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专稿)钱学森和沙产业
  •     我参加钱学森归国50周年暨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研讨会,聆听专家学者的热烈发言,深受启发和鼓舞,对沙产业草产业有了新的认识。
        钱老不但是一位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忠于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站得高,看得远,心理有全局;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回国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为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的特殊身份和不凡的经历,有幸认识了德高望众的钱老。我们一起当过三届党中央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曾多次一起参加重大会议,肩并肩地坐在一起讨论过党和国家的大事。我十分敬佩钱老,他的一举一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老每次见我都亲切地叫我:“宝日!”并十分形象而诙谐地说:“你的名字太长了,不好记,干脆改称宝日吧!”逗乐了大家。钱老举止严肃谨慎,平时总是沉思问题,但为人谦虚热情,只要你向他求教,他总是心平气和地与你交换意见。他的魅力不仅在于学识渊博、才智过人,更重要的是在于人格,他的言谈举止,真是令人敬佩,让人感动。
        1980年,我调内蒙古阿拉善盟工作之后赴北京参加了一次党中央全会。一天,我与钱老同坐一张桌吃饭,在闲聊中钱老问我:“你在阿拉善盟想干点什么?”我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在沙漠里长大的,可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沙漠,在这里究竟干啥,我心理没有底!”他说:“我熟悉你们的阿拉善,那里沙多草少水缺,但也要看到沙漠也是资源,可以引进黄河水发展种植业,可以加工苁蓉制饮料和酒,  当然那里阳光强烈,可以开发光能。”听完后我问他:“你们的航天城建在戈壁沙滩中,怎么种活了那么多的苍天大树?”钱老笑着对我说:“那个地方由于常年缺水,所以成了戈壁沙滩,如果有水就不会变成那个样子的。我们的部队走到哪里,就在那里搞绿化,实践证明只要开发水,什么都可以种植。”
        阿拉善地区的恶劣环境超过我的想象。1980年我第一次从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出发,赶了两天的路程,行程700多公里才到达额济纳旗。当时跑的是自然路,路两侧沙石流动,无边无际的荒滩野地,可以说不曾见过一棵树、一只动物,就连小鸟也没有见过。有时想起阿拉善人常说的一句话“谁若忘了带水就意味着在野外渴死”,心理阵阵发慌。阿拉善盟总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但三分之二为沙漠和戈壁,人们面对这可怕的自然环境望而生畏,不得不发出感叹:不要说治理,就连生存也很难!
        钱老与阿拉善有缘,他上个世纪60年代参加国防科研时考察的第一个沙漠就是这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他曾深入调查,分析研究这里的地貌地质构造及植物分布,探索性地提出了沙产业草产业的系统理论。今天回想起来,钱老提出的沙产业理论,为科学治理和管理沙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沙漠当作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敌进行治理和征服,而没有真正看到它的另一面——宝贵的自然资源。钱老的理论,让我开了窍。按照钱老的说法,阿拉善这个地方虽然沙大草少水缺,但只要我们把它看作为一种宝贵财富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积极治理,合理开发,科学地经营和利用沙漠,这样不但会有效地改善
    生态状况,而且可以达到变害为利,造福于民的目的。
        钱老不愧为一位卓越的人民科学家。他高瞻远瞩,将治理和经营沙漠,紧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国富民政策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钱老倡导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就是当前我们普遍提倡的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和集约经济,完全符合内蒙古牧区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长远看,为内蒙古自治区合理开发利用沙地、草场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沙区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阿拉善盟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采取引进黄河水改善生态环境,加工苁蓉生产饮料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以实际行动实践了钱老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
        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发展沙产业、草产业,首先要从治理和固定流动沙丘做起。治理沙漠是基础,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是科学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加快牧区经济建设,富裕牧民,离不开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防沙、治沙和科学利用沙漠的一致性原则,努力实现由治理沙漠向经营沙漠转变,为尽早改变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为内蒙古畜牧业的稳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性发展做出新贡献。
      作者是闻名全国的蒙古族治沙女劳模,“牧区大寨”乌审召的杰出代表。曾任内蒙古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为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稿)钱学森和沙产业
