道的思想影响遍及欧亚大陆,中华文化自元代立国开始,更加发扬光大。
        元朝地界,横跨欧亚,创造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缩小了地球,实践了全球化。”同时也改变了欧亚大陆的社会和文化格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吉思汗名震寰宇,其功不可没,其绩载史册,后人颂之。
    (作者:呼和浩特市劳动保障学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