  •     我参加钱学森归国50周年暨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研讨会,聆听专家学者的热烈发言,深受启发和鼓舞,对沙产业草产业有了新的认识。
        钱老不但是一位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忠于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站得高,看得远,心理有全局;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回国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为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的特殊身份和不凡的经历,有幸认识了德高望众的钱老。我们一起当过三届党中央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曾多次一起参加重大会议,肩并肩地坐在一起讨论过党和国家的大事。我十分敬佩钱老,他的一举一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老每次见我都亲切地叫我:“宝日!”并十分形象而诙谐地说:“你的名字太长了,不好记,干脆改称宝日吧!”逗乐了大家。钱老举止严肃谨慎,平时总是沉思问题,但为人谦虚热情,只要你向他求教,他总是心平气和地与你交换意见。他的魅力不仅在于学识渊博、才智过人,更重要的是在于人格,他的言谈举止,真是令人敬佩,让人感动。
        1980年,我调内蒙古阿拉善盟工作之后赴北京参加了一次党中央全会。一天,我与钱老同坐一张桌吃饭,在闲聊中钱老问我:“你在阿拉善盟想干点什么?”我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在沙漠里长大的,可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沙漠,在这里究竟干啥,我心理没有底!”他说:“我熟悉你们的阿拉善,那里沙多草少水缺,但也要看到沙漠也是资源,可以引进黄河水发展种植业,可以加工苁蓉制饮料和酒,  当然那里阳光强烈,可以开发光能。”听完后我问他:“你们的航天城建在戈壁沙滩中,怎么种活了那么多的苍天大树?”钱老笑着对我说:“那个地方由于常年缺水,所以成了戈壁沙滩,如果有水就不会变成那个样子的。我们的部队走到哪里,就在那里搞绿化,实践证明只要开发水,什么都可以种植。”
        阿拉善地区的恶劣环境超过我的想象。1980年我第一次从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出发,赶了两天的路程,行程700多公里才到达额济纳旗。当时跑的是自然路,路两侧沙石流动,无边无际的荒滩野地,可以说不曾见过一棵树、一只动物,就连小鸟也没有见过。有时想起阿拉善人常说的一句话“谁若忘了带水就意味着在野外渴死”,心理阵阵发慌。阿拉善盟总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但三分之二为沙漠和戈壁,人们面对这可怕的自然环境望而生畏,不得不发出感叹:不要说治理,就连生存也很难!
        钱老与阿拉善有缘,他上个世纪60年代参加国防科研时考察的第一个沙漠就是这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他曾深入调查,分析研究这里的地貌地质构造及植物分布,探索性地提出了沙产业草产业的系统理论。今天回想起来,钱老提出的沙产业理论,为科学治理和管理沙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沙漠当作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敌进行治理和征服,而没有真正看到它的另一面——宝贵的自然资源。钱老的理论,让我开了窍。按照钱老的说法,阿拉善这个地方虽然沙大草少水缺,但只要我们把它看作为一种宝贵财富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积极治理,合理开发,科学地经营和利用沙漠,这样不但会有效地改善
    生态状况,而且可以达到变害为利,造福于民的目的。
        钱老不愧为一位卓越的人民科学家。他高瞻远瞩,将治理和经营沙漠,紧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国富民政策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钱老倡导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就是当前我们普遍提倡的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和集约经济,完全符合内蒙古牧区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长远看,为内蒙古自治区合理开发利用沙地、草场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沙区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阿拉善盟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采取引进黄河水改善生态环境,加工苁蓉生产饮料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以实际行动实践了钱老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
        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发展沙产业、草产业,首先要从治理和固定流动沙丘做起。治理沙漠是基础,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是科学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加快牧区经济建设,富裕牧民,离不开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防沙、治沙和科学利用沙漠的一致性原则,努力实现由治理沙漠向经营沙漠转变,为尽早改变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为内蒙古畜牧业的稳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性发展做出新贡献。
      作者是闻名全国的蒙古族治沙女劳模,“牧区大寨”乌审召的杰出代表。曾任内蒙古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为